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教学设计说课

2024-04-19

word教学设计说课(通用8篇)

篇1:word教学设计说课

《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施伯乐主编的《信息技术》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用计算机制作板报》分为四个课时(①文字处理②图片处理③表格设计④编排打印),本课为第二个课时,主要介绍如何设置图文混排方式,是制作图文并茂板报的必经章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Windows基础和文字处理,这为过渡到本节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常用文字编辑处理工具Word,熟悉艺术字工具栏并掌握图片工具栏和绘图工具栏的使用。

[2]能力目标——能模仿教师制作板报的操作方法并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能较熟练地运用文字处理、图片处理和文本框处理的基本方法,能用计算机制作中等难度的板报。

[3]情感目标——①通过分组练习和讨论,注重学生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信息技术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②运用网络教室的教学手段,以实例来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品质。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图片工具栏和绘图工具栏的使用。

教学难点:图文混排,层叠组合四、学情分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家庭化以及QQ的广泛应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不断提高。高一的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运用Windows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文字处理能力,但所学知识都较为零散,欠缺系统性。制作板报不仅能让学生综合已学知识,还能充分展示自我,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五、教学策略

[1]教法分析

①讲授演示法②任务驱动法

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的模仿自学及亲手操作的过程,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专业技能,争取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

[2]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考试的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通过收获成就感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3)培养学生善于协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生学会知识迁移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在以上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温故知新(1~2分钟)

简单复习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由报纸、墙报的展示导入新课。(播放图片)由生活常见实例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

[2]讲授新课(13~16分钟)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已学知识及其接受能力,板报的制作过程拆分成五个步骤,以任务的形式来执行。

①页面设置,页眉和页脚【增加内容】 艺术字,字体和段落设置【已学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案例《十二中服饰报》,讲解页边距、纸张大小和方向、文字分栏等内容。

【学生活动】思考:日常所见的报纸、资料和书籍是否有横竖、多栏之分? ②插入文本框及其内容【新授内容,简单讲解】

【教师活动】用绘图工具栏实现文本框的插入和在文本框内添加内容(文字和图片),讲解横排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的区别。

【学生活动】思考:绘图工具栏与艺术字工具栏、图片工具栏有何关联?

③图片工具栏的使用,设置图片、文本框的格式及图文框的合成【新授内容,重点讲解】。

【教师活动】使用图片工具栏对图片进行处理(如图片裁剪、改变明暗度等),文本框和图片的层叠组合及格式设置(如边框粗线,线条颜色等)。

【学生活动】思考:刚插入的图片是否能轻易放到指定的位置?图片周围的八个控制点有何作用?图片的环绕方式如何体现?(让1~2名学生到教师机操作)

④文本框的链接【可删内容,本节略】

[3]巩固练习(1~2分钟)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课堂练习和会考真题,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状况。

[4]知识扩展(1~2分钟)

通过教师作品的展示引出新课,这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晰明了,也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致。

[5]上机操作(约15~16分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参照学生机的案例和设计步骤来完成课堂练习,这样技术能力稍差的学生敢于尝试并能从中获取成就感;对于技术能力稍高的学生,则增加了自信,更有动力去挑战,去创新,为每年的全国中学生电脑设计大赛打下基础。

设计亮点:①生活实例导入,简单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板报的兴趣。②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优势,下发板报制作步骤、案例及图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参照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究,形成自我创造能力。③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训练学生为每年的全国中学生电脑设计大赛垫定基础。

篇2:word教学设计说课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欢迎新朋友——“Microsoft Word”》

一、说教材

Word2003是当前最流行的文字处理软件之一,也是Office2003办公套装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课将对学生进行Word2003的介绍。该软件集文字录入、编辑、排版、存储、打印等功能于一体,可以制作书籍、信函、传真等各种文档,还具有较强的图形和表格处理能力,通过插入图片、剪贴画和艺术字等,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作品,因此应用十分广泛。

本课是了解和认识Word2003的基本操作课,教学认识Word2003窗口可与写字板的窗口进行对比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不同方法启动和关闭Word。

2、认识Word的窗口界面。

3、学会新建Word文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启动和关闭Word的过程,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同桌共同钻研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计算机使用道德和与人合作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二、说学生

通过三、四年级的学习,学生已对Windows98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启动“Word2000”程序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教学时可采用自学指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后,大胆进行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Word2000”窗口的组成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也是进行实际操作的关键。“Word2000”窗口的组成是教学的难点,可采用边讲边操作的方法以及分析法分散难点,逐个击破。退出“Word2000”程序在每次进行计算机绘图结束时都要用到,所以它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采用自学指导法和分段实习法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的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综合选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把“自主学习——尝试”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信息技术学生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在建立演示文稿时,我用已经制作好的演示文稿演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思考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看演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来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7min))教师活动:

