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宜兴阅读答案

2024-04-13

发宜兴阅读答案(精选12篇)

篇1:发宜兴阅读答案

宋·曾畿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注】①南宋著名诗人曾几,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②隐士的装束。③张公和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

一:

1.诗人的“布袜青鞋梦”是怎样的梦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2.诗人陆游曾赞美曾几的诗“律令合时方帖妥,功夫深处却平夷”,律令是指诗歌的格式和规律,功夫是指诗歌的语言成就。请结合陆游的评价对本诗的格律特征和语言特色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隐居梦想。首先,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内心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其次,他一生喜爱山水名胜,如今已老境垂垂,“归去”当是终老之愿。

2.答案:(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共四联、28字;四联皆入韵,韵脚为“an”;其中“颔联”与“颈联”对仗(对偶)。(2)诗歌语言精于锤炼又平和自然:“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观山观水” “听风听雨”运用反复修辞,写得有声有色;“垂垂”使用叠词,生动鲜活;“又”“只”“无”等精于炼字。全诗语言接近口语,像是与老友倾诉,又像是自嘲自语,读来亲切舒适又让人回味无穷。

二:

注 ①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②玉溪,作者家乡。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1.简要概括这首诗最后两联叙写的内容。(5分)

答案:颈联设想回到家乡后的情景(1分):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处,恐不免因此废食;(1分)外界的风风雨雨,似乎与自己莫不相关。(1分)尾联写回到家乡后的愿望(1分):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1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案:年华老去的感伤;羁旅飘泊的痛苦;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对赋闲生活的怅惘无奈;对即将离开的宜兴的眷恋。(1点2分,答满3点即可)

篇2:发宜兴阅读答案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

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

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参考答案

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赏析:

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这里也有宜人的景致。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

过片两句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了方位。丹阳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是比较容易的了,加上前面看到“落日送归鸿”,接着写出回乡之思完全是顺理成章的。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词中所谓“石亭春满枝”句好像是写实景,其实却是虚拟,从“北风”、“寒溪”推演而出:一是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二是如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此二句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张元干跋苏庠所作赠王道士诗墨迹云:“吾友养直,平生得禅家自三味,片言只字,无一点尘埃。宇宙山川,云烟草木,千变万态,尽笔端,何曾气索?”这段话,对于理解此词是有帮助的。

评解

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作者

篇3:发宜兴阅读答案

1发生概况

1.1 发生普遍, 面积大, 发病程度重

据5月上旬小麦灌浆期对全市不同类型小麦田调查, 全市43.62 万hm2小麦, 全部发生白粉病, 平均病株率58.4%, 上三叶平均病叶率39.8%, 病指10.18, 为近15a以来发生最重的年份。

1.2 病情发展快, 来势猛, 病情发展前缓后急

今年小麦白粉病3 月26 日始见病株。4 月初开始定点定田监测, 监测点地理位置的设置是按宜兴市东、南、西、北、中区域分布, 兼顾平原、圩区、丘陵等不同地理特点, 选择5 个乡镇, 各镇定田10 块, 共计50 块田, 对白粉病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各乡镇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基本一致, 始见至4 月中旬发展较缓, 4 月中旬末~4 月下旬发展快, 来势猛, 呈暴发态势。4 月下旬末~5 月上旬随白粉病专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病情发展得到遏制。5 月中旬调查, 病叶率、严重度大幅下降, 部分贪青后熟田块白粉病发生仍然偏重 (表1) 。

1.3 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宜兴小麦种植品种有宁麦13、宁麦14、苏麦188和少量扬麦20。据2015 年小麦生育期及抗逆性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扬麦20 对白粉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宁麦13、宁麦14 及苏麦188 3 品种之间白粉病发生程度略有差异。据品种抗性接种鉴定, 宁麦13、宁麦14 中感赤霉病, 苏麦188 高感白粉病, 与生产中白粉病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表2) 。

