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2024-04-29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精选9篇)

篇1: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有韵的、最为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 体。

这个定义包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是其中之一。

诗词、散文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与诗词区别开来。

所谓凝练,主要指诗词的篇幅字数而言;所谓含蓄,主要指诗词的各种表达技巧。而最主要的技巧之一就是语言的运用,所谓遣词造句。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因此,没有韵或者押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可以不争不论。有韵使诗词的独有性体现出来。而有韵的最集中体现则是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即格律美。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因此,要读懂诗词、赏析诗词并最终创作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与统一。

二、阅读、赏析、创作古典诗词的三大门径

第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诗词的语言不仅要优美、含蓄,还要凝练。优美、含蓄、凝练,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

诗词的含蓄美,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造的景或借景所造的某个意象”这一特定的内容,让作者从中读出来、感受到的。所谓凝练美,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

还有一点,即诗词特有语言的音乐美。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可以这样说,这两点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才是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所特有的。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很难叫诗。相信大多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第二,诗词有一定的章法。章法就是谋篇布局的能力,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因此,不同的文体,就有不同的布局方法。

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得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既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又要让读者略得要领;既要受格律、对仗等的约束,又要受字数等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第三,诗词有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传承有序的赋比兴,以及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使用技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得更好。

对于阅读、赏析、创作诗词者,语言功夫最重要,也最难把握。掌握诗词的语言技巧或者功夫,大致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知律但不适应,但要有勇气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

第二步,律熟但窍生,要力求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

第三步,律熟窍通以后,就要再进一步的熟悉技巧,打通三昧,使句子灵巧、精警、有味道。

做到语言的含蓄与凝炼,要比熟悉格律困难许多。其中的困难之一,就是作者的古文功底和读书的多少问题,所以才有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说。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晚唐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说明,没有一定修为与努力,要达到一定的语言熟练高度是较困难的。而语言的问题,又不仅是关乎功夫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各种经历、寄寓、情怀、境界的问题。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极致的艺术,要寻门就径、登堂入室,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三、有关读、赏、作诗的三句似应牢记与运用的话

第一、读诗要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书生意气;

第二、赏诗要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文人情怀;

第三、作诗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丈夫胸襟。

这三句话,虽然分别对应于读诗、赏诗与作诗三个不同的精神活动领域,但实际上它们既泾渭分明又一团和气;既各难相让又互无轩轾;既分领其事又共通其奥。

总之,从读诗进而赏诗、赏诗进而作诗之始,就要将自身浸染在这三句话的大笼罩中,视身如天地一沙鸥,不卑不亢;视诗词如春秋事业,我行我素,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于 养源山房

篇2: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更鱼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有关读书的诗句或格言

书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是无知者变得更无知。——别林斯基

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一条纽带。——爱默生

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萧伯纳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路巴金

拜读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辩之才。——伏尔泰

手不释卷,其获于古人者必多。——李蕊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名人名言读书名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3.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唐)<登鹳鹊楼>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唐书画家)<劝学>

1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劝学篇>

20,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1,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22,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2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5,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6,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27,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2,路漫漫其道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篇3: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造就了舞蹈的灵魂与精髓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生命中最为强烈、最为直接、最为实质,同时也是最为单纯的表现,舞蹈具有规律节奏性的韵律,是对生命机能的表演。在古代,所有的文化爱好者都希望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有更好的文化艺术境界,这一种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同时,这一境界也是人们对于生命存在方式的追求与理解。所以,从这方面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舞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相通的。因此,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命活力之美、生命律动之美以及生命精神之美。

对于舞蹈来说,其实质性的内容是情感、是精神,只有情深意远的舞蹈才是最美的舞蹈,才是最能够打动人的舞蹈,舞蹈的精髓不仅体现在节奏、律动、理性等方面,同时还应当积极寻求舞蹈生命精神之美。

二、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传统艺术包括诗歌、书法、绘画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都是将气和韵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之中,“气韵”包含了我国哲学中最为基本的元素,与传统艺术形式一样,中国舞蹈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气韵”。

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来说,“气韵”之美讲求内外统一、神形兼备、身心并用。“气韵”之美能够体现出我国古典文化的优秀特征,中国古典舞要求做到“气韵”内外统一,这与我国古代哲学精髓要求的外在与精神的统一是相一致的。比如,《周易》中太极文化具有自身的思维方式以及理论体系,中国武术所呈现出来的“气韵”和中国古典舞自身的“气韵”相一致,可见“气韵”之美是中国古典舞生命之源,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典舞蹈自身的“气韵”之美也呈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出浓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民族色彩

