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过程论文

2024-05-12

艺术鉴赏过程论文(共6篇)

篇1:艺术鉴赏过程论文

探究中国情景喜剧15年的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情景喜剧发展15年,虽然存在着剧集水准的参差不齐,但总的来说,是在进步的,从以家庭生活和单位工作为主的现代普通话剧,发展为题材广泛多样、地域广阔、体现原生态生活情景的古装、现代剧,从只注重逗乐子到说明反映一个具体问题,提供一种有效思路。当下的情景喜剧在茶余饭后为人们端上一碗汤,不至于让人吃得太饱,但能闲情逸致,并对心灵有所启迪的鸡汤。

【关键词】现状发展史特征经典作品发展空间

一、情景喜剧的现状及其发展史

情景喜剧,是1947年在美国诞生的新兴的电视化的喜剧模式。1992年,曾在美国留学的英达导演,将它引渡过来。从此,中国的情景喜剧开始了其自身的发展。十几年来,情景喜剧在中国曾遇到水土不服的困难,一度不被中国广大的电视观众所接受。但其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克服困难、发展完善,终于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可。

1992年的冬天,从美国回来的英达和王朔经过一夜长谈,开始了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创作。此剧由英达导演,王朔、梁左等人编剧,文兴宇、杨立新、梁天、宋丹丹、关凌等人组成一个三代同堂的“典型”中国家庭,讲述这个其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其实《我爱我家》在开播时,反响并不好,但它就陈酒一般越酿越香,渐渐被观众认同,而且被奉为经典。直至今年,剧中饰演爷爷的文兴宇去世,全国各大电视台掀起重播《我爱我家》的热潮,收视率居高不下。《我爱我家》过后,英达就成了国内情景喜剧的王牌导演。英达也乐此不疲,相继拍摄了《候车大厅》、《新七十二家房客》、《心理诊所》、《中国餐馆》《闲人马大姐》、《马大姐和邻居们》、《网虫日记》、《东北一家人》、《党员马大姐》、《候车室的故事》、《体育人家》等等,几乎是一年一部情景喜剧,产量惊人。虽然没能超越《我爱我家》,但是“英式”情景喜剧的旋风准确地击中了中国电视观众的神经,给无数个家庭带来了欢笑。

进入21世纪,以尚敬为代表的“新式”情景喜剧出现,从《都市男女》到《炊事班的故事》再到横扫大江南北的《武林外传》,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情景喜剧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潜力。2007年《家有儿女》热播,可见中国情景喜剧的市场并未消退。纵观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的15年,在以英达为代表的情景喜剧导演、演员的努力下,虽然有高潮也有过低谷,但他们的作品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无数快乐!这15年的探索和国外情景喜剧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情景喜剧具有强大的观众基础和市场潜力,只要坚持以观众的视角和需要出发,坚持不懈地创作,中国情景喜剧必将迎来下一个更为灿烂的15年。

二、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情景喜剧呈现出八大显著特征

首先,就情景喜剧的艺术属性而言,它是一种电视化的喜剧模式,是舞台剧与电视剧的艺术综合体。这是情景喜剧生来就有的本质特征。它由编剧创作文学剧本,是电视导演领导下的整个电视剧组集体创作的结晶,并通过电视媒介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同时它的结构及表演方式等又保留着舞台剧的成分,某些剧目在拍摄过程中甚至邀请了现场观众的观摩和参与。

其次,情景喜剧是一种轻喜剧。它的创作宗旨是,让观众在休闲中得到娱乐。它的思想内涵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作为喜剧,它往往更富于反映社会现实、人性本质的深度和广度,以其富有生动的形式,幽默、诙谐的手法使观众感到舒畅、快乐,让观众得到一种亲切的教益、心智的启迪和情绪的渲泄。喜剧有着天然平民性、通俗性,它和最广泛的观众有着一种亲密的情趣联系,容易实现沟通、交流,容易对各种素材进行裁量、转化为故事的素材。情景喜剧,也具备这样的优势和特点。

第三、情景喜剧的制作有着严格的场景限制。情景剧创造一个既与外界联系广泛又相

对封闭的“场景”来构筑人物活动的空间,即主要场景。一般来说,主要场景的拍摄均安排在摄影棚内进行,棚外戏原则上不超过全集的20%。

第四、情景喜剧的每集内容独立成章,每一集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故事情节上基本相对独立,上下集之间没有悬念与期待。同时,整个剧情又是一个前后贯穿、合理发展的“糖葫芦式的整体”。

