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楹联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古典诗词楹联范文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

诗词楹联常识

一、近体格律诗 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

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 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后来《康熙字典》沿用了这个歌诀。虽然,歌诀对调值的描述不够科学,但不失为一种分辨四声的简易方法。

说普通话的人如何分平仄

由于普通话里,古入声字被分派到了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里,所以最笨的办法,就是把约650个入声字都死记下来,除开这些字以后,其余的字,第

一、二声,是平声,

三、四声,是仄声。那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可是。650个入声字,死背起来,也不是一件令人高兴得起来的事。为了减轻大家的压力,我们选了159个混在平声字里的入声字(约占入声字的25%)。没事的时候,多看它两眼,看熟了,就好把它们从平声字里逮出来了。

混在阴平里的入声字(77个)

八 拔 菠 拨 钵 逼 插 拆 出 吃 答 滳 督 秃 突 掇 刮 搁 胳 疙 割 鸽 聒 豁 喝 壹 揖 夹 激 击 迹 绩 积 鞠 喀 磕 瞌 窟 哭 拉 黑 摸 劈 朴 七 漆 掐 曲 屈 杉 杀 塞 虱 湿 失 叔 刷 塌 踏 托 脱 剔 踢 屋 瞎 膝 悉 息 析 昔 夕 锡 压 摘 只 织 汁 混在阳平里的入声字(82个)

白 脖 博 雹 驳 钹 鼻 达 敌 读 犊 牍 独 毒 踱 夺 额 服 福 弗 伏 格 阁 革 隔 葛 国 猾 滑 盒 劾 涸 斛 忽 及 急 吉 棘 即 集 亟 脊 疾 夹 菊 局 咳 勺 舌 赎 孰 术 俗 习 席 龚 檄 十 石 食 蚀 实 辖 铡 札 宅 窄 贼 竹 烛 逐 足 卒 族 粥 轴 直 殖 执 侄 职 昨

帮讲四川话的人分平仄

讲四川话的人比讲普通话的人分平仄,有一个的方便的地方,就是在四川话里,旧的入声字,都归并到了阳平里,没有象普通话那样“入派三声”。所以,用四川话念出来的第一声,必然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必然是仄声。第二声里,除去入声字,都是平声,被排除的入声字,当然是仄声。

如何排除第二声里混入的入声字呢?这里介绍一个方法,那就是,在第四声念完后,念出短促的“第五声”。读“第五声”的字就是入声字。从“第五声”还可类推出一些入声字。 举例:

1,天 田 舔 tian(52) 铁

田和铁,不同音,田是平声,铁是入声字。类推:贴、帖、特、忑、忒,是仄(入)声字。

2,妈 麻 马 骂 灭

麻与灭,不同音,麻上平声,灭是入声字。类推:蔑、篾、脉。 3,摸 沫 抹 磨 沫

沫与沫,同音,沫是入声字。类推:末、膜、没有、陌、、墨、殁、莫、漠。 这个方法不科学,也不万能,但可以帮我们从阳平里排除一些入声字。

(三)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格式 押韵,是指在需要押韵的韵位用同一个韵(或邻近韵)的字,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美。押韵字称为“韵脚”。律诗押韵的原则是,每联的对句必须押韵,即

二、

四、六句押韵;而且只押平声韵(仄声韵极少),一韵到底;首联出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前人作诗一般都是用“平水韵”。 “平水韵”基本上是用的隋唐音。

律诗平仄搭配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对”。即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首字的平仄必须相对,而绝不能相同。其目的是为了在一联中声调有变化,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优美。二是“粘”。“粘”是指下一联出句的首字和上一联对句的首字平仄必须相同,即“粘”在一起。这样就会使上下两联的平仄不雷同而有变化。

律诗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组,平仄基本格式有两个:

(A)平平仄仄(平起式)

(B)仄仄平平(仄起式)

如果要组成五言律诗,其基本格式则在(A)式即平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平声,成为: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在(B)式即仄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仄声,成为: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五言律诗平仄基本格式有以上四个。然后,按照“对”、“粘”以及押韵原则的要求就可以把五律平仄的格式归纳出来。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以仄起为常见。

七律的基本格式是在五律基本格式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然后仍然按“对”、“粘”及押韵原则要求归纳出七律平仄的四种格式。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仍以仄起为常见。

作诗通常按以上格式去搭配平仄,但也可按“

一、

三、五不论,

二、

四、六分明”的原则掌握,即第

一、

三、五字的平仄有时是可平可仄的,但第

二、

四、六字一定要严格按平仄规定,不能改变。

了解律诗的格律,绝句的格律也就容易掌握了。绝,即断绝、截断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八句律诗中的四句而成。

二、词

(一) 词的形式

词的形式名称叫做词牌。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牌”就是“谱”,词牌是歌谱的意思,犹如现代民歌有《杨柳青》、《紫竹调》等,写作时可以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辞一样。所以,古人把按照词牌写词叫做“填词”。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种种特殊的格式,即专供人们填词时遵循的有关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等的文学形式。 不同的词牌,有着各自不同的字数、句数、分段、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填词时必须按照词谱,不可移易。这样,就需要查对《词律》、《词谱》等一类工具书;或者熟背几首名篇,按前人的格式,谱上时代的新内容。

