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2024-04-22

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对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盘秤、硬币、曲别针、瓜子、黄豆、洗衣粉、果冻、酸奶、食盐、水果、熟鸡蛋、矿泉水等物品。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平时都喜欢玩什么游戏? 生:(3个)

师:咱班小朋友喜欢的游戏还挺多,大家看,这两个小朋友在玩什么? 生:男孩重,女孩轻

师:哦,原来人是有轻重的,那课本有轻重吗?这块糖呢?水呢? 生:有

师:看来,物体都是有轻重的,物体的轻重也就是指物体的质量。通过课前搜集,你都了解了哪些物体的质量? 生:3个(不错,你很会发现)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表示物品有多重,我们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两位新朋友。(板书课题)克可

以用字母g来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感受1克

师:老师这有一个2分硬币,估计一下它大约有多重? 生估计

师:这个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呢?咱可以怎么办? 生:称一称

师:(认识天平)用天平称2分硬币

师:请大家拿起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生掂

师:1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生:很轻

师:带着1克给你的感觉,找一找1号学具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生找

师:你们找到了什么?

生1:一枚曲别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师:是不是呢?咱们来称一称。(师操作天平)

师:几枚曲别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1:两枚

师:请同学们每人拿两枚曲别针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质量。师:谁还找到了1克的物品? …… 感受10克

师: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找到这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再想,1个2分得硬币约重1克,2个这样的硬币呢?5个呢?10个呢? 生:10克

师:小组同学轮流掂一掂10个2分硬币的质量,记住10克给你的感觉。生掂

感受50克

师:继续想,50个这样的硬币呢? 生:50克

师:老师没有50个2分得硬币,但这有一个大约重50克的鸡蛋。请大家拿起这个鸡蛋,像这样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掂一掂,记住50给你的感觉。生掂

感受100克(对比)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50克有多重,那你能借助它估计一下这个酸奶的质量吗?(板书:估)然后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活动

师:谁能说一说你估计的结果? 生:60克 生:80克 生:90克,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我把鸡蛋和酸奶这样掂一掂,感觉酸奶比鸡蛋要重。

师:小结:看来,用对比着掂一掂的方法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估计物体的质量。师:到底哪位同学的估计更准确呢?我来称一称。像这样一个酸奶的质量大约是100克。拿起来,掂一掂记住100的质量。生掂 感受200克

师:请大家继续思考,像这样一个酸奶的质量约是100克,那两个这样的酸奶呢? 生:200克。

师:重200克的物品就在你的桌上,快找一找。生 找

师:你可真会观察。(投影果冻)的确,为了方便顾客购买,超市很多商品上一般都标明了它的质量。瞧,这个果冻上就写着200克。这就提醒大家平时要留心观察,学会发现身边的数学信息。来轮流掂一掂,记住200克给你的感觉。生掂

感受500克

师:这个物品认识吗? 生:认识

师:对,这是我们每天炒菜都要用得调料,那这袋食盐的质量是多少呢? 生:500克

师:快掂一掂,感受一下500克有多重!生掂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大约重500克? 生:(2个)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咱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生 看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物品,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能做到吗? 生;能

多次对比掂,确定范围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那生活中有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直接通过提供的信息知道它有多重,有时却不知道,像这样一袋黄豆,你能用100克、200克、500克这些熟悉的质量,估一估它的质量吗?比一比看那个小组估计的最准确,开始吧!生活动

师:可以交流一下你们估计的结果吗? 生:我们估计的是150克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生:我把它和酸奶这样掂一掂,感觉它比鸡蛋重 师:嗯,不错,那它比谁轻呢? 生掂

师:看来,通过多次对比掂,我就可以在100克—200克这个范围内来估计,这样就更准确了。……

师:揭开胶布,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把掌声送给自己。

小结:我想把物体的质量估计的更准确,可以通过多次对比掂一掂,从而确定一个范围(板书:确定范围),在范围内进行估计就会更准确。小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一下这袋黄豆的质量。生掂 感受1千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到称量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做单位。那称量较重的物体呢?前面我们知道一袋食盐约重500克,算一算两袋食盐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克? 生:1000克。

