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c南京大学

2024-04-22

mjc南京大学(共7篇)

篇1:mjc南京大学

2018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与传播有哪些方向

勤思考研网为2018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与传播的学生,科普一下中传MJC新闻与传播都有哪些方向!

新闻与传播(MJC)(055200)专业方向介绍【精编版】

1.新闻实务方向

本方向是新增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下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原有的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方向新闻业务方向为基础,为适应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思路,凸显业务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现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旨在为我国新闻媒体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着力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新闻理念,二是重视学生新闻采编实践能力的训练。

(报考情况:这个专业是历年报考的大热门,也是大家考试成绩比较高,生源质量比较好的方向。每年竞争比较激烈。也有很多二战、三战的学生报考。2016年参加复试考生19人,录取10人。我们辅导考上的考生占校外考生的一半。校内考生一般也不报班吧。)

2.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

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硕士方向是建立在新闻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以原有的学术型硕士生招生方向“传播研究方法方向”为基础,将其人才培养思路从侧重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转向为新闻传播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致力于为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培养专业知识面宽,研究分析能力新传考研:http:///xinwenyuchuanbokaoyan

强,熟悉我国媒体运作,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擅长媒体调查、受众研究的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媒体市场调查与策划能力、市场研究与分析能力,掌握定量、定性研究手段和统计分析技能及技巧。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电视、广播、报社、期刊以及互联网等机构的总编室、广告部、经营分析部门、决策支持部门;同时,也为广告公司、市场研究公司、信息咨询公司、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统计信息管理部门培养从事信息分析、统计分析和经营分析方面的实用型、通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报考情况:这个方向报的人相对较少,但是随着大数据越来越火爆,报考这个方向的同学也日益增多。一般复试过线的同学基本上10 个左右,大部分基本上都可以录取)

3.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具有突出的新闻专业素质和娴熟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一定的媒介管理才能,适应外宣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人才。

4.电视新闻采编方向

电视新闻采编是现代新闻传播学一个应用学科,代表了即时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向。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电视新闻报道原则、报道方式、报道手法及采制流程;电视新闻传播手段及其优势;电视新闻的作用及社会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传播格局;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样式;电视新闻传播的前景及发展走向。

5.新媒体采编实务方向

新传考研:http:///xinwenyuchuanbokaoyan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跨学科背景知识,既深谙专业的理论体系,又对实务工作的方法比较娴熟,既了解人类的经典文明知识,也能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也能够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该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面将突破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领域,更多的向网站等新兴媒介平台倾斜,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媒体动手能力,包括摄像、编辑等操作能力,同时具备新媒体的采编能力。

【注意!电视学院这三个方向的简介就不要看了!不要看了!因为这三个方向考上之后都是在一起上课的,学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导师都是同一批,大家可以自由选择。你喜欢新媒体?那你进来之后也是学电视呀...复试也都是跟电视学院其它方向由同一批老师面试,各个方向录取人数基本上根据上线人员确定】勤思考研MJC新闻与传播交流群:566298596

6.口语传播实务方向

口语传播实务方向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学科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拓展的重要方向,是为应对加强信息发布效果、锻炼教师、公务人员、公关人员等涉及当众语言表达人群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全社会语言传播素养之需要而开设的。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对信息进行全面整合、驾驭、发出能力的应用型高端口语传播人才。

(报考情况:这个专业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方向。相对于其它方向,这个方向肯定是报的最少,也是录取的最少的!因为它对播音主持的能力和素质要新传考研:http:///xinwenyuchuanbokaoyan

求特别高,没有金钢钻就别去碰瓷~一般这个方向最终考上的人数只有几个。但是正是因为要求高,所以,如果你的播音主持能力出众,欢迎报考!要的就是你!)

7.品牌营销传播方向

本方向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营销学和传播学两方面的学科优势,结合实践教学方面的丰富经验,面对新营销环境下广告形式创新及与其他传播形式融合的大背景,为广告与营销业内培养急需的品牌营销传播实务型人才。

本主干课程共有三大主干课程群,分别是:品牌与广告史论课程群、营销传播课程群、广告与品牌传播课程群。

本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既可从事企业广告运作与品牌传播,也能从事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宣传策划与运营工作,以及其它各类机构团体的品牌传播、推广及经营管理工作。

(报考情况:这个方向近年来也十分火爆,也是每年高分集中的方向,很多399 400+的同学都出自这个方向。要知道,广院的广告学院也在全国是属一属一的~一般过线进复试的同学基本都能录取。)

8、融媒体传播方向【2016新增方向】

本专业依托应用传播学雄厚的教研实力和建设中的融媒体数据实验室,培养具有“互联网+”和融媒体思维,基础理论扎实,能够熟练掌握融媒体传播原理和实务及相关数据知识的人才,促进媒体融合转型和融媒体传播应用升级发展。

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以传播理论、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务、受众研究、数据分析、市场营销等基础课程,方法以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观察和访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是融媒体传播应用方法以及大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现“传者-受众”的实务对接。

