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基本规定

2024-04-08

档案管理基本规定(通用9篇)

篇1:档案管理基本规定

4S店资金管理基本规定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财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计划的管理和监督,加速资金周效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资金安全与增值。

1、根据公司的运营特点,财务部必须做好资金的计划与运用,各部门使用资金必须向财务部门申报支出计划,以利于统筹安排,保证重点,节约使用,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资金积压,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2、一切经济贸易往来业务,必须按合同有关规定执行,与对方签订合同或协议,应订明商品名称、规格等级,质量要求,计价办法,供货日期,交货地点,运输工具,费用负担,结算办法以及违约责任赔偿等条款。

3、借支其他资金(包括临时办理某项经济业务借款、差旅费等),由经办人填写借款单,经本部门经理签字确认,财务部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到财务部办理付款手续,经办人必须及时办理报账手续(从借款之日起或出差回来一周内),不允许挂帐不清,如当月不能报账归还借款,财务部可停发该员工次月工资。

4、账户管理:银行账户及账号必须保密,非因业务需要不准外泄。不允许任何人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帐套现,利用我公司帐户进行不正当或违法的交易。凡未经总经理及财务部经理同意或采取隐瞒欺骗手段使用我公司账号而造成违法行为和经济损失的,由当事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赔偿。

5、印鉴管理:

公司财务专用章是专门用在现金、转账支票以及银行规定必须使用的其他票据上,具有专门用途,并向银行备案留底,具有特定法律责任的业务用章,由总经理授权财务部出纳会计保管。

公司法人代表私章亦经银行备案留底,使用范围与财务专用章相同,由总经理保管或总经理授权财务部经理保管。

银行账户印鉴实行分管并用制,禁止一人统一保管使用。印鉴保管人外出时由其委托人代管。因业务需要,经批准带银行印鉴外出办理业务时,应同由会计、出纳两人分别携带印鉴外出,并分别使用盖印。严禁在任何空白借贷合同、信用证等上加盖银行账户印鉴,违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6、财务部必须定期向公司领导汇报银行存款余额数目,并预测近期资金收支动态情况,提出资金平衡调度意见,供公司领导参考。

篇2:档案管理基本规定

为规范管理公司员工固定工资管理,特制订本规定。

一、基本工资构成1、基本工资即为员工的合同工资。员工基本工资标准,由集团根据有关规定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核定与调整,基本工资对应的出勤天数按国家规定。

2、工龄工资:进公司满1年奖励20元;满2年奖励40元,满3年奖励60元,以此类推,所有岗位均统一此标准。

二、基本工资操作要求

1、新进员工的基本工资由总公司薪酬管理小组根据岗位标准确定。

2、新进员工进公司10个工作日内签订《员工薪资方案》。

3、若涉及员工岗位变动的,由总公司薪酬管理小组根据岗位标准重新确定其固定工资,并于岗位变动10个工作日内重新签订《员工薪资方案》。岗位变动后,基本工资调整以15日为界,即在当月15日后岗位变动的,当月基本工资不变,并按原薪资方案执行;当月15日前(含15日)岗位变动的,当月基本工资按调整后的岗位标准执行,并按新设计的薪资方案执行。

4、公司向员工支付税前工资,员工应按照国家有关的税收政策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此外社会保险中的个人应缴纳部分(如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由个人承担,公司代扣代缴。

5、有下列情况之一,公司可以代扣员工薪金而不属于克扣工资:

(1)代扣代缴员工个人所得税;

(2)代扣代缴员工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

(3)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4)按照公司有关规定要求员工赔偿经济损失和罚款的费用;

(5)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员工薪金扣除的其他费用。

6、依据公司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处罚和罚款可以在工资中代为扣除,但每月扣除后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四、薪资发放说明

1.每月15日为公司发薪日,即发放岗位基本工资和工龄补贴,若遇节假日顺延或另行规定。

篇3:档案管理基本规定

确定最低缴费年限, 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劳动者的平均工作年限。劳动者从成年就业到法定退休年龄, 大致可工作三四十年。二是统筹地区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影响统筹地区医保基金收入的因素主要有: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缴费比例和缴费人数, 最低缴费年限的长短会对一定时期缴费人数的多少产生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大部分选择有政府财政补贴的居民医保, 其缴费年限的长短目前对医保基金总收入的影响不大。