中国古典舞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核心,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在哲学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透过“气韵”之美,中国古典舞展现出强烈的民族个性以及中国古典精神,同时还带有显著的时代特性。与我国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一样,中国古典舞能够有效挖掘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品质,从而打造出充满特色的艺术形象,使得文化历史内涵得到再现。

对于中国舞蹈来说,将我国传统哲学的本质与内涵作为基础,同时将艺术文化当成载体,与其他的艺术方式一样,中国古典舞在一次次艺术表达的过程中,用自身的“气韵”之美,将民族的灵魂与个体的灵魂投身在艺术情境之中,借助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情感与艺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典舞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国古典舞具备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浓厚的民族色彩,很多优秀的中国古典舞都是借助“气韵”之美,让观众感受到它的魅力与内涵,同时深深感受到我国民族的精髓与灵魂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为直接、最为直观的呈现方式,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表演,能够体现出舞蹈者对于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其中,“气韵”之美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与精髓,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造就了舞蹈的灵魂,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出浓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民族色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中国古典舞舞蹈者来说,要争做一个灵魂舞者,借助“气韵”之美将民族的灵魂与个体的灵魂结合在一起,从而舞出灵魂与精神,使得观众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舞的魅力所在,同时借助中国古典舞感受到我国民族的精神与优秀文化,使得舞蹈艺术得到不断升华。

摘要:对于中国古典舞来说,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以及舞蹈的灵魂就是“气韵”,舞蹈“气韵”包含了舞蹈教学、表演以及创作的内在要求与外在形式。中国古典舞融合了民间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其中“气韵”之美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灵魂与精髓所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古典精神

参考文献

[1]唐旭梅.超然逸出,清空曼妙——论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4).

[2]沈婉茹.中国古典舞蹈如何表现气韵之美的探讨[J].艺术探索,2013(3).

[3]陈思武.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探微[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11).

篇4:浅谈中国古典诗词阅读

【关键词】古典诗词阅读 领略 魅力

王蒙曾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大文学瑰宝,是汉语汉字的魅力的极致表演,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的,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国古代士人的人生利器,是我們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翻开泛黄的书页,面对古人留下的这笔巨大的财富,嗅着书页间弥漫的浓浓书香,阅读着那跨越千年而弥香的珠诗玉词,作为语文教师,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我感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一精髓,让学生走进并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中学生还没有足够欣赏分析古典诗词的基础和能力,这就得靠语文老师,而教师教学生欣赏分析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局限在字词句和技能技巧的分析上,而是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首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用古典诗词滋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源泉。中国古典诗词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阅读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阅读中国历史,让我们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一汪精神道德素养的海洋,对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养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爱国诗人岳飞所写的《满江红》的品读为例。前四字“怒发冲冠”,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不禁热血沸腾。——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而胸中郁闷,于是仰天长啸,抒此万斛英雄壮志。接着,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至此,将军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字字掷地有声!“饥餐”、“渴饮”畅其情、尽其势。“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反复诵读,学生如何能不从中撷取振兴中华之精神力量。再如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每每读此诗,那种开阔的胸襟,勇攀科学高峰勇气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教育意义,非老师和家长一遍遍的唠叨和空洞的说教所能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的遗产,让其充分发挥其功效,带领学生在诗词的王国里尽情呼吸,吸收其养分,让精神和思想道德的幼苗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切忌满足于字词的解释和分析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灵感的体现,情感的倾泻。“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外物和诗人内心猛力碰撞时,就会形成优美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诗歌是灵动的,是整体的,是诗人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肢解诗歌,如果将一首诗肢解得七零八落,那么她就失去了美感,就不能陶冶学生的心灵,也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画。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见优美的景物,鲜明的人物形象,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还可以感受诗中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故诗歌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当整体把握,反复吟诵,把握诗歌意境,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诗中景、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甚而可以跨越千年与诗人进行对话。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不可像讲解文言文一样,将重点放在字词句的分析上,那样会破坏诗歌的意境,也就破坏了整幅画的美感,也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画面:深秋季节,茫茫江面上一艘破旧的小船,船头站着一位身体羸弱、病态十足的老者,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远处肃杀秋风中纷纷而下的落叶,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国家风雨飘摇,不禁悲从中来。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想象,想象杜甫这么多年来在战乱中过着怎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诗人又是如何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还心系天下。这样,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诗人,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诗中所营造的肃杀的意境,把握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肢解诗歌内容,纠缠于字词的理解,这无疑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亵渎,更可怕的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只能让学生在痛苦和厌恶中被动接受。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已跨越几千年的历史,要让学生更好理解诗人情感,还得将诗歌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每时每刻在变迁,古人在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许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古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也许今人已难以理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将学生带回那种特定的背景中,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如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学生无法理解古人离别何以那么难舍难分,甚至会觉得古人那是无病呻吟,抒的是矫情。在他们看来,离别、相聚乃人生之常态,离别之情在现代生活中已渐渐淡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就当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去把握诗人的情感。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要让学生明白那是一个交通极不发达,通信也极为落后的时代,那时人们在离别后是很难再相见的,很多的离别就是生离死别,甚至会音讯全无,故古人非常重视离别,重视与亲人的离别,与朋友的离别,与情人的离别等等。这样一结合,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把握诗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了。