师:我把它记下来,现在咱来称一称这两袋食盐,小结:1000克=1千克 那1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 3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 5000克就是几千克? 生答

师:想不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小组内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感受1千克的质量。生掂

师:记住这种感觉了吗? 生:记住了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找一找你们小组内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先掂一掂,然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你们找的准不准。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找到了什么物品? 生1:一袋面包 生2:一个实心球 生3:一袋洗衣粉 生4:一包挂面

……

师:这个小组找到了的1千克的面包,另一个小组找到的1千克的实心球,同学们看着这两件物品你想说什么?

生:面包那么大一包,实心球那么小,他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

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有多重,不能只看它的外形。感受2千克

师:再考考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相同质量的一袋水果。你能估计一下这袋水果有多重吗?

师:你们估计的是多少? 生:3千克 生:2千克。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能说一说吗?

生:我觉得这袋水果比洗衣粉重,我又拿了一袋就觉得差不多重了。

师:小结:不知道的物体的质量和已经知道的质量建立一个很好的联系(板书:未知-→已知),这是我们估计较重物体质量时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师:那这袋水果到底有多重呢?老师来称一称。小组内轮流领一领感受一下2千克的质量。生掂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想不想知道你背的书包的质量? 生:想

师:请大家把你背的书包和2千克的水果对比着领一领,感受一下有多重? 生感受

师:孩子们坐好。请感觉背的书包比2千克重的请举手。生举手

师:老师课前搜集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我们二年级的小学生背的书包的质量最好不要超过2千克。老师真的有些心疼,孩子们你们知道吗,长期背过重的东西会让你的脊柱弯曲变形,会称小驼背的,所以我建议小朋友做事情要有计划不用得东西不要放在书包了。好吗? 生:好

三 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师:看见大家表现的这么出色,老师特想奖励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橡皮

师:你认为它的质量应该用什么作单位?

生:克

师:它的质量是多少克呢? 生掂 :100克

师:大家想想,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熟悉的质量标准,这些标准要随时拿出来用一用。像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为什么不拿过来用一用? 你来估计一下

师;这块橡皮就奖给你了,因为你能用对比掂一掂的方法。……

四 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我们知道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千克作单位。那一头大象,一头蓝鲸这些更重的物体它们应该用什么作单位?估计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好方法,期待大家的探究;

篇2: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出故事,学生从故事中得到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超市图,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应用的质量单位。

2、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学生在此感受质量单位。

3、认识秤。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学习新知.】

4、认识克,1克有多重。

(1)出示2分硬币,学生猜猜有多重?教师在天平上称量。学生在手中感受1克的质量。

(2)学生从教师准备的物品中选出你认为是1克的物品,教师在天平中称量验证,再次加深学生对1克的认识。

(3)出示物品,学生和1克进行比较,猜猜所拿的物品有多重。【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1克有多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又让学生经历从迷惑到顿悟的过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再让学生感知10克、100克的重量,为下面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参照,也为下面逐渐过渡到1千克作准备。】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克这个概念的理解。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个单位。】

四、总结内化本课知识: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篇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能大致估计出物体的重量。

2、知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3、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能大致估计出物体的重量。

教具准备:教具:托盘天平、盘秤

学具:二分硬币、瓜子、苹果、精盐、盘秤每组一个、大瓶饮料、其他食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一手拿数学书, 一手拿铅笔, 放在手上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书重, 铅笔轻。

2、如果把书和铅笔调换一下位置, 又有什么感觉?

生:还是书重, 铅笔轻。

看来, 每一个物体都是有轻有重的。那要知道物体有多重, 我们可以用一种工具来测量, 这种工具就是秤。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秤呢?

生:我认识盘秤, 电子秤和弹簧秤。

生:我还认识杆秤和天平。

生:我认识体重秤。

3、同学们认识的秤还真不少, 那都有谁和家长去买过东西, 你们知道人们用什么来做重量单位吗?