(二)、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不同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押韵,主要区别在于:一是韵部不同于诗韵;二是上去通押;三是押韵的方式多样。

1、词的韵部

唐宋时代只有写诗的诗韵,没有填词的词韵;至少,今天还没有找到唐宋人所用的词韵书籍。其实,词最初是民间的歌辞,它的押韵,必然要比用作科举考试的诗韵为宽。

2、上、去通押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古体诗也可押仄声韵,但必须同一声调的字才能押韵。虽然在某些古体诗中也有上、去通押的情况,但毕竟是个别现象。从词的押韵来看,上、去通押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例如,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以上声字“起”、“示里”、“里”与去声字“异”、“意”、“闭”、“计”、“地”、“寐”、“泪”押韵。 总之,词的押韵实际上可归为三声:平声、仄声(上、去)、入声。

3、押韵的方式多样

词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一韵到底。 如《十六字令》、《沁园春》通篇押平声韵,《如梦令》、《卜算子》通篇押仄声韵,《忆秦娥》、《满江红》通篇押入声韵,等等。

(2)转韵。

有的词牌规定要转韵,如《清平乐》上阕为仄声韵,下阕为平声韵,全篇共押两个韵。《菩萨蛮》,全词共押四个不同的韵。

(3)平仄互押。

如《西江月》上下阕各有三句押韵,前两句用平声字,后面一句用仄声字。根据词牌规定,这个仄声字必须与前面两句的平声字同一韵部(词韵的韵部),即韵母必须相同。

(4)交替押韵。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上下阕基本上都押平声韵。然而,在上阕中间,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两句,“去、宇”为韵,押入声;下阕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合、缺”为韵,押入声。上下阕的押韵都是由平转仄,再由仄转平。但是,这个平声韵是通篇从头贯穿到底的,而那两个仄声韵,却只是分别插在两阕中间的,形成了交替押韵的现象。

(三)词的句式及平仄安排

词有不同字数,不同平仄的各种句式,大体可以分为律句和非律句两类。

词中的律句,平仄格式与近体诗的句式相同,即以两字为一个节奏点,平仄交替,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须避免孤平与下三连。这类句式可以说是律诗的句式在词中的运用。律句在词中占绝大多数;只有象《雨霖铃》等个别词牌,基本上不用律句。 非律句是词中的特有句式。

楹联

(一) 楹联六要素

1,字句对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都相等的意思,这是对联的第一个要素。 有些书本上讲,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这不全面。“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联字数总和与下联字数相等,而事实上,对联有短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不仅要求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而且上下联句子多少也相等,即字相对,句也相对,方成为其对联。 对联不管长短,都具有上下联字句相等这一要素。对仗的“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得十分整齐。对联也讲对仗,字相对,句也相对。

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又一要素。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要做到词性相当,首先要弄清楚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就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古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所谓的“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也就是要求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3 、 结构相应

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节奏相称

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也称为音步。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短联如此,较长的联也如此。

5、语意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副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

6、平仄相对

关于“平仄和谐”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1)、古四声与今四声不能混用。四声是汉语音律的具体表现,它是按照汉语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都为“仄”;而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是“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是“仄”。古四声中的入声字在今四声中被分别归入去声、上声或阳平中,因此,有些字在古四声中是仄声,在今四声中可能是平声。例如,

一、

八、国„„。在对联的平仄问题上,现在有“现代派”和“传统派”两种不同的意见。目前,在实践创作中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双轨制”,古四声和今四声并存,但不能混用。

(2)、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对联的上下联各联内部平仄要交替,即节奏的安排上,一句中基本上为平仄交替,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而上下互相对应的字,则要求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按照这一规律,上下联内部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才能造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的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在一些对联的创作中,声调的掌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允许个别字不是平仄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下来的,但,这也要考虑音步,每一个音步中总是最后一个音节重读,在这些节奏点上必须平仄相对。

(3)、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对联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而平声字韵味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

为了初学入门,可以定一条“简行易记”的规则,尔后不断深化。那就是:上联单句逢双字平仄交替,多句末一字平仄交替,句末仄声;下联对句逢双字和多句末一字与上联平仄相对,句末平声。还有,独字句或三字以上的专用词语也作为一个音节处理。

(二)撰联七忌

(1)忌合掌。

撰写对联,必须上下联异义相配,方为合格。有人对“词性相同”这一要素产生误解,以为上下同义便是对仗工整,其实是犯了“合掌”的毛病。“合掌”是作联之大忌。什么叫“合掌”呢 两只手掌,本为对称,合而为一相对称便叫“合掌”。“合掌”是比喻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相似、雷同或差异不大。

(2)忌不规则重字。

对联中,对于规则重字是允许的,且往往也是遣词造句的一个修饰手段。但上下联的用字不能不规则地重复。这是对联创作中忌讳的一点。

(3)忌失对。

撰联时,如上联复用了三个相同的字(如“海”字),下联也必须用三个相同的字(如“山”字)去对,如果少用一个就是失对。再如上联某处用了数词,下联相对处也要用一个恰当的数词去对,否则也算失对。失对更是对联之大忌。

