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规定

2024-05-17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规定(通用9篇)

篇1: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规定

公共区域管理规定

为确保厂区整洁美观,给全体员工创造一个洁净、优美、舒心、踏实的公共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良好卫生必须做到的标准(值日人员和个人必须注意):

1.地面无垃圾、痰迹、积水。垃圾桶倾倒及时(不超过1/2容量)。物品摆放整齐(如车辆,盆子,水管,排插,洗漱用品等)

2.墙面:墙面清洁,无印迹。墙面墙角无蜘蛛网。

3.窗台门框:清洁,明亮,无垃圾,无积尘。

4.洗漱台:常用物品摆放整齐;桌面清洁、无杂物,无垃圾。水池内无积污。抹布和肥皂放制定位置,台面无污水。

5.其他:不私接电线,不违章用电。保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无异味,防止发臭,发霉;

2.按照值日表,轮流打扫卫生(要求:倒垃圾,拖地,整理公共区域卫

生).不得在走廊、楼梯或其他公共场所堆放物品。严禁将垃圾杂物等倒入厕所及排水管道。严禁往窗外泼水、乱扔杂物。

3.区域内不能存放、使用危险及违禁物品。

4.损坏公司财产,应照价赔偿。

5.请节约用电用水,自觉熄灯关水。

6.全公司成员必需贯彻管理条例。违反者,视情节给予罚款;

东营市旺达工贸有限公司2012年9月12日

篇2: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规定

二、公共场所各类用品用具的运输应采用密闭方式进行。

三、公共场所的各类用品用具数量应配备足够能供周转用,一般应不少于满负荷量的三倍量。

四、公共场所的用品用具应符合《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WS205―)和相应各类场所的相关卫生要求。

五、公共场所内供客人用的各类食品用具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六、公共场所内用于用品用具清洗消毒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

卫生清扫、除害卫生制度

一、操作间及库房门应设立高50cm、表面光滑、门框及底部严密的防鼠板;

二、发现老鼠、蟑螂及其它害虫应即时杀灭;

三、发现鼠洞、蟑螂滋生洞穴应用硬质材料进行封堵,并及时清理或合理投药。

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

一、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从业人员健康证”才能上岗工作。

二、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三、从业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遵守“五四制”,即勤洗澡、勤换工作服、勤理发、勤剪指甲。

卫生检查评比制度

一、工作时杜绝不良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常剪指甲,工作场所不得吸烟,违反其中一项酌情扣除奖金。

二、每天搞好本职岗位卫生工作,如工作区域卫生不符合要求按情节轻重酌情扣除奖金。

三、下班前,要及时打扫卫生工作,如被检查人员发现未做好卫生工作,擅自下班,酌情扣除当事人奖金。

篇3: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规定

关键词: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地区差异,泰尔指数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展现

区域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差异化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和财政支出领域中热切关注的问题, 平衡因地区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差异导致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缺口, 对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内涵具有先导作用。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直接影响到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水平。首先,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地区间的财政收入差异, 这必将导致各地方政府对医疗的财政投入差异。其次, 医疗投入有规模效应和挤出效应, 使得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不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其对医疗卫生投入成本大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最后, 如果中央和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不足以弥补其资金缺口时, 欠发达地区将陷入医疗项目越立越多而资金缺口却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 研究政府间卫生支出差异性并合理配置财政的卫生投入资金, 同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能有效促进地区间医疗卫生的公平性。

在我国学术界, 许多学者对区域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过深入研究。王伟同 (2008)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内涵, 并且以均等化的标准、公共需求与政府能力作为切入点, 研究了公共服务供求平衡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分析的框架。黄文佳 (2010) 选择床位、医生和护士三种卫生资源的地区分布作为分析对象, 根据历史数据, 采用泰尔指数来分别测算我国各省份内部、各省份之间和全国范围卫生资源分布的公平性, 研究发现我国卫生资源地区间分布的公平性有所改善, 而地区内部的不公平程度却有加剧的倾向, 使得总体公平性的改善不明显;卫生硬件资源分布的公平性要优于软件资源。冯海波和陈旭佳 (2009) 以广东省为样本, 通过对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财政均等化水平进行双变量泰尔指数的实证考察得出:广东省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财政均等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无论是区域之间还是城乡之间的不均等程度都在下降, 当前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在区域之间的不均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居于次要地位。

