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

2024-05-21

丰乐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精选13篇)

篇1:丰乐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

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文言文阅读比较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曰 B.至于负者歌于途/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遂书以名其亭焉/名之者谁D.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小题2】用斜线(/)为文中画展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分)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3分)

【小题4】【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共同点?(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小题3】(1)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荫。

(2)又幸好这里的百姓因年成丰收而欣喜快乐。

【小题4】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于山水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A中划线的字“临”,都是“面对,对着”的意思; B中划线的字“负”,都是“背”的意思;C中划线的的字“名”,都是“命名”的意思;D中划线的字“景”,前一个是“景色、风景”的意思,后一个是“日光”的意思。所以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芳(香花)”、“发(开放)、秀(草木茂盛)。”这些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其(这里)、“乐(在这里是欢喜)的意思”等词翻译准确,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学生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段,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甲文第二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这一段先写滁人之游,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再写太守之宴,表现了太守与众宾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这里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简。乙文中“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说明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时,不仅自己享“乐”,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沉迷于美景之中,而是“乐”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风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由此可见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的共同点是: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于山水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揣摩能力。

点评:揣摩人物情感,理解文章主题,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做全面的分析理解,千万不要断章取义。分析文章主题、揣摩人物情感时,可以看开头,看结尾,看抒情议论段,看文中叙述了哪些事,也可以透过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根据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篇2:丰乐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丰乐亭记》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③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④数?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注释

①明年:第二年.②顾:向四周看.③按:查核.④胜:尽.⑤及:到达.⑥涵煦:滋润化育.⑦幸:庆幸.⑧因为:于是就.本:根据.⑨道:称道.⑩夫:句首语气词.宣:宣扬.A滁:滁州[安徽省]

11.书:写下

12.名:命名

B:丰山:在滁州西南

C:耸然“高耸的样子

D: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滃(wěng)然:水势充盛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

掇幽芳: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刻露:指秋冬时节,草本凋零,景致萧瑟.岁物:收成事简:公务简单

掇(duō):拾取,采取

翻译

篇3:欧阳修的忧患意识与《丰乐亭记》

一.追述历史, 居安思危

自古以来, 滁州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末政治腐败愈甚, 藩镇割据愈甚, 宦官专权愈甚。统治者抽筋吸髓, 大肆剥削, 以致起义烽火遍及海内。先有王仙芝、黄巢义军攻克滁州, 战争过后, 滁州城化为一片废墟, 其状惨不忍睹!之后, 便是五代十国迭相更替, 彼此之间攻伐, 百姓生灵涂炭。五代末期, 后周与南唐也曾决战于滁州。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记载如下:“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袭清流关, 皇甫晖等陈于山下, 方与前锋战, 太祖引兵出山后, 晖等大惊, 走入滁州, 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水, 直抵城下……晖整众而出, 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阵而入, 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 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 中脑, 生擒之, 并擒姚凤, 遂克滁州。”

经此一战而胜负顿现, 后周日益雄起而南唐渐趋衰微。滁州终迎来和平曙光。欧阳公追忆这段历史, 一者是要让百姓明白是太祖皇帝让天下重归一统, 也是太祖皇帝让他们安居乐业;二者是要引导百姓饮水思源, 拜谢太祖皇帝浩荡天恩;三者是要说当下安定太平之大好局面委实来之不易, 需倍加珍惜。于此, 我们可以看出欧阳公真可谓用心良苦矣!

欧阳公在文中曾这样写道:“百年之间, 漠然见山高水清, 欲问遗事, 而遗老尽矣。”百年之前, 高峻之山, 清清之河, 乃古之战场, 这里曾经刀光剑影, 激烈厮杀。然百年过去, 高山仍在, 碧水长流, 战争棋局已难以复盘, 历史之警钟也难以长鸣。北宋王朝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 全然觉察不到表面的繁荣背后所蕴藏之深重危机。

诗人林昇《题临安邸》一诗讽刺南宋朝廷醉生梦死, 寻欢作乐。其实北宋何尝不是如此呢?百姓远离战火, 在安享太平中陶然而醉, 在陶然而醉中忘掉战争, 在忘掉战争中忘却灾难, 在忘却灾难中失去忧患, 在失去忧患中变得麻木。试想一下百姓全无忧患之心, 一旦遭到外敌入侵将会怎样呢?自然是举手投降, 不战而亡, 其后果可谓严重矣!欧阳公每虑及此, 不禁忧心忡忡。