第五、客串人物在情景喜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景喜剧的人物角色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贯穿人物和客串人物。贯穿人物即贯穿整剧始终的人物,客串人物是指仅在单集或少数几集出现的人物。在系列情景喜剧中,几乎每集都有一两个客串人物的出现。他们是该剧集中矛盾出现的导火索,同时又是该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

第六,与观众的心理贴近性。情景喜剧,是用艺术手段展示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它所描绘的生活和百姓息息相关。从观众的实际需求来讲,家长里短,是是非非,离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距离很近,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因为是观众身边的真实故事,观众才会被他们牢牢吸引,并形成某种心灵的互动,产生由角色到自身的情感交流。情景喜剧浓厚的人情味与亲和力能起到润物纽无声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现代传媒的人文关怀。

第七,地域性是情景喜剧在中国逐步发展中出现的显著特点。由于区域文化、方言特色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不同地域的人文特点创作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情景喜剧,往往能受到地域观众群体的欢迎,如京派观众群、海派观众群、岭南观众群等。另外,自情景喜剧在中国诞生起,方言便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地区都纷纷涌现出一些方言情景喜剧的杰出代表,如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上海的《老娘舅》、湖南湖北的《经视一家向前冲》等。最后,灌装笑声的伴随,也是我国情景喜剧扬而不弃的典型特点。适时的罐装笑声不仅可以增强情景喜剧的现场感,还能带动电视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经典作品赏析 我爱我家

10年前,说不好是思想解放了嘴巴还是嘴巴解放了思想,这种叫做情景喜剧的舶来物用密集的俏皮话,把市井生活中对严肃的调侃与消解搬上了最大众的媒体———电视。《我爱我家》里,文兴宇扮演的离休老干部一本正经的旧式思维与官方话语遭到儿孙辈的无情嘲笑,让这部中国第一情景喜剧在北京电视台播出6集后被掐,首都人民不得不通过河北电视台的覆盖继续他们每晚20分钟的欢乐。而如经《我爱我家》已经成为情景喜剧的经典,这也表明情景喜剧这一影视题材已被大众接受。

家有儿女

《家有儿女》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主人公夏东海曾跟随前妻到美国陪读工作,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夏雨归国发展,并与在国内长大的女儿夏雪团聚,后与某大医院的护士长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并带有一子叫刘星。本剧的主要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特殊家庭中,夏东海和刘梅的共同特点都是富有爱心,关心孩子的成长,期望“整合”两人的爱心和智慧,培养出快乐生活的下一代。剧情围绕家庭中的琐事展开,极富教育意义。

闲人马大姐

电视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以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女工--马大姐的日常生活为素材,精炼出四十集妙趣横生的故事,通过这位热心善良的马大姐一件又一件看似平常的琐事,比如介绍对象,劝架调解,义务导游,充当护士,也有时后院起火,子女出事,如此等等,将当今社会各色人等,诸般新事,一一化作令人捧腹喷饭的喜剧奉献给观众,让观众在大笑的同时看清社会,发现自己,对生活多一份轻松心态,对人生多一种幽默理解。

武林外传

该剧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七侠镇的地方,是关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一个叫郭芙蓉的黄毛丫头初入江湖,欠下钱财,被困在“能人辈出”的同福客栈。故事从这里开始,依次引出佟湘玉、白展堂、吕秀才、李大嘴、莫小贝,以及邢捕头、燕小

六、钱掌柜这几个性格各异、风趣动人的主人公,和一连串戏谑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方言剧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极富感染力和吸引力,深受观众喜爱。它们在方言流行的小范围区域内广为传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无厘头的形式开创了情景喜剧的又一个新的局面。中国情景喜剧从引进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十几年里,中国的情景喜剧经历了诞生时的辉煌、探索时期的平淡以及最近几年的重新崛起。正因为有无数影视人的不断努力,才有今天情景喜剧的蓬勃发展。

四、人物榜

中国情景喜剧发展15年,诞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情景喜剧导演及演员,见证了这15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情景喜剧的发展,也涌现一批优秀的喜剧演员,他们为情景喜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拓荒者——英达