(4)忌乱脚。

对联中,上联必须仄声收,下联必须平声收。如果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乱脚也是撰联大忌。

(5)忌孤平。

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的下联中,如果按照“

一、

三、五不论”的说法,往往容易犯“孤平”的毛病。所谓“孤平”,就是指在平脚句里,除句尾是平声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被夹持在两个或多个仄声之间。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第三字不论便只留一个平声,属孤平。这是撰联之大忌。

(6)忌三平尾。

所谓“三平尾”,就是下联末尾三字都是平声。这也是撰联之忌,但往往为联家所疏忽。

(7)忌上重下轻。

撰联忌上联气盛,下联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三)对联的分类

1、从写作方法上分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

2)反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串对。

又叫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2 从内容上分类,有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

1)述事联

述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

2)状景联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

3)抒情联

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

4)晓理联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

5)评论联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

3、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短联

是指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通常以五字七字为主。

2)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

3)长联,一般地说,是指全联超过四十个字的对联。把四十字作为长联的起点,是清人梁章鉅提出的。至于平时有人把二十多字至三十多字一副的也叫“长联”,

4、从联语出处分类,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创作联等。

1)集句联,是指全用古人诗中现成的句子组成对联。

2)集字联,是指集古人某碑帖中的字组成对联。

3)摘句联,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文中的偶句并书写的对联。

5 从应用范围上分类,有门联、装饰联、交际联等。这种分类方式比较实用,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

1)门联,是指贴在大门上的对联,或者雕刻、嵌缀在大门上的永久性对联。门联中,用得最多的,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节日用联。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放鞭炮、吃团圆饭、逛庙会、相互拜年等方式表示庆贺外,贴春联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烘托节日气氛的形式。中国幅员广大,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过春节时,别的庆祝方式有同有异,但贴春联这一习俗却是极为普遍的。春节来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春联,为节日溢彩增辉。

2)春联的突出特点是吉利话多,共性多,适应范围广,有许多春联能够通用。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促使我们在春联的创作和应用上有所更新,尽量贴近生活,道现实之事,写眼前之景,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从实用出发,春联字数不宜过多,联句一般以不超过15字为宜。

第二篇:我爱诗词楹联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爱诗词楹联

作者:

来源:《金色年代》2010年第11期

在我们中老年人中,有非常多的诗词楹联爱好者。诗词楹联的美好情愫,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年少时日日诵读,年轻时传情达意,年老时抒发情怀……《金色年代》采撷了两位退休外交官用诗词楹联自娱自乐的小故事,您看,这点修养和爱好,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生活乐趣!网上传诗情退休乐事多

文/李景贤原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

早就听说:人一退下来,就会患上一种难熬的“退休初期综合征”。幸运的是,我成功地躲过了这一劫,从一退休,就过得乐呵呵的。我向一些年轻同志多次谈到我的“金色年代”,种种乐事令他们好生羡慕。其中一大乐事就是交朋友的时间多了,可以和情趣相投的朋友分享很多乐趣。特别是现在和朋友“相聚”有了新途径,因为我们都学会了上网,在网上和近的、远的,甚至各国的朋友轻松交流,来来往往别有一番情趣。

携友赏花,网上传趣

尽人皆知,养花可以增添生活情趣,邀友共赏则雅兴更浓。

2008年6月4日晚,邻居佘惠芳老师、郭邦彦大使离京赴青岛,未及随身带去含苞欲放的三朵昙花,遂留于室外的绿廊,我家有幸被授权托管。昙花多为八月份开,这三朵大概是为北京奥运让路吧,却未暑先开。

4天后端午节的下午5时许,大朵先 “裂”,另二朵半小时后跟进,呈“双星捧月”之势。晚8时许,花半开,众友闻讯赶来共赏,香绕廊飘,人皆称绝:昙花久闻大名,今终见其芳容,而且还是三大朵同开,乃三生有幸。9:50,花最盛,影楼好友许满意先生端着相机闪了无数次,才留住了这“一现”。现场能来共赏的朋友毕竟是少数,怎么能让更多朋友看见这“一现”呢?我们想把这一瞬间从网上发给更多的朋友,我在照片上配上词发给大家。

“一现”瞎咏

绿廊边,天色暗。寂寞开无主。

大节黄昏独自愁:栽者天尽头。

香如故,闻见否?

偷得陆词仙《咏梅》及黛玉《葬花吟》,只言片语凑成半拉子赝品长短句,赠躲到鲁国天涯之狠心栽花人。

摄影:许满意林苑影像制作

版权没有翻印不究

此“长短句”借用陆游《卜算子·咏梅》“开无主”、“独自愁”、“香如故”三小句。 “愁”就“愁”在花主人远在天边。“鲁国”那边有个“蓬莱仙岛”,人称“天涯”。于是就借用黛玉《葬花吟》那一哭句“天尽头”。“闻见否”这“幼嫩”一问,乃“化”自毛主席“到中流击水”那一名句的前问:“曾记否”。最后一处“版权没有 翻印不究”则“化”自一名医之书的“后语”:“版权没有 欢迎翻印”。有些朋友很喜欢这个“新八字”,觉得把“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改得特“俏”。朋友们赏花时还能找到点乐子,这也就是我自己的乐啦!

