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课堂笔记

2024-04-25

公共关系学课堂笔记(精选6篇)

篇1:公共关系学课堂笔记

演讲稿

老师,在座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以演讲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对于公共关系学的理解,并且聆听学习他人的见解。那今天我要演讲的就是公共关系之我见。

首先,我要说,公关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有句话说“存在即合理”,我们公共关系学的存在不仅仅是合乎理合乎情的,同时更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一种存在。在座都知道咱们公关呢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一种社会关系,2他表现出来了一种公开关系,3它代表着一种集体利益。正因为如此,公关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众多社会组织的极大关注,在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因为它在实际社会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就个人而言,个人微博、人人等交流平台就将个体放到了一个能够被广泛关注的高度,这种交流平台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大不小的自发媒体作用。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我们也是在运用着公关。今天,在座各位都将站在这个位置上进行演讲,大家将会把自己对此事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其实就是一种公关。我们所要树立维护的就是自己的形象。

再就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更加广泛运用公关的领域。企业对于组织品牌与声誉的重视与维护就是很多公关人付出辛劳努力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所在。这些企业由于其自身经济利益驱动与经营者的需要,愿意主动的积极地与自己的目标公众进行沟通,努力构建组织良性的生存环境,以使组织发展的更加顺利。在你这个过程中,详尽了解公关关系,主动运用公关技巧能够使企业从恶性生存转为良性生存或从良性生活迈向优质生存。

而对于国家,公关的意义也是极为凸显。例如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的播出,例如全国13个中央部门和单位以及31个省都设立了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建立了从上而下的新闻发布体系。这都是国家正在积极运用公关技巧建立健全良好国家形象的变现。

也许我对于公关的理解尚显肤浅,无法用更加直观的例子来证明公关的价值,但是就从过去的时间里公关的发展和在各方群体的应用中也可以证明公关的客观而突出显耀的作用。

篇2:公共关系学课堂笔记

《公关经典选读》读书笔记

题目: 《有效的公共关系》读书笔记姓名: 学号:20100706310079专业班级:2010公关2班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3年 6月 18 日

《有效的公共关系》读书笔记

杨锦晖,公关2班,20100706310079

一、作者简介与成书背景

(一)作者简介

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斯科特·卡特里普、艾伦·森特,合作出版了一本公共关系学方面的权威著作,即《有效的公共关系》,后来格伦·布鲁姆参与合著。本书一经出版,便被西方甚至整个世界公关从业人员奉为“公关圣经”。

艾伦·森特:摩托罗拉公共关系部副主席,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斯科特·卡特里普:佐治亚大学亨利·哥瑞蒂新闻和大众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格伦·布鲁姆: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二)成书背景

公共关系在美国诞生于逆境和变革中,从革命之前到独立运动,再到政治与变革时期,公共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运动、新闻媒体、商业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发展趋势使得公共关系共关系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中叶,公共关系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当时却没有任何书籍对公共关系做出系统的、详细的介绍。面对不同挑战,公关从业人员只能以实践和经验临机应变。直到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斯科特越发的重要。后来经过几个有影响力的人物,诸如艾维·李、阿瑟·佩奇等人的推动,使得公·卡特里普和艾伦·森特合著了《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公共关系这个领域才真正走向了成熟。可以说,《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引导了那一个时代的公共关系活动。

二、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自1952年出版以来,多次修订再版,近年又及时推出了新千年版(第8版)。新千年版除了保持原书的主要特色,从概念、理论基础、管理过程和各行各业的实践等四大部分,详细阐述了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中的方法、步骤与操作外,还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更新了必要的数据资料,增加了全球信息化时代等新的章节。本书是现代公关人员和工商管理专业人士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50年来人们一直将其视为公共关系行业中的“圣经”,并被美国和世界其他大学广泛使用。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这个领域并对各种基本概念做了界定,描述了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他们的工作环境,介绍了历史上有影响力的领导人物,追溯了当今实践的历史起源;第二部分概述了公共关系在职业上的、道德上的、法律上的和媒介方面的环境。这一部分各章,还在系统论的理论构架内介绍了对于理解公共关系功能不可或缺的传播学和舆论学原理;第三部分通过概述人们熟知的“四步骤公共关系过程”,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第四部分离,作者给出了公共关系实践的环境,逐一说明了各行各业中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容及其功能,其中涉及到的行业有商业和企业、政府和军队、非营利组织、保健和教育、各种协会、专业学会和工会等。