英达是将情景喜剧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在情景喜剧领域进行了长达十几年创作和摸索,其导演的情景喜剧超过二十部,大多数在普通老百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标杆——宋丹丹、蔡明

如果说英达是国内情景喜剧第一导演,那么宋丹丹绝对是国内情景喜剧第一主演。宋丹丹与生俱来的油膜细胞和独特的感染力,使其参演的情景喜剧每部都很经典

蔡明和宋丹丹一样,都是小品演员出身,而且演技和幽默感不俗。《闲人马大姐》让蔡明成为绝对的主角,让大家记住了这个爱多管闲事,爱互帮互助的“马大姐

先锋——尚敬

《武林外传》的热播让我们认识了导演尚敬,尚敬导演的情景喜剧,语言更加现代化,也更加年轻化,因此在刚刚成长起来的八零九零后,尚敬更有市场。

新生力量——张一山

张一山饰演《家有儿女》中鬼灵精怪的“刘星”走红,这个在外貌上像极了夏雨和姜文的男孩出道以后就备受关注

希望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系的面孔的出现。

五、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空间

情景喜剧目前的发展还是有诸多的困难,过低的成本投入、太快的制作周期使得现在情景喜剧比较难出现真正的精品,题材过于集中在下层市民生活,也使得情景喜剧不太容易出现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但是,好在我们现在还有一批热爱情景喜剧这个事业,愿意在这个领域里面不断创作、不断创新的一个相当优秀的队伍,他们还在不断的努力,也时不时的有比较精彩的作品出现。所以,在逐渐的克服上面讲的这些困难之后,情景喜剧应该在近年来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到那个时候好的戏改变社会观念、改变播出制度,可能就会造成一个从现在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出现更多更优秀的情景喜剧。

十五年,情景喜剧不断融入时代的元素,不断的对时代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讽刺,它不仅给大众带来啦欢笑,更多的是欢笑之后的思考。我相信在下个十五年情景喜剧这种年轻的喜剧题材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喜剧世界》山西艺术研究所 喜剧世界编辑部1988-2004

篇2:艺术鉴赏过程论文

诗词因其自身短小的特点,注定其在表现创作感情上必须借助客观物象来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件,一旦进入诗词而上升为艺术意象,便具有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使读者产生广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在阅读鉴赏时如何有效领驭这些意象就成为能否正确抓住作品创作灵魂的关键.本文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几种意象把握方法.

作 者:黄伟宏  作者单位:潮州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潮州,521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WENJIAO ZILIAO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H1 关键词:诗词鉴赏   意象   把握方法  

★ 古诗词鉴赏方法

★ 高考古诗词形象鉴赏方法

★ 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 高中古诗词答题技巧以及鉴赏方法

★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

★ 诗歌鉴赏方法(高一备课资料)

★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鉴赏

★ 吞咽有梗阻感的治疗方法

★ 高考古诗词意境与情感鉴赏方法

篇3: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和鉴赏过程

在主体在鉴赏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享受, 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发现, 自我肯定, 自我升华的心理满足, 所以不得不承认艺术鉴赏是一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 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复杂精神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

(一) 主观条件

1. 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鉴赏者的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作品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 不断观察和鉴赏的一种特定类型的美, 很明显, 这种艺术素养是后天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去训练出来和培养出来的, 并且这种艺术素养在集体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2. 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鉴赏者需具备一定文化修养, 也就是主体鉴赏者须有知识水平, 只有了解艺术品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才能够对作品创作的意图有所了解与体会, 也就不会导致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不明白乃至形成误解和偏见。任何艺术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完全不了解作者的时代和精神世界就会导致对作品的认识不明确。

3. 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人生阅历的短浅会给我们对作品的鉴赏增加很多障碍。对此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 就是经验不同, 既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及精彩处, 而读者不能感到, 后来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时, 这才了然起来。”

(二) 客观条件

1. 艺术品有审美价值

作为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这个对象来说, 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上的魅力和审美上的内涵, 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就越能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和兴趣。只有美妙的音乐才能唤起人们在情绪上的感动, 诗词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品尝出味道来”才是好的诗篇, 普普通通的“声音”或“噪音”, 根本无法给鉴赏者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2. 实际环境的条件的要求