我的昙花照片有三种“版本”,一朵、两朵、三朵的都有,已为四五十位朋友所“收藏”,好些人也用作电脑桌面背景。有的朋友赞我“夕阳多彩”,有的则夸我“乐己又乐人”。昙花照片曾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更多人得以欣赏奇花。

外交部的诗人朋友张武专老师看到昙花照片后,赐给我《咏昙》一首:

一轮眉月上中天,惊梦琼仙意灿然。

朵朵昙花开子夜,引来春色画堂前。

你看,这赏花、题词、和诗的过程,是不是让我们高兴了不少日子啊?

美景配名句,画意传诗情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喜爱“诗配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友人曾尝试过用“洋画”来配中国的古诗句,也玩得不亦乐乎。

去年,驻立陶宛使馆郭志军参赞把几张该国夏景照片发到我的邮箱,我见后大喜,旋即转发至诸友人的信箱,以便分享美景。有位朋友说:美无国界,提出要洋为中用,主张来个绝的:用立陶宛风景来配中国的千古名句,以“化”出句中意境。我觉得此创意甚妙,遂发邮件向诸友索句。

张武专老师第一个发来了邮件。他选的是庄子的名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照片的画面为:蓝天、远树、芦花荡、湛蓝的湖水舒展在中央,给人“万物皆静”这样一种视“听”享受。图文均大气,人人啧啧称赞。

接着,陈小丽女士发来《滕王阁序》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照片的画面为:一泓湖水缓缓流向天边,一棵枝叶稀疏的大树默默矗立于湖旁。有位长者称赞王勃这一名句选得妙,但说:“夏

日”画面与“秋水”题句,一“夏”一“秋”,相互“打架”,提议在名句前加个“似”字,以避此讹。长者还说:“让我也来一句:„知者乐水‟。”之后又说:“《论语》此句常被错引,把„知‟作„智‟,谬也!”对此,我查证过,在今人出的几种《论语》版本上,写的确实是个“知”字。然而,我怕人家笑话我错得太“低级”,所以,在打印到夏日美景画面的这一名句中,用的还是被长者指错的那个“智”字。在当今,约定俗成,将错就错的例子并不罕见。其实,此处也无所谓对与错,我专门为此事请教过一位行家,他说:在古汉语里,“知”、“智”可通用。

只有一张画面,无人选句。此画很似秋景:黄草、红叶、蓝湖、远天,天之高地之薄,比例严重失衡。记得有过这么一种妙语:失衡也可产生美,确实是这样的。我被陈小丽女士的文思所感染,也选了王勃一名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朋友们对我的选句给予鼓励,称此句与庄子那一名句一样大气,更有妙者,还把赏景者带向无垠的宇宙……

选用的各名句都相应用“方正隶2”字体打印在立陶宛夏日照片的画面上,成了一种“独创”的“文学样式”:“洋画”配中国名句。

用笔来描述画面很难,我的笔又笨,立陶宛夏日景色“不言”之“大美”,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其一二。幸好张武专老师又赐给我“赞立陶宛夏日美景”一首:

七彩风光方寸间,大美无言醉自然。

还我青山和绿水,翩迁飞梦艳阳天。

以上四张配诗的照片同样被四五十位朋友“收藏”。人人都说,美景共佳句“一色”,赏后其味、其乐无穷。

我们用电脑这快捷、现代的工具,玩起了类似于古代文人雅士的游戏,又颇有一些新意,实乃一大乐事。

诗词楹联抒胸臆

文/完永祥原中国驻摩洛哥大使

我们的家名为“双祥阁”

我特别喜爱诗词楹联。1994年我家喜迁新居,激动之余,在装修时,我用我们夫妻两人的名字 (我叫完永祥,夫人叫司徒双)将会客室题名为“双祥阁”,并配门联一副:

双栖双飞,出双入对,双双对对;

祥吉祥瑞,家祥人和,祥祥和和。

在会客室内,又用我们两人的姓编了一副对联:

司徒,舜帝子孙,孝友贤明,誉神州万世;

完颜,金皇后裔,英勇节烈,合中华一家。

略说明几句:资料称舜为尧之司徒,子孙以司徒为姓。舜帝侍父母孝,待异母弟友爱,治国贤明,“禅让”美名家喻户晓。按家谱我复姓完颜,先祖是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完颜宗弼(金兀术),金朝皇室。女贞人作战英勇,顽强抗击蒙古大军,“百官无降者”,完颜部被灭族,慷慨壮烈。但不管是金伐宋还是蒙古灭金,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承融汇的历史组合进程,现在各民族团结爱国,进步民主,和谐发展,安定繁荣。

朋友来访,为博一笑,常让大家猜猜我们这副对联没有标出的“横批”是哪四个字?众说纷纭,多称“门当户对”,也有说“珠联璧合”、“金玉良缘”、“满汉和谐”等等…… 可能是不愿让我们做主人的尴尬难堪,都没有直接了当地指出,我们这不过是“自得其乐”,实实在在的“自吹自擂”。少年时,书写早春情怀

