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重点笔记

2022-06-30

第一篇:公共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1)产权清晰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2)权责明晰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3)政企分开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管理科学。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继续推进政企分开;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3、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4、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狭义的商品市场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其主要功能有: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E.房地产金融市场。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第三部分 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三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地方财政;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

11、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12、行政法概念及渊源

行政法上的“行政”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一般渊源: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⑤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特殊渊源:①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②具他规范性文件;③国际条约、惯例。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3)行政应急性原则: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14、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决策权;③行政决定权;④行政执行权;⑤行政强制执行权;⑥行政命令权;⑦行政处罚权;⑧行政司法权。行政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15、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特征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行政行为的特征: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16、行政法律行为成立与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①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②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权的权限范围;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④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行为的无效条件:①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②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③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④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⑤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17、行政立法的程序与原则

根据国务院《行政法制定程序暂行条件》规定及近年来的立法实践,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①规划;②起草;③征求意见;④审查;⑤通过与签署;⑥发布与备案。

行政立法的原则:①依法立法原则;“依法”中的法指宪法和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立法民主原则;③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行政立法的分类:(1)依据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立法与特别授权立法;(2)依据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3)依据立法内容、目的不同,可分为执行性、补充性、试验性立法。

18、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征收。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①税收征收;②建设资金征收;③资源费征收;④排污费征收;⑤管理费征收;⑥滞纳金征收;

(2)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分类:①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②以许可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③以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条件的许可;④以是否附加履行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⑤以其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⑥以许可的内容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3)行政确认。行政确认的形式:①确定;②认可;③证明;④登记;⑤批准;⑥鉴证;⑦行政鉴定。

(4)行政监督。(5)行政处罚。

19、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者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0、行政程序的概念及原则

行政程序是提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程序公正原则。

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公开调查制度;通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行政救济制度。

21、行政违法及其分类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1)根据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与行政相对方的违法。(2)根据行为的方式和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3)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22、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

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行政赔偿。

行政相对方承担行责任的具体方式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接受行政处罚;履行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23、行政赔偿案件处理程序及特点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受害人的赔偿请示书后,应首先对书中陈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审查和确认,自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审请之日计算,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二个月)不予赔偿或赔偿请示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时,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赔偿案件与其他行政案件的区别:(1)赔偿诉讼不能直接单独向法院提起;(2)赔偿诉讼当事人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举证责任;(3)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4)赔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权不受特别限制;(5)在赔偿诉讼中,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到任何费用。

24、行政复议基础知识

行政复议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

可提起行政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或者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5、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不予受理时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受理日期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计算。

复议申请人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复议案件的审理

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受理日起七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十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材料。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申请人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4)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26、行政诉讼基本知识

行政诉讼特有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行政诉讼管理的分类主要有:(1)级别管辖:基层、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2)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共同地域管辖(3)裁定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转移管辖

行政诉讼参加人有: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第一审程序中无论哪一级人民法院,都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一律实行公开审理,不能书面审理,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应一律公开审理,并于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一审判决,如延长判决,需上级法院批准;二审判决时间在二个月内。

27、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行政诉讼判决可分为:(1)维持判决;(2)撤销判决;(3)履行判决;(4)变更判决;(5)行政赔偿判决;(6)确认判决。

撤销判决适用的五种情形指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行政诉讼裁定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针对行政诉讼的程序性问题所作出的裁判。

行政诉讼决定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过程中就判决、裁定以外所涉及诉讼的事项作出的司法处理,其范围是:(1)有关管辖;(2)关于诉讼期限;(3)关于回避事项;(4)有关再审案件;(5)在司法实践中也会遇到《行政诉讼法》中没有规定的事项,如指定法定代理人,确定不公开审理,承担诉讼费用等,这些事项往往以决定方式作出处理。

28、犯罪的基本知识

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赋予公民对某些犯罪采取绝对防卫而不受限度限制的权利,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29、刑罚中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刑罚,主要分为:(1)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的刑罚,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2)拘役,对犯罪分子就近予以监禁,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3)有期徒刑,除《刑法》第55条、第69条规定外,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无期徒刑。(5)死刑,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30、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其一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2)累犯,普通累犯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者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是指两次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3)自首和立功,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二十年。(5)缓刑,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运用的一项制度,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6)减刑,有期徒刑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无期不能少于十年。(7)假释,必须是已执行了一定的刑期,有期徒刑的,必须执行原判刑罚二分之一以上;判处无期的,实际执行十年以上。累犯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十年以上刑罚的不得假释。(8)时效

