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2024-05-02

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通用8篇)

篇1: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中,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有多少物质称它质量。我们民间习惯把物体有多重来代替物质有多少,生活中常常把千克和克作为计量物重的单位。《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里把千克和克称质量单位,是规范的说法。教材说成物重单位,是考虑了民间的习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29~P32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P33~P35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P36~P38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了解有关物重的一般性知识。

千克和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教学千克和克必然涉及什么是物重、怎样计量物重、有哪些工具……一般性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经验里都有,只要想办法把它们提取出来。第29页呈现两袋大小差不多、轻重差许多的食品,问“哪一袋重些?”引导学生感受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各个物体都有它的物重。回忆物重是可以比较的,还可以用秤称。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秤,用于测量不同物体有多重。

2.引出、讲解,感受千克和克。

第30页首先指出: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还在底注里介绍表示千克的符号“kg”。引出了学习内容“千克”。

接着讲解1千克。左边台秤上没有放物体,秤的指针指向“0”;右边台秤上放1袋红枣,秤的指针指向“1”。教材告诉学生: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在现实的情境里,联系具体的物品,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1千克。还通过在秤面上找2千克、3千克……,进一步体会几个1千克是几千克,为用秤称物重作了准备。

然后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称、拎、数1千克大米和1千克鸡蛋,到商店里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都是体验1千克的活动。只有反复地称、拎、掂重约1千克的各种物体,用心感受,才会形成关于1千克的初步观念,并保存在经验系统中。

第33页首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不但引出了“克”,还让学生在“食品净含量135克”的图片中,产生认识1克的愿望。

接着观察天平的砝码,并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数10克黄豆的粒数,体会1克很轻。

然后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1克是多重。知道有比1克轻的物体,也有比1克重的物体。尤其是比1枚2分硬币和1支直尺的重,体会1克。

3.发现进率、应用进率。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在计算、称重的活动中,通过推理得出的。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台秤上称重,是1千克。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1000克。由于上面的计算、称重和推理都是学生能够进行的,所以教材把进率留给学生发现。

把千克为单位的数量与克为单位的数量相互换算,能巩固进率。由于没有教学多位数的乘、除计算,只能应用整千数的知识进行换算思考。如2千克是2个1000克,等于克;5000克是5个1千克,等于5千克。

第36页第3题尽管思考和方法可以多样,但仍以单位换算为基本思路的。

4.通过估计或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尤其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比较多。第32页第4题让学生理解4千克多一些是大约4千克、2千克少一些是大约2千克,为估算作准备。第37页第6题,先求得半杯橙汁的重,再估计大半杯橙汁、1杯橙汁的重。培养通过估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36页第4、5题都要通过计算解答。从此以后,可以让学生解决有关物重的实际问题了。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39~P42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P43~P45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P46~P48单元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连续编排;鼓励独立思考、算法多样;以估算促进口算。

第39页教学加法,第41页教学减法。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是因为它们的算法和过程不同,尤其是进位和退位。在加法的例题里,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使计算的思路在由易到难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发展。在减法的例题里,先安排不退位的,再安排退位的,编排意图和加法相同。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还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有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完全能够独立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算法多样。教学要引导学生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解成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如44+38,先算44+30=74,再算74+8=82。类似地,要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经常会在进位或退位时发生错误。两道例题分别比较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在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注意进位和退位,也为估算作些准备。

第40页第5、6两题,第42页第5、6两题都是估算,先是估算的方法,再是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估算安排在口算后面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口算时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识别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的经验,从而通过估算促进口算。教材设计的一些题组,如35+32、35+38,85-63,85-68等,有利于学生掌握估算。具有“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的习惯,能够及时发现口算的错误,这也是估算促进口算的一种体现。

2.在练习里编排其他口算内容: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以及退位的一千几百减几百。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曾经口算不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不退位的几百减几百。这里教学进位的或退位的口算,教学方法是在题组里类比迁移。如第40页第4题从60+70=130(6个十加7个十得13个十),带出600+700=1300(6个百加7个百是13个百)。第42页第4题从140-60=80(14个十减6个十得8个十,)带出1400-600=800(14个百减6个百得8个百)。在理解算理以后,计算几十加几十、几百加几百甚至几千加几千,都可以先想20以内的加法。计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从20以内减法类推。

3.解决实际问题: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以解题思路带动一题多变。

第43页例题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求两个数的和。这道题里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时要连续使用两次。教材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研究数量关系。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已经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让学生画。可能出现两种画法:或者

