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过程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艺术鉴赏过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内容摘要艺术与科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能力的提升能够提高个人的整体能力,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培育学生的审美追求是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且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美术鉴赏的成功开设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的审美追求来带给学生美的陶冶,这反过来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科学学科的理解程度。

第一篇:艺术鉴赏过程论文

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文学的情感性

摘 要:当今的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常常是以所谓的理性的科学分析来替代从整体对文本的触摸,企图用推导数理公式那样来完成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结果不仅未能走进作品的内心,反而将一个鲜活的生命解剖成了一堆毫无灵性的碎肉,本文从文学的基本特征出发,强调在中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文学的情感性。

关键词:文学作品 鉴赏教学 情感性 景物 人物形象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一篇篇触动人心灵、震撼人灵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中外文学名作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一切充满着生命与活力、充满着爱与美的文学作品时常是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词语的堆砌,具有生命的文学作品死了。或许为激活课堂,有些老师在讲台上像“演员”一样非常夸张的手舞足蹈地表演,或许仅仅是放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美丽的图片,以及播放一些相关的录像等等,这些在笔者看来都只是表层的活跃,而非真正深入文本,只是表层地激活了学生的兴趣,而非真正引领学生走入文学作品本身,故都未能激活文本作者的出面与读者对话,达到真正的交流与审美的愉悦。有位老师这样写道:“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按照教学计划,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所安排的内容,自我感觉非常好。没想到,一个平时学习很好且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学生在随笔中写道:说实在的,初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还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内心也确实产生了一种‘马克思很伟大,不愧是个伟人’的情感冲动,特别是阅读至文章倒数第二段时。但老师讲了两节课后,我却怎么也激动不起来,甚至原来的感觉都找不到了。”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演讲词,是充满激情的,为何老师的讲解反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呢?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激活文学作品,没有使学生与潜在于文本之中的作者形成交流。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文学的基本特征,即情感性。