31、贪污贿赂罪及渎职罪

贪污贿赂罪包括以下罪名:(1)贪污罪;(2)挪用公款罪;(3)受贿罪;(4)行贿罪;(5)向单位行贿罪;(6)介绍贿赂罪;(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8)隐瞒境外存款罪;(9)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渎职罪的种类:(1)滥用职权罪;(2)玩忽职守罪;(3)徇私舞弊罪;(4)泄露国家秘密罪;(5)徇私枉法罪;(6)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7)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8)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9)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32、民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33、法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特征:(1)独立的社会组织;(2)具有独立的财产;(3)承担独立的责任。

34、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年,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③默认形式

35、物权与所有权

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物权按不同特点可分为:①所有权与其他物权;②主物权与从物权;③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④准物权。财产所有权所具有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所有权是惟一完全的物权。债终止的原因或方式有:履行、抵销、提存、双方协议、混同、公民死亡或法人终止。

36、合同法相关基本知识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⑤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效力未定合同: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②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③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

37、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民事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包括(1)它是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内容的一种民事权利;(2)它的客体必须是有能为人感知的客观表现形式和首创性、新颖性;(3)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著作权中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①发表权;②署名权;③修改权;④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

38、人身权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人格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法人为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法人亦有)。身份权包括:公民的荣誉权、著作权中的署名权和发表权,监护权,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身份权。

保护人身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礼道歉;④赔偿损失。

39、财产继承权

继承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40、诉讼时效

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④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中断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41、公司法的概念及原则

公司是指按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按照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不同划分为五类: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公司法的原则: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设立公司和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保障公司职工的合法权益。

42、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成立条件:股东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债券发生法定条件: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水平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43、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外国公司属于外国法人,其中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4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规定

设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产品为社会所需要;有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的必要条件;有自己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可基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违反法律、法规被责令撤销;政府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决定解散;依法被宣告破产及其他原因。企业终止应当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45、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设立合伙企业需要的条件:有2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合伙协议;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有合伙企业的名称;有经营的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示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合伙企业存续期间,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可以向合伙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数额。

46、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且要保证外商投资比率不少于25%,董事会是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合营企业,中外合作者按合同中约定的比例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2)中外合资企业都是中国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无此限制。

外商独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为其他责任形式。

47、市场管理法

(1)反垄断法律制度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垄断类型:行业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

违反垄断法的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种类型。

(2)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方要包括经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形式。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四个产品质量方面的国际公约:《关于产品质量适用法律的公约》、《使成员国产品责任法互相接近的指示草案》、《关于人身伤害产品责任欧洲公约》、《关于对有缺陷产品的责任指令》。

(5)证券法律制度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证券市场的主体:证券投资者、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的服务机构、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

(6)票据法律制度

《票据法》中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支票。票据行为是以发生票据上的权利义务为目的所实施的要式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和保证等。

(7)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48、宏观调控法基本知识

我国现有已制定和颁发的能源法律制度主要有:《电力法》、《煤炭法》、《节能法》。

财政法在理论上由财政管理体制法、财政收支管理法、财政活动程序法构成;在立法实践中,财政法包含了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和转移支付法。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税收各类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行为税和资源税;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则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和税务争议的解决程序等方面。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特征。

会计法的原则:真实、完整、合法;审计法的原则:依法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强制性原则、保守秘密原则。

对外贸易法的原则: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坚持平等互利;准许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逐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49、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国家、用人单位、个人责任分担的原则;基本社会保障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主要分为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

我国社会保险法包括医疗、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生育、伤残和遗属八个项目。

优抚安置是优待、抚恤、安置三种待遇的总称。优待是指对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由群众负担的优待金;抚恤是国家对伤残人员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物质抚慰形式,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安置是提对复员退休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第二篇:中教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一

第一章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式个体从外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的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二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体是大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益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世纪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忠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演员、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同国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他包括口头点茶(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意的研究方法。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三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1

教师扮演多重焦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之、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风车国内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性、放任自流性和民主型。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教师期望引起的这种师生态度产生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成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效能感指人大ui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成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之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实际讨论,4行动研究。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3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教育机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使之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一只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后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育机制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意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正确成长。 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是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时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