1.4 播种密度和肥料用量不同, 发病程度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为肥料用量多的麦田, 病害发生程度明显重于肥料用量少的麦田;播种密度高的麦田, 病害发生程度明显重于种植密度低的麦田。据芳桥镇金兰村土壤肥情监测点, 4 月27 日调查结果:常年无肥区, 小麦长势弱, 植株矮, 分蘖少, 叶黄穗小, 小麦白粉病病株率8%, 病叶率1.2%, 病叶病级1 级;正常施肥区, 小麦长势旺, 密度大, 叶色深, 穗大茎粗, 小麦白粉病病株率52%, 病叶率72.2%, 病叶病级以5、7、9 级为主。另据走访调查, 部分大农户为减少施肥, 将小麦播种量由推广播量的8~10kg, 提升到15~20kg。而去冬今春宜兴市雨水多, 天气湿暖, 植株分蘖多。4 月中旬调查, 播种量高的田块植株密集, 茎软叶嫩, 田间通透性差, 部分田块出现倒伏, 田间白粉病发生明显重于正常播种量田块。

1.5 防治器械不同, 病情发生差异大

历年来, 宜兴市小麦白粉病防治与小麦穗期其它病虫防治是相结合的。今年针对小麦前期白粉病发病基数高, 抽穗扬花期遇雨概率大等因素, 给农户发放了2 个每667m250% 多·酮可湿性粉剂。要求农户在小麦初花期第1 次防治, 10d后盛花期第2 次防治, 防治中要做到用足药量, 兑足水量, 确保药液喷淋到植株中下部叶片。据了解, 宜兴市病虫防治群体和器械主要分3 类:大农户——弥雾机;散户——背负式电动喷器;专业化合作社组织——担架式喷雾机, 大部分农户都能按时开展了2 次防治。4 月下旬调查结果表明:防治器械不同, 白粉病发生差异较大, 担架式喷雾机防效明显好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和弥雾机, 分析原因与其兑水量相关 (表3) 。

2重发原因

2.1 气候条件适宜是2015 年小麦白粉病重发的最主要原因

麦类白粉病发生温湿度的适宜范围广。春季阴雨多, 日照少可加重发病。当春季气温上升到6~7℃, 病害开始显症;气温上升到10℃以上, 进入普遍率上升期;气温达14~15℃后, 严重率明显上升, 当气温超过25℃时, 病害将受抑制[1]。今年宜兴市3 月份阴雨日16d, 日平均气温10.1℃, 日最高平均气温度19.0℃, 日最低平均气温9.3℃, 适宜白粉病发生与发展, 白粉病于3月下旬始见, 且发病基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4 月上、中旬阴雨日12d, 日平均气温15.5℃, 日最高平均气温度21.7℃, 日最低平均气温10.8℃, 日平均相对湿病76%。当相对湿病70% 以上时, 温度越高对病菌越有利是白粉发生[1]。4 月上、中旬湿暖的天气为白粉病扩展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 月下旬调查, 白粉病平均病株率52%, 病叶率32.8%, 是4 月中旬监测数据的5 倍有余, 病害在短期内暴发流行。4 月29 日, 宜兴较大范围出现雷阵雨, 部分乡镇1 小时内降水量60~80mm, 雨水大且集中, 一定程度减轻了小麦后期白粉病发生。

2.2 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是今年小麦白粉病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 宜兴小麦主要种植品种以宁麦13、宁麦14和苏麦188为主, 其种植面积占全市小麦总面积的96%以上。3个品种生产中表现为分蘖多, 穗头大, 茎杆粗壮等优良特性, 都属高产、大穗型品种, 为宜兴2013年粮食“十连增”、2014年粮食“十一连增”奠定了基础。前几年, 风调雨顺, 赤霉病、白粉病轻发生, 品种感病性表现不明显。2014年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半月之久, 适宜赤霉病大发生, 3品种对赤霉病感病性表现明显, 全市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偏重发生。2015年小麦中后期天气适宜白粉病大发生, 其不抗白粉病这一特性表现明显。据作栽站提供品种抗性接种鉴定结果:宁麦13中感赤霉病、白粉病, 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宁麦14中感赤霉病、白粉病, 高感纹枯病、梭条花叶病, 高抗穗发芽;苏麦188中感赤霉病, 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与生产中病害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2.3 防治不当是今年小麦白粉病重发的另一个原因

今年针对小麦前期白粉病偏重发生、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雨概率大等情况, 结合小麦穗期其它病虫防治, 要求农户以5% 多·酮可湿性粉剂于小麦初花期第1 次防治, 10d后盛花期第2 次防治。白粉病前期发生通常以下部叶片为主, 兑水量充足是确保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关键。近年来, 白粉病连年轻发生, 部分农户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虽按时间要求开展了2 次防治, 但未按技术要求做到每667m2兑水量50kg, 将药液喷淋到植株下部叶片, 遇上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 部分麦田4 月下旬白粉病偏重发生。另外, 少部分农户心存侥幸, 不按技术部门要求用药, 仅于小麦初花期 (4 月10 日前后) 防治1 次, 4 月下旬田间白粉病暴发。

