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决策工作制度

2024-04-29

议事决策工作制度(精选8篇)

篇1:议事决策工作制度

党委议事决策制度

一、议事原则

1、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执行党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在议事范围内的事项,必须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作出决定。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委委员平时要深入基层,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会上,党委委员应当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对研究的问题要有鲜明的态度。

3、坚持民主科学决策的原则。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不搞个人说了算,也不搞极端民主化。党委会讨论决定重要事项时,要充分发扬民主,意见比较一致时,方可进行表决。对于意见分歧较大的议题,除紧急事项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会议决定多个事项时,应逐项进行表决。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或投票方式。讨论决定干部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要实行票决制。会议主持人要当场宣布表决结果。列席会议的成员不参加表决。党委会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到会方可召开。研究干部人事问题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到会。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人数的半数为通过。未到会委员的意见不能计入票数。

4、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和委员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副书记主要职责是协助书记抓好党的建设工作,同时可根据分工负责有关工作,也可以受书记委托处理党委有关事宜。委员对分管的工作和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要切实履行职责,敢于负责,不推诿、不扯皮。委员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沟通、加强团结协作。

5、坚持督查督办的原则。党委会决定的事项,由党委负责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决定执行和工作进展情况,应当及时向书记和党委会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执行中如发现新的情况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改的,经书记同意后,可在党委会议上复议,但在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会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动。

6、坚持理论学习和联系群众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委会集体学习制度,定期组织中心组学习。要把民主集中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增强党委委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党委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的自觉性。组织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党委委员联系点制度,每个委员都要挂钩联系行政村、社区、重点项目、企业和贫困户,经常了解情况,帮助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

7、坚持党委会及其委员内部监督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述职述廉和报告个人有关重大事项制度。书记要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落实对党委委员的组织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党委委员的监督。党委委员之间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和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积极探索镇党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的作用,建立镇党代会代表对党委会工作进行评议监督制度。

二、议事范围

1、传达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及重要指示,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

2、审定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建议,有关政府预算的建议,规模较大的投资、工程、土地等项目安排,金额较大的财、物的使用,重要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工作,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内有关人员的录用、推荐、任免、调整、考核、奖惩、聘用等事项;审定以党委名义发出的重要文件;审定重要会议的报告或讲话。

3、研究和决定对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办法。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党委会的,书记或副书记或委员根据职责分工可临机处置,事后应及时向党委会和书记报告。

4、研究决定应该由领导班子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5、通报情况,交流工作意见等。

三、议事程序

6、党委会一般每月不少于一次,如遇重要情况则随时召开。书记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在充分听取委员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党委会议议题。凡提交党委会审议的议题,事先都要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讨论意见。一般不临时增加会议议题。

7、党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之前,应当进行充分酝酿。需要提交党委会议审议的重要事项,可先由书记和副书记、有关委员进行酝酿,也可由书记委托副书记或有关委员进行酝酿。会前酝酿不得以任何形式代替党委会决策。

8、涉及干部人事任免事项,要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程序,在民主推荐、考察的基础上,经书记与副书记、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共同酝酿后向党委会提名,为党委会决定干部任免做准备。

9、根据需要确定班子会议的列席人员。每次班子会议均应作记录,班子会议通过的决定、决议和文件或形成的纪要,经书记同意,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向社会公开。

四、议事纪律

10、对党委会作出的决定,班子成员必须坚决执行,自觉维护集体领导的权威,不允许个人擅自改变,在言论上和行动上不得有任何公开反对的表示。

11、对于党委会决定事项的讨论过程、委员所发表的个人意见等,必须严守秘密,不得向外泄露。

12、班子成员如有违反党纪国法的问题,党委会应根据有关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按照有关党纪、国法规定的程序予以处理。

篇2:议事决策工作制度

1、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议题由党组织书记、成员提出。无议题不开,紧急情况随时召开。

2、会议议题由党组织书记审定后提前两天通知党组织成员,围绕研究的事项做必要准备。会议的有关材料应同时送出席会议人员。特殊原因或不宜提前送达的,可在会场分发。

3、党组织书记根据议题适时主持召开会议,非紧急情况不搞临时会议。党组织书记较长时间离开机关,会议由受委托的党组织成员主持,会后向书记汇报,重大问题要及时汇报。

4、会议议题按急缓和重要程度排列,研究的问题需要有关科室参加时,该科室负责人届时列席会议。

5、党组织班子讨论重大问题,事先要充分酝酿。讨论决定干部问题,会前书记要与所涉及干部的主管党组织成员沟通。

6、党组织班子会议应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班子成员参加方能举行,讨论干部问题时必须全体班子成员到会。班子成员因故不能参加会议,要提前向党组织书记请假,并可用书面形式表达意见。