二.心系天下, 胸怀社稷

如前所述, 北宋之安定太平背后蕴藏着深刻之危机。危机之所以产生, 是因为朝廷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岁贡辽、西夏, 养虎为患, 致使敌人得寸进尺, 得陇望蜀。其妥协投降之表现如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缔结“澶渊之盟”, 岁贡白银十万两, 丝绢二十万匹。仁宗庆历二年 (1042) , 割让晋阳瓦桥关以南十县土地, 并加纳白银十万两, 丝绢十万匹。庆历四年 (1044) , 北宋朝廷与西夏议和, 岁贡白银十万两, 丝绢十万匹, 茶叶三万斤。以贿求和, 对内不仅使得朝廷财力无以为继, 国家府库极度空虚, 而且严重增加百姓之负担, 令百姓苦不堪言;对外则不仅不断向敌人示弱, 让敌人气焰愈加嚣张。

欧阳公乃忠君爱国之臣, 远见卓识之士, 他意识到妥协投降只能国破家亡。所以欧阳公坚决拥护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 他希望通过政治革新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之局面。然而改革因限制官僚特权, 而触犯了他们之利益, 因此官僚贵族人人恨之入骨, 于是“谤毁寖盛, 朋党之论滋不可解” (《宋史纪事本末》) 。欧阳公见此情景, 遂上《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之辩诬, 并作《朋党论》一文予以还击。最终欧阳公也因之傅知以罪, 贬谪滁州。范文正公推行庆历新政, 本欲富国强兵, 孰料仁宗皇帝一纸诏书, 公等相继罢去, 新政无疾而终。眼见天下日益“缺钙”, 朝廷日渐沉沦, 欧阳公怎不忧心如焚?然自己身处江湖之远, 纵有忧国忧民之心, 谁人知晓?难居庙堂之高, 纵有扭转乾坤之能, 又何处施展?每念及此, 欧阳公当痛入骨髓矣!

篇4:《丰乐亭记》赏析

近人陈衍说:“永叔文以序跋杂记为最长,杂记尤以《丰乐亭》为最完美。”(《石遗室论文》)可见人们对这篇短文的推重。

文章开篇先言丰乐亭兴建的缘起。丰山下幽谷中有泉,作者“顾而乐之”,便作亭于临泉之上,可见亭本以“丰山可乐”得名。接下来本应承上“丰山可乐”而展开,可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却忽然展开议论。作者先概括滁地从五代入宋的这段历史,遥念太祖皇帝平滁而创天下太平的功业,真是一往情深。接着又推开一层进行议论,歌颂宋天子出而四海统一。以下写山高水清,又与外地间隔,“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正面写宋之承平局面。“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作者到此才点出“丰乐”之所由来,亦归重于上之功德,体现作记本旨。由“丰山可乐”到“年丰可乐”而称圣,立意阔大。文末点明作记目的是使人民懂得“岁丰年乐”之所由,表现出一片敬上爱民之心。

从文章表达的重点来看,本篇虽是亭记,但重点却在“丰乐”二字。作者意图通过“丰乐”而称圣,故作者着意形成文章能传达出的太平气象。作者便围绕“丰乐”二字,通过写景、议论、记叙,使文章形成一种太平气象的整体氛围。写景、记叙写“丰乐”,形象具体,使人易于感受,但终是表层的。因此作者充分运用了议论这一手段,使写“丰乐”而深一层,以达到称圣的目的。加上作者巧妙地驾驭文字,使文章形成一种安详、深沉和雍容的情调,成功地将作者对太平丰乐局面形成的欣慰之情,传达给读者,也使读者感受到他那对国对民忠诚之心的搏动。

