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写作题材

2024-05-22

古典诗词写作题材(精选10篇)

篇1:古典诗词写作题材

茶叶诗词的题材解读

名茶之诗宋代名茶诗篇中咏得最多的为龙凤团茶,如王禹??的《龙凤团茶》、蔡襄的《北苑茶》、欧阳修的《送龙茶与许道人》等。其次是双井茶,如欧阳修的《双井茶》、黄庭坚的《以双井茶送子瞻》、苏轼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等。日铸茶,如苏辙的《宋城宰韩夕惠日铸茶》、曾?椎摹妒鲋垛萌罩?茶》等。其他如蒙顶茶(文同的《谢人寄蒙顶茶》)、修仁茶(孙觌的.《饮修仁茶》)、鸠坑茶(范仲淹的《鸠坑茶》)、七宝茶(梅尧臣的《七宝茶》)、月兔茶(苏轼的《月兔茶》)、宝云茶(王令的《谢张和仲惠宝云茶》)、卧龙山茶(赵?ǖ摹洞涡恍砩偾浼奈粤?山茶》)、鸦山茶(梅尧臣的《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扬州贡茶(欧阳修的《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等。

茶圣陆羽之诗宋代诗人常常在茶诗中提到陆羽,这是他们对这位茶业伟人表示景仰之意,尤其是陆游更为倾心,“桑乞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遥遥桑乞家风在,重补茶经又一篇”、“汗青未绝茶经笔”、“茶瞧可作经”等,从这些诗推测,陆游可能也写过茶经。

煎茶之诗苏东坡的《汲江煎茶》诗写得最好,杨万里对之赞叹不已,他评价该诗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饮茶之诗最脍炙人口的是范仲淹的《斗茶歌》,其诗题的全称是《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意,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祝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神。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这首《斗茶歌》,历史上已有过很高的评价,如《诗林广记》引《艺苑雌黄》说:“玉川子有《谢孟谏议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两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优劣论。”

斗茶又称茗战,即评比茶叶品质的优劣,盛行于北宋,宋唐庚有《斗茶记》。

王安石的《寄茶与平甫》诗,则反映了唐宋人的一种饮茶习惯:

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

王安石对他弟弟平甫(即王安国)说,在“金谷园”看花的时候,不要煎饮茶,因为“对花啜茶”是“杀风景”(即令人败兴之事)。此在唐代李商隐的《义山杂纂》中曾提到,有16种情况都属于杀风景,如“看花泪下”、“煮鹤焚琴”、“松下喝道”等,“对花啜茶”也为一种。

名泉之诗宋人非常喜爱惠山泉,因此咏惠泉的诗特别多,尤其是苏东坡。其他有庐山的谷帘泉(王禹??的《谷帘水》)、江西庐山三叠泉(汤巾诗)、安徽滁县??琊山麓六一泉(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山东济南金线泉(苏辙的《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寄新茶》)、江苏扬州大明泉(黄庭坚的《谢人惠茶》)、江苏镇江中泠泉(范仲淹的《斗茶歌》)、湖北天门文学泉(王禹??的《题景陵文学泉》)、湘北宜昌陆游泉(陆游诗)等。

篇2:古典诗词写作题材

任日夜的犁铧

翻开贫瘠

借月色的眼眸

长成一寸寸新芽

当春雨思念成

无边的绿海

天涯芳草留下

只是

无怨无悔的心梦

当黑发变成白发

我还会借梦的翅膀

飞归远方

与你 一同出发

那时

网上虚拟或真实的故事

已经被暗黑的夜代替

那时候

一往情深深几许诗文

不在有记忆的魅力

但只要留下的

那路那雨那风景

还在

那就是我

依稀的追忆

岁月荏苒

青春不在,梦想还在

愿老骥伏枥

不在是

篇3:从题材入手读懂高考古诗词

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咏史怀古、咏物、思乡、隐逸、写景、赠别、述怀、幽怨、游子、从军、边塞、登临、建功、感遇、忧国、爱情等题材,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鉴赏时抓住题材特点,便不会离谱背弦。

1.咏史怀古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历史事件,抒发现实政治感慨。这首诗借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亡了国这个历史事件, 抒发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大事怀抱隐忧的感慨。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形成强烈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 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2.咏物诗

