江苏省人才工程

2024-04-29

江苏省人才工程(通用6篇)

篇1:江苏省人才工程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苏发[2003] 11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苏办发[2006] 2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培养

第二条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提高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国情、省情教育考察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爱国主义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顽强拼博,勇攀高峰。

要主动关心培养对象政治、思想上的进步,引导他们自觉加强思想修养,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对具备党员条件的培养对象,要积极吸收他们入党。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克服。

第三条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培养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培养对象到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跨国公司本部进行 1

轮训,安排他们到国外担任高级访问学者或普通访问学者,组织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素质。

第四条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培养对象的业务水平。省人才办将在现有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在省内外或境外增设一批培养基地,为各类培养对象的培训进修、合作研究、科技攻关等创造条件;每年组织“333工程”学术技术研讨班,促进培养对象与国内外高水平专家的学术技术交流。各市、省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拓宽渠道,采取多种形式,选送培养对象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业园区的企业等学习或工作,提高他们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

建立导师制。积极为培养对象聘请相应领域的专家作为学术导师,提高培养起点,促进他们快速成长。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的导师必须是“两院”院士,有条件的,可以聘请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导师;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的导师必须是国内学术、技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的导师必须是省内各学术、技术领域的带头人。

第五条鼓励和支持培养对象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省和各地计划、科技、社会科学规划等部门,对于培养对象承担的各类科技项目,按规定程序申报,经专家评审后,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立项,并给予经费资助。

第六条加强以培养对象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建设。培养对象所在单位应根据岗位和任务的需求,通过设立流动性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聘用培养对象急需的人才或助手。依托培养对象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大科学工程和知识创新基地,以培养对象为核心,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学科互补、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术团队。

第七条为培养对象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设立“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由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主持的研究项目,尤其是国家、省重点研究课题和开发项目,资助培养对象参加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学术会议、国际论坛等交流活动或出国培训、进修,资助培养对象出版有重大理论突破的学术专著等。五年内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可获得10-20万元的专项资助,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可获得5-10万元的专项资助。发放图书资料补贴,第一层次每人每年1万元、第二层次每人每年6000元,由省财政支付;第三层次每人每年3000元,由所在单位支付。

第八条加大宣传表彰力度,提高培养对象的学术技术地位。省和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公平竞争、择优选任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拔优秀培养对象担任科研机构领导,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重大项目课题组的负责人,积极推荐培养对象进入有关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各级评价、评审、评奖机构专家委员会及咨询委员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和省有突

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青年科技奖等推荐人选,原则上应从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中选拔。

各级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培养对象勤奋敬业、献身科学、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取得的重大成果,激励他们在“两个率先”中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章管理

第九条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领导及重大问题的决策。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具体管理工作,按照“上下结合、分层管理”的原则进行。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由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事厅、科技厅管理;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分别由各市和各主管部门管理。培养对象所在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实行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制度。培养对象管理期限为5年。在管理期内,培养对象应制定总的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同时,所在单位要与培养对象签订双向目标责任书,报培养工作主管部门,作为双向考核的依据。纳入管理后的第三年,省、各市、省各有关部门分别对培养对象进行届中考核,提出考核意见。管理期满后,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培养对象进行届满考核,作出考核评价,并根据考核的结果,确定下一周期的培养对象。

第十一条建立信息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建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信息库,跟踪管理,跟踪服务。根据培养对象的变动情况,及时修改有关信息。培养对象取得的业务成果和考核、奖惩情况,要及时存入信息库。培养对象每年以书面形式向培养工作主管部门(第一、二层次向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层次向各市或省各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党委报告一次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各主管部门每年向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培养与管理工作的综合情况。

第十二条改善培养对象的工作、学习条件。各市、省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培养对象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各级组织、人事、科技部门和培养对象所在单位要了解和掌握培养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重视和关心培养对象的身体健康,定期组织培养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和疗养。

第十三条充分发挥培养对象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培养对象在决策咨询、重大项目攻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333工程”创业园,以园区为载体,吸引全省相关行业的培养对象来本地创新创业。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每年组织培养对象到基层、企业和农村开展

