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思考论文

2024-05-08

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思考论文(共8篇)

篇1: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也导致了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所以,企业为了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其中也需要做好相应的经济管理控制,从而能够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由发达国家引起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学者们在积极探索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的同时,总体可以确定将来会以结构调整和体系创新作为基本方针。可见,不仅我国经济在未来发展中离不开创新,我国企业如果想要健康发展,也必然离不开创新。在创新的同时,还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从而能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的完善,国有企业逐步的进行了改革,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并且逐步的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应有的管理水平。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必须要摒弃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加强创新和改革,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2.管理创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往往一个国家的利率或汇率调整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比如近代的美国次贷危机。随着我国海外市场的投资规模逐步加大,导致了我国企业面临国内激烈的竞争的同时,还需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所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在适用,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能够使其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瞬息万变。

3.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每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管理创新也是一直以其为主要核心来进行不断发展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管理的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加深,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如果不能在创新管理理念和创新管理制度上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只有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才可以保证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保证管理创新,才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才可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稳固自身的跟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二、制约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1.思想观念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者的创新意识还是十分薄弱的,并且没有太多的忧患意识。其中可以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体现出来,比如员工们只注重收入的提高,对计划经济体制十分的依赖,认为企业应该包办一切,企业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心里十分的抵触,对生活和工作的现状十分的满足,并没有相关的危机意识,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会严重的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一旦遇到困难,会带来致命的危机。

2.企业管理体制问题

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但是在其改革的过程中,难免都会受到计划经济所遗留下来的影响,进而造成了许多人心里认为计划经济在我国是难以彻底消除掉的,所以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并不能得到彻底的改革,从而也就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市场发展的需求。另外,我国目前的企业内部结构十分的臃肿,进而也就增添了管理的难度,其中规章制度十分的繁琐,并且相关的责、权等并没有达到统一,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3.企业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机制十分的刻板,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其主要机制并没有太深的员工激励制度,其中可以主要体现在,企业中主动激励的情况非常少见,大部分都是被动激励。而且企业中承诺激励比较多,但是能够得到落实的激励还是比较少的。各单位和部门之间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

4.品牌(文化)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的时候,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企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和顾客有效的沟通,进而就会导致在顾客偏爱度和忠诚度方面缺少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二,企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对地区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比较模糊,并不能真正的意识到品牌特色的重要性,导致品牌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融入相关的特色和地域文化。

三、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手段

1.理念创新手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为了自身能够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具备非常清晰的市场意识和前瞻意识,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的创新管理模式和企业理念。其次,要坚持人为本,加强企业人文理念的完善和创新,能够重视人才,进而通过相应的人文理念来树立员工们的价值观。在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尊重员工,从而使员工能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真正的认可企业。第三,企业必须注重内部和谐关系的建设,才能组建一支充满凝聚力的员工队伍。只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够做好企业管理的工作,进而有助于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管理制度创新手段

随着市场形势不断的变化,企业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以会对自身的体制不断的进行重组和创新。目前我国企业比较常见的制度创新就是将主要经营业务逐步的发展为控股公司,另外并不是主营的项目转化为子公司,但是企业的名称是保持不变的。随着这种制度上的创新,把一个公司分成了两个公司,使其拥有两个法人代表,无论是经营还是行政管理都是相互之间独立的,更好的满足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3.技术创新手段

所谓的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就是指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技术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体现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关乎管理问题,技术创新的实质内容就是将企业新的管理机制和方法融入进去。相对于高投入和高风险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化的目的。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宗旨也是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通过新技术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4.方法创新手段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高新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所以,相对于企业来讲,核心生产力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也往多元化发展,进而也加速了企业物资以及资金的流动速度,也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的经济机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随着全球经济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企业为了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必须要结合网络信息系统,创造出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考察和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发展。

5.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手段

人才强企战略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须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任何组织的行为都离不开人而独立存在。所以,人力资源在逐步地替代着金融资源成为当今企业最为重要的竞争力。企业随着发展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以财、物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所以当今企业一般都是采取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现代的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并通过竞争、培训开发等方式来挖掘人才,为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平台。从而能够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本,通过人才来促进企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6.提升营销能力

企业的运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运营能力能够直接决定顾客是否认可企业的产品,也会增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的根基。一般情况下,主要就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提高运营能力。其一,开拓思维,锐意创新。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其二,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积极的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进而及时的收集顾客反馈的信息,从而根据比较有建议性的意见加以改进。其三,必须要做好相关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要树立起一个科学的营销战略和理念,以顾客满意为最终目的,从而通过优质的服务可以打造自身的良好形象。综上所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创新,企业管理中的经济管理是重中之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激烈的竞争,还会与其他跨国公司进行激烈的竞争。所以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做好创新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通过先进的理念来完善自身的机制,从而确保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仁达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公司战争:全球危机下的中国企业战略突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王萍萍.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与应对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2(5).