1.展示用Word编写的各种电子日记、小报等素材。学生欣赏、观察教师所展示的各种作品。

2.设问启发:同学们,我这里有几位高年级的同学制作的小报和电子日记,你们知道这些电子日记、小报等作品是怎样制作的吗?它与你们手里的小报相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3.引入文字处理软件Word。你们手中的小报颜色没有我的这个多,图案没有我的这个美丽,而且制作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你们也想用我的这种方式制作小报或者写日记吗?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制作小报的软件word。Word 2003中文版是一个在WindowsXP平台上运行的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系统,它是微软公司出版的办公套装软件Office2003中文版的组件之一,使用它可方便地进行各种体裁的文稿的编排打印、表格制作、书籍编辑、小报制作等,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传真、电子邮件、简单HTML和Web主页制作等多种功能。想不想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Word2003。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文学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认识Word的教学铺路。】

二、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word的启动和退出。(15 min)

1、复习旧知:

同学们,还记得如何启动和退出一个应用程序吗?以“写字板”为例说一说。——单击“开始”,将鼠标依次指向“程序—附件—写字板”菜单项,单击即可启动。——用鼠标单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控制按钮即可退出。

2、探索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启发:同学们,启动Word的方法跟写字板的一样吗?好,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模仿写字板的启动和退出方法,上机试一试,(尝试性操作后)谁能说一说如何启动和退出Word?

——单击“开始”,将鼠标依次指向“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菜单项,单击即可启动。

——用鼠标单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控制按钮即可退出。(2分钟后,由学生来回答,老师来操作演示。)

3、拓展:探索其它启动和退出Word的途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组能成功启动和退出,哪个组的方法多、方法好,然后我们交流。

——双击桌面快捷方式“Word”即可启动。

——单击“开始”,选择“文档”双击Word格式的文件,即可启动。(可适时引入新建文档的内容,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单击“文件”菜单下的“退出”项,即可退出。

——单击标题栏的“控制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下单击“退出”项,即可退出。

4、设问:那如何在桌面创建Word的快捷方式呢?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和“小老师”的方法,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参与游戏,突破难点: word窗口的组成。(10min)

1.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小秘密,其实Word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好,我们先打开写字板窗口来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2.打开word窗口,让学生自我尝试、摸索、进行比较各部分的名称,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教师适时讲述其作用:

标题栏(Title bar):位于窗口最上端,其左边显示正在处理的文件名和Word的软件信息,右上角的“ ”分别为“最小化窗口”、“最大化窗口”和“关闭窗口”按钮,当我们单击“最小化窗口”时,打开的窗口就缩放在状态栏上;当我们单击“最大化窗口”,在时打开的窗口完全独占整个桌面,这时变成“还原按钮”;单击“关闭窗口”时打开的窗口就不见了。

菜单栏: 位于窗口上端第二行,上有“文件(F)”、“编辑(E)”、……“帮助(H)”等九个主菜单选项。每一主菜单项下又包含一个可折叠的下拉子菜单,其中包含了Word所有可用的菜单命令。

工具栏: 菜单栏以下的若干行为工具栏,最常见的有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它们以形象化的图标形式列出各个工具按钮,这些工具按钮提供了对常用菜单命令的快速访问。

文档窗口: 位于Word窗口的中央,用于文档的输入和编排。其中闪烁着的竖线形光标称为插入点,用于指示文字输入的位置。文档窗口的顶端及左侧是标尺,其作用是给文本定位。文档窗口的底端和右侧是滚动条,用于滚动调整在文档窗口中显示的内容。

状态栏: 标尺:调出标记,并用其对页面作一些简单调整。

滚动条:分为垂直和水平滚动条,拖动滚动条,用于浏览不同页面内容。

状态栏:位于窗口最底一行,用于显示当前编辑文档的状态信息及一些编辑信息。

3、小游戏: 我说你找,你说我找。

游戏1:在工具栏中找命令。老师说名称,同学们找出来,(教师巡视查看、适时提问学生)

游戏2:教师:工具栏中的所有命令在菜单栏中都可以找到,你们相信吗?不信的话,你们来考考老师。由学生说出工具栏中的命令,教师在菜单栏中找出相应的命令。

【设计意图: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尝试,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易于掌握。

2、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高昂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新建Word文档。(5min)

1.当我们启动Word时,系统会自动建立一个名叫“文档1.doc”的空白文档,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新建文档。

那我们该如何新建呢?