今年各地正在推进职工医保从县级统筹到地 (市) 级统筹, 这是统一最低缴费年限的良好时机。应尽快研究这一问题, 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年限政策, 在市级统筹过程中执行统一的缴费年限, 并根据退休人员数量、医保基金结余情况、待遇支付需求, 统筹考虑费率问题。不宜由各地自行确定最低缴费年限, 因为各地自行确定会导致政策不同, 不利于劳动者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 不利于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

篇4: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

局长王显政

二○○三年七月四日

第一条 为了规范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防止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煤矿应当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煤矿矿长须经培训考核,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第三条 煤矿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并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煤矿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煤矿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方可上岗作业。煤矿特种作业人员须经专门培训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第四条 矿井应有及时填绘的反映实际情况的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和避灾路线图等图纸资料。

采、掘工作面应有作业规程。

第五条 矿井应有至少两个独立的能够行人并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间距离不得小于30米。

井下海一个水平、每一个采区至少有两个便于通行的安全出口,并与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相连接。

第六条 矿井在用巷道净断面应能满足行人、运输、通风和设置安全生产设施的需要。

矿井主要运输巷、主要风巷的净高不得低于2米,采区上、下山和平巷的净高不得低于1.8米,回采工作面出口20米内巷道的净高不得低于1.6米。

第六条 采煤工作面至少保持2个畅通的安全出口,一个通到回风巷,另一个通到进风巷。

因煤层赋存条件限制确实不能保持2个安全出口的,必须制定经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的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八条 矿井每年必须经过瓦斯等级鉴定。矿井各煤层应有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性的鉴定结果。

第九条 矿井应当具备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矿井、采区和采掘工作面的风量必须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矿井使用安装在地面的矿用主要通风机进行通风,并有满足能力的备用主要通风机。

生产水平和采区应当实行分区通风,矿井、采区和采掘工作面通风设施应当齐全可靠,掘进工作面使用专用局部通风机进行通风。

第十条 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有瓦斯抽放措施,并装备安全监控系统。

高瓦斯掘进工作面采用专用变压器,专用电缆、专用开关,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

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应有预测预报、防治措施、效果检验和安全防护的综合防突措施。

第十一条 煤矿必须实行瓦斯检查制度和矿长、技术负责人瓦斯日报审查签字制度。

矿井应当配备足够的专职瓦斯检查员和瓦斯检测仪器,瓦斯检测仪器应当定期进行校验。

第十二条 矿井有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防排水系统和火灾防治措施及设施。

第十三条 矿井应当保证双回路电源线路供电。年产6万吨以下的矿井采用单回路供电时,必须设置满足要求的备用电源。

井下电气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应有接地、过流、漏电保护装置。属于煤矿安全标志管理目录内的矿用产品应有安全标志。

第十四条 矿井提升使用矿用提升绞车,并装设齐全的保险装置和深度指示器。

立井升降人员应当使用罐笼或带乘人间的箕斗,并装设防坠装置。斜井运送人员应当使用专用人车,并装设防跑车装置。

第十五条 矿井应有完善可靠的通信系统,保持矿内外、井上下和重要场所、主要作业地点通信畅通。

第十六条 煤矿井下爆破,须按矿井瓦斯等级选用相应的煤矿许用炸药和雷管。

爆破工作应当由专职爆破工担任,并严格执行装药前、放炮前、放炮后瓦斯检查制度。

第十七条 矿井实行人井检身制度,入并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

第十八条 煤矿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不具备单独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小型煤矿,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应急救援组织签订救护协议。

第十九条 煤矿应当加强粉尘的检测和防治工作,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篇5:煤矿基本建设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煤矿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加快工程进度和确保工程质量,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及陕西省煤炭行业的有关规定,结合项目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项目前期工作

第一条

煤矿基本建设项目,依上报省煤炭工业局审批立项。第二条

资源整合矿井,经省煤炭资源整合领导组批准后视同立项。第三条

新建、改扩建矿井地质报告,县、市煤炭工业局初审后上报省煤炭工业局审批;资源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建设规模在30万吨/年以上的县、市煤炭工业局初审后上报省煤炭工业局审批,建设规模在30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县煤炭工业局初审后报市煤炭工业局审批。第四条

基本建设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县、市煤炭工业局初审后报省煤炭工业局审批(省局文件另有特别规定以省局文件为准)。第五条

项目单位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报相关部门。

第六条

项目单位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规模在45万吨/年及以上的项目报省煤炭工业局初审后报省环保局批复。规模在45万吨/年以下的报相关部门。