在《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我们可以学到:首先,读者将从如何界定基本概念开始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进行实践,逐步了解公共关系这一领域;其次,读者将了解指导这一实践的理论、原则和过程;最后,读者也能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和范例,以便帮助读者理解当代公共关系中的相关概念、模式、实践和各种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明确地给出了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能建立和维持组织与公众之间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一个组织的成功或者失败正取决于公众。其中,管理是目标,互惠互利是基础。给出定义的好处正在于,它使公共关系从各行各业的混淆中被区别出来,以便其他人能明确的了解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这个行业。

在该书中,他们还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所谓“双向对称”,一是指“双向沟通”,一方面组织要把自己的想法和信息向公众进行传播和解释,另一方面又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进行传播和解释;二是指“双方发展”,在公共关系的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置于同等位置,在组织和公众双向传播和沟通的基础上,结成一种对称和谐的关系,使双方的利益和谐拓展。

它对我们现代公共关系活动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作者提出的公共关系工作四步骤:界定问题、制定计划和方案、采取行动和传播、评估方案。本书虽然改编了很多版,但在这点上,始终都成为了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奉行的准则!

三、对《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的读后感

说实话,这本书真的很难、很生涩!太过专业的术语,太过混乱的翻译,导致了我们根本没法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要不是因为这是必须完成的课堂任务,我应该是绝对坚持不下去的。因为真的很难懂,这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难题!

但耐下性子把它读完才发现,虽然很懂地方依旧没懂,但公共关系这一领域却无比清晰的铺展在了我们眼前。作者给我们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提出了职业道德准则,还规划了我们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该旅行的职责。当自己对号入座以后,你才会发现,这本书,完完全全就是公共关系领域的百科全书!

当然,现在有关公共关系领域的辅导书已经很多了,格伦·布鲁姆也说,《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再不是1952年初版时的独一无二了。但是《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既能成为菜鸟了解公共关系的基础,也能使得公关从业人员在公共关系领域更进一步,最高的境界更在于,它也能被那些公共关系领域的顶端人才奉为至宝!

作者指出了公关从业人员获得成功的条件:传播技能、有关媒体和管理的知识、解决作者问题的能力、动机和富于才智的好奇心。对于我们公共关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的目标很显然是希望获得成功,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读这本公关经典,有更多的人以这个公关从业人员获得成功的条件来激励自己、勉励自己!

60多年的时间,《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依旧能成为公共关系文献中被引用得最多的著作,同时也是全世界这一领域的基本参考书。经典就是这样,越是经过时间的沉淀,越是显得越发的价值连城。

篇3:公共英语课堂需求

1.1 对象与内容

主要针对我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目前英语教学的满意度及需求调查, 着重研究学生对教材、知识点、教师素养、课堂形式等方面的满意度与需求。

1.2 问卷回收共349份, 初步分析如下

Q1:您的系部和专业

包括时尚设计系、财会系、工商管理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技术系、人文传播戏七个系。

初步分析:调查范围涉及学校所有系部, 数据准确、科学。

Q2:您的性别

初步分析:男女比例约为3:4 (男147, 女202) , 性别分布比较均匀, 男女比例均匀对调查结果至关重要。

Q3:您学习英语的最大动机是什么?

初步分析:比例最高的两个选项都是被动型的学习动机———为了毕业与工作, 而出于热爱英语的主动型学习动机———喜欢英语及其文化———在比例上明显要低很多。这说明我院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还不是特别高。

Q4:您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从内容上和高中的差别在于?

初步分析: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有别于高中的同学人数占了明显的优势, 说明我院的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成功做到了英语教学的转型———即从应试英语到应用英语的转型;另外, 比较少的同学 (11%) 认为太难跟不上, 因此, 可以看出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班级水平差异有时候较大。

Q5:您觉得下列哪类知识最重要?

初步分析:认为语法和词汇重要的人数比例占了最高, 被动型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 而考试就离不开语法和词汇。由此可见, 教学改革单单要求教师单向改变是不够的, 也需要学生在学习意识上有所转变, 师生共同努力;同时, 愿意学习西方文化、实时新闻, 锻炼思考能力的学生还是占了很大比例,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学改革的希望。

Q6:您的老师在英语课上有给你提供一些有趣的文化知识吗, 你感觉如何?

初步分析:这个问题的数据是所有问题当中对比最明显的, 喜欢文化讲解的学生数量占了绝对性的优势, 毫无疑问, 我们的教师平时做的很好。

Q7:您觉得学校的教材如何?

初步分析:对教材没有意见和认为教材内容陈旧无聊的同学比例约为1.17:1, 说明学生对教材的态度差异还是存在的。但是有122位学生对教材不满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在教材选择和编写上需要增加更多的新颖性与趣味性。

Q8:您喜欢老师以课本为主还是以课外知识为主?

初步分析:喜欢课外知识的学生人数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了喜欢课内为主的学生人数, 这说明我们的学生虽然学习动机存在被动型, 但是其实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主动追求的地方, 不是完全功力与被动, 这又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

Q9:您喜欢上课老师和你互动吗?