7、党组织班子会议研究决定事项时,赞成者超过应到会成员的半数为通过。

8、党组织班子会议讨论多个事项,应逐项进行。

9、对应由党组织班子会议决定的事项,因情况紧急来不及召开党组织班子成员会议时,书记可与有关党组织成员临时处置,事后应及时向党组织班子全体成员报告。

10、提交党组织班子会议研究的议题,有关科室会前要做好准备,并经主要领导审核把关后方可提交,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依据。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为提高全区 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路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全区中心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广泛集中集体智慧,实现重大事项决策向科学民主转变,把群众意见、专家咨询、领导决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㈡决策原则

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一切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在推进改革和发展实践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形成科学决策新机制。求真务实,把实践作为检验决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二是群众路线原则。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把工作决策过程作为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群体和个体、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既要善于拓宽民主渠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防止长官意志,又要善于集思广益、当机立断,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事项,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后作出决策。

四是前瞻性原则。要正确分析工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预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来分析并决策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使工作决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五是可行择优原则。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以可行为前提,以最优为目标,在制定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测因素,在可行的基础上择优实施方案,努力提高决策的效能和效益。

㈢决策内容

根据工作的实际,结合平时工作的实践,以下内容可作为决策的重大事项:

一是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区委、区政府及上级部门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研究并提出在本单位贯彻执行的实施意见。

二是根据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研究并确定本单位发展规划。

三是其它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或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

㈣决策程序

一是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或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我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对这些问题和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缩小差距的基本目标。

二是拟定方案、科学论证。根据存在的问题、差距和确定的基本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收集情报信息、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拟定可供决策者选择的方案,并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多层次干部群众的意见。要对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方案的优缺点及其差异,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

三是方案集体决策。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规定,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且易于向社会公开的重大事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党组织会议作出决策。

四是组织实施、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决策作出后,分工负责组织实施。要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和成效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按有关规定对决策作必要的修正和完善,必要时可作出新的跟踪决策。

㈤参加人员

重大事项决策会议由党组织书记主持,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必要时由会议主持人确定有关人员列席,并邀请区纪委监察室相关负责人参加,办公室主任作会议记录。

㈥要求

一是重大事项必须由党组织班子成员召开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二是研究决定重大事项不得搞临时动议,事前必须经过调查分析、酝酿协调,然后由党组织书记确定是否召开会议研究。

三是召开决定重大事项会议时,须提前2天将时间、地点、人员、议题通知参会人员。

四是会议要安排足够时间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每个参会人员都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五是会议由主持人视讨论情况决定可否进入表决程序。如持赞成意见和反对意见的人数接近时,可暂缓表决,待下次会议另议。

六是会议对议题实行逐项表决,赞成票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为通过。

七是对会议作出的决定,个人可保留意见或具名向上级组织反映,但在领导集体未作出更改决定前,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

八是研究决定重大事项的会议结束后,要形成会议纪要。对重大问题的决定结果,由党组织书记视情况向本单位党员干部通报。

九是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必须保密,对决定事项的公开时间、范围由会议同时确定。

十是重大事项一经研究决定,各分管领导和部门必须抓紧落实并及时上报结果。

重要情况通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通报对象为内设科室及全体干部职工。第二条

通报情况可采取会议、文件、简报、碰头、政务公示等形式进行,通常以书面通报为主。

第三条

通报时间可按月、季度、或一个专项工作结束后视情通报;凡明确规定通报时间的应按时通报;对重要情况和重大事件应随时通报。

第四条

通报的内容:

㈠近期上级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上级领导检查工作的重要会议精神及领导讲话精神。

㈡上级党政会议形成的决议、决定贯彻执行情况和重点工作的检查落实情况。

㈢近期各自分管工作重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㈣本单位、本部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情况。

㈤近期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倾向性反映。㈥党组织研究认为其它需要通报的重要情况。

第五条 通报的范围

对于重要工作情况,必须在党组织班子成员之间及时通报。党组织书记担负着组织、团结、协调“一班人”的重任,相互之间关系尤为重要。要加强日常情况的交流,及时相互通报重要情况,团结共事,密切配合。由于没有及时通报而贻误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1、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要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并经常性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还可以吸收他们参加有关党内的活动。

2、党支部每半年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鉴定,作为衡量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重要依据。

