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体会

2024-04-25

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体会(精选6篇)

篇1: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体会

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体会

麻城市顺河镇罗铺中学 刘彬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导师,引导我们走向睿智与理性,教导我们学会宽容与温情,陪伴我们懂得真诚与信赖。名著是经过历史淘洗和时间筛选的作品,是超越了时空和文化局限的作品,有着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经典名著更是人类的精魂,它连接着历史和未来,寄托着我们的梦想与期待。

中学生阅读课外名著,这对于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为此,《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7—9九年级的学生要完成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学期要求读两三部名著。

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过: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在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责任感的驱使下,我努力消除了语文教学中的短视和功利主义,克服困难,进行课外名著阅读教学实践。

1、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图书漂流”活动。学生每人捐出一本书,放在班级的“图书角”,教师尽可能想办法不断丰富图书角的“藏书量”。大家随意传阅,读完后放回书架,让它继续“漂流”。图书角开办几个星期,不光7-9年级语文书后名著导读涉及到的名著都齐了,常见的中外名著也不少,有的还有多套,许多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自发购买了很多图书。我拿出了一整套《中学生必读名著》和几十本其它图书,这样以来,图书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2、根据教材内容制定阅读计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制定阅读计划时应遵循这一规律并考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制定阅读计划,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正带的初二学生更爱看一些反映自己年龄段心理的小说,思维趋向理性。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并调查学生的阅读意向,向他们推荐《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化苦旅》《 三国演义》等,可在完成规定阅读任务后,再扩展一下阅读视野。

阅读名著是个长期的过程,有学生会因兴趣转移或课余时间不足而放弃,也有学生会因单纯追求情节去突击。因此,有必要对阅读内容、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我班根据情况每两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堂阅读,课余时间自己阅读。采取课堂阅读的目的是了解学生阅读的书目,对阅读内容、进度进行宏观调控。大部分同学阅读习惯也会基本养成。

3、趣中导,导中读

“名著导读”要着眼于“导”,“导”是手段,学生的“读”才是目的。初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指导需要教师深入了解阅读主体的情感和心理世界,激发其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阅读时空里,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探究的、创造性地阅读,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自由阅读体验、感悟,学生自身的反复涵泳品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升感悟和认识,使情感获得熏陶,思想得到启迪,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同时还丰厚语文素养,促进个性发展,促使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名著导读的立足点在课堂,名著导读课立足于“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传授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在导读《三国演义》中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将歌曲与画面融为一体,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

4、鼓励探究创造,追求深层阅读

名著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就不能叫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对话与交融,真正的阅读要透过文字表象,从作品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初中生求知欲强、独立意识强,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研究的眼光从名著出发,联系实际,进行主题探究。如在学了《出师表》《隆中对》后,在阅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易中天品三国》中第1-3集,然后确定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看三国人物””。讨论中,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较为统一,但对曹操的认识是截然相反的,学生针对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进行了辩论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写读书笔记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阅读的好方法。在名著阅读中,学生对作品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美词佳句、名言华章的摘抄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了促使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班级举行了优秀读书笔记展、优秀读后感展评活动,以优秀领跑、推动整体进步,来促进名著阅读深层次化。

总而言之,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怎样让阅读经典落到实处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能走进经典著作,尽享知识人生,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农村中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教学的展开确实存在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创新思维,深挖潜力,还是大有可为,因此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篇2: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体会

上高县敖山中学 罗根生

【摘 要】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注意要点。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 物理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探究能力 应用实施

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呢?“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与成人的实践是有所不同的,它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考查、实践、探究等开展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活动形式。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将科学探究列入物理课程的内容标准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的策略和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个学校系统必须作重大改变,“科学教育的新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践做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8~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