篇2: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思考论文

摘要:烟草行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每年烟草行业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税收,可以说,烟草行业是一个切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研究烟草企业的竞争力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人的因素着手,分析人员因素对烟草企业的重要性,以及提升组织凝聚力的方法,主要论述了企业市场竞争过程中如何培养企业的人力优势。

一、人力因素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

在市场竞争的漫长过程中,各项经营要素都曾在不同的阶段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时对于企业经营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资金,资金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规模化建设的速度,这其中的道理十分的简单,企业规模越大,生产能力越强,其生产成本就越低,产品在市场上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或者进行更大规模的消费,如早期的格兰仕微波炉,便是如此起家,一举坐上中国微波炉行业老大的宝座。再接下来,资金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退居次席,技术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在经过漫长的拼杀后,市场上的企业都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这时,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往往决定了谁能领跑市场,一旦技术到位,企业就能找准突破口,重新寻找到新的利润空间。然而,当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设已进行了三十年的时候,资金与技术因素都不再是企业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金融系统对于企业的倾向性扶持,以及技术市场化的进程,使得二者的获取成本都大幅下降,反而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渐渐的发现,不论多么先进的技术设备,多么新奇宏伟的思路构想,最终,都是要由人来完成,而人,特别是经过现代教育,具有综合技能的人群,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与此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悄然兴起,对于研究如何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极性的研究内容层出不穷,IBM总裁艾沃森说过,“你可以夺取我的财富,烧掉我的工厂,但只要你把我的员工留下,我就可以重建一个IBM!”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才是最大财富,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员工归属感,对于浙江烟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性与形成过程

员工归属感是指员工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内化为员工的归属感。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一旦形成后,将会使员工产生内心自我约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调动员工

自身的内部驱动力而形成自我激励,最终产生投桃报李的效应。

人的归属需要具有多向度和多层次性,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人深、渐进互动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个体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对企业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当企业的薪酬、福利等物质利益和企业的各种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基本符合个体的价值标准,个体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企业当中。

2、个体开始了一个对企业全面认知、熟悉的过程。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使员工逐渐感受、感知、熟悉、适应企业的各个方面,个体将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决策、企业精神和行为规范产生基本的认同感。

3、随着企业对个体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不断满足他对生理、心理、感情、人际关系等不同方面的需要,导致个体对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深层次的认同感,并逐步提高个体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价值感,强烈的工作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使得个体对企业的满意感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个体对企业的归属感。归属感形成后,一方面加深了个体对企业的认同,另一方面个体将自发形成自我约束并产生对企业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为个体的主人翁精神,并充分地、自觉地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最终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因此,归属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是指由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某一个体对某一整体产生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的眷恋,从而使该个体在潜意识里将自己融入到整体中去,将该整体利益作为自己行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能否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是赢得员工忠诚,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三、员工归属感的建设

1、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企业与个人就员工的状态、能力进行评估后作出的工作调整与工作方向规划,它的理论基础是人岗匹配,是从发展的观点来探究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和职业成熟的职业指导理论。许多员工由于在企业组织中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无法明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方向与前途,由此产生了不安定感与不安全感。

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员工安心工作,寻找到自己的使命感与激情,从而激发员工自身的积极性。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

约束、管理,也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激励与强化,让员工产生家的感觉。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员工能够逐渐的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在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就能够自然而然的产生出对组织,对企业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员工归属感有着极大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培养员工归属感的必不可少的举措。

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

篇3: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思考论文

我国大型企业的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大中型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大中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绊脚石。因此提升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大中型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改变、更新或制造一种新产品, 改变、更新或执行一个新方案, 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行为或过程。自主创新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自主创新考虑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 是依附型的自主创新。由于狭义自主创新看得见、摸得着, 通常又叫硬自主创新进步。广义自主创新除了包括狭义自主创新的内容外, 还包括管理、决策、智力水平等软自主创新的进步。近年来, 发达国家已把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到战略高度, 制定了本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使得自主创新之争从企业层面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目前, 在我国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 大中型企业肩负着引领创新的重任。因此, 分析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 探索自主创新经济的贡献率是研究我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法, 对提升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理论基础

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引起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变, 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二是投入的最小成本组合有所改变, 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因此既可以用生产函数测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化, 也可用成本函数测定最小成本的变化。本文基于第一种思想, 研究了适宜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函数。通过研究大中型企业投入产出比的变化速率, 得到了测定自主创新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

由于自主创新能够使原有的生产因素的组合 (如一定劳动力利用一定的机器设备和物质投入) 生产出比没有自主创新以前更多的产品, 或者说用比以前较少量的生产因素的组合生产出和以前同样多的产品。在既增加生产因素投入量, 又有自主创新的情况下 (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 从产品增长量中扣除新增投入量带来的那部分产品, 另一部分新增产品就是自主创新的作用。因此, 要想得到由自主创新产出的产品, 就需要从产品增长量中扣除新增投入量产出的产品。简言之, 即自主创新的作用是用同样多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提高投入产出比) 。

3 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模型及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

3.1 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有关调研, 首先确定大中型企业产品和工艺创新项目的数量y (项) 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影响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大中型企业职工素质、科技开发能力、大中型企业生产规模、引进技术的情况。本文分别以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数量x1 (百人) 来反映大中型企业职工素质, 以大中型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x2 (%) 和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x3 (万元) 反映科技开发能力, 以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规模x4 (千万元) 反映大中型企业生产规模, 以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的比例x5 (%) 反映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的情况。