修竹篇 陈子昂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修竹篇》借修竹寄托自己的理想, 表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不畏强暴的坚贞不屈。《孤桐》表现了王安石孤高不屈的品格和济世利民的抱负。

3.赠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两首诗共同点是都表达了对朋友的真挚友情,不同点是王维送客的时节是春天一个雨后的清晨,地点在客舍,诗人将感情融于一个特定的充满生活气息的饯别场面。一次次真诚的劝酒是对朋友真诚的挽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感情。王昌龄送客的时节是秋天,地点在江边。尾句的叮咛,表达了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守操守的信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情纯如冰水。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浸润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4.边塞诗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以轻快跳脱之笔,从侧面进行烘托,避开了正面写战争。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又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 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 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5.写景诗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1半江红。可怜2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歌一二句写残阳映照下的江景。同在夕阳映照下,部分江水呈现碧绿的色彩,另一部分江水则波光绚烂,红艳艳的一片。碧绿与火红,相互映衬,江景显得奇妙而迷人。三四句写新月初升时的夜景。江岸的青草上,点点露水,犹如粒粒珍珠,清光闪闪;天空中,一弯新月,犹如一张匀称、精致的弓镶嵌在蔚蓝的天幕上。景象晶莹,秀丽清新。

诗人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了在赴任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 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 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 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其他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

篇4:诗词题材分类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送别诗

1.惜别、思念之情。

我寄愁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深厚情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劝勉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

4.担忧、关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二、怀古诗

1.感叹世事变迁,今非昔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2.借古讽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对信奉道教、佛教并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的唐朝统治者的告诫)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提醒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陈后主荒淫亡国的覆辙)

3.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表明心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不愿苟且偷生)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三、写景状物诗

1.写景抒情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

这首诗借美丽、温馨的春日景象,表现了诗人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暂得安定时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借清静、孤寂的山中景象,表达了诗人从自然中追求快乐、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感,也塑造了诗人孤傲的形象。

2.托物寓意诗。

(1)托物言志诗: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借梅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革命豪情。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借梅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受赏识,但不自我沉沦,永保高洁品质的情怀。

(2)借物讽喻: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曹邺《官仓鼠》

这里用“官仓鼠”的形象嘲讽、鞭挞那些假公济私、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这里借“柳条”“倚得东风势便狂”的形象讽刺和提醒那些仗势横行的人物。

四、山水田园诗

1.对田园山林生活及淳朴民风的喜爱或寄情山水的情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表现诗人对闲静、安谧的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表现诗人自己宁静而安适的心境。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表现诗人对这种清净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山林)的思想情感。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林景熙《溪亭》

全诗处处带有浓郁的田园气息,诗人闲适、悠闲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远离尘嚣、归隐田园的心境透于字里行间。

五、羁旅感怀诗

1.抒发漂泊之感。

杜甫在《旅夜抒怀》中以“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自喻,在广阔无边的天地之间,只有一只沙鸥在飘飞,这种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形象表现无遗。

2.仕途的艰难之感。

杜甫的《旅夜抒怀》中“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就表达了这种仕途艰难的情感。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也表达了仕途不顺、遭遇贬斥时的失落心情。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家园,心情是凄凉的,又遇上与自己反向的入京使,因而不免感伤。但为了安慰家人,就让入京使传话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对亲人的思念和关爱之情更显深切。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全诗没有一个字说思家之情,但思家之情却溢于言表。

六、边塞诗

1.戍边之苦,厌战之情。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反映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反战情绪。

2.对家乡的思念。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战斗豪情、报国之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4.边塞风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篇5:青春题材的朗诵诗词

赶上早晨的太阳,

却赶不上向晚的余晖。

每一步行进的节奏踏响的音符,

在走过的回首中依稀着心底的歌谣。

一路的山山岭岭一路的沟沟坎坎,

一路的弯弯曲曲一路的复复反反,

在翻过的艰难中在跨过的惊险中,

在转过的回眸中在熬过的吁叹中,

你的旋律在岁月变幻的风景中涌流着生命的激浪!