初步分析:超过一半的学生喜欢互动 (205位学生, 占总数59%) , 认为学习效果好, 有成就感;而不喜欢的同学大多数也只是出于害羞。

Q10:您觉得下面哪种互动方式课堂效果最好?

初步分析:在众多互动形式中, 按受欢迎程度以此为:游戏、小组合作与展示、小组讨论, 喜欢一问一答和全班一起答的人相对较少, 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趣味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还是比较喜欢的。

2 结论

纵览整个问卷调查内容与学生的选择, 模仿商业的SWOT分析模式, 总结出我院公共英语课堂在英语课堂改革方向上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注:SWOT分析模式中的内部因素如优势劣势, 在本课题中引申为英语教师团队自身素质等可调节因素, 外部因素如机会、威胁, 引申为学生、教材、外部政策等相对不可调节因素。

2.1 S (Strengths) 优势:

2.1.1 教师教学内容丰富

我院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 大部分老师做到了应用能力的培养、课文知识的补充等, 由此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为成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1.2 文化知识的渗入

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给予了学生很多的文化熏陶, 这也正是我们学生喜欢的, 教师团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2.1.3 师生关系

我们的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比较受学生喜爱, 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师团队的一大优势, 教师整体年龄偏小, 与时俱进。

2.2 W (Weaknesses) 劣势

教材滞后性:相对认为教材内容新颖的学生数量而言, 更多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陈旧、无聊、不感兴趣。教材不受学生喜欢成为我们的一个劣势, 原因如下:第一, 90后学生追求新颖的东西, 而我们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等一本成熟的教材到达学生手上, 内容肯定是好几年前的了;第二,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和其他专业知识的差别在于每一天都在变化, 固定教材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文化更新速度。结合第九个问题, 更是明显的发现我们的学生喜欢课文知识甚于课内知识, 这就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合理利用网络新资源来补充纸质教材的不足之处。

2.3 O (opportunities) 机会

2.3.1 学生在学习内容方面的认知水平

虽然很多学生认为语法和词汇很重要,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觉得文化、新闻和思考能力很重要, 这样的认知大大减少了教学改革的阻力, 让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多样性这个方面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2.3.2 学生愿意利用网络自学

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语法知识而不是单单靠课堂上老师讲解, 说明我们的学生还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3.3 学生喜欢互动

虽然学生学习动机被动, 但是学生相对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还是更喜欢互动性的学习方式, 认为效果更好,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起了一定的效果, 今后可以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2.4 T (Threat) 威胁

学生学习动机被动:在动机选项中,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为了考试与就业, 本身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并不多, 而兴趣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这成为高校自主教学改革的一大挑战。究其原因:一是, 学生习惯了中小学的填鸭式教育, 初入大学面对教师自主学习的要求很难适应;二是, 我院为大专类院校, 学生英语成绩相对本科学生来说较弱, 因此对英语有畏惧感, 而90后学生不善吃苦耐劳, 既然不擅长就选择放弃的心理比较严重。

2.5 建议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利条件, 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一定的建议:

2.5.1 以正确学习观念为基础

平时除了教导知识, 也应该常常提及大学学习和中学的不同之处, 给学生正常的考试观, 也让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兴趣和自我素质提升。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很多学生不是天生功利、迷茫, 而是没有人告诉他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教师应当告之。

2.5.2 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前提

1) 内容多样化:90后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持久度不是特别高, 同样的内容很快会腻烦, 必须让课堂内容多样化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除了单调的语法学习, 更要让学生接触文化、新闻、娱乐甚至旅游等课外内容。

2) 形式新颖:最受欢迎的是游戏的形式, 可是学生也很容易对同一款游戏不感兴趣, 需要不断变化, 常见的有你做我猜、沪江英语网站提供的“开心词场”闯关软件、竞赛类问答、谁是卧底英文版等,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参与到课堂里, 对英语也会更有兴趣。除此之外, 还有视频赏析讲解、学生上台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新闻播报等新颖的教学形式供参考。

3) 难度适中:每个专业的学生水平不一样, 比如财会系的学生英语基础就比其他系明显好很多, 而轻工系的学生基础就相对较薄弱, 专科生也比本科生基础薄弱, 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因材施教, 难度适中, 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增强互动:课堂互动不仅能把老师从“一讲到底”的辛苦战中解放出来, 也能大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从而让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 动力更足。游戏、小组合作、学生上台展示等都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互动形式。

2.5.3 积极利用网络成为教学帮手

1) 解放语法教学。课堂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进行其他更丰富有趣的教学, 因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 去了解单词的发音、用法等。

2) 补充与拓展纸质教材。网络上的资讯都是最新的, 学生可以通过英语课堂了解最新咨询、经典美文等。推荐的网站有沪江英语、网易公开课, 手机app有英语头条、多说英语、英语趣配音等。

参考文献

[1]周珊珊, 宋颖.探索面向后大学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0 (下旬刊) :156.