秘密就在你所看到的菜单栏、工具栏里,老师看看哪位同学最快找到。我们来比一比谁快。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出新建文档的方法:(1)、利用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2)、利用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

2.选择合适的输入法在文档里输入一篇短小的文章。

3.如何保存文章?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出保存文档的方法:(1)、利用文件菜单中的保存命令;(2)、利用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

【设计意图:让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

五、小结(3min)

1.提问:同学们在这节课里,你们学到了什么啊?

2、激励结束:(再次出示电子日记和小报)这些同学的作品很棒,但老师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在学期结束时,同学们都会交给老师一份你们自己制作的精美小报。

篇3:《Word排版技术》教学设计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实用教程》,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严圣华主编。本课程为Word的排版技术。

2 设计思想

2.1 内容分析

《Word排版技术》是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应用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时是整个章节的第3部分, 主要学习文字格式的设置和段落的排版。本节重点需要掌握的是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排版技术对文档进行合理的格式设定, 而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2 学生分析及教学策略

1) 新入学的高一学生, 对学习还保持较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但需要合适的教学方式的引导, 否则学生将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设计教学过程一定要新颖有趣, 并且课前要详细考虑教学的每个环节,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争取吸引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

2) 学生目前的Word软件应用水平有较大差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以强帮弱, 并且注意任务的递进设计, 兼顾每个学生, 让学生逐渐掌握知识技能。

2.3 教法说明

1)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到课堂任务 (不同环节设计为子任务) 中,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知识点的递进, 由易到难, 兼顾所有的学生。

2) 网站导学法。本节课尝试采用网站导学的教学方法, 将“文字及段落格式设置”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古城镇江游———制订旅游计划”的活动。并以导学网站上清晰的自主导航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旅游计划的制订。

3) 小组竞赛。在学生完成各个任务的过程中, 鼓励小组间的良性竞争, 一方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另一方面能够加强组内成员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

2.4 学法指导

通过创设情境, 布置课堂任务一, 利用Word打造旅行计划,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旅游计划的制订,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确定并完成旅游计划初稿;其次, 通过看学生代表的操作以及听老师的总结来掌握文字格式与段落格式的设置方法与技巧, 自主利用导学网站上的“操作要点”一页来加深理解。然后对个人的旅游计划初稿进行格式的相关设置, 完成课堂任务二, 在此过程中, 引入小组竞赛的机制, 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最后设置评价环节, 让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的过程中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设置文档格式的作用与意义;2) 掌握对文本进行字体、字号、字形、颜色、字符边框与底纹的设置;3) 掌握段落的对齐、缩进、间距、行距、段落边框与底纹的设置。

3.2 过程与方法

借助导学网站, 既能独立完成课堂任务, 又能有效的进行小组协作。

3.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深与他人协作的情感交流;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创造美、辨别美、评价美”的能力, 训练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4 教学重点

1) 收集资料完成旅游计划初稿;2) 熟练掌握Word文字格式及段落格式的设置方法;3) 体验课件导学的学习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4) 开展小组合作, 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团队意识, 提高集体荣誉感。

5 教学难点

1) 文字格式及段落格式的设置等Word排版技术的合理应用;2)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示范指导的协调把握。

6 教学准备

1) 在前一次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 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本知识, 并了解旅游计划的相关资料;2) 制作导学网站, 能够清晰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及本节课的课堂任务;3) 布置机房环境, 保证学生能够正常访问导学网站, 正常访问局域网FTP。

7 教学过程

7.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分钟)

教师活动:“有个朋友打算在下个周末到镇江游玩两天, 需要一个详尽又合理的旅游计划, 正好我们同学们正在学习如何用Word来编辑文档, 所以我决定将这个问题交给大家来解决, 大家有信心能完成吗?”