情感性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一切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中外古今有不少作家、理论家都十分注重从情感的角度来界定文学作品的特质。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命题,这“志”,孔颖达解释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②《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言。”③汉代刘安等人撰的《淮南子》中认为:“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④刘勰从创作与欣赏角度明确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⑤在欧洲文学史上,较早开始从情感着眼来考察文学艺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不承认有某人可以不充满热情而成为大诗人”,⑥并宣称:“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的诗句,当然是美的。”⑦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著名的《艺术论》中说道:“真正的科学是研究一定时代和社会里的人们所认为最重要的真理知识,并使人们理解这些真理和知识;而艺术则把这些真理从知识领域转移到感情的领域。”⑧由此可见,离开了情感性,便就失去了文学本身,只有抓住情感性,才抓住了文学的基本要素。就其实质而言,小说、戏剧类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环境和诗歌、散文中的情景交融都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然而在今天的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常常是以所谓的科学分析来替代从整体对文本的触摸,企图用推导数理公式那样的方式来完成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结果不仅未能走进作品的内心,反而将一个鲜活的生命解剖成了一堆毫无灵性的碎肉,在把一个充满生命的作品分析与解剖成零星的碎肉后也无暇顾及统摄文学作品的情感性这一根主线,这样,文学作品就成了哲学、社会实录报告和以认字识词等等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彻底失去了生命,文学作品死了。如在散文《我的空中楼阁》鉴赏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用过多的课时来分析文章的整句、散句、比喻句、排比句以及押韵等等,或者用过多的时间来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而把引领学生体会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所描绘出优美的画面中所流露出的对宁静、幽雅的生活的向往之情给忽略了,这样就使得一篇优美的散文变成了枯燥的句式的学习。故而也便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初读课文时还觉得是一篇美文,也向往这样一种远离嘈杂忙乱紧张的现实生活的诗意的栖居,然而在老师讲解后,反而觉得此文平淡、枯燥、无味,毫无任何意义,只不过多学习了几个句式罢了。在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把较多的时间用在对上片诗人所写之景的内容、写景的顺序的分析,而忽略了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来写的原动力;或者用较多的时间来追忆下片中诗人与同学们一起战斗的生活故事,而忽略了诗人在这生活故事背后的精神支柱。这样在整首词的讲解分析过程中忽略了诗人毛泽东那种改造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豪情这一情感主线,使得一首词的学习也就变成了单单的客观的景物分析和讲故事了,学生无法与一代伟人在这首词中对话,这首充满豪气的词变成了词语堆砌。在小说的鉴赏过程中,对于情感的忽略相对于散文与诗歌来说就更是常见了,这是因为散文与诗歌相对于小说来说作者情感的流露要更加直接些,更加强烈些,而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则含蓄得多,一般不直白地表露出来,总是把情感投注到故事的叙述上、一定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或是一定的景物描写上,故而这就只有靠我们通过叙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是刻画的景物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小说文本与作者达到在情感上的交流与碰撞。然而在中学的小说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仅仅是就故事而讲述故事与对人物作客观冷静地分析,而丢掉了作者投射在故事与人物形象上的情感。这样,故事的讲解就与我们小时候听老师讲故事的状态一样,只单单停留在故事本身的曲折或者趣味性上,小说中人物的分析解剖与警察对一人物的社会调查分析也毫无区别。如在对鲁迅小说《药》的鉴赏过程中,在讲解人血馒头这一故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作者在叙述故事中所特有的那种“启蒙者”反被“被启蒙者”所吃这一“荒原”式的寂寞与悲哀之情。在分析华老栓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一些外貌的简单分析和精神层面标签式地剖析(如麻木、迷信)外,看不到在这一人物背后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无奈的情感。故而,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这篇小说后根本就感受不到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甚至认为鲁迅的小说乱编故事,故作高深。这样,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小说死了,使得学生从厌倦散文、诗歌甚至到开始厌倦小说了。我们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不但没能达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兴趣,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反而使得学生对中外名篇名作开始排斥,把学生引向了文学鉴赏的误区。

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始终不能忽略掉作者这一根情感主线,否则,一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讲解都将只是使一个整体变得支离破碎,毫无意义;如果不能走进作者情感之中去,一切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吸引都将是徒劳,文学作品始终是死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不丢掉文学的基本特征,即情感性呢?笔者从作品刻画的景物分析与塑造的人物形象鉴赏这两方面作一点浅析。

景物分析不能丢掉情感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⑨由于情的决定作用,文中之景已绝非自然形态,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宋人俞成论“丈人屋上乌,屋好乌亦好”和“君看墙头桃树花,正是行人眼中血”诗句时云:“夫乌乌本是可恶之物,而反喜之;桃花本是可喜之物,而反恶之,是何也?盖由人情所感而然耳。”⑩散文《荷塘月色》中写“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路怎么是“幽僻的”、“寂寞”的呢?这是因为人孤寂罢了,流露出了朱自清先生一丝淡淡的哀愁。在写荷的时候,荷叶被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变得那么美丽,无论是“情生景”,还是“景生情”,此时此刻的朱自清先生一定忘记了那份孤寂与淡淡的哀愁,已找回到了一丝丝的喜悦。词人毛泽东正因他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才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出了一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景图,一扫历代文人悲秋之气。在讲授秋景图时让学生思考,秋天的景物有很多,为什么词人单单摄取“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些景物来写,而不摄取萧萧落木、凄凄秋风、梧桐细鱼之景物入诗呢?这是因为“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展现了一副视野开阔的图画,“百舸争流”展现了一副催人奋进、永不言退的砺志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一“击”字,一“翔”字无不给人强劲的力量,这些都契合词人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豪迈之情,故入诗。沈从文的小说名作《边城》中写“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宁静”,粗略一看,可能以为仅仅是在写黄昏美景,但与上下文一对照,便会读出主人公翠翠那颗面对美景时的孤独凄凉之心。“温柔”、“美丽”、“宁静”确乎是黄昏的魅力所在,加了一个“照样”,便赋予了人的情绪。