3、发展对象的审核由街道党委接到党支部上报的发展对象的材料后,由党委指定负责党员发展工作的同志进行预审。一要看材料是否齐全,书写是否规范;二要看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是否正确;三要看发展对象现实表现是否突出;四要看政审情况是否清楚;五要看党支部培养、教育、考察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4、发展对象的公示是经党支部委员会讨论,拟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和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

5、发展党员票决对象是经党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提交党员大会讨论的拟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和拟转正的预备党员。

到会正式党员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人数的半数以上方可开会,因故不能到会的党员正式向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同时讨论两个人以上入党或转正,应逐个讨论,逐个表决。

6、集体决定。得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按期转正的决议。对得赞成票未过半数的发展对象,半年内不得再次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发展为预备党员

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为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切实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市和区委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㈠报告人员范围

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科级以上干部。

㈡报告内容

1、须报告审批的内容。

①个人领取住房补贴情况。②个人因公出国(境)情况。

③配偶、子女工作安排(含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调动情况。

④个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营建、买卖、出租私房(包括购买营业用房经营或出租)和参加集资建房,以及购买小汽车的情况。

2、报告备案的内容。

①个人及配偶、子女因私出国(境)和在国(境)外活动的情况。

②个人参与操办的本人及近亲属(即夫、妻、父、母、子、女等)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情况(不含仅在近亲属范围内办理的上述事宜)。

③个人及配偶、子女用公费接受学历教育的情况。

④配偶、子女在本地经商(含参股办企业)、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等情况。

⑤人发生重大意外事故的情况。

⑥个人或家庭一次性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包括接受国内外亲属赠予的),或者少于本款规定数额,个人认为需要报告的情况。

⑦配偶、子女因违法乱纪受到处分或判刑的情况。

⑧需要向组织报告的本人及家庭成员的重大事项。

㈢报告方式

报告个人重大事项采用书面形式,由干部本人填写《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表》。在报告事项内容栏,须认真填写事项发生时间、地点、简要过程、涉及的主要人员、财物情况及本人态度等内容。须报告审批的事项除填写《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表》外,还需填报相关事项的申报审批表。

㈣报告时限

凡属可以预见的报告内容,报告人应在事前10天报告;不可预见的,须在事后一周内履行补报手续。

篇3:议事决策工作制度

一、高校党委和行政议事决策制度的重要性

高校“党委和行政议事决策制度”,主要是指党委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校务会)议事规则(以下简称“两个规则”)。这两个规则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所在。

从依法办学上看,两个规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高校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的根本领导体制,两个规则是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制度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辟出专门一章为“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重点对两个规则做出规定,可见对两个规则的重视程度。

从实践上看,两个规则的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彰显。事实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近些年来高校办学实践和高教研究领域的一个持续性话题。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篇名”“主题”和“全文”查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分别有270篇、372篇和9415篇文章 (截至2014年10月17日 ), 通过“发表年度”查看每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可以看出,自1998年《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实行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来的十几年间,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专门讨论或涉及该问题,数量上总体呈现出一种稳中有升的趋势,这说明该问题受到多年持续关注,至今不减。但已发表论文主要在“论”体制的优势,“讲”完善的道理 ,“谈”宏观的原则 ,缺乏制度上具体操作的内容,尤其是针对两个规则如何切实发挥作用论及不多。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拟从操作层面———聚焦于两个规则的完善,来探讨如何更好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两个规则”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思路

(一)主要问题:“割裂”现象突出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这也就意味着两个规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在对党委职责和校长职责的规定中,并没有明确将它们连接为“有机整体”,即党委的职责中没有出现校长或校长办公会的字样,校长的职责中也没有提及党委或党委常委会,有的只是“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等宏观定调。在最近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中,首次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校长办公会议或校务会议是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主要研究提出拟由党委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党委决议的有关措施……”,但这里“研究提出拟由党委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仍显笼统。正是由于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没有在两者“有机整体”关系上做出明确规定,存在“割裂”现象,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际落实中依不同理解而出现不同效果。

调研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面的问题。笔者通过电话问询、实地走访和网上查询等方式,调研了全国4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20所“985高校”、20所“211高校”)两个规则的建设情况。结果显示,调研高校100%制订了两个规则,45%的高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制订两个规则,主要是由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分别制订或牵头制订;55%的高校由一个单位制订或牵头制订,主要在学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合并组建)。87.5%的高校,两个规则制订或修订的时间不完全同步,97.5%的高校在两个规则的框架和文字表述上不统一,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照应。