2.4 部分田块播种密度高或氮肥用量大是今年小麦白粉病重发的又一原因

部分农户及大户为节省农本, 以少施肥料提高播量来夺取得足够的穗数。去冬今春, 气候温暖雨水多, 小麦出苗好、分蘖多。3 月底, 小麦拔节孕穗期考苗, 正常播量的田块小麦高峰苗偏高, 为40~50 万, 田间表现茎粗叶阔, 叶色黑绿, 田间通透, 偶见白粉病显症;播量高的田块小麦高峰667m2达70~80 万, 田间表现茎叶细长, 叶色嫩黄, 田间密闭, 白粉病显症田块多。中、后期调查, 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与前期调查趋势一致。近年来, 由于追求高产, 农户用肥量普遍偏大, 其中2月底前追施拔节孕穗肥、3 月中、下旬追施剑叶肥是本地广大农户麦田春季管理的常规措施。部分农户为了省工于3 月下旬1 次施用, 施肥量大, 造成小麦生长后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含氮水平, 碳氮比下降, 小麦植株抗病性下降。另外, 植株含氮水平高导致小麦抽穗扬花期推迟, 部分田块小麦贪青迟熟, 5 月中、下旬田间白粉病发生仍较严重。

3防控建议

在防治策略上, 以选用抗、耐病品种为主, 辅以药剂防治和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措施。穗期以药剂防治为重点。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耐病性较强的品种

经试验及宜兴市大户种植论证, 扬麦20 等品种产量高, 对白粉病具有较好的抗、耐病性。

3.1.2 选用良种, 适期适量播种

选用良种是小麦高产的基础, 播种量应按播期、地力及品种发芽率而定, 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 发芽率高宜稀播、发芽率低应适当增加用种量, 做到适期适量播种, 可起到培育壮苗减少病害发生的作用。

3.1.3 配套田内外3 沟

及时排水降渍, 增施磷、钾肥, 避免偏施、迟施氮肥, 提高植株抗病性。

3.2 化学防治

3.2.1 适期防治

防治时间和防治次数的确定应视田间发生发展实际而定, 一般发生年份, 可结合小麦穗期其它病虫防治, 于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开展防治。早发大发生年份, 应于3 月底4 月初白粉病发病初期结合小麦纹枯病防治开展第1 次防治, 4 月中旬结合穗期病虫防治开展第2 次防治, 后期视天气、品种及田间病情发生情况必要时可开展第3 次防治, 以保护上部3 张功能叶, 使产量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3.2.2 选用好药

试验证明氟环唑、三唑酮、已唑醇等药剂对小麦白粉病都具有较好预防及治疗效果, 白粉病一般发生年份4 月上旬末 (小麦初花期) 1 次防治即能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发展;白粉病早发、大发生年份需7~10d后开展第2次防治;感病品种视天气状况, 需开展3 次或3 次以上针对性防治。不同类型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 确保防效的同时延缓抗药性产生。

3.2.3 兑足水量

兑足水量是确保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关键。白粉病前期重发通常以下部叶片为主, 为确保药液喷淋到植株中下部叶片, 每667m2兑水量不能低于50kg。

摘要:根据2015年宜兴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概况和特点, 分析了该病在宜兴大流行的原因, 并从品种抗性、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防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江苏: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13.

[2]郭小山, 熊战之等.小麦白粉病发生及综合防治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3) .

