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母亲散文

2024-05-21

贾平凹的母亲散文(共10篇)

篇1:贾平凹的母亲散文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篇2:贾平凹的母亲散文

“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人死如睡——我觉得我妈没有死。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我妈一定还在牵挂我。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但我妈对我是那样的重要。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唆唆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当母亲与我们告别、与这个世界告别,那种疼痛是锥心刺骨的。

诚如贾平凹所说:

“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篇3:贾平凹的母亲散文

一.主要辞格运用

修辞手法, 指的是通过修饰语句或者调整句法结构的一种手段, 通过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技巧来为文本语言的表情达意而服务的。贾平凹先生在自己的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提高散文语言的表达效果, 主要有:比喻、比拟、排比和反复。分述如下。

1. 比喻

比喻, 指的是思想上的某个事物与见到的某些事物具有相似性, 因此, 作者创作时, 在文章里就用另外一些事物来描写思想中的对象的修辞手法。贾平凹先生在进行散文创作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提高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例如:

(1) 那路是窄窄的, 从山根一直往山顶上绕, 不时就凌乱了, 像一团细绳, 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 (《弦》)

(2)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 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 一下子像一条死蛇, 哗哗啦啦脱落下来, 软成一堆。 (《风雨》)

例 (1) 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路”比作“细绳”, 使原本抽象模糊的“那路是窄窄的”语言描述更加形象具体, 路是窄窄的, 到底有多窄, 作者用细绳来比喻那窄窄的路,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 (2) 中用“死蛇”来比喻“葡萄蔓”, 葡萄蔓和死蛇有相似性, 用死蛇比喻从槐树上滑落下来的葡萄蔓, 形象生动, 吸引读者, 耐人寻味。

2. 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和说明。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将人比作物的是拟物;将物比作人的是拟人。例如:

(3) 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 那雾就起身了, 一团一团, 先是那么翻滚, 似乎是在滚着雪球。 (《读山》)

(4) 犹如一片树叶, 我该生的时候, 我生气勃勃地来, 长我的绿, 现我的形, 到该落得时候了, 我痛痛快快地去, 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对月》)

例 (3)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 (4) 中“那雾就起身了, 一团一团, 先是那么翻滚, 似乎是在滚着雪球”, 作者赋予“雾”以人的动作, 能够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因此, 为了表达的需要, 贾平凹将人的这些本质特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 可以将某些“物”的状态描写的生动、形象, 使人感到非常亲切。例 (4) 中把“我”当做“树叶”来写, 赋予人以植物的某些特征, 把人拟为植物来写, 显得新颖别致, 活泼生动。“我生气勃勃地长, 长我的绿, 现我的形, 到我该落得时候, 我痛痛快快地去, 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此句把人当作物来写, 使人具有了植物的某些动作和情态。拟物通常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 往往能够给人以形象、新奇之感, 提升文本的修辞效果。

3.排比

用三个以上字数大体相等、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小句, 表达相关意义, 以获得形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等表达效果, 这种辞格叫排比。[2]贾平凹散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使其散文在行文上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读起来让人感觉琅琅上口, 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 白天里, 行不停, 看不停, 听不停, 闻不停, 吃不停, 到夜里则是没完没了的梦。梦全是在飞动, 树飞动, 山飞动, 水飞动, 虫鱼人身在飞动, 黎明醒来, 我也不知道我已做了仙呢, 还是仙做了我呢? (《在桂林》)

例 (5) 中连续运用多个排比句式, 将景物的情状描写地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节奏和谐, 表达出了强烈奔放的思想情感。贾平凹从散文内容表达的需要出发, 运用一些排比句式, 节奏铿锵有力, 感情洋溢, 耐人寻味。

4.反复

用同一的语句, 一再表现强烈情思的, 名叫反复辞。人们对于事物有热烈深切的感触时, 往往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申说;而所有一而再、再而三显现的形式, 如街上的列树, 庆节的提灯, 也往往能够给予观者以一种简朴纯粹的快感, 修辞上的反复就是基于人类这种心理作用而成。[3]贾平凹散文中叶运用了大量反复的修辞手法。例如:

(6) “让你去厂里开电梯?那是好工作啊!”