青春,

生命底不朽的记忆,

太阳下灿烂多彩的岁月,

情感中难能惜别的宝贵时光。

你把绝处逢生的希望柳暗花明在生命的憧憬。

如果我是一页扁舟,

我会把你偷渡到生命不朽的彼岸。

如果我是一缕春风,

我会把你风采在春和景明的画山绣水。

如果我是一支牧笛,

篇6:以战争为题材的诗词

《赤壁》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蒿里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新婚别》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晚次鄂州》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陇西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马上作》

年代: 明 作者: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篇7: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古诗歌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

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篇8:古典诗词写作题材

一、捣衣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捣衣诗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历代统治者连年不断地发动战争, 为穷奢极欲无休止地大兴土木, 使老百姓常年负担沉重的兵役、徭役, 千万个家庭饱受离别之苦,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的《兵车行》就真实形象地描绘了大批青壮年被征发戍边常年服役的情景。而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巨大的, “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边庭流血成海水”、“新鬼烦冤旧鬼哭”, 无不揭示了战争造成的一幕幕人间悲剧。男子离家也有的不是由于战争原因, 而是外出经商, 或者应考取士, 或在外为官, 更有获罪远谪, 离乡背井, 有的一走就是三年五载, 交通不便, 音信难通, 有的甚至客死他乡。无论是远役他乡的征夫谪戍, 还是寻觅仕宦的客子行人, 他们都行走在离故乡渐行渐远的路上, 留下这些成千上万的女子独守空门, 落后的生产方式带给她们巨大的劳动强度, 她们以柔弱的双肩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同时, 女子低下的社会地位, 封建道德, 强加在她们身上的重重枷锁, 她们在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的同时, 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相距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作为妇女, 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只有寄托在这捣衣之上了。捣衣成了她们一项极为重要的家庭生活内容。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 文学家、诗人不可能回避这样的现实。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也决定了捣衣诗成为文学作品的必要内容。刘熙载《艺慨·诗概》云:“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征人思妇的亘古情思以捣衣诗来传达最合适不过了。于是, 捣衣诗就成了抒写男女相思、山河远隔之悲的专利。

二、捣衣声最易触动玉关情

自魏晋南北朝至明清, 文人诗词中捣衣诗屡见不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 “数声和月到帘栊”。在清冷岑寂空旷的秋夜, 寂寞深闺, 清辉玉臂, 思妇把对亲人的牵挂, 思念和着砧声宜泄出来。砧声阵阵, 激荡着诗人们的心魂。诗人们听到捣衣的砧声而情动于中。最有名的是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此诗言浅意深, 描绘了少妇思念戍守在玉门关抗击外侮的“良人”的心态, 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深情, 纷扬在浓浓月色、片片风影、阵阵捣衣声中, 委婉含蓄, 情真意切。捣衣声最能触动玉关情。

同样的题材, 杜甫更细腻地刻画了思妇捣衣的心理状态。“亦知戍不返, 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 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 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 君听空外音。”山高路远, 关山远隔, 这传递着无限情思的征衣可是用尽闺中之力的啊!思妇借捣衣传达的感情实在是深沉厚重, 无法用车载用斗量。远方的人可曾知道?

北宋贺铸更有《捣练子》组词五首, 其中《捣练子·夜捣衣》写到“收锦字, 下鸳机, 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捣练子·杵声齐》写到“砧面萤, 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 戍人犹在玉关西。”词虽短小, 但表情达意却淋漓尽致。孤独愁苦的日子, 生离死别的痛苦, 望眼欲穿的等待, 世道生计的艰难, ……千般情愫万种感怀都一齐化作泪水汹涌而下。何景明的《捣衣》更为思妇言情。“凉飙吹挈阔, 夕露凄锦衾”, 暗示了思妇内心的凄楚感受, 揭示了思妇捣衣的原因。秋风霜露, 凄凉寒侵, 是思妇捣衣的外因;征夫思妇, 两地相思, 是捣衣的内因。

三、捣衣女子的心理状态

1. 思念与牵挂:

“马上少年今健否?”江山远隔, 人生苦短, 家书万金, 恩妇对征人的健康、安危, 前途深深的惦念和牵挂。“乱世凤凰不如鸡”, 个人命运无法把握, 这种思念与牵挂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该是怎样刻骨铭心的啊!