篇4:对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方面

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少、技能训练内容多,每一章都有开章案例供学生阅读分析,习题安排也较灵活,侧重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笔者在内容方面仅进行了微调。总的来说,这门课的内容分为:公关历史、公关理论和公关实务三部分。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又进一步缩小了理论部分,加强实务和技能训练部分,如口语训练、演讲训练、礼仪训练、策划训练等。这些技能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课堂上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所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二、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弊端很明显。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口语表达训练法、观看礼仪讲座法等,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案例教学法

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学生往日的被动地位,促使他们在课前积极做好准备,课堂上积极讨论,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每一章节内容又给学生补充了许多经典案例,如公众篇的“只有一个乘客的飞行”、营销篇的“高露洁西部行活动”、危机篇的“三鹿奶粉事件”等案例。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首先,把学生分成8组,每组6个人,每组推举一个代表。然后,教师向每个学生发放案例材料,同时提出问题:此案例属于哪一类危机公关?三鹿集团处理危机的态度如何?效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接下来,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做记录。接着,每组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新颖观点给予表扬,归纳出学生中产生的共性问题和有价值的新观点,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将学生的理性思考引向深入。

2.模拟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模拟教学法仅提供一定案例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情境体验,现场模拟。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生活性和趣味性,如“麦当劳消毒水”的现场模拟:某一天,广州两名消费者到麦当劳餐厅用餐,点了两杯红茶后发现其中有很浓的消毒水味道。餐厅经理解释,可能是由于店员前一天对店里烧开水的大壶进行消毒清洗后,未彻底清洗所致。在两名消费者与麦当劳相关人员就赔偿等问题争执长达两个多小时之后,店长和督导才到达现场,在工商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调停了近一个小时后没能解决问题,最后消费者愤然报警……在模拟处理此事件中,把学生分成顾客组、店方组、工商组、媒体组,每组有一名同学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对成员进行角色分配,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形象地展示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热情参与,课前精心准备,制订表演方案,还进行前期排练,在课堂上形象地再现了麦当劳消毒水事件所引发的公关危机。通过模拟活动,大家对公关危机的危害性有了深刻体会,并踊跃开展课堂讨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另外,我们还举办了某企业现场招聘会的模拟,公关礼仪中有关待客与送客、握手、接打电话、自我介绍与他人介绍等现场模拟。这些活动开拓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有失礼节,懂得了如何待人接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班主任和家长都反映学生进步很大。

3.表达能力训练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中职生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差、胆怯心理严重等问题,所以在讲到语言表达这一章时,笔者特意让学生练习绕口令。每人先在下面背诵,然后到讲台上当众表演,要求吐字清晰、大方得体。有的同学起初扭扭捏捏,声音很低,甚至紧张得忘了词。他们走下讲台后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表演,自己总结,然后再反复练习,等到第二次上台时,有了很大进步,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在讲到演讲和商务谈判一章时,笔者利用竞选班长的机会,设计了一场“如果选我当班长”的竞职演讲,同学们踊跃参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班主任也旁听了这堂课,并从中发现了当班干部的好苗子。

4.礼仪讲座

在讲完公关礼仪后,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知名专家的社交礼仪讲座视频,内容包括电话礼仪、握手礼仪、宴会礼仪、接待礼仪等。精彩的讲座和生动幽默的实例不时引起学生的笑声,而在笑过之后大家又反思自己的行为,哪些地方做的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改进?最后笔者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观后感,并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汇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得与失。这项活动也被列入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事后多数学生都认为收获很大。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穿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案例教学对职业教育来讲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在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动手能力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三、作业布置方面

以前的作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作业主要以简答题和讨论题为主,导致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精神。笔者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了两种作业形式:一是案例分析,如讲到公关策划时,给学生布置了西铁城“用飞机撒手表”的案例分析。二是设计民意调查表,在讲到公关调查分析时,利用学生熟悉并热衷的话题设计调查表,如设计上网情况、零用钱使用情况、课外书籍阅读情况、课余锻炼身体情况等调查表。在课余到公园、商场等地方进行民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根据同学们自己参与这项任务的态度,挖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给出不同成绩。

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有些学生还写出了高水平的调查报告。笔者今后将根据需要,适当丰富作业的形式,通过实践性作业达到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