生:我知道人们用斤和两来做重量单位。

生:我知道人们还用克和千克来做重量单位。

生:我知道人们还用公斤来做重量单位。

4、公斤、斤和两是我们中国人常用的重量单位, 在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是克和千克, 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二、互动研讨。

1、请同学们看, 老师手里有一枚二分硬币。这枚硬币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就来用天平量一下。

2、请同学们来, 老师这里有一架天平, 谁想来观察一下天平是什么样的?

生:天平上有两个托盘, 托盘中间有一个刻度盘, 刻度盘前有一个细细的指针。指针正指向中间的红线, 在托盘前面还有一个尺, 尺上有1到10个刻度, 10后面还有一个字线G。

3、这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老师告诉你们, 当指针指向红线时, 表示天平是平衡的, 前面的这个尺叫游码, 当游码指向刻度几就是几克, 那么这个G就是克的英文缩写。 (板书:克, G) 。当天平上的物体重量超过10克时, 我们就要用砝码来秤重。观察砝码, 最大的是多少克?最小的是多少克?

生:最大的砝码是250克, 最小的砝码是10克。

4、好, 请同学们看, 老师把二分硬币轻轻的放在天平的左盘上, 移动游码。好, 现在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请一名同学上来观察一下这枚硬币有多重?

生:这枚硬币重1克。

5、哦。一枚二分硬币重1克, 那么请同学们把这枚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轻。

想一想, 生活中哪能些物体大约重1克?

生:一根羽毛大约重1克。

生:一个曲别针大约重1克。

生:一个瓜子大约重1克。

同学们说了很多物体都很轻。那在另一只手上拿起你的橡皮, 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硬币轻, 橡皮重。

那么橡皮有多重, 你能估计一下吗?

生:我认为橡皮重2克。

生:我认为橡皮重3克。

生:我认为橡皮重5克。

啊, 同学们有这么多意见, 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把橡皮轻轻放在天平上, 移动游码到2, 嗯?没动。看来2克不对, 我再移动游码到3, 嗯?还是没动, 我再动游码到5。啊?还是没动。我再动, 好了, 正在天平平衡了, 谁来观察一下橡皮多重?

生:这块橡皮大约重6克。

6、同学们看, 老师手里变出了一袋瓜子。请同学们用两只手一手拿硬币, 一手拿瓜子, 掂一掂, 猜一猜瓜子有多重?

生:我觉得瓜子重15克。生:我觉得瓜子重100克。

生:我认为橡皮重5克。

我不用天平秤, 就可以知道瓜子多重, 相信吗?猜猜我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包装袋上写的。

对了, 在有包装的食品口袋上, 都标有食品的重量, 同学们在买这些食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看包装袋来知道食品的重量。

7、哎, 老师手里又拿了一个苹果, 把苹果放在手里掂一掂, 猜一猜苹果有多重?

生:我觉得苹果有150克。

生:我觉得苹果重200克。

生:我觉得苹果重250克。

老师把苹果放在天平上,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看一看这一个苹果有多重? (老师操作。) 谁来说一说苹果多重?

8、那请同学们看, 老师手里的这袋盐, 你能知道它有多重吗?怎么知道的?

生:这袋盐重500克, 因为包装袋上写着呢。

你可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把两袋盐都放在左手上, 右手拿起那枚硬币, 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盐很重, 硬币很轻。

现在这两袋盐有多重你知道吗?

一袋盐得500克, 两袋盐就重1000克。那1000克还可以写成另一个重量单位千克。千克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想一想1千克等于多少克?

生:1千克等于1000克

那么得多少枚二分硬币的重量和两袋盐的重量相等呢?

生:大约得1000枚二分硬币的重量和两袋盐的重量相等。

同学们看, 这个苹果重200克, 我要买1千克的苹果大约可以买几个?比这个苹果大一点可以买几个, 比这个苹果小一点可以买几个?