由此得到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计量理论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1)

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3.2 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

自主创新贡献率是反映自主创新作用的一项重要指标。大中型企业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 具有如下特殊性:第一, 采用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政府一直充当科技投入的主体。因此大中型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第二, 研发难度加大。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靠的是科技进步, 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创新竞赛日趋白热化的今天, 科技研发难度越来越大, 成本也越来越高。第三, 自主创新投入大, 风险大。自主创新需要长期的资本投入, 其收益也有不确定性。大中型企业虽然具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但其运作风险也要大大高于普通企业。针对大中型企业的特殊性, 基于测算自主创新作用的投入产出法, 文章建立了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测算自主创新贡献率的方法。

原始C—D生产函数模型为:

Y=A (t) KαLβ (α>0, β>0) (2)

其中的A笼统地包含了除劳动力、资金两种投入作用以外的所有使产出增加的因素。C—D生产函数适用于一般企业同样也适用于大中型企业。但它不能反映大中型企业的特殊性。因此,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讲, 公式 (2) 需要从A中分离出政策的影响因素。同样, 资金K亦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进行折算。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函数应该有所修改与补充。调整后的C—D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Ae-η3[K0+ (K1+K2) (1+η2) -1]η1αLβ, (α>0, β>0) (3)

其中, η1是政策因子, 反映政策变化对资金投入发挥效能的变化, 需要专家打分, 相应的政策得分率为当年与基准年的政策得分比, 它对总产出提供正贡献;η2是研发因子, 反映研发难度增高下, 生产成本的增加率;η3是风险因子, 反映大中型企业生产的利润风险化, 也需要专家打分, 相应的风险得分率为当年与基准年的风险得分比。此外, A是自主创新水平, Y代表产出, L代表劳动的投入量, K0, K1与K2分别表示年初大中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 当年大中型企业的财政支出和当年大中型企业的后备保障金额。式 (3) 表示大中型企业的产出将受到政策因子的指数影响, 反映了随着产品开发难度的增加, 成本上升, 风险增大, 相对产量减少的情况, 反映了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所可能产生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3 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将式 (3) 改写为下式:

undefined (4)

其中, undefined表示改进后的自主创新水平, undefined表示经过折算之后资金的投入, γ=η1α表示受政策因素调整后大中型企业的物质投入弹性。

(4) 式两边取对数, 得到线性生产函数:

undefined (5)

其中γ>0, β>0, 式 (5) 中lnundefined叫做全要素生产率, 只要借助SPSS软件, 即可求得 (5) 式的常数项及待估参数。undefined为所求的自主创新经济增长贡献率。

对于改进模型, 引入Translog生产函数:

undefined

undefined (6)

建立假设检验:H0∶b11=b22=b12=0↔H1∶b11, b22, b12不全为零。当拒绝原假设时, 模型 (6) 显著成立;反之, 模型是不显著的。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的调研数据选择合适的模型, 得到更好的预测结果。确定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贡献率生产函数后, 就可以得到自主创新在大中型企业产出变化中的贡献率。逐年求得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后, 求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即可得到大中型企业在该阶段自主创新的平均贡献率。

4 结论

本文首先根据大中型企业的特点, 从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入手, 建立了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然后改进了传统的C—D生产函数, 添加了政策因子、研发因子及风险因子, 建立了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贡献率模型。本文还建立了假设检验, 引入Translog生产函数, 提出当接受原假设时采用改进C—D生产函数, 拒绝时使用Translog生产函数, 从而使结论更加契合实际。

本文对于影响因素模型可以预测某地区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 并进行政策评价。分别调整各变量的大小 (例如10%的幅度) , 能考察模拟与预期结果的差距, 从而制定出适宜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调控政策。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 可以预测当劳动力, 资本投入变化时引起的产出变化, 也可以根据预期的产出制定相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慧玲.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8) .

[2]都国雄, 宁宣熙.我国股市收益概率分布的统计特性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07 (9) .

[3]赵莉.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J].企业改革之声, 2006 (2) .

[4]江蕾, 安慧霞, 朱华.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际测度:1953—2005[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 (29) .

[5]张炎涛, 李伟.技术进步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J].统计观察, 2007 (3) .

[6]蒋和胜, 凡福善.四川省企业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J].四川省情学术园地, 2007 (3) .

[7]魏朗.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对1999—2003年农业生产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9) .

[8]邹积慧.科技进步对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析[J].农场经济管理, 2007 (6) .

