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2022-08-22

第一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

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异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差异大;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结构———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性差异大。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是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就业岗位与劳动者互相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匹配成功率降低。200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6,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4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在50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的“激增人口”,对今天的就业形势影响极大,必须经过数十年才能得到逐步缓解。正是由于人口多,基数大,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也多,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很高的客观事实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当代大学生在这种就业大环境下,其就业形势不可能不受到冲击和影响。

四是与大学生领先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知识层次比较,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整体仍相对落后。虽然高校是接受和传播先进理念的前沿阵地,但在大学生中“一次性择业”、“稳定性第一”、面子问题等传统观念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到大城市去、到体制内单位去、就业岗位要令人羡慕等等,仍是现今大学生就业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是否能够用其所长就不再被考虑了,这也造成了学不致用、才不所专等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外部因素来说,一是要缓和我国城乡分割、体制内外分割的现状,切实缩小二元差距。现在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二是加强劳动市场的建设,使之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活化”市场。三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引导,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位转化能力,并大力促进“灵活就业”和“储备型就业”。而从内部因素来说,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摒除“一次性择业”的观念,不要总希望“一步到位”。假设大学生选择的是一次性就业,那么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必然首选,但做出这一选择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残酷的竞争。而大学生如果选择“多次就业”,打破传统的观念壁垒,先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后再向更高层次迈进,成功概率一定会更大。笔者就很提倡这种“边就业边择业”的思路。许多大学生常抱怨大多数用人单位总是在招聘时加上一条“有相关工作经验”,使他们应聘无门。这固然是一种人为障碍,但是这种“多次就业”的思路显然要比“一次性择业”更易跨过这道障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激增,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问题和人口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再加上现在还未完全平静的金融风暴,更给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景上附带了一层阴霾的浓雾。

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个人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自国家于80年代初提出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至今已有显著的成果,几乎每家每户都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愿全都加载在一个孩子身上,于是大学扩招就出现了,虽然它满足了孩子上学的愿望,但也产生了另一问题:大学毕业生的过量。经济学上有供求关系这一说,我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就业问题,当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远远多于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位时,自然是用人单位择优录取,但大批学生因此待业在家,自然造成了现在就业困难的局面。

第二,许多大学生眼光太高看不上所谓“低收入”的工作,一味的追求高工资,高待遇的职位,自然面临的挑战就大。另外,大学生对就业机关也有相当苛刻的选择,想进政府机关,国企单位,而这样优渥的职位面对如此多的挑战者,招聘条件肯定水涨船高,大批求职者折戟于此,但还有不少“有志之士”试图拿下这一“高地”,也造成一些大学生只盯着这一目标。也有部分学生对工作地区有特殊的要求,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就业,也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人才过剩,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大因素。

第三,当初家长对所谓“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殊不知太多家长的这一想法造就了许多“热门专业”的快速“冷却”,当毕业生走出大学校门时,发现当年所自豪的专业如今早已人才济济,人满为患。学生们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用人单位却只招聘对口专业人才,大批“天之骄子”只能在满篇的招聘广告里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四,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需要企业花费太多时间和金钱来培养,比起大学生,技校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对工作要求不高,不会像大学生一样一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就会选择跳槽。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又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五,许多企业的严苛要求。招聘广告上对身高,体重,性别方面无礼的要求,甚至有的企业还公开招聘长相姣好的女性。这种无理要求自然会给就业问题带来更大的难题。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这几大压力怎能不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但怎样才能解决就业问题呢?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过后,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

1.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

3.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4.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二)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

1.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

2.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第三篇: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说公办高校每年百万计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已经造成了就业供需失衡的话,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就更为突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糊涂认识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克服思想障碍,注意走出如下思想误区。

一是认为到农村就业没有奔头,只局限在大中城市求职。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氛围淡薄,生活质量不高,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自己的知识、技术派上了用场,并且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成绩,受到群众的尊重、社会的肯定,就会感到在农村工作有意义、有奔头。

二是认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只局限在经济发达地区求职。经济发达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都普遍优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流向有着强劲的吸引力。经过多年的吸纳,发达地区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比,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由于产业的分布不同,区域的特点不同,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实现自身价值,而是既可以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当地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又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受到更大的磨练。