我受母亲的熏陶和影响,自幼喜爱诗词和古文,对讲究对仗的楹联尤有偏好,春节期间喜欢走街串巷,品读工商店铺和私人宅邸编撰各异的春联,有时自己诌上几句打油诗,也爱用些前后对仗的连句或字词。

记得14岁时(1946年),曾编过一首“咏春”:

烟花三月草青青,绿树荫笼气象新。

燕舞翩翩乐霞彩,蛙歌咯咯闹阳春。

还曾仿古人的《四时读书乐》编过“春夜读书乐”,作为“作文”搪塞语文老师。微风送来百花香,孤灯伴我诵诗章。

夜静更深万籁寂,唯闻蛙声闹嚷嚷。

经书不厌百回读,光阴错过难再赎。

欲除老大徒伤悲,只有少年勤学习。

一年莫放春光老,正心修身读书好。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明星伴玉轮。

1953年我高中毕业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外交学院前身),第一次远离故土到北京上学,恋家思乡之情强烈。好不容易盼到次年暑假回乡探亲,和好友张愉同学分别时,给他编了一副冠名联:

张帆御追风,两岸青山展彩卷;

愉情驰掠燕,一江碧水荡蓝天。

实际表述了自己归心似箭的急迫和欢快心情。后来一些朋友结婚,我编过嵌名贺联,如外交学院毕业前,女同学田文庄回乡结婚,获知新郎名叫春祥,我给新人编的贺联是:

春雨润祥花,瑶台吐艳;

文章荣庄宇,琼林添新。

把新人的名字嵌入对联中,在那个年代,是一份非常别致的新婚礼物,大家皆大欢喜。青壮年时,诗词楹联是工作生活的写照

我常用诗词楹联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现在看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1969年我在外交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搞基建,负责修路、采石、挖沙、制瓦、运砖、备料、盖房子,还开荒种菜,农忙时帮助兄弟连队春种秋收,国庆时给校刊投了一篇短稿:廿年国庆喜心头,五七路上壮志稠;

劈山开出跃进道,垒石建起革命楼;

昨夜荒原走狐狸,今朝沃地鸣铁牛;

学工学农争下放,习文习武竞上游。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尤其在国外工作期间,总是和家人聚少离多,有次休假返馆,写下几句感慨:

相聚何短别何忙,秋月春花妄自长。

归喜离思情双重,盼待家音千万行。

1986年在驻突尼斯使馆的春节晚会上我曾编了四句赞词:牛年使牛劲,虎岁扬虎威,协力促四化,丹心共日辉。

1987年在驻利比亚使馆的春节晚会上的赞词是:虎岁威风震,兔年竞争先,建设双文明,团结续新篇。

与家人的离情,工作中的激情,化成几句小诗,留在峥嵘岁月。

老年时,诗词楹联抒发胸臆

1993年初,我出使摩洛哥任满,行前摩国王哈桑二世授予阿拉维最高级勋章大绶带。回国途中,我从万米高空俯瞰大地,只见云海茫茫,骄阳似火,内心涌动“七言”四句:

豪情凌霄载誉归,丹心无改岁月催。

风涌云海腾絮浪,日照银翼闪剑辉。

壮志依旧,岁月无情,已逾退休年龄。几十年来在祖国的光辉笼罩下,穿越翱翔于汹涌变幻的国际风云……

退休后,游山玩水的时间多了,同学聚会的时间多了,诗词楹联仍然帮我表达心意:

1995年途经香港,游宝莲寺,参观寺前的天坛大佛,登高环顾,心旷神怡,喜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江山永固,赞历史进步潮流不可抗拒,感慨抒怀,用寺名给大佛编联一副:

宝相庄严,佛心普佑天下;

莲台巍峨,法轮永转乾坤。

2006年9月,外交学院部分同学聚会,庆贺老同学孙兰大姐八十华诞,临出门前我匆匆给她编了一副冠名联:

孙山传清名,众口同赞,无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

兰亭庆长寿,群贤集贺,何计亭里亭外亭东亭西。

退休后回顾一生,我给自己编了一副自嘲也是自娱自乐的对联:

沽名无愧严操节,钓誉有幸享清廉。

可以说诗词楹联陪伴了我几十年,带给我莫大的精神享受。

第三篇:诗词楹联

2010年刘煌庄诗词楹联培训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的诗、联文化,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培养学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体系。

二、提高学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弘扬传统的诗词楹联文化艺术殿堂,提高自身素质,巩固学习成果。

三、以唐诗、宋词、楹联、书法、弟子规、幼学琼林、家礼等为教学内容,促进学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本重点背诵、朗诵部分唐诗、宋词和优秀的传统楹联,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思想境界。

五、本难点教学诗词的平仄、背诵平仄,帮助学员分析结构,促进学员掌握规律,发现特点。

六、培养学员自己动手、动脑、写诗、写词的基本能力,初步做到让学员能写通俗易懂的诗词楹联。

七、完成上述教学工作任务外,教师可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度、学员特点、灵活增补教学知识。