篇4:有效阅读教学的“厚”积“薄”发

一、引领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

能把叙事性作品读“厚”,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种艺术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厚”,“举三返一”也是“厚”。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下几大方略进行实践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一)专题式海量阅读

“厚”的首诀是阅读量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基于阅读量的考虑,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专题式海量阅读,分阶段分类别进行,每个阶段以100篇为基准,分两大类。第一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涵养、形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作品,如“亲情”“故乡与母校”“责任和感恩”“幸福或快乐”“生命与人生”“人格与尊严”等专题。这一版块,由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从身边的感触着手,让学生的感知与生活体验越来越深刻。第二类:结合中考实际,选择一些中考常见题材的作品,综合多方面考点,通过这类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解题训练。学生毕竟要面对中考,如果完全撇开中考,学生心中没底,老师的阅读教学再新颖,阅读的文本再好,对他们而言也只是“绣花枕头”,难以产生长久浸淫其中的动力。更恰切的做法是二者同时兼顾,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又照顾到学生当下急于提高阅读题分数的需求。而情感类散文、小说正是学生考试中最头痛、最不知所以然的专题,正好以此为动力,让学生慢慢走上海量阅读的道路。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把作品读“厚”,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主要采取四步走,第一步:阅读预测,通过作品题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预测作品内容,诱发学生阅读的情思;第二步:以身示范,与生同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三步:与海量阅读同步,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再相机引导,转化他们的兴趣点;第四步: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以活动为媒介,如开展“文章推销会”“展评优秀读书笔记”“积累本”等活动,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趣”字上下功夫,创设软硬环境,俯下身来,与生同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测、选择好文章,给学生以思想的减负,与书为友,与文作伴。

(三)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也即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情、叙事性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人”有整体形象,“事”有整体概况,“景物”有整体观感。我们主要把握三个基点:第一点:高屋建瓴,提纲契领。在初读阶段,必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抓题目扩展,抓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抓人物关系。第二点:寻踪逐影,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探寻思路,穿成网络,连成提纲,了解结构布局。第三点:披文入情,以情入文。同样的题材因创作的种种因素亦会蕴孕出不同的情感因子,如写秋,可以写激昂愉快的秋收,可以诠释悲抑凄婉的伤感,也可以承载凝重深沉的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沉潜到人物关系碰撞、情愫交织中,与文本中的“人”休戚与共,憎其所憎,乐其所乐,陶醉在文本中。

(四)深入作品细节

在完成整体感知后,要引领学生深入作品局部,着力品味文章的细部。细功出慢活,出精品,出厚重,教师要从人物形象、描写技巧、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细抠慢读。以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涉及到的“细”就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社会背景,景物描写;悬念,巧合;虚实,抑扬……教师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引领学生深入细节,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与善,美与丑。

(五)引领学生进行美点寻踪

把叙事性作品读“厚”,要善于发现“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围绕语言及情感悟点来列举。如阅读《散步》,文中“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浮想联翩:“在家里”很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最后一段:“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轻”“重”美点成线,组成一副秀美隽永、蕴藉丰富、韵味深远的画面。

(六)从课内勾联到课外

把叙事性作品读“厚”,除了数量保证,兴趣引导,质量提升,还要勾联“外”,即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如研读《背影》,除了弄清楚朱自清其人其事,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写作背景,作者当年的感受与写作时的感受之外,还可以勾联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满文军演唱的《懂你》,勾联朱自清其他散文,勾联其他作家的表达父爱的作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以上几个方略,归结起来就是“海”“趣”“整”“细”“美”“联”。在阅读教学中,若能一一做到,学生自然能形成较好的鉴赏能力,具备感受形象的悟性,拥有开启语言智慧的钥匙,对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解就能据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在把握作品上便能深入浅出,“举三反一”,游刃有余。

附: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的操作流程:

1. 前十五周阶段性海量阅读100篇,学生自由读;

2. 双周周二课堂阅读:

(1)教师陪伴

(2)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模板

文章标题:

出处:

整体感知:

深入局部:

(1)积累一批好词,并分别用其中三个造句,尽量使用修辞。

好词:

造句:

(2)摘录三句美句,作点赏析,并进行模拟仿写。

美句1(修辞句):

赏析:

仿写:

美句2(描写句):

赏析:

仿写:

美句3(哲理句):

赏析:

仿写:

(3)作品感悟(从作者感情、中心思想、阅读启示等赏析)

(4)活动展示(主要模拟卖作品的形式,推销作品给同学,买卖之间形成阅读互动)

二、指导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薄”

在叙事性作品阅读中,做“薄”即“读懂”,“读懂”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阅读一篇叙事性作品,我们主要采取“宏观把握与高度概括共进”的策略,一是分析题与文的关系,主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或主题;二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主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下面笔者通过两篇叙事性作品的思维导向,让学生在“厚”的基础上快速掌握攻破“读懂”、读“薄”的阅读策略。