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和知识培训活动,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十四条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荣誉;存在其他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行为;未经组织同意,出国逾期不归或擅自脱离原单位;因个人责任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培养对象,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经所在市、省各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其培养资格。培养对象在省内调动的,原主管部门应将有关材料移交给新的主管部门,并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跨省调动的,须征得有关培养工作主管部门同意,并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各市、省各有关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具体办法。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2:江苏省人才工程

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改革科技人才服务机制,探索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拓展培养举荐青年科技人才渠道,扶持有学术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以下简称托举工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资助名额及标准

托举工程每年评选确定100名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下简称被托举人),每人资助3万元人民币,实施时间为2年。鼓励被托举人所在单位、所推荐单位分别给予相应配套资助。

第三条江苏省科协负责托举工程的立项、评审、监督、考核。各设区市科协负责推荐属地范围内高校科协、所属学会、企业科协会员;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负责推荐本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范围内的会员。

第四条 各设区市科协,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等推荐单位负责项目实施(以下简称项目实施单位),主要任务:

(一)指导帮助被托举人制定培养计划,签订项目合同书;

(二)为被托举人搭建培养平台;

(三)与被托举人工作单位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实时掌握被托举人发展情况,保障项目按计划实施,并做好项目的总结工作;

(四)接受省科协监督,并按要求提供项目相关材料。第五条 被托举人的主要任务

(一)制定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及经费使用计划;

(二)积极主动落实培养计划;

(三)及时反馈个人成长情况;

(四)按要求完成省科协和项目实施单位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被托举人申报条件

被托举人须为我省从事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和优秀的学风学术道德;

(二)省、市、县(市、区)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高校科协会员,企业(园区)科协会员等;

(三)年龄在35周岁以下(按申报年6月30日实足年龄计算);

(四)学术技术水平在省内同行中具备一定优势,在所在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五)未曾入选本项目或其他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第七条申报与推荐

(一)省科协每年上半年启动申报工作。

(二)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向所在的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或设区市科协提出申请并提交《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培养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

(三)推荐单位应经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或常委会、党组会议审议同意后确定推荐人选。近两年年检“不合格”的学会无推荐资格。

(四)申报人所在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同意其申报托举工程,并对其政治、经济、品行把关,加盖单位公章后,报所在地科协或所在省级学会。

第八条评审公示

(一)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遵循重条件质量、看发展潜力的要求。

(二)省科协组织人事部牵头相关部门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提出托举人选名单。

(三)专家评审意见经省科协党组研究审定后通过江苏公众科技网向社会公示。

第九条资助经费使用范围及管理

资助经费用于被托举人学术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主要包括:

(一)出国(境)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短期培训差旅费、注册费等相关支出;

(二)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出版自然科学范围内的原创性科技、科普类著作等相关支出;

(三)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的材料印刷、购学习资料等相关支出。

经费管理:

(一)项目实施单位应依据经费使用范围及本单位财务规定,制定经费签报程序,帮助指导被托举人完成经费执行。

(二)被托举人对资助经费有自主支配权,须结合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经费使用。

(三)资助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对外投资、罚款、捐赠、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等。

(四)省科协将资助经费下拨至推荐单位,并对资助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抽查监督。

第十条组织领导

(一)省科协成立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部、计划财务部、学会学术部、国际联络部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部,负责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指导设区市托举人的遴选推荐工作。学会学术部负责指导省级学会、在宁高校科协做好被托举人的遴选推荐工作。计划财务部负责专项经费的管理工作,对具体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国际联络部负责为被托举人提供与外事相关的服务,开拓与国外学术机构的交流项目,支持推荐被托举人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第十一条管理与监督

(一)被托举人及所在单位、推荐单位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提供不实信息。被托举人如被投诉,其所在单位、推荐单位应当根据需要配合调查,对所反映的问题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二)凡经查实被托举人在申请和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取消资助资格,追缴已拨付的资助经费,并不再受理其以后的项目申请和评奖申请;所在单位存在造假等违纪行为的三年内不接受该单位所有人员资助申请;推荐单位违纪的三年内不得推荐资助人选。第十二条 结项