前一种画法容易得出“蘑菇”的解题方法,后一种画法。会得出

“辣椒”的思考和解题。要注意的是,教学应该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多样化,但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解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的、在交流时表现出来。解法多样化能开拓视野、开放思维,激起相互倾听、评价、吸收的合作热情。一题多解则会加重学习负担,没有必要。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思考,也就是要形成解题思路。例题的两种解法中,“蘑菇”的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无论是分析法思路还是综合法思路,都能想到这种解法。教学时要适当突出分析思路,即:求一套衣服的钱只要把裤子的价钱加上衣的价钱,上衣的价钱还不知道,需要先算它。

教材从几倍求和的问题(例题)带出几倍求相差的问题(试一试),又在练习里带出比多(少)求和的实际问题(第6~8题)。只要教学时重视解题思路,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例题到试一试不会有困难。为了从几倍求和发展到比多(少)求和,“想想做做”第1、2两题利用线条图引领,第3题利用连续两问铺垫。充分发挥这些题的作用,仍然要突出从问题出发的分析法思路。如求两条彩带一共多少长,需要先算另一条彩带的长度。求小华两次一共跳多少下,需要先算他第二次跳的下数。

4.单元练习注重培养能力。

练习五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先练习口算,再练习解答实际问题。

练习口算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为主,通过题组55+32和55+38,55-32和55-38回忆算法、比出要领,从整体上掌握口算时的思路和注意点。然后利用抽拉数字卡片的教具,组织较大量的训练,在口算练习中插进估算,使估算与口算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第4题是口算能力检查,了解学生用2分钟时间能不能说出12道题的得数,以及是不是全部算对。第5题是应用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0题渗透加法运算律和加、减运算的部分性质,结合实例体会一些数学内容。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解题思路的养成。通过第6、7、8等比较熟悉的问题,熟练从问题想起,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在第9题里把“倍”与“相差”两个概念相复合,理解“3倍多9只”的含义以及它的数量关系,知道求“3倍多9”的数要先算“3倍是多少”。第11~13题通过问题情境的新变式,促进从问题想起的思路。如第11题两次求三班借书的本数,选用的已知条件不同。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P49~P52教学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和方法。

P53~P55教学求经过时间,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P56~P57实践活动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讲述记时法的原理:两次图示。

日常生活里已经较多地使用24时记时法,学生都有过接触。教材从电视节目预报引出24时记时法,缩短新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教学记时法需要讲述它的记时原理和方法,学生才能意义接受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上午8时、下午4时、晚上9时等也是记时,但不是24时记时法。

第49页的钟面图,左边钟面表示0时(晚上,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开始。中间钟面表示12时(白天,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中午。从0时到12时经过了一天里的下半夜、早晨、上午,共12个小时,钟面里的粉色圈说明了这些。右边钟面表示24时(晚上,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结束。从中间钟面时间到右边钟面时间经过的12小时是一天里的下午、傍晚和上半夜,钟面外的蓝色圈说明了这些。钟面图清楚地展示了一天有24小时,如果把一天里的整时,按0时、1时、2时……依次编号,那么中午后的时间就是13时、14时……24时。这就是24时记时法的原理。

线条图再次展示一天里的24小时,左边红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前12小时,右边蓝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后12小时。线条上的0、1、2……24是一天里的全部整时时间。其中24时,既是一天的结束,又是新一天的开始(应看成0时)。

2.教学使用24时记时法。

第49页的下面部分教学使用24时记时法记时。左边图画里的女孩向国旗敬礼,钟面上刚好8时。升国旗是每天上午的学校活动,这个8时应是一天的前一个12小时内的8时,记作8时,中间图画里的男孩在吃饭,钟面上为12时。很清楚,这个时间是一天的中午,记作12时。右边图画里的男孩正脱衣睡觉,钟面上刚好8时。显然这个时间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内。因为12+8=20,所以记作20时。教材选择这几个典型的时间,尤其是一天里的两个8时,帮助学生理解:从中午起到午夜,是一天里的第二个12小时内的时间,要用13,14……24时表示,需要时可以通过“12+a”计算。

教材让学生回答“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能进一步体会24时记时法。16:00和18:30都是12时以后的时间,在一天里的第二个小时内,把它们表示成下午几时,应该进行16-12、18-12的计算。