(一)叙事性作品的有效阅读规律:AB有效撞击模式

例一:朱国勇《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正文略)

A出场(配角)——B出场(主角)——关键时刻(段)(AB人物有效撞击,B怎么感动A,即文章主旨)——A受B影响,实现蜕变

A:他(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B:父亲(主人公)

关键时刻(中心):第七段。有效撞击: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这一刹那,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例二:菲利普·罗斯《银行里的男孩》(小说,正文略)

A(配角)——B(主角)——C(道具,可以是人,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物件)——关键时刻(段)(AB有效撞击,B是怎么感动A的,即文章主旨)——A受B影响,实现蜕变

A,小说中的“我”;

B,银行职员;

C,14岁的男孩子(推动情节发展);

AB有效撞击:

“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A受B影响(了解事情的真相,惊讶,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一个银行职员忠于职守,保护客户宗旨的美德在关键段落实现有效撞击,体现银行职员的人性美)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重在塑造人物形象,而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AB的有效撞击”模式因文体而有所不同,小说中,撞击的感悟点较少,散文的感悟较明显。

(二)叙事性作品的有效阅读规律:有效的解读技巧

解读技巧,答题方法,各种参考书上的表述大同小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巧指令也相去不远,然而学生在运用中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解读技巧?笔者在前文提到把叙事性作品读“厚”:课文的“举三反一”及海量阅读的积累,这两点是叙事性作品有效阅读的技术性支持,如果这两个方面做扎实,学生在面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考题中便能畅通无阻。笔者曾先后尝试两种“授业”的做法,其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淡化方法技巧的讲解,单纯带学生美美地感受作品之美,待到初三总复习时再一并规范做答,这种做法相当于践行了阅读的积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讲是被动作业,因而在面对考评时略显疲态。其二是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余映潮老师提出的“板块式教学法”,强调一课一得,如研读《故乡》一文,笔者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心声》重点在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同时对教材进行整合,课内知识转化为内在行动,强化学生对解读技巧的理解与应用,实现有效输出;辅之以海量阅读的积累,把方法技巧巧妙运用其中,最终达成“有效解读”的目的。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都大有帮助,不妨一试。

引领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指导学生把作品读“薄”,最终达到“厚”积而“薄”发,这两点阅读法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希望在今天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其实,教学无定法,散文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境悠远,而小说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环境描写细腻,情节跌宕起伏,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何种方法更有效?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如既往地深入探索。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惠台学校)

篇5:发宜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鞵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译文

我虽然已经六十岁垂垂老矣,却又要拖家带口回船去远行。

在阳羡暂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没钱。

游山观水到了废寝忘食境界,风声雨声都不会影响我睡眠。

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不是到了张是洞就是游善权。

注释

宜兴:今属江苏省,在太湖西岸。

垂垂:形容将近、渐近,常与“老”连用。

将:携持。铁头船:指船头包有铁的木船。

阳羡: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的别称。玉溪江边的上饶,曾是曾几侨居之地。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乡。

都:总、全部。废食:即废寝忘食。

“听风”句:谓任凭它风雨连宵,也不会改变自己归隐之意。这里“风雨”实喻指国家危难的形势。

布袜青鞋梦:指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布袜青鞋,指平民、隐士的生活。

张是:指宜兴境内的胜迹张是洞。作者有《游张是洞》诗,云:“张是洞府未著脚,向人浪说游荆溪。”可见其风景幽胜。善权:指善卷洞,在宜兴西南螺岩山上,与张是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

赏析:

篇6:《上帝发的答卷》的阅读答案

答:

2. 第一段中哪个词暗示了本文情节的荒诞性?最后一段中哪个短语暗示了本文情节的合理性?

答:

3. 请以一句话概括芸芸众生的选择。

答:

4. 请在第⑩段省略号处,以“温室中的花”和“旷野中的树”为主人公续写两段文字。(文字每段不超过60字)

答:

5. 上帝看完众生答卷,为什么那么生气?你觉得众生看问题的角度有什么共同的偏颇?