第七条

项目单位根据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环境保护专篇。规模在45万吨/年及以上项目县、市煤炭工业局初审后报省煤炭工业局审批;规模在45万吨/年以下项目县煤炭工业局初审后报市煤炭工业局审批。

第八条

项目单位依据批准的地质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规模在30万吨/年以上的矿井初步设计县、市煤炭工业局初审,报省煤炭工业局审批;规模在30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初步设计县煤炭工业局初审后,报市煤炭工业局审批省煤炭工业局备案。第九条

县煤炭工业局初审上报可研、设计文件时要将矿井设计各系统能力及审查意见一同上报。

第十条

资源整合矿井,依据批准的资源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编制初步设计(可研与初设合并),审批权限同第八条。

第十一条

项目单位依据批准的初步设计编制安全、消防、卫生等专篇,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项目单位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按照省煤炭工业局《关于煤炭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实行招投标制的通知》(晋煤办基发〔2003〕47号)文件执行,任何项目单位不得规避招标。

第十三条

各施工、监理单位在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基建局备案登记后,方可参加煤炭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经录用后在县煤炭工业局备案。第十四条

项目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必须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县煤炭工业局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会审批准。

第十五条

项目单位依据批准的初步设计,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施工图设计,建设单位组织有关设计、监理、施工、质监等单位以及专业人员对施工图进行结构安全、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会审,审查报告及图纸由审查人员签字。第十六条

工程项目开工前须具备以下批准文件或证件。

(1)立项批文;

(2)采矿许可证;

(3)批准的环评文件;

(4)批准的地质报告;

(5)可研报告批文;

(6)初设批文;

(7)安全、环保等专篇设计批文;

(8)验资证明;

(9)安全施工措施及其它有关文件。

第十七条

工程项目开工前,须完成以下相关手续。

1、项目单位办理征地手续。

2、“四通一平”基本完成。

3、依法进行了招标。

4、监理委托、质监注册。

5、施工图设计进行了会审,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了审查。

6、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制,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机构。

第十八条

项目单位在完成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后,逐级上报开工申请,办理开工审批卡,经批准后方可正式开工,转入基建。开工审批权限同初步设计。

二、项目建设管理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即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以及其它规定,必须遵照法定建设程序,严格执行立项、可研、初设、开工、竣工验收等审批制度,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督制、承包合同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项目法人必须接受煤炭工业局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重点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和村民、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特别要加强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工程管理的具体工作应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的作用;正确理解和处理投资和工期的关系,以实现建设项目的最大投资效益。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必须依法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合理安排作业程序,在批准的工期内完成工程建设。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变更设计内容和设备选择,严禁以任何理由擅自变更主运输、主提升和回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或建设能力。

第二十二条

在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技术上外力无法抗拒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确需调整设计的,建设单位申请,县煤炭工业局现场核查,确认合理后,由原设计单位编制变更设计方案,县煤炭工业局初审后,按规定报市、省煤炭煤炭工业局审批。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如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在批准工期内完成工程的,要重新核实工期,提出申请,视同变更设计对待。

第二十四条

施工图设计要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施工图设计一经审查通过,不得擅自进行修改,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进行涉及审查主要内容的修改时,必须重新报请审查后再批准实施。

第二十五条

凡应当审查而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施工图设计一律不得交付施工。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要以标准化矿井建设为起点,竣工后要达到标准化矿井二级以上标准。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要做好各类原始资料、图纸的收集、整理,做好建档工作。每月2日前向县煤炭工业局报送主要工程进度和工程投资完成情况表。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要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作业措施,加强职工安全素质教育,强化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坚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施工安全。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管理,文明施工,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做好消防工作。

第三十条

监理单位要认真负责承担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发现擅自变更设计或设备型号行为的,有责任及时制止;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未及时改正的,监理单位应向煤炭工业局报告,并有权拒绝出具监理报告。监理单位不得转让监理任务。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必须自觉接受省、市煤炭质量监督站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责令停建等处罚。

1、未按煤炭建设程序办理开工审批的煤炭建设项目;

2、未经批准擅自回采出煤或边建设边生产;

3、未经批准擅自对设计进行修改;

4、无施工图设计组织施工;

5、施工队伍与资质不符;

6、存在有重大安全隐患;