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7题把钟面上的时间或者已有的上午、下午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第2~5题对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作更具体的解释,这些都是理解和使用24时记时法的练习。

3.求经过时间。

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经过时间,有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情境比较简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同一天内的整时到整时、整时到非整时、非整时到整时,同一小时段内的几十分到几十分。至于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在同一天内的,仅以小学生睡觉时间为素材出现一次。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多样。看着钟面数、列算式求、画图找答案……都可以。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状态灵活选用。尤其在整时与非整时的经过时间,一般不列式计算。

教材由简单到复杂安排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53页例题先求“六一剧场”的播放时间,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是整时。“萝卜”想钟面上的14:00到16:00,用淡蓝色的扇形表示这段时间里的时针,从指向“2”移到指向“4”,经过了2小时。“蘑菇”采用列式计算,如果用下面的线段图配合,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算。

“金色的童年”从8:10开播,到8:40结束,它的播放时间是同一小时段里的10分到40分。教材用画图的方法看出答案,学生也可以用数的方法,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开展实践活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周末的一天安排》分两段活动。先是阅读小华的周末生活安排表,分别计算她做家务、做作业、购书、游动物园、制作航模所用的时间,体会周末生活的内容要丰富、有意义,时间安排要合理、有规律。然后构思自己的周末打算,制作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和同学、老师交流。初步学习安排生活、利用时间。

篇2: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千克和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图片(或实物)出示几种有质量标注的商品,请同学们读一读净含量标注是多少?

2、其实我们平时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所以克与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千克。

出示两种食品的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两袋食品,哪袋重吗? 生:我可以掂一掂。生:我还可以用秤称一称。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那你们知道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什么作单位吗?是千克,它又可以写成kg。(板书“千克”)。千克又叫公斤。

出示一张秤的图片,让同学们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和5千克。

(二)认识克。

师:学习了千克后,老师这有一袋食品,同学们谁能帮老师称一称啊? 师:咦,这袋食品的重量不足1千克,我们要怎么记呢? 生:我们可以用比“千克”还要小的单位来记录它的重量。

师:是的,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重量的单位除了千克,还有一个,那就是“克”,它还可以写作g。(板书“克”)所以这袋食品的净含量就是135g。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小型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看看大约重多少克。

(三)学会千克和克的换算。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很好,蘑菇老师知道大家学得很好,所以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一袋盐重500g,那么两袋盐重多少克?大家讨论讨论,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一袋盐重500g,那么两袋盐就是1000克。

生:1000克的数字太长了,有没有办法把它简便的记一下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的很好。其实1000克=1千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一个内容。(板书“1千克=1000克”)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做练习,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P30)

找同学回答图上的每台秤所显示的数字各是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P30)学生思考,在书本上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课后练习:书本上“想想做做”余下的题目。

四、小结

篇3: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走近名著。(课件出示:四大名著作者、故事以及人物连线)

一、走进名著,激趣导课

同学们,看到这些故事名称,有什么发现?咱们中国人特别喜欢“三”,有“一波三折”“事不过三”的说法,故事情节讲究曲折跌宕、生动奇幻,小说中称为“三迭式结构”。

揭题:今天我们就走进明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读一读《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名著连线,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思考,懂得小说中独特的“三迭式结构”。在引入学习任务时,教给学生阅读带有数字“三”这一类故事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词语,读准文中新词。(出示词语,教师正音)

2.检查句子,感悟语言简练。(出示人物语言的句子,检查句子)

我们发现,文中用的是短句子,你感受到《西游记》语言有什么特点?

小结:为了展现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情节的曲折跌宕,小说的语言应该具有简练性。

(设计意图:要深入地理解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必要的。通过检查句子的朗读,不仅让学生懂得小说语言的简练性,而且为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

3.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总结出概括课文的两种方法:扩充课题法、提炼要素法。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解读环境,初识情节

1.故事发生在________,导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出示吴承恩原著中的环境描写,自由读一读。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什么,加入环境描写好处是什么?