以N大学为例。学校党委常委会工作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分别于2005年和1999年制订。如果分别来看,两个规则都自成体系,除了个别内容有些陈旧, 与现行的法规和文件内容不相符合之外,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把两者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党委常委会的职责与校长办公会的职责都列了数条,彼此之间有重复和交叉,甚至有矛盾,语义模糊,界定不清。可以想见,这样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到位。

调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两个规则在各高校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割裂”问题。两个规则的核心内容是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许多高校议事范围的规定失之于“粗放”,都是把有关法律法规条款照搬照抄,而前后几次法律法规条款在内容和表述上不完全相同,所以“照搬照抄”哪一个版本的都有;职责的规定也失之于“割裂”,没有挖掘党委和校长两者职责的内在关联,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照应,在规则框架和文字表述上不统一。这样,两个规则就不能认为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的两个“有机的”支撑规则。

(二)完善的基本思路:分立不分割

党委工作和行政工作是高校内部相对独立的两大块工作, 高校内部存在着差异比较显著的两个系统———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两个规则分别对应于两个系统的工作,因此分立是合理的。但分立不能分裂,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即关联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党委与行政的职能要明确,责任要分清。分立的目的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工作中协调配合更重要,学校的重要工作都需要党委与行政密切配合[3]。这决定了两者决策范围具有必然的交叉性,议事程序具有紧密的连贯性。“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能够富有成效的关键,也是指导“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的基本原则。

基于上述认识,建设和完善两个规则的基本思路是:统筹两者,协调一致,分立不分割。第一,内容上照应, 主要是指两个规则在职责交叉部分应相互照应,在议事程序上应紧密衔接。第二,框架上统一,两个规则整体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框架上可以统一,比如,都可包括规则依据、议事范围、成员构成、议事程序、会务、监督约束机制等条款。这种形式上的统一也是为了体现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的照应性。第三,表述上一致, 即在一些相同的内容和程序上做到表述一致,否则,可能会带来多种理解,客观上造成规则在认识和执行上的较多障碍。

三、“两个规则”完善的具体建议

两个规则最为核心的有三个要素, 即议事范围(“做什么”)、议事人员 (“谁来做”)、议事程序 (“怎么做”)。其中“议事程序”在有关文件中已经规定得比较明确,这里讨论前两个要素。

(一)议事范围:分为三类,相互对应

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在法律法规上的直接依据主要有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2014年)。此外,其他规章制度的间接性规定,尽管里面并没有直接规定相关内容,但通过分析, 可以认为有些内容应是两个规则的议事范围,比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教监〔2011〕7号)、《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教育部令第32号,2011年)、《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2014年 )、《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7号,2014年)等。

高校在制订两个规则时,需要对法律法规规定的或宏观或综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可以从对上级、对对方(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之间)、对自身三个层面,将议事范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学习、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这一部分直接体现公立大学与国家意志的密切关系,涉及诸多大学与外部的关系和事务。两个规则都应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两者分别侧重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上级行政”两方面内容。

第二类:两者共同讨论或决策的事项。是指校长办公会需要拟定、提出报请党委常委会决定或教代会审议的有关重要事项,而相应地,党委常委会需要研究决定校长办公会提交审议的重要事项。这两者应该严格对应。这部分是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内容,也是现实中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

第三类: 两者分别决定自身可以独立决策的内容。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事项;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学校党务工作的重要事项。

上面三类议事范围最受关注的是第二类共同讨论或决策的事项。不同的法律法规对这一类事项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且并不严格对应。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出台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对党委和校长职责的交叉部分规定得最为详细,但也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只是从字面上可以分析出,校长“组织拟订”的事项,必然要党委最终“讨论决定”。

根据上述思路和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可以将两个规则的议事范围和具体议事事项分成三类。 (见表2) 表2中的各条款具体内容主要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当然,每一所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情、传统和未来发展需要,增加一些新的条款。

这样把党委和校长讨论决策的事项根据议事的性质和权限划分为三类,既体现了举办者的利益(落实上级精神), 又体现了党委和校长的共同职责部分(相同议题 ,不同权责 )以及相对独立职责部分 (分别相对独立决策)。

(二)议事人员:扩大范围,兼顾效率

党委常委会议事人员就是常委,不是常委的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可根据议题列席会议,这在各校都是一致的。但校长办公会的议事人员,各校有较大差异。

调研的40所高校的校长办公会或校务会议的固定参加人员(包括正式成员和列席人员)组成情况见表3。

实际情况比上述统计还要复杂些,固定参会人员往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个人情况而定,几乎一校一样;此外,在固定参会人员中,正式成员与列席成员的规定也有差别。但从复杂情况中还是能够找到规律,即两种极端情况是:“简版”的只是行政班子的成员参会,“全版”的是党、政班子成员加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都参会,其他情况是在这两种情况的中间状态的“繁版”。上面的统计没有计算比例,只是列出典型学校,原因也在于此。但总体来看,“简版”的学校较少,而“繁版”和“全版”的学校占大多数。