语文是最丰富多彩,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是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老师。如何将寡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化痛苦的讲解为幸福的享受,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人思想的精髓、智慧的源泉,在这方面的突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留给我们的这笔巨大的财富,让学生真正走进中国古典诗词并领略其无限魅力,从知识的吸取到精神素养的提升,从简单的记诵能力到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都受益无穷。

篇5: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

关键字: 古代音乐、《牡丹亭》、《广陵散》、《高山流水》

摘要:这篇论文主要跟大家谈了谈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音乐作品,有元曲,如《牡丹亭》,也有古琴曲,如《高山流水》、《广陵散》。这些古曲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幽微细密的情感的传递,意境深远,具有道家色彩的隐逸思想等,通过这些古曲我们可以与千年前的文人雅士共通情感,好似把酒邀明月一般,享受千年的诗意。

提到古典音乐,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词—严肃音乐,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可是这学期,我上了大学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课欣赏古典音乐,我渐渐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大学音乐鉴赏课上,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汤显祖老先生在其《牡丹亭》中所写到的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也正是这句话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类需要情感交流,试想一个几百年前的文人跟你有着同样的感受,你们通过一首曲子就可以进行心灵交流,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啊。所以,在这里我想说说我认为值得一听的几首古代曲子,以此谈谈中国古代音乐。

首先不得不谈的当然是《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整首曲子听完后,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那种幽微细密的情感的传递,还有就是其意境深远,这或许是所有中国古代音乐的共同特点吧。

其次,我想说说《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一部叫《秦时明月》的国产动漫里。当时给我的感受是:听完之后,所有的忧伤烟消云散。后来我仔细听这首曲子,感觉先是平静如水流,后激扬如海浪,似乎还有一点欢快。好像能清晰地听见在那混乱、无常的背后有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畅快与自由,我甚至可以依稀想象到那条来自山谷幽处的小溪在某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饶过碎石,越过杂草,直奔月下弹琴的嵇康去了,在他面前汇聚,形成一个巨大的水世界,围在嵇康周围。嵇康望着纯洁、有性的水,真的动情了,他流泪了。他觉得世道还不如这水来的可爱。于是他奋然把自己的抱负志向,把自己的理想世界统统化成一股股的清溪溶化于《广陵散》之中。因此在《广陵散》纷杂、无章、混乱的外表下又有了深层次的畅快与自由。这或许就是中国古曲的另一特点:一首曲子往往反映一种超然脱世的具有道家色彩的隐逸思想。

还有,我想谈谈《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知名度可以说是其他古曲都无法匹敌的,因为它来自伯牙鼓琴遇知音这个美好的故事。在现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一个人能找到三两知己是多难的事啊,所以其包含的深意总让人向往。这首曲子也会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听完之后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样风景如画的美景:只见连绵起伏的青山挺立出一座座高耸入云、如刀削斧劈般的危山。气势磅礴的山中万木葱茏,使人一看就赏心悦目。

篇6:关于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主持词

第一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我想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人生自有诗意,来吧,一起加入我们的诗词狂欢!