答:

6. 读完了这则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

篇7:发宜兴阅读答案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 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 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 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E. 本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从“早发“落笔,婉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深沉。

15.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14. DE

15. “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篇8:发宜兴阅读答案

【关键词】言语发展;核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自新课改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学生在作业、课堂发言、作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出现,作文描写平淡无奇,作业缺乏新意,课堂语言表达缺乏创新等。此种现象极大揭示了现阶段语文教学异化的问题。基于此现实情况,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落实好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大力倡导阅读教学设计以言语为物质载体,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积极创设言语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使班级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学方法,有效获取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语文综合素养。

一、言语实践概述

当前阶段,言语实践主要指个人在限定的语言情境下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若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具备言语实践,就无法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精神活动,更加称不上不断生成的言语。本文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充分结合本省教育厅提出的《常州市语文学科教学常规》文件要求,以“言语形式”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点,充分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紧紧围绕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题展开讨论,以期有效为学生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细致专研教材,不断挖掘教材教育价值

当前阶段,文本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与凭证。同一篇文本内容,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视角进行解析器教学价值。教师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尽自身最大限度去挖掘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学习视角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深入解析教材,进而获取到大量的独特见解。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课时,教师需要运用教学眼光进行充分审视教学内容。针对文中出现的不同语言类型,进一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旨在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相处过程来体现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通过一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把人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还可以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言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以文本特质为基础,积极研发制定教学内容

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核心进行分析,语文学科教学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日常学习交,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个体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从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较为淡薄,十分无视文体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如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同一教学模,不仅极大的漠视了文体价值,同时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为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结合文体特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有效筛选不同教学内容中需要侧重教学的难点及言语训练内容,充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时,作为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说理文的文体在教材中选编得比较少,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针对本文用正反例子论证观点的方法,设计了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掌握说理文“摆观点,举例子”的基本方法,便于老师当堂检测,为课后习题中“写读后感”的要求也打下了基础。

(三)科学定位学生学习情况,精准把握教学尺度

当前阶段,学生作为语言发展的核心人物,学习行为的支配者。通过有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课堂教学发展目标的制定,其同时也是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的首要前提。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准开展教学备课,由学生的阅读体验为着手点,全面敲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把握教学尺度。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在全面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科学解析文章每一个段落的内在关系。在全面把握文章具体写作结构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简单勾画结构示意图,以此来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

我们可以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先让学生读课文,体会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个性,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细品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挖掘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语文教师坚守言语发展,立足于小学语文言语教学实践,充分挖掘教学价值,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精准把控教学进度,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言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佩芳.言语实践,让作业个性飞扬——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初探[J].新教育,2014.11:22-23

[2]吴佩芳.咬定“言语”不放松 立根原在“实践”中——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谈[J].小学科学(教师),2013.08:60

篇9: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阅读答案

评分标准:手法1分,阐释1分;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2)主人公的惊坐起,以为朋友来了,想象风吹帘入户,似要将琴上的尘埃吹去,都因风而起;诗中“风”引起作者心理活动,推动情感变化。(4分)

篇10:发宜兴阅读答案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①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②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③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此指指处境的顺逆。

阅读题一: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3分)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1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1分)

阅读题二: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篇11:发宜兴阅读答案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注】①本诗写于842年,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的“欢”,指代酒。

1.杜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在。(6分)

参考答案

1.①用典。(1分)诗人引用汲黯的典故,暗示自己因直言被排挤外放,表达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1分)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诗人客居他乡,在清冷的冬夜里秉烛自饮,孤寒苦闷之心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1分)此时,凭栏而立,门外的纷纷幕雪,又加重了诗人流转不定的困苦和壮志难酬的隐痛。(1分)

篇12:宜兴:内外共担

“四座大山”

一是持续增收难以为继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也一路辉煌。从我市近十年情况看,财政收入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最高达30 %。但是近年来,收入增长乏力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经济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财税收入也进入了低速增长的轨道。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一般公共财政收入虽然增长9%,但其中常规性税收增长仅占3.9%,支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一次性的政府性税收。与此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土地财政也已基本走到尽头。新的一年,宏观经济走势的改观和实体经济的回暖还将经历一个过程,税收低位运行必将持续,财政挖潜增收的空间很小。