7、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三条

各县煤炭工业局要设专职局领导主抓基本建设工作,要有专职人员和机构具体负责基本建设工作。

第三十四条

各县煤炭工业局要与建设单位签定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内容的目标责任书。对所辖建设矿井的竣工时间排队公告,确保各建设矿井按时投产。

第三十五条

各县煤炭工业局要对所辖建设矿井的工程进度、投资情况汇总表等相关统计资料每月5日前准确、按时报送市煤炭工业局。第三十六条

各县煤炭工业局对建设矿井一月要检查督查一次,市煤炭工业局进行抽查,每季度对建设矿井的情况总结通报一次。

三、项目竣工验收管理

第三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改的矿井建设工程,联合试运转,使用审批卡方式审批。

第三十八条

建设项目完工后,建设单位提出联合试运转申请,逐级上报经有关煤炭工业局批准后方可进行联合试运转,其审批权限同初步设计。

第三十九条

联合试运转工作可分为空负荷、半负荷、全负荷三个阶段进行组织,逐步由以施工单位为主平稳过渡到以接产单位为主。试运转期限最短不少于1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期满必须停止联合运转。

第四十条

煤矿联合试运转以系统联动、调试和检修为主,以出煤为辅。联合试运转期间尽快完成各专篇的单项验收和质量认证工作。第四十一条

建设单位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提出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申请,逐级上报环保局进行验收,验收同环评的审批权限。第四十二条

建设单位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及时报请煤监部门进行安全设施及条件验收,其程序如下:

1、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安全中介机构进行安全验收评价,出具《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书》及相关资料。

2、安全验收评价完成后,建设单位提出安全设施及条件验收申请,报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进行验收。第四十三条

建设单位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提出消防设施竣工验收申请,报建设单位所在地公安消防机构进行验收。

第四十四条

建设单位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及时报请劳动职业卫生部门验收,其程序如下:

1、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进行检测检验,出具《职业卫生检测检验报告书》。

2、由建设单位提出劳动职业卫生验收申请,报建设单位所在地卫生部门组织进行验收。

第四十五条

建设单位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如有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要请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无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应作出决算报告、财产移交清单。

第四十六条

以上各单项工程均验收完毕后,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煤矿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要求如下:

1、矿井的提升、通风、排水、井下运输、回采工作面、输变电、通讯等主要生产系统以及井下防尘洒水、安全设施按设计建成,联合试运转正常。

2、地面生产性工业建筑按设计基本建成,非工业性办公、生活福利设施按规范标准化标准建设完成。

3、未按设计建成的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不影响安全生产。

4、安全、环保等设施按专篇设计要求建成,并经专项验收合格。

5、工程质量经质量监督站质量认证合格。

6、有竣工图、竣工报告,工程技术资料齐全,并整理分类,具备归档条件。

7、建设单位已按生产需要组建了接产机构,按规定配备齐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殊作业人员。规章制度已建立,特殊作业人员已经培训合格,具备上岗资格。

8、安全监控、产量监控、人员定位三大监控系统安装完善,运行正常。

第四十七条

煤矿工程建设项目具备条件后,建设单位向县煤炭工业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建设规模在30万吨/年以上的项目县煤炭工业局初验合格报市煤炭工业局验收合格后,报省煤炭工业局组织竣工验收;建设规模30万吨/年及以下的项目竣工验收县煤炭工业局初验合格后,报市煤炭工业局组织竣工验收,报省煤炭工业局备案。第四十八条

县煤炭工业局在初验时,应严格按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关于下发<山西省煤矿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的通知》(晋煤办基发〔2004〕241号)文及批准的初步设计和规定、规程严格把关,尤其对各主要系统即:主提升、主运输、回采工作面设备型号逐一核对核查验收,对擅自提高系统能力或设备选型的一律不得认可。申请报告要附初验意见和资料。

第四十九条

市煤炭工业局接到申请报告后,组织有关科室和部门成立竣工验收委员会,分专业组对建设项目各类工程、各个系统进行实地查验,审阅工程技术档案,查阅县煤炭工业局意见,审查联合试运转记录以及安全、环保等专项验收结果,对建设项目做出全面的评价,签署竣工验收意见,验收合格后,竣工验收委员会出具煤矿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签定书。

第五十条

篇6: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财建[2003]724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 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人民团体,中央管理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 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我部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来函来电要求对基本 建设财务制度有关问题作进一步解释。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在建项目执行新旧基建财务制度如何衔接。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特点,凡在 2002年10月后开工的在建项目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