第二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王维《山居秋暝》)。山林、秋雨、明月、清泉,还有那洗衣的女子,这一些看似平常的景象,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而诗人在文字背后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品性,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份启示,当下又该如何诗意的生活。

第三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在十六岁的时候写下的这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可能称得上是中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诗之一了。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几乎都背过,当然随着我们的成长,也会对诗里的含义有更新的理解。就像在今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现场所有的选手来说,意味着又一场新的比赛开始了,我们也可以抓住新的希望,抓住新的机会,去创造新的成绩,祝各位好运。

第四期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放眼望去,无论是岳阳楼还是黄鹤楼,无论是滕王阁还是蓬莱阁。哪一处,没有留下古来圣贤的名篇佳句,奇绝文笔。这些名句让建筑成为名扬天下的文化古迹,更重要的是它们也穿越时空,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根。所以在这里也再一次盛情地邀请所有的朋友们加入到我们的诗词狂欢。

第五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已经是我们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五场比赛了,越来越多的百人团的选手,凭借着自己的才学,脱颖而出,突出重围,有的甚至争取到了第二次上场的机会,可以说比赛是日益激烈。但是我在这个比赛现场,更多的感受到的还是一份温情,一份人情,一份意境。就像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所以如果在座的每一位选手,在这段时间里,结交到朋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我想,那也是我们的一份幸运。我们也再一次掌上,送给所有的选手们,祝你们好运。不想在现场留下一点遗憾,觉得大家都把自己最真,最好,最美的一面展现在这,我们所有的导演组都在努力,那我站在台上,也应该争取做到自己的最好。其实中国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每次上台,大家总是给我很多的掌声,而且表达了很多对我的喜爱,所以能为各位做一些,这本身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做的更好也是我应该的。

第六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三首》)。这是青春时期的杜甫,豪情万丈,傲视群雄。登高一览,江山尽在怀抱之中。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青春时代,这也是大唐的青春时代。虽然说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不过这首诗倒有着兼济天下的浪漫主义情怀。这首诗我们要送给所有的选手朋友们。拥有梦想,实现梦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七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这句诗来形容我们的中国诗词大会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各位选手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会、相识、相交、相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是这样一段惺惺相惜的情谊,却会被铭记在心底,温暖彼此的人生。

第八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大唐的边塞,与其说是征战的沙场,不如说是诗意的原野。诗人们来到这大漠戈壁,看到的是边关冷月,想起的是龙城飞将,吟诵的是万里长城,怀抱的是家国情深。就像王昌龄的这一曲出塞,有一份艰苦卓绝,更有一份无上荣光。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样的边塞风情当中,走进大唐,走进中国诗词大会,走进光荣与梦想。

第九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词原本的面貌,应该是阳春白雪,风花雪月。但是到了辛弃疾的手里,却更添了一份闲情逸致。在这里没有酒店,有茅店。没有菊花,有稻花。没有歌声,有蛙声。仕途失意的诗人却创造了一副最美好的乡村意境。那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去感受古人那畅达的人生情怀。

第十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大江东去”,称得上是伟大的千古绝唱。在诗人的笔下,历史是这般地浪漫雄奇,人生是如此地荡气回肠。每当我们吟诵“大江东去”也仿佛跨越时空,实现了与诗人遥隔千年的相望。那今天,就让我们迎着这滔滔的长江水,走进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去感受唐宋王朝的情怀与梦想。

结束语: 我想此刻真的是到了要告别的时候了,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我们将圆满落下大幕。这些日子以来,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大漠孤烟,到水墨江南。从忠肝义胆,到千里婵娟。可以说一首首的诗词歌赋,让我们感受到了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真的,所有的这些选手,谢谢你们来到我们现场,用你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你们的才情和学识装扮了我们的舞台,装扮了我们的大赛,也传播了最美的中国诗词文化,在这里向你们鞠躬,表示感谢。我们也把我们最热情的掌声送给我们的点评嘉宾,谢谢康老师,谢谢蒙老师,谢谢。谢谢你们给予我们的谆谆教诲。在学识上的指点,指正,帮助。所以当比赛结束的时候,真的不想说再见。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让我们从此地出发,传诵经典,展露风华。伴随中国诗词大会,梦想就此起航。

第二季第一期: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播出之后,得到了全国包括海外,所有热爱中华文化观众的喜爱和关注,大家说中国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诗词大会唤醒了我们心底最亲切也是最温暖的一份文化记忆。今年我们再次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们汇聚在一起,带着以诗会友的一片热情聚集在了一起。看到你们,我想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清·赵翼《论诗》)。