四、考评方法方面

对公关教学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数的衡量。可以在某些侧重学生能力的考核中以开卷考试,写分析文章、心得体会、学期论文、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成绩鉴定;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应结合平时表现,如上课情况、出勤率、小测验、提问等,最好采用ABCDE等级制考核方式,即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种等级,而不是以单纯的分数多少来衡量学习效果。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改变教法,培养学法,既是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本身的要求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及其公关素质的要求。所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5:公共策划读书笔记

学号:200930707025 《公关策划》读书笔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早在古希腊时期便产生了公关关系的萌芽,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可以说的上是最早的公共关系的理论书籍。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交往中,也有许多经典的公共关系活动案例,如商鞅变法“令出必行”,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张骞出使西域,诸葛亮七擒孟获,郑和七下西洋等都说明,公共关系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公关专家Rex L Harlow在分析了他收集的472个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之后,提出了一个既有概念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功能,它能够帮助建立和维护组织的各类公众之间传播、理解、接受和合作的相互联系;参与问题或时间的管理;帮助管理层及时了解舆论并做出反应;界定和强调管理层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帮助管理层及时了解和有效地利用变化,以便作为一个早期警报系统帮助预料发展趋势,并且利用研究和健全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作为其主要手段。

公共关系的特征:

1.以社会组织为主体

2.以美誉为目标

3.以互惠为原则

4.以长远为方针

5.以真诚为信条

6.以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功能,应包括如下内容:

1)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2)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3)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4)沟通实际,协调关系

5)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对于有效实施公共关系的社会组织来说,良好的公共关系具有以下效果:

1.树立组织良好的形象

2.有助于产品或服务的促销

3.获得员工的认同感

4.获得产业链条上的良好认同

5.预防错误,阻挡攻击

6.培养社区的好感

7.有效地处理突发状况

8.促进管理优化

公关与广告、促销、宣传的关系:

广告的目的重在对商品或服务进行宣传,而公共的目的重在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并不以直接进行促销为目的;

促销则是一种直接手段,而公关并不直接服务与促销;

宣传侧重于单方面,即组织向公众的传播,而公关则提倡与实施双向传播,让组织与公

众相互了解。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因此,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而使需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为所影响。无论是个人、企业或是国家政府都必须处理好同外在的关系。公关策划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被外在世界所接受认可。

第二章 公关策划概述

公关策划其实就是一个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分析总结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寻求传播沟通的内容和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二是如何提高传播沟通的效能;三是如何完备公关工作体系。

公共策划必须具有目的性、超前性、程序性、创新性、调适性。

公共关系的活动程序依次划分为四个步骤: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实施传播和评估效果,公关策划与其他三个步骤紧密相关并且涉及全程,起到了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一个好的科学的公关策划能保证公关工作的计划性、连续性、创作性和公关工作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在制定公关策划时也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

(二)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

(三)独创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五)与组织整体计划相一致的原则

本书列举了三个公关策划的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二、“635”法

三、菲利普“66”法

本书还相应的阐述了公关策划从调研选题到推销策划的十一个步骤,还从七个方面列举了组织可能会遇到的公共关系问题。通过这一章,全面了解了如何制定公关策划和在处理公关问题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看出公关策划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要做一个成功的公关策划它必须需要团队的合作精神,在处理各项公关问题的时候还需要策划人员的临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章 内部公关策划

公共关系的工作大致划分为两部分,即内部公共关系和外部公共关系。本章主要分析内部公关关系就是团结组织内部的全体员工、协调组织内部各类公共关系,使组织内部公共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以实现企业公关的目标。

第一节内部公众的范围

一、员工公众

员工公众在组织公关关系活动中的地位

1.员工的特殊作用

2.员工公众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活动的首要对象

3.员工形象是组织形象的直接体现

4.员工是社会组织同外部公众沟通的最有效媒介

员工公众的分类

1.按层次划分:决策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基层人员

2.按工作内容划分: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管理人员

员工作为组织的一分子,是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细胞,是组织公关的第一公众对象,也是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所依靠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力量。正所谓内求团结才能外求发展。也有人指出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10%靠宣传。只有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归宿感,才能在公关上取得成功。

二、股东公众

股东是组织特有的内部公众,广义上包括持有股票的法人、证券公司、股票经纪人、股票交易商、股评人员、银行机构、投资公司等。股东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或其他公司,他们可以定期地获得红利和股息,参与组织的权力分配和经营决策等问题。

股东公众的重要性

1.股东是现代组织的资金来源

2.股东对组织的经营决策有较大影响

3.股东是组织的重要信息来源

4.股东可以成为组织形象的宣传员和产品、服务的推销员

股东公众的特点

1.经济性

2.利益性

3.分散性

4.不确定性

股东公众的分类

1.人数众多的股东,是组织的真正所有者,各种权利之源、资金之源

2.董事会,占有股份较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管理企业

3.金融舆论专家,以其观点、评论、意见影响组织,属于间接股东公众

股东持有公司股份,是企业“自家人”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做好股东公关,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壮大实力,提升企业知名度。