篇4: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与地区各类企业所面对的共同问题,这就迫切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管理,以良好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当今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十分关注管理创新,但是对于管理创新牵涉到哪些方面还不大了解。笔者认为,依据目前国内外企业管理新趋势与新要求,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实施企业管理创新。

一、提升管理理念

一是要切实形成盈亏自负的管理理念。由于企业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与企业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要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树立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来实现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产品开发环节中,要将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作为企业开发与创新的重点,否则何来企业的效益。二是形成以对社会复杂、对环境负责和对客户负责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创新。从国际大型企业的发展上来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大势所趋。不久前的美国国际性优秀企业评选的各项指标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占据了其中相当的份量,因此,在经营目标上,一定要进一步开拓思维,超前发展。三是形成竞争与合作的理念。为适应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现状下,国际间原本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高潮,使当今世界企业界呈现出竞争与合作相互包容的现象。这绝对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思路,而是新时代要求企业创新竞争与管理观念的表现。我国近年来的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尤其是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的竞争在各个市场上全面展开,这一局面其实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不利于要迎接国际性跨国公司的竞争。因此,要尽快建立来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必要。

二、追求以人为本

管理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质就是经济学。企业管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由人与物这两种基本要素组成的,由于侧重点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管理模式,即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当前,人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在实施管理创新的进程中,都要注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开发员工潜能、规范员工行为、打造员工新形象、建设新型企业文化等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与生产资料的组合中形成共鸣效应,从而整合成为现实生产力。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将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有机统一起来,高度重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力量,创设出良好的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企业运行机制,以实现企业管理功能的系统优化。现代企业管理十分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来抓。员工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主要资源,要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发潜能,激发活力。所以,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共同的目标,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将个人期望与企业发展大局融合在一起,为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而勤奋工作。二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应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建立与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让企业的人才机制更为富有活力。三是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每位员工所作的贡献都能及时得到奖励和表彰,从而形成人人积极工作,个个都有盼头的良好局面。

三、简化组织结构

从组织机构的规范化程度和对员工的控制程度等来进行划分,企业的组织结构可划分为刚性结构及柔性结构这两种基本类型。柔性结构也可称为有机性结构,其组织结构方面的主要特征是虽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但因为其领导和指挥关系不太明确,而且会经常有变动,各部门、各岗位间的任务与职责分工比较笼统,经常需要通过进行横向协调,不断加以明确与调整,规范化的程序也比较少,决策权大多比较分散于中下层,组织内部交流主要依靠横向沟通,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调,及时调整各自的任务、职责、权利与义务,柔性较强的组织形式通常是产品事业部制及矩阵结构。这一组织结构在环境简单,而且也稳定的情况下,有可能显示工作效率不高的不足,但是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就能显示出很好的适应性,便于及时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灵活且有效果的反应,很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

四、培养管理人才

要建立新型有效机制,培养出职业化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企业家可以说是最有创新能力及影响力的人,他们往往不循规蹈矩,不遵守前人的规律,往往能创造性地进行革新。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果不佳,这与优秀企业家的缺乏有很大关系。所以,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就必须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主导管理创新的企业家人才。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责、权、利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使企业经营者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要进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更多地引进竞争机制,建立起企业经营人才市场,使企业家这一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形成合理的配置。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起企业家人才交流市场和继续教育培切机制,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人才的职业化。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

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挖掘企业管理创新的潜力。企业信息化不仅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也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客观要求。开展管理创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能够广泛应用于产品、工艺设计、生产、财务、销售、人力资源、行政等各个方面,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比如,运用辅助销售管理,就能按照货款回收、销售收入、利润和资金占用等指标开展微机化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计算的准确性,而且还能有力地控制了销售费用与成本。再比如,应用电脑进行合同管理,对每位客户的合同、合同评审、供货、发货、货款回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并与财务部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相连接,就对每位客户的信用开展综合评估,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有效避免经营风险。

六、结语

篇5: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思考论文

[摘要]:管理模式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学者王汝平提出的C管理模式相对于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A、B管理模式有了重大突破,给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带来了启示与应用思考。[关键词]:C管理模式;创新;启示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即面临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并相应地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竞争、发展的需要,管理创新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管理创新的内容来说,有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本文着重探讨管理模式的创新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管理模式的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组织架构、沟通机制,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管理模式加以变革。从组织架构看,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经历了由金字塔形机械式管理模式向学习型扁平式管理模式的演变。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这两种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企业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学者王汝平提出的C管理模式,给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启发。

一、C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C管理模式的理论创始人是王汝平。他在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国学的内涵,C管理模式是继金字塔形机械式组织(A管理模式)、学习型扁平式组织(B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模式。所谓C管理模式,就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织普遍法则,并能够不断修正、自我调节、随机应变的智慧型组织,同时将中国人文思想和传统国学与西方现代管理学(做事高效高量之法)相互融合,而对企业进行人性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管理运营模式。[1]25-26这种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核心,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和更强的应变能力,又被称为“智慧型组织”。C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