2. 孤独与凄楚:

孤独寂寞的日子, 无奈的守望, 漫漫的无法打发的愁绪, 使思妇饱受精神的折磨。而战争造成的经济凋敝, 使生活极为艰难,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千里无鸡鸣”、“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生活的艰难是如此的不堪忍受, 她们凄凉的心境可想而知。

3. 担心与忧虑:

封建道德规定女子从一而终, 而男子则允许三妻四妾, 使得乱世中求生存的人们尤其是女子对于个人的命运难以把握, “我只怕你‘休妻再娶妻’, “此一节君须记,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 再休似此处栖迟。”贵为千金的侯门小姐尚有如此忧虑, 一般女子的愁怀就更可想见了。

4. 渴望与呼唤:

捣衣是家庭生活的内容, 传递的却是思妇内心深深的渴望和强烈的召唤。是对“何日平胡虏”的渴望;是对“共剪西窗烛”、“夫妻同罗帐”的美满的夫妻生活的召唤, 是对“把酒话桑麻”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召唤。”

往事如烟, 千秋若梦。历史已然远去, 捣衣亦成陈迹, 那激荡着代代诗人心魂的砧声也消散在历史的云烟里。

篇9:古典诗词写作题材

关键词:动画;古典题材;现代化;花木兰古典题材,一向是动画剧作选材的首要来源,神话、民间传说、童话以及经典名著等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岁月赋予的优雅韵味,在动画这种尤其擅长幻想性创造的艺术形式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但是,古典题材也往往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陈旧老套、缺乏新意。因此,动画剧作对古典题材的进行现代化的重构,并以此找到适合现代观众口味、符合当代精神的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全球经典动画中,如迪士尼公司的《白雪公主》取材于格林童话,《美人鱼》取材于安徒生童话,《阿拉丁》的题材来自《天方夜谭》,动画电影《狮子王》的制作人说过其灵感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动画里的老狮子王、小狮子辛巴以及企图谋权的狮子刀疤分别照应的是原作中的老国王、王子与新国王,等等。回顾这些经典动画,它们不仅可以把古典题材与新的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从中提取出了人类共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像是对善恶的褒贬,对正义自由的渴望等。这些动画剧作审视了传统,是用着我们现代人全新的眼光,借由古典题材的故事进行现实的转换,保留了经典,创造了新意。本文以迪士尼公司的经典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例,分析梳理了它在对传统古典题材进行现代化转换方面的成功经验。

1从传统主题中深入挖掘现代内涵

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构思来源于我国传统故事“木兰从军”,故事的原本主题是由花木兰代父从军这一行为歌颂了她对国家的忠心和对自己父亲的孝心。动画在此基础上,改编成了少女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学习与成长过程,原本“木兰从军”里主要宣扬忠孝教义的古老主题被转化为了肯定个人自我价值,找寻生命意义,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主题。影片前段由媒婆的情节交代了木兰因不想遵循传统礼教而遭遇了挫折。这种认识到真正自我的存在而想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意识与当时环境的相冲,为动画铺出了一条潜在的矛盾冲突道路。而后花木兰代父从军,表象似乎是为了父亲而为,但在动画中被识破女性身份后她说:“也许我不是为了我的父亲,也许这么做我是想证明我自己的能力”,这正是木兰代父从军更深层的原因,以此点明主题。在动画情节的推进中,这一主题逐步得到深化。在我国原本的“木兰从军”里,木兰在回到家乡后才“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表现出了自己的真实性别,即花木兰在战争中的种种功绩都是其以其男性身份取得的。而在动画《花木兰》中,木兰的真实身份早在动画中间就被识破了,她取得的功绩都是在她以女装出现时候得到的。这样的剧情安排表达了现代式的性别观念:木兰的自我价值体现在她作为女性时也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如勇敢、机智等得以实现,这一切都不在于她是否假装男性身份。全片中木兰的机智敏锐与活泼的个性对于她的每次胜利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因此,木兰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在于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特有的长处,让自己聪明才智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于是,花木兰的自我价值,“对个人独特性的充分体现和认可,是她作为‘这一个’获得的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花木兰》作为一部商业动画影片,可以对一个他国传统故事进行大胆地探索创新,十分难得的是在没有曲解其本意的基础上,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进行思考,发掘出这样有一定深度和鲜明时代气息的主题内涵。