新传考研:http:///xinwenyuchuanbokaoyan

本方向教学以年富力强、学术专精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汇集了一批具有新闻传播、媒体管理、舆论学、信息工程、电子通讯、电子商务等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均具有博士学位。

课程的主干部分与应用传播学方向的主要课程基本一致,专业必修课增加三门,一是新媒体与大数据研究,二跨屏收视测量和效果评估研究,三融媒体多屏传播实务和案例分析。

9、国际广播电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09方向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报考要求见招生简章。你有钱,又想接受国内国外联合培养,可以考虑一下。在国际教育学院上课,两年学费共计16万人民币左右。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出国。

新传考研:http:///xinwenyuchuanbokaoyan

篇2:mjc南京大学

根据对最新真题的分析,很多人都能发现,我们复习的基础书目也需要与时俱进才可以。下面,勤思考研网就按专业来推荐一份可供2018考研党使用的参考书目。虽然并非来自官方,但我们更懂如何复习。当然,此时先排除2017年官方更新考试要求的可能性,毕竟现在才1月,学校不可能丢个书单出来,即便要更新,也是下半年的事儿。

以下所有教材,请都买最新版本。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新闻与传播专硕

▼理论类:

1.先看《大众传播学通论》(李苓,四川大学出版社),再补充阅读《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解决传播理论,这两本书足矣。

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部分不用看太杂。

▼历史类:

3.《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四川大学出版社),▼业务类:

5.《新闻采写教程》(操慧,四川大学出版社),注意,是上下册一共两本

6.《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7.《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这本书相对枯燥,忍住看完,重点在5-9章。

新传考研:http:///xinwenyuchuanbokaoyan

8.《媒体产业运营方略》(李宜篷,四川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刚开始很难读,但也要坚持,信息量很大

9.《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川大指定的书相对陈旧,建议用人大版,结合《网络新闻编辑学》(蒋晓丽,高等教育出版社)效果更佳

10.《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结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效果更佳

11.《广告传播教程》(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12.《新闻摄影教程》(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广告与媒介经济

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符号学

▼理论类:

1.先看《大众传播学通论》(李苓,四川大学出版社),再补充阅读《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解决传播理论,这两本书足矣。

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部分不用看太杂。

▼历史类:

3.《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四川大学出版社),▼业务类:

5.《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结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效果更佳

6.《广告传播教程》(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

新传考研:http:///xinwenyuchuanbokaoyan

7.《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这本书相对枯燥,忍住看完,重点在5-9章。

8.《媒体产业运营方略》(李宜篷,四川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刚开始很难读,但也要坚持,信息量很大

9.《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四川大学出版社)

篇3:南京大学大学生表演艺术中心

地点:中国, 南京

项目面积:16, 000平方米

项目时间:2007年—2009年

摄影:Iwan Baan

Architects:Preston Scott Cohen, Inc., (Design Architect)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Planning, Nanjing (Chinese Architect of Record)

Location:Nanjing, China

Project Date:2007-2009

Program:16, 000 m2

Photographs:Iwan Baan

精选理由

与校园景观紧密连接的曲面屋顶, 和一座类似于灯塔可供瞭望之用的塔楼相互对立, 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话关系, 使得整个建筑体量简洁清晰。

该项目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设计过程充分结合当地建造技术与经济现状。为使景观屋顶成为一个“大雨伞”, 采用了混凝土施工方式和可调整与回收的模板。屋顶形式来源于一系列双曲面, 位于同一截面, 以固定间隔设置的控制线作为加固梁。在规则的逻辑性控制下, 屋顶仍表现出相当迥异的形式效果。建筑被屋顶景观围绕, 好似翻涌的海面上的浮标。

沿建筑外表面蜿蜒上升的楼梯延续了建筑循环上升的形式。将其中一座建筑消防娄底置于单体之外, 使建筑整体比例独特。室内空间是由体量迥异的观演厅与教室构成的极其紧凑的平面。会议厅是最重要的空间, 通过座椅的设计, 有利于观众获得独特的交际体验。

The 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located centrally in the master plan for the new Nanjing University campus in Xianlin, offers a singular expression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wo opposed p a r a d i g m a t i c f o r m s o f s y m b o l i c significance:a curving roof related to the landscape of the larger campus context, and a tower which acts as a beacon and observation point.

The design exploits the techniques and economy of local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s a means to develop an exceptional f o r m.P o u r e d-i n-p l a c e c o n c r e t e construction, using adjustable and recyclable form work, gives shape to a landscape-like roof that acts as a unifying"umbrella".The roof form is derived from a series of hyperbolic paraboloids, the ruling lines of which become reinforcing beams, all based on the same cross section, and distributed at regular intervals.As such, the roof creates the effect of a remarkably variable form, despite its underlying logic of regularity and economy of means.The roof landscape surrounds the tower in such a way that it appears as if the tower is an anchored point of resistance or a buoy atop the surface of a roiling seascape.