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提交结项报告。结项报告包含工作总体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绩效以及被托举人成长情况评估等内容。省科协组织对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三条订。

第十四条 会议审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3:江苏省人才工程

关键词:软件工程,卓越,培养模式

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号召, 培养一批适合我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2012年6月,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在大家的期盼下正式颁布实施, 为了让卓越工程师计划得到广泛关注和有效实施, 省教育厅联合省软件行业联盟以及相关企业、高校制定计划并遴选了试点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时入选省卓越工程师计划, 入选该计划不仅对这两个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是对我校这两个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肯定。但是, 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原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必须在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使得重新设计的专业培养方案能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一、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2009年到2016年, 我国软件产业销售始终保持25%~30%的增长率, 从业人口超过250余万, 软件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每年30万以上。然而, 由于我们起步较晚, 我国软件产业在国际所占比重较低, 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而且也晚于邻国印度和日本, 这一形势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大国地位极不对称, 因此, 国内软件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3]。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 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需要的数量以及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作为国家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 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人才, 这就要求学校和软件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 以期为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软件卓越工程师这一目标努力。目前, 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普遍理论能力强, 但动手能力较弱, 而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联合企业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引入企业的优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机会与实践时间, 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卓越工程师。

国内的软件人才与国际的软件人才差距是多方面的, 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软件人才一直以来是根本差距之一。我国部分重点高校成立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缩小差距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这些软件学院所做的工作对我们在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尤其是他们在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 势必推动高校在软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创新, 促进高校改革现有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职业道德好、理论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与进取精神的软件人才。

2012年,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2011]4号)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号) 的文件精神,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苏教高[2012]6号) , 经省江苏教育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努力, 启动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 (苏教高[2012]9号) 。

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江苏师范大学自从更名以来, 更加着力于服务江苏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学校的工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秉承学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 定位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工程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力能力, 除了与国际著名厂商通过共建实验室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外, 还与江苏省的众多IT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获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三、四年级) , 就深入到企业, 感受企业工作氛围, 参加项目开发, 经过半年以上的实习,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因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一直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为了适应软件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自2009年开始,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陆续设立“软件开发方向”、“嵌入式软件”、“软件测试”三个选修方向, 实行IT人才的分类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展了“153工程”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 、“数字企业园”、“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贯彻实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并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积累多年的经验, 我们制定如下培养目标和思路。

1、培养目标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修订与完善目标

在参照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规范》、中国软件工程学会2001年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以及IEEE SWEBOK、IEEE CC2001SE、美国ACM和IEEE于2004年底联合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SE2004等文档的前提下, 对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与完善[4]。

(2)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目标

针对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 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 掌握人文社科基础、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较强的实践能力;经历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等软件工程训练;能够参与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以及维护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了解本专业的起源、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软件工程合格人才。

(3)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培养的实施方案目标

采纳我校软件工程专业“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根据“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具体将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技术基础培养, 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 第二阶段为个人素质培养, 培养学生个人软件分析、设计以及实现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团队协作培养, 培养学生与团队合作开发软件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对前三个阶段融会贯通的综合训练[5,6]。

2、培养思路

(1) 修订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以满足江苏省以及国内软件工程人才的需要, 以满足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要, 参照目前企业对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人才的要求, 引进企业优质课程资源以及软件实践经验, 并结合本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修订和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2) 制定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

本方案采用“3+1”的培养模式, 即3年理论学习, 1年岗位实践。理论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 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 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引入企业优质课程, 学生在机房上课, 采用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 模拟企业软件开发的真实环境, 课程内容引入企业真实软件项目, 学生通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阶段的训练, 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并且快速融入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岗位实践是指学生用1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 直接参与企业软件项目开发, 完成与企业普通员工相同的工作, 适应企业软件工程师岗位, 学会与同事沟通和团队协作, 融入和接受企业文化, 从而逐渐实现从大学生到合格软件工程师的转变。