看到你们,我想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唐·李白《将进酒》)。

看到你们,我想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唐·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也希望各位能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上挥斥方遒,绽放光芒。

第二季第二期:

篇7: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征稿通知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为隆重纪念党的90华诞,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推动眉山诗词楹联创作,加强会员之间的文艺交流,眉山市诗词楹联学会特向各位会员征稿:

主办单位:眉山市诗词楹联学会

征稿对象:眉山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征稿内容及要求:

1、创作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以歌颂党的九十年华诞、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要内容。

2、投稿的诗词楹联必须是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3、尤其欢迎把所作的诗词楹联用硬笔书法或者毛笔书法(6尺以内)的形式送稿。

4、投稿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以书法投送的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正楷书写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分纸质投稿和电子邮件投稿两种方式。评选及其他:学会将聘请诗词楹联专家及书法家对来稿进行认真评选,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免费发表于眉山日报专栏上。

篇8: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对比和调和材料 (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 的组合规律, 主要有对称与平衡、节奏和韵律、比例与尺度、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多样与统一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二、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形式之一, 必然体现形式美法则

造型即创造形体, 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建筑艺术是最早的造型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反映时代和民族的审美追求, 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 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 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

中国传统建筑品类繁盛, 包括宫殿、园林、陵园、寺院、宫观、桥梁、塔刹等。无论是哪种建筑形式, 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造型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中国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 使建筑作品达到美观的效果。我国古代建筑在布局、结构、艺术装饰、色彩配置方面都很有讲究, 充满意趣, 能激发观者的想象。所以, 对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中体现的形式美法则的研究, 对当下的造型艺术而言, 无疑是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的。

三、对比其形式美法则的体现

在我国品类繁盛的古代建筑形式中, 故宫是以权势象征为主要目的的宫殿建筑代表, 而苏州园林则是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私家园林建筑代表。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 北京故宫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 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建筑的审美性质对意识形态的反映, 在中国南北方这两种古典建筑形式的对比中达到了极致, 这种对比是与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密切联系的。

这种差异性体现在造型形式上就是形式美法则运用的不同。

(一) 对称和平衡

对称与不对称指构成要素占据空间的位置而言, 平衡与不平衡指构成要素各部分力量的分布状况而言。故宫的布局有明确的中轴线, 属于对称性, 而苏州园林讲究“移步异景”, 回避对称, 各种景致在“势”上取得视觉平衡。

1. 沿中轴线相对对称布局的故宫。

故宫自建成起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 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故宫”已经发展成为“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和“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代名词。这种等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由故宫的对称布局来体现。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 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并向两旁展开, 南北取直, 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 而且南达永定门, 北到鼓楼、钟楼, 贯穿了整个城市, 气魄宏伟, 规划严整, 极为壮观。皇权的绝对统治和至高无上就是通过这种严谨对称带来的秩序感和严格的规范性来体现的。这种高大建筑的对称布局产生了一种居高临下、不可动摇的强大气势, 使人在迈进它的第一刻就能强烈感受到皇权的权威性。

2. 布局不拘一格、回避对称的苏州园林。

苏州各个时期的古典园林虽然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色, 但布局的总体原则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对称。

苏州园林重在写意, 讲究自然境界, 注重表现园林所有者的情思, 这一原则使得苏州园林具有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它对情趣和境界的追求颇似中国的水墨写意山水画, 这是早有共识的。所以它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 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包括假山、池沼、桥梁、栽种的树木、花墙上的窗子之类的配景也绝不雷同。假山的堆叠, 或是重峦叠嶂, 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 那就一座一个样;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石岸很少堆砌齐整,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没有修剪得规规矩矩的松柏, 没有整齐划一的道旁树;走廊上窗子的图案设计也都是不尽相同的, 从每个窗子望出去都是不一样的景致, 也就是“借景”。这样从各个角度看过去, 它们都组成了一幅幅令人视觉均衡的画作, 而不是对称工整的图案。

(二) 对比和调和

变化与统一必须保持有机化, 呈现充满生机的状态, 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快感, 即美学上的“多样统一”。

虽然故宫和苏州园林的色彩设置都取得了视觉效果上的调和, 但它们的设色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1. 故宫建筑运用了可以产生强烈视觉效果的对比色。