人物形象鉴赏不能丢掉情感性。小说、戏剧类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总是包含着作家对现实的情感反映、审美评价,从而具有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故而,我们在阅读小说或是戏剧类文学时,便总是被作品中的人物深深的吸引、感染,浮想联翩,百感交集,精神震荡,情绪非常激动。高尔基谈福楼拜《一颗纯朴的心》时说:“我完全被这篇小说迷住了,好像聋了和瞎了一样,……很难明白,为什么一些我所熟悉的简单的话,被别人放到一个厨娘的‘没有趣味’的一生的小说里去以后,就这样使我激动呢?”{11}这无不说明了小说人物的情感震撼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小说、戏剧人物形象鉴赏时就不能就人而人,而要把握其人物形象后面作者影射的人生体验与容入的情感。在分析鉴赏《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时,就必须紧密联系鲁迅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深恶痛绝和对祥林嫂的深深同情,否则外貌分析就变成如同“寻人启事”对人的描绘一样,毫无文学价值。《边城》中翠翠的刻画无不注入了沈从文对这一人物的喜爱之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塑造无不流露了伟大作家契诃夫对这一形象的讽刺、抨击之情。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比如,教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作品,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以适合作品的情感基调的语气去诵读作品以体会其作者的情感等等。总之,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一种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在情感上的交流,文学的情感性不能丢,否则,文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注释:

①2006年第2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的《教学故事二题》中的《文章是死的还是活的?》。

②《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③《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同上)。

④《淮南子·缪称训》,《诸子集成》第7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

⑤《文心雕龙·知音》,范文谰《文心雕龙注》下,第175页。

⑥西塞罗《神性论》,《西方文论选》上卷,第6页。

⑦《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页。

⑧《艺术论》,第192页。

⑨《围炉诗话》卷一,适园从末本。

⑩《莹雪从说》卷二,商务印书馆出版。

{11}《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论文学》第182页。

(赵仕才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赵仕才 黄朝华

第二篇:美术鉴赏过程中的审美追求分析

内容摘要 艺术与科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能力的提升能够提高个人的整体能力,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培育学生的审美追求是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且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美术鉴赏的成功开设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的审美追求来带给学生美的陶冶,这反过来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科学学科的理解程度。

关键词 美术;鉴赏;审美追求

引言

艺术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美术鉴赏课对于学生审美追求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学科,还能够使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义上的价值观。然而我国高中在开设美术鉴赏课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美术鉴赏课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此通过创新美术鉴赏课堂培育学生的审美追求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审美追求培育在美术鉴赏课堂中的教学现状分析

1.1 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忽视审美追求的培育

一所学校较为重要的是文化课的成绩排名,学校将较多的精力注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不在意美术及音乐等等学科的教学成果。既然学校没有给予美术鉴赏课足够的重视,美术老师也不会花费过多的精力进行美术鉴赏课授课。一般来讲,美术老师在上课的进程中仅仅依照课件进行授课。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利用自己的课件进行疲态化教学,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师生课堂互动效果差,从而导致课堂实际接受程度低。在美术鉴赏课中使用的课件可能是很多年前就制作好的,一个课件可能会被反复使用好多年而得不到修改。美术鉴赏课老师仅仅注重教学的数量而不注重教学的质量,他们终日对学生进行授课而不对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改进。长久以来,教学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时代发展,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需求,学生的审美追求既得不到重视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在鉴赏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1.2 美术鉴赏课老师欠缺引导学生培育审美追求的专业能力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较深的学问,良好的鉴赏能力一定要通过阅览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培养。培养美术鉴赏能力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因此很少能够有人具备很高的美术鉴赏能力。在以科学学科为主的高中教学中,对于美术鉴赏课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不太高,学校对于正常进行美术鉴赏课已经十分满足,丝毫不在意课程的实际效果。然而学生每日按部就班地跟随专业能力不够强的美术鉴赏课老师学习,不仅不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会使学生从心理上厌恶枯燥的美術鉴赏课。所以说美术鉴赏课老师专业能力不足是我国美术鉴赏课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追求就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2 利用美术鉴赏课堂提升学生审美追求策略探讨