第二节内部公共关系概述

内部公共关系的目标

1.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2.早就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3.培育组织内部的“家庭式氛围”

内部公共关系的特点

1.稳定性:组织的内部公众以及他们所形成的特定关系状态应该是稳定的2.一致性:指社会组织与内部公众之间的根本利益上的完全一致

3.可控性:组织内部公众的态度和行为较容易控制和调整

内部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通过引导员工来认可、接受并拥护组织的既定目标

二、凝聚功能:是人们在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以组织目标为主为中

心的群体意识,从而形成一种个人对组织和集体的强大的向心力

三、约束能力:通过各种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每一位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举止行为

四、激励功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内部公共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是指组织内部公众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是组织内部最普遍的关系。

正确处理内部人际关系,是组织顺利开展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二、权利关系:是指在行使职权的过程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权利与职务相对应,拥

有法定性质,对下属其中支配和约束作用。

三、信息关系:是指在信息交流与沟通中所发生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正确处理信息关系,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竞争关系:组织内部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工作数量和质量的竞争、选择岗位的竞

争和报酬分配的竞争上。开展公平有序的竞争,能激发人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组织的发展。

五、利益关系:是社会组织内部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的交往关系,也是

一种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的关系。

员工关系

一、员工关系的含义: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员工的行为,尽可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良好的员工公共关系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人事关系和劳工关系的基础上。

二、员工关系协调的意义:组织的一切目标、利益、计划、政策、措施和活动都要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加以实现和推进,只有协调好员工关系,才能发挥员工作为组织细胞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协调好员工关系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培育员工的归属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并有助于提高组织声誉。

三、协调员工的方法:1,保障员工的物质利益;2,关注员工的精神需要;3,倡导民主管理,鼓励员工参与经营决策

股东关系

(一)股东关系的定义:指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讲,股东是企业的权利和金

钱的源泉

(二)协调股东关系的意义:股东是组织的投资者,是组织的真正主人,协调组织与股东

关系的目的是要吸引投资,形成充足的资金来源,稳定股东队伍,使之成为长久投资者。有效的协调好组织与股东关系,有利于增强股东对企业的信心,稳定资金来源;有利于争取潜在股东,扩大资金来源;有利于树立形象,开拓市场。

(三)协调股东关系的主要方法:1.尊重股东的特权意识,2.维护股东的权益,3.搜集并

重视股东意见。

第三节内部公关策划

一、内部公关策划的原则: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理解与尊重、情感激励

二、内部公关策划的技巧

(一)员工关系策划技巧

1.制定由上而下的协调策略,实现员工关系的全面协调

2.同员工进行沟通应尽量采取双向方式

3.增进个人之间的交往,做到“以情动人”

4.灵活运动各种沟通方式,加强与员工的交流

(二)股东关系策划技巧

1.召开股东大会

2.变法精美、图文并茂的报告

3.邀请股东参加组织活动

4.编辑组织内部刊物

5.发放调查问卷或意见征集表

6.建立常设的专门机构

7.寄送新样品或样品说明书

8.个人拜访

第四章顾客关系策划

第一节顾客满意与顾客期望

顾客满意的作用与构成要素:顾客满意与组织利润存在着线性因果关系,顾客从购买到满意,再从满意到忠实,最后向不同的人传播口碑,这是个无形资产的增值过程,如果一个顾客不满意,失去的将会是一大批潜在顾客。

顾客的期望:有效的探求在于焦点放在最重要的顾客身上,找出本公司与顾客对服务的定义之间的差距,利用重质胜于重量的研究方法,找出顾客真正的期望

顾客满意始于重视“关键时刻”

第二节 如何使顾客满意

一、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完善服务,增加产

品附加值,改善软件,提高形象价值;合理定价,降低顾客的货币成本价格;简化购买手续,减少顾客的精神和体力消耗

二、零售商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方法:树立诚信经营的核心理念;推行亲情化服务,超越顾客期望;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实惠;营造舒适轻松的购物环境

三、公关层面上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措施:提高认识;制定服务预期目标和行为标准;