[2002]394号),2002年10月前开工的在建项目继续执行原基建财务 制度,直至项目竣工。

二、实行基本建设财务和企业财务并轨的单位,其建设项目财务管理能否执行基 本建设财务制度。

目前,对基建财务和企业财务并轨的试点,只批准在个别行业进行,具体基本建 设项目,按并轨要求一时还难以做到的,经主管部门同意,仍可比照基本建设财务制 度进行管理和核算。

三、关于财政性资金的具体范围。基本建设项目使用的财政性资金是指财政预算 内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

1、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

2、财政预算内其他各项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

3、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4、财政预算外资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

5、其他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

四、一个建设单位同时承建多个建设项目可否统一核算。根据基本建设有关规定,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 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

五、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能否统一划分标准。目前,单从项目所属行业和 性质难以划分清楚并作出明确规定。同类项目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以分别划分 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因此,只能在项目完工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项目 的具体情况和主管部门意见判断确定。

六、对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应明确在基

建财务制度中。因基本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开展,有 些做法尚未成熟,还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目前还不宜将具体要求和规定写入基建财务 制度。

七、财政部门是否可以预留项目工程尾款。基建财务制度规定建设单位必须按工 程价款结算总额的5%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但没有明确财政性资金是留在建设单位 账上还是财政国库上,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同时5%是最低比例,资金的具体 预留比例和时间,有关各方可根据规定或合同(协议)确定。

八、项目存款利息的处理。项目存款是指建设项目的所有建设资金,包括财政拨 款、银行贷款等,其产生的利息收入一律冲减项目建设工程成本。

九、非经营性项目建设期间的财政贴息资金如何处理。非经营性项目建设期间的 财政贴息资金比照经营性项目建设期间的财政贴息资金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即冲减工 程成本。

十、建设单位按规定留成的非经营性项目的结余资金,主要用于项目配套设施建 设、职工奖励和工程质量奖,使用时,是否需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基建财务制度已明确建设单位留成资金的使用范围,财政部门可对其使用情况进 行监督,但不必再进行审批。

十一、建设单位管理费开支的起止时间和计算基数。基本建设财务制度明确建设 单位管理费是指建设单位从项目开工之日起至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之日止发生的管理性 质开支。考虑到不少建设项目前期筹建期间管理性开支没有渠道,建设单位管理费修 改为:建设单位从筹建之日起至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之日止发生的管理性质开支,建设 单位管理费以项目投资总概算为计算基数。

十二、建设单位单项工程报废处理。建设单位单项工程报废是指建设单位原因造 成的报废,施工单位施工造成的单项工程报废由施工单位承担责任。单项工程报废净 损失按项目财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计入待摊投资。

十三、基本建设项目财务决算与竣工财务决算审批问题。

为减少审批,财政部对基本建设项目财务决算不再审批,地方或主管部门是 否审批,由地方或主管部门自行决定;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按基本建设财务制度规定审 批。

十四、经营性项目为项目配套的专用设施投资,产权不归属本单位的,如何处理。根据基本建设制度规定,经营性项目为项目配套的专用设施投资,产权不归属本单位 的作无形资产处理。考虑到资产重复计算等因素,本次修改明确为:产权不归属本单 位的,经项目主管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核准作转出投资处理。

十五、关于项目试运期、竣工验收条件标准问题。因各行业基本建设项目差别较 大,不可能制订统一的项目试运期、竣工验收标准。有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分行业、分规模的项目试运期、竣工验收条件等规范标准,报财政部备案,以利项目竣工财务 决算的编报和批复。

十六、中央级项目和地方级项目如何划发。按项目财务隶属关系划分、凡是财务 关系在中央部门的,属中央级项目,凡财务关系在地方的,属地方级项目。

十七、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问题。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 后,财政部门取消了投资包干责任制的做法,各部门自行实施投资包干责任制的,财 政部门不予认可。

十八、建设项目收尾工程如何确定。可根据项目投资总概算5%掌握。尾工工程 超过项目投资总概算5%,不能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十九、违反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如何处理。对没有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或 违反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行为,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可根据国务院《关于违反财 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通过口头警告限期纠正、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收回拨款、撤销项目和对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等手段进行处罚。

二十、实行代建制的建设项目,如何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目前,我部正在根 据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和代建制项目的特点,研究制订加强代建制建设项目财政财务管 理指导意见,实行代建制的建设项目可按此执行。