注:以上调研情况依据各校两个议事规则的相关规定。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对此的规定是:“(校长办公会)会议成员一般为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等可视议题情况参加会议。”可见规定的是“简版”,但实践中多数学校是“繁版”和“全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尽管文本表述上看似两个议事队伍, 实际上人员多数重复。党委常委会的正式成员是7~11人的常委,包括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校长办公会的正式成员是校长和行政副职,校长助理等,一般党委书记也会参会。这样,如果按照“简版”的规定,校长办公会也只相当于2~3名常委没有参会 (一般包括一名副书记、一名纪委书记,有的学校常委为组织部长或党办主任等)。这少部分常委没有参加校长办公会,就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因为许多时候,校长办公会的议事事项与党委常委会的议事事项之间难以有一个“泾渭分明”的界线,尽管已经做了大致的区别,包括笔者上面的三类划分,但诸如“重要事项”“基本制度”“重要政策”“重大举措”等字眼, 何为重要、基本、重大,依然会把规定的界限模糊掉。还有,字面上一方是“做出决定”,一方是“部署落实”,看似清晰明了,“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系统是党委决策的贯彻执行者,主要职责是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规定、命令、布置、检查、督促等方式将党委意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6]但在实际工作中,“部署落实”中涉及“做出决定”,“做出决定”中伴有“部署落实”,大事情的“部署落实”可能比小事情的“做出决定”还要重要。所以,如果只是机械地把常委会定性为“做出决定”,把校长办公会定性为“部署落实”,在实践中恐怕行不通。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文本上的界限清晰并不等于完事大吉。在这样界限难以完全清晰的事实面前,如果校长办公会的参会人员覆盖面不够, 没有覆盖所有学校党政领导,那么一些客观上重要事项的决策,部分领导就没有参与其中,不利于在领导层保持政策信息畅通,认识一致,和谐融洽。正基于此,很多学校在校长办公会的参会人员上往往覆盖了常委会的人员。

所以,确定参会人员的范围,主要应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学校领导层形成共识。职责在字面上划分得再清楚,实施中也不能避免彼此之间的模糊地带。如果参会的人员覆盖面较大,就能够弥补对职责划分和理解不同可能带来的问题。二是从效果出发,有利于提高会议效率。会议规模太大会导致效率较低,所以,会议规模应适中,可适当减少职能部门人员作为固定人员参会,职能部门人员可通过校务公开等方式了解学校层面的决策。笔者建议可采用表3中的第三种情况,即行政班子+党委常委的人员组成模式。当然,各校应依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

四、小结

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大的框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委和校长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对于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建设,制度层面与人的层面。制度建设和依法治理是基础,只有增强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和执行力,才能保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度和人的相对关系上,制度建设在当前显得更为根本和重要。当然,制度需要人去执行,人的因素同样不可低估[7]。党政一把手的相互理解、密切配合,班子成员间的支持协调是落实这一体制所必不可少的,治理终究需要“礼法合治”。

仅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看,目前高校两个规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统筹考虑,缺乏衔接对应,存在“割裂”现象。加强统筹协调是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途径,也是完善和实施两个规则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保障。具体落实到两个规则上,就是要内容上照应,表述上一致,框架上统一。特别是在议事范围交叉的部分,要尽量界定清楚,减少模糊地带,清晰议事程序。当然,议事范围很难做到完全界定清楚, 在议事人员的规定上可适当扩大范围,以弥补因议事范围不清、决策者参与决策程度不同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完善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校务会)议事规则,更好地发挥党委和校长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协同性,对于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高校“两个规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筹考虑,衔接对应,存在“割裂”现象。“加强统筹协调”是完善两个规则的基本思路。在议事范围方面,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可分别划分为“对上级落实要求、与对方共同议事、对自身独立决策”三类事项,两个规则可内容对应、表述统一;在议事人员方面可适当扩大范围,兼顾议事效率。

篇4:议事决策工作制度

[关键词]政校关系;教育议事会;权力平衡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10-03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是沿海开放城市的中心城区,教育备受大众的关注。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冲突、问题、矛盾不期而至地摆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面前。基于人们对于海曙教育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海曙区教育局认为必须在两个层面着手建设现代学校管理新制度:第一是在学校层面推进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第二是在政府层面推进政府与学校和社会的协作,逐步营造和谐的区域教育生态。

那么,从哪个层面着手更好呢?海曙区教育局认识到,在当前的环境下,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如果先在学校层面解决问题,那么,将更有利于政校关系改革的深入推进。从2004年起,海曙区作为中国公办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建设实验区,在教育议事会组织建设上做了探索性的实验与研究。

一、缘起:矛盾冲突——为什么要成立教育议事会?