“好, 好, 上去下来上上去下下来上上上去下下下来”。 (《风景》)

例 (6) 中“好, 好, 上去下来上上去下下来上上上去下下下来”是词语的反复使用, 凸显了当事人厌烦而无奈的思想感情, 连续使用这样的词语, 达到强调的目的。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 突出某种情感, 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强调和增强语气, 能够起到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效果。同时, 贾平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散文的格式整齐有序, 而又回环起伏, 充满结构美和韵律美。

二.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表现手法, 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写作风格。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为: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和幽默讽刺等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质朴自然

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 而且要善于控制它, 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 还要善于发扬它。写得华丽并不容易, 写得朴素更难, ……越是大作家, 越到成熟之时, 越是写得朴素。”[4]贾平凹选用恰当的方法技巧直接陈述, 甚至时常运用白描的手法, 质朴自然, 却显得情真意切。例如:

(7) 院再小也要栽柳, 柳必垂。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 月升中天, 又是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 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而憾。能明灭萤火, 能欢风行。三月生绒花, 数朵过墙头, 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 (《生活一种———答友人书》)

例 (7) 语言朴素自然, “能明灭萤火, 能欢风行。三月生绒花, 数朵过墙头, 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 娓娓道来, 集中体现了贾平凹要求语言平淡, 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创作个性。

2.幽默讽刺

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了其豁达透彻的人生态度, 与此同时, 又具有非常丰富的智慧与幽默讽刺艺术。

(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社会上有了闲人。闲人总是笑笑的。“喂, 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 还趿着鞋, 光身子穿一件褂子, 也不扣, 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 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 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 (《闲人》)

例 (8) 中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的闲人, 此句突出地表现了“闲人”的特点, 向读者揭示了闲人的缺点, 具有讽刺意味, 笔调辛辣。

三.风格的形成手段

散文, 是一种自由的文体, 不讲究平仄音韵, 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 因此, 散文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所谓表达方式, 是由“表达”和“方式”两个词合成。“表达”是动词, 意为“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 意即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5]就贾平凹散文的写作方法来看, 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分述如下。

1.记叙

记叙, 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文字”进行叙述。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 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作者对故事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作的叙说和交待, 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9) 今天的黄昏, 雨下得这般儿大, 使我叶有些吃惊了。早晨起来, 就淅淅沥沥的, 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 今年来得这么早”。 (《一棵小桃树》)

例 (9) 中先说“今天的黄昏, 雨下得这般儿大”, 然后才说“早晨起来, 就淅淅沥沥的”, 作者有意运用倒叙的表达方式, 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同时也可以避免平铺直叙造成的单调乏味。

2. 描写

“描写”指的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描绘出来, 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贾平凹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描绘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例如:

(10) 心里在说:在商州的丹江, 一个有月亮的渡口, 一个年轻人真正懂得了渡口———它是人在艰难困苦的旅途上的一次短暂的停歇, 但短暂的停歇是为了更快的进行新的远征。 (《一个有月亮的渡口》)

例 (10) 是心理描写, 写出了在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心理感受。作家在描写景物时并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 而是写景抒情, 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 渗透人物的情感, 正如例句中所述说的那般。

3. 议论

议论是一种主要的行文方式, 它要求论点明确, 和“记叙”一样, 议论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贾平凹在散文写作中, 通常会通过对一系列现象的描写之后而进行议论, 阐明自己的一些观点。

(11) 天下最劳心者, 文人;最劳力者, 农夫。劳力者给了劳心者以粮食, 劳心者却不能于劳力者有所作为, 不觉喟然长叹! (《夜籁》)

例 (11) 中作者陈述了“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出议论:劳力者给了劳心者以粮食, 劳心者却不能于劳力者有所作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赞扬了农夫的辛勤和贡献的思想感情, 内涵深刻, 发人深省。

四.结语

贾平凹先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作家, 他的创作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贾平凹的散文内容丰富, 幽默诙谐。“世事洞明皆学问”, 生活处处皆学问, 从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人事中能够分析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 《丑石》、《月迹》等, 或赞扬, 或沉思, 或批判, 或讽刺, 或幽默, 都体现了贾平凹先生对文字娴熟地驾驭与处理能力。

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中多产的作家, 他的散文是他创作能力的重要象征。贾平凹散文内容丰富, 诙谐幽默, 内容非常广泛。文章从辞格运用及其表现风格、风格形成的手段方面来探讨贾平凹散文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辞格运用,表现风格

参考文献

[1]门开美.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之散文阅读[J].新语文学习 (高中版) , 2009 (12) :33.

[2]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229.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61.