2.1 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审美创造力

学生为了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接受了应试教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很难进行创新。优秀的美术作品一般来说都是绚烂多彩,富有想象力的。然而创新能力不足的学生在观看这些杰出画作时不能够很好地认识到画作的深刻内涵,从而加大了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难度,对激发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追求也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美术鉴赏课老师应该积极地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审美的创造力。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的《理想与典范——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一课时,由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美术作品都具有大胆创新的意识,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美术鉴赏课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意义较为丰富的美术作品一同进行赏析,为学生的思维带来较大程度上的冲击。同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师要对统一作品不同赏析的声音采取兼容并包的教学态度,鼓励与大众不同的声音的发出。如果能够长久的这样做,学生便能够很好地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创新能力,为提高审美追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营造发展审美追求为主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氛围

一些美术鉴赏课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在这样课堂氛围下学习的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受到极大的损害。他们时时刻刻跟随着老师的想法对美术作品进行领悟,没有一点点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美术鉴赏课效果极差。经过这样教育的学生只能对老师讲解过的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对于老师没有讲解过的美术作品学生简直毫无看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术鉴赏课老师必须营造良好的以提升学生审美追求为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这一充满个性化赏析态度的单元时,美术鉴赏课老师应该邀请几位同学勇敢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美术鉴赏课老师应当鼓励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对美术作品进行讨论,并及时地对小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能够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样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使班级中的各个学生都能够形成对于美术作品的独特见解。

2.3 在鉴赏过程中深入挖掘美术作品内涵,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

一些美术鉴赏课老师只对画作内涵较为明显的点进行赏析,认为没有必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美术作品内涵。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浅薄地对一百件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也不如针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内涵的深入挖掘。在对复杂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学生的鉴赏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美术鉴赏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增加美术作品鉴赏难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弹性。例如,在教授《变革与突破——19世纪西方美术》这一画作创作内涵较为深奥的单元时,美术鉴赏老师应当反复斟酌进行鉴赏的美术作品是否恰当。过于容易的美术作品起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难度过大的美术作品又会使学生失去鉴赏的耐心。因此,美术鉴赏老师一定要经过千挑万选确定要进行鉴赏的美术作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落后,美术鉴赏课老师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使美术鉴赏课不能够按照教学规划的设计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高层次审美追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通过深入挖掘美术作品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等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绪宛.美术鉴赏过程中的审美追求分析[J].美术文献,2020(04):11-12.

[2]朱俊红.浅谈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J].才智,2019(33):207.

(作者简介:卢宗业,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卢宗业

第三篇:浅议高中生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文学鉴赏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主旨及方法进行欣赏了解的一种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着怎样的审美认识,将直接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在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中,为了能够开拓视野,提升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并使自身的文学素质得到提升,高中生应该重视如何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文学素养。文学鉴赏对于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其升学及日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将对提升高中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文学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在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文学作品鉴赏;必要性;问题;对策

一、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1.陶冶情操,开拓眼界

在当前的学习过程中,讲求上课速度的快餐式学习模式依旧存在。从学生视角探究其中的原因可能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有关。例如,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我发现教师会将作品整体分成多个部分,之后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结构以及发展情节等开展逐一的分析和解读,缺乏对作品深层次的阅读和研究。这样,就会致使我无法得到情感的认知以及意境的感知等[1]。因此,为了走出这一学习窘境,我认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则显得极为必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时候,能够对作品蕴含的情感以及内涵有更加深刻的品味,获得文化知识的熏陶,并对文学鉴赏的热情有所体会,进而能够使学生喜欢上文学鉴赏,并使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开拓。

