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竞赛

2024-05-12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竞赛(精选7篇)

篇1: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竞赛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竞赛

一、选择题。()

1、已知xa2,xb3,则x2ab()

A、2

3B、-14

C、3D、12、若多项式4x2a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a的值为()

A、6B、±6C.、12D、±123、已知a19991999

20002000,b20002000

20012001,c20012001

20022002,则a、b、c的大小关系是(A.a>b>cB.b>c>aC.c>a>bD.c>b>a4、已知a=255,b=344,c=433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A、b>c>aB、a>b>cC、c>a>bD、a

篇2: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竞赛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为符合题意的答案。

1.如果把 “开运河,创科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的中外交往”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它们应该同属于下列哪一主题?()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A.唐太宗任贤纳谏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3.中国古代绘画往往反映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步 辇图

A.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 B.唐玄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 C.唐太宗接见波斯王子 D.唐玄宗接见波斯王子 4.ABCD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B.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C.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5.唐代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6.小静看完电视剧《贞观长歌》,对唐朝的历史很感兴趣,想了解唐朝的历史可以翻阅:()

A《史记》 B《春秋》 C《尚书》 D《资治通鉴》 7.《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8、“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关系()A、吐蕃

B、突厥

C、南诏

D、靺鞨

9.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10.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11.“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2.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B 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C 宋代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D 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13.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A手工业作坊 B市 C瓦肆 D坊 14.澶渊之盟签订双方是:()

A、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北宋与西夏 15.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使用景德镇的瓷器 B用“交子”购物

C到瓦肆中看戏 D朋友送你《马可•波罗行记》 16.郭沫若先生为山东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17.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图1 图2 A.行省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18.下图反映的本质是()

A 明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B 明代地方制度的变化 C 明代官制机构的简化 D皇权的不断加强 19.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20.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篇3: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竞赛

一、基于史料的学生史证意识的培养

基于史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历史新课标的题中之义,也是历史学科的科学性所在。所以,求真、求实应该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通用标准,也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2]。在当下的教学竞赛课中,充分利用史料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应该成为历史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

1.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为教材史实寻求证据

质疑是寻求证据的起点,也是产生问题意识的缘起。历史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牵引,敢于质疑教科书的史实和观点并为其寻求证据。英国历史教育学者蒂姆·洛马斯认为,质疑是史料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一则史料,然后让他们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为了确定该材料对于特定的目的是否有用而提出来的”。[3]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求证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史料证据的真伪进行考辨。因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缜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4]

2.注意史料证据的全面性

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史料从各个方面论证。注意对历史档案、报刊史料、方志、典制、碑文等无意史料的引用,因为“无意史料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无意史料的特殊价值在于因其无主体之意的干扰而犹能保存历史之真”。[5]

3.注重史料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严密的证据链条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史料的整合应该注重史料证据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应当按照历史逻辑将史料整合成完整、严密的证据链,避免“孤证而立、抽样作证”。

“凭证据说话是理性民主和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6]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引用史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学习水平,注意对史料的筛选和整合;切忌史料的盲目罗列和堆砌,慎用一些传说、野史、传奇故事、影视剧资料等经过二次加工的史料。这样既符合历史教学的客观要求,也契合新课程的理念。

二、教材文本资源的整合开发

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科学、充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既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部分,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转变教师教材观的客观要求。整合开发教材资源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努力突破历史教材固有的逻辑,对教材知识和逻辑进行重构、创生,使其转化为适宜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的知识表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整合开发教材文本。

1.整合教科书知识顺序,使其转化为教学逻辑

例如有的老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江南地区的开发》时,课本原来的知识顺序为“西晋兴亡和内迁各族”→“淝水之战”→“江南地区开发”。但是,教师为了突出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人口的南迁和江南的开发”内容,将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即先讲江南的开发,后讲江南开发的原因,再讲淝水之战等内容。这种基于课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重建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另外,还有的教师将教材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教学主题之中。例如,某教师在讲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通过三个不同时代的家庭故事“康有为和他女儿的故事(剪辫、放足)”、“宋耀如和倪桂珍的故事(服饰)”、“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故事(婚姻观等)”来呈现不同时代的生活变化。这种生活片段式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尽管可能主体之间的时序性不是很强。总之,教师根据实际学情将教材结构重组、整合,转化为教学逻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同时也能避免照本宣科的繁琐。

2.在教学中充分应用教材中的资源

例如,教师在讲授初中七年级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由导语“为什么隋文帝能重新实现全国统一?”引出“隋朝统一的原因、经过、影响”;导语“隋炀帝时耗费数百万人力开凿的大运河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作用?”引出“大运河的开凿和作用”。这种利用课前导语概括性和思考性的特点,将导语中给定信息演绎为教学内容的方式既有效利用了教材资源,又符合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图片、课后探究题等栏目,基于学生的认知逻辑来设计教学内容。