国内研究卫生服务公平性主要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作为指标进行衡量。采用基尼系数测算时会由于指数固有缺陷而导致偏差, 不能衡量区域内差距和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为了克服基尼系数的这种缺陷, 本文借助于泰尔指数, 以省际公共医疗卫生支出为研究视角, 对其差异进行测度以期为支出水平均等化作铺垫。

二、测度方法解析及数据来源

1.测度方法解析

泰尔指数 (Theil index) 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 又称为泰尔熵标准, 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的不平等性。该数值越小说明区域间不平等程度越小。用泰尔指数来衡量不平等的一个最大优点是, 其具有分解性质, 是对差异分解的一个理想分析工具, 可以衡量区域内差距和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 可以应用于对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分析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在三大地区间和三大地区内部的分布情况, 因此需要将各个省归类。按照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划分方法, 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河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wi表示第i省人口占全国人口百分比, Pi表示第i省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总医疗卫生支出百分比, we、wm、ww分别表示东、中、西地区人口总额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 pe、pm、pw分别表示东、中、西三个地区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占地方总医疗卫生的百分比, wia表示第i省占相应地区的人口比例, Pia表示第i省医疗卫生支出占相应地区医疗卫生支出百分比。当x分别取e、m、x时, 按照公式undefined就可以得到表示东、中、西三个地区内部泰尔指数。

区域间差距T1=∑wkln (wk/pk) (k取e、m、w)

区域内差距T2=wete+wmtm+wwtw

全国范围内的泰尔指数T=T1+T2=T1+wete+wmtm+wwtm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T, 即得到区域间差距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为T1/T。

wete/T、wmtm/T、wwtw/T分别为东、中、西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贡献率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

2.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靠性、代表性和可查找性, 以《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

三、计算结果及结论分析

本文基于人口为权重的财政卫生支出泰尔指数, 利用各个区域的人口及政府医疗支出的数据, 分别测算出东、中、西三个区域的政府医疗支出的泰尔指数,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 全国医疗支出泰尔指数T在2005年以前基本呈现波浪式小幅度上下浮动, 从2001年的0.185稳步下降到了2004年的0.131, 5年间变动不大;而从2004年开始, 由0.131迅速下降到2009年的0.028。这说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公平性的关注, 同时也注意到了各个区域间的不合理问题, 并在逐步改善对各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差异, 努力使各省医疗卫生支出和人口数相匹配, 保持财政卫生支出政策的公平性。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出泰尔指数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 根据表1的数据拟合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泰尔指数的散点图, 如图1所示。

根据表1得出的数据作出各地区内部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泰尔指数T2的散点图, 得到图2, 比较图1与图2, 可以看出各地区内部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泰尔指数T2与全国泰尔指数的拟合程度非常好, 这也可以说明全国整体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异主要是由各地区内部政府医疗支出的差异性所导致的。比较三大地区的泰尔指数, 可以看出东、中、西三个区域的泰尔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说明三个区域总体上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正逐渐趋于均等化。中部地区的泰尔指数比较小, 并且比较稳定, 说明中部地区各省市之间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差异较小, 符合人口的分布状况, 相对比较均等;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由2000年的0.213下降到了2009年的0.023, 这也正体现了随着国家对西部医疗投入的加大, 西部地区的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东部的泰尔指数相对比较高, 上海和北京对差异的贡献比较大, 上海人口占东部人口的3.51%左右, 但是支出却占10.01%左右, 北京则是3.06%的人口拥有11.93%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但是东部的泰尔指数也在逐年下降, 由2000年的0.156降到了2009年的0.075, 说明东部地区各省之间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趋于均等化。