故宫以堂皇、浓丽称胜, “金碧辉煌”是故宫建筑色彩运用的特色:金黄色的铺顶琉璃瓦, 数米高、周长3400多米的红色围墙, 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艳丽的设色并没有破坏整体的协调, 这种色彩的设置是和故宫宏大的规模和气势相得益彰的, 很好地烘托了宫殿建筑的气氛。

2. 苏州园林的淡雅设色属于色调的弱对比调和。

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灰、白色是主色调, 属于弱对比的冷色调。梁柱和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 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 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受。“白墙灰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戴望舒笔下那“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是黑白灰构成的水墨小品, 清新淡雅, 不事张扬。

苏州园林的温婉与故宫的浓重艳丽造成的大气形成了鲜明对比。追溯起来,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 是文人写意山水的典范。苏州园林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典型性。

(三) 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原本是音乐中的专有名词。作为一门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 (偶尔也用不和谐音) 连续动作, 在一定的节奏和旋律的“流动”中体现自身的美感。

同音乐艺术形象一样, 建筑形象也存在一定的节奏和旋律。中华建筑空间意向的乐感是十分令人愉悦的, 它体现在造型、布局、色彩等几方面。

1. 故宫布局和色彩运用方面的节奏、韵律。

故宫建筑群的节奏在布局上的体现格外明显。沿着纵轴线一个接一个布置一连串庭院的设计组成了有层次、有深度的建筑空间, 在明暗开合的内外交替中能产生一种幽隐曲现的节奏感———它以天安门为序幕, 外朝三殿为高潮, 内廷三殿为重复, 景山作收束。视觉的高潮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的, 而是先要穿过一个又一个大小不同的门, 一个又一个纵横有别的庭院。随着地平标高的增加, 建筑物的形体逐渐增大, 人们的观感在不断变化的节奏中达到顶点。这种节奏上的影射所起到的暗示和借喻“皇权至高无上”作用, 也正是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故宫的建筑布局形式所表达、传递和强化的信息。

另外, 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 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这种形态上的大小对比也形成了一定的节奏。这使得故宫的艺术形式像一部交响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中显示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 在空间序列的展开中不断显露出它深藏的个性与魅力。

在色彩上, 宫殿建筑大胆地采用了多种高纯度的色彩, 当然它们的使用是有主从之分的。故宫建筑中柱子、门窗、墙壁上的朱红色, 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 汉白玉台基和或金黄、或翠绿、或宝蓝的玻璃瓦顶, 还有其它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蓝、紫、黑、翠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 这些主次色调的对比也赋予了故宫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

2. 苏州园林的布局和色彩的节奏、韵律。

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运用巧妙的花墙和廊子, 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 景致深, 景物逐次展露, 游览者可以领略到景深在移步换景中递进的节奏感, 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这种递进和故宫建筑群落所采用的沿中轴线对称开合的递进所带来的节奏感还有所不同。故宫的“交响乐”般的节奏以低音始, 在不断的递进中势不可挡地向高音推进。而苏州园林的“音阶”节奏没有那样明确的秩序感, 更多的是余音绕梁的意境。

如上文所述, 与故宫建筑以红黄为主的暖色调相反, 苏州园林的色彩运用偏于冷色调。白墙、灰瓦配以棕色的立柱、梁架, 其节奏、旋律显得朴素、冷静和平和, 这种情趣有恬静安远之感, 充满了闲情雅致的画意。这种弱对比给人的视觉感受如同是在聆听一曲长笛吹奏的《梁祝》, 旋律舒缓悠长, 在浅吟低唱中娓娓道来。

四、结语

中国南北方古典建筑风格中形式美法则运用的差异是有所侧重和相对而言的, 比如故宫建筑群的布局沿中轴线的对称是相对对称而不是绝对对称的。从总体布局上看, 高度统一必然带来“平衡”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考虑, 二者在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上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建筑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 是“石头写成的史书”,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所以我们要在汲取传统美术样式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精神, 创造适应新时代人民审美需求的美术作品, 以完成一个美术工作者的社会使命。

摘要:本文从造型、布局、色彩等几方面比较了故宫、苏州园林在几种主要的形式美法则运用方面的差异。本项研究对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篇9:中国古典诗词“游丝”意象分析

关键词:诗歌;意象; 游丝;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6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5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游丝”这一意象被赋予种种情怀意绪,成为古诗词中一个常见常新的意象。