例如: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有几种情况。可结合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所成的像进行猜想。同时利用实验显示各种像的特点,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会作出许多的猜想,如:物距、像距、焦距以及透镜的大小等等,让学生确立猜想,为设计实验作准备。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要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这是探究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由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制定计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自己选择简易的器材,分小组讨论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如何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步骤设计都有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出来。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给出了器材,确定了实验方案和步骤,探究活动准备工作完成了,进入了探究活动实操阶段。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逐一各组巡视,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些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践,在实验中进行讨论,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应提供示范,帮助其完成实验过程。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对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数据容易忽略。如:“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在测量重力大小时,弹簧测力计没有按正确的拿法,测出的值有偏差却归为“测量误差”而没有在操作过程中找原因。故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结果,根据现象找规律。发现问题及时地在实验过程中找出问题。让每组同学集中数据汇报,分类汇总,进行各组数据比较并且由学生讨论归纳出结论。

5.评估、交流与合作

篇3:初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作文教学,日记,阅读,话题,参与感,成功感,修改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具综合性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由于各种因素, 作文对于不少学生来讲成为无米之炊:有些老师和家长过于注重考试技巧和能力, 学生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学生缺少生活积累;学生缺少写作的兴趣;学生作文当然不会有真情实感, 不会出现好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指出:“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 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使学生做“有米之炊”。“米”即是学生的真实生活。生活是作文词汇、语言和素材的海洋, 让学生体验生活, 才能让学生用妙笔描绘出花样的生活。我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实际, 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主要从六方面谈谈如何教育和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一、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 坚持写日记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要多接触社会, 多感受生活。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我教育学生, 做生活的有心人, 注意观察和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哪些独特的风景或物产;有哪些熟悉的人, 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事。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及时记录下生活中有意义的点点滴滴。邻里亲情、街头新事、家务劳动、校园活动、兴趣爱好、花鸟虫鱼、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四季的景色变化……我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 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一篇好的日记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这些日记, 就是将来作文时最好的写作素材。实践证明, 持之以恒写日记, 学生会从思想、观察、选材、组材等方面得到迅速提高。对作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扩大阅读量、以仿促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扩大阅读量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 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我向学生推荐适合其年龄、个性发展的书目, 要求他们阅读时做读书笔记。平时多背诵一些名言名句、古诗、经典优美段落、篇章, 存储大量的写作材料, 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同时, 教学生学会仿写来提高作文水平。多年的教学证明仿写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我主要抓三种: (1) 文体的模仿; (2) 结构的模仿; (3) 选材的模仿。如学习《背影》, 仿选材, 仿结构。再如,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时, 学生从阅读的作品中推荐自己喜欢的范例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分析。然后找出规律和特点, 再完成写人物心理的片段练习。这样训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自己参与了选材分析判断, 练习起来兴趣十足。

三、经常选择热点话题来确立写作话题

写作话题如果谈的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心里问题”, 他们就“可说”、“想说”了。如我让学生搜集2008“奥运会”资料, 再以此为话题来写作文, 学生们热情高涨:金牌榜、金牌背后的故事、向英雄学习等内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涌现出了一批佳作。象“中国航天事业”、“海啸地震”、“矿难污染”、“两代人”、“竞争与合作”、“初三生活”等话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后再写作。这样的作文何愁没有充实的内容呢?平时我还让学生剪报 (剪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 要求学生做批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 做到触类旁通, 由此及彼, 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 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 无从下笔了。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下, 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声音、图片、动画等手段呈现, 把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融汇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 从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像。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只屎壳郎在推一个粪球, 失败了好几次, 但那只小虫非常执著, 最后绕到了粪球的另一面, 轻轻一顶就成功了。这个活动可以引发思考和感悟。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动笔写一篇文章, 后来交上来的写作片段的确不错, 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文笔。我还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文章,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 向学生展示同一命题下不同的写法。学生通过交流让那些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文章引起思维的共鸣, 激发写作与表达的欲望。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学生的写作就变得生动而又有真情实感了。