从图3中可以看到只有2004年地区间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泰尔指数出现反弹之外, 整体的趋势同样是下降的。说明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三大区域之间政府的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不均等化呈现稳定的逐渐改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从2007年T1开始呈负数, 表明区域之间的差异对全国的泰尔指数已经没有负向影响, 相反它却促进了全国泰尔指数的下降, 使全国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更加均等,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全国范围内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内的差异所造成的, 今后政府的财政政策应着力改善东、中、西三个区域内部的差异。

为了更直观反映东、中、西三大地区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异对全国差异的影响, 我们进一步分析三大地区间以及其内部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异情况对全国差异情况的贡献率。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表明, 全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三大区域内 (各省之间) 的差异, 2000—2009年, 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平均为85.89%, 并且每年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在三大区域内的不平衡中, 中部地区的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分布差异的贡献率最小, 年均为10.36%;西部的贡献率和中部接近, 年均为17.5%;东部的贡献率则最大, 达到了年均58.04%,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加大趋势。而地区间的差异贡献率近10年来呈稳步下降趋势, 年均只有14.11%。

四、结语

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近10年来总体上区域差异在缩小。东、中、西部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差距同时也有下降的趋势,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财政均等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但是三大地区内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却在逐年上升, 这也反映出我国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地区内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差异造成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说明即使我国医改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今后改革方向应该放在使地区内部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更加合理与均等。

我国的国家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包括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 而且地方财政支出占的比重很大, 年均占到98%左右。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后, 各省政府为本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就取决于本省的财力状况,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 卫生支出这项“事权”就划归给了地方政府, 每个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就会导致各个省的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异, 所以东部地区的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分布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同时也正是因为东部中个别省份经济实力过于强大, 导致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内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伟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般分析框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5) :73-77.

[2]黄文佳.泰尔指数分析我国卫生资源地区分布公平性[J].商场现代化, 2010 (616) :164-165.

[3]王晓洁.中国公共卫生支出均等化水平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9 (2) :46-49.

[4]冯海波, 陈旭佳.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财政均等化水平的实证考察[J].财贸经济, 2009 (11) :49-53.

[5]安体富, 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 2008 (6) :79-82.

篇4: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区域性公共问题初露端倪,由此使区域性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相伴而生。区域性公共管理要求打破常规,创设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因此,文章分析了区域公共问题的成因及其其中的制度缺失。并提出了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公共问题制度缺失制度创新

1区域公共问题出现的背景

1.1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滋生了大量宏观和中观的区域公共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公共管理所面对的世界景象和社会生态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嬗变。当前,人类更是全面过渡到一个全球化和区域化齐头并进又交相辉映的时代。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突飞猛进的时代。诸多的因素和复杂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诱发甚至引爆了大量“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和“中观区域性公共问题”。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新区域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国家间的区域化已经由传统的“浅表一体化”向“深度一体化”封闭式区域化向更具开放性的区域化模式转变,加之作为政治目的的区域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洲际内跨国间的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得由若干毗邻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由此滋生了更多难以回避的中观区域公共问题。

1.2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区域公共问题。从集权与分权的政治逻辑来看,市场经济下中央政府实行经济性分权政策是好事,它能够诱发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的慢慢形成,有利于调动地方行动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

1.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棘手的区域公共问题。近2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度在迅速提升,由此引发了社会公共问题的空间重组和空间集聚,其结果也萌发了复杂的区域公共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二,行政区划变革问题。第三,流域治理问题。从自然区域的角度看,流域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特别是上下游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从行政区域的角度看,流域又是不完整的,它往往被不同的行政区域所分割。

1.4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加剧。中国是一个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国家,其内部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空间区域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由此产生一系列事关国家或地区发展前途的区域公共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①国内的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明、社会发育、竞争优势等方面差距明显,形成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鸿沟。②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出现滞胀和结构性萧条的发展困境,已经凸显出“问题区域”的态势。③老、少、边、穷的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容乐观,与沿海先发区域间有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趋势。④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较为明显。