在生活的实际环境条件也可能会形成对欣赏活动的制约不如无法亲眼看见画家如何绘画或如何写作的, 看不见他们的原作是怎么完成的等等。

(三)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就是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才能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而在这同时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必须抱有一种不同于日常心态和趣味的审美心态和趣味, 只有这样主体和客体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审美关系。

二、艺术鉴赏的过程

(一) 直觉感受

1. 含义

鉴赏主体的感官是对艺术对象感想形式的直接把握, 鉴赏活动中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往往是由最简单也是最原始“感知”开始的, 就像与陌生人的初次见面, 会使人留下第一印象。欣赏艺术作品时所面对的艺术作品也会是通过形式的感知产生美或者不美的第一感觉, 就如我们儿时读过的诗歌一样, 那时我们并不能讲出内涵或什么事情来, 领会不出它的涵义来, 但是直觉得它美, 读起来让我的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新鲜的愉快感, 这样的例子很多。朱光潜先生有这样的体会, 他说:“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时, 全身肌肉仿佛在作有节奏的运动, 紧张或舒缓都产生及愉快的感觉, 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 我的全身肌肉都感觉局促不安, 好像听厨子刮锅似的。”这是有感官的直接经验所给我们带来的最初步的感受活动。

2. 特征

(1) 这种最初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的直接感受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直接性, 这是审美主体对艺术品的把握和感受, 常常是刹那间直接完成的。在艺术欣赏的这个初级阶段, 主体是靠视、听知觉来接受所完成的, 就像美主要靠视觉来接受一样, 而就文辞和各种音乐来说, 是靠听觉来接受。

(2) 弊端。知其乐而不知其所以乐。在艺术鉴赏中, 直接感受是基础, 但是所获得的这种艺术感受是来自艺术品的感性形式对于我们感官最直接作用, 因此感受往往最为敏锐, 发现的最为独到。虽然发现的很敏锐, 但是初感却不一定准确, 虽然很新鲜, 但是不一定最深刻。

(二) 深入对作品的体验

所谓深入体验过程就是在直观感受基础上, 通过我们欣赏时用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包括联想、想象、情感等, 把作为外在的客体的艺术品转化为内在的我们自身的审美对象, 在对其反复的体味、欣赏中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1. 具有表现性特征

不同的艺术品质中所蕴含的是创作主题内在经验和感受, 但这些内在的精神性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明确地说出来, 是通过形象形式的手段隐约呈现在接受者的面前。深入体验首先要对初步的印象进行反复的回味, 对作品反复的揣摩。如在欣赏音乐时, 我们的听觉上会呈现出流动形态, 但在听觉上会产生印象和感受, 在音乐消失之后, 会长时间的回旋在听者的脑海之中, 就是所谓的“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2. 使联想和想象积极发挥

深入体验使得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得以积极地发挥, 欣赏者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唤醒记忆中已有的与作品内在相关的意识和情绪, 通过联想和想象活动, 将意识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在我们脑海中还原为活生生的意识境界, 活在想象中加入了新的内容, 从而感受到大于作者创作之境中更为丰富的优美境界。深入体验过程是欣赏着全面的深入到作品中, 运用联想和想象进入艺术在创造, 并达到强烈的情感体验。

(三) 领悟升华———“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 领悟升华可以说是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 是鉴赏主体在直接感受与审美体验基础上达到的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主体在领悟升华的体会里欣赏完成了对艺术品深层含义的领悟与把握, 获得了在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从而实现了心灵上的净化和升华。

所谓领悟升华, 主要是因为创作主体将自己的深沉思想和浓厚的情感都表现在作品中, 构成了字里行间的精妙。这种深刻的领悟与理解, 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呈现, 不用话语表达, 而使用深深的体会, 正如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领悟升华是艺术鉴赏的最高境界, 只有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才能使心灵和宇宙净化, 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 是人在超脱的胸襟里回到了宇宙的深境。从人生的思索、情感的徘徊, 到自然的永恒、宇宙的无垠, 艺术品展现给我们的“意味”是多么的丰富和深邃。就欣赏主体来说, 它不仅通过艺术品最终领悟到一个美的世界境界, 而且他的精神体验也超越了现实进入了虚拟博大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 主体的精神会留恋忘返, 感情得到了宣泄陶冶, 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鉴赏主体将自己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 在一刹那间领悟到永恒的无限之美和生命情趣。欣赏雄伟的抒情长诗《离骚》, 作者屈原无比坚贞的情感, 坚持美好的节操, 宁死不与世俗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为了理想而求索奋斗的意志和决心, 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的高尚。