The interior offers a flowing plan that a c c o m m o d a t e s a c o m p l e x s e r i e s of interrelated program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and spaces for events.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was driven by an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passive energy strategy.

Preston Scott Cohen

Preston Scott Cohen, Inc.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自2008年起任哈佛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及教授

Founder and principal of Preston Scott Cohen, Inc.

篇4:南开大学 南京大学

老牌文科强校,理科也很强。小而精的学科设置使其学科精度名列前茅。至今南开大学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九项,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列第六。该校还是我国综合性大学最早设立经济学科的大学之一。

南京大学

声誉很高,是国家“985工程”首批九所大学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院校,坚持“内涵发展”,保持“原汁原味”办学优势与特色的高校,在中国内地大学排行榜中名列前五。

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简称比较容易引起“纠纷”。北方人特别是天津人印象中的“南大”多指南开大学,而南方人则默认为说的是南京大学。其实,只要像现在百度百科里做得那样,把南京大学简称为“南大”,把南开大学简称为“南开”,便可一举解决这个问题了。这两所高校风格方面也有相似之处。若把《诗经·小戎》里的名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拆开,南开占了前半句,南大则配得上后半句。

事实上,“南开”的简称对南开大学来说更有底蕴、更具特色。张伯苓是位传奇的教育家,而周恩来更是让整个南开系列学校都觉得无比骄傲的校友和榜样。不过,人们对于南开大学曾将周恩来开除的“黑历史”不无遗憾,随之而来的则是对“我是爱南开的”后半句的“无责任猜测”,于是“南开不爱我”便成了盛传的“隐语”。好在人们找到了这句话的出处,证明了后面接着的话语是不希望南开接受军阀的捐款,而不是那么一句富有戏剧性的转折,也算是了结了这桩“公案”。

和公立的北大、清华不同,“青少年时期”的南开是教育家办的私立学校,保持了相当久的自主办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南开如今已走过了94年的历程。南开主楼后面的校钟,见证了学校这么多年来的历史与岁月,成为南开精神的象征。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南开以传统优势文科为主导,营造出优雅而内敛的校园人文气息。金融、历史、数学、化学这四大支柱都在全国排名top3,特别历史是仅次于北大的。有人说“北大出才子,南开出君子”,“君子之道”的确也是南开人自觉主动遵守的道德素养。

有句话是“近代历史看天津”,相形而言“六朝古都”南京的历史则悠久得多了,南京大学也在长期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学风传统和精神遗产,倡行人文思想之会通与学术之昌明,在教育、学术和文化上均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并赢得“中国最温和的大学”的美誉。

南京大学的文学、哲学排在第三,社会科学第四,历史学第五,高校知识创新贡献力位居第二。“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既反映了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在国内高校中是少有的有“校树”的大学,这就是松。古有六朝松,明朝南京国子监在校园内广植松柏,以此环境陶冶当时的学生,期许他们具备松的“坚贞挺拔”的品格。这些遗存下来的松树,在民国时被视为学校的象征。而今南大在校园内种植了不少青松,南园还有一片松林。可见,松一直都是南大人的精神图腾,维系南大学子的情结,也是古城南京的绿色瑰宝。

篇5:mjc南京大学

考燕园有两种人,一种第一年就考上了,一种第一年没考上。第一年没考上的一般要几年才能考上或者考了几年不考了。我是后一种,大多数考燕园的人都是后一种。燕园很难。这种难度在于,你不知道它为什么难。

每个人都知道北大不好考。英语、政治和专业课的分数都要比较高。我们经常听见这样一种声音,考个研究生为啥要考英语,那么个分数有啥用,中国只会唯分数论,培养出来的都是一群“书呆子”。这种声音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分数具体代表了啥,分数背后代表了什么?N年的考研经历让我觉得,在英语、政治和专业课的背后却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能力的要求。

回想初高中,老师讲的东西都一样。为什么有人高考能够考入清华北大,有人高考能够进入985而有人是一本、二本,甚至有些人连大学都不上?考试的每一个知识点老师都讲过,为啥卷纸上的分有高有低?这背后就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差异,再扩展一点说就是计划性、执行力、自制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对细节的把握的差别。

计划性在于如何更好的规划学习时间。我们如何规划英语、政治、专业课之间的比重?北大要求公共课的分要很高,而专业课要看关注的东西非常多。在这么多的东西的要求下,我们能否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自己最大化价值的学习计划?合情合理的评估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对自身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也需要我们对我们的目标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自制力和执行力在于有了计划能否控制住自己面对外在的诱惑,经受的住考研的痛苦,每天把计划完整的推行下去。考研很苦,你能不能忍受住这份苦很重要。晚上回来看见同学各种玩,你能不能抵住自己想玩的冲动继续学习严格完成计划真的不好说。看起来这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就像成为英雄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勇敢,遇到困难和危险敢于面对。但是真的面对危险的时候不是每一个人都真有勇气去面对。