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

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四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广义的学习指认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祸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a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b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c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a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b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c课堂

2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S—R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纵性条件反射作用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五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腥味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他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区里有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区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有哪些?1强化动机理论;2成就动机理论;3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4自我实现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成就动机是激励给他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活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擦痕能够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结合实际谈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有潜在状态变成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余姚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完全适合则太易,完全不适合则太难,都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即适合有不适合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2根据作用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喜爱噢过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利用争抢毫升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成功或失败归于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或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如何通过归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要教会学生正确客观归因;2要讲究归因艺术。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六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成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的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定时也较心想,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心理准备状态。

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2科学竞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七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观察时手思维影响的、游艺室的、主动的和系统知觉过程, 也较“思维的知觉“,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思维是一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品质主要之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场贵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耶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教材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实物即实际事物,事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论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

论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直觉概括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八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记忆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影响知识识记于编码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氛围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知识保持与存储的组织形式:1空间组织;2系列组织;3联想组织;4网络组织;5更替组织。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

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3复习次数要适宜。必要是可以采取“过度学习“来提高级以效果,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通过以后的附加学习。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九

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氛围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是对认知的认知)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使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十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以哟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2苛勒的顿悟模型;3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较原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位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纬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轮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包括: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图利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b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提出教学活动要遵循以下规则: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4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c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的培养创造能力技术,使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

5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十一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自我意识的结构:1自我意识、自我体验核自我调控。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3箱是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联系世界谈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可以通过他认定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字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报认可、肯定的态度。

3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理想自我,不断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十二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也较道德观念,只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使完成道德认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儿童6岁之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柯尔伯格提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水平二:习俗水平。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态度对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2认同;3内化。

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巩固与稳定阶段。

6

第三篇:公共基础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公民道德建设基础知识

Ch1.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1-1公民道德的含义

 2001.9.20,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9.20,公民道德建设日

 2006.3.8,胡,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 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主要是人们判别善与恶、是与非的一种基本尺度,也是人们在行为中选择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的基本标准。  公民道德——指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明团勤敬,20字,十个道德规范)——我国公民应当遵守,全社会大力倡导。第一次系统的、集中地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被提出来。

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层面的要求。[对法律的自觉认同,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和守法]

明礼:狭义上指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广义上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

诚信: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公民这十个基本道德规范,在调整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尽相同的功能。

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准则。

团结,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貌似省事考过?]

§1-2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成绩与问题

存在的问题

①一些人唯利是图的思想恶性膨胀,以追逐个人的私利为唯一目的。

②由于一些人受到腐朽思想的腐蚀,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到政治生活中来,导致在一些党政干部中发生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腐败现象严重存在。

③愚昧路后、封建迷信、歪理邪说危害严重,“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④在一些领域中,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

§1-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 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要通过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化作用,加强道德教育,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 加强道德教育,实施“以德治国”,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的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 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某种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的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也就是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 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求党政干部以身作则实践履行公民道德,树立到的示范的作用。

②社会阶层发生新变化,要使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社义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

③加强青少年和儿童的公民道德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④违法犯罪分子和受到刑事处分的人,在对他们进行必要地惩罚以外,更应该对他们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进行思想上的公民教育和改造,要使他们从灵魂的深处认识到犯罪的“可耻”,培育他们的“羞耻之心”,使他们有正确的“荣辱观念”。

§1-4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纲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全面贯彻江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明团勤敬”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

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一代又一代四有社会主义公民。 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

重在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also公民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原

则。

①重在建设,关键是要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个牢固树立]

②重在建设,落脚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③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5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道德规范的灵魂。[为人民服务是是社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求利为目的的经济。But,社义的市场经济„„

§1-6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集体主义是社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义的集体主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强调,在社义社会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

2.承认,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又往往会发生矛盾。此时,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

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及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3.渗入社会各个层面。

在我国应当大力倡导社义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社义集体主义。

社义集体主义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Also,在我们社会还应当认真地提倡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也就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道德观念。

§1-7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六条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定力和思想保证。

要不断增强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的道德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五个意识]

2、(传统、时代)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时代精神。(江提)

3、(权利、义务)公民道德建设在权力和义务关系上的总目标,就是要把权力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4、(效率、公平)把效率和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道德建设上是统一的,并重。