学生活动:明确课堂任务, 接受任务。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问题解决出发, 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因此, 我用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作为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出Word文档的编辑与加工。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情况:运用网络教室控制系统对全本学生广播导学网站,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7.2 引导学生使用导学网站 (2分钟)

教师活动:“为了帮助大家顺利的完成本次任务, 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功能完善的导学网站。”

教师演示导学网站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登录导学网站, 熟悉使用。

设计意图:利用导学网站展开教学, 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情况:学生在导学网站上自主导航,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7.3 小组合作, 完成个人旅游计划初稿 (10分钟)

教师活动:“请大家仔细研究旅游计划样文, 思考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 确定制订旅游计划的要素:行程标题、时间安排、景点介绍、通行方式。

教师活动:“请大家围绕这四个要素, 完成你的旅游计划初稿。”

学生活动:依据导学网站上提供的资料, 打开Word软件, 制作旅游计划。

设计意图:添加“制订旅游计划”的环节, 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一个完整的Word文档制作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情况:学生在导学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 形成旅游计划初稿。

在这一环节,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作者设计了一个关于古城镇江的旅游提纲, 学生可以选择在此提纲上修改补充, 再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旅游计划。

7.4 任务驱动, 自主合作学习 (25分钟)

教师活动:选择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文档, 与完整的旅游计划样本对比, 激发学生说出文档格式设置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学生作对比, 直观的感受出文档格式设置的重要。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导学网站上的“操作要点”环节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并按照“按部就班”环节的要求对旅游计划作出相应设置。

学生活动:依据导学网站上提示的步骤, 完成任务。

教师活动:巡回检查, 及时指导。请完成得既快又准确的学生进行广播演示。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学生代表的操作, 巩固掌握文字格式与段落格式的设置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 先完成的同学指导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力争在小组比赛中领先。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自学、学生演示、教师总结的手段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开展小组竞赛, 可以带动全体小组成员积极的完成任务, 增加集体责任感, 荣誉感。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情况:学生在导学网站上自主导航,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 考虑到部分学生操作能力较强, 能很快完成既定任务, 在导学网站中设计了“精益求精”的环节, 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 实际上是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7.5 作品上传, 互相评价 (7分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 选出公认优秀的作品演示并引导学生开展组间互评。

学生活动:在演示过程中说出自认为是闪光点的地方、自认为有缺陷、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余同学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总结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并且给予恰当、客观的评价。 (下转第6714页) (上接第6708页)

设计意图:实施作品网上评论, 展示自我风采。让学生尽情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并毫无保留地对这些作品加以评论, 使得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得以训练。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情况:学生通过CUTEFTP上传作品到FTP站点;运用网络教室控制系统使“学生演示”, 避免学生上教师机上演示, 节省时间。

这一环节是对教学难点“如何合理设置”的实施。

8 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 运用任务驱动法, 分层次递进提出任务,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2) 通过导学网站, 改变学习方式,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愉快的自主探究学习,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 引入小组合作竞争的模式, 活跃课堂气氛, 给学生创造竞争和合作的机会;4) 评价反馈环节, 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及时, 调动学生积极性;5) 课堂任务的设计考虑全面, 既有统一的任务要求, 也有让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这实际上为最后的评价环节作了准备。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计算机应用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篇4:word教学设计说课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方法;掌握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格式的设置方法;能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探求用WORD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①同学们课余喜欢读哪类杂志?②到书报亭购买杂志时,什么样的杂志最能吸引你的注意?③想不想自己设计杂志封面?

二、讲授新知

①出示课件,以杂志封面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组成要素,引入问题,为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

②创设情境,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三个任务,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两个任务进行制作。任务1:名片设计(规划自己的人生,为未来的自己设计名片)。任务2:贺卡设计(以母亲节为主题,设计一份贺卡送给你的母亲)。任务3:杂志封面设计(学校要创办一份校刊,请你进行封面的设计)。

③学生根据所选任务,组内讨论作品整体设计。

④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组内成员互助,完成创作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⑤每组选出本组最佳作品,由组长进行解说汇报。

⑥全班同学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发现的问题,并请同学进行解答演示,教师补充。

⑦请同学解答教师在同学们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⑧请学生再说一说,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请其他学生进行解答。

三、课堂总结

①你设计的作品里包含了哪些元素?分别用什么方法实现?

②如果要设计一份小报,版头要采用什么方式设置比较好?

③如果文本框内的文字被图片遮住了,你会采用什么办法解决?