角度与细节更多是专业课而言。对于专业课,北大就两个要求。一个是不能有知识漏洞,一个是要能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但是这两个要求就决定了看书的广度与深度。

不能有知识漏洞意味着在广度上每一个主要知识点都要了解。对于整个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体系要十分清楚。不一定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背会,但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至少要了解。基础知识一定要把握。这样如果老师真的反压题你也不至于无话可说。

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意味着要深入理解理论的提出理论的背景、具体含义、适用范围和理论的缺陷。最重要的是运用理论解释在现实社会和网络中的事件和问题。学以致用,用所学的东西解释、预测甚至提出解决方案是社会科学很重要的特点。北大的题很活,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在书本上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题目。因此,对于整个学科形成自己的框架,看待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了自己的框架就会使得自己站在一个体系前面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解释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有自己的角度。而在北大,是否有你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完整的对一个问题进行论述,有时候比你罗列一堆观点的分可能还要高。

实际上深度和广度在最后的要求是合而为一的。心理学上认为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分类(这种划分时还有感觉登记),短时记忆是维持性复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复背或者说死记硬背。而长时记忆是一种精细记忆,也就是我们说的理解后记忆。举个例子,大多数人都会记得今年大年三十你在干了什么,但是很少有人记得2013年1月20号你干了什么。你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容易唤起自己的记忆。因此你有足够的深度去理解了理论,你也就更好的记住了理论。

二、专硕书目

当你知道进入到北大初录取的名单之后到开学的这段时间你会干嘛?

我之前想的是考上了北大了,终于可以出去好好的玩了,出去玩就去各种地方玩,旅游啥的,宅在家就各种看电影看电视玩游戏。但是真的考上了,我很忙,并且我知道的考上北大的几乎都很忙,忙着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各种工作、学习、实习啥的。当然不是说没有玩的,考上了玩就怎么怎么样。只是她们很少半年都在玩而已。

说这些包括上一个帖子只是想告诉那些或许和我一样基础较差的学弟学妹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要只是低头学习,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把该做的东西都做到了;是不是坚持完成了自己订的每一天的计划;是不是英语较好却每天看五六个小时英语而一两个小时看专业课,或者英语较差每天拿一两个小时看英语而五六个小时看专业课;是不是今天状态好心情好就多看一点,明天状态不好心情不好就少看了或者压根不看了;是不是光顾着看书而没有思考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者光顾着看微博而没有系统的看书。

说这些不是想说北大怎么怎么难,我用了这么长时间不是因为我笨。如果有学弟学妹看完我说的产生这种想法,那我很抱歉,这不是我本意。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可能被大牛们忽略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可能大家也没有意识到。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另一个角度看看北大考研并且看看自己。北大没有那么难,但是也没有那么简单。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把所有应该看得都看了,英语单词、语法、阅读、作文。政治该练的练,该背的背。专业课的东西都做到。即使最后因为一些意外发挥不好,或者运气不好没复习到。你也会收获很多很多的。并且天道酬勤,如果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到了,我相信问题是不大的。

成功容易吗?成功很容易,只要每天前后甩手300下就可以。成功很难吗?成功很难,苏格拉底所有学生中,每天都甩手甩了一年的只有柏拉图。

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诸君加油!

基础篇(重中之重):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许静《传播学概论》,中华传媒网《传播学精编》、《新闻学精编》、《重点难点50题》,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老师们和业界名人的微博。

提高篇:塞弗林《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石义彬《单向度、内爆、超真实》,《北大新闻与传播学评论》(共7辑),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四大期刊《国际新闻》、《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网站:中华传媒网,其他学科牛人的微博

提高的提高篇:学科内的各个领域,比如媒介事件、媒介素养、麦克卢汉、凯瑞的仪式观、吴婧老师的《文本机构与受众》、许静老师的《舆论学概论》,各种社会学、政治学的书目。

4月份到6月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许静《传播学概论》,中华传媒网《传播学精编》,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除了这些以外,自然越多越好。

7月份到8月份:批判学派和研究方法,如果有时间再加上一些新闻学的内容。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石义彬《单向度、内爆、超真实》、《新闻学精编》

9月份到10月份:传播学知识细化,网络传播,塞弗林《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评论》(共7辑),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吴靖《文本机构与受众》,《重点难点50题》

11月份到12月份中旬:做真题,总结微博热点,总结期刊热点。12月中旬到考试:复习之前的内容。继续看微博热点。

这个时间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微博和期刊最好一直都关注。尤其是微博,等到11月份再回去总结,你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的多。还有这个时间相对还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基础相对差一点,前面的书目可以挤占9、10两个月的时间(前面的书目更重要)。同理,如果前面理解的好,或者前面的书已经看过了,后面的书目也可以放在前面看。看得越多越好。

(绿色字体无任何强调意义,只是是对原帖子的补充,方便以前看过的人快速寻找内容。强调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意义的是加粗和红色字体)