生:200克的苹果大约可以买5个, 大一点的苹果可以买4个, 小一点的苹果可以买6个。

9、同学们再看, 老师手里有一大瓶饮料, 谁想来抱一抱, 说一说这一瓶水大约有多重?

生:这一瓶水大约重3千克。

如果我把这瓶水放在天平上还能称出它的重量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水太重了, 会把天平压坏的。

那我们就要用另一种秤, 盘秤。请同学们观察眼前的盘秤, 听老师说一说它的使用方法, 同学们看, 在盘秤的刻度盘上有很多数字。在刻度盘的中间有最大称重10KG, 也就是盘秤最多可以称10千克的物体, 最小称重50G, 分度值50G, 每一个小格就是50克, 当指针指向小1时, 物体就重100克, 当指针指向小2时, 物体就重200克。依此类推, 当指针指向大1时, 物体就重1千克。现在请同学们把这瓶水放在盘秤上, 量一量这瓶水到底有多重?

生: (操作后汇报) 这瓶水大约重2。5千克。

10、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物体先掂一掂, 再称一称, 都有多重, 写到你手中的表格上。

学生动手操作并填写表格。

11、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我想知道这名同学的体重, 把他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行不行, 为什么?

看来, 不同的重量就要使用不同的秤才能量出准确的重量。

三、总结:

篇4:“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品重量的方法,会看商品包装上的重量标识,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工具

1.观察生活照片,引入“秤”的概念。

师:卖菜的阿姨要知道菜的重量,奶奶要知道芝麻的重量,都要用到什么工具?

生: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一称。

2.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1)师:根据用途不同,秤可以分为很多种。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用来称什么?(生答略)

(2)介绍学生没有说出来的几种秤。

师:在超市里,我们还能见到这种秤(出示图片),它能同时显示重量和价格。此外,还有计量货车重量的地秤……

二、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克、千克的重量单位概念

师:秤的家族中有那么多的成员,它们都能用来称物品的重量。那么,怎样才能精确地表示出物品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个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师:请把书翻到84页,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看完后,回答以下问题:常用的重量单位有()、()。1000克还可以叫做1()。

师:请同学们把准备的东西拿出来,看包装上标的重量是多少,告诉同桌和老师。

1.建立克、千克的重量单位概念。

(1)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概念。

师:同学们还带来了2分硬币,请用手指掂一掂,感觉是轻还是重?(生答略)这个2分硬币重约1克,1克比较——轻(生答)。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概念。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苹果,重200克,如果一车苹果也用克作单位还方便吗?(不方便)这就需要一个比克更大的单——千克。

(3)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需(1克):10枚2分硬币约重多少克?(10个1克是10克)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显示理解1000克和1千克的关系:l000克=1千克(板书)。指导学生读这个等式,区分1000克和1千克的读法。

2.分组实验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的重量。

具体做法:

(1)称出1千克沙子,掂一掂。

(2)比一比,500克大米与1千克沙子的轻重。

(3)称出1千克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准备大小不等的苹果若干,并提问:个数相等的苹果重量一样吗?)

(4)称出1千克盐,看一看。(准备500克的袋盐若干,学生有的直接拿两袋盐,教师要求他们说出道理)

3.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重量建立联系。

教师出示1千克的饮料,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重量1千克的物体。

4.小结:克和千克都是国际法定的重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千克=()克3000克=()克

6千克=()克4000克=()克

2.在()里填上>、<、=。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如有错误,让其他学生说明原因)

3.做课本89页第4题和第7题。

四、扩展练习

1,(出示一串气球)用哪种秤来称呢?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

(出示一块铁)用哪种秤来称呢?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板书: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2.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谁重?

(学生讨论:不能由物体的大小来决定它们的重量)

3.课件演示:一艘船的载重量是43千克,小鹿的重量是35千克,小猫2000克,小山羊40千克,小狗3000克。小猴子3千克。想一想:它们怎样才能最快过河呢?

篇5: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 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篇6:《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6、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至于是什么,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设计意图】

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物体采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并强化了学生的估量能力。

七、小结:(环节目标:整理所学知识。)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太 轻 比较 重

豆、纸、回形针……

1000 克 = 1 千克

【几点说明和疑问】

(1)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真的很难准备这么多的东西,有的也不是整千克数的,该怎么办?