[4]田萍.朴素自然蕴含哲理——贾平凹散文语言审美特征赏析[J].科技信息, 2013 (18) :189.

[5]周立军.浅析散文中情感的表达技巧[J].中学语文, 2014 (21) :84.

篇4:贾平凹:写给母亲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篇5:贾平凹《写给母亲》原文及读后感

《写给母亲》一文语言平淡,细碎琐屑如话家常。虽然母亲已逝将满三周年,可在作者心中,她从未离开自己一日。正如作者所说,“3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在作者笔下,母亲的离开安静的就像“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只是“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之后的岁月里,写作时,每逢打喷嚏,都以为妈妈还在,有时还会听到“我妈叫我”,“自言自语我妈”出去买东西了,“故意藏到”照片里了,妈妈住过的房间仍然“原模原样”地保存着……

所有这一切的不相信都源于儿子对母亲的爱,这些絮叨之语就如对母亲的轻声诉说,而母亲似乎正坐在儿子的面前,倾听着儿子的心声。语言淡至极致,不事雕琢,这不正是儿子对母亲自然纯净而厚重的爱的表现吗!

美文名篇之所以感染读者,大多在于它细节的生动真实,《写给母亲》一文以细节打动人心、让人读后眼泛泪花的.细节描写可谓俯拾皆是。

之前“我”每打喷嚏,母亲总说“谁想哩,妈想哩!”母亲的陕西口音亲切平实,她喜爱说笑的性格亦跃然纸上。“我”写作时,母亲“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并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与疼惜在这些动作与语言细节中显露无疑。

而“我”放下笔去找母亲,“立上半天”“自言自语”,给照片前的香炉上香,并说上一句“我不累”,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失母后的“我”的形象鲜活地再现出来,思母而母已逝的伤痛之泪怎能不溢满双目呢!而“我出远门后”,既没有人反复叮咛,“我”有好的吃喝,也无人可送。这一部分心理细节描写,将失母后的迷惘与失落真实地刻画出来了。

《写给母亲》一文虽情感真挚深似海,但情感的表达不张扬不热烈,字里行间的克制隐忍更令人心痛。虽是向母亲倾吐思念之情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情感无所顾忌地宣泄出来,而是静静追忆3年前母亲生病与去世时的情形,详叙了这3年里思念母亲的种种表现,娓娓而说理性而克制。可到了文末,家里要按风俗办一场仪式“去坟上”,想到“母子再也难以相见”时,隐忍许久的热泪便如开闸之水肆意流淌,痛哭嚎啕。如此真情如此深情,怎不令读者也流下感动的泪水呢!

篇6:贾平凹的散文赏析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也没有死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捏个团子,说:“那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离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桩。他吓了一跳,那雪桩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做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杈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枝上,一动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还看到什么吗”

“太阳,太阳的红光。”“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

“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书社1992年版)。

【赏析】

篇7: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极富情致和个性。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例如《丑石》,贾平凹在写“丑石”时,可看出他对于丑石是有感情的,他在用他的感情来述说哲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看起来像一篇叙事散文,但实则是一篇哲理散文。我们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哲理寓意不是从长篇的大道理中说教出来的,而是简单地从一个小小的生活故事中传达给人们的,这样的“哲理散文”看起不恶心、不作呕,很舒服。平平谈谈才是真。看多了那种“大鱼大肉”的散文,来点“清淡小菜”很让人胃口大增。

三、语言平实、朴素、大气,善用白描手法。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如《闲人》中,“闲人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性格开朗豪爽、爱打抱不平的人,他够哥们儿义气,傲慢、还有点玩世不恭”。对闲人日常生活,结识朋友的描写,就仿佛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一样。就“„喂,哥们儿!‟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就这样一位人物被贾平凹描绘得让人又喜又恨。他没有用什么过分的辞藻来堆砌,他就用一种平实的笔调来叙述,不刻意美化,也不蓄意丑化。《静虚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抒写也是极其平实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笔触,那样恬静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说明,无须加上不真实的花边。贾平凹靠白描传神,构筑起一个朴素恢弘、沉稳深邃的艺术世界。如他的《延安街市记》对街市上买卖场面的描写“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寥寥几笔,便把虽已走进市场仍不脱农民本色的陕北“生意人”的那份厚道和淳朴勾画了出来。写得尤其精彩的,是街市一角蹲着的两个一边吃着自家带的馍馍一边谈论着儿女婚事的老人。请看面部细节的描写:“没牙的嘴嚅嚅着,脸上的皱纹,一齐向鼻尖集中,嘴边的胡子就一根根乍[1]起来”,说到开心处,“常常就仰头笑喷了唾沫溅出去,又落在脸上”,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那神情、那心态不都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篇8:贾平凹的母亲散文