说明:基础篇重中之重。必须要好好理解。基本的东西一定要好好的掌握。个人认为这是考北大新传最基础的东西了。个人认为北大每年的题目至少有90到110可以从基础书目中的东西解释(其他的分数基本都是研究方法和批判学派),因此非常重要。这些是你不被别人拉下分数的保证,也可以说如果你英语政治足够好,专业课运气好点,你也可以只凭借这个过初试。(不过只看基础书目有风险,不推荐)

提高和提高的提高没啥区别,只是对出题的可能性程度上略有不同。其实都是一个宗旨,看更多的书。因为看的书越多,你对理论理解的越深,越容易从多角度解释热点问题。并且即使都是用同一个理论解释问题,你看的书越多也越容易自言其说(个人认为自圆其说对北大很重要)。而你的角度如果比别人新颖,或者你想到的东西是老师都没想到的,那么你的分数一定会很高。政治学和社会学对理解传播学的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曾经一个北大学硕第一的师姐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说她复习的时候看过的政治学的书对她初试帮助很大。

一般的考研经验到此为止。但是作为一个多年考研人,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这种多学科,多角度的思考如何影响你的答题。写完以后觉得好像下面啰嗦很多,大牛们可以跳过。嗯。。

最近网上曝出湖南女生在武汉学雷锋,救助摔倒婆婆希望警察帮其送回家,警察不理反被警察铐住的事件,请你简要分析。(没看见这个热点的同学最好先搜一下,自己先思考一下再往下看)

前面肯定是要对事件进行整体的描述,包括最开始是如何曝出的,之后又是如何发展的等等。不详细叙述。只进行分析部分。

传播学:这个事件说明了微博等自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尤其自身的缺陷。由于微博等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把关过程(传播学教程)的缺乏,使得网络上的新闻或曝出的事件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这使得网络中开始发布的时候更多的是流言(注意与谣言不同)而不是事实。并且微博字数的限制并不适合这种过程较复杂的事件准确传播。在此事件最开始在网络曝出时,转帖人北京厨子无意中忽略了女生在要求警察送老婆婆时,老婆婆已经在医院包扎完伤口,没有危险的情况。导致网络意见极度情绪化,增加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然而随着传统媒体的调查,发现事实是老婆婆当时已经包扎完伤口,警察下车了解了情况后觉得并无大碍并且其后面还有刑事任务的情况下才准备离开。而这种没有事实的传播,使得人们无法基于一种客观事实表达他们最准确的意见,无法实现社会的民主最终无法一致的意见(杜威,刘海龙),反而增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我们对此应该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既能让受众如何更好的使用媒介,同时也能使得受众更好的辨别网络中的信息。注意网络监管,同时也应该注意ZF微博在网上与网民的互动。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事实真相,与网民沟通并解决问题。

法学:此女生的行为是一种错误行为,追究此女生的责任。在此事件中,老婆婆已经得到妥善包扎,并不属于紧急避险等急迫行为。而此女生拦下警察后,已然知悉警察的警员身份,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依然做出踹警车(没看见这一点的面壁去)的行为,已然构成使用暴力阻止警察执行后面的公务,属于袭警范畴。法律讲求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我们不能因为一种道义或者结果上的可能公正和忽视必要的公正的程序,否则人人都是法官,法律将不再是法律。当然,在处罚女生的行为时,我们也应该追究前两辆没有停车的警车的责任。究竟有无正当理由没有停车。

经济学:该女生是一种错误行为。我们最开始谴责警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为警察你把老婆婆送回家也不费什么事,然而你不送老婆婆将可能导致老婆婆病情恶化(开始时网民不知道是拦警车时已经包扎完)。但是这不表明当时情况下,警察停车送老婆婆是一种经济行为。因为此行为是否是经济的,它的成本取决于送老婆婆时间内警察所做的事情的成本。上述观点的一大假设是警察是没什么事情的。但是有无事情只有警察自己才知道。如果当时警察是在追一位逃犯,结果因为女生把警察拦住,逃犯跑掉,结果又一次作案,这就是一个非常高成本的事情。并且以全国范围来说,如果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要求警察以后这种情况必须送,那么警察的警力会更多的被占用在此类事情,而导致巡逻等时间减少,这样会增加全国的犯罪率。更主要的是警察在很短时间内无法判断女生与老婆婆是否是亲人,学习雷锋我们提倡,并且警察也应该帮忙,但是如果规定警察这种情况必须送,一定会导致很多亲人之间学雷锋让警察送回家。

心理学:这类行为会导致他人的模仿行为。如果不对此女生处罚,他人会认为只要我站在道义的高度,只要我是帮助他人,那么即使我用脚踹警车也是没事的,是不会受到处罚的。反而会得到大家的叫好。于是在以后的相同情境中,人们会倾向于模仿这位女生的做法,最终可能产生无法想象的社会影响,例如南京彭宇案。

社会学更多的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社会失范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道德下降

政治学就是人们对ZF不信任,甚至在各种群体和利益关系下导致或多或少的与ZF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和ZF极权相关,民众较少的对ZF的监督途径使得民众在表达意见时更多的时候被迫选择对抗的形态。这需要ZF加快政治改革。时间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不展开了。