本文最能显示欧文婉曲平易、妙丽轻柔的散文风格。这首先与欧公用词造句的平易、精美有关。如第三段写丰乐亭四周景色的可爱:“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前一句写春夏人们采花和遮阴,写动态而充满活力;二、三句写秋冬叶脱草枯,水落石出,写静态而肃爽清幽,从平易中见绚丽,自然中见精巧,别有一番柔和婉丽之美。其次与作者在行文时能精心安排语气的轻重缓急、形式的整齐错落、声韵的和谐悠扬有关。如第二段追述太祖皇帝率兵平滁,以及唐末五代的纷争局面以后的文字中的“盖天下之平久矣”,“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两个“矣”字缓缓叹喟,既有回顾历史的感慨,又有对当前承平局面的欣慰和对大宋开国皇帝的称颂,造成文章咏叹和舒缓的语气,增添了文章的风神。第一段中的“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句中散句“其上丰山”、“下则幽谷”、“中有清泉”,句式短而有变化;“耸然而特立”、“窈然而深藏”、“滃然而仰出”,句式整齐。这样使句子长短参差,具有一种整齐错落之美,读起来也有很强的音乐感,

(《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古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作文素材

星野道夫用生命爱自然

如果能让熊来选择它们认为最亲密的人类朋友,那么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一定能当选。翻开《北极光》、《旅行的树》、《在漫长的旅途中》等星野道夫出版的摄影游记作品集,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熊的照片——两只棕熊在草地上嬉戏;北极熊带着它的孩子们在刚刚融化的冰河上追逐海鸟……在星野道夫的镜头里,熊一点也不凶残,而是那样憨态可掬。

1971年,读大学的星野加入了探险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远赴阿拉斯加,与一户纯朴的爱斯基摩人共度了一个暑假。回到日本后,得知挚友登山时意外身亡,他感悟到“生命有限”。为了找回生命的坐标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阿拉斯加大学野生动物管理学系就读,并开始了自然生态摄影的生涯。

二十年来,星野穿梭在阿拉斯加的山脉、冰河、森林之间,拍摄了大量自然生态作品,尤以熊的摄影闻名于世。在亲近被拍摄的动物时,星野很少武装自己:“动物知道你带着枪,就会起戒心。要发现真实的一面,就得拿命当赌注!”

1996年8月,星野来到堪察加半岛拍摄棕熊。8日早晨,星野正在帐篷中休息,突然一只健硕棕熊的前半身闯了进来。作为拿生命当赌注的摄影师,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拿出相机拍下他人生的最后一幅照片。他刚按下快门,棕熊的巨掌就向他拍了下来。这幅最后的风景触目惊心,令人震撼。

星野道夫在《在漫长的旅途中》说过:“给予我们鼓励与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看到的风景。”而那幅记录了“最后的风景”的作品,一定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鼓励和勇气。

篇5:《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②顾:向四周看。

③按:查核。

④胜:尽。

⑤及:到达。

⑥涵煦:滋润化育。

⑦幸:庆幸。

⑧因为:于是就。本:根据。

⑨道:称道。

⑩夫:句首语气词。宣:宣扬。A滁:滁州[安徽省]

11.书:写下

12.名:命名

B:丰山:在滁州西南

C:耸然“高耸的样子

D: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滃(wěng)然:水势充盛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

掇幽芳: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

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

刻露:指秋冬时节,草本凋零,景致萧瑟。

岁物:收成

事简:公务简单

篇6:《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①所不至 ( ) ②乐生送死 ( )

③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 )④名其亭 ( )

【小题2】下列句中的“而”与“仰而望山”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而年又最高B.水落而石出C.朝而往D.而吾蛇尚存【小题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民 生 不 见 外 事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篇7:丰乐亭记的阅读题答案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篇8: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黑体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B.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C.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思)

D.乐其地僻而事简(乐:喜欢)

2.下列黑体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掇幽芳而荫乔木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译文:_______________

4.《醉翁亭记》中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描绘出“山间之四时”,本文中哪几句也描绘了四季景色?

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被贬滁州,但他的生活仍很有乐趣,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两文看。你认为他有哪些乐趣?

_________________

6.《醉翁亭记》和本文同为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作者仕途受挫,犹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你从其生活态度中获得了什么教益?请结合选文内容、链接材料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二十岁时他们都在干什么?