发现并消除障碍;学习和开发技能;倾听顾客的声音;加强和连续改进

第三节 如何处理顾客抱怨与投诉

一、顾客抱怨的意义与处理方法,顾客的抱怨是不可避免的,组织必须正确处理顾客的抱怨。

顾客抱怨的种类和原因:对商品的抱怨;对服务人员、服务环境、服务制度的抱怨、顾客自身的原因

组织应当对顾客的抱怨建立正确的认识:没有抱怨不等于没有不满;顾客抱怨是获得

忠诚的契机;顾客忠诚度被认为是取得长期利润增长的途径;顾客并不总是正确的,但让顾客满意往往是必要的,值得的。

如何处理顾客的抱怨:设置顾客抱怨接待部;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顾客的抱怨;宽宏大量对待顾客的抱怨;小心谨慎的劝说顾客冷静;保持真诚合作的态度;特别的情况下,拒绝顾客的抱怨。

三、妥善处理顾客投诉:顾客投诉有主观客观因素,在分清楚症状的情况下对症下药。

第四节 如何培养顾客忠诚度

顾客满意是形成顾客忠诚的基础

影响顾客忠诚度形成的关键要素:可靠的产品质量,超值的销售服务,良好的企业形象;合理的价格水平

顾客忠诚的培养:超越顾客期望,科学处理顾客异议,提高顾客转换门槛,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

篇6:《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的作者李普曼年仅33岁,但在这之前已经出版了《政治绪论》和《趋势与主宰》两部著作,并且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作者在一战中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这使得李普曼对战争中公众由于信息匮乏和个人成见导致公众舆论的模糊与脆弱,政府宣传机器遮蔽真相,误导公众以及报纸无法展现事物的真正面目等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表现为大量来自战争中的事例和蔓延全书的悲观色彩。

总的来说,本书论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成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清真相,而领导者操纵、控制、利用舆论,报纸(媒体)由于自身局限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最后作者提出他的解决方案。详细来看,全书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书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头脑中的固有成见,价值观念以及兴趣,利益等内部因素导致了公众无法认清真相并做出理性决定。第二节为书中五六部分,论述了领导人如何通过模糊的词语,统一的象征制造统一意志乃至公共舆论,并且这样产生的舆论是与民主原则相背离的,通过操纵舆论同样可以制造民主的假象。第三节为书中第七八部分,作者在分析了报纸无力承担“舆论与法庭”的重任的原因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三节中的观点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个人舆论的局限

书中第一部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人头脑中的舆论并不等于真实,原因可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

从外部来看,人们接受到的宣传已经收到国家审查与保密制度的过滤,这就使事实真相和对这一事实的舆论之间存在距离。信息和舆论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复杂影响,这都影响着观念的传播。通过社交圈紧密联系的社会人会形成这个圈子的公共意识,这种身份的暗示和等级体系的存在使公众舆论与其冲突的可能升高。而且人们对书面上外部世界和公共消息的注意力相当之低。最后,出于追求时效性和方便传播的目的,语言被简化缩略,在反复流通中会有太多的增添和丢失,以致面目全非。

作者认为,人们无法对超出自我经验范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时人们只能诉诸想象与虚拟。书中对舆论的定义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当我们将多样性的事物归结为无生气,集合性的却不完整的名称时,其间充斥的就已经是自我意识关于外部世界想象中的图像了,即被接受的信息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倒影式”的反映,而是事实的碎片,媒介的观点,个人的想象的大杂烩。

从个人内部来说,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观察习惯与地位。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与世界的认识往往产生于情感、习惯和偏见,对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印象和成见。人们看到的是自己期待或想要看到的部分和侧面。我们按照已有的定义,现成的形式去理解,兴趣在我们所意识到得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会在想象力中膨胀,倾向于熟悉的事物,从而导致对不符合起原则的观念的排斥,一旦这种兴趣和成见系统固定下来,我们对外部事物做出的判断将是片面而错误的。

二.被操纵的公共舆论

在论述了个体思想的非理性之后,作者在这一部分转而分析:“普通意志,公共舆论,公意是如何在众多分裂的个人和他们稍纵即逝的偶然意向中形成的。” 公众舆论似乎代表一种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在李普曼看来是领袖提出意见,一般民众对这一意见说是或否的过程,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深刻揭示了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模式,就是少数人决策,代表大多数人意见。因此,公 1

共舆论是极易被操纵的。领导者用模糊不清的词语,中间色调,愚民政策来抹平争执,汇集舆论,将事实简化为想法,描述观念用来代替事实,作为共同感情的纽带。

所谓民主,公意,其核心在于象征。象征来源于一个囊括所有概念的意象,它拥有普遍的适用性,能被每个人个体化的理解。象征是一种工具,它有力量从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念中抽取情感,使个人意志向公共象征的情感转移。于是象征成为少数寡头疏导控制甚至操纵舆论的工具。