八、教师与教师、教学与学员之间,要加强互动工作,共同学习,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目标之地。

时代重人文,盛世重精神。为创建“荆楚诗词之村”更好地继承传统的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培养学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体系。

二、提高学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弘扬传统的诗词楹联文化艺术殿堂,提高自身素质,巩固学习成果。

三、以唐诗、宋词、楹联、书法、弟子规、幼学琼林、家礼等为教学内容,促进学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本重点背诵、朗诵部分唐诗、宋词和优秀的传统楹联,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思想境界。

五、本难点教学诗词的平仄、背诵平仄,帮助学员分析结构,促进学员掌握规律,发现特点。

六、培养学员自己动手、动脑、写诗、写词的基本能力,初步做到让学员能写通俗易懂的诗词楹联。

七、完成上述教学工作任务外,教师可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度、学员特点、灵活增补教学知识。

八、教师与教师、教学与学员之间,要加强互动工作,共同学习,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目标之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断,其诗词、楹联的魅力,更加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凝聚国人,震撼村人,在荣获“荆楚诗词之村”的光荣称号之后,为创建“中华诗词之庄”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培养学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体系。

二、提高学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弘扬传统的诗词楹联文化艺术殿堂,提高自身素质,巩固学习成果。

三、以唐诗、宋词、楹联、书法、弟子规、幼学琼林、家礼等为教学内容,促进学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本重点背诵、朗诵部分唐诗、宋词和优秀的传统楹联,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思想境界。

五、本难点教学诗词的平仄、背诵平仄,帮助学员分析结构,促进学员掌握规律,发现特点。

六、培养学员自己动手、动脑、写诗、写词的基本能力,初步做到让学员能写通俗易懂的诗词楹联。

七、完成上述教学工作任务外,教师可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度、学员特点、灵活增补教学知识。

八、教师与教师、教学与学员之间,要加强互动工作,共同学习,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目标之地。

第四篇: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

景以境出 情由境发

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scenery ou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Emotion from Scenery”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ClassicalPlaque and Couplets Jiangnan Region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意境取胜,注重塑造韵味。保存至今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多为文人园林,其建造设计者多为一些艺术素养很高的文人画家,浸透了精致的文人主题情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其中的匾额楹联的设置更是这一意匠和文心的独特体现。“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匾额楹联在意境创造中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

1匾额楹联的构造艺术

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按照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对“江南”地理位置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的大片地区。境内的主要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松江、扬州、泰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自古以来,这一地区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园林精品。江南古典苏州园林素重匾额题名和楹联的设置,仅苏州一地其古典园林中“厅堂景点名称共有252处;匾额总计238块;楹联150副;砖额72块”【1】。这些匾额楹联既表现出与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相同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情调优雅,意境深远,直接体现园主或设计者浪漫的艺术想象和高雅的文化修养。这是“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成为园林空间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如《红楼梦》中就有“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凭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的论述,由此可见匾额楹联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江南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于历代文人学者,又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而成,因此不仅属于文学类作品,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在其造园意匠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景致增色不少。匾额最早多为实用功能,赋予建筑一个名称,以说明建筑的用途,起到标志作用,常置于建筑上较为醒目的地方故与“额”字涵义相连。楹联最早则多为表达人们的

企求和意愿,形式多样,可以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可以雕刻于木板上或竹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之两侧、或中堂之两边。匾额用材一般为木制或砖刻,其形式丰富多样,直接参与园林景观的构成。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亭、榭、舫、阁、楼、桥等处的匾额与楹联对景观和环境都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

2 匾额楹联的意境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形制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与其他各艺术门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紧紧围绕同一主线发展,最终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它是创作严谨、制度完备、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而且还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园林匾联的首要任务是传情达意、画龙点睛。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以发现他们蕴涵了如下的一些审美文化内涵。

2.1“入世”与“归隐”是矛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孔子人格化了大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仁者不忧”,宽厚得众,稳健得着,有“静”的特点,故仁者乐山。“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具有“动”的特点,故“乐水”。这里所谓的“乐”是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儒家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由此将惊世治国的仁人君子的品行才能与“动静”、“山水”结合起来,确立了“比德山水”的思想。如拙政园小沧浪北步柱的隶书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梧竹幽居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皆出于此。

儒家实现其“仁”的价值目标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就是“入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当“入世”的理想与残酷的政治斗争实现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儒家们则又萌生了“归隐”的念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按“人之常情”的需求理论,他们又不愿真正放弃最终的价值目标而归隐于山林,正如《楚辞·渔夫》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在闹市中建起高墙“独善其身”,寄情于咫尺山林,“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如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曲园和同里的退思园等处的匾额题名,都深深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

2.2“有我”与“无我”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时将人与世界的接触关系按层次不同划分为五种意境,而“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最高的心灵具有体化、肉身化”【2】,它是“主于美”的。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