二是支出管理积重难返的压力。当前,虽然财税收入增速明显回落,实际可用财力增长缓慢,但财政刚性支出需求却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这几年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高歌猛进的大背景下,各级各部门大多心热手痒,热衷大干快上,政府支出盘子越来越大,尤其是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的政府专项资金,历年来不断增长,据统计,我市去年政府和部门各类专项资金达27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33%,且多头管理、重复设置、“天女散花”等弊病日益显现,财政支出碎片化、部门利益板结化问题日益严重,大大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如何跳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怪圈,有效加强支出管理,保持财力收支平衡,已成为确保基层财政安全平稳运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债务运作支撑乏力的压力。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各级地方政府积累了雄厚的实力,也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势在必行。去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对政府性债务管理作出了严格规定,也彻底改变了政府性债务运作的规则,传统的政府融资渠道已被堵死。可以预见,《意见》出台后,相当长时期内政府性债务余额仍将呈增长态势。在建设资金需求和地方财力供给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政府性存量债务安全平稳运行,如何保证新增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对于各级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来说,是难度极大的考验。

四是深化改革任务叠加的压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从破题期进入实战期的关键之年,财政面临多项深化改革的任务,如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等等,作为基层政府和财政部门,如何有序合理推进这些改革,如何确保改革和稳定、发展的平衡,任务很重、压力很大。

设法过冬

第一、要真正确立财政“紧约束”的理念。财政必须始终是“紧约束”,政府应该永远过“紧日子”,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往我们强调过“紧日子”,很大程度上是将其作为克服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似乎形势好转了就不必如此,这是财政支出管理时紧时松、总体宽松的重要原因,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崽卖爷田不心疼”,大手大脚成习惯。经济新常态下,珍惜和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过“紧日子”,抓“紧约束”,也理应成为政府决策施政、财政运行管理的新常态,唯其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消解财政运行的压力和困难。

第二、要积极履行财政“硬担当”的责任。这种担当,首先应体现在自觉主动上。财政财政,顾名思义,以财行政,以财资政,财政的力量和影响遍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政府治理的枝枝节节。改进政府治理,推动科学发展,财政部门责无旁贷、首当其冲。财政工作者要一手握望远镜,登高望远,为党委政府把握好大方向,一手握显微镜,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化管理风险和财政危机于无形。这种担当,其次应体现在无惧无畏上。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财政管理改革是最核心的改革,而改革总要涉及利益的调整,加强管理更多的也是对利益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没有无私无畏的铁胆不行,没有敢挑敢扛的铁肩不行。我们正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理应铁肩担道义,铁胆开新局。

第三、要充分发挥财政“巧发力”的优势。财政工作是以才理财的工作,化解新形势下的财政困难和压力,需要担当,更需要智慧,需要巧干。要善于借助机制制度的力量强管理,比如在支出管理上,既要对具体的支出项目一桩一桩严格把关,更要注重推进预算公开、绩效评价等制度建设,系统提升管理水平。要善于发挥统筹服务的优势巧协调,提升财政管理质量,不能光靠财政部门唱独角戏,需要所有部门共唱“将相和”。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科学协调,服务在前,周旋在后,引导和带领所有力量为实现财政管理的既定目标而努力,最终“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财政的内生力量

首先,需要更有质量地抓收入。坚持以贡献和产出论英雄,把税收贡献率和投入产出比放在突出位置,从源头上控制占用资源多、对上贡献少、产出效益低的项目进入,涵养税收骨干和支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构筑优质税源的主力军。

其次,更有重点地控支出。一是要坚决转变政府投资决策模式,从“确定项目配资金”改为“根据资金定项目”,真正体现量力而行,严格控制政府负债;二是要着力整合政府专项资金,严格控制总量,尽可能捏指成拳,防止“撒胡椒粉”现象;三是要切实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对年度预算结余资金,分实际情况结转下年或予以收回,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用于收支平衡。

再次,更有策略地调结构。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调整财税政策结构。按照中央关于“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的要求,对现有财税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和机制创新,打破出台政策“只进不出”的局面;二是以绩效为杠杆,调整预算项目结构。通过下达绩效目标、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等方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完善财政政策和预算安排;三是以民生为主体,调整支出保障结构。财政优先保障民生事业支出需求,坚持量力而行而非大包大揽,“雪中送碳”而非“锦上添花”,主要是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更有力度地促改革。化解财政压力的关键,是深化财政运行体制机制改革,真正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新的一年,改革的任务很重,我们要以全口径预算管理和部门预决算公开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和落实好各项改革举措,通过改革,增动力、挖潜力、激活力、化压力,真正形成有效适应和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财政工作“新常态”。

上一篇:凉菜间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非同凡响的诗朗诵比赛作文8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