篇7: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

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 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篇8:“克和千克”教学建议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概述。教学时, 教师可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播放主题图, 让学生边观察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物体的轻重, 懂得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主题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教师可以提出:“怎样知道水果的轻重?”这一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称重的情境, 进而引出质量单位,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 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此外, 为给教学提供合适而丰富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质量有关的素材, 如硬币、袋装食盐、袋糖、袋泡茶、袋药 (颗粒冲剂) 等。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呈现和使用, 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像的方式收集。

二、借助生活物品,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例1时, 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如, 借助教材中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让学生认真观察这3样物品, 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比较轻的物品, 让他们猜一猜, 然后拿在手中掂一掂, 感受到底是重还是轻。当学生感觉到这些物品都非常轻时, 教师顺势引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常用“克”做单位, 用符号“g”表示。 (同时板书:克 (g) )

1.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

2.掂一掂。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 让学生在手中掂一掂, 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 并把这种感觉牢记在心里。教师再告诉学生,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估一估。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 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克, 如, 一根鸡毛、一张纸、一根毛线、一个乒乓球等。

4.称一称。教师拿出天平秤, 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玉米, 借助天平称出1克的重量, 再借助其数量, 掂重继续感知1克。同时再出示不同质量的天平砝码让学生分别感知1克、几克的轻重, 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 从而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直观化、数量化, 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奠定基础。

在使用天平秤时, 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使用方法, 告诉学生:称物品时通常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左边, 砝码放在右边。

5.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01页中的“做一做”, 然后指名学生判断, 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三、借助生活物品, 让学生直观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当学生有了1克的质量观念, 直观认识克的作用之后, 教师再结合本地实际、本班情况选取一些与千克相关的素材, 根据实际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如, 准备2袋食盐、1千克水果或其他1千克或几千克的物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物品, 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 再拿拿、拎拎所准备的实物, 说说自己的感觉, 是轻还是重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物品都比较重时, 教师乘机引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 常用“千克”做单位, 用符号 (kg) 表示。 (同时板书:“千克” (kg) )

设疑:

1. 如果每袋盐重500克, 几袋盐重1000克?

2. 比一比, 1千克和1000克哪个重, 为什么?

3. 1千克有多重?

4. 你知道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5. 怎样知道这些物品具体有几千克?

6. 你知道哪几种秤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7. 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通过解决以上问题知道:1千克=1000克;要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 要用秤称, 从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和各种秤的使用方法及怎样读出物体的质量;净含量指物品的实际重量, 不含包装箱或盒。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体验, 以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各种秤的使用方法, 知道指针指着几, 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 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秤, 重点在于读出物体的质量, 培养刻度意识。教学时,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秤的称量范围, 即知道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怎样通过秤上的刻度读出物体的轻重, 体验称重的本质。教学时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整千克就可以了, 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

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对各式各样用千克计量的秤并不陌生, 但在计量表述上各地不相同, 人们还习惯用“斤”“两”表示物体有多重, 有的地方也习惯用“公斤”和“公两”。如2斤苹果、3两茶叶。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1斤=10两, 1斤=500克, 2斤=1千克, 1公斤=2斤, 1市两=50克, 1公两=100克之间的关系, 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运用, 巩固拓展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在 ( )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华体重是33 ( ) 。 一桶油重5 ( ) 。

一个鸡蛋约重50 ( ) 。一袋食盐重500 ( ) 。

一个面包重48 ( ) 。一袋饼干重255 ( ) 。

一只鸡约重3 ( ) 。一个苹果重120 ( ) 。

一袋大米重50 ( ) 。一把牙刷重20 ( ) 。

2.在 ( ) 里填上适当的数。

我的书包大约重 ( ) 千克。

数学课本大约重 ( ) 克。

一块橡皮重 ( ) 克。

一支铅笔大约重 ( ) 克。

我每顿大约吃饭 ( ) 克。

3.比较大小。 (在○里填上“>、<”或“=”)