④教师强调,制作作品时的注意事项。

篇5:用word制作贺卡 说课稿

彬县紫薇中学

王芳娟

一、说教材

《用word制作贺卡》是在学生掌握WORD基本操作工具后,对图片、艺术字及文本框的进一步的学习。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学会设置艺术字格式,并能运用“文本框”的方法在图片中插入文字。

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制作、修改、完善贺卡的过程中掌握WORD基本操作工具的运用,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悟亲情,学会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的教学重点是: 插入图片、调整图片,运用“文本框”的方法在图片中插入文字。教学难点是:图片格式的设置。其中设置版式是学生比较难弄清的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将采用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作品评价教育法等教法组织教学。这些教法,我将在教学各环节中具体阐述。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创新”。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好奇心强,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有了操作计算机的一般水平和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文字录入和鼠标操作,对WORD2003的操作环境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具有创意的任务。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教学准备

上课前,我做好下列准备:

1、检查微机室音箱、教师机,24台学生机,保证每台微机都能登录局域网。

2、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将课堂中学生所需的图片素材、文字素材、自制操作参考课件等文件传至学生机。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五个流程:

1、创设情境,温情导入

2、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3、明确任务,分组创作

4、作品欣赏,交流评价

5、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温情导入

首先,课间放音乐《在路上》,感知感恩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欣赏一flash《母亲节》,通过调查母亲节那天同学都为母亲送过什么礼物,接着我又问学生“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什么?”让学生酝酿对父亲、母亲的感情,这样激发学生的情趣。

接着师生共同得出“爱是最美的语言”,“爱需要表达与传递”“爱的表达可以弥补”,我们现在长大了,学了很多知识,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电脑知识—用word来做一张贺卡,送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呢?创设这种情境的意图是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保持感恩的激情,为制作贺卡做准备。

然后,欣赏几张贺卡,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目标范例,让学生了解贺卡格式,让学生学会对父、母亲表达爱。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我设计了这第一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首先我出示一组贺卡,让学生观察分析:这张贺卡由哪几部分构成?学生就会回答:由背景、图片、文字三部分构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贺卡制作步骤。并对每个任务我采取了教师通过知识提示,使学生在任务下自主探究与实践,老师适时地指导与评价。

第一步,贺卡的大小(页面的设置)

先让学生打开WORD软件,找到页面设置,尝试练习,并出示自学任务:你能裁出贺卡的大小吗?提示学生理解课件的内容。教师利用教师机演示。

第二步,贺卡的背景(插入图片)

提问,同学回答,弄清图片用“插入”菜单中的“图片”,“来自文件”或者“剪贴画”。出示自学任务:如果想让图片为合适大小,你会操作吗?

第三步,插入文字(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

文字如何“写”上去呢?我提示:试试“文本框”工具。出示自学任务:你会设置文本框格式吗?

在操作过程中如有学生存在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课件的阅读,同学之间的帮助,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新知。通过贺卡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依次完成的子任务。通过问题的求解,完成了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掌握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的尝试中获得新知。

第三个环节:明确任务,分组创作

首先布置任务:让学生两人一组,限定10分钟时间,运用学会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送给妈妈的贺卡》,要求图文并茂。并把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下来,在最后展示作品的同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接着我出示图片素材所在位置。

然后播放纯音乐钢琴曲《写给母亲的信》,带动气氛,学生开始分组创作的同时,我巡视、指导、调控课堂气氛。

在这个环节中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团体协作和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

第四个环节:作品欣赏,交流评价

首先,小组作品展示: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我相机让学生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评出“优秀设计”奖,“内容精彩”奖等几个奖项。以及指出所需要完善的知识。

接下来,我选几幅好的作品让全班欣赏并作评价。

这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这样的评价方法,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也多样化。

然后,通过采访的形式,提问学生“你准备怎样把这张贺卡送给你的妈妈?弥补节日祝福的缺憾?”

接下来,欣赏一张父亲节贺卡,你们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贺卡,跟你们做的有哪些不同?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试试。这样,拓展学生创作思路,启发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大胆探索插入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文件。

在这个环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让学生表达对父亲的爱,升华对父亲的感情。

第五个环节: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首先我提问几个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最后学生每人提交一份网络评价表,这个表可以即时反馈学生填写情况。网络自我评价实质也是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回顾,使知识、技能、情感目标更深入一步。

五、说设计反思

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一)、引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我给学生设计一个情景,布置一个任务,构建一个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协作学习,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情境与任务驱动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情景和任务相吻合,这也是抓住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为主线,从而培养学生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学科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我还注重信息技术、美术和语文三学科的整合,这样,实现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倍感教学设计与实际课堂差距很大,有待提高与完善的甚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和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篇6:制作Word表格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制作数据图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第五章第五节《制作数据图表》,本节课通过将“销售清单”工作表转换为图表和格式化图表这两个任务,讲述饼图的创建方法、其他多种类型图表的应用和编辑。本节课内容在Excel 2003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几节中我们学习了建立工作簿、工作表,录入数据及格式化,以及数据的分类计算等内容。在很多正式的数据报表中,大堆的数字给人非常烦琐、一时难以捋出头绪的感觉。此时,如果使用图表就会一目了然,很快明确各数据间的关系,形象具体直观的体现工作表的基本内容,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综合、升华;也为后面要学习数据分析、表图合一起到桥梁作用。 2、教材处理