如果答题的时候能把上面的东西都揉在一起,先说网络的问题再说女生袭警应该受到惩罚,而由于强大的民意影响,警察道歉,但是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模仿效果,使得大家在此类情况都这样将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和资源浪费。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民众的法治观念,同时加快政治改革,更好的实现民众对ZF的沟通,我们的社会才更能有一个强大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以上只是举一个例子,并不是想说回答问题一定要这样才能考上北大或者怎样怎样。只说想说明看的书越多,你的知识越综合,你就越能更好的理解热点中一些背后的问题,而进行更好的解答。不要看见这个例子觉得很难,实话说,虽然我考了N年,但是其他学科的分析角度也是考完试后才略有涉及,考试的时候除了最上面传播学和一部分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很难想到其他的学科。因此想不到其他学科没有关系,绝大多数都想不到。能够用传播学理论较好的解释问题就足够了。其他的只是一个解释问题的精益求精的过程,知道更好,不知道差别也不大。

其他学科只是刚刚接触,如果有啥不对或者解释错误的地方。还请各位大牛多多指教。

再一次说明,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看越多的书,了解越多的理论对于答题的帮助,并不是考北大一定要知道所有的这些东西。基础书目更重要。

有时间的话,我或许会再写两个帖子,一个是关于北大的专业课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帖子上可能会告诉大家看的书多少对是否考上北大影响不大。汗。。。觉得和这个帖子矛盾么?其实不矛盾。另一个可能会说一些英语政治的事情。不过以我的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写出来非常不好说。甚至能不能写出来也不好说。大家还是要多多努力看书。无论怎么样,别人的经验都是别人的。别人的知识也都是别人的。只有你消化了理解了才是你自己的。祝大家好运~

三、思考最重要

每一个考上的学长学姐都会给出他们的参考书目,但是每一个人的参考书目都不同,甚至有一些差异性蛮大。但是,在根本上没有太根本的差距。北大没有规定参考书目,这不是老师人为的增加难度,而是老师认为就不应该有书目,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你都应该知道的,并且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观点。而不是被几本书条条框框住。因此考北大最重要的是什么?学会思考。

北大的书目更多的不是你看了多少本,当然书自然是看的越多越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理解了你看过的书中的内容,你是不是能用书中的理论解释问题。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有很多东西郭庆光的书就可以解释了。比如央视315晚会曝光苹果手机歧视大陆消费者,请简要分析

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苹果手机对于国外消费者和中国大陆消费者的维修标准不统一的事件。该事件一经曝光后引起极大的讨论。

在此事件曝光后,央视和人民日报连连对苹果事件不断发声。ZF和官媒希望通过不间断的发声形成议程设置,引导受众形成官方和民间统一的舆论,对苹果公司进行压制,希望迫使苹果公司认错。

但是这一事件并没有像往常的事件那样,得到观众的一致反对,反而网民们都在痛批央视。对于这种对央视的不信任感,拉杂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对此的解释是,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从媒体直接到受众,而是经历媒体到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到受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体并不能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而是要通过意见领袖的传递发挥出来。这一理论表明了受众如何认知大众媒体的信息受到受众所在群体的影响。在苹果事件中网络上的领袖们一致对央视质疑,为什么不报道猪投上海,不报道国产奶粉,反而报道苹果歧视。由于意见领袖对于受众的更加强大的影响,使得网民的意见一边倒的反对央视和人民日报。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报道死猪和国产毒奶粉事件不完全是媒体的错。媒介作为一个经营性组织,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是每一个媒体都努力想做到的事情。猪投上海和国产毒奶粉涉及极大的公共利益,媒介报道不仅是媒介本来的职责,也能够提高媒体的声誉提高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但是媒体的报道是受到ZF的控制的。全世界都是这样,而在中国这一点更为明显。ZF为了社会稳定对媒介的控制极其严格,这使得全国范围的媒体对这两个事件造成集体失声。

此事件最终以苹果公司认错告终,但是苹果公司的认错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ZF的低头,这是因为在中国现在的媒体环境中,央视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的ZF的意见。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苹果公司确实存在维修的不同国家不同标准(有趣的是有些公共领域为苹果鸣不平反而侧面验证了这一观点),因此央视以此曝光苹果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不妥。

但是在ZF关注国外的同时也更关注一下国内的涉及老百姓根本利益的事情。这也是网民们痛批央视和人民日报的原因。对此,作为受众,我们应该积极形成公共领域,对媒体的信息活动进行反馈,将我们的意见传递给ZF和媒体。同时媒体也要做好媒介素养教育,使得受众能够合理地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更应该是理性的表达空间,而不是更多的是情感的宣泄口。