(3) 制定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培养的实施方案

企业实施方案设计过程中, 始终秉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宗旨, 将与提高动手能力相关的实践融入到各个学习阶段中, 打通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 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选修课, 通过一系列选修课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软件卓越工程师, 也为将来毕业后选择合适的岗位做好前期准备。建立双导师制, 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兼顾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 做到全面发展, 为毕业设计和找工作做好准备。

三、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课程设置, 以软件行业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 培养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软件类卓越工程师人才[7]。

公共基础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然人文知识水平以及语言知识水平, 包括阅读、写作以及外语交流。素质教育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8]。

模块是指本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特色模块是为了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同时顺应了国内外软件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 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社会需求, 选修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程。通过特色模块学习, 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一专多能”的软件卓越工程师人才。

插件是指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训课程, 把软件行业的新标准、新知识通过实习实训以插件的形式插入到培养方案当中, 满足企业对特殊人才的需要, 促进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通识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英语、人文、社科、职业生涯与发展和艺术等知识单元;专业基础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导论等;专业课程按1+1+3个模块展开, 包括模块1 (专业必修课) :UML理论与实践、软件体系架构、软件质量控制与测试、设计模式、软件过程与管理等。模块2 (公选专业课)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基础、大型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图像处理与三维动画设计、数值分析、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算法设计与分析、J2ME应用开发等;模块A (软件开发方向) :Java面向对象核心技术、Java Web开发 (JD-BC、Servlet、JSP、XML、Java Script、AJAX) 、Java高级框架 (Struts、Spring、Hibernate、EJB) 、Java 3G开发 (J2ME、Android、WAP) 、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C#程序设计、Web编程 (ASP.Net) 、Dot Net Framework技术、Dot Net Windows应用开发、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模块B (嵌入式软件方向) :嵌入式开发技术、C++编程、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移动终端 (手持设备) 软件开发、STL标准库、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UNIX环境开发与调试工具、UNIX脚本编程;模块C (软件测试方向) :软件测试原理、软件测试方法、面向对象核心技术、Web开发技术、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软件测试流程及文档写作、自动测试与测试工具、配置管理工具、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

2、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采用了“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

根据“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具体将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技术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开发软件工程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第二层次为个人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成熟个体, 第三层次为团队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在基于团队的现代化环境中进行软件项目研发, 第四层次实现CDIO能力的综合, CDIO即: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软件工程专业在设计企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始终以CDIO能力综合培养的思想为指导, 将培养目标的四个层次分解到培养方案的设计中, 构建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 (项目实战) 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见图2) ;制定了兼顾深度与广度、素质与技能的课程选修原则, 保证学生所获得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具体实践课程中, 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和手段, 保证“153工程”理念的贯彻与实现;以基于“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校外导师) 的学生工程创新激励机制作为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组织软件工程研发小组,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工程创新, 以加强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环节。

(1)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计算机硬件综合实训、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实训、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军事训练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学习、个人体能训练、军姿队列演练、射击打靶、个人体能训练等, 达到国家对大学生要求的军事水平要求和个人体能要求。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训主要包括掌握各种计算机硬件性能以及使用方法, 熟悉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 掌握各种电子电工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 掌握电子测试技术和实验方法等。

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网络应用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等。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及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等软件的应用。通过实训, 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目标是通过对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 真实模拟软件企业项目开发设计流程, 训练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综合使用软件开发技术, 培养从分析问题到解决实现软件解决方案的能力。课程设计以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激发软件开发积极性, 强化职业素养, 兼顾软件工程, 数据库等学科知识为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要达到以下目标:掌握软件开发过程, 实践软件开发过程, 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了解主流的软件分析设计丰富, 能够熟练地使用分析设计工具;实践主流的软件开发工具 (VS, JAVA) , 掌握主流的开发语言及主流数据库 (SQL SERVER) , 完成一个B/S模式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践部分软件管理过程, 包括项目计划与跟踪, 软件配置与变更管理等;实践软件开发技术文档的编写;体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IT职业素养;强化相应角色训练, 达到企业对员工在技术上对相应角色的要求;课程设计过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编码能力、排错能力和协作能力。