2.常言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样的境描写真妙呀,它预示着惊险的故事即将发生。

(设计意图:解读环境描写,学生能初步感知情节的紧张激烈。原著背景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给学生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

四、品读文字,感受形象

1.话说唐僧走了一天的路,感觉饥饿,就让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发现了。这妖精一心想吃唐僧肉,于是就施展妖术三变来蒙骗唐僧师徒,而悟空的三打,唐僧则两次责怪。

2.自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刻画人物十分精妙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交流:孙悟空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交流找出的句子,哪些词语写得特别精彩呢?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小说讲究“三迭式结构”,每次打的动作一样吗?作者是如何写的,咱们来看一看,第一次是——(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就是一棒),第三次是——(抽出金箍棒、抡起金箍棒)。为什么三次打的动作写得不一样?(教师适当提示:从当时的形势以及孙悟空的心理来分析)

小结:就因为小说用词的精妙,才使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孙悟空的形象鲜明丰满。所以,虽然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类似,却表现孙悟空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反而十分精彩,真是神来之笔!

4.交流:白骨精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白骨精三次分别变成了谁?哪些词语写得传神?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形容白骨精。

小结:在文学创作上,小说讲究用简练的笔墨,精妙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手法叫做“白描”。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代替学生去学。在出示学习目标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认为刻画精妙的词语,领悟人物特点,感受小说魅力。)

5.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慧眼,看到了白骨精的真面目。可是,唐僧却没有你们的火眼金睛了。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唐僧的极大不满。从唐僧的描写中,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他呢?

五、阅读拓展,激发兴趣

1.第三次悟空打死了白骨精,白骨精现了原形,你猜,这次唐僧的反应是什么?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入:到底唐僧是怎么做的,有兴趣的同学找来原著,读读“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节。

2.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孙悟空没有金箍还会去西天取经吗?答案到底是什么,还是等你们看完这部名著,再告诉我吧!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应该“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在学生想象唐僧第三次反应后,我抛出让孩子读整本书欲望的问题,激发去阅读原著。)

六、回顾课文,学讲故事

同学们,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么精彩,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七、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人物不同的特点,也体会到我国古典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回家后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准备《西游记》一个其他小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在班级举行“我是小小故事家”的活动。

篇4: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1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1千克概念的形成。]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念的建立。]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说明: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篇5: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面积的表象,感悟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画画。瞧老师能很快地画出我的左手手掌来。

(师用笔很快地顺着自己手掌画出图形来)

师边画边说:像这样老师就能画出自已手掌平面图形来。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自己左手手掌的平面图形来吗?

(学生动手画)

2、师:把一名学生画的贴在黑板上(自已手掌图形的旁边)

3、师:这两个平面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大一小)

4、师:对,这两个平面图形一大一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第2个图形的面积小。

二、面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好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平面图形。比如说我们数学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大家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啊?(长方形)那么这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师:大家再来看一看你们课桌的表面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也是一个长方形)

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

你这下再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现,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摸课桌面)

你感觉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3、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例说一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偏小)、梯形(偏大)的纸片,它们的面积在哪里?

(先指出,再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要请三名同学上黑板给这三个图形涂色,注意每一名同学只能任意选一个图形涂色。涂色要均匀,涂的最快的哪名同学老师有奖品奖励给他。

(学生涂色)

2、师问涂色涂得最快的那名学生:拿到奖品高兴吗?(高兴)

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图形涂色吗?

师问涂色涂得最慢的那名学生:你对自己涂的最慢有什么话要说?

3、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主要是靠什么来比较的?

(靠眼睛看)

我们把靠眼睁看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观察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没有观察法不适用的时候?

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比如下面这两个图形,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的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      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4、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可惜它们都藏起来看不见了。但是1号图形告诉我们说:我有8个小正方形。2号图形说:我有18个小正方形。你们猜猜看,几号图形的面积大?

(展示验证)

从这个小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巩固练习

1、“想相做做”第2题

师:(电脑显示中国地图)瞧,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国家。大家知道我们在哪个省吗?老师从这个地图上描出了4个省、哪个省的面积?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做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运动场是一个长方形,草坪也是一个长方形,它们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观察法

比较面积          重叠法

大小的方法        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篇6: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年 9月 27 日

周次 5 课次 19

授课课题 认识克

教学基本内容 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1克有多重。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认识家里一些物品的重量

计 一、 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学习新知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1. 一把直尺呢?

2. 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3. 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   哈密瓜:1250克

4. 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

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 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

盒大约重多少克?

2.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 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

有什么收获?