以上只是用郭庆光的书中的理论作为主要分析框架进行的解答。不是说一定要这么答题,而是想说明基础书目的重要性。当你真的能把基础书目吃透,可以用基础书目里面的理论解释问题,有许多东西是可以解答的。比如上面涉及的主要理论是两级传播、议程设置和影响媒介的因素。当然基础书目并不是万能的,比如阿里和新浪的合并只用概论类的书目就很难回答。

说这个想说明的是两个:

1、看书不能着急,也不能图快。如果你基础书目没有理解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框架就看其他的书,看了效果也不会很好,甚至是在浪费时间,至少这绝对是性价比非常不高的。并且不是说只看基础书目就可以。书是看的越多越好。如果上面的题你想到了批判学派中的公共领域、意识形态、编码和解码等理论,你的解释力会更好。

2、看书没有具体范围,说的俗一点,看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答题。因此看书更多的是为了能够运用书中的理论解释问题。所以没有具体的书目,如果你能在你看的书中很好的解释了问题你的书目就不少。反之不能,你看的书还不够。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书不在多,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每一个考上的人都会强调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北大有一个博士师兄,他只看了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就考上了博士。这是他亲口说的。当然,这不意味着他所有的准备只是郭老师的书,他在书以外的论文之类的准备就不一定多少了。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关于辅导班:

有些人问我是不是要报辅导班,我的意见是辅导班有用,如果有时间可以上一个新祥旭的辅导班,毕竟创始人就是新闻传播学院的。新祥旭辅导班只能帮你把主要的知识点串一遍,把他的框架告诉给你。但是注意这个时候的框架是新祥旭安排的学长和学姐的,而不是你自己的。如果你用这个话很有可能到考场的情况是看见问题你要想一下学长和学姐的框架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再转换成你的思路进行答题。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想想中国人为啥学不好英语,不就是因为听见和看见英语的时候总要先翻译成汉语再理解么。因此要么自己参考学长和学姐的框架做一个自己的框架,要么平时就把学长学姐的框架背的特别熟,能够用学长和学姐的框架进行思考,解释问题。但是这个时候学长和学姐的框架也就是你自己的了。

篇6:mjc南京大学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学的学科创始人是威尔伯·施拉姆。

2、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的主要贡献 ①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模式。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论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等。

②卢因

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解释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④拉扎斯菲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主要贡献有:

a.他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说。包括“两级传播”理论、“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假说。

b.拉扎斯菲尔德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⑤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的始创者和集大成者,人们称之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

a.他创立了传播学。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

b.他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篇7:mjc南京大学

作为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 如何在本科生规模化教育过程中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在这一问题之下, 从2009年至今, 南京大学开展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探索。

一、价值追求与理念定位——指向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对培养创新精神的束缚和抑制, 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这其中, 不少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又借鉴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理念和经验, 开展了通识教育改革的尝试。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培养能够良好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繁荣的所谓“合格的社会人”。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简单的延续,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巨大挑战还在于:是否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化特征, 关注并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从而培养能够改造现实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超越, 创新性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价值追求。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发展局势下, 教与学的方式也同样呼唤着学生的个性化释放。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学习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学科不断交叉与融合逐步淡化了知识的边界;教育规模扩大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化越加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日益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趋向多元, 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

顺应这样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 南京大学沿袭80年代以来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传统, 于2006年发起了第四次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上至学校领导、院士, 下至一线教师和普通学生均参与其中。这次大讨论以“高等教育新形势下, 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为主题, 同时同步面向教师、学生、院系、管理系统展开调研工作。

大讨论与调研的结果均显示, 南京大学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 基础人才培养是我们的传统优势;而当前南京大学本科教学的主要问题则表现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育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创新力、高水平教师需加强本科教学投入三个主要方面。针对存在问题, 学校重新定位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 凝练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其中,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即为“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设计的精神纲领。

二、开放式的模式路径——以多元化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自由发展

所谓创新,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 要么是在现有知识内容之上有所突破, 要么是在现有知识体系与框架之外加以延伸。课程和专业作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单元, 其突破陈规与重组成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的源泉。

“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为先导, 为学生提供了两个“三”的自由探索路径, 这两个“三”分别指:通过大类招生, 经过“三”个培养阶段, 形成“三”条发展路径。在三个培养阶段中, 第一阶段 (大类通设培养阶段) 是以学生从高中到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转变、学习性转变为目标的通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其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 (专业基础培养阶段) 是以学生选择专业为基础, 重点开展专业的基础性教育, 包括学生专业的基本素养培养、思维方式训练, 通过重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 精炼课程体系,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时间与空间;第三阶段 (多元提升培养阶段) 是以围绕学生选择的未来发展途径, 进一步开展多元培养为目标, 提供针对不同发展路径的个性化课程模块, 实施在不同发展途径上提升教育。三条发展路径是指学生培养的“专业学术类”路径、“交叉复合类”路径和“就业创业类”路径 (如图1) 。