过去,海曙区的学校管理者经常要面对来自家长、社区等各方面带来的矛盾。例如:

冲突一:学生中餐成为许多家长的“心病”,家长经常上访反映。

冲突二:针对早晨列队仪式上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学生家长的要求是:要么学校换老师,要么孩子换班级,要么孩子换到另一校区。

冲突三:个别学校家长集体上访,要罢免教师。

冲突四:许多学校的附近都有一些小店,家长吃惊地发现,孩子居然已经赊账到百元了。“小店真坏!我恨不得砸了这个小店!”

学校、教师难以调解这类矛盾,造成矛盾不断激化,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海曙区教育局和学校管理者认为,应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一种桥梁性组织,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矛盾的发生,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建构:开放民主——教育议事会如何设计?

2004年2月,海曙区出台“基于互动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行动研究”课题方案,成立区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的启动阶段,选择了广济中心小学实验校区和达敏学校作为推行教育议事会制度的试点,分别代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

按照教育议事会制度建设的要求,首先由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制订教育议事会章程,明确教育议事会的宗旨、构成、成员的资格条件及产生方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议事会的运行规则等,缔约各方必须接受章程的约束。

教育议事会的成员必须包括: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上述人员缺一不可,比例结构分配必须均衡。一般设计学校议事会成员为15人~20人,其中学校代表至多4人,家长至少8人,社区干部1人~3人,教育专家1人~2人,高年级学生代表1人~2人。议事会一般设会长(或主席、理事长)1人,秘书长1人,可根据学校的特点与实际需要设若干个部门,各部设部长履行职能。其中提案部是比较重要的部门,负责及时收集、准确筛选各方合理的意见,递交议事会讨论、通过和执行。

议事会成员的产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法理性程序,从而获得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一般采用选举和协商相结合的方式,使构成的成员具有相当的民意基础。

2005年2月,海曙区正式成为“全国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广济中心小学和达敏学校的教育议事会制度成效显著,日臻成熟。海曙区教育局在全区隆重推广实施教育议事会制度。目前,全区19所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议事会。

三、探索:沟通平台——教育议事会能干哪些事?

教育议事会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出面协调家校冲突,还是在促进学校改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原先家长们零星的想法被整合,有益的建议被放大,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从临时、杂乱、形式化的阶段,进入了经常、有序、实质性的阶段。

实例一:关于中餐问题。议事会先与学校洽谈,了解到市里对公众饮食安全领域的硬性规定;然后到送餐公司实地考察,促进F公司改进了服务。家长担心和不满的学生营养午餐问题被教育议事会平静顺利地解决了。

实例二:某校面对家长提出的“要么换老师、要么换班级、要么换学校”的要求,在无奈之下,向教育议事会发出了“SOS”。教育议事会决定由主席(教育专家)、秘书长(家长代表)、对外联络部长(社区代表)组成解围小组,一起与家长进行沟通,会谈的地点选择在一家西式的咖啡厅。经过耐心开导,家长平静下来,最后收回了“三换”要求。解围小组又选择在社区办公室与当事教师做了一次深刻的谈话,让该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失误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的伤害,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要求。特殊的地点、特殊的谈话,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触颇多。这一矛盾解决了,教育议事会仍没有歇手,他们针对与家长交流中发现的家庭教育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除协调家校关系外,教育议事会还组织开展学校自我诊断与调整,组织家长、社区居民、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选择教育的最佳议题建议等,营造学校、家庭、社区和谐的教育环境,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功能:和谐教育——教育议事会到底有哪些作用?