作    业

板书设计 认识克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27 日

周次 5 课次 20

授课课题 练习课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巩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及除法的验算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估计

出示书上的图片,(梨、公鸡、鸡蛋、猪)

先让学生进行估计,每样物品大概有多重?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二、填空

在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铅球重4(  )   篮球重650(  )

乒乓球重(  )   杠铃重50(  )

三、填〉〈或=

800克(  )4千克   3千克(  )3000克

2千克(  )1500克  7000克(  )9千克

四、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克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70克,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五、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克,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克,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克。(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馒头重多少克?(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六、想一想

一个空杯重240克,1号杯重300克,(1)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2)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各重多少克吗?

七、实践活动

到食品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请大家利用休息日到商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八、思考题

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几倍?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作    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27日

周    次 1 课次 4

授课课题 实践活动

教    学

基本内容 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加深对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对物品重量的估计。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完成练习一

计 一、称水果和蔬菜

1.出示:苹果、橘子、西红柿、黄瓜各1个,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个各重多少克?

2.想一想:如果称一千克的苹果,大概是几个?橘子呢?西红柿呢?黄瓜呢?

3.进行称一称的练习。

4.学生将实际动手后获得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称体重

1. 分小组先分别称一称每个人的体重。

2. 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

3. 如果一个小朋友比23千克重一些,另一个小朋友比24千克轻一些,请大家估计一下,这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可以怎么说?

三、课外小知识

6至10岁儿童体重的千克数一般是“实足年龄×2+7(或8)”。请你算一算自己的体重,再与你称出的实际体重比一比。

四、质疑问难

对最近所学的知识有没有什么不清楚的,

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称了水果和蔬菜,还

称了自己的体重,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拓展

利用休息日,到菜场去走一走,估计一下

各种蔬菜大约分别是几千克重?

作    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www.xkb1.com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10月 14 日

周次 6 课次 21

授课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1)

教学基本内容 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估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用比较合理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估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用正确、合理的算法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引入新课

出示情景图。(只出现三种玩具,问题不出示)

(1)先引导学生看图,选择两种你喜欢的玩具提一个问题。(学生能提出用加法和减法做的两个问题)

学生提问后,出示问题,并要求列式解答。

说说是怎样算的。

(2)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两道减法算式呢?

(3)小结。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二、新授

出示口算卡片,先算出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两个数的差。

(1)同桌两人拿出数字卡片。(两位数)

同时拿出一张,算出这两个数的和。谁算得快,卡片归谁。比比,谁得到的卡片多。

(2)同时拿出一张,算出这两个数的差。谁算得快,卡片归谁。比比,谁得到的卡片多。

直接写得数。

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2、夺卡片游

3、完成P46想想做做4和P48想想做做4

作    业 完成P46(5)、P48(5)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1)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10月 14 日

周次 6 课次 22

授课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基本内容 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练习中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和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基本题练习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

P45(2)

P47(2)

二、综合题

1、完成P46(3)

直接填表。

集体订正。

2、完成P48(3)

直接填表。

集体订正。

3、完成P46(6)

看图理解题意。

(1)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从熊猫馆到老虎馆走哪条路最近?

独立思考后指名交流。

(2)再讨论第二个问题: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

这个问题分2个小问题讨论,先思考小明怎样走近,组织交流;再思考小红怎样走近,组织交流。最后,再讨论小明和小红谁走的路近。

4、完成P46(7)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

5、完成P48(6)

看图理解题意。

先估计一下哪种球最贵,再算一算。

6、完成P48(7)

看图后,说说题意。

重点理解两个猴子搬的一大筐28个桃子是什么意思。

解答交流订正。

作    业 P45(1)

P47(1)

板书设计 www.xkb1.com

执行情况

篇7: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一、书写整洁美观。(5分)

二、把下面的题目默读一分钟,然后听老师读短文(两遍)。注意,听仔细了!最后完成填空题。(7分)

(附短文: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这是作者站在____看瀑布。(远处、近处)

2.因为瀑布的水花是____色的,而且闪着一__,所以瀑布是一座____的屏。

3.作者把被风吹起的水汽比喻成___、___、

三、乍一看,这些字很相似,请你仔细辨一辨再组词。(5分)

析( )蜓()键( )疗( )

折( )蜒()健( )辽( )

四、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填一填,幂谁积累的词语多。(8+3+1分)

游人如()望而生()喜出()外

不()为然谈笑风()星罗棋()栩栩如() 一()风顺

你在课外一定也积累了许多成语,比一比,谁写得多,写出三个就能得满分。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喜欢上面的哪个成语?请用上它写一两句话。

五、仔细阅读下列要求,然后填空。如果你能很顺利地写下来,那你一定是读书认真的同学。(9+10分)