贾平凹曾就历史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潮流的发展谈论到, 迄今为止, 散文界发生重大变革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而文体形式的变革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散文的改革方向应该顺应时代的、世界的标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理念中, 他时刻践行着对五四以来开创的中国文学新时代散文、杂文、美文的继承, 而且在鼓励传统散文思想的同时, 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创作中求新求变, 汲取现代思想, 使其散文在横向的时间和纵向的空间方面不断地扩充。

一、儒道文化的忧患意识

从贾平凹新时期的散文来看, “栖心释梵, 浪迹老庄”是其进行禅思散文创作的理念规范。而“上遵周孔训, 旁鉴老庄言”更是作者在创作中遵循传统道德礼数和借鉴老子庄子习文的经验。这样的创作理念是儒家和道家的糅合与互补, 体现在《坐佛》、《三目石》、《树佛》等篇章, 不仅使其艺术眼光更加开阔, 而且显示了他对禅思散文的一种内容拓展。关于贾平凹的儒道文化的理解, 从另一个侧面足以看出, 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静虚村”, 一种静谧、闲适、超然的人生境界的体现。贾平凹的散文总是能散发出古老的气息, 让人感受到是一个教书师傅在给自己的弟子吟诗颂词。谢有顺曾对于贾平凹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史学眼光的发展这一点说过 ,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是能够把现代感的思想意识, 装进他所能把握到的传统文化的逻辑里, 透过语言的物质外壳, 创作出传统系列的当代意识的散文, 体现着一种超越自身文体的力量。

对于儒道文化的忧患意识, 一般而言, 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文化, 侧重于研究形而上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 则偏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贾平凹的散文正是在追求这种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 他生于丹江之畔, 青山绿水养成性格, 且处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交, 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于楚风, 他又喜欢沈从文, 对自然天地常怀赤子之心, 善于吸取传统文化和古典散文营养, 散文自然别有洞天。贾平凹对秦地文化的题材能够做到信手拈来成作品的还要得益于他对经典古籍的学习和研究, 其中古代小品散文对他影响颇大。其散文中偶然体现出的大局观和全局景象就是借鉴了《山海经》和《水经注》。他清新隽永的语言, 生动的描写, 精炼的叙述基本是从《世说新语》中吸取了养料, 此外贾平凹散文所体现的流畅性基本是从明清小品中领悟到的。

贾平凹在谈到史学传统时强调到, 在现代社会, 人们把我们在民族最强盛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丢失了。时代所赋予的品格, 在同时代会被潜移默化的形成, 但之后才会让人们所熟识。贾平凹的史学传统与他继承民族传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受先秦诸子散文家、魏晋小品散文、《史记》的写法、明清小说特别是蒲松龄、曹雪芹等小说家的影响。也许是小时候父亲的教导, 对贾平凹的教育也是传统的一面, 他从儒家、佛家、道家中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意识根源, 看清中国的国民性。

二、“现代”思想的践行

贾平凹在新时期的创作, 显示了他是一位极具现代眼光的批判者和思想者。贾平凹在散文的现代意识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现代意识, 在人们看来就是人类所想表达的意识, 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怀的是大部分人类基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原始愿望。而作为一种自由文体形式的散文, 更要具有责任感。因其表达方式不受束缚, 所传达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些类似于其他文学艺术, 是在承担许多无可复加的社会意义。

散文创作的成功标准不在于其数量, 而在于质量。这种质量的重心是放在读者的心灵冲击程度上的, 以至于对读者产生影响。然而, 作家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总是呈现出一种摩擦的状态, 这种摩擦越厉害, 说明作家创作出了人们期望的优秀作品。作品作为作家的思想承载物, 体现了社会的思想变化, 以作家独有的社会地位,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 它不以歌功颂德、顶礼膜拜为创作目的, 其创作初衷是以怀疑批判的眼光去挖掘人性的深处和揭露世间百态, 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去给读者呈现自己所处的世界。