5、(先进性、广泛性)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立足于多种道德觉悟和多种境界层次并存的实际,公民道德建设要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

当前道德觉悟or道德境界的五种层次:①大公无私、公而忘私;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层次;③先私后公、先己后人的层次;④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层次;⑤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层次。[主„客„指人都是主观上为自己的,但在那些为自己而付出的努力中,却无意地起到了某些利于别人的效果]——五种层次各自的人群数量看,具有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

2.建设要着眼群众性,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引导人民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在社义初级阶段开展公民道德建设,除了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认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外,还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的特征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道德觉悟出发,认真对待其他层次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先私后公、先己后人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观念。

3.建设要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义、共产主义道德。

6、(道德建设、社会管理)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1-8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义为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

爱祖国是首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 爱人民。人民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 爱劳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科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是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是新世纪公民实现远大抱负、建功立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爱社义,是前四种道德要求的概括和升华。它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h2.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2-1社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概念

是指全民性、全社会性的道德建设,

着眼于“公民”这个特殊称谓,强调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社会阶级、不同层次的道德共性,

并从最基本的道德观念、道德修养、道德行为(观、修、行)规范入手, 力求使全社会、全体公民形成最大的道德共识,为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必要的道德条件。

§2-2加强公民道德的自我修养

一、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关键

1、自我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我道德修养是形成道德品格和塑造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3、自我道德修养是实现道德只能、发挥道德社会作用的重要途径

道德社会功能的两个主要方面:认识和调节。

二、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

1、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价值取向:道德认识

2、。。。。。。。。。。内在动力:道德情感

3、。。。。。。。。。。自律能力:道德意志

4、。。。。。。。。。。知与行的最高表现:道德行为

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知与行的统

一、义务和权利的统一。

三、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1、学思结合,严于剖析自己

2、积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独 慎独突出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

3、身体力行,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身体力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落脚点,对于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具有特殊意义,只有增强公民道德意识,使遵守社会道德真正成为人们的内在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切实形成文明之风

4、积极参加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锤炼优良道德品质

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

5、积极营造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2-3奉献社会是集体主义的最高表现

1、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2、 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3、 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h.3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3-1社义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的确立

是全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1996.10,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总体构想。

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这一道德体系的核心、原则和一些列规范及具体要求。

§3-5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社会道德生活三大领域——社会公共场所活动的领域;职业活动的领域;家庭生活的领域。

三大领域是公民道德的落脚点和着力点,离开了这三大领域,公民道德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发生作用。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公德中,具体应当主要遵循五个道德规范,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的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在职业道德中,五个应当主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中,应当主要遵循的五个道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

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

Ch.4社会主义荣辱观

 

2006.3.4,胡锦涛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提出“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义荣辱观。 社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社义荣辱观作为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其主要内容: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在领导干部带头。

第四篇:公共基础知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重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重点

事业单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会议共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专家学者出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全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决定,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十大看点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第五篇: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

第一部分 农村信用社常识

[重点1]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即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

[重点2]农村信用社的特点

(1)由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业务手续简便灵活。

[重点3]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必须坚持的原则 (1)“三农”服务的原则。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3)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向进行改革。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重点4]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内容

(1)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

(2)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交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家银行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对信用社的监管,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

(3)国家给予适当政策扶持。为了帮助消化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在防范道德风险前提下,对试点地区的信用社,国家给予政策扶持。

(4)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改革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信用社通过改革建立自身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重点5]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内部控制的重点

开展中间业务应当取得有关部门核准的机构资格、人员从业资格和内部的业务授权,建立并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按委托人指令办理业务,防范或有负债风险。

[重点6]活期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 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各家金融机构对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结算方式从按年计息改为按季计息。每季度最后一月的20日为结算日,次日计付利息。

[重点7]信贷 (1)信贷的概念

①从广义上讲,信贷就是信用,就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商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以及赊销预付等行为。

②从狭义上讲,信贷是专指货币经营单位信用业务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汇兑等具体业务活动,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借贷行为。 (2)信贷资金来源及组成部分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存款、金融市场筹资。 (3)信贷管理的“三性”原则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2 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

[重点8]贷款的主要分类

(1)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2)按贷款方式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担保贷款又可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3)按贷款的经济责任可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

[重点9]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

(1)信用贷款是指凭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其特点是不需要担保,仅凭借款人的信用就可以取得的贷款。