1.“人形”的组织构架。C管理模式将组织的比做一个人,“头”(大脑):代表组织的管理高层,是信息处理决策中心,大脑的精神情志即指高层的决策。“躯干”(五脏):代表组织的管理中层。肝、心脾、肺、肾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组织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条件,同时通过五脏与四肢的联系、五脏与大脑的关系,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系着组织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四肢”:代表组织的员工。手、足是组织的执行机构,根据大脑的信息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具体的动作。[2] 2.“以人为本”的运营原则。C管理模式引入中医理论。阐述高层、中层和基层之间的运营原则。高层控制着手脚,支配着中层,中层在高层的支配下,作为组织的运营中心,条畅这个组织的运行,协调着高层与基层之间的气机运行,从而实现智慧型组织系统机能的最大化。3.“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认为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道、尊重人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沟通、人文关怀,客观地根据各部门的特点,为员工提供所需的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调理”机制,就可以使组织内部每个人的能动性、灵活性始终保持和谐、健康状态。同时,企业还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内外信息的高效沟通、组织内部的高效配合,使组织对外界变化保持灵敏的感知能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1]

二、与A、B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从组织架构看,我国企业目前采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金字塔形机械式管理模式(简称A模式)和学习型扁平式管理模式(简称B模式),并逐步由A模式向B模式过渡。B模式是在A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适应企业内部沟通的需要,使个人和部门有了相对的自由空间,使组织内部充分活跃起来。而C模式不仅仅是A、B模式基础上的简单优化,而是根本性的创新。

1.A模式为金字塔形组织架构,是一个立体的三角锥体,等级森严,高层、中层、基层是逐层分级管理,它的优点在于结构稳固,机构简单、权责分明,并且决策迅速、命令统一。从经济环境来说,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作用显著。能够保证企业迅速实现资源的集中;从企业组织形式看,适合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过程的复杂化、规模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模式逐步暴露出反应迟钝、能动性差、应变能力弱的弊端。由于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过于依赖高层决策,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缓慢,内部行政化、机械化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员工能力的发挥,内部反馈机制的缺乏,造成企业缺乏与外部的沟通,成为一个闭塞的个体,最终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和竞争。

2.B模式为扁平化的圆锥型组织架构,相对于A模式来说,中间的层级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权力分层和等级差别的弱化,使个人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能有效解决企业内部沟通的问题。B模式使企40业面对市场的变化,横向沟通得以加强,组织结构因此变得扁平。[1]15B模式强调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企业能够不断创新,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高层能够主动了解基层的信息,得到基层对外部信息的及时反馈,从而使企业真正“动”起来,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B模式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管理者和员工。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尤其是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缺乏,从而使企业在外部沟通中丧失主动性。

3.C模式将组织整体设计为球型,在这个球形的架构中,企业高层、中层、基层之间通过诸多和谐的圆形结构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在这个球型结构中,任何一个部门或员工在发现或遇到外界变化的时候,能够进行迅速而有效的沟通和决策,既可以作为一个自主应对的个体,又可以及时在各部门和员工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对外部的环境变化能够迅速的触及相关部门共同应对。同时,每个基层子系统是相对独立运作的,一旦遇到超出子系统本身职权范围之事能迅速反应中层和中央指挥系统,对于在什么状况下各部门在自己的小方块中各尽其能,在什么状况下基层直接联通高层,他们都配合得非常默契,充满智慧和能动。[1]

三、C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启示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C模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内部资源的整合和沟通,能够迅速、灵活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相对传统管理模式而言,在组织理念、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具有本质上的创新和先进。

1.“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得到充分体现。无论何种管理学派,它都首先对企业中的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人的因素当作了管理中的事实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在西方,由于法律保护个人权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西方企业西方文化往往鼓励员工追求卓越优秀的业绩,注重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更多地鼓励员工创新、冒险,注重工作的过程、手段。积极发动、倡导广大员工参与管理的分权式决策,从而能够更大程度上考虑员工的利益。[2]在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突出物本观念,即偏重于对设备、厂房、物料等的管理,认为管理就是这些组织资源的内部配置,[3]而对知识的开发、整合与共享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对拥有知识、并知道如何利用知识提高效率的知识型员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它的固定资产,而是人,尤其是创造知识的人。C管理模式认为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道、尊重人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沟通、人文关怀,客观地根据各部门的特点,为员工提供所需的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和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知识和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以及企业创新,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调理”机制和“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

2.人形的内部组织架构更具能动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C管理模式倡导的人形内部组织架构,将企业比喻成一个身体健康、反应迅速、动作灵活的人:头部(大脑)下达的命令通过神经系统(组织机制)传递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管理中层和员工),身体各个组织器官之间依靠气(协调机制)的运行默契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灵动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各组织器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大脑要求的动作。这种架构不仅头脑清晰、身体内部各脏腑功能协调,更重要的是,面对外界的进攻,他的手脚能够迅速有力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因而企业内部拥有更一致的目标、更默契的内部配合、更强大的合力。3.球形的运行机制能够适应内部协调和外部变化的需要。C管理模式下,企业整体为球型,其任何一个截面都是一个和谐而“灵动”的圆形———这个圆,由众多的圈和线构成,大圈代表基层,中间的圈代表中层,中心代表高层。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与外界进行沟通,这样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任何一个切面都能及时地反馈到高层,高层做出的任何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下达基层,这种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从而取得主动权。

四、C管理模式应用思考

1.企业激励机制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尤其是那些掌握大量知识的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提升自身价值的需求愈加强烈,传统的薪酬激励机制已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边际效用递减。而C管理模式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让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尊严、内在价值、意愿表达等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企业的发展与他们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激励效果。