1.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上我们在课文《庐山的云雾》《荷花》《望庐山瀑布》中学到的优美词句。

shǔjià

pàn wàng

( )里,爸爸带我到()已久的庐山游玩。

xiù lìlong zhao庐山的景色真()呀!那些()在山头的云

chán ràn雾,像是____;那些()在半山腰的云、

qiānzǐ bǎi tài雾,又像是____……真是()。看,那香炉峰上的瀑布,好像是银河从天上飞流而下,我不由得想起李白写的这么一句诗:“____,____。”山道上,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开得十分热闹,它们有的____,有的____,

mì fēng有的____。成群的()和蝴蝶在花piān piān pǐ wǔ间()。这么美的庐山真令人()。

六、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六首古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你能将课外积累的古诗挑选一首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分)

七、平时你有收听收看新闻的习惯吗?试着填填空。(4分)

1.2005年中国斯诺克公开赛中,__球神童丁俊晖打败了世界排名第二的苏格兰名将,获得世界冠军。同时这也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得斯诺克世界冠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国家主席是__,国务院总理是__。

八、口语交际:学会商量。(4分)

学校开设兴趣班了,有舞蹈班、写作班、田径班、书法班、脑培训班等。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参加哪个组呢?回家怎样跟妈妈商量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你准备参加哪个小组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

小明:________

九、向你推荐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你一定很感兴趣,快细细地读一读吧!后面的题目你定能得心应手!(6+3+30分)

用砖瓦、木料、钢筋混凝土造房子,需要大量的材料、人力和时间。可是建造一座充气房屋那就方便多了。

在工厂里,人们根据图纸,用塑料薄膜做成各种各样的套子和管道,然后把它们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用一辆大卡车拉到工地上,再用空气压缩机把压缩空气打进去。不一会儿,这些套子的管道就被“吹”得鼓起来,一座美丽的房子就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了。

充气房屋很软,可以建得高高的。美国底特律有一座充气体育馆,有20多层楼房那么高,能容纳8万多位观众。

充气房屋搬起来很方便,只要把空气放出去,折叠好搬上汽车,就可以运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做成展览馆、剧院、商店和住宅。

充气房屋造价低。建造一座和土木结构同等面积的充气房子,造价只是土木建筑的十五分之一。

可以相信,不远的将来,五光十色的充气建筑,会以它更新的奇妙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这篇有趣的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充气房屋的三个特点,它们分别是:

(1)__;(2)__;(3)__。

2.用心读一读短文,看哪些自然段分别有下列3个意思,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在括号里。

(1)建造充气房屋很方便。( )

(2)介绍充气房屋的特点。()

(3)展望未来的充气房屋。()

3.快张开想象的翅膀,你还知道或想发明哪些奇特的有用的东西?给大家介绍一种。要尽量把话写明白,写具体,让人一看就喜欢。(另加稿纸)

设计理念:

本次命题以新课标的精神和实验教材要求为依据,力求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从而使他们不仅能主动积累、感悟,并且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有意识地凸现出来,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等的融合。因此在试卷命题时,从内容上来说重“综合”。笔者不仅考查了课内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考查了课外语文学习情况;不仅考察了学习习惯(认真书写与阅读、主动积累语言与获取信息等)、基础知识,还考查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

本试卷从形式上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试卷中的第四题和习作题)。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和灵活性。例如题干用语既做到要求明确,又不失真切关爱;又如试卷中第四题,它需要在学生熟读成诵好词佳句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正确运用所积,累的语言,体现了一定的实践性。

希望通过试卷的导向功能,引起广大教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不要只为命题而教书,而应当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答案:

二、1.近处 2.白,光泽,珍珠 3.烟、雾、尘。

四、游人如(织) 望而生(畏) 喜出(望)外不(以)为然 谈笑风(生) 星罗棋(布)栩栩如(生) 一(帆)风顺

五、shǔ jià pàn wàng xiùlì lǒngzhào(暑假)

(盼望)

(秀丽)

(笼罩)

chánrào

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缠绕)

piānzībǎitài

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千姿百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都展开了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还是花骨朵儿mìfēng piānpiānqǐwǔ

liúliánwàngfǎn(蜜蜂) (翩翩起舞)

(流连忘返)