五、积极运用参与感、成功感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参与欲是人们获得他人认同和赞扬的最原始感情。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 讲故事比赛等, 学生参与后再把这些活动的场面和过程写出来, 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就兴趣倍增。学生的写作完成后, 并不意味着结束。我创造一切可能去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室的后墙就是学生发表的园地。作文贴在墙上, 要求学生评选自己最喜欢的文章, 可以在作文纸上打个五角星, 最后评一下谁的五角星多。在作文教学中, 我用成功感、收获感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1) 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 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 一点进步, 都及时予以肯定。 (2) 把好作文录音后放给学生听或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 (3) 把优秀作文推荐给报刊, 争取发表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 (4) 将优秀的学生作文编辑成刊。这些做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六、集体互批整体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中, 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遵循这个原则, 在作文教学中, 我发现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 学生兴趣浓, 效果好。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 每四人一组, 任命一组长, 负责批改。我按照中考作文评分改标准和细则, 从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评改。两人批改一本, 写好眉批和总批 (评语由一个写字好的执笔) 。看完后, 与本组同学交换, 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 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 由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 然后由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我抽样复查, 汇总后向学生推荐本次作文的优秀作文, 作为批改样本, 作文不过关的学生结合本人作文中的修改意见, 再修改。这样, 学生既找到自身的不足, 又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参加作文评改, 人人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学生评改能力, 激发了学生写出好文章的热情, 也普遍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总之,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语文教师都应当重视并积极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办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努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篇4: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体会与实践

【关键词】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7-02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实验,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培养探究型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实践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探究教学实验正是通过培养中学生的整理、分析、归纳和创新思考能力,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从而实现探究教学的目标。在探究教学实验中,身为指导老师的我们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做好探究教学的准备工作

要完成一堂成功的探究教学实验课,充足的准备是基础。

首先是实验教材的准备。指导老师应该在实验前进行全面的备课,对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对比,要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整理集合,以便在课堂上授予学生。使学生更好地吸收。

其次是学生的准备。指导老师应该去了解学生对要进行的实验准备的是否充分,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具备自主完成实验的能力。

第三是选择科学的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二是服务性原则、三是多样性原则、四是灵活性原则。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考虑自身的知识储备、实验技能、实践经验。

最后是实验器具的准备。不同的实验需要不同的实验器材,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牛顿力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差别便是很大。一旦备课教师准备器材出现失误,或器材老旧无法实验,则会影响学生的实验进程,甚至拖延课程进度,不论对老师还是学生对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指导老师应该在课前准备检查好各种所需的实验用品。

二、教师在课堂中调控与指导的作用

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能力或者知识储备的不足,对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无法准确地把握。在做实验时,就像无头苍蝇,不知道现在这步该记录哪些数据,下一步又该干些什么,实验现象是什么,实验公式又该如何推导等等。也有些调皮好动的学生,在实验中不愿静下心来好好操作,而是探头探脑,四处乱看,或者到处走动,看看这个同学的操作,动动那个同学的仪器,将实验室的氛围带动得浮躁起来。这些同学不仅会使自己的实验任务无法完成,甚至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实验操作。也有些同学可能会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在实验操作的时间和进程上,学生是无法自己决定的,需要指导老师进行调控,才能充分利用好这40分钟的一节课。因此,在实验探究课上,我们指导老师应该在各个实验小组之间多走动多观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

三、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初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操作分析、总结能力难免有所欠缺,在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教室内进行巡视指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在实验完成后,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课间或课下进行探讨,也有助于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虽然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师生的互动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许多问题,但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偏离了实验的目的,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活跃的思维,指导老师也应该及时的肯定和加以正确的引导。师生间的交流和探讨,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开发思维,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师生间有效的交流也有助于指导老师了解学生在学科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在教学方面及时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导。

四、实验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许多中学生虽然实验探究能力较强,能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但课后的整理分析能力却是有所欠缺,无法系统地对实验进行总结分析。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方面也存在问题,无法全面的收集数据。所以,指导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系统地处理、分析数据,全面地总结实验的能力。实验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不仅要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要重视学生实验基础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系统地分析处理数据,准确把握公式定理的应用和推导。科学严谨地实验态度和系统全面的分析处理方法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学会和养成的,需要指导老师坚持不懈地教导和指正。我们作为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应该保持献身教育的热情和务实的态度。