2.企业决策意识和决策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时代,快速、准确、高效地进行决策以因应市场机遇将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C管理模式虽然也遵循高层管理着中层、中层管理着基层这种直线型的责权关系没有改变,但是他们各个层级之间横向、纵向形成了相互联通,基层可以畅通无阻的联通高层,高层对基层的反馈也会迅速做出决策。有利于提升企业决策者对内部信息和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

3.企业市场化意识的强化。C管理模式将企业比喻成一个人,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市场信息能够快速通过大脑反映到企业内部,影响企业的决策,大脑根据市场信息做出的决策,迅速反映到四肢中,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这样使企业能够及时捕捉到市场信息并做出反应,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形成传导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化意识。4.“学习型组织”的发展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彼特·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C管理模式下,企业上层、中层、基层能够畅通无阻的实现沟通,基层直接了解到上层的决策,上层也能了解到基层的动态,中层在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企业内部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良性机制,成为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C管理模式不仅立足于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还融合了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其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突破传统的组织架构,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组织管理原有模式单纯强调做事效率以及仅注重内部沟通而不注重企业内外沟通的问题,通过对其理论框架的分析和应用,为中国企业更好地实现本土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使企业面对全球化下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变得更具竞争力。[参考文献]:

篇6: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管理模式方面,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亟待变革和创新。然而,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盲目开展管理创新改革,导致管理创新难以取得明显进展,效果不佳,费时费力。正确认识管理创新模式的内涵,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对于改善目前国有企业管理局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66-02

近年来,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优势大不如前,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要想一直持续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快企业转型步伐,特别是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势在必行。尽管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危机,逐渐开始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但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管理创新的内涵,对国外管理创新模式进行盲目照搬,导致创新目标和创新客体不够明确,难以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使得管理创新之路困难重重,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管理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带动管理创新,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并在其作品《经济发展理论》中详细描述和表达了他对创新的观点和想法。之后,很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对创新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管理创新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制度创新,并需要技术创新予以支持和协助。所谓管理创新,主要指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大效益但一直未被企业采用并需要引入的一种管理方式。为了将不适应甚至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去除,需要采取新型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对原来管理模式进行替代和创新。不仅需要重新组合和引入管理要素,而且还需要在管理理念、方法、工具、生产、市场、人力资源、财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多样化和全面性,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优质管理系统。

二、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纵观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模式。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将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而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的不同,所考虑的方面也不?M相同,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情况,这便造成现有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多样化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根据相关数据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种管理模式是以亲情血缘为主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家庭亲情和血缘关系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和运转。第二种管理模式是以友情为主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朋友在企业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各种关系主要依靠友情来处理。第三种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化为主的管理模式。以人情味为核心的情义管理是企业处理各种关系的主要方式,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第四种管理模式是以随机化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十分随意,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流程规范,经常会按照领导意思来处理和解决各种事项和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中较为常见。第五种管理模式是以制度为主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和发展均需根据制度进行,便于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对这五种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若企业处于创业初期,第一、二种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但是企业一旦经过了发展初期,这两种管理模式起的作用便会大大降低。尽管第三种管理模式更注重人性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前两种没有太大差别。市场经济竞争中充满了诱惑和各种利益,良心很难抵挡并完全靠得住。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随意化管理模式曾经使用过,属于特殊的管理模式。而制度型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

三、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近二十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对管理创新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无论是普通职工,还是管理人员,都具有强烈的官本意识,很多思维和想法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职业习惯很难改变,严重滞后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对管理创新内涵的正确认识,难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进行管理创新,也多是停留在表面上,无论是用人管理和资源分配,还是奖惩机制和制度约束改革都十分缓慢,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缺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

(二)盲目照搬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和自主意识

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既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水平,也没有考虑到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盲目照搬和模仿,导致企业难以及时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造成“邯郸学步”的不良后果。再加上在实际管理创新中,基本上也是对有利于管理人员但会影响甚至损害广大员工利益的方面进行改革,导致很多改革创新措施仅符合了少数人利益,广大员工的利益受到损害,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负面情绪进一步加大,给企业营造出不好的工作氛围。

(三)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国有企业中,因为过去传统体制带来的影响较深,人们普遍对创新缺乏兴趣,思想仍然较为保守,导致管理创新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较低的创新热情和能力极大的影响和阻碍了管理创新前进的脚步。并且与国外相比,我国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阶段,部分政策仍然不稳定,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政企并没有完全做到分开,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受到政府的干预太多。在政府的保护和干预下,国有企业长时间徘徊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并不参与市场竞争之间的游戏和规则,没有主动参与市场的意思,使得国有企业的服务体系出现衰退和弱化。另外,再加上企业缺乏完善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对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人员的不合理约束和激励,导致企业的创新环境缺失,企业管理创新难以取得良好进展。