(2) 企业实践教学环节

本培养方案采用“3+1”的培养模式, 即累计3年的校内学习, 1年的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熟悉企业环境, 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 适应企业软件工程师岗位。企业实践教学采用“软件项目驱动”的方法, 即采用适合教学的典型项目, 使用企业实际的软件和硬件实验环境, 结合企业软件过程管理流程, 使得学生参与完整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工作, 从而达到企业需要的软件工程师水平。此外, 企业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在就业时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一年级暑假到知名软件企业进行认知参观实习, 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具体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年级寒暑假到知名软件企业开展在岗实习, 熟悉一般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流程, 了解开发真实软件项目所需的知识结构, 掌握与企业人员沟通协作的能力。

第四学年为企业学习阶段, 采用双导师制, 学校和企业各指派一位导师, 两位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 并指导毕业设计。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当年的企业用人情况, 以海辉软件、欧索软件、东软等国内知名IT企业为主体,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企业学习阶段, 主要包括两方面学习内容, (下转第142页) 企业培训内容和专业培训内容。企业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教育、生产技能培训、产品研发与企业学习等,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导师负责实施。专业培训是针对具体企业研发生产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通过毕业设计 (含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为后续的发展打好基础。专业培训可以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在学校相关平台和企业工作平台完成。

企业学习包括企业培训和专业培训两个方面。企业培训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培训、生产技能培训、规章制度培训等, 由企业导师和企业人事部门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专业培训是指与企业实际研发生产所需的专业知识培训, 并通过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形式展示培训成果, 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培训方案。

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通过验收, 正积极的为江苏乃至全国软件人才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本文根据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在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 研究软件类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以期能够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在江苏师范大学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爱侠, 骆德军.“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 2014, (10) :73~87.

[2]吕庆文, 曹蕾, 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 2013, (1) :71~76.

[3]刘祥颖.集群式产学研合作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4, (21) :98~100.

[4]林连南, 左宝河, 刘嘉伟.“三位一体”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5, (2) :1~11.

[5]王进科.面向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的校企联合实训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1) :34~68.

[6]宗欣露, 徐慧.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层次化渐进式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3) :156~157.

[7]杨夏妮.基于Competition-CDIO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2) :49~51.

篇4:江苏省人才工程

致公党江苏省委、致公党中央留学人员委员会将“侨海报国”传统和新时期国家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有机结合,从2010年起实施以服务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为主旨的公益性活动“引凤工程”———即“海外留学人员江苏行考察联谊活动”,建立起致公党、省内用人单位与海外学人三方长期联系合作机制和友谊之桥,两年来已促成25位海外博士回国发展。2012年“引凤工程”活动,首次就推进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举办了专项招才引智活动。短短9天内,来自11个国家的近60位海外学人先后考察了苏州、南通、盐城、连云港、南京五市,共实地考察了10个开发园区、3家中科院研究所、30多家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企业,与省内50多家企业、10所高校、60多个院系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参加了近20场对接交流活动,与各地政府官员、企业家、创业留学生以及高校领导和院系负责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江苏特别是沿海三市创新创业环境的了解。

来自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刘敬辉博士说:“14年前,我坐上飞往美国的飞机追寻美国梦;14年后,我通过“引凤工程”回到中国,发现14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次江苏行我深刻体会到江苏的发展继承了南通人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在德国生活了30多年的樊华教授说自己曾经在苏北插队,当时那里很穷;此次江苏行看到苏北沿海地区欣欣向荣,感慨年轻的海外学子们拥有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要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理想。

闭幕式上13位留学人员与6家用人单位现场签订了意向性协议,有35名留学人员与13家用人单位达成进一步洽谈合作意向。致公党江苏省委还向参与活动的海外学子们颁发了“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海外联络员聘书”。不少用人单位也表示,“引凤工程”特色鲜明、细致、务实,是参政党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作用的另一种参政议政方式。

致公党江苏省委主委麻建国在闭幕式上致辞,他表示,“引凤工程”增强了海外学人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了解,宣传了江苏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群体的联系,取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成效。致公党江苏省委将把这一工作长期做下去,与各部门各有关方面一起,共同把这个“零距离”引才平台和友谊之桥建设好、维护好。