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益表达、沟通与协调的功能

教育议事会为学校、社区和家长三者的有效沟通搭建了平台,各方利益可以在此得以充分表达。教育议事会设立提案部,专门负责收集各方提案。按照章程规定,凡预备议案均应由家长5人(或以上)联合书面提出,或班级家委会成员3人(或以上)提出,或教育议事会成员2人(或以上)提出,由主要提案人书面填写《教育议事会提案表》,并递交提案部,或者上传到教育议事会网站。提案部收到书面议案后,要组织调研。如果经过调研认为是合理的议案,就要递交教育议事会成员大会讨论通过,得到议事会成员总人数的2/3表决同意,方可成为提案,学校必须给予办理。

2.建议与参谋的功能

教育议事会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学校工作、优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的意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家长、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育议事会能对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学校管理和发展提供“金点子”,还能作为主角付诸实施,不仅起到“智囊团”的作用,而且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3.权力制约、监督与评价的功能

教育议事会通过章程赋予的权力,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实现“政协”功能,促使学校管理进一步走向民主,从而建立学校权力平衡机制。例如:教育议事会设立定期例会制度、议事会成员轮值制度、家长接待日制度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动态的、经常的监督。教育议事会的监督结果,一部分被转化为校务委员会的决定,实现对学校事务的约束。

在定期例会方面,教育议事会在学期初的全员例会上,审议学校工作计划;在每月的部长例会上针对校区工作计划的实施细节作出评议;在期末全员例会上听取校方工作总结。学校的学期工作计划、总结要报议事会备案。而轮值制度使教育议事会成员能够深入学校,参与管理,对轮值期间学校发生的各种问题填写“轮值记录册”,学校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并将整改措施向议事会反馈。

4.资源整合与提升的功能

社区、家庭、学校同时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和享受者,各种潜在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由原来的分散状态通过议事会这根链条被有机地整合、放大,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益。例如:每月一次的“家庭教育沙龙”,整合了社区、学校、家庭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又回馈给家庭、社区和学校,使三方共同受益。

在“教育议事会”制度成功推进的基础上,海曙“十一五”第二轮课题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层面,侧重围绕现代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厘清学校与教育局各自的责权利的界限,落实各自的责任,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从而改善整个教育生态,构建区域内的和谐教育。到目前为止,海曙区已经把原来财权和部分人事聘用权下放到学校。

篇5:民主议事决策制度

一、凡属一般性工作事项,应先由村、社区党总支(支部)提出方

案,或由村(居)民委员会提出方案报经党总支(支部)同意,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党总支(支部)主持“三套班子”联席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

二、凡属重大事项,按上述程序决策后,还需提交党员大会(党员

议事会)讨论,形成意见后,再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三、涉及到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集体财产的转让、出租

等事项,经过上述决策程序后,进行公开招投和公开拍卖。

四、有本村、社区十分之一以上的村(居)民联名,就村、社区内

有关事宜提议召集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时,村(居)民委员会必须召集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

五、违规行为造成村(居)级集体经济损失2000元以上或造成村(居)

篇6:党组议事决策制度范文

为切实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组议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在我局的贯彻落实,提高新时期价格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议事决策制度。

一、议事范围

1、讨论制定贯彻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的实施意见。

2、讨论制定局党组工作计划。

3、研究分析物价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情况,讨论决定和处理这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讨论研究干部、职工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5、研究干部的培养、选拔、配备、使用方案,决定对党员、干部的奖惩。

6、讨论党组成员和局其他领导提交党组讨论的其他重大问题。

二、议题的确定

1、需经党组讨论的议题,一般由党组书记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具体工作需要和其他成员及领导的意见确定与提出。

2、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应事先进行必要的协商和调研论证,充分听取各种意见,然后提交党组讨论。

3、未经充分调研论证和协商的重大问题(突发性事件例外),一般不列入党组议题。

4、议题确定后,有关领导和股室应按议题内容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1-

由书记根据准备工作的情况确定会议召开的时间。

三、会议的召开

1、党组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以随时召开或延期召开。

2、党组会议一般由书记召集和主持。书记因故不能参加,委托其他成员召集并主持。

3、党组会议应有半数以上成员出席才能举行。

4、党组成员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应向会议主持人请假。

5、对议题涉及的有关科室,必要时可通知负责人列席会议。

6、党组会议由专人负责记录。

四、议事与决定

1、党组议事,由提出议题的同志作简要的说明,列席会议的科室负责人作必要的汇报。

2、主持会议的书记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集中,提出决定的初步意见。

3、党组讨论决定问题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或决议经党组成员超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对重大问题要逐个讨论表决。

4、会议期间,对个别成员的临时动议,一般不进行讨论,特殊情况外。

篇7:村民代表议事决策制度

一、全体村民代表参加会议,由村委会召集并主持。

二、村民代表会议内容:

1、重大财务开支;

2、村务公开项目;

3、讨论制定、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其他制度;

4、审议村委会工作报告,民主评议村委会干部;

5、讨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6、讨论其他重要事项。

三、做好会前准备。由会议召集人提出会议议题,并通知出席会议人员和列席会议人员。

四、会中要组织好的事项。

1、清点出席、列席会议人员;