教材中这节内容只有对饼图介绍。鉴于柱状图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也很广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增加了柱状图这部分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常见图表功能与使用方法; ②掌握依据工作表创建图表的方法; ③掌握格式化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①具备熟练运用图表展示数据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提高与人合作、讨论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②进一步了解自已的专业,树立信心,提高技能水平及创新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图表类型并学会创建图表。 2)、教学难点

①创建图表的操作方法;

②根据实际问题选用合适的图表类型。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11级中专计算机班的学生。很多学生家里就有计算机,他们对“计算机”、“游戏”、“上网”等内容并不陌生,甚至操作熟练,但大多由于兴趣所至,只知皮毛,缺乏对知识系统的学习和全面了解。

目前,我校中专班的学生素质较差,基础薄弱,厌学情绪极高。他们讨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上课精力不集中,喜欢自己在电脑中按照兴趣进行操作。因此,我认为本节内容应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小组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中来。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并结合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 采用小组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用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带动他们主动探究学习。

在本教学设计中,强调的是让学生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教学,使学生自主探究操作,与人合作讨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利用每个教学环节强化这一过程,加深印象,体会学习方法,学会知识迁移。从而完成“学懂”、“学会”、“会学”的知识内化过程。

50台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自制导课课件,相关软件

1、复习对数据进行计算的方法。(5分钟)

给出工作表,让学生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计算“金额合计”与“占总金额百分比”两项数据,进行工作表操作演示。为本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2、情景导入、激发兴趣(2分钟)

如果你是该红星量贩店小家电柜的销售业务主管,如何根据以上工作表,对电器销售情况做一总结,使其更为明确的展示出来,为今后制定行之有效的销售计划提供依据

引导学生说出答案——使用图表是个好办法。

根据预习要求,让学生展示自已搜集到的图表,用自已的话说说图表的特点,说说自已找的图表与别人的有何不同。

3、任务一创建数据图表(25分钟)

提出问题:要根据这一工作表新建图表,首先应该做什么呢如何操作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教材P190,进行抢答并逐步演示操作。 【操作】1、在“销售金额合计表”中,选择B2:G8单元格作为图表的数据区。

在学生选择数据区域后,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提问】1、在执行创建图表操作前一定要选择区域吗如果有的同学忘记

选择数据区域,在操作中如何解决

【操作】2

、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图表向导”按钮(或选择“插入→图表”命令),

打开图表向导步骤之1“图表类型”对话框。在“标准类型”选项卡的“图表类型”表列框选择“饼图”,在“子图表类型”选择“分离型三维饼图”。

【提问】2、在这一步骤中“按下不放可查看示例”这一按钮的作用是什么 由此问题让学生试着使用此按钮,了解其功能:是用来预览使用某种图表类型生成图表的样子,由此辅助应用者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图表类型。

【提问】3、EXCEL 2003中还有哪些图表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展示哪些类型的数据

由此问题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数据需要不同的图表类型来展示,只有了解每种图表类型的特点,才能灵活正确的使用它。这也作为上机讨论的问题,要求自己探究解决。

【操作】3、选择“下一步”按钮,打开图表向导步骤之2“图表数据源”对话框设置图表的数据源。

在这一步骤中解决数据区域的选择问题。如果创建图表前已经选择区域,这里的“数据区域”一项就已自动完成,不必再次选择;如果开始没有选择,则这时需要在“数据区域”一项中进行数据区域的选择。

【提问】4、在这一步骤中“系列产生在(行/列)”这一选择的作用是什么

篇7:word教学设计说课

扒齿港镇中心小学 杨凤敏

教材分析:

《跳水》是小学语文冀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2课。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险象环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初步读懂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课前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介绍,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本文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故事性较强,学生爱读。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也能够读明白,但事件中情节间的内在联系,船长不同于其他人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同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充分发挥不同形式的“读”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时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在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中,提供给学生个性学习和阅读的“自我发展”时间和空间,鼓励、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领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依据文本、学情和理念,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沉着镇静、机智果断。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能正确表达。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层次: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浏览、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品读课文,体验情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

其表达效果。”是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本环节通过品读、体验,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

3.诵读课文,分析人物。训练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4.再读课文,畅谈感受。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理解的深化,思想的升华,并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因此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诵读感悟。朗读是感受、体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我们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紧扣作品语言,让学生感知形象美、意蕴美、思想美,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层次说明教学过程:

一、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让学生采用接龙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事物产生变化时的内在联系。首先教师给出首尾两个情节描写的短语,然后让学生依据提示进行填空。参考答案如下:水手逗猴子-→猴子(戏孩子)-→(孩子陷绝境)-→(绝境得逃生)-→逃生靠船长

二、品读课文,体验情境。

朗读1---2段,画批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情节发展起到的铺垫作用。抓住“风平浪静”体会:因风平浪静而无事生非,因风平浪静而获救。抓住“放肆”体会猴子的肆无忌惮。抓住“爬上桅杆”引出后文。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默读3---8段,让学生简单画批,抓住表示孩子情绪变化的词语,想一想猴子是如何使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提炼出(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醒悟)等表示神态和心态的词语。

接着重点理解两个同音字“急”和“极”的意思,(急:生气;极:到达极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字能否调换位置?其目的是感受孩子心态的变化,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当。然后分孩子、猴子、人们的表现,进行 5、6自然段的分层朗读,感受孩子身处险境的原因。第二步是抓住重点词语,感知孩子身陷的是绝境。抓住“吓呆了”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出水手当时的神态,如:水手们目瞪口呆,傻傻地看着孩子等,以突出孩子境地之险。然后进行关联词语填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这两组关联词语,一个是条件关系,一个是假设关系,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从表达效果上进一步明白:这两句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无论失足与否,他面临的结局都将是死亡。充分体会孩子不仅身陷险境,更是身陷绝境。通过朗读体会。然后进行词语拓展,调出学生已有的词语积累,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再由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朗读第七段,进一步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如:学生个体读的方法,语速的快、慢,重音的安排,来体现他个性的理解。或学生合作读的形式,如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的编排,展现理解后的表达。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源于这篇小说的写作特色。作者在险象环生这个情节上做了极力的铺陈,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在此做足文章。

三、诵读课文,分析人物。

1.展开想象,“想方设法”解救孩子,体会船长办法的唯一性。设想解救孩子的方法还有哪些?可能有铺垫子、上去救助等方法,但不能体现快速、有效,明白船长方法的唯一性。2.分析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首先抓住描写船长的语句,感受他的品质。抓住“立刻”、“同时喊”、“原本”等词语体会他做出判断的时间短,速度快。其次进行角色置换,指导朗读。第一层次从朗读的方法进行指导,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对比朗读效果的不同。“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然后假设你就是孩子的父亲,你怎样向孩子喊话?(指导学生朗读“一!二!”时要短促、有力、不容置疑,体会船长的心情,感受他的机智果断。)

体验需要入境,入境需要造境,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表达体验提供良好的语境。

最后理解四十秒钟的长短。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处理。首先借助生活体验到四十秒的时间很短。然后回归文本,体会破折号的用法。表示意思的转折。最后理解对于谁来说,四十秒时间太长了。让学生体会作为父亲,船长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这“四十秒”的体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引爆点,也是学生深度体验的起始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再读课文,畅谈感受。(从两个角度,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可以从船长、水手、孩子、故事内容的角度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篇8:word教学设计说课

Word作为一种重要的办公软件, 对提高人们的办公效率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目前, 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如何正确地应用相关教学案例, 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 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科学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重要性分析

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课程教学标准以及教学对象特点, 合理有序地安排各个教学要素, 最终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案的过程[1]。通常, 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不仅是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侧重对计算机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新动态的解读。因此,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要求教师充分参考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 结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 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因此, 教学设计能够在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础上, 合理地选择教学目标, 正确地解决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同时, 教学设计通过系统的方法作为指导, 将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化,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

2《Word高级应用》中“邮件合并”功能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分析

Word软件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办公文字处理软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熟练掌握邮件合并功能的应用, 了解Word域的使用;熟悉邮件合并相关工具栏的操作。

2.2 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掌握“邮件合并”功能的基本操作, 尤其是对数据源的设计。同时, 难点在于如何将数据源合并应用到主文档中, 以及掌握“邮件合并”的相关使用技巧。比如, 如何使用一页纸打印多份邮件, 一次合并中可以出现内容不同的邮件, 以及共享各种数据源、使用应用筛选排序等功能, 对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3 教学内容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 常常需要处理大量信件以及各种报表文件。虽然文件复杂繁多, 但是大部分内容格式基本相同, 只需更改相关数据即可。邮件合并作为Word高级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学生对邮件合并功能要学会应用并且熟悉掌握。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设置了相关学习任务, 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邮件合并功能。这样, 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也让计算机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4 教学对象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特点, 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教育。同时,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具有较大层次的职业定向性[3], 学生在刚入学时, 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来的工作方向, 并且根据特定的职业方向进行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自主性, 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选择一些适合自身未来就业发展的学习内容。因此, 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案例分析教学以及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5 教学过程分析