篇5: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协议书

“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选拔培养资助协议书

归口行业(产业)

项目负责人

申报项目类型

承 担单位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印制

2017年9月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同志(或 同志所带领的人才团队)入选“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现就该同志负责的项目签订如下资助协议:

甲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乙方:省行业主管部门或各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丙方: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 一、三方责任

甲方负责“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入选资助经费到位,会同乙方监督检查高层次人才承担项目的实施情况。乙方为省行业主管部门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协调资助匹配经费到位,对所组织申报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结题验收、资金监管等工作;乙方为各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负责本市入选项目的资助管理监督工作,组织考核管理、结题验收和资助资金使用监督等各项工作。丙方的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单位匹配经费的落实和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项目的中期考核与结题工作;丙方的项目负责人要依照申报的自然状况,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并通过实施资助项目,选拔、培养行业(产业)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梯队。

二、资助经费数额及拨付办法

项目资助协议一经签订,资助款即拨付到丙方的项目承担单位。

本项目资助类型为类,资助额度为万元,行业、产业和项目承担单位匹配经费万元。

三、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资助经费拨到丙方的项目承担单位,统一由丙方人事或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资助经费的使用须遵守国家财务规定和财经纪律。资助经费要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年终审计。丙方的项目承担单位每年要向乙方提交资金使用的财务报告。

项目资助经费可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关的研发、实验室研究、考察培训等方面,不得用于单位行政办公经费、福利和其他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不得擅自变更资助项目内容。

对违反本协议规定的,甲方有权终止协议,收回已资助的全部款项和颁发的证书。

四、人才和项目的考核管理

为保证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乙方应及时了解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情况及其承担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负责人须按照申报计划开展工作,每年向乙方通报进展情况,并于年末向乙方送交书面报告。乙方按甲方要求提供人才培养和项目实施情况的书面报告。

资助项目一经签订,原则上不得更改项目最终成果形式。项目完成时限从签订协议书之日起算,一般为三年,应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五、资助项目的验收

资助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向乙方提出结题申请,提交项目结题报告书、人才培养报告和资助资金财务决算表、资金使用审计报告。乙方组织对完成项目进行审核验收。

本协议经三方负责人签章(签字)后生效。协议一式四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丙方两份。本协议未尽事宜由三方协商解决。

甲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签章)

日期:

乙方:省行业主管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签章)(签章)

日期:

日期:

丙方: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签章)

(签名)

日期:

篇6:江苏省人才工程

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以人才集聚引领高新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就做好2011“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以下简称省“双创计划”)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引进重点

1、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2、能够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事研发和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

3、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创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平台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4、地方、部门、企业及社会资金重点支持的高层次人才;

5、创新在高校院所、创业在园区的高层次人才。

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拥有重大成果的创新创业团队,除给予个人经费资助外,还将给予团队持续3年的科技经费支持,申报通知另行下发。

支持一批由高校、科研、三级甲等医疗和省级疾病控制机构引进的,能提升我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研发平台科研创新水平和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领军人才,申报通知另行下发。

二、自主创业人才(A类)申报条件

自主创业人才是指符合支持重点,以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形式来我省投资创(领)办科技型企业的高层次人才。

1、申报个人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2)拥有与创业领域产品、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技术,在产品开发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3)为所创(领)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本人投入企业的实收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不含技术入股);

(4)2010年1月1日以后来我省创业,主要工作精力应为所创(领)办企业服务,每年在企业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2、企业须具备以下条件:

(1)创(领)办的企业属于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或现代服务企业,2011年5月31日前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

(2)创(领)办企业的主导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能够填补国内空白或引领相关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和预期经济效益;(3)企业位于省级以上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载体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

三、企业引进人才(B类)申报条件

企业引进人才是指我省各类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引进的,符合支持重点、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研究开发和管理人才。

1、申报个人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2)具有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机构关键岗位5年以上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的经历,并取得突出业绩;