3.合理拓展补充教材资料,增添必要的史实的讲述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时序性相对较弱,教师在教学中补充必要的背景性知识内容是教材开发的重要一环。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历史资料,增强历史课堂的丰富性和历史味。

三、合理拓展学术深度,展现教师史学素养

随着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界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认识逐渐拓展、深化。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的讲解,还需要结合当下历史学研究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适当引介史学的新观点、新认识。

1.教师应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扭转以往历史学的陈旧观点

例如学界以往对明清社会发展持“停滞论”“转折论”,但是李伯重指出:“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家庭农场上的劳动生产率在上升。也正是由于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增加,实际生活水平也较明代后期有所提高。”[7]这一观点矫正了以往观点的片面性,重新阐释了明清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

2.结合高考命题方向适当吸纳和呈现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命题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趋向,这种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命题者热衷于把高校学术研究新成果转换为高考试题,其本质就是把历史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内容渗透到高考命题中。”[8]例如2010年四川高考历史材料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分析其积极作用”;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考察了“明清时期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士大夫对明清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等等。在这种趋势下,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结合考题将西方汉学研究的相关理论,诸如费正清的冲击—反应学说、黄宗智的经济发展“过密化”、施坚雅德区域经济发展“六边形”模式、“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等,作为补充内容进行介绍性讲解以拓展学生视野。

总之,历史教师应依据历史新课标,从教学理念的隐形渗透与知识点的显性讲解两个方面引介史学学术成果。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中新观点介入的“度”和“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只能作为教材主体内容的补充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用,不能为了展现历史教师的史学功底而成为课堂的主角。另外,学术成果应该更多呈现史学界的公论,而不是为了新颖,照搬、套用史学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避免导致学生认知的偏差和混乱。

四、竞赛课内容与日常课堂的有效衔接

适应不同的教学场域、自由切换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另外,历史教学竞赛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考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否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表征,核心功能在于诊断日常教学问题、改进教师教学实践。所以,竞赛课与日常教学的有效衔接,既是教师教学知识情境性的主要体现,也是教学竞赛内容评价的重要一环。

当下,有的历史竞赛课堂成了教师表演、角逐的空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课前,有的历史教师过度备课,临时嫁接新理念、补充新资料,造成教学目标过高、课堂容量过大。更有甚者,教师提前准备竞赛课内容,事先在不同班级演练一轮。这样,竞赛课教学就成为一种临时的表演,缺少热情、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形式花样百出,情景剧、视频、图片的大量介入使学生眼花缭乱,很难找到知识内容的逻辑和体系。在课堂互动方面,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升互动层次,常常把课堂提问设计得很容易回答,大多在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探究性;也有教师为了凸显自己的历史功底,问题设计过于专业化,学生难以理解,互动不畅。以上诸多问题揭示出历史教师将教学竞赛课的地位专门化、独立化,切断其与日常教学之间的联系。历史教师应该转变理念,重视教学竞赛并不等于将其设计得“高、新、奇”。实际上,教学竞赛课只是日常教学的延伸,不必专门设计。教学竞赛课应该更多地公开平日教学的常态,曝露日常教学的问题与缺陷,使评委、专家更多地了解一线教学的实际状况,从实践层面进行诊断、分析,给予历史教学实践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正如历史教师孙立舟所言:“公开课应该更多的展示日常历史教学的三态———常态、病态、窘态。”[9]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竞赛这一评价机制的诊断与改进功能。所以,中学历史教学竞赛课的真谛应该是:“教学就是教学,返璞归真,少点对学生的绑架,让复杂问题简单化,删去课堂无关紧要的花絮,让学生在平常中感动,在简洁中受益,留点空白和遗憾未尝不可。”[10]

综上,“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是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特定内容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与特定主题相联系的知识,所以它不同于一般教学法知识。”[11]就历史教学过程而言,基于史料的史证意识培养、历史教材文本的开发、学术成果的吸纳、教学情境的转换衔接是历史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部分。中学历史教学竞赛课的内容评价应该重点突出上述历史学科特色的内容,使历史竞赛课成为新课程理念和历史味有机结合的典范。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在职研修的一种手段,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历史教师专业水准有很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竞赛课的内容评价应该重点突出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基于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材文本资源的二次开发、合理吸收历史学术成果、强化竞赛课内容与日常课堂的衔接四方面内容。这四个方面内容充分契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殊性、实践性、情境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历史教学竞赛,课堂内容评价,学科教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任世江.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J].历史教学,2007(8).