以此为前提,作者动摇了民主理论的基础。民主理论理想中的是简单独立自给自足的乡村式社会,依赖的是每个个体拥有独立完整的对社会的智慧与经验,人人生而具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政治学的责任是创造投票和代议制政府。民主主义者将公共舆论限制在每个人直接确定的知识范畴内,实际上是把自主的个人行为设计为简单社会的前提。民主的谬误在于只关注民主的手段而非目的,关注民主表达的起源而非其过程和结果,况且在外在压力和个人成见的影响下,个体意见极易被少数寡头操纵。人们渴望自治并不是为了自治,而是为了得到自治带来的结果。源自正道的政治权利,良好的选举和代表机制不可能完全约束行使权力的过程。美国式的有限宪政民主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建立在工厂代表原则和自愿奉献基础上的民主都是有悖于民主的真正内涵的,他们的最终结果——即使是以民主自居——也依然会成为在民主面纱下的实际上的专制。

三.舆论困境的对策

既然个人会因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成见和兴趣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而少数寡头又会利用象征操纵舆论,我们应该怎样走出舆论面临的似乎无法逃脱的困境呢?

人们也许会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当作拯救社会的摩西。但作者认为,报纸无法担此重任。报纸寻找自己的受众,寻找属于自己的重视读者。作为接触看不见环境的主要途径,报纸为我们勾画着外部世界,而在“公众——商品广告——报纸”的间接联系中,我们开始审视报纸的责任,作为 “第四权力”。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宣告应当承担真相与民主的重量,而不是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良好的连接起报纸和公众舆论,是一种渴望中的理想模式,那种被广告人过滤过的,被记者编辑掺杂了个人情感倾向的新闻,都影响着舆论的质量和能量。

因此,新闻与真相不是一回事,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解释隐蔽的事实。新闻不是对原材料的第一手报道,新闻描述的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公开化阶段,是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在经过记者以自己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格式化后,新闻中同样会充满偏见与谬误。另外,还要考虑经济上来自广告商,财团,读者的巨大压力。因此,新闻界十分脆弱,无法承担对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更无法造就公共舆论。新闻应该成为制度的卫士,成为将黑暗曝光给大众的光。

那么什么才能解决有限个人困境从而形成公正有效的公共舆论?作者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专家应与决策者保持距离,即将执行者与调查者分离,专家的任务是提供信息。政治和产业部门的专家作为在完全条件下工作的局外人为社会提供大量公正客观的数据材料,从而使舆论真正反映事实。

在分析完作者的观点之后,我想对书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有限理性与公共舆论的产生提出一些看法。理性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在遇见真理尤其是道德真理的时候认识这种真理的能力,而不是一种依据明确的前提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传统的自然法理论认为,文明制度不是人为可以设计的产物。而培根,霍布斯以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宣称,所有有用的人类制度都是而且也应当是有意识理性能够可以创造的产物。那么究竟个人理性能否成为公共舆论的基础并作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之来源呢?这就必须考虑个人理性如何转化为公共舆论。

我们承认,由于个人行动与自我知识,他人知识以及整个文明积累的知识的关系(即知识不是以一种整合形式存在而仅仅是个人掌握的不完全的分散知识),人的理性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一种“理性不及”的状态。但从另一个方面出发我们会发现,极其复杂但又条理井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既不是设计,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行为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通过“试错过程”,“赢者生存”,“积累性发展”的方式逐渐形成的“自发秩序”。

从公共舆论的角度看,作者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现实意义。但作者接下来便对“无知”的个体丧失了信心,转而诉诸所谓的“社会精英”。一方面是由于理性知识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作者身处90年前的战争时期,强大的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而舆论媒体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喉舌。但是在媒体实力明显增强,网络等新媒介为公共舆论提供了表达交流的平台的当今社会,个人理性必将逐渐缩减“理性不及”的负面影响,通过“自发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形成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舆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将是极其关键的中介,是看不见的“自发秩序”的有形外化。媒介将复杂的带有个人成见的有限理性转化为富有个人特征的以契约为基础的自发性公共舆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舆论将不再是那么的充满成见与操纵,而将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书目:

[1]《公共舆论》 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李普曼传》 罗纳德·斯蒂尔新华出版社1989年

[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5]《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社 1989年

参考文献:

[1]《 “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 》 李艳东南传媒2010年第五期

[2]《谁使公众深陷在“舆论"之中》 邱凌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

[3]《舆论: 悬在虚空的大地?》 黄旦新闻记者2005年11期

[4]《李普曼政论新闻中的冷战思想探究》林牧茵 新闻大学2010年第二期

[5]《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 王金凤 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中

[6]《 “虚拟环境”与“刻扳成见” 》李娟新闻知识2008年8月

[7]《法、立法与法律中的理性问题》 熊琦法律教育网2005年1月

[8]《知与无知的知识观》 邓正来 剑虹评论网2006年5月

[9]《从哈耶克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看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上一篇:破屋面保温施工方案下一篇:农博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