艺术鉴赏可以说是心里复杂因素的精神活动, 它包括情感、感知的审美享受, 我们在鉴赏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主观、客观或他们之间的要求。同时, 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过程, 使欣赏者的我们真正的突破现实的局限性而进入虚拟博大艺术境界中, 使我们的灵魂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得到净化和升华。可以说, 艺术鉴赏在审美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鉴赏是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篇4:伪问题 伪过程 伪鉴赏

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是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本着探新探奇的心理,带着求知求真的欲望,抱着对文本的尊重与审慎的态度去实施的。它尊重读者的生活阅历与个性气质,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读者在阅读中经由想象完成的二度创作视为当然。对读者因感悟程度的差异而影响到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与作品共鸣的强弱予以理解和宽容。一句话,真正的阅读欣赏是拒绝负担与功利的,它把审美愉悦放在第一位,与旅游玩赏同出一辙。游人总是先为美景所吸引,在登临中才油然产生一些联想,一些感悟。同登泰山,可产生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亦可发人生行路难的喟叹。同游洞庭,可触动心忧天下的思绪,亦可洒命运坎坷的清泪。读书亦然,甲的所好未必不是乙之所憎,丙对此书沉迷如醉而丁却对此书毫无兴趣。在一部(篇)文学作品的世界里,山重水复,但挡不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就是个性与阅历对认知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文学作品一旦进入课本尤其是试卷,就成了解剖台上横陈之尸,生气全无。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总是引发着最大和最多的争议,大到主题思想写作技巧构思特点,小到人物形象段落理解句子分析,可谓面面俱到。教学内容的规定者和教学方法的指导者们,生怕师生看不到作品的多重价值而把一只“全象”身上的所有物件都有条不紊地按主次顺序端了上来,这样,我们不仅看到了象牙、象鼻、象皮、象腿,我们还看到了象心、象肺、象骨、象筋,比起盲人摸象各执一端,这种了解的确“全面”、“科学”,但可惜是“象尸”而已,尚不如各执一端者感受的是活生生的象。事实上,阅读一部(篇)作品,原本就是盲人摸象,只不过老到者多摸了一个部位,肤浅者少摸了一个部位而已,“全知”的想法从来就是一种妄想。也许会有人问,我把作品的感知点都搜罗一尽,怎能说不是“全知”呢?其实这仍是象之一鼻一腿而已,是选文者和教学者的一家之言而已,并不代表大家的感受。但有人又会问:既然如此,那么综大家之见解为一体,总该是“全知”了吧?但仍然不是,这里面矛盾重重,感受各异,览之徒乱人意。所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并不是孙悟空的猴毛所变,是无法收到一起合成一个体现“全知”特点的哈姆雷特的。硬要合就是“千不像”了。数百年来,一部红楼,聚讼纷纭,且还将永远争论下去,这不是很说明问题了吗?更说明问题的还有中国文学批评的红红火火与成绩斐然,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考试却与之毫无对应,仍在抱住呆板无趣的教条不放,无法从僵化模式中突围,任由教学创造力在如履薄冰的重复中死灭。这种貌似关心实则粗暴地剥夺学(考)生鉴赏过程的阅读问题设定,教出的是“一批思想僵化、不知变通、不会思考更不会创新的平面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好在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了一些纠错之法,诸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阅读能多层次地进行”、“对作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等。阅读教学已睁开双眼准备日出而作,阅读考试则沉溺过去好梦尚酣。这在“考什么教什么”的中学教学看来,如果考试思路不改,教的思路改起来也难。