五、做好后期教学评价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通过教学评价机制,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个评价机制通过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自身表现、实验结论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学生自评,也包括同学之间的互评。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实验中的收获。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则能起到互相进步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定位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以便更好地为团队服务,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发现学生特质和发展方向,调整教学思路和改进教学方案,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结语

探究性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是仅仅通过分数的升高来体现。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能力,对指导老师也有严苛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深刻全面领悟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把握其重点,更要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掘学生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篇5: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体会

王天秀(重庆市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作为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生物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离开了实验,生物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对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传统生物实验是一种验证性试验。在这种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利用教材上所编程序“身边事、探究竟、大家谈、知识链、实际用、想一想、试试看、开眼界”或老师规定的实验器材,按照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兴趣下降,科学素养难以全面培养。虽然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取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成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也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将探究式教学引入生物教学,尤其是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是在学生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为此,初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探究式实验,如“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构建,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教学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实现结论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验证假设为目的,以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探索为基本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好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成为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要困难得多。”贵州省的现代教育家汪广仁也强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探究可能性的教学资料,将与产生问题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例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我们先播放同学们自己提前录制的一个短片:同学们在花园搬开几个较大的石块,发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并很快爬走了。学生对此情景,很自然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小动物会很快爬走?是我们的声音惊扰了它,还是光线变明亮影响了它?等等。

(二)运用已有知识,合理提出假设。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生条件 ”这个实验时,教师可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一一打破休眠期的种子、子叶被虫子咬,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可以为此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促使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

(三)以假设为基础,科学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应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必须自己去以假设为基础紧紧围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来设计实验方案;二是必须认真斟酌实验材料和方法手段的可行性;三是实验步骤必须简洁、清晰、不繁琐;四是必须设置实验对照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中,我们每一组取同一盆天竺葵,用同一张叶片一边遮光,一边不遮光。这样取材既设置了对照组又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使学生对实验结果更可信。

(四)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分析归纳。实验过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准确,对实验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操作的细节,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出现了许多结论,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观察的结果,不要简单的下结论,而应指导学生检查实验过程,重新实验、验证,使学生脱离教材的束缚,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到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

三、探究实验,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学八年级(上册)P62实验《动物的运动试验》的观察,应当了解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先要设法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做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后总结概念和原理。又例如教科书p63实验:1.讲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当蚯蚓运动时,它身体的形状发生什么变化?把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地听,能听到声音吗?用手摸一摸蚯蚓的身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身体的每一节,会发现有什么结构?

2、将蚯蚓放在白瓷砖或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速度与在硬纸板上是否一样?这时能否听到声音?将观察到的结果用书面语言写出来,并分析其原因。

3、在显微镜下观察蚯蚓的横切面,观察蚯蚓体壁上的环形和纵肌,并分析蚯蚓在运动时身体的变化及运动产生的原因:蚯蚓通过体壁内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并与刚毛的伸缩相互配合在土壤中蠕动。

四、几点体会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适时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都要到位,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假设,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解答问题和表达、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开展和深入。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要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归纳分析、验证假设的探究过程,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是得出结论后,也应要求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思维更深入、更慎密、更深刻。

(四)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各种生物及生物现象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投入实验的强烈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给我一个最大的体会是一个“勤”字。它包括五个方面:“勤于观察,勤于实验,勤于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笔记”。它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才能在思考中不断的领悟、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做,就一 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篇6: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体会

要出发的早上,许多同学都已经按耐不住激动之情,脑袋东张西望和其他同学讲起了话,有些耐心好的同学虽然还在读书,可眼神中也充满了期待。

随着张老师一声“出发”,我们一个个如刚飞出笼子的小鸟一般,快速而又整齐地到外面排好队,走出校门,来到了汽车上。一路上,我们可开心了,瞧,有些同学讲起了悄悄话,有些同学做起了游戏,有些同学吃着东西------整个车子都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一转眼,我们就来到了今天的第一站——江南书院。在这儿,我们聆听了《弟子规》讲座,我们听了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该如何感谢父母,如何感谢朋友,让我们收获了许多。

上一篇:返岗跟岗心得下一篇:个人驻村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