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以不测为量的、令人品赏不尽的空间美的组合【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关于虚实、有无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宋元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减淡,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已经开始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4】,于是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禅宗从中晚唐至北宋也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禅宗的教义一经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它们“要求自身和自然合而为一体,希望在自然中允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4】,达到一种“无我之境”。所谓“无我”,是指将个人感情思想蕴藏于对对象的“纯客观描写”之中,不直接外露,甚至并不自觉意识到这种“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苏州狮子林小方厅匾额“园涉成趣”取意于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传达出一种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着的美,将日常的田园生活情趣与玄学、佛学的“人生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5】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艺术境界。留园西部景区匾额“小桃坞”,小溪尽头壁额“缘溪行”皆取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怡园鸳鸯厅南半厅匾额“锄月轩”脱化于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意。艺圃“思嗜轩”对联:“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则通过对池畔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超脱世外的美感。

如果说“无我”是不直接表露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那么“有我”则是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的传达。自元代至明清,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文人画”正式确立,自然山水景物完全成为了发挥个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被更为明确地“表现”出来。苏州拙政园之扇形匾额“与谁同坐轩”意取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虞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官场失意,寄情山水、追求超脱,孤芳自赏、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伍,表现出孤傲自洁的气质。“与谁同坐”的匾额题名与临水小轩相得益彰,触动了游客的审美感受,“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5】,于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山水共鸣。艺圃“博雅堂”抱柱对联:“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园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联文通过描写了自然景观“碧水”、“荷花”、“盈亭”、“皓月”等,直接歌颂了园主高雅的风度和脱俗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芝兰”自古都是用来歌颂君子高尚品德的,这时的自然景致全都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了。怡园“小沧浪”对联之一:“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通过对“竹月”、“松风”等自然景致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3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园林是由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物组成,以“物化”的形态存在。然而这种“物化”的自然景物并不同于天然的山水泉石,由人有意识地建造而完成。这些自然景物通过人的加工处理而达成一种和谐,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作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可以迅速而直接地传递园主或造园者的

思想感情,有助于游览者产生美的感受。

网师园八角小亭匾额“月到风来亭”取自于韩愈《奉和juezhou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意。小亭位于池中半岛,池水清澈,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确为无比惬意恬适之事。亭额“月到风来”,恰到好处点出了人物主体的希冀,使人欣赏之时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确为画龙点睛之笔。苏州怡园“画舫斋”楹联:“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熏炉,谁与赠洞霄仙侣;拟招隐羊求,寻盟欧社,绿衰青箬,人道是烟波钓徒”,以景结情,情由景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乐逸自然的高雅兴致,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对隐逸山林的清高生活具有无限遐想和追慕之情。

3匾额楹联的运用前景

江南古典园林,尤其是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别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景以境出,情由景发”,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更离不开园林的匾额与楹联。匾额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背后不仅蕴含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特的审美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它使园林“不但有美的形式,更有美的内涵,让游人在游览时不但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满足游憩娱乐的需求,更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满足精神审美的需要”。

匾额楹联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大有可为。当今中国有些园林工程在权力审美、政绩审美的影响下,和人文化、自然化、生态化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已经离得很远了。随着中华名族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将越来越得到普及和认可,对表现和抒发这种意境美的匾额、楹联,及其有关联的诗、词、文、赋等艺术,书法、篆刻艺术,牌匾装潢制作艺术,必将日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形式到内容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

笑揽双峰入云端,绝地昂然小众山。

奇胜从来生险处,不瞻此景觅其肱?

翩跹烟昱层云起,绝笔神工赛画仙。

参考文献:

[1]李衍德,胡玲凤. 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艺术 [J].中国园林,1994(4):1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1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82,288

[5]曹林娣.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鉴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79,163.

[6]满慧.试论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5.

第五篇:诗词浸润心灵 楹联扮靓校园

诗词浸润心灵 楹联扮靓校园——段德昌中学打造诗词楹联文化长廊11月4日,在段德昌中学新鲜打造的30米大型诗词楹联文化长廊前,吸引众多师生驻足欣赏。该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国粹经典,积极打造诗意校园。通过办好校园诗词楹联长廊,办好校园诗词楹联手抄报,举办诗词楹联学习班,举行诵诗词楹联、背诗词楹联、写诗词楹联等比赛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创作、欣赏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本次文化长廊分为古诗长廊、现代诗词、师生作品、佳联欣赏、诗词楹联知识集萃等五大板块,浓缩诗词楹联经典。特别是在师生作品栏内,共收集师生诗词楹联作品15篇,成为师生以文交流、借诗言志、托词抒怀、对联弄墨的乐园。句句诗词盈耳,点点墨香满园,诗词楹联文化长廊定格为校园一幅唯美的风景。

“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我们将以打造诗词楹联文化长廊带动的校园文化热潮为契机,积极倡导诗词楹联知识进语文课堂、诗词楹联创作进传统节日、诗词楹联竞赛进专题活动,以此弘扬、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校长万家斌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时,“三进”理念意味深长。

校园文化布置方案

发布时间:2010-11-8 7:48:17 新闻来源:教导处 浏览次数:3119

校园文化布置方案

一、活动目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康、向上、优美、整洁的校园文化布置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在校园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二、工作小组

组长:冯伟达

副组长:胡乾苗徐丰君

成员:陈立、徐克威、林伟、苗薇琼、胡乃君、张月华

三、分块设计

1、连廊空白处悬挂大幅彩色图画,材料广告布。

一共12张,面积长4米×宽2米(根据实际面积调整大小)