(2)担保贷款是凭借款人、保证人的双重信誉,或者借款人用某种财产作为抵(质)押物而发放的贷款。

(3)票据贴现是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的合法承兑票据的所有权为前提而发放的贷款。

[重点10]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1)保证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保证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2)抵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而发放的贷款。 (3)质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押物而发放的贷款。

[重点11]贷款操作的一般程序 (1)贷款申请。 (2)贷款调查。 (3)贷款审批。 (4)签订借款合同。 (5)贷款发放。 (6)贷后检查。 (7)贷款归还。

[重点12]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需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其中,资金的投入在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9年以来,为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大力推广信用农户、信用村镇等评定活动,大大简化了农民贷款的手续,方便了农民贷款,拓宽了农民的贷款面,困扰多年的农民贷款难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的商业银行大量撤出,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任务更加艰巨,作用更加凸显。

[重点13]银行汇票、本票 (1)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承诺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重点14]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可靠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可比性原则。(4)可理解性原则。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6)重要性原则。 (7)谨慎性原则。(8)及时性原则。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3 第二部分 农村信用社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重点1]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事先编制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根据预算收支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平衡预算。平衡预算是财政收支相等的预算,分为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

(2)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相对于一揽子单式预算来说的,它将财政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

(3)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相对于增量预算来说的,增量预算是在上预算的基础上,根据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加以调整,零基预算则“从零开始”。

(4)赤字预算。赤字预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预算,财政赤字一般通过增发国债或发行货币来弥补。

(5)盈余预算。盈余预算是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预算。

[重点2]财政政策工具

(1)税收调节。税收既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以税收作为政策工具,通过改变税率、税收总量和调整税收结构来实现政策目标。 (2)国债调节。 ①控制国债的规模。 ②优化债务结构。

③提高债务收入的使用效率。

(3)财政投资。财政预算内投资,是国家集中财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的直接投资,它的特点为规模大、方向明确、社会效益处于首位。

(4)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用财政资金直接资助企业或居民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属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补贴分为企业补贴、价格补贴、社会救济。

[重点3]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工具 ①一般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②选择性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 (3)补偿性政策工具

补偿性政策工具主要是一些辅助性措施,有道义劝告、窗口指示等。

[重点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

(1)双松模式。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 (2)双紧模式。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 (3)松紧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两种情况: 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 ②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

(4)中性模式。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性的配合政策。

[重点5]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参与金融监管的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大职能。 (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由政府投资设立,根据政府决策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4 利为目的。从1994年起,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3)国有商业银行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4)其他商业银行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 (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①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农民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区服务。主要业务是经营个人储蓄,以及农户、个体户的存款和结算等。

②城市信用合作社。作为城市集体金融组织,它是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是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经济实体。 (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是银行,却是金融机构,人称“不是银行的银行”。主要包括: ①信托投资公司。 ②证券公司。 ③财务公司。 ④金融租赁公司。 ⑤邮政储蓄机构。 (7)保险公司

我国保险业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体,多种保险形式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体系。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8)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①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代表处。

②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

[重点6]金融市场的种类

金融市场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许多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别的金融市场。

(1)按照市场中金融工具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3)按金融资产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4)按交割方式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6)按金融交易的地域来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重点7]货币市场 (1)货币市场的特点

货币市场的特点包括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交易额大。 (2)货币市场的功能

①它是政府、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市场。 ②它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 ③它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场所。 ④它是市场基准利率生成的场所。

[重点8]资本市场的特点

(1)交易期限长,至少在1年以上,最长可达数十年。

(2)交易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供求矛盾,充实固定资产。 (3)资金借贷量大,以满足大规模长期项目的需要。

(4)作为交易工具的有价证券,与短期金融工具相比,收益率高,但流动性差,风险较大。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5

[重点9]计算机

(1)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2)计算机的硬件分成五大组成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4)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寄生性、破坏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

[重点10]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1)E-mail电子邮件。 (2)文件传输。 (3)远程登录。 (4)搜索引擎。 (5)信息组服务。

第三部分 法律常识

[重点1]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对社会发生的影响。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1)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不仅执行政治职能(维护阶级统治),而且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的规范作用

①指引作用: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②评价作用: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作用。

③教育作用:通过法律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具有示警/示范作用。 ④预测作用:预先估计人们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 ⑤强制作用: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重点2]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