在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 散文形成了一股热潮。贾平凹在文坛的二十多年,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是西方文学的思想、思潮极具融合与文化发展时期, 贾平凹在新时期的散文正是受这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显示着他对中西文学借鉴、互相发展、相互传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 美国“新闻体”小说创始人海明威简洁的写作手法, 美国推理小说家福克纳等作家, 使贾平凹散文显示出了现代风格。谢有顺就贾平凹散文的现代行做出过评价, 在近二十年贾平凹所创作出来的散文, 他总是追寻着一种融合, 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时融入当今文坛相互矛盾的看法和理论, 但他出色地完成了这些现象的统一。他就是这样一个这种信仰传统却又时刻追求着现代品格的脚步。

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鲜有的积极将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集于一身的作家, 他对文学的思考是自觉的, 具备了比较系统的体系。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贾平凹, 《贾平凹文集全20卷》, 惠西平, 王新民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10月。

[2]贾平凹,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 朱玉主编,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3]韩鲁华, 《精神的映像——贾平凹文学创作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篇9:贾平凹的书散文

我一向是不在街头书摊买书的,不过,某一日逛街中在街头小摊看到了一本厚厚的《贾平凹全集珍藏版》,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我颇爱读莫言、贾平凹的书,所以,就改变了我原来的购书习惯,讲好价,一口答应买下来。待回家打开书一看,收录了贾平凹先生4部著名小说,第一部是《秦腔》,我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着、读着,就把我吸引到书的内容里,大约用了一周时间就把它读完,透过薄薄的纸片,我感受到了深层的陕南农村风情,心中不由喟叹:真不愧是大家绞尽脑汁写出的一部精品,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秦腔》是贾平凹春天开始写的,他的初衷是通过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块牌子,这是他倾几年之力写成的第十二部小说。他自己在《后记》里引用古人说的一句话:“文章惊恐成”,这部作品就是贾平凹在惊恐之中、三易其稿写成的。10月,《秦腔》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认为属情理之中,当之无愧。这是贾平凹在经过对小说曲折探索后“痛苦分娩的孩子”,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贾平凹认为这是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为完整的写农村与农民的作品,也被著名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当代描写中国农村终结性的作品。

说起《秦腔》,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我就在贾平凹《秦腔》所描写的陕西东南一代农村当过兵,耳濡目染的几年生活体验,在陕南农村集市,我亲耳听到了当地老百姓唱出的几乎原汁原味的“秦腔”,我第一次感到了“秦腔”的震撼力;在八百里秦川,我也亲耳听到了部队陕西兵荡着山谷的回音,尽情唱出的荡气回肠的“秦腔”,这是军中的“秦腔”。我一直觉得,他们不是“唱”出的“秦腔”,而是从喉咙里“吼”出来的,听到的仿佛是一种震撼和呐喊,那是借“秦腔”之声感情的迸发,“秦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我就觉得“秦腔’一旦融入到生活,就有了真情实感,便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念和感情寄托,基于这样的深层体验,回过头来再捧读贾平凹先生的《秦腔》,顿感戏中有文,文中有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使我真正融入了书中,确实品出了《秦腔》的“味”。

贾平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为“秦腔”而写《秦腔》,他认为秦腔是“秦人之腔”,是“秦人的声音”,他站到作家的高度和历史的角度,把在先秦之地随处可听到的“秦腔”作为一种载体,以“秦腔”为主线,用心“悟”《秦腔》,用口来说先秦之地老百姓的故事,以作家的形象思维,真实地表达秦人几千年沉淀的性情在当今三秦农村的.总爆发,真情描写秦人在新时代的各种追求中对传统的观望与留守。所以,贾平凹在每处情节高潮的时候都让“秦腔”弥漫清风街,以“秦腔”为主线,而不是着重写“秦腔”的故事情节。

《秦腔》的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引生,也就是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是“我”,“我”是看清风街每条巷道、拐角的眼睛,是听清风街每一个人的声音、狗吠鸡鸣甚至还有幽鬼对话的耳朵。在这里,贾平凹先生刻意把“我”大胆地描写成一个“疯子”,把他看成是众人眼里的另类,不同于常人,这样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且能顺畅自如地描写、叙述,也可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对号入座”,干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可无拘无束地抒发情感,真实地揭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以“我”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风土人情、世事沧桑、人生命运之起伏。清风街的白家是村子里的地主,就是村子里的主宰,其他姓氏都为白家打工,就连人丁兴旺的夏家也难逃为白家种地的命运。但“天有不测风云”,过去的白家已沦落到被批斗的地步,夏家以夏天义夏天智兄弟的兴起而代替了白家,主宰了清风街。夏天义的一声吼可以震慑清风街的上千人,夏天智的一声咳引来了清风街所有人踏破门槛的看望。