2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政府制度的缺失

2.1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我国政府传统的这些治理特质,可以概括为“行政区行政”。所谓行政区行政,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单位行政区域界限的刚性约束,民族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在一种切割、闭合和有界的状态下形成的政府治理形态。它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从政府治理的社会背景看,行政区行政适应了农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基本诉求,是封闭社会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发轫于农业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契合了政府专制统治的传统。自工业社会以来,基于韦伯的“现代理性”而构建的稳态的“科层制”结构,更是使行政区行政模式的封闭性和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第二、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第三、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上看,行政区行政是一种垄断型统治行政模式。第四、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向度上看,行政区行政模式强调政府管理权力运行的单向性和闭合性。第五、从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层次设计是行政区行政的基本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家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切割为若干层次,进而设计机构类同、职能重叠的等级治理架构。

2.2现代区域政策框架尚未成形。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区域问题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作为保障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政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政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

2.3区域公共管理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健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政府制度的缺失,除了上述两大问题外,在诸多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也很不健全。主要有:①宏观与中观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安排有待完善。②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的制度安排非常脆弱,成为影响国家和区域整体经济绩效的病灶。③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制度弊端甚多,其中涉及的水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政府间关系等问题尤为突出。④区域公共协调机制并不健全。⑤行政区划调整与空间规划中的问题突出,政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浓厚,尚未有建基于宪政制度和法治原则的制度约束机制。⑥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

3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3.1治理理念的转变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的政府制度创新,首先要突破以单位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和政府统治为要义的行政区行政的缺失,确立区域公共管理的新思维。①在政府治理的社会背景上,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隙社会的产物,它迎合了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的需要,因应了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在这样一种权变、风险、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生态下,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高度渗透的趋势,区域乃至全球社会间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状态,区域性和区域化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倍增。②在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上,区域公共管理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价值导向,而非以行政区划的切割为出发点。③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④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向度上,区域公共管理倚赖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上下互动的权威,彼此间是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

3.2治理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组织间网络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必须借助于科层制、市场机制、自组织制等混合机制来对其进行“多中心”治理,形成一种组织间网络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新机制。

3.3制度基础的建构从“国家简单化”管理到“国家精密化”管理。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所谓国家精密化管理,是指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官僚,在有限理性驱使下设计的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

篇5: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规定

一、公共区域管理范围:

前厅、大厅转门及玻璃、大堂吧、商务中心、票务中心、购物中心、休闲区、大厅沙发、茶艺、洗手间、电梯、走廊、后楼梯和客房楼道,尤其是前台区域,是宾馆的门面,代表宾馆的形象,所以做好公共区域清洁的维护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每日清洁项目:

(一)早班工作内容:

1、大厅正门旋转门与旁门的擦拭,保持干净没有手印。

2、大厅入口处所铺设地毯的清结维护。

3、大厅的地面、柱面、沙发、茶几、报架、擦鞋机、装饰品、指示牌的擦拭并保持光亮清洁。

4、大厅休闲区、前台、大堂副理台面卫生、花盆内无杂叶。

5、电梯间的清洁:换星期地毯、电梯内的擦拭。

6、竖式垃圾桶随时清洁、无烟蒂,边角没有污垢。

7、后楼道垃圾桶的清洁。

8、大厅及楼道盆景花木的整理,花盆内干净无烟头、无花叶。

9、公共卫生间卫生:便池、手盆、水池、隔断板门,做到无污垢、无异味、镜面光亮、地毯清洁。

10、公共区域所有开关擦拭干净。

11、电梯间两道门擦拭干净。

12、下班前抹布清洗干净。

(二)晚班工作内容:

1、大厅正门旋转门及旁门的擦拭,保持干净没有手印。

2、大厅的地面、柱面、沙发、茶几、报架、擦鞋机、装饰品、指示牌的擦拭并保持光亮清洁。

3、电梯间的清洁:清洗星期地毯、电梯内的擦拭。

4、竖式垃圾桶随时清洁、无烟蒂,边角没有污垢。

5、大厅及楼道盆景花木的整理,花盆内干净无烟头、无花叶。

6、后楼梯清扫、拖地,擦拭扶手。

7、清垃圾,不允许在输送过程中出现泄漏或在楼道、公共区域留下印迹和气味。

8、公共区域卫生间卫生:便池、手盆、水池、隔断板门,做到无污垢、无异味、镜面光亮。

9、公共区域所有开关擦拭干净。

10、下班前抹布清洗干净。

三、洗手间的清洁

(一)天花板无灰尘、无污渍、不潮湿。

(二)镜面无水渍、明亮干净,边缘无霉斑或黑头。

(三)灯饰内外干净,无杂物、积尘。

(四)洗手柜无水迹、无毛发,水龙头座四周无青苔、霉斑或积尘。

(五)马桶及小便池内外无污渍,水箱开关功能正常,水箱无漏水,下水不堵塞。

(六)厕所隔离板无污渍、无潮湿,隔离板内门锁完好,卫生纸卷盖完整无水痕、锈迹。

(七)地面干净不湿滑,排水孔正常无毛发杂物堵塞。

(八)排风口、空调出风口无积尘。

(九)洗手液补充及时,瓶身干净。

(十)擦手纸补充完整,纸箱外表干净不潮湿。

(十一)纸篓随时清理。

(十二)洗手间标牌清洁不积尘。

篇6:公共接待区域卫生保持标准

一、我公司公共区域为:咖啡吧、卫生间、文印室、会议室、问道茶舍、麻将室、益臣学堂。

二、各区域内所有家具及摆放物品(包括:桌面、柜面、茶几、沙发、椅子、工艺品等)表面擦拭整洁、明亮,缝隙无灰尘、无污迹;各区域每日早八点半前由值周部门进行清扫;其他时间由专人每天上、下午各打扫二次,若有挪动,随时恢复;使用人员应自觉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每个员工都有及时维护的义务。

三、咖啡吧内摆放的各种家具、物品应整洁、无灰尘,摆放位置按效果图所示,使用后应自觉恢复原位。(标准见效果图P-1)

四、卫生间内洗漱台上只放一瓶洗手液,台面无水渍,无其它物品;洗漱台下放置垃圾桶,柜门应保持关闭状态;清洁用具应放置在左侧第一个卫生间内(扫把、拖把、簸箕各一件),其它工具均放置在“小仓库”,使用后应及时放回原处。(标准见效果图P-2)

五、会议室做为公司第一“开会场所”,开会人员在使用后,需将开会物品带离,椅子放回原位,(标准见效果图P-3);严禁在会议室内嬉戏、闲聊;使用会议室的部门需提前填写“会议室使用表”,遇开会人数较多,椅子数量不够时,可从工程部办公室拿取电镀椅使用,使用后应及时归还。

六、文印室内桌面、材料柜内外、设备、工具使用后需还原其原状态,不得损坏不报、浪费耗材、乱扔杂物或纸张。(标准见效果图P-4)

七、麻将室内摆放家具、物品应在使用后及时恢复原位;室内设有三个烟灰缸,吸烟人员应自觉在使用后清倒,并放回原位。(标准见效果图P-5)

八、问道茶舍的使用可在“咖啡吧”、“会议室”均无安置位置的情况下,用于接待外来客人;室内家具、物品应在使用后恢复原位。(标准见效果图P-6)

九、益臣学堂作为公司的培训场所,室内所有设备、家具不得未经许可挪作他用,使用后应及时恢复原位置。(标准见效果图P-7)

篇7:公共卫生区域领班岗位职责

2.检查员工签到记录,查看是否全勤当值,对缺勤及时采取措施,合理安排属下员工工作。

3.检查所辖范围的清洁成效,如人行道、走道(廊)、广场通道、楼宇外围玻璃及墙身、公共洗手间、电梯轿箱、各种类型的地面、灯饰和部件等。

4.随时检查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各种工具及人力配备。

篇8: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规定

1 对象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0月在常州举行的第17届省运会作为区域性大型活动的研究对象,评估其可能存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风险。根据省运会的特点及省运会期间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要求,风险评估所涉及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对2010年省运会具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对省运会赛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省运会涉及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可能造成较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具体要评估的风险主要涉及5个方面:餐饮食品安全事件、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件、生活饮用水安全事件、传染病疫情事件和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