所以,在这种新的阅读理念已经产生的前提下,高考阅读题提出的一些问题就有“伪问题”之嫌。因为某个问题有人感知到了,有人未感知到。感知到了的,未必就是高明;未感知到的,未必就是低能。考生感知的也许是象头,编题者却偏要他描述象尾。如此考试,多少年来被教师列为难点,被学生列为难点,都在“猜”出题的先生打算让摸的是象的哪一个部位。许多阅读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都在这一题上失了分。这说明一个仿佛设置得很“合理”的鉴赏过程也不过是命题者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再一个,考文学作品阅读又把本应是自由自在的精神游赏,变成了决定命运的赛跑。鉴赏背上了如此不堪承受的包袱还怎么观察?还怎么品味?如果阅读理解能如此速战速决,那么许多学问大家皓首穷经却亦不过得学问沧海之一粟,岂不是笑话!如此看来,挖空心思设计的高考阅读试题原本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玄虚产物。

命题者在经受了诸多责难之后,似乎有所觉察,于是尽量减轻问题的“主观性”,增强其“客观性”。结果结出了一个怪胎:名为“主观题”,但却有所谓“标准答案”。说白了,就是表述方式可以“主观”(但也以靠近“标准答案”的表述为佳),表述内容则肯定是“客观”的。这就出现了让师生们更加担忧的问题:阅卷人是怎么评定这个“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体的?它随意到什么程度,或刻板到什么程度?考生的命运,是被一个怎样的命题者(组)设定又被一个怎样的阅卷者决定的?

写作考试虽然也争议不少,但毕竟朝“我手写我心”跨近了一步,尽管离人们的期望还有不短的距离。但阅读考试毫无长进,卡在一个“结”上无法自解。究其深层原因,还不在命题者的无能上,他们之间也不乏智者,问题的实质恐怕在于这个社会到处弥漫着信用危机。多出一些“客观”题,赋分较为稳妥,免使“畸重畸轻”,而一旦变成“整体阅读”“个性感知”的话,阅卷者的素养与性格将严重影响打分,而阅卷者的品质与自律更是会受到严峻挑战。这种全新的命题思路实际上使阅读考试变成了另一种“作文”——鉴赏评论文章,作文考试的命题与评价本已问题不少但又无可回避,如果阅读考试也以作文面目出现,引出的问题(往往还与文学鉴赏本身无关)也将更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阅读考试的陈旧模式在公平与规则、合理与合法的矛盾中无奈延续。矛盾似乎被回避掉了,但同时也就杀灭了阅读中本应出现的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看完全是得不偿失,有点为农民讥笑的“听喇喇蛄叫还不种田了”的味道,显得轻重不分。其实,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后写一篇评论赏析文章,更能体现新课标对阅读鉴赏的评价要求:“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但拿出高考试卷与这个要求一对比,是不是有一种南辕北辙的感觉?

这种伪问题、伪过程、伪鉴赏早一点从高考试卷中消失,高中新课标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施,高中阅读教学才会早一天呈现勃勃生机。

篇5:艺术鉴赏

展。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39岁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至德国柏林、前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此次欧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苏共举办展览7次,在各大博物馆、大学中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这次中国近代绘画的欧洲巡礼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宣传了中国绘画艺术。8月,返回南京。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40岁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41岁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42岁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举办画展。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宋人画《八十七神仙图》卷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创作《巴人汲水》。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43岁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44岁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中国近代画展。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45岁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1941年(民国三十年 辛巳)46岁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47岁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48岁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在重庆举办画展。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49岁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作品锐减。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乙酉)50岁与蒋碧微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丙戌)51岁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52岁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戊子)53岁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己丑)54岁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0年(庚寅)55岁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1951年(辛卯)56岁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1952年(壬辰)57岁抱病卧床一年有余,脑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自9月起,加强身体锻炼。1953年(癸巳)58岁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徐悲鸿艺术之路: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

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作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

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篇6:艺术鉴赏的学习

对于什么是艺术,应该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艺术可以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对我来说艺术更多的是“创造”,艺术是抛弃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知认识,艺术是人来心里真实情感的反映。从小到大,我去过各种各样的美术馆,鉴赏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画作,也发现了中外艺术的不同。