发文时间: 20031210

实施时间: 20031210

失效时间:

篇7: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规定

本管理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正式在册员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职责

公司组织人事部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归口管理部门。4 管理规定

4.1 办理住院和住院费用结算

4.1.1 公司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员工可在二十二所定点医疗机构内自行选择住院就医(附表一),如在该二十二所定点医疗机构之外就医要提前到社保中心办理异地居住登记手续。

4.1.2 公司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员工住院时,凭社会保障卡、身份证、病历、医院开具的住院证直接在定点医院刷卡登记,统筹基金支付部分由医院记帐,个人自负部分(包括起付标准和各段自付部分)由参保人现金支付。

4.1.3 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跨住院的,按出院日的医保计算医疗费用;在年末时,参保病人可视本人医疗费用支出的实际情况,选择跨住院费用结算方法。

4.1.4 定点医院若出现通信故障使社会保障卡不能使用时,医疗费用

由参保人现金垫付后,凭社会保障卡、身份证、病历、医院开具通信故障证明、原始发票及费用明细清单到社保中心申请报销。

4.1.5凡符合基本医疗统筹基金支付且单价在500元(含500元)以上的特殊检查、治疗项目须到社保中心审批。

4.2办理转诊、转院手续及医疗费用报销。

4.2.1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转诊、转院。

(1)经多次检查会诊,不能确诊的疑难病症。

(2)病情严重而当地无条件(无设备或技术)进行治疗或无足够条件诊治抢救的危重伤病人员。

4.2.2办理程序

由定点医院的主诊医师填写《温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转诊介绍信》,并经主任签名、医院盖章后,参保人员凭《转诊介绍信》、社会保障卡、身份证及病历原件,到社保中心办理核准、登记手续。因病情危急,来不及按规定办理手续,须于就医后5个工作日内补办。

4.2.3转诊转院规定

转院应当遵循转上不转下的原则,(主要为上海、杭州)转入医院必须是国内上一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转诊一般只选择一家医院。如确需转第二家医院,必须有第一家医院的转诊证明。

4.2.4报销规定

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参保人现金垫付,待医疗终结后15天内凭社会保障卡、转诊登记凭证、身份证、病历证、原始发票附费用明细清单到社保中心申请报销。逾期作自动放弃报销。转外地就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先由个人自付10%后,再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报销。

4.3办理异地居住(安置)登记及医疗费用报销

4.3.1异地居住(安置)条件

因公需驻外地一年以上的在职职工,长期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

4.3.2办理程序

单位经办人员或异地居住人员须到社保中心领取《异地安置(驻外)人员申请表》,同时提供异地户口本或单位派驻外地工作学习的证明,可在居住地附近选择三所当地乡镇以上的公立非营利性医院作为定点医院(附表二)。然后凭申请表、社会保障卡、身份证到社保中心办理异地居住登记手续。

4.3.3异地就医规定

异地居住(安置)的参保人员只能在选定的医疗机构住院就医,医疗费用先由参保人现金垫付,待医疗终结后15天内凭社会保障卡、身份证、病历证、原始发票附费用明细清单、异地安置登记凭证,到社保中心申请报销。结算应及时申请报销,最迟不得超过结算后的一个月时间,超过时间作自动放弃报销。

4.3.4异地居住(安置)的参保人员居住地选择定点医院发生变更,应及时到社保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否则费用自理。

4.3.5异地居住登记每年年审一次,年审时间为1月1日至3月31日。

4.4申请生育保险待遇

职工发生生育或者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规定在医疗费用结算终结后15日内)携带参保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病历、医疗费用收据;生殖健康服务证;婴儿出生、死亡或流产证明;产假证明到公司组织人事部审核并办理保险津贴和补贴手续。

4.5根据公司《员工医疗费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案)》,就医定点单位除社保指定的二十二家医疗机构外,其他就诊医疗单位必须是县级

篇8:档案管理基本规定

由国家安监部门制定印发煤矿技术基础工作《规定》, 虽然不是以传统的国家标准 (GB/T) 、煤炭行业标准 (MT/T) 形式冠名, 但其性质与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煤矿防治水规定》一样, 均为废止旧有规程起用新形势下制定的法规, 需要煤矿及其上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认真执行。

《规定》的基本特点是直接将煤矿地质工作与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置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高度对待, 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煤矿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 加强和规范了今后的煤矿地质工作, 也改变了原《规程》强调的煤矿地质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服务的单一方向。