一、万丈游丝是妾心——闺阁相思之愁绪

(一)闺中少女怀春之心绪

“游丝欲堕还重上,春残日永人相望。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离愁终未解,忘了依前。拟待不寻思,则眠梦见伊。”

杜安世的 《菩萨蛮》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作者起笔就抓住空中飘摇不定的“游丝”来大做文章。“游丝”,也就是“睛丝”“飞丝”“烟丝”,是一种虫类吐出的极细的丝缕,飘浮空气之中,如果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有时还可发现这种“游丝”在空中闪着水晶般透明的耀眼的光泽。“游丝欲堕还重上”,本很平常的景物,但在闺中少女的眼中,这一细微的事物却牵惹出潜在心底的不可名状的情怀,“游丝”一句,表面上似写景,实际却写少女的心境,一语双关。 “游丝”即“相思”。少女的相思之情跟天上飘飞不定的“游丝”一样,一会儿坠落;一会儿扶摇直上。刚刚平静下来的内心,也因此卷起了重重感情的涟漪。花落春归,燕已飞回,而人却杳无归期。女子心中“离愁”与“游丝”上下呼应,把词中的景、事、情串接一起。“离愁”因有“游丝”的映衬而显得鲜明具体,“游丝”以“离愁”为内涵显得愈加充实,全词意境和谐完整。

(二)闺阁女子相思之情怀

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更是将这种闺阁女子对于恋人的相思之意,相思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闺中女子“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那相思的病状,在浮云、飞絮、游丝的形象贴切描绘中具体可感,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离。而病因则是游子远去,徒留一缕余音,天涯遥遥,只有望穿秋水地盼望。“灯半昏,月半明,夜已阑。”半明半暗的光景,如此难捱的时刻,而相思是“最难将息的。

二、当路游丝萦醉客——惜春伤别之感慨

(一)灵性惜春的“游丝”

“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欧阳修的《浣溪沙》一词对湖面天光水色作了传神而准确的描绘。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舟前行,词人的内心是轻快、畅适的。当游兴未尽之时留连之情顿生。游丝本无情,却“萦醉客”,想多情的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赋予无情的游丝、啼鸟以人性的通灵,委婉含蓄之中将恋春之情流露。当“日斜归去”时,“奈何春”的叹息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以及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而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去珍惜。

(二)眷恋伤别的“游丝”

在《玉楼春》一词中,“游丝”同样是有情的。“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满城春色,在离人眼中似乎也涂抹了离别的色彩,“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苦苦缠绕着人不让离去,无情之物如此多情,那心中的离愁伤感又岂能掩藏得了?

(三)静逐时光的“游丝”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殊在《踏莎行·小径红稀》一词中也描绘了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几瓣残红,幽深繁茂,扑面杨花,都是暮春典型景色。是词人郊行所见,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炉香静逐游丝转”写闲静的室内,袅袅上升的香炉烟雾,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愁梦”,则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此时,“游丝”摇荡缥缈,时光的影子也缥缈难寻。

三、百尺游丝千里梦——无奈相思之悲情

(一)凄迷相思的无奈

“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疏帘犹自隔年垂,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回首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

纳兰与妻子“年来多在别离间”,两个人过着“长相思,极少相聚”的生活。这首《浪淘沙》纳兰转换了角色,以自己妻子的视角,以女性的口吻来写。凄冷而寂寥的氛围弥漫全词。在昏暗静寂的房间痴坐良久,凌乱的发间,长满了难以梳理的忧郁,他的离去将相聚的欢愉,从最柔最弱的音符处断离。又是草长莺飞,春燕呢喃时,希望会有来自塞上的风带来相思的絮语,凝眸关山,高楼望断,只看“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万千如烟如缕的痴迷和思念,都只能在一场幻美的梦中凭寄!

(二)天人永隔的悲叹

宋代欧阳修曾写道 :“有人正在长生殿。暗付金钗清夜半。千秋愿。年年此会长相见。游丝百尺随风远。”纵使李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愿,也只是最终如“游丝百尺随风远”,其中又包含了人世间多少刻骨相思的无奈和悲叹!

总之,在古诗词中,“游丝”这一普通的意象却意蕴极其丰富,在不同人的眼中折射出不同的光辉,包含着不同的情感,而且常用常新,值得细细品味。

上一篇:从医院感染暴发反思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下一篇:烈日下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