《秦腔》里描写了夏天义、夏天智、白雪、夏风、君亭、武林等一大批人物,叙述了风云变幻的许多故事,所讲述的每件事,所形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及对待事情的态度,栩栩欲生,恰到好处,小说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语言特征,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现实社会里找到原型,都像是陕西秦南棣花镇的真实生活写照,书中“清风街里的人人事事”,在作者故乡的棣花街上都能寻着根根蔓蔓。

夏天义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之一,他做了几十年的村干部,连县志里也多次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一生都是踩在清风街这片厚实的土地上,他把土地当作他的生命,用心耕耘着这片土地,批地主,分土地,修田地,固河坝,最后还死在没有整修完的土地上。夏天智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他在清风街的威望最高,仿佛是清风街的精神领袖,仿佛代表了清风街的传统文化。夏天智的酷爱秦腔,每天收听收音机里的秦腔,并按了个大喇叭,每天在清风街的大喇叭播放。最后他画出了“秦腔脸谱”,出了书,伴随着他进入了棺材。书中描写的白雪、夏风、君亭、赵宏升、三婶、四婶的形象很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就好像是现实农村生活的某某人物。

篇10:贾平凹散文的禅意美-月迹

贾平凹的散文随心适性,自然从容,从内容到形式到境界上都自成一格。读者细心看来,不难发现,他是那么的纯真坦率、那么的情深意重。你不得不承认,他身上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东西,尤其是他的作品中渗透的禅学意味。

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禅门以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禅宗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贾平凹就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使贾平凹的散文清丽脱俗,秀美难言,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灵异的奇光。读他的散文,与其说是艺术欣赏,不如说是在书卷中做美的参禅。他对传统文化的涉猎很广,自己曾多次谈到学禅之事:“我跟一位禅师学禅,回来手书在书房的条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星期日……去寺院里拜访参禅的老僧和高古的道长……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在这样的自道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家感悟人生、体悟世界、探求艺术的一些思想轨迹。

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也正因为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蕴深远,情味深长。

《月迹》中直接以月为题的散文就有《月迹》、《月鉴》、《对月》,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辩已忘言”。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他对禅意的妙悟。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 ‘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贾平凹曾经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静虚村”,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月下谈禅,月下参禅, “它(月亮)是佛性的圆满,是了悟的透彻”,“月亮的皎洁便暗喻着佛性的高洁,月亮的普照便意味着佛法的广大。尤其是在禅宗那里,月乃万世禅灯,是‘指月’之实体,‘证心’之对象,有着无可比拟的妙用。”贾平凹不是僧,我们却可以从他作品中感受到他对于那一轮明月,却是同样的百般钟爱。他一方面“指月证心”,借“月”释怀,消解心中的世俗烦恼,解脱现实人生的悲喜恩怨和情感纠缠,使疲惫的心灵不再“执迷不悟”,而猛然破执,“坐看云起”。另一方面,作者更多的则是依“月”参禅,表现自己对自然的“觉悟”。贾平凹以静谧的自然为禅堂,以清幽的明月为禅灯,以淡泊的心境接近禅界,真正做到心系一处,了悟体验禅的妙趣,欣赏、感受自然月色的“当下之美”。

作者写《月迹》的时候,已经历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入世”阶段,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某些阴暗面。 “在这种痛苦惶惑的时刻,古代失意文人才子那种厌弃世俗,投向大自然去寻找美和心境和谐的共同举措,通过古代诗文向他呈现了巨大的诱惑力。”但贾平凹将他们出世的消极,妙悟为入世的超然达观。通过妙悟,他认为“人应该超脱、达观,应当站在宇宙中俯瞰时空,对世界、人生、历史作冷静的观照,而不应加入其中,汲汲于得失,与世风时观相俯仰。”所谓超脱、达观,“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遗世独立”,而是对生活的加倍热爱,一种更深沉的执著。因而,在《月迹》中,作者虽然有时也表现出抑郁忧伤,但旋即能解,旋即能悟,从主体上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而这些又都被溶化并沉积在了《月迹》所展示的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中。

上一篇:关于词汇教学下一篇:奋斗成才的经典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