[重点3]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行法定原则。 (2)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重点4]刑罚的种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重点5]民法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 (2)平等原则。 (3)公平原则。 (4)等价有偿原则。 (5)诚实信用原则。

(6)禁止滥用权利的原则。

[重点6]具体人格权的类型

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6 [重点7]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顺序 在我国,有两个法定继承顺序:

第1顺序为配偶、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第2顺序为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异母的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重点8]民事责任的种类

(1)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与侵权的民事责任。 (2)履行责任、返还责任和赔偿责任。 (3)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 (4)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重点9]商法的基本原则 (1)利润最大化原则。 (2)效益与安全原则。

(3)协调互惠、交易平等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重点10]消费者权利的内容 (1)安全保障权。 (2)知悉真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获取赔偿权。 (6)结社权。

(7)获得相关知识权。 (8)受尊重权。 (9)监督批评权。

[重点1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当事人平等原则。 (2)同等原则。 (3)对等原则。 (4)辩论原则。 (5)处分原则。 (6)法院调解原则。 (7)诚实信用原则。 (8)监督原则

[重点12]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

行政强制执行分为间接强制和直接强制,间接强制包括代履行和执行罚。 (1)间接强制 ①代履行

代履行是指义务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由他人代为履行可以达到相同目的的,行政机关可以自己代为履行或者委托第三人代为履行,向义务人征收代履行费用的强制执行制度。

代履行主要适用于该行政法义务属于可以由他人代替履行的作为义务,例如排除障碍、强制拆除等。对于不能够由他人替代的义务和不作为义务,特别是与人身有关的义务,不能适用代履行。典型:违章建筑。 ②执行罚

执行罚是指义务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由行政机关迫使义务人缴纳强制金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制度。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7 执行罚主要适用于当事人不履行不作为义务、不可由他人替代的义务。典型:税务中的滞纳金。 (2)直接强制

直接强制是行政机关直接对义务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强制措施,以实现行政法律义务的制度。 它的适用条件是使用间接强制难以达到义务履行目的;无法采用或没有必要采用间接强制的情形。对财物的直接强制主要是拍卖、划拨;对人身自由的直接强制,如:行政扣留,行政拘留,劳动教养,驱逐出境。

第四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重点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③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即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重点2]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 (1)基本内容

①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重点3]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表现为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运动。所谓由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中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实现了由实践到认识,但它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要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还需要将理性认识的成果运用于实践,实现由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重点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8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是由各种复杂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重点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种社会形态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各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重点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变量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重点7]人民群众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⑥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⑦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①个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指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③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

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9

第五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概括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将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重点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包括: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一是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的思想和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破裂的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二是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以及中国革命三个重要法宝的概括与论述。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①在革命军队建设上,毛泽东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从而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②在军事战略上,毛泽东提出了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以及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4)关于政策和策略

主要包括: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主要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 (6)关于党的建设

主要包括: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的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正确解决党内矛盾,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重点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大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0 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安全统

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重点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重点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2)全面发展观。 (3)协调发展观。 (4)可持续发展观。

第六部分 常识部分

[重点1]文学常识

(1)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

(2)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等。 (3)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他的作品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结为《杜工部集》。其作品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1 (5)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有《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6)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7)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属豪放派。

(8)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

(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10)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祐集》。《六国论》出于此。

(11)曾巩,字子固,谥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1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等,集为《王临川集》。 (1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他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14)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栾城集》。 (1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1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有《书愤》、《示儿》、《钗头凤》等。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1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中成就卓越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18)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19)笛福,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鲁滨孙漂流记》。

(20)拜伦,伟大诗人。代表作诗体小说《唐璜》通过描绘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了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

[重点2]中共党史 (1) 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2 (4)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5)第一次国共合作。

(6)八七会议。

(7)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

(8)遵义会议。

(9)瓦窑堡会议。

(10)抗日战争的胜利。

(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2)中共八大。

(13)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4)“文化大革命”。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3

(16)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重点3]管理学基础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以目标为中心;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需要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状态型激励理论。

[重点4]行政管理的概念

(1)行政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管理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实体,对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狭义的行政管理是以国家行政管理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为了社会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的管理活动。总之,行政管理的定义基本上包括:

①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②行政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 ④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2)行政管理的特点

①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②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③学科的综合性。