2现代化的角色塑造

“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是一个中国传统女性,但有着不同常人的坚韧个性,对父亲国家尽孝尽忠,拥有善良、孝顺又勇敢的性格。但动画《花木兰》的受众主要是以美国市场为主的现代年轻人群,木兰原本的形象与受众的接受范围差距甚远。为此,动画中将木兰塑造成了现代少女的形象,不仅活泼聪明、机智过人,且有着很烈的独立意识。这种改编在观众的可接受方面、主题的贴合方面都十分契合。此外,动画中为了突出她的平凡和个性,还将花木兰包装成了一个邻家女孩的形象。例如,爱耍小聪明、冒失不小心,毁掉了自己的相亲;不轻易服输的倔强个性,在军队的日常训练以及最后的决战中都有体现。丰富的细节刻画将花木兰的这一动画角色塑造得异常丰满真实,当然也更加接近一个现代女孩的形象。此外,动画中对于花木兰与父亲的亲情描写不仅细腻真实,也进行了相当多的现代转换。父亲在动画中是一个宽容而慈祥的形象,总是用鼓励与理解去对待女儿木兰“与众不同”的性格。父亲送给木兰的礼物——兰花木梳,从开头父亲为木兰戴在头上,到木兰不辞而别留在了父亲的床头,以及结尾处落在父亲腿上的一朵木兰花,贯穿于整部动画,具有象征意义。这种现代转换使得“父爱”这一感情线索成为木兰在从军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强大支撑。将“木兰从军”故事里表现的单面的“孝道”转化成女儿与父亲的细腻亲情,不仅平衡了故事里原本带有的封建礼数色彩,还让整部动画更契合现代观众的价值观念,为主题的设置增添了合理性。再如其他角色形象的塑造,如军队中总是搞笑不断的三个士兵、恶势力单于等,也都刻画得十分细腻深入,使得整个动画饱满而充实。

3美式幽默

整部动画主题励志而积极,但更主要呈现的还是一种轻松有趣的喜剧气氛,这主要依赖于其中的大量具有现代特色的美式幽默元素。例如,动画开头花木兰相亲时的天翻地覆,刚进军队时候的洋相百出,结尾时家族寺庙里幽灵欢聚一堂的音乐派对等等,无不令人捧腹。动画中还创造了守护神木须龙与蟋蟀这两个故事里并不存在的原创角色,十分有新意。它们一路陪在木兰身边保护照顾她,时而搞怪时而相助,令整个动画欢乐而轻松。同时,动画还增加了花木兰的爱情剧情,创造了男主角李翔这一角色,表现出了美式动画中一贯的对美好爱情追求与向往的主题。这些典型美式幽默元素的添加,一方面消除了东西方观众文化差异导致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使得动画的娱乐性与可观赏性得以大大提升。

4结语

动画《花木兰》保持了中国的传统特色,在角色形象场景与音乐上都出有着浓浓的中国元素气息,如花木兰的典型东方造型、动画开头的水墨效果等都是十分出彩的。同时,动画进行了适当的现代化转换,具体表现在主题内涵、角色塑造上等方面。动画在中国上映后虽然也遭到部分批评,指责与原历史不符等,但作为一部并非旨在还原历史的商业动画作品,是创作者对异域文化的现代诠释。动画在对原故事的改编中通过非凡想象力与积极向上的主题,为“木兰从军”的故事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无论如何是值得现代中国动画所学习的。参考文献:

[1] 唐小茹.从日美风格看中国动画的出路[J].中国电视,2004(10).

篇10:写作题材

(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说明阅读训练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①平实说明文。②文艺性说明文。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画图表、摹状貌、引言论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现代应用文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

(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5)告示类: 启示、海报。(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论点论据论证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议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 ①立论文。②驳论文。

编辑本段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多为记叙文)作文六要素歌

你拍一,我拍一,写清时间记在心; 你拍二,我拍二,要写地点莫忘记; 你拍三,我拍三,写活人物是关键; 你拍四,我拍四,事情经过写具体; 你拍五,我拍五,开头原因要写清; 你拍六,我拍六,结果一定不能丢;

描写语言多积累,好好学习天天上;

用好作文六要素,阳光作文快快长!记叙文的真正要素

故事主题点

素材侧重面

情节串联线(含起因,经过,结局事件)说明文要素

客观 清晰鲜活

议论文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的堆砌原则。编辑本段分类

从作文的写作时限来分

从作文的写作时限来分,作文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限时作文又可以分为课堂作文和考试作文两类。从作文的写作字数来分

从作文的写作字数来分,作文可以分为限字作文和非限字作文。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在学生作文的字数上有了一定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写出非同寻常的好作文,必须要在“想”上下功夫。从作文的写作命题来分

上一篇:审计员职位说明书下一篇:十三五护理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