1.2 研究内容

1.2.1 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收集省运会举办地常州市近10年的食物中毒、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件、生活饮用水安全事件、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病媒生物密度(鼠、蚊、蝇、蜚蠊)的监测资料。

1.2.2 公共卫生风险识别与评估

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风险矩阵法以及Borda序值法等方法,分析判断省运会期间5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及其风险水平。根据AS/NZS 4360:2004(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提供的方法进行矩阵排序[2],见表1。

注:风险评价水平:E—极严重风险;H—高危险度风险;M—中等危险度风险;L—低危险度风险。

1.2.3 风险控制对策的探讨

学习和借鉴北京奥运会、全运会等公共卫生保障的经验,结合省运会的保障要求以及常州市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防控水平的实际,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择优先干预重点和优先干预策略,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具体防范公共卫生风险的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达到最终控制风险的目的。

2 结果

2.1 风险识别及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对省运会具有较大影响的有5类20种公共卫生事件。其中,餐饮食品安全事件7种,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件3种,生活饮用水安全事件3种,传染病疫情事件4种以及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3种。其中,1类1种属于高危险度风险事件,3类5种属于中等危险度风险事件,5类14种属于低危险度风险事件。进一步进行Borda序值排序,其中餐饮食品安全事件列5类中的第1位;细菌性食物中毒列7种餐饮食品安全事件的第1位,游泳池水质污染引起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列3种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件的第1位,城市集中式供水污染事件、二次供水污染事件并列3种生活饮用水安全事件的第1位,呼吸道传染病列4种传染病疫情事件的第1位,病媒生物叮咬人引起皮肤瘙痒、影响正常休息、使人产生烦躁、厌恶情绪列3种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第1位。

2.2 公共卫生卫生保障对策

省运会期间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物资等方面的储备,而且还需要卫生保障工作机制、工作模式、制度法规等方面的支持,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配合,共同探讨风险管理以及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

2.2.1 建立健全省运会公共卫生保障组织机构

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市、辖市区两级公共卫生保障组织管理机制,在筹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2.2.2 制定、完善和演练各类应急预案

市、辖市区分别成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队伍,成员由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治、医疗救护的专业人员组成,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人员、物资、车辆等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全市性的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传染病疫情等应急演练,畅通信息报告渠道,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按照《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有关规定处理。

2.2.3 制定、完善各类保障方案

依照“谁发证、谁管理、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卫生监督检测预审查和派驻监督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由负责日常监管的卫生监督机构落实对开、闭幕式活动场馆、接待酒店、比赛场馆等场所的餐饮安全、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和检验检测工作,实施驻点卫生监督和抽检制度。同时,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对所辖区域内其他餐饮安全、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严防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2.2.4 进行接待酒店的遴选

根据课题组研究开发的区域性大型活动接待单位的餐饮安全、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综合性风险评价方法,用以进行接待单位的事先遴选,接待单位的综合性风险评分越大表明该单位承办区域性大型活动公共卫生风险越大。在基本条件符合的前提下,选择综合性风险评分小的单位为本次省运会的接待酒店。

2.2.5 强化培训和技术指导

由市卫生局开展对相关辖市、区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工作。卫生监督机构依据各项卫生法律法规对辖区内接待酒店、承办项目比赛场馆等场所进行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开展卫生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2.2.6 加强餐饮安全的卫生监督

2.2.6.1 赛前筹备阶段

①对省运会餐饮接待单位进行风险评分,发现卫生保障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②对为省运会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特别是重点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达到要求。③对为省运会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开展餐饮安全保障事前监督和监测。④对驻点公共卫生保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2.2.6.2 赛时运行阶段

针对餐饮安全卫生保障的重点环节加强监控。①加强对食品原材料监控:确保原材料来自符合相关要求的原料供应商;考虑到兴奋剂问题,运动员食用的主要农副产品原料必须定点供应;加强对食品原料和成品的自检能力,配备必要的如农药残留测试卡、表面温度计、中心温度计、有效氯测试纸等自检仪器设备。②加强对供应菜肴的食谱审查:严格控制使用禁用和慎用食品,特别是涉及运动员兴奋剂安全的食品,确保食谱的食品卫生安全。③加强对餐饮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的监督: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从业人员健康隐患,确保餐饮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良好。④加强对餐饮加工过程的监督:确保餐饮加工过程操作规范。⑤加强对餐饮原材料和加工过程的现场快速监测:提高餐饮食品卫生水平。⑥监督餐饮单位的食品留样工作。