(1) 对Word基础知识的温习。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复习Word课程的基础知识, 如相关工具栏操作、文字处理、相关表格处理等。同时, 教师利用PPT形式导入新的教学内容, 展示用Word编辑的相关邮件, 由此导入新的课题。

(2) 对新知识内容的传授。邮件在合并过程中主要应用到两个文档, 分别是主文档和数据源[4]。其中, 主文档主要涉及各种信函或不同报表文件中具有共性的内容。数据源则包括不同信函或报表文件中的名称、姓名以及具体时间等信息。邮件合并过程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将主文档中的信息和数据源中的每一条已经生成的记录信息进行一一对应, 从而形成最终的合并文档。

第一步:教师选择菜单栏中的“工具”—“信函与邮件”—“显示邮件合并工具栏” (见图1) 。

第二步:使用邮件合并任务窗口分别建立主文档和数据源。首先在当前打开的窗口中建立主文档, 示例内容如下:

然后建立数据源文件 (见表1) 。可以建立Word表格文件, 保存之后关闭数据源文件。

第三步:在菜单的“视图”中选中“任务窗格”, 并且按住“ALT”切换到“邮件合并”任务窗格中。“选择文件类型”———“信函”, 单击任务窗格底部的按钮“下一步, 正在启动文档”。在任务窗格的顶部选择“使用当前文档”, 然后按照系统提示, 选择“下一步:选取收件人”。

第四步:在“使用原有列表”标题下, 选择“浏览”选项, 显示“选取数据源”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已经保存的数据源, 单击“打开”选项, 系统会出现“合并邮件收件人”对话框。此时, 可以点击编辑器, 对数据源进行编辑。按照相关提示, 在文档中“尊敬的”之后插入“部门名称”、“姓名”、“称谓”, 然后将3个数据合并于主文档中 (见图2) 。

第五步:对已经编辑完成的信函进行预览, 如果需要进行修改, 可单击“上一步”按钮进行修改;如果不需要修改, 则单击“下一步”选项完成合并。此时, 需要在标题下选择“编辑个人信函”选项, 确认合并到新文档。选择“全部”, 单击“确定”按钮, 生成最终的合并文档, 然后保存。

(3) 课堂回顾总结。首先进行课堂总结, 使用“邮件合并”功能通常具有两个条件:当需要制作的信函数量较多时, 且文档内容的基本格式和主要内容不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信函中的日期、大致内容固定不变, 而接收函件的具体对象则属于变化中的内容, 这些变化中的内容由数据源进行记录来表示。一般来说, “邮件合并”功能主要应用于信件、请柬、工资条以及个人简历等。只要有数据库或电子表格及一个标准的二维数据表, 就可以轻松地利用Word高级应用中的“邮件合并”功能进行批量打印, 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简单地说, “邮件合并”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主文档建立、数据源建立、数据源合并入主文档中。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即15个同学一组, 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一份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单制作。

2.6 教学方法分析

(1) 案例分析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教学内容, 通过具体实际的案例分析, 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如本次教学过程中文艺汇演邀请函、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单制作等, 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应用,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任务驱动法。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 需要合理地分析与设计任务。科学的设计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必须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同时,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前, 都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 将每一个案例分解成若干个可行性的任务。例如,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 可以分别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完成主文档建立、数据库建立以及邮件合并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 从而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此外, 设置适量的课外练习, 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5]。因此,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重点在于对任务内容的分析和设计。学生在前期的Word软件学习过程中, 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基本操作, 对Word有了一定了解。Word高级应用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该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应用,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Word高级应用》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 在计算机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进行积极配合, 及时完成相关教学任务, 从而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摘要:《Word高级应用》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提高学生的Word办公软件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基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重点分析了《Word高级应用》中“邮件合并”功能的教学设计思路, 以期为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Word高级应用,教学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东.两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与反思[J].保山师专学报, 2012, 6 (4) :100-103.

[2]黄晓敏.论多媒体教学软件评估[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0 (15) :55-56.

[3]于远涛.浅析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10 (S1) :23.

[4]杨青.例谈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0 (11) :15-16.

上一篇:慕冲小学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花精灵王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