2、走廊栏杆空白处,间隔张贴三字经、古诗文等(字配画)克威负责

二楼三字经80副三楼必备古诗70首

3、楼梯坡度处,张贴师生书画作品,材料钢化玻璃,全校师生提供作品,具体见附件方案。(陈立、苗薇琼负责)

4、名人名言画像,悬挂在原来位置

5、图书馆大幅彩图一张,楼梯书画,名人名言

四、活动时间

11月初制定方案

11月12日前完成各版块设想与预案

11月30前完成布置

传承诗词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2012年8月21日,织金三小在毕节市第二届诗教工作经验交流会、命名表彰暨“迎接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有礼毕节人”中华诗词大赛活动中,荣获市“诗词校园”称号。

近年来,织金三小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诗歌的灵气浸润校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和谐自由的空间;以诗歌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的品德,开启学生的智慧,以传承诗词文化,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开展“诗词校园”建设活动。

一、融诗词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打造“诗词+艺术”特色。

1、融诗词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诗歌最核心的美是它的的意境美,让学生在优美的声音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校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收集配乐的古诗词,利用音乐课对这些古诗词进行诗歌颂唱,通过唱诗感染学生,体味意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从而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2、融诗词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巧妙地将诗词与美术融合,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勾画出符合诗意的画图,以直观的点、线面来表现抽象的诗词文意,既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又诠释了诗词的意蕴。然后要求学生在所画的图画旁题写吟咏这一景观的诗句,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融诗词教育于书法学习之中。端正写字,方正做人是孩子积淀诗情诠释诗意的措施,晨读诗词晚练书法,以诗为本、以字为魂在织金三小基本形成。学生在家自觉读写练习带动了家长,进入课堂教师组织描红临摹人人参予,从课外书法兴趣小组到校外书法大赛,奏响了三小人读诗写字的乐章。人亦字、字亦人显示了织金三小学生最具性格的汉字;人亦诗、诗亦人表现出织金三小学生最优素质的品格。

二、抓好诗词课堂教学。

1,以诗词基础教学为点,融学习、欣赏、实践等多种方法手段为一体,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使用听录音、配乐朗读、模仿诵读等方式,在朗读中体味诗趣,理解诗意等。

2,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诠释诗词的意蕴,开启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读一读、练一练、动一动、演一演的课堂互动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消化知识。

3,指导学生积极地诵读诗词,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古诗词的积累是诗词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学时,老师通过自己的诵读和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诵读、书写,将古诗词熟记于自己的心中,会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

4、引导学生在赏析、诵读、歌唱诗词的同时,教会他们从看似枯燥文字的学习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创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诗韵校园氛围。

三、建设具有诗教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织金三小自抓“诗词校园”文化建设以来,一直把创设诗教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作为推进“诗教特色”工作的重要途径。

1、从校园变迁图、科学家格言到艺术家生平、教育家名言,形成互补,以独到的视觉,诱人的魅力诠释了学校诗词教育特色

2、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交相辉映,无不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碰撞与交融。

3、以图文并茂的唐诗宋词,装饰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营造浓郁的诗词文化气氛,取得“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4、古代名人少年勤奋励志,偷光好学的厕所文化,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拉近了远古与现代的距离。

四、抓好诗词教育课程建设。

1、为了保证诗词教学的正常开展,该校规定了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从利用1节语文课、三到六年级班主任老师从综合实践课中抽出1节进行诗词教学。

2、抓好“诗韵校园”校本教材的编写。为了方便教师教学,该校由专人负责,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收集整理出符合小学生生实际的内容,编写成校本教材。其内容分为两部份:以古诗词为内容的歌曲和古诗词,以适合各年级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

五、家长、学校、社会一体的诗教体系。

1、构建学校“诗教特色教育”精细化管理体系。以学校党支部为核心,由少先队、关工委和政教处具体负责,由各班语文老师具体实施,全面展开诗教特色传承教育。

2、构建家庭“诗教特色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家长学校、关工委,组织广大家长聆听诗词教育讲座,研讨诗词教育家教方法,交流诗词教育家教心得,使学校诗词教育、家庭诗词教育形成共识,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3、构建社会“诗词教育”网络体系,组织师生收听广播讲座,收看电视节目,举办专家讲座,组织诗教成果展示活动等。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诗词教育模式,

共同打造织金三小诗教特色教育平台。

六、抓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经典诵读促进诗词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牢固地熟记古诗词,透彻地理解古诗词,诵读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为此,织金三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地方课或早读课,精心组织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教务处拟定出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根据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学期诵读计划,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2、每天早晨,第一节课的任课老师必须组织全班学生进行10分钟的古诗词诵读。

3、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活动,如“国学经典”作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以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4、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古人,模仿古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地积累古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七是以“祖国好,家乡美”系列活动为动力,促进诗教工作的不断深入。

活动不仅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更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有效手段。为取得诗教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开展以“诵读古代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或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诗词创作”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促进诗教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上一篇:高层住宅电梯范文下一篇:购房落户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