2.带动学习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写作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在课堂写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教师通常会采取固定写作模式进行教学,虽然学生的写作成绩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能力的激发和发展。长期使用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乏味、无趣,进而逐渐的失去语文阅读以及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写作习惯。因此,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美和学习语文知识的美,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时自主学习,搜集多样化的写作素材,掌握各种写作技巧,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语文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

學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需要对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达方式、写作风格、语言运用以及人物、事件、场景等内容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具有独特见解的创新性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散,还养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进而促进了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高中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根据自身实践学习经验,对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下通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内容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问题开展分析。

1.教学方式太过单一

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有些教师会过于追求学生分数的提升,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比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分析并解读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怎样体会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等。为了能够使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到提升,教师通常会传授给学生一种固有的思考模式。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认为导致这种教学局面的出现与传统教学思想的熏陶、巨大升学压力的影响等因素有关。然而,学生是否对作品的内涵有真正的体会,教师却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在意[2]。如果教师一直沿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答题以及表层的理解上,缺乏对作品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2.学生并没有对文学作品鉴赏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以本人为例,我对文学作品鉴赏学习的重要性及艺术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是将其看作是老师安排的语文作业,甚至在思想认知中我认为对文章进行分析就等同于文学作品鉴赏。虽说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教师运用了话剧彩排、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加深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但因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使得我们只能够简单粗略的理解作品表层含义,对自己所扮演人物的情感走向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使得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无法得到根本性提升。

三、高中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针对高中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认为可以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加以解决,具体归纳为以下两点。

1.教师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

文学鉴赏的基础就是动情,情也是促进学生鉴赏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文学鉴赏的时候,应该注重调动自身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通过两者的情感融入来形成巨大的学习合力,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一方面,作为高中生我认为教师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具,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作品鉴赏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比如,可以运用配乐的方式,营造出与作品情境相近的气氛;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展示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等,进而使学生的情感能够被激发出来,更容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作为高中生我认为教师还可以进行示范阅读,通过表情、肢体动作等方面的带动再现作品中的情感信息,带动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范读的方式,可以使作品的情感和思想直观且立体地展现出来,以声音作为媒介,使情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得到实现,触动学生的心灵。

2.学生方面——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若想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应该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之下,学生在阅读每个文学作品中可以自主自觉地加以鉴赏分析。

首先,作为高中生我感觉学生应注重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精准的评析并判断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将此看做是提升学生自身鉴赏能力的前提条件。所以,学生应该对作品表达思想是否健康和积极进行分析。倘若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是健康且积极的,即应该予以肯定和认可,同时对其中的精华进行汲取。反之,倘若其中蕴含的思想是不健康且消极的,即应该予以摒弃和否定[3]。

其次,學生要掌握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学生应该对作品中应用的修辞方式以及细节处理进行鉴赏,例如,在鉴赏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的时候,学生就应该通过阅读的方式,体会作品中那些优美的语句,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或是拟人的方式对荷花进行描写,进而感受荷花的美。作者应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将荷花描写的生机勃勃,展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赞美。

最后,我认为学生要分析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每位作者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不同的语言特色也是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该注重的问题。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较为犀利;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语言相对朴实且蕴含一定的意境美。因此,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作者写作的语言特色,进而能够掌握不同语言方式的表达形式。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生,也应该正确看待培养高中生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并能够认真地对待文学鉴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采取有效的学习措施,使自身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强化,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不应该只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将教学重点置立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协同转变,来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哈静.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的作用[J]. 学周刊,2016,(33):212-213.

[2]马文明. 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路径思考[J]. 学周刊,2016,(13):162-163.

[3]罗贞与.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 现代交际,2013,(12):125.

作者:陶佳仪

上一篇:机械制造专业论文下一篇:法律事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