(3)2010年1月1日后到我省工作,或尚未到我省工作、但已与相关企业在2011年5月31日前完成引进手续;(4)引进后,能连续为引进企业服务3年以上,且每年服务时间不少于6个月。

2、企业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资助对象创(领)办的;

(2)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产业教授”创(领)办的;

(3)国家或省认定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4)承担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5)列为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类基地的;

(6)拥有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的;(7)民营科技企业。

优先支持本人参与项目投资、有资金投入并占有股份的企业引进人才。

以上两类人才特别优秀的,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特别优秀的具体条件另行通知)。

四、申报及遴选程序

1、受理申报。省人才办、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统一面向海内外发布引进人才公告,各市人才办根据本通知精神,受理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江苏人才工作网(http://)申报。获得过省“双创计划”资助的人才,获得过国家“千人计划”、“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又异地申报的人才,获得过我省地方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又异地申报的人才,不予受理。

2、审查推荐。各市人才办会同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按分配名额进行推荐排序(分配名额另行通知)。市科技局负责核实引进人才拥有科技成果、专利等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核实引进人才的身份、年龄、护照、国籍、学历、经历和业绩等申报资料的真实性。

3、资格审核。省人才办会同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核。

4、技术评审。省人才办会同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并按照择优资助原则,确定进入综合评审和实地考察人选。

5、综合评审和实地考察。省人才办会同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专家对入围人选进行综合评审和实地考察,择优确定拟资助人选。

6、社会公示。拟资助人选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向社会公示。

7、确定资助对象。根据公示结果,按程序确定资助对象。

五、资助名额和支持政策

2011省“双创计划”拟资助引进人才400名。支持政策包括:

1、按综合评分,前2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每人100万元的资助,其余的给予每人50万元的资助。已获得过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资金的,给予每人85万元或35万元的资助;

2、优先推荐进入省“产业教授”、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省“333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培养资助对象,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千人计划”,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优先推荐申报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优先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推荐融资项目,享受我省各地、各部门制定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优惠政策和待遇;

3、按照国家、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条件、签证、落户、执业资格、医疗、保险、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入学、驾照转换等方面的问题。

六、申报方式和申报材料

2011省“双创计划”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进行,各类证书、证明、合同、报表等材料在网上申报时须提供原件的扫描文件或数码照片。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31日。网上申报完成后,须将申报书打印与其它所有材料的复印件合订成册,一式二份交各市人才办。申报材料包括:

1、《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申报书》,其中自主创业人才填报A类申报书,企业引进人才填报B类申报书;

2、引进人才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或护照)、学历(学位)证书、职称、资质证明(证书)、在原单位担任重要岗位职务的证明和其他有关工作经历、资历的证明材料;

3、专利等知识产权证书及所属权证明。反映人才能力、业绩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创新创业计划书;

5、自主创业人才需提供企业的营业执照、会(审)计事务所的验资证明、公司章程、2010财务报表;企业引进人才需提供与引进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引进协议、知识产权权属证明及使用协议书、薪酬或股权证明、在当地缴纳养老保险证明、缴纳个人所得税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如不能提供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证明,须提供关系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到企业工作2年以上”的证明),以及企业符合申报条件的资质证明等。

各市需提交《关于报送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推荐情况的函》和《申报情况汇总表》,报省人才办、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一份。各市推荐上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6月15日。

七、有关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市人才办要牵头做好组织协调,市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2、严格申报条件。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申报工作的有关要求,严格申报条件和工作程序,认真核查申报材料,把好引进人才的质量关,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公开透明。对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申报资格,并进行通报,5年内不再接受该单位或个人的申报。

3、开展广泛宣传。各地要通过媒体面向海内外大力宣传省、市相关人才引进政策,不断拓宽引才渠道,积极推荐引进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4、加强工作指导。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业务指导,及进解决申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省委组织部联系处室:人才工作处,联系人:张震,电话:025-83392370(传真); 省科技厅联系处室: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联系人:王建华,电话:025-83222067,传真:025-83227458;

上一篇:骑马小学作文下一篇:南岭中心小学关于保障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说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