2.2.7 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

2.2.7.1 赛前筹备阶段

①对省运会公共场所接待单位进行风险评分,发现卫生保障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②对为省运会比赛场馆和接待宾馆的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特别是重点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达到要求。③对为省运会比赛场馆和接待宾馆的开展公共场所卫生保障事前监督和监测:重点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风管、开放式冷却塔,泳池循环过滤设备,专用消毒间等卫生设施设备开展监督;对室内空气质量、公共用品用具的清洗更换消毒、游泳池水以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状况等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监督监测。④对驻点公共卫生保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2.2.7.2 赛时运行阶段

针对公共场所卫生保障的重点环节加强监控。①加强对比赛场馆和接待宾馆的室内空气质量监督监测。②加强对接待宾馆的公共用品用具的清洗、更换、消毒程序的监督。③加强对比赛场馆游泳池水质的监督监测。④加强对比赛场馆和接待宾馆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⑤加强公共场所现场快速检测。⑥严防场馆的游泳池水质污染引起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和淋浴水军团菌污染引起的军团病、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一氧化碳、氯气中毒等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件的发生。

2.2.8 加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

2.2.8.1 赛前筹备阶段

①对省运会接待单位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进行风险评分,发现卫生保障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②对为省运会比赛场馆和接待宾馆的饮用水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特别是重点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达到要求。③对为省运会比赛场馆和接待宾馆的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事前监督和监测:重点对集中式供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管道分质供水设施开展监督;对承担接待任务的二次供水单位、管道分质供水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监测。④对承担接待任务的二次供水单位,必须在承担接待任务前2个月内对蓄水池、水箱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提供水质合格的检测报告。⑤对驻点公共卫生保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2.2.8.2 赛时运行阶段

针对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的重点环节加强监控。①加强对比赛场馆和接待宾馆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情况的监督。②加强对二次供水、管道分质供水卫生设施设备的监督。③加强对水质实验室监测和现场快速检测。④督促市政供水、管道分质供水、二次供水单位每天将水质自检结果上报。⑤严防城市集中式供水污染、各种原因造成二次供水水箱水质发生污染以及管道分质供水死水段细菌的滋生产生的污染等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2.2.9 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

指定重大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市、辖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有关工作方案要求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一旦有传染病疫情发生,应迅速处理、控制疫情。具体要求:①以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为重点,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发生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②指导开、闭幕式活动场馆、接待酒店、承办项目比赛场馆等场所开展疾病预防工作,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做好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③及时调查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扑灭疫情。

2.2.10 加强病媒生物的预防控制

市爱卫会具体负责省运会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各辖市区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范围内的病媒生物统一消杀活动;督导检查病媒生物控制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开、闭幕式活动场馆、接待酒店、比赛场馆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预警、技术指导及防制工作。各辖市区爱卫会负责组织本辖区范围内的病媒生物统一消杀活动,督导检查本辖区病媒生物控制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3 讨论

由于对大型公共活动中所产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和完全控制困难极大。目前,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防控工作中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是人们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置的科学管理方法。它贯穿于事件发生前的预警防范、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应急处置以及事件发生后的恢复3个阶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所带来的健康、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不良影响[3]。既往文献检索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所进行的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也比较单一,多集中于公共领域中的某一个方面,或公共卫生领域中的某一个专业或某一种疾病,评价对象不同,方法和技术指标不尽相同[4]。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北京市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初步建立了北京市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技术路线,为奥运会乃至其他大型公共活动的公共卫生管理引入了新的思路[5]。