3000克○3千克 4900克○5千克 1千克○1000克

20千克○200克 4千克○3800克 65千克○6000克

4.判断。

(1) 1000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2) 明明的体重是35克, 比我重。 ( )

(3) 小红用天平秤称她的体重。 ( )

(4) 妈妈今天买了2克苹果, 1克桃子。 ( )

篇9:“克和千克”教学建议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概述。教学时,教师可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播放主题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物体的轻重,懂得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主题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教师可以提出:“怎样知道水果的轻重?”这一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称重的情境,进而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此外,为给教学提供合适而丰富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质量有关的素材,如硬币、袋装食盐、袋糖、袋泡茶、袋药(颗粒冲剂)等。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呈现和使用,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像的方式收集。

二、借助生活物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例1时,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如,借助教材中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3样物品,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他们猜一猜,然后拿在手中掂一掂,感受到底是重还是轻?当学生感觉到这些物品都非常轻时,教师顺势引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用符号“g”表示。(同时板书:克(g))

1.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

2.掂一掂。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在手中掂一掂,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把这种感觉牢记在心里。教师再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估一估。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克,如,一根鸡毛、一张纸、一根毛线、一个乒乓球等。

4.称一称。教师拿出天平秤,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玉米,借助天平称出1克的重量,再借助其数量,掂重继续感知1克。同时再出示不同质量的天平砝码让学生分别感知1克、几克的轻重,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从而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直观化、数量化,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奠定基础。

在使用天平秤时,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使用方法,告诉学生:称物品时通常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左边,砝码放在右边。

5.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01页中的“做一做”,然后指明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三、借助生活物品,让学生直观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当学生有了1克的质量观念,直观认识克的作用之后,教师再结合本地实际、本班情况选取一些与千克相关的素材,根据实际设计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如,准备2袋食盐、1千克水果或其他1千克或几千克的物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物品,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再拿拿、拎拎所准备的实物,说说自己的感觉,是轻还是重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物品都比较重时,教师乘机引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常用“千克”做单位,用符号(kg)表示。(同时板书:“千克”(kg))

设疑:

1.如果每袋盐重500克,几袋盐重1000可?

2.比一比,1千克和1000克哪个重,为什么?

3.1千克有多重?

4.你知道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5.怎样知道这些物品具体有几千克?

6.你知道哪几种秤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7.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通过解决以上问题知道:1千克=1000克;要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要用秤称,从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和各种秤的使用方法及怎样读出物体的质量;净含量指物品的实际重量,不含包装箱或盒。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体验,以达到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各种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秤,重点在于读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刻度意识。教学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秤的称量范围,即知道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怎样通过秤上的刻度读出物体的轻重,体验称重的本质。教学时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整千克就可以了,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各式各样用千克计量的秤并不陌生,但在计量表述上各地不相同,人们还习惯用“斤”“两”表示物体有多重,有的地方也习惯用“公斤”和“公两”。如2斤苹果、3两茶叶。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1斤=10两,1斤=500克,2斤=1千克,1公斤=2斤,1市两=50克,1公两=100克之间的关系,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华体重是33( )。 一桶油重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袋食盐重500( )。

一个面包重48( )。 一袋饼干重255( )。

一只鸡约重3( )。 一个苹果重120( )。

一袋大米重50( )。 一把牙刷重20(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我的书包大约重( )千克。

数学课本大约重( )克。

一块橡皮重( )克。

一只铅笔大约重( )克。

我每顿大约吃饭( )克。

3.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

3000克○3千克 4900克○5千克 1千克○1000克

20千克○200克 4千克○3800克 65千克○6000克

4.判断。

(1)1000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2)明明的体重是35克,比我重。( )

(3)小红用天平秤称她的体重。( )

(4)妈妈今天买了2克苹果,1克桃子。( )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更换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篇10:教学反思(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本学期我将“克和千克”定为公开课的内容,在磨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做”数学