三是认为到冷门行业就业脸上无光,只局限在热门行业求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热门行业不一定长期热门,冷门行业也不一定长期冷门;今天的热门行业明天可能会变成冷门行业,今天的冷门行业明天也可能会变成热门行业。行业是社会的分工,不管是热门行业还是冷门行业,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不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那怕是在冷门行业工作,也能够有所作为。

四是认为到专业不对口岗位工作难以发挥优势,只局限在专业对口岗位求职。经过几年大学的寒窗苦读,大学生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如果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对其自身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应该看到,大学生不单有专业技术的优势,还有年纪轻、肯学习、观念新、综合素质较高等优势。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他们在专业不完全对口甚至不对口的岗位工作,经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同样能够成为内行里手,同样能够做出优异成绩。在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就业并不可怕,关键是自己如何去面对、去打拼。

五是认为到内资企业就业得不到更大的锻炼,只局限在外资企业求职。外资企业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都比较先进。但是,外资企业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还是占少数,需要大学生是有限的,多数大学生还是要在内资企业谋求职位。近几年来,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影响下,我国内资企业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内资企业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品牌。大学生在内资企业工作,也会能够得到锻炼,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

六是认为到小企业就业埋没人才,只局限在大企业求职。一般来说,大企业聚集了多方面的人才,科技力量相对雄厚,科研环境相对优越。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大企业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未必就能够很快安排在关键岗位或搞关键技

术。在小企业工作固然有着不利的因素和条件,但由于小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急需人才,大学生上岗后,往往就要独当一面,甚至要起挑大樑作用。小企业通过给任务,给压力,大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不但不会被埋没,反而会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提升。

七是认为到技术性较低的岗位工作是大材小用,只局限在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求职。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多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目前,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基本上都要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面试。如果不切合自己实际地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往往难过考试关。相反,如果摒除大材小用思想,把择业标准降低一点,把选择面扩大一点,竞争就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得多。

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因此当今天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能不能学生自己再放下一些身价,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你无法与比自己选择机会多的已经工作过的往届学生和优秀学生比时,去那些可能需要你们的单位去,从简单做起,或从工人做起,也许人的机会就在前面,因为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年以后,谁也不知谁可能在做什么。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扎实做事的人。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层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指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从事高校教育者共同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点课程。本文试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就自己的工作经历谈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切身体会到其主要原因是:

(一)供与需错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表面上看是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所造成的,其实不然。就农业人才需求看,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只占农业劳动者的0.02%,每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不足0.05%,而在发达国家都是在1%以上。同样我们一些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到技工培训学校去学习以便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以便就业。这些都是说明高校对一些专业设臵没有进行前瞻性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有可能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就有可能变成滞后甚至是冷门专业,形成了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时间差。因此,专业不对口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有偏见

通过对应聘毕业生调查所反馈的信息分析,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大多是缺什么人招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且都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处于劣势。如北京新闻人才劳动发展中心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主办的人才招聘会上,招聘展位被大学生围的水泄不通,但结果却是很多应届大学生未能如愿。其中一个大学生告诉记者:她满怀希望赶到现场,没想到招聘单位一听是应届的,认为没有工作经验,连档案都不看就谢绝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才的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制约了企业发展。

(三)大学生择业观念影响其就业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学历越高就越好就业,于是寄希望于考研;二是认为公务员工作不累,工资不低,福利好又有地位,还老有所养,所以一心考公务员。现在社会上专门有考公务员族,毕业后就专心复习备考。三是宁愿到大企业当职员,也不愿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而大企业并不是容纳大学生的最主要力量。正是就业观念上的偏见,使他们在选择单位时求大弃小,在工资待遇上求高放低,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观驱动下,失去了不少的就业机会。

(四)依赖性强,缺乏吃苦精神 现代的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做,一切都靠家长。中学阶段家长监督学,大学志愿家长定,上学费用家长出,毕业后工作家长找,没有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吃不了苦,拈轻怕重,愿意留在城市,不愿到小地方,尤其是不愿去偏远落后地区,而那里正是人才缺乏存在大量就业机会的地方。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温总理曾这样反复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高校毕业生如何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我的体会和建议是:

(一)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是前提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重点工作之一。如果把招生比作“入口”,在校学习管理比作“加工”,那就业就是“出口”,三者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近年来,从中央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但在一些高校内,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多仍停留在领导和抓该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上,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有的部门还抱有与己无关的观念,有的教师只管教学,不关心学生就业,有的高校明确规定就业工作就是班主任的职责,没有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作用,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如北京大学为实现“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学生都找到工作”的目标,确立了“全员参与、全面支持、全力投入”的就业指导思想;清华大学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力量,多方面联系,极力推荐,并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挖掘本校资源,全面推进就业工作。

(二)明确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基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干任何事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无目的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也是如此。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志向的同学,指导他们树力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目标,并根据其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编制好职业生涯规划。譬如,针对我院高职的学生来说,大一时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明确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及要求,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并建立起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时着重成长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初定职业发展方向,并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适应社会。大三时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目标明确了,规划制定好了,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奋斗的路径。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现在用人单位用人都讲究在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一些理工本科的毕业生还要好的原因所在。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定的基础,这也是高校“加工”环节的主要工作。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理想,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坚定信念。其次是学好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再次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新尝试。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行”和“悟”感知社会。毕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试验场所,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所学专业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近年来,我系凡是在创业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毕业生,无不是在学习期间利用节假日在外兼职,以积累社会经验的结果。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就业观念是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的因素,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设臵,结合实际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如此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面对现实,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正确看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端正态度,摆正位臵,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积极投入到就业竞争行列中去,力争获得能够发挥自己光和热的岗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然,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加强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职能,做好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和服务等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大学生 就业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设就业指导和增加社会的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并且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根据大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在刚入学时就着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明确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适应范围。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职业意识。

二年级着重成才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三年级树立就业、择业、创业并举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四年级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以专题业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因为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场所、提供了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我们应为学生联系和提供实习、假期工、社团活动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亲身体验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在社会的“行”和“悟”感知社会,找到方向,全面反省自己的职业取向、职业素质、就业观念、综合素质等,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就业观。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宁可选择大专甚至更低学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没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专业技术经验,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者就是人才,不管他学历如何。

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其次为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水平才会提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突出创新教育,高校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把握就业主动权,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较强的整体实力和突出的优势为自己打造一个精彩的人生。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三、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在创业的关念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表现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针对这种不良的思想和观念,学校要采取对策。 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

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唱响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教育学生要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就业”到“招生”由国家的“统、包、管”一条龙服务到“择优录取、双向选择”,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性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已逐步市场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教育指导学生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做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大学生不仅是就业者,而且可以成为职业领域拓展和新职业创造的缔造者,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职业领域。

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择业,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四、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与择业观的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人的成长方向,是青年大学生成才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择业标准、择业行为受到其支配。同学们选择职业要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要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而不要以金钱为准则。现在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今日很多毕业生的择业口号己由过去的“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为“到国外去,到公司去,到大机关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基层、去西部就业、创业。应该着眼现实,放眼未来,看到发展,而不要以眼前利益支配择业行为。清除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主义”,抛弃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实心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观念。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

另外应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以及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大学生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逃避,还款信誉较差;求职过程中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面试时的自我拔高,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五、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职能和教师的作用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创业就业

创业,与就业无关

——浅谈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大学生应该先就业还是先创业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尤其是处在时代的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社会中。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后创业,俞敏洪老师都也曾说,在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社会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去创业,实际上是一个误导,因为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没有格局、容忍度低、自我反思能力差等等,所以先通过就业学习几年公司和产品运营的相关经验后在出来创业也不迟,而且成功率会更高。然而我认为,创业是与就业无关的。

若真如俞敏洪老师所说,那是不是应该叫扎克先去谷歌工作几年后再创建Facebook、是不是应该叫王自如先去一线科技媒体工作几年再成立ZEALER?