(四)缺乏明确的创新目标和客体

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人员和决策者,由于其中一部分人员缺乏严谨的创新知识体系,无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政策,都没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没有事先制定和明确创新目标和客体,导致管理创新没有目的性,没有对象性,创新流于形式,惨遭失败。另外,部分国有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是基于政府的要求和推动,企业本身没有强烈的创新主动意识,这也导致管理创新难以真正取得进展。

四、改善和提升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管理创新观念,提高管理创新意识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开展管理创新行动的前提和必要思想基础。传统陈旧的管理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国有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时,要敢于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落后思维的束缚,勇于打破常规,加强管理创新建设。管理创新应该重视观念创新。首先,国有企业需要转变自身经营观念。过去以来,国有企业长期按照政府的指令做事,现在需要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中去,积极主动面对市场和客户,实现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和转型。打破传统经营重视数量、销售规模和利润的局面,转而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客户服务满意度以及管理战略方面。其次,管理创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的人性化建设和发展。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员工,以便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管理也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通过主动关怀和理解员工,能够更好地激励和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从而促进管理创新的良性发展。另外,管理创新还需要重视知识资产的管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人才、知识产权等软实力的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加强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制度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法律依据,其中运作机制是企业创新的重中之重。目前在我国法律法规环境下,国有企业的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政企不分,利益边界不明确,很多管理人员也不是特别职业化,对创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管理创新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改革产权制度,并从宏观上强化经济法律建设,加快政治制度创新,以便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

(三)加强企业科技文化创新,提升管理创新特色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文化管理是管理创新的必经阶段,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加快企业的文化创新实质上便会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先进化。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工作时,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充分考?]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现状的情况下,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和采购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聘请专业一流的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及时转型,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扩大国有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份额,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r.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12)

[2] 刘路军.关于新时期国有企业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3(38)

[3] 朱祥,孙壮珍.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以中建五局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01)

(作者单位:上海自来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篇7: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贡献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农村企业;农村经济;贡献;影响因素

1农村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很大的比重,农村经济也是全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中的重要的一环。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着我国民生基础的巩固,其甚至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贡献。在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战略目标背景下,农村经济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尤其以生产发展作为基础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更是凸显了发展农村经济对于构建整个农村和谐体系的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1)农村交通条件比较落后。农村与外界联络的道路不通畅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阻碍了物资运输、人才交流等。

(2)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除了交通条件外,农村的许多基础设施都需要改进,例如网络、通讯,还有最基础的物质保障:水、电等。如果连最基础的物质条件都不能保证、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善,那么想要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将会十分有难度。

篇8:对创新企业薪酬管理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模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和信息渐渐地超越资本、土地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而掌握知识的人才则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现代管理理论明确地提出, 现代企业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 能否拥有优秀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 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薪酬制度作为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的最有效最有力的工具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要着力完善的首要制度。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有一个大的转型过程, 从计划经济体制过度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与之相应的是薪酬管理模式的落后, 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地影响到其激励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 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薪酬管理模式, 以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一、目前我国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为以下

三点:

1、相关的薪酬理论落后

我国学界与业界对企业薪酬的概念以及具体内涵的认识普遍地存在模糊、单一甚至错误的问题, 将薪酬简单地看作工资, 或者认为高薪就一定会带来员工的认同, 过于看重物质报酬等等, 这些都严重妨碍了薪酬管理模式的正确实施。而事实上, 薪酬包括薪资、奖金、各种各样的福利以及津贴, 其中福利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 还包括对员工精神上的关怀。薪酬应该包括基本的薪资、可变薪资以及间接薪酬这三个部分, 企业应该有所兼顾, 灵活地进行薪酬管理。另外, 企业将薪酬的作用看的过于简单, 认为薪酬就是对于劳动者的回报, 高薪就一定能吸引人员加入, 将员工看作生产工具, 忽视了薪酬对于员工的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事实上进行薪酬管理就是要实现差异化, 有效地激励员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2、薪酬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忽视企业的战略情况

薪酬管理其实也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 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必须要服从和适应企业整体的战略发展, 而不能罔顾实际, 随意为之。但是我国诸多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模式时简单地模仿其他公司, 或者照搬书本模式, 而忽视企业的发展情况。其中最为典型的做法就是将眼前的工作业绩作为衡量薪酬高低的唯一标准, 使得员工只关注眼前的成绩而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战略部署, 比如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等对于企业的将来有着决定作用的成果。这样即使能在短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也无法真正地带领企业走向长远的未来。

3、薪酬的结构失衡, 过于看重个人而忽视团队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中, 常常需要团队合作以完成大型任务, 因此, 团队的薪酬分配也应该受到重视。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往往过于强调对于员工个人工作的评价而忽视了团队的作用, 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企业员工间的团结协作, 削弱团队的行动能力, 这也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

二、企业薪酬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取的薪酬管理是一种基于岗位的模式, 也就是说根据各个岗位在公司内的相对价值来付给员工报酬,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之下, 员工想要提升自己的薪资, 唯一的方式就是升职, 不断地往上爬。此种模式下的员工行为导向就是严格地遵守公司相关规章制度, 着力建设自己在公司内的人际网络, 为了升职采取所谓的政治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在外部环境稳定, 竞争压力较小的企业, 比如垄断性的国企。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除了少数在有特殊资源支持的企业之外, 大部分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很明显, 此种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 企业进行薪酬管理模式创新可谓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模式着手:

1、自助式的薪酬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以员工的实际需求为薪酬分配的中心, 可以让员工自己来选择薪酬的组合, 给予员工充分的选择空间。企业可以根据手中的资源为员工设计出一个薪酬菜单, 除了薪资之外, 其他的薪酬可由员工自己在规定的范围内挑选, 假如员工对津贴不感兴趣, 那么他可以放弃而选择其他的薪资形式。举个例子,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 年轻的员工被高昂的房价所压迫, 企业就可以开发出一些便于员工买房的薪资形式, 比如提供免息贷款, 此项可作为员工福利的一种。企业在设计自助式的薪酬管理模式时, 必须充分地尊重员工, 考虑员工的实际需求, 为员工提供生活品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要有区别地设计符合各个阶层员工实际情况的薪资形式, 比如在重要节日企业提供商品作为福利, 不能为全体员工提供同一商品, 而是应该有所区别, 因为年轻人和年纪大一些的人想要的东西并不同, 如果没有区分, 那么可能导致某些员工滋生不满, 并不能真正地满足他们真实的意愿。此外, 在进行具体的薪酬管理模式设计时还必须注意薪酬的对内公平性, 虽然员工的个人能力、工作态度以及岗位差别必然带来薪资有高有低, 但是公司应该将这种差别有技巧地处理, 让员工对工资分配的理由有详细的了解, 让大多数员工都能接受公司的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公平公正, 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公司的诚意, 由此才能让员工真正地满意。

其次, 应力求使人力资源的配置科学、合理。人力资源配备要以培育为主, 引进为辅。由于国情的实际所限, 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 仍然应以培育企业内部人才为主要方向, 而引进外部人才应是必要的补充手段。从长远来看, 须立足内部培养企业人才, 使企业发展规划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相匹配, 分门类、分层次地进行培训。培养大量的内部人才, 可以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 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从短期来看, 引进人才是补充, 主要指通过招聘、借用等方式, 吸纳一部分特别的人才, 如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 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 不但可以给企业带来新信息, 启动新项目, 开拓新市场, 而且由于配置方式的转变, 可以使工厂人事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而使这些部门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操作性管理行为, 而是与企业兴衰存亡有重大联系的策略性管理工作。

再次, 应全面推行全员“能本”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考核机制。

所谓“能本”, 就是以能绩、业绩、政绩来论英雄, 而抛弃关系、学历、资历等外在因素。在管理层推行“能本”管理, 可以使相当一批目前仍然逍遥自在“无过就是功”的管理干部“下岗”;在科研部门推行“能本管理”, 就可以使不少的带有这个“高级”那个“中级”职称头衔的所谓“专门要才”紧张起来, 同时让那些资历浅、年纪轻却有着工作能力的“后生们”凭着业绩、政绩与能绩脱颖而出。高级、中级技术职称应定位、定岗, 以项目、课题或实际业务来考核评定, 这样, 可使滥竽充数者不能食其禄, 使真才实学者得其利, 使每个人才都有保持上进、创新的惯性, 有发挥聪明才智, 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与机会, 使职、责、权、利三者变成合理的等价的比例。

考核不能流于形式, 只重过程, 而忽视考核目的。考核的内容要重业绩、重能力;考核的方法要科学、要简洁;考核的结果要公正、要公开;考核的目的要具体、要落实;考核的对象有中干, 也要有一般干部, 包括生产骨干。关于中干廉政勤政的考核, 更是重中之重。

最后, 应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重视员工激励机制建设。

人力资源培训应具有超前性, 面向未来。操作上应分层管理, 分类进行。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干部、以及技术工人等培训标准与投入均应根据工厂发展目标有明确规定。对于高层、中层管理干部, 要培养并确立一种“不创新即死亡”的企业经营理念;对于一般职工, 尤其是下岗职工则要进行多种专长, 复合能力培训。

激励机制应该是企业价值观的保证机制, 是人力资源的催化机制, 是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台。要把是否坚持企业价值观, 能否按企业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为考核与激励的重要指标。激励应该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总之, 其目的只有一个, 奖励一个精英, 激励大批人才, 全面开发人力资源。

三、结束语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生产要素紧缺造成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持续高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而人力资源要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 人力资源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也已经成为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管理课题, 值得每一个高中层管理者的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杨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实践研究[J].商业文化, 2008, 11.

[2]娄继光.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J].决策&信息, 2008, 7.

参考文献

[1]王爱华, 张玺, 冀卫.企业薪酬管理模式探索[J].煤矿现代化, 2010 (01) :8

[2]姜友文.浅谈技术创新型企业薪酬管理模式的创新[J].商业经济, 2009 (05) :56

[3]刘宝军.对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模式的思考[J].现代营销, 2011 (02) :32

[4]陈青.对企业薪酬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09 (03) :408

[5]路军.大型企业薪酬管理模式探析[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37

上一篇:旅游纪念品调研下一篇:实验室17种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