在中国的古代就开始了艺术文化,那时候人们画画、创作艺术的工具就是毛笔,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水墨画”,也就是世人俗称的“国画”。在我看来这类画的现实主义,就如那幅《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当时古时候中国的街区,给人一种雄伟感觉,到了现代中国艺术依旧延续了“浓墨之美”。比起中国艺术的西方,给人感觉更浪漫一些。西方艺术多半以油画、水粉还有雕塑为主,它们追求一种新的艺术领地。大家都看过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吧,这幅画用了丰富多彩的颜色来刻画出一位美人,无论怎么都非常逼真,这就是西方追求的写实艺术。在西方,还存在着另一个极端,也就是抽象画,代表画家有伟大的毕加索,他的画与写实艺术相反,追求的是一种视觉艺术,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同时也能反映人心。不管是中国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有各自的美,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只要以美的眼光来看待艺术,你也一定是位充满艺术,懂艺术的人生活总是美好的。艺术,它的表达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画家齐白石的《虾》,法国画家塞尚的油画《拜克托瓦山》。有些画家就很擅于画抒情、浪漫形式的,又有些画家很喜爱画夸张、抽象形式的。很多人认为艺术非要特定来画什么或者世界的现况看法感想。但我觉得艺术是以人们的情感和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需要投入心情和情感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用来激励自己进步和发现的。我画画并不好却真的觉得画画什么形式并不重要,形式只是一种绘画方式,真正来传递情感的是自己那一颗认真的心。

有段话我觉得说的很好,“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的价值进行发现与探索,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艺术品的情感交流与共鸣。”创造艺术是为了表达内心最强烈的情感与思想,别人都说艺术是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画家或表演者用简单而又形象的定格动作和色彩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欣赏者,使他人也能感受同样的感情。

美术鉴赏是一门艺术学科,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美的创造力。对于我这样没艺术细胞的人,学到现在还是有点感触的。选修了艺术文化鉴赏,在半个学期内,美术课上也有接触到一些名师画的画,也有欣赏课,我也对文化与艺术有着初步的感想。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要本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学科新课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想谈谈有关“美术鉴赏”课的一点点心得体会:努力培养学生的鉴赏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就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首先谈一谈中国画。中国画对于我来说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最倾向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水墨画,那种渲染的颜色让我总感到很新鲜,甚至感到身心上能得到一种满足。我喜欢《清明上河图》,在世博会上的中国馆里看到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便更喜欢了,在网上看到原图照片时会联想到自己在古代又会是怎样生活的,那种古老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这图上的每个人动作是那么生动,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能通过毛笔画出来。这就是中国画给我的感触,经常都将老百姓那种质朴与精神和贪官的自私和低贱的品性表达在画上,展现着过去的朝代,过去的风气。

再来说外国的艺术更有一丝新颖,它们的创新和大胆创作是中国艺术文化里缺少的。相对来说,外国画中抽象派别比中国多,但有时我却看不懂抽象画,画什么的都看不出,所以对抽象画并不是很理解。但我喜欢外国画中的油画,这种质感是很立体的,就像我喜欢的一幅画《最后的晚餐》,人物的立体感很强,色彩也比较丰富,人物表情中就能看出各自的性格和特点,画面中的人物的摆放位置也能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地位高低,有时画中体现的风格会让人觉得很压抑。

中国艺术与外国艺术各有不同,各有各的美。我谈了这么多,但是最喜爱的还是中国艺术,也许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但更多的是我喜欢中国画的朴素,在中国画中我能感到浓烈的历史文化和气息,自己也能增加不少知识,经常觉得自己生在历史这么悠久的国家,文化这么古老的国家而自豪。

在讨论与学习现代艺术的过程中,培养我们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艺术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的变革与创新。当然,也帮助了我们辨别美丑,提高对美的判断能力。

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欣赏美术,从无视身边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是我这学期学美术鉴赏最大的收获。美术的鉴赏使我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他们都充满智慧。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智慧,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法把事物的本质淋漓尽致的表示出来,那是何等的高超。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一种艺术活动。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能帮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土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这门课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与价值,在我看来,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从先民们朴素而不成熟的美的作品到现在人独特的表达思想的绘画方式,中间的发展过程是丰富而复杂的。从稚嫩的远古到现如今。可以认识作品的文化情境,美术作品与文学的渊源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汉艺术,到人文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到雄浑壮丽的隋唐气象,从继往开来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画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旧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后到个性十足的现代,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绘画特点,都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让后人去赞叹。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颜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美术鉴赏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美术鉴赏可以娱情怡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美术鉴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上一篇:写作要有大格局才会拿高分下一篇: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