在教学中,为了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收集带有质量标签的包装袋。了解一下生活中常用的计量物体轻重的单位什么?希望通过课前活动,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3)班是第一个上课的班级,相比其它两个班,学生的基础稍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个性比较活泼。对于我课前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大家都非常感兴趣。除了收集有质量标签的包装袋,还每人准备了一个水果(苹果或梨子或橙子等等。)此外,还布置了一些人带鸡蛋。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有趣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都提高了不少,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的感受1克和1千克的质量,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克的感觉很轻很轻,1千克的感觉比较重,而且比1克要重得多。同时,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各种秤,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了很多大小一样的塑料小方块。每一个都重约1克。每一个学生拿一个,让他们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但我发现,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维也容易被别人所影响,有一个同学说铅笔上的橡皮头大约一克,其他的同学就也会说自己的橡皮擦(,比较大,实际并不止1克左右)。而对于生活中的黄豆,图钉等物品,基本上没人能想到。但老师举例黄豆时,就有人说绿豆,红豆。

1千克的质量比较大,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一些。我用一袋1千克的面,轮流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又与1克相比较,使学生感受到1千克比较重。为了让学生将1千克更加具体化,我组织学生一起用盘秤称量了带来的水果,本来是想称出1千克的苹果(或梨子,鸡蛋等)有几个,结果因为学生带的各种水果都不够1千克,最后只是称出了带的水果的质量。这是我布置课前准备的时候没有考虑完全所致。

回想整个课堂,基本上都以动手操作,感受为主。有的是学生自己操作,有的是老师代替演示。学生能保持比较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有部分学生表现过于活跃,对课堂纪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我花了一些时间来组织课堂纪律。另外,学生操作,感受过后,自己说一说的愿望也比较强烈。最后,在一个课时里,并没有按时完成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在回家的作业以及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克和千克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感受阶段,并不能灵活的运用。

在“做”中“学”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鉴于前一个班的教学效果,我将这节课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我创设了森林运动会的情景,小乌龟要参加负重赛跑,请同学们帮它出出主意,背小鸡还是小羊?由此引出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生活中,我们要表示物体的轻重,也要用到克和千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感知后,我设计了5个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克和千克。分别是掂,比,猜,称,说。

掂:让学生分别掂一掂1克和1千克,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觉。学生能明显的感觉到1克很轻很轻,而1千克比较重。

比:选几个学生代表分别用左右手同时掂1克和1千克,然后说一说两只手的感觉,比较1克和1千克,使学生明确1千克比1克要重很多。

猜:在初步感知和认识了克和千克之后,我设计了猜质量的游戏环节,我拿出一些孩子们经常吃的零食,上面标有质量标签。开始猜时,请学生掂一掂后,我提示数字,请他们来猜单位。学生获得一些经验之后,就不再提示数字,让学生猜物体的质量。学生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质量的差别,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称:猜质量的游戏过后,我问他们,如果老师不提示你数字,你还可以怎样快速准确的知道物体的质量呢?由此引出“秤”。课件出示秤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见过那些?在哪些地方见到的?学生认识这些工具,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了解常见的秤之后,用盘秤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梨子,鸡蛋有几个,加深学生对1千克的感受和理解。

说:主要是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1克,1千克以及用到克和千克的地方,让他们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掂,比,猜,称,说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然后是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即让学生知道1000克=1千克,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了突破这一个重点,我设计了哥哥和妹妹一起购物的问题情境,买了两袋砂糖,每袋500克,一袋面,1千克。是砂糖重还是面重呢?在这里,我借助天平,用课件出示,将1千克的面和1000克的砂糖分别放到天平的两边,天平保持了平衡,说明1 千克=1000 克。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前充分的搜集资料,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一克的塑料小方块和1千克的面,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1千克的鸡蛋等等。

3、采用估测方法。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用游戏“猜一猜”来训练估测的能力,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质量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一手掂1千克的面,一手掂1克的塑料小方块,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上一篇:房地产公司领导发言稿下一篇:内蒙古戴贵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