六、《望庐山瀑布》、《绝句》、《滁州西涧》、《明日歌》、《塞下曲》、《夏日田园杂兴》

七、1.台 2.胡锦涛温家宝 杨卫泽

篇8: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数,会比较万以内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4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会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六课时

认识整千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接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明确计数单位“万”所在的位置;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2、探索并掌握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000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明确直线上一格表示1,000,再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指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读出横线上的数,在读一读图中的句子,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读一读图中的句子,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口算6,000-4,000、2,000+3,000,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其余题目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校对计算结果,并任意选一道题交流自己的算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新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列式解答。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以小组为单位填表格,再交流。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提一提,一人提出问题,大家解答。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给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少年宫同一边时,让两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在同一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减法计算。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再请二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加法计算。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20~21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的方法的过程,了解数的组成,能读、写非整千数。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非整千的四位数的具体含义,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就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数宝宝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了,他要先检查一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1、出示课件(数位顺序表)。

提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其他几位是什么位?

2、用计数器拨出下面各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出示课件)

3,000 30610000360365

(1)同桌相互拨一拨、读一读,并说出数的组成。(教师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

(2)指名到前面演示刚才的活动过程,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3、读一读并写出下面的数。(出示课件)

七百二十五一万四百零六五百一十六千

学生齐做,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4、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数位顺序表以及三位数和整千数的组成和读、写,大家学得很扎实。这节课,我们要与数宝宝一起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四位数)

二、出示例题,学习新知。

1、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读写与组成。(计数器表示2365)(1)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365。

提问:谁来说一说现在计数器上的珠子各表示什么?

2个千、3个百、6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在指名读数。

(课件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两千三百六十五)

你会写两千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吗?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

集体订正(可见出示2365),如有不同写法,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写法。

2、教学中间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1)教学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出示课件(计数器演示3052),提问:现在这个计数器上的算珠各表示多少?

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一写。

反馈并集体订正。

这个数该怎样读呢?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再指名读一读。

小结:通过读、写3052这个数,我们知道了中间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而且这个0要读出来。

(2)教学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与组成。

提问:我们再来看这个数(计数器演示3002)和刚才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3052中间有一个零,3002中间有两个零)

请你对照计算器上的算珠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再试着自己写一写、读一读,并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要一起汇报。

在班内汇报,让自己总结出正确的读法和写法,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结:认识了3002这个数,使我们知道当一个数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时候,只读一个零。但读一个0的数写的时候不一定是写一个0,还是两个0,一定要对齐数位才行。

3、教学试一试。

看书第19页,自己读题目要求,灯什么不同谈谈他。百位八版

为同根和商务说八书说数的组成的组成,比较这两个数的不同。

同桌互相说说数的组成,再各自写出来,读给同桌听,最后指名写、读,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交流,回答问题:读这两种类型的数应注意什么?

小结:0在数的中间和0在数的末尾读法是不同的,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数宝宝看大家学习的很认真,相信大家一定能学会,现在他要和我们做几个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大家看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出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各数的组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并指名回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商品价钱,让学生读一读,再在书上的表格里写出这些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4、5题。

谈话:下面数宝宝为我们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地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4题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第5题指名读题后,独立完成写数。

订正时让学生谈谈做这两题以后的感受。

四、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识了四位数、掌握了这些数的读、写方法。谁来向数宝宝汇报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五、课外实践活动。

收集现实世界中有关四位数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3页的“想想做做”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

教学过程: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2)7005里面有7个()和5个()。

(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

(2)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8题。

(1)第8题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每组已给出的三个数,再思考每组数有什么规律,接着往下写。

(2)写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根据什么规律填写的。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1)独立写数。

(2)让学生写数后比较每组两个数在读写中的不同点。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

一人摆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也可以一人先说出一个数,另一人再摆出这个数。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第11题让学生完成后,交流从练习中得到的体会。进一步感受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7、你知道吗?

(1)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想。(2)要突出数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掌握用算筹表示的数字有两种摆法:纵式摆法和横式摆法。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学内科书第24-2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实物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学习方法。

谈话:小玲家最近要搬新居了,他们家打算购置一些新的家用电器,你们想去看看吗?不过,小玲说它有下面几个问题先要考考大家:

(1)红光小学女生有643人,男生有634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一台电饭煲是160元,一台电风扇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低一些,一台微波炉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高得多,一台电风扇( )元,一台微波炉( )元。

167680148

(3)“口”里可以填几?