省运会作为国内一个区域性的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其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管理有别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因此,需要对省运会期间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定义,探讨设置量化标准,构建区域性综合体育赛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标准化风险评估技术框架和指标体系,这将有助于实现对整个公共卫生领域内的各种风险事件的横向评价,有助于选择优先干预重点和优先干预策略,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推进江苏省第17届运动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提供直接决策依据和指导建议。同时,也将对其他区域性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和防范积累经验。

本课题首次在区域性的大型活动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风险矩阵法以及Borda序值法等方法,并结合举办地常州市近10年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资料,研究分析出可能对省运会具有较大影响的5大类20种公共卫生风险;并进行了4种风险水平的分析,评估出高危险度风险1类1种,中等危险度风险3类5种以及低危险度风险5类14种。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北京奥运会、全运会等公共卫生保障的经验,结合省运会的保障要求以及常州市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防控水平的实际,制定出江苏省第17届运动会公共卫生保障的方案,并经过实践检验,圆满完成了2010年10月在常州市举行江苏省第17届运动会的公共卫生保障任务。同时,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公共卫生保障对策的方法具有在其他区域性大型活动卫生保障工作中推广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起全,金龙哲,向衍荪.大型公共活动风险控制研究与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141-147.

[2]Standards Australia.Australia/New Zealand AS/NZS4360:2004,Lin-guistically Diverse Communities[M],Emergency Management Australia,Canberra.2004:2-11.

[3]Ngo TT,Phan APH,Yam CF,et al.Kinetic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trace formaldehyde[J].Anal Chem,1982,54:46-49.

[4]陈友初.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4):367-369.

篇9:探究创新型区域公共管理制度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环境问题和公共管理问题等等。其中,区域公共管理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的说来,我国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泛行政化现象、政府制度缺失现象和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合作不协调现象。如何对区域公共管理中制度进行创新是现阶段我国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政府转变公共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促进各地区政府间的协调合作三方面对区域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一、制约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因素

1.在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泛行政化”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多依赖行政化的方式,行政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各区域政府间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加强各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但是行政化的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众所周知,许多政府都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努力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容易出现“泛行政化”的现象。泛行政化使得政府在合作中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各地政府间的正常交流。泛行政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各地政府间的合作效率低下,合作成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也为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带来了挑战。

2.在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政府制度缺失的现象

法律和法规是影响区域公共管理的关键因素,健全的法律和法规能够保证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在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各地政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追求的是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政府制度的欠缺对这一现象束手无策。此外,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相关的政府制度,我国相关政府制度的缺失为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带来了难度。

3.在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主体之间合作不协调的现象

当各地政府在区域公共管理中遇到意見不合的问题时,一般来讲,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各地政府之间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然后通过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最后在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顺利解决问题。这整个过程如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那么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相对顺利,但是我国现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所以各地政府主要通过相互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都对公共区域管理问题有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这样就加大了协作的难度,出现了各地政府的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协调的现象。

二、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实施制度创新的有效方法

1.转变政府关于区域公共管理的理念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奉行的管理理念是政府管理,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这种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摒弃。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奉行一种新的区域公共管理理念,从政府管理过渡到公共管理。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在公共区域管理中摆脱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鼓励非官方组织加入公共管理的队伍,从而使得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再单一化。此外,政府还应该大力促进各个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各主体之间能够通过顺畅的沟通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完善区域公共管理的法治建设

我国政府为了完善区域公共管理的法制建设应该以经济和社会作为切入点。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政府应该以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促进各地区市场间的合作交流,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目的。此外,我国政府还应该制定关于社会管理的统一制度,如对各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各地区污染的科学治理等等。完善的制度可以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保证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促进我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3.促进各区域政府间的协调合作

各地政府间的协调合作对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新的区域公共管理制度下,我国各地区的政府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团结协作共同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各地区的发展,进而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的进步。

三、结语

目前,我国政府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还存着一些不足之处,只有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些不足之处,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我国政府必须改变现行的公共管理理念,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并促进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定兴县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 张紧跟.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0,03:63-75.

[2] 徐汝华.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背景、困境与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0,36:76-77.

[3] 张娟.论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沈承诚.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学校财务管理及报销制度下一篇:朗诵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