[重点5]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1)服务原则。 (2)目标原则。 (3)完整统一原则。 (4)精简原则。 (5)法制原则。

第七部分 写作与公文处理

[重点1]公文

(1)公文,又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形式。

(2)公文的分类

①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

②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4 ③根据行文方向,可将公文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④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文件等。

⑤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 ⑥根据来源,公文可分为收文、发文。 [重点2]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1)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其写作过程具有一些特殊的规律性,因此,要写好公文,除了必须遵从诸如文通字顺、观点与材料统

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等文章写作通则之外,还必须遵循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①合“法”、规范。 ②求实、准确。 ③合体、完整。 ④简明、清晰。 ⑤严谨、耐久。

(2)公文写作的特点

①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②由法定作者制发。 ③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 ④具有规范的体式。 ⑤履行法定程序。

[重点3]公文处理的概念、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1)公文处理主要是指公文的拟制、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2)公文处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及时、准确、有效地拟制、办理、处置、管理公文,为公务活动提供适用的信息。

(3)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①法制原则。指处理方法手段、程序手续、行为准则与方法规化、制度化。

②实事求是原则。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文处理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全面调查了解情况,摸清问题,有的放矢。 ③时效原则。所谓“时效”,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迅速地处理公文,不拖拉,不积压,避免造成漫长的公文旅行。

④集中统一原则。各级党政机关或单位的办公厅(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单位的公文处理并指导所属机关或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负责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监督公文落实情况。 ⑤保密原则。公文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或有关单位传达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反映各项工作活动内容的重要工具。其中,部分公文可能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要机密,一旦外泄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类公文在传递和处理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保密,不得随便给无关人员翻印或接触,更不许在公共场合随意谈论。 ⑥简化原则,公文要删繁就简,切实提高公文处理的效率。 [重点4]发文处理程序 (1)发文处理程序的概念

发文处理程序,也称发文办理,指以机关或单位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它具体包括公文的草拟、审核、签发、复核、膳印、盖章、登记、分发等基本环节。 (2)发文处理程序的过程

发文处理程序包括:文稿形成、公文制作、公文对外传递和处置办毕公文。 [重点5]收文处理程序 (1)收文处理程序的概念

收文处理程序,又称收文办理,指对外来公文的办理过程。它具体包括公文的签收、登记、核查、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注办等基本环节。 (2)收文处理程序的过程

收文处理程序一般包括:公文的收受与分流、办理收文、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和处置办毕公文。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5

面试技巧

面试是由若干个具体环节组成的。很多应试者不是缺乏能力或素质差,也不是没有掌握面试的技巧和要领,他们所欠缺只是经验。在这里我们列举出一些面试中常见的问题,供应试者参考。

1.有关“职业目标”问题的应答思路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对此类问题的描述上,要根据应聘岗位的特征来回答。有些岗位需要求职者超越自我。比如,一个开创性的岗位,就需要应试者雄心勃勃。反过来,有些岗位就需要应聘者去忠于职守,耐得住寂寞。比如,一些专业技巧、技能性强的岗位。

2.有关“跳槽”问题的应答思路

有关“跳糟”的话题也属于棘手的问题。离职和辞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心态要平和,叙述要客观。如果有多次调转单位的经历,要事先准备好应答的思路。

如果应试者属于职业“多动症者”,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能力水平比较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动力,因此总是挑战职业,挑战自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相对能力比较差,自己选择的机会少,离职因素主要在于单位。因此,当应试者描述履历时,在突出强调自己阅历丰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即有很多用人单位不喜欢招聘那些“跳糟”属于不稳定因素的员工和职员。

3.有关“怎样看待别人”的应答思路

对别人怎么看,对自己怎么看是一个人是否具备团队意识、公关意识和学习意识的重要体现。一个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就不能正确地看待工作。在公务员的应试中,当谈到您周围同事的时候,应试者要像评价自己一样,优点应多于缺点,在肯定优点的前提下,看同事的不足。如果在面试过程中,谈自己和谈别人是属于一组问题的话,那么,最好是多谈自己,少谈同事,要把握分寸,适度表态。

4.有关“事业和利益选择”问题的应答思路

在面试过程中,应试者会经常遇到“两难”选择的问题,比如“对个人利益和对事业选择”这样的问题,简单化的回答就不是一个很圆满的答案。要把“利益选择”看成是一种价值选择,是对公平原则的选择,是对挑战自我的一种选择。当然,大前提还是对事业的选择。在面试中,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否则,就意味着您将放弃这次机会。