[3][英]蒂姆·洛马斯著.论史料教学[J].叶小兵,译.历史教学:上半月刊,1998(2).

[4]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秋升.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6]聂幼犁.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机遇和责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7]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3.

[8]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分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1).

[9]孙立舟.公开课到底公开什么[J].中学历史教学,2014(10).

[10]李应平.为什么公开课出现“不买账”的现象——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展示课观课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2014(8).

篇4: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

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篇5: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1.繁荣的大都市生活

(1)大都市

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指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

杂剧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南北后,元杂剧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4)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2.宋词和元曲

(1)含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2)词牌: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3)著名词人

a.苏轼:豪迈飘逸;

b.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

c.辛弃疾: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更为雄奇阔大。

(4)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

(5)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祖光、白朴

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

a.体例: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b.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00 多年的历史

c.编写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篇6: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18、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19、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0、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21、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

南宋,定都临安。

22、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23、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24、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5、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6、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7、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28、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29、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0、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31、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2、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3、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4、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35、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3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37、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38、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9、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40、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41、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42、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43、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44、顺治帝封**五世为“**喇嘛”,后来康熙帝封**五世为“**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喇嘛”、“**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5、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46、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47、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48、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49、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50、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51、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0、明代三部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53、清代著名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答

1、唐朝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注意总结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贞观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答: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3、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目的、内容是什么?

答: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保甲法。

4、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答:a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c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d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

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6、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这种政策,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强化统治机构: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8、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9、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创设,包括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有六部。科举制:隋朝创设,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时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明经科和进士科。行省制度:元朝创设,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厂卫特务机构:明朝设立,主要有明太祖设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的“东厂”。

八股取士:明朝的科举制度,考试范围在“四书五经”,文章称“八股文”,对读书人危害甚巨。军机处: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

10、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11、清“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影响:

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4.宋代三大词人及代表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四大名著及作者《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5、人物与成就 李春:赵州桥;毕升:活字印刷术;孙思邈:记载火药配方;司马光:《资治通鉴》;关汉卿:《窦娥冤》;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郑和:七次下西洋

篇7:初一历史下册期末知识点总结

隋朝重新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朝重新实现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隋朝大运河开通历史意义: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影响: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贞观之治的内容: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唐太宗为加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唐太宗即位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戒奢从简,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为缓解君民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唐太宗统治时期我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局面?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谈一谈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主要功绩?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拨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唐朝 “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了?唐朝的经济出现了极大的繁荣。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列举唐朝时期著名皇帝: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列举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的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科举考试对(唐朝)当时的影响?科举考试选拨了众多的人才,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科举制产生的影响?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

我们从唐太宗民族政策中得到的启示?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唐玄宗册封的民族首领:回纥—怀仁可汗(西北地区);靺鞨—渤海郡王(东北地区);六诏(南诏)—云南王(西南地区)

唐朝时期怎样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辖: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今新疆地区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朝著名商业城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唐朝外贸活跃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唐代农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唐朝瓷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宋太祖巩固统治采取哪些措施?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北宋与辽议和的内容(澶渊之盟):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议和的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如何看待双方战与和?①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条约,宋每年给辽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北宋与西夏议和的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北宋与西夏议和的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南宋与金议和的结果: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宋朝著名商业城市:开封、杭州 宋朝著名造船基地:广州、泉州 宋朝著名商港:广州、泉州

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宋朝瓷器: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北宋兴起的瓷都景德镇。纸币产生的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纸币产生的意义:有利于商业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元世祖(忽必烈)的统治: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

元世祖(忽必烈)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的措施:①在中央设中书省;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③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④加强对琉球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

元朝大运河:通惠河、会通河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①许多汉族人迁移到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融合;④回族的形成。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①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工、刑、兵、礼、户、吏)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于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③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次数多,前后共七次;②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③设备先进,航海海船大,船员人数多;④航海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靖难之役: 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下令实行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清朝建立之初,皇太极是怎样巩固统治的:他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并注意选拔人才,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表现:①清初,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里。皇权受到限制;②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③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

清朝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确立册封制度①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②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设置驻藏大臣③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影响: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清朝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管辖:①乾隆帝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的叛乱;②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③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①完成了对**和**的册封,确立了**和**的继承制度;②设置驻藏大臣,并规定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③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维护祖国统一;④清朝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⑤乾隆帝亲自接见并妥善安置重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①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闭关锁国”的措施:①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②清朝统一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阶段: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历史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清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清朝是怎样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的?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各省、区分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管理地方;在中央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清朝的疆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上一篇:艺术鉴赏过程论文下一篇:工作总结简短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