具体来说, “三三制”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菜单式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本科生进校不再戴有专业“帽子”, 而是以院系大类为单位进入“大类通识培养阶段”, 选修通识通修课程;学生经过自主选课, 满足某个专业的“专业准入标准”后, 进入“专业基础培养阶段”;“专业基础培养阶段”为学生提供每个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 随后学生选择不同发展途径进入“多元提升培养阶段”;在“多元提升培养阶段”里, 学生一方面完成相应专业的“专业准出标准”要求, 一方面可以从“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

“三三制”打破了本科教育原有的专业壁垒, 给学生以多重的“冲击感”。学生感受到的第一重冲击是, 进校没有规定的专业“户口”, 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 达到“准入标准”可获得专业培养资格, 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即可在此专业毕业;第二重冲击是, 全校所有课程都成为每个学生的选课对象, 每学年南京大学开放课程人次达到12000余人次;第三重冲击是, 学生低年级开始就不断地与名教授“零距离”接触, 14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杰青”、“教学名师”等主持的170余门小班化的新生研讨课和高水平通识教育课, 已让4届学生从中获益;第四重冲击是, 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学生能力不同、专业准入准出标准不同划分了不同的难易层次, 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可以选高不选低;第五重冲击是, 专业学术类人才、交叉复合类人才、就业创业类人才将得到不拘一格的培养, 个性发展, 人人成才。

三、不可忽视的“动力系统”——全方位管理制度体系调整

教育教学改革究竟应该以教学改革先行还是以体制更新先行, 在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这个问题。“三三制”教改选择的是教学模式改革先行的方式, 但紧随而来的压力便是管理制度体系亟待全方位更新, 因此孰先孰后并不成为问题的核心, 实践证明, 一项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 必须同步裹挟着与之相匹配的制度路径, 方能具备“动力”持续前进。

“三三制”即从课程改革起步, 逐步过渡到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激励改革, 开展了全方位的教学制度、管理体系新探索。

为了构建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学校依托“985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开展课堂内和实践环节的研究性“教”与“学”, 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辅以本科生科研训练,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配合学生个性选课、弹性学习的需要, 2009年起我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制定了三个“百分百”政策 (百分百课程开放+百分百专业开放+所有学生百分百自由选择路径) ;与第二课堂携手, 初步建立起院系导学机制, 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课程和专业;同步实施绩效津贴制度改革, 将教学工作与个人、院系绩效直接挂钩, 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2011年起, 学校着手更新教学评价系统, 尝试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机制, 力图在过程中把握“三三制”的实施效果。

四、初步成效及反思

(一) 初步成效

“三三制”教改之初, 提出了“给予本科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从而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力”的目标。纵观改革四年,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广大本科生带来了诸多有益体验。

“三三制”为南京大学本科生提供了300余门新型课程, 包括通识课程21门、新生研讨课程168门、学科前沿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119门、学科平台课程改革12门、就业创业课程12门、分层次通修课程15门、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改革课程64门以及其他研究性教学课程16门。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构成的“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这类课程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形式, 第一层次的新生研讨课帮助新生树立学术旨趣, 学会质疑、学会发现, 完成学习性转换和适应性转换;第二层次的通识教育课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 促进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第三层次的学科前沿课帮助学生认识学术新领域、新发现、新方法, 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调查评估显示:首先, 学生和教师都反映, 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乐学习”) ,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动学习”) 。学生通过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深刻地感受到大学自由开放的魅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其次, 进一步推动了大量“名师”走进本科课堂, 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精进教学水平。改革以来, 我校成功引导和推动了全校超过95%的教授、副教授投身本科教学一线, 并形成了40余个以“院士、名师、名教授、优秀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目前, 我校已有150余位教授参与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其中90%的课程主讲人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各学科带头人。

再次, 基于“三三制”改革框架下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使得南京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理念已在校内广为接受, 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三三制”改革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二) 在反思中前行

“三三制”教学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 其探索进程不断伴随着问题、反思, 继而在实践中改进, 在反思中前行。未来“三三制”教改在以下三个方面将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索:

第一, 教学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问题。个性化人才培养带来教育资源实际需求扩大并相对分散, 优质教育资源分配难以平衡, 资源“量”与“质”均经受考验, 一方面在教学资源开发方面需要加强建设和不断重新整合, 另一方面在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需要打破现有分配规则。

第二, 个性化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的关系问题。个性化培养是以尊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兴趣等差异为前提的, 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是否将会导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层级分布?如何避免个性化培养过程中产生“马太效应”?因此, 从入学教育开始, 导学机制成为保障学生成才的一大关键, 需真正建立起衔接性强的课程、专业与学涯指导机制, 帮助学生明确个性化发展方向并设计实现途径, 建立更能适应个性化培养的学生、教学管理模式。

第三, 与多元培养相对应的分类评价问题。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事业, 如何在改革的长期、中期、短期阶段过程中观测改革效果, 尤其是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路径中, 有效评价差异化学生表现出的群体性学习效果, 成为目前教学评价机制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桑新民, 陈建功.教育哲学对话[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9.

[3]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读朱永新的诗教育感想下一篇:正月十五闹花灯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