5.有关“家庭背景”问题的应答思路

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很重要的。主考官一般会问及应试者家庭情况,如家庭人口及其工作情况,家庭经济来源及收人多少。应试者在回答这方面问题时,要联系应试目的进行表述。比如:家庭环境对素质培养的帮助,特别是家庭环境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帮助,这个才是考官们感兴趣的地方。说好的家庭条件会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反过来说,如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6 果家庭条件不好,也可能促成一个人形成优秀品质,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将相本无种,白屋出公卿”。

6.有关“特长表述”问题的应答思路

应试者在描述自己的特长时,一定要注意少而精,不要泛泛地罗列一些不属于自己专长。在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在回答自己的特长及爱好时,有时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当应试者提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时,考官或感兴趣,或持异议,进而要求您展开描述。如果回答得不合适或不完善,不仅会让考官对您的自我评价产生看法,更主要的是影响测试成绩。

为什么大多数单位看重应试者的特长爱好呢?主要因为特长和爱好有助于提高人的两种能力:一是积极的表现欲望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善于表现的人,首先是开放和乐于接受的人。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是一个人在发展中的必要的条件。

7.有关“面对失败”问题的应答思路

应试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避免两种不合适的回答:一是我在生活中从未失败过;二是曾经遭遇的失败使我受到了沉重打击,直到现在还不能恢复过来。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事实上,对失败挫折的描述也是一个从反面来证明自己的良好时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同样,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困难和挫折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同一件事情,对甲来说可能是晴天霹雳,而对乙来说可能会泰然处之。所以,面对困难和挫折,要表明您的心态,特别要表明您坚强的一面。既要正视困难和挫折,又不被困难和挫折击倒。同时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养成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挫折变成动力的意识和能力。

8.有关“动机”问题的应答思路

应试动机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因素。作为应试者,除基本情况、基本条件、基本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外,求职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面试中,通过应试者对求职动机的描述,可以给考官提供三个重要信息:一是了解您的为人、职业生涯设计、人生理想追求;二是了解您一旦被录取后,您想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三是求职动机的表述是否准确、明了、真实、生动。在求职动机的表述过程中,是您展示自我才能的一个重要机会。一般说来,除了在表述求职动机时阐明自身的价值追求,还应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做一些重点的介绍,让人了解您的职业选择与您自身的素质与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如主考官赞成您的职业选择,您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9.有关“自我评价”问题的应答思路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能不能体现出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是素质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自己的评价中,首先要充分肯定自己,这样可以充分突出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也给考官们一个坚定、自信的良好印象。但是,要切记:

全国农村信用社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复习17 在对自己评价的表述中要真实,不能虚假。考官一般都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在面试之前或面试之中,根据掌握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归纳出应试者的能力特征。如果应试者忽略了这一点,为了达到求职目标而夸夸其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任何一场面试中,品格特征是考官们最为看重的。如果失去了真实,应试者再努力也不会取得理想的结果。

在对自己的评价中,要注意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最主要的是把肯定和炫耀区别开来。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在谈及缺点的时候要概括集中,不要出现过多的缺点描述,过多的否定自己,明明是谦虚,也会影响考官的判断。谈及缺点时,除了说明现已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要特别着重表明有改变缺点的信心和方法。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要泛泛而谈,最好用事实说明问题。

10.有关“棘手”问题的应答思路

在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目的不同的试题,一种是正常的素质能力测试题,另一种是超常的素质能力测试题。有时,考官以事先设计的问题为基础,即兴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在面试中被看作是“拔高题”,应试者对待这类考题切不可掉以轻心,也许正是对这样的问题的答案,决定了面试的成败。比如,针对税务人员可能提出面对,秉公执法与恂私枉法考验的问题。诸如:“如果您是税务专管员,在您的管辖范围内,您的亲属发生了偷税行为,您会怎样处理?”面对类似的问题,应试者不能简单地回答,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类问题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问题。税务人员面对您所管辖区内的亲属偷税问题,可以选择秉公执法,也可以就事论事,一事一议,也可以结合社会环境去论述。总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不能违反政策原则,又要体现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上一篇:公共关系实务感想下一篇:公共政策概论问答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