新《规定》的施行将为煤矿地质工作的拓展提供帮助, 使当前和未来煤矿地质工作有了极为明确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工作任务及内容要求、成果考量等依据。《规定》还将对整治相当数量大中型煤矿的地质工作无专职机构、无专业人员、无必备图件、无工作台账的“四无”乱象中发挥积极作用。

2《规定》与原《规程》的主要差异

《规定》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制定的, 其内容和要求必然会随形势背景的变化和科技进步, 以及人性价值观的提升而调整或修改。笔者认为, 《规定》较原《规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大幅度增加了与煤矿安全密切相关的地质工作内容和要求。《规定》总则第一条即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 查明隐藏致灾地质因素, 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 有效预防煤矿事故, 制定本规定”, 这一条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制定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目的和主要任务。能够鲜明体现这个目的的文字见于新增第四章之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共十条) , 本章详细规定了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种类、普查方式方法、具体调查 (查明) 内容、成果形式与审查权限等。此外第六章之煤矿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第七章之煤矿生产阶段的地质工作、第九章之煤矿信息化工作等, 均融入了较多预防致灾地质因素的具体内容。

(2) 以不失偏颇、利于操作为原则删繁就简, 调整或合并部分概念、分类、指标和工作任务。例如, 《规定》将原《规程》中“按其目的之不同”划分矿井地质勘探性质名分, 由矿井资源勘探、矿井补充勘探、生产勘探和工程地质勘探四类归并为一类, 并指出煤矿因地质资料出现六种情况之一而不能满足建设和生产需要时, 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查与勘探,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并提交补充地质勘探报告。此项规定将使企业因受不同地质问题影响, 以何种名义补做工作不再举棋不定。又如, 《规定》对至关重要的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条件 (含表) 进行了概念优化集中、内容增减、量化指标调整的处理;对评价煤层稳定性的主、辅指标 (表) 中取消了特厚煤层项, 其指标并入厚煤层项中。

新《规定》还删除了勘探手段的选择和工程布置内容, 完全归属于地质勘查单位决定。

(3) 合理规定各类重要煤矿地质工作成果名称、完成时间及服务期, 简政放权, 明确审定权限。《规定》将原规程提出的“矿井地质条件类别”名称变更为“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报告初编时间则由新井投产8~10年改为煤矿移交生产1年内进行, 并每5年重新确定, 而当煤矿发生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 则煤矿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规定》将矿井补充勘探报告提交时间由勘探竣工后3~6个月改为现场工程结束后6个月内提交补勘报告;将矿井 (露天) 生产地质报告的编制时间由8~10年修改一次改为煤矿移交生产后, 应在3年内编写生产地质报告, 之后每5年修编一次。《规定》还要求煤矿每年末进行煤炭资源储量估算;要求提出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等。

《规定》审时度势, 将上述各类性质报告的审定权一律下放, 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

(4) 扩大并强化煤矿一般性资料管理, 实现煤矿地质信息工作的动态管理。《规定》要求煤矿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 依托先进的技术,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地质资料、设计资料和采掘 (剥) 数据库。《规定》还明确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及包容量。

(5) 设立专职机构及配备技术人员为煤矿地质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规定》明确要求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设立地测部门, 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 建立健全的煤矿地质工作制度;矿井总工程师 (或技术负责人) 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当煤矿地质类型为复杂和极复杂的企业及所属矿井还应配备地质副总工程师。

(6) 适应安全生产管理需要, 合理捋顺煤矿日常工作的任务范围、工作要点和审定权限。《规定》较多方面的调整了煤矿在建、生产和闭坑 (收尾) 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相关报告、总结和说明书的编写提纲;重行规定了煤矿必须备齐的区域性、个体性地质资料、图件及台账名目;不再规定各类图件的比例尺, 而是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上述相关报告、总结、说明书的审定权限均由煤矿主要技术负责人组织审定。