显然不是,也许有人说他们只是个例,但个例正是每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精神之一,没有这种个例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先例,只能跟着先例的屁股走。

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创业与是否有工作经验是无关的。而是与三个关键因素有关——执行力、经历和资源。

一、执行力

创业成功最关键因素是,时机;第二是团队和执行力;想法的可辩性和独特性则排在第三。

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时机”的把握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一个想创业的大学生或即将毕业的应届生来说,最重要的素养其实是“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的创业都是扯淡。

创业不是拼谁的想法多,初创团队基本都是人少、繁事多,必须要求每个人都有较强的执行力,包括CEO,如果当下的项目没法执行去做,再多的想法都会是多余。而当团队所有人都在玩命工作,而你在站在哪里“想”,他们会是什么感受?作为“出想法”的人,封个“顾问”的角色应该更为合适。

创业,与就业无关

所以作为大学生,没有执行力,仅凭稚嫩的想法就异想天开想创业,是不可能的。整天夸夸其谈,害了自己倒是没关系,但不要害了整个创业团队啊。

二、经历

过往经历指的是大四或研究生毕业前有过与创业相关的经历,这个经历非常重要,间接决定了你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在国内,很多的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活动空间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社交圈也仅限于亲朋、老师、同学,对社会了解和认识非常少。

所以在这种没有任何创业相关经历的情况下,毕业后就想出来创业,肯定是撞得头破血流的,说白了连做人都不会,谈何创业,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大学生至少毕业

三、四年之后,才能成为一个相对合格的创业者,因为通过这

三、四年时间磨练,他们吃尽苦头,尝尽冷暖,受尽委屈,然后才学会落地,才明白创业不是想干就能干好是事儿。

在国内,我们也经常看到在BAT工作

三、四年后跳出来自己创业的,这部分创业者很大部分原因是在大学毕业前没有创业经历或认为自己还有待提高的,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先就业历练后在出来创业。

还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有创业经历的,像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他们在做超表前,团队就已经在帮魅族开发一些软件了,所以团队在大学毕业前到毕业后的过渡衔接很自然,不会脱节。还有锐波科技的孙宇晨,他在做锐波之前就已经在美国创办留美三人行和玩比特币了,毕业后在美国注册个公司,回国就成了大中华区总裁了,当然还有兼职猫的王锐旭(见总理的那位)也是如此。

他们毕业前的创业经验积累为毕业后的二次创业做足了充分的铺垫(二次创业前最好能干出些成绩来),毕业后创业也就顺理成章。

三、资源

创业者经常由于创业项目的局限性,所以发展遇到一些瓶颈,这时候就在想要继续把这个项目做下去还是找个大公司实习呢?

1 创业,与就业无关

答案是,不管你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实习,不可否认的是你基本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岗位里做重复的事情。

首先,一般公司不会教你太多的东西,因为你可能会走(除非是忙得要死的小企业);其次,他们不会给你安排重要的事情做,因为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你不熟练,所以半年或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你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最多就感慨一下这个社会真残酷、真现实啊。最后,有可能你原有的创业激情就慢慢葬死在你的实习公司里了。

而创业者这个时候是可以选择二次创业的。原因是有执行力、有创业经历、也有一些社会资源和人脉,还有人可以带着学,所以一开始就选择创业的成长要比实习更快,也更有意义。

当今社会的顶层资源还是掌握在60后和70后手中,顶层设计的能力还是70后和80后具备,执行的话80后和90后是主力,80后更踏实,90后更具有冲劲。不过现在有很多的90后在一些60、70后的支持下,纵向进入顶层设计领域。

作为90后,如果我们想走得更快、更好,我们的背后是一定需要有资源、有人做支撑的,没有资源注定会四处碰壁(当然如果你想开个店卖个铁板鱿鱼可能就不需要了)。

所以,如果执行力高、有创业经历,又有相关资源,毕业后选择创业当然是值得尝试的。

但是大家也要明白毕竟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儿,起步之初有资源扶持,并不代表永远都会有,扶持后还得靠你自身去打拼,所以创业前还是先搞清楚自己创业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为了梦想也好、为了上报纸行、为了生计也罢,不管为了什么,既然选择了,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上一篇:前台文员工作流程表下一篇:趣味运动会企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