758〈口53

二、主动探索,掌握比较方法。

谈话:你们的问题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同学们先和小玲一家去家电商场看看吧。家电商场里的电器真多,我们来看看这几种电器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出示例题图,并指名回答)

1、出示小玲爸爸提出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相比,那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谈话:要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哪一台价格低一些,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

(板书:2530O3680)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再汇报交流。学生的比较方法可能有:

(1)2,530不到3,000,3,680已经超3000,所以2,530比3,680小;

(2)数数的时候,先数到2530,后数到3,680,所以2530比3,680小;

(3)2,530是2千多,3,680是3千多,2千多比3千多小,所以2,530比3,680小;

(4)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比3,680小;

……

在交流中,只要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解释是合理的,就肯定他们的想法,但在学生说出第四种方法时,提问:“这种方法你们听懂了么?这种方法简便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填上2530〈3,680。

2、谈话:刚才同学们比较了最高位上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我们再来看看小玲妈妈有没有问题要问我门。出示小玲妈妈提出的问题:你会比一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吗?这个问题是让我们解决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板书:2530O2350)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比2350大;

(2)2530在数数的时候要排在2,350的后面,所以2530比2350大;

(3)2530已超过2,500,而2350还不足2,500,所以2530比2350大;

(4)既然同是2千多,只要看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

……

(板书:2530>2350)

3、谈话

4、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还真多,在下面练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打去比较。

三、内化新知,巩固比较方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的在括号里写出计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在全班交流。提问:比较9,999和10,000的大小时你是怎么想的?比较6230和6203时比到哪一位才区分出大小的?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

先指名说说这两道题各让我们解决怎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说出自己想法。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接力赛: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提问:5,870和5003千位上的数都是5,为什么5,870接近6000,而5003接近5000?那么看一个数接近几千要看哪两位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6题。

动手操作:同桌两人每人拿出4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口答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

(2)口答第2个问题,指名说一说估计册数的方法。

6、做“想想做做”第8题。

谈话:我们古代的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那么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呢?指名读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再指名说一说哪个最高,哪个最低;最后把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再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布置课堂作业。

谈话:本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玲一家购买电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种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还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收获是很大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4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认识万以内数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位顺序,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2、初步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

1、谈话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虽然只有从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但通过它们千变万化的组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数,方便了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中有数字,我们同学有学号,我们乘车、购物、欣赏名山大川时也发现很多数……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对人类的帮助了。

1、P22“你知道吗?”第一段。

自由读一读后简要介绍一下。

2、P23数的产生和发展

当物体的个数越来越多时,聪明的祖先们又想出了新的记录方法了。

自由阅读后讨论、介绍。

二、数字训练

1、数位顺序表

2、读数

⑴3526350030053050

⑵67800600786078060708600007

3、连线

六千五百6055

六千零五6500

六千零五十五6505

六千五百零五6005

小结:读、写数的方法。

3、找规律填数

⑴3700、3800、3900、()、()、()

⑵4997、4998、4999、()、()、()

⑶1050、1100、1150、()、()、()

4、说出下面每组中的“3”的含义。

3820300972359326300

6、

⑴以上的商品价钱中,最便宜的是()元,最贵的是()元。这两件商品的价格相差()元。

⑵想一想:7000元钱能买到哪两种商品?

7、解决问题

第二棵树大约有多少年?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并说明理由。

1880年1380年780年

8、拓展题

用一个6、一个9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要求

⑴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⑵只读出一个零。

⑶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多少?最小四位数是多少?

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有关地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具准备:大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数的组成知识。(第1题)

(1)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

(2)5个千、8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读数、写数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读出下面个数,并说出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再用线连一连。

(2)进行交流,说出从练习中得到什么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值不同。)

2、完成第3题。

(1)让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2)布置课后小组作业:在课余收集类似的素材进行交流。

三、口算练习。(完成第3题)

7200-70007000+30008000-3000

6700-700600+300010000-6000

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对近三日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进行估计。

(2)进行估算。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五、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1、完成第6题。(比较大小)

5、完成第7题。

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在小组里用合适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接近、差不多等)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六、找规律填数。

1、完成第8题。

(1)要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先指导学生一组一组的有序观察。(分成6组进行填写数,有的递增,有的递减。)

(2)独立的填写。

(3)最后可以交流每组上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写的。

2、完成第9题。

第9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答案,体会策略和方法。

(1)引导思考,独立填写。

上一篇:马回营小学考核制度下一篇:监事会每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