3 区内煤矿地质工作任务和近期重点工作建议

3.1 区内煤矿地质工作现状

截至2013年底, 全区有在籍煤矿581座, 其中:以经济类型划分的国有煤矿为62座, 非国有煤矿 (股份制、民营) 为519座。国有煤矿的绝大部分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矿务局或集团公司旗下大型现代化矿山, 煤矿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传统的作风和《规程》要求使其地质工作的方方面面均较正规, 应对《规定》拓展的新要求不会出现过多困难。而占全区煤矿数量达89%的非国有煤矿企业则不然, 它们中大多数虽为大、中型煤矿, 但煤矿地质工作基本处于无专职机构、无地质技术人员、无日常地质工作操作和积累、无完整必备的资料台账和图纸的“四无”状态, 部分煤矿的井田勘查地质报告或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可应对到煤矿终了。非国有煤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除自治区境内多数煤田 (煤产地) 自然禀赋条件较好以外, 重要而不可回避的则是多层次人为因素。也正因如此, 非国有煤矿在贯彻执行《规定》时将处于极为尴尬的“零起步”状态。

3.2 区内煤矿近期工作任务和重点工作建议

笔者认为, 全区不论何种类型煤矿, 都应将《规定》总则第五~九条款提出的要求作为近期煤矿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煤矿需要结合本矿实情, 疏理现状、找出差距、制定达标规划, 借《规定》之力, 开启煤矿地质工作的新局面。

笔者据所知所闻, 对区内煤矿近期重点地质技术工作建议如下:

(1) 以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的有效采矿许可证 (或划定矿区范围) 为据, 将全区煤矿必备图件的坐标统一为1984年西安直角坐标系统, 今后不再经常出现因坐标换算而不利于矿图与采矿权坐标衔接的问题。

(2) 采用《规定》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以及报告编制提纲, 开展煤矿地质类型划分, 编制煤矿地质类型报告。

(3) 按《规定》要求, 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提出普查报告。

(4) 盘点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井田勘查报告、煤矿建井地质报告等资源型报告, 对照《规定》第七十八条的时限要求, 安排拟编煤矿生产地质报告。

(5) 清理本煤矿资料库 (档案) , 筹划煤矿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摘要:时隔三十年后, 一部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形式印发的《煤矿地质工作规定》 (简称《规定》) 出台了。该《规定》自实施之日起, 原煤炭工业部1983年11月颁发的《露天煤矿地质规程 (试行) 》和1984年5月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 (试行) 》 (简称《规程》) 即同时废止。那么, 此时印发这个《规定》有何意义, 起何作用、它与原《规程》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自治区内各煤矿该怎样去贯彻执行, 是否存在实施困惑等, 作为我区煤矿地质工作的一名老兵, 愿就上述问题与主管部门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研究区内煤矿地质工作在现状条件下如何实施《规定》, 发挥其指导作用。

篇9:档案管理基本规定

特别行政区制度构成国家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还是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是我国不可分离的部分,都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因此,讲国家管理,必然包括特别行政区的管理,讲国家管理制度,必然包括特别行政区管理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本源就是宪法。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国家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家管理制度是由宪法规定的;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制度,也是宪法规定的。在这种国家管理制度下,遵循国家管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基本法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第一,特别行政区制度要符合单一制原则,这是我国国家管理制度的普遍性原则。全国人大决定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定基本法规定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这就是单一制原则的重要体现。在基本法的规定中,凡是涉及国家管理制度的普遍性原则,均体现为中央的权力。第二,特别行政区制度要符合人民民主原则,这是我国国家管理制度的普遍性原则,同时也考虑到澳门的特殊情况。第三, 根据宪法第31条,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特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国家管理制度所允许的特殊性。在基本法规定中,凡是涉及国家对澳门实施管理的特殊性的内容,均体现为特区的高度自治权。第四,特别行政区制度既肯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又为特别行政区规定了一套政治体制,既体现有国家管理的共性,也有特殊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政治体制与特区政治体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内在的联系。因此,讲特别行政区的管理,既要讲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也要讲中央的权力;既要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也要讲国家政治体制,这两方面构成有机整体,只有中央和特别行政区政权机构在宪法和基本法规定的框架下依法履行职责,才能把基本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把澳门的事情办好,从而实现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他认为,这些方面也体现了中央与特区的权力关系。

特别行政区制度内含的中央对澳门特区的宪制权力,体现在中央对澳门具有全面的管治权、作为中央政府的一般性权力、中央政府对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命权、基本法的解释权、基本法的修改权、对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和立法会产生办法修改的决定权、对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监督权、防务和外交事务的管理权、向特区作出新授权的权力、澳门特区进入紧急状态的决定权等十个方面。除此之外,基本法还规定了中央具有的其他一些权力,基本能够纳入以上十个方面。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香港和澳门基本法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坚强的心作文下一篇:我的呆萌老妈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