习近平:和上万知青在农村干活;奥巴马:因多种族背景自卑而酗酒抽烟解烦;普京:放弃练柔道决心考大学;爱因斯坦:找不到工作做家教谋生;马云:三次高考后勉强被杭州师院录取;莫言:棉花加工厂临时工。

篇9:丰乐亭记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已经)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然)③言未既(尽,完)④既而得尸于井(不就)

4、词类活用

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意动用法,以之为乐)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③掇幽芳而荫乔木(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④风霜冰雪(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⑤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词作动词,命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应译出“所以”、“安”、“幸”)

三、思考讨论

1、第一节介绍了作者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1:“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讨论2: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3: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

明确: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学习时数】1课时

【课文分析】

《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一、导入新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1、通假字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

2、古今异义

(1)修既治滁之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本其山川

(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

3、一词多义(1)始

①始饮滁水而甘

(才)

②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起初,开始)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曾经)(2)爱

①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③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吝惜,爱惜)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爱慕)(3)既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略)

二、思考讨论:

1、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2、第三段“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3、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他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明确:(1)“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2)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4、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明确: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问„„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四段,直接第二、三段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

5、本文怎样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丰乐亭”的“乐”意?

明确: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

平安定的岁月。

(提示: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答案: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意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2、下列每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答案: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涂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篇10:《丰乐亭记》原文及欣赏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

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样子。

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

“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皇帝引兵出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一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井擒姚凤,遂克滁州。”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

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

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涵煦:滋润教化。

事简:公务简单。

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

“风霜”二句: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更加清爽秀丽。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岁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

篇11:丰乐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

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试题】

1.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说说诗中描绘的春景的特点?

2.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4)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写出了暮春季节生机盎然,色彩绚烂的特点。

2.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之情。

3.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4.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者,领导了北宋的诗革新运动。以往所说“唐宋八大家”,就有六大家属于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里的。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

【注释】

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滁县)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侧,是作者任滁州太守时建造的。

红树:指鲜花盛开的树。红,花的代称。

长郊:广阔的郊野。

无涯:无边际。

至:逝去。

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译文】

满树的红花与青山在夕阳的照耀下相应成趣,郊外一片茫茫草色好像没有尽头。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鉴赏】

本诗选自《欧阳修全集》。诗人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三首绝句,这里选一首。诗中描写诗人尽情春游,如醉如痴,简直不肯放过春天的样子。可以说,这是《画眉鸟》诗中“自在啼”的.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注脚。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景交融,清新明丽。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这首诗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篇12:盖公堂记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盖公堂记

苏轼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

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惧而反之 反:同“返”,回来

期月而百疾作 期月:约定一个月的期限

B.三易医而疾愈甚 甚:严重,厉害

里老父教之曰 老父:年老的父亲

C.立法更制 更:改变

臭味乱于外 臭味:恶臭的气味

D.可见而不可致 致:招来

庶几复见如公者 庶几:几乎,差不多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治且杀人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三易医而疾愈甚 若无罪而就死地

C.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D.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处讲了一个庸医误人的故事,医生不能辨症施治,致使小病成了大病,病人深受其害,这个故事带有寓言的性质。

B.“昔之为国者亦然”是全文立意的关键。指出苛政、繁政扰民,则民不堪重负;与民休息,则天下安定: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C.作者在胶西做地方官,没有找到盖公的子孙、坟墓,就新建盖公堂,并且和自己的属下在那里游玩、居留,来表达对盖公的敬仰和追怀。

D.由史书没有记载盖公的逝世,作者想到得道的人可以不死,进而甚至希望自己也能一睹盖公的风采。其事未免虚无,但其情则殷殷可鉴。

1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师 其 言想 见 其 为 人 庶 几 复 见 如 公 者 治 新 寝 于 黄 堂 之 北 易 其弊 陋 重 门 洞 开 尽 城 之 南 北 相望 如 引 绳 名 之 曰 盖 公 堂

20.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3分)

答:

②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4分)

答:

参考答案:

16.D 17.D 18.C

19.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

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3分)

20.(见“参考译文”)

篇13: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成小题(8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欧阳修。(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B.第②段生动展现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C.第③段以禽鸟、游人衬托太守以众人之乐为乐。D.全篇充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宋

【小题2】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3分)

【小题3】A(3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其作者和作者的生活朝代一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要注意把字写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文言文课文,不但要知道字词句意,还要能知道大致内容和主题以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觥筹交错交错” “者 也 ”等。“觥筹交错”中的“交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即“交互、错杂” ,故应译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者 也”表示判断。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的说法是错误的。文中的任何语段都不是孤立的,要把它放到全篇中去理解。第一段中的太守因景美而乐,但不能说“只是”,因为根据下文太守的“乐”更在于“乐民之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上一篇:大四学年鉴定表自我总结下一篇:告别初二迎接初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