2、会议按预定议程逐项议定,提议者可在会议上就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3、研究讨论问题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出席人员要勇于发表意见,平等商讨;

4、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问题,一律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情况,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由会议主持人集中出席者的正确意见拍板定案,形成决议。对会议议题决定的事项,会议要明确承办人及完成的标准和时间;

5、会议议题中个别意见不一致,一时难以统一,拿不准的问题,待会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再商议。

6、会议要明确专人做记录,将会议参加人员和内容、讨论情况、会议形成的决议记录清楚。会议记录要归入档案。

篇8:实行网上检委会提高议事决策能力

实践中,以下两方面问题是造成检委会议事决策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检察委员会议事决策程序的设定存在弊端。虽然高检院对检委会实施议事决策程序做出了详尽规定,尤其是明确规定了发表意见的顺序,理论上可以使所有检察委员会委员都不受不同意见的干扰,自主作出判断,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表决前的讨论阶段每位委员已经将自己的意见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资历较浅、职务较低的委员的意见如果与资深委员或院领导倾向性意见不一致时,在表决时往往会心存疑虑或受到影响,个别委员甚至因此丧失个人主见,在会上不是察言观色,就是说些模棱两可的意见。

另一方面,检察委员会程序启动随意性较大。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因办案期限届满或特殊原因紧急召开检委会的情况。临时仓促启动的检委会,委员们缺少足够的时间来了解所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或重大案件的全貌,仅凭承办人的汇报和机子的经验作出判断,有可能受到承办人个人观点的影响,造成偏听偏信情况发生,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如何创新一种议事决策机制,使所有检委会委员丢弃暴露真实想法对自己是一种威胁的顾虑,畅所欲言,使集体思想与智慧在碰撞、融合中发挥出最大效能,这是我院近些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几年来,我院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的网上检委会,在较好解决上述问题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效果。

主要做法是:在局域网设立检察委员会议室专栏。专栏既用于对提交讨论案件及重大事项的事先讨论,也用于案件承办人对把握不准、又不符合提交讨论条件的案件处理意见进行咨询。该专栏由“情况介绍区”、“自由讨论区”、“个人意见区”和“结果反馈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两个区域和最后一个区域对所有检委会委员实行无阻碍开放,对一些不涉密或已经解密的案件及事项向全院干警开放;第三个区域只对检委会即将进行讨论的案件发表个人意见,除发表意见的委员本人,其他人无权浏览。召开检委会时,案件承办人利用多媒体将案件事实、证据情况及案件承办人意见等进行详尽的展示(讨论决策重大事项时,一般情况下只由承办人做出决策依据介绍),然后将全体委员的个人意见同时显示出来。在履行完其他相关程序后,按照表决顺序对自己意见理由进行阐释。委员的最终意见以会议上的为准,可以对自己网上的意见进行修正或作出完全不同表态。网上和会上的所有意见都将记录在案,作为考核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依据。

通过网上检委会机制的运行,已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得以显现。

一是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高效。第一,这一程序的设计使每位委员都处于对其他委员的个人意见不完全知情、基本不受外来影响和左右的条件下,各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的判断,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改变了个别委员议事无主见、人云亦云、“墙头草随风倒”等现象,使决策更加民主。第二,由于这一机制可以给检委会委员留有一段思考时间,委员们不仅可以对提请讨论的重大事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扎实,提请依据是否充分等问题,及时在网上提出意见,供案件承办人及时补充,也可以与承办人进行进一步交流,还可以深入地进行调查。这种在把握事实的前提下提出的个人意见,有效地杜绝了因匆忙而造成的误判,使决策更加科学。第三,由于全体委员可以在网上看到最原始的证据材料,从而对即将研究的事项原委或案件全貌了然于胸,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考虑,使决策更加省时高效。

二是激励了委员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一措施实行的同时,我们将委员在运行这一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选优秀检委会委员的重要依据。每当专栏中发布提交讨论的有关材料后,委员们都会立即认真查看,反复调查研究,撰写意见提纲,杜绝了过去存在的不负责任,事先不思考,临时抱佛脚,不经过缜密思索草率发表意见的现象,使每位委员都能够本着对事业负责同时也自己负责的精神,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议事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委员自觉提高素质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由于检委会上当场把每位委员的意见展示于众,每位委员都把其看作是业务实力和水平展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委员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网上的广泛讨论,也有助于转变个体的习惯性定式思维,提高了委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我爱奶奶作文450字下一篇:华应龙--找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