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片南京南京有感600字

2024-04-11

观影片南京南京有感600字(共14篇)

篇1:观影片南京南京有感600字

时间总是流沙般的飞逝,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幸福。可有谁还会想起那些被残杀的30多万同胞?有谁会去批判日本人的罪行?南京啊,南京,我为你祈祷。

抗日战争是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今我印象最深的便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了。那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无人寰的大屠杀,日本人的手段残酷,30多万的中国同胞被无辜杀死,那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日本人却否认历史,篡改历史,扭曲了史实,这是多么可耻的!可是我们中国人呢?有多少中国人记住了这段历史?

黑白的影片,抖动的镜头,一座沧桑的古城将我带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挹江门,南京的城墙,最初的抵抗,一群被抛弃的士兵,用自我仅存的力量与日军抵抗。他们孤立无援,却仍旧誓死抵挡,因为这是他们做为一个士兵,做为一个中国的士兵应有的职责!可是,当“小米加步枪”碰上敌人凶猛的火力时,他们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他们成了待宰的羔羊,等着死亡的来临。惨无人性的日军,用五花八门的形式来屠杀中国人:关进废弃的仓库用火烧死;赶到大海中用海水淹死;埋在土中活活憋死;赶到荒野中用枪打死……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发指,令人痛恨。然而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又能做什么呢?

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自我的生命来掩护受伤的士兵;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冒着当场被枪毙的危险,去解救那些被日军拉上刑车的男人;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当死亡来临时,那一句响彻南京上空的“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都能够为了自我肩上的职责而奔赴死亡,例如影片中的唐先生。唐先生是拉贝先生的秘书,与拉贝一齐负责难民营的安全,然而当拉贝被迫离开时,他却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而委身于日本人。当他最终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时,他的妹妹却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活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而幸免遇难。他欲哭无泪,在万念俱灰的情景下,他最终明白了:日军是靠不住的,中国人仅有靠自我!所以在拉贝的努力下,能够带一个助手和一个助手的家人离开时,他毅然将生权力让给了另一个渴望生存的人,他留下来了,结果当然是被拉到刑场,然而此时的他却没有了一丝的畏惧。他临死前那从容的姿态,连那个执行任务的日本军官都不敢直视!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在经历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后,中国重新站立了起来!

篇2:观影片南京南京有感600字

当时,日本人分成几路来围攻南京,经过十几天的激战,虽然我们的军人们奋力抵抗,却因为日本人攻击过猛,最终被攻下了!其中让我不能忘怀的片段之一是军人队长们,他们一接到撤退的命令,连队友,连奋死抗战的军人们都不顾,自我逃走了。我认为这就是中华人民这次战斗失败的原因之一。军官只是一些只顾自我,不为别人,从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的人,那这场战争怎样可能会胜利呢?

并且日本人攻入南京后的行为以及对待我们南京居民的方式让我震惊。他们仅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把南京变为死城。他们一见到女人就把她们抓去,强迫轮奸,连老人小孩也不放过;他们把小孩用钉子订在了树木上,给日军当枪靶子,在电影中那一段段画面让我气得快把嘴唇咬破了。不只这样,他们把人活埋在地里,只露出一个头,而日军则是在一旁看着他们被坦克辗压过的画面,还一一叫好。我哭了,我们哭了,哭的是中华的无能,日军的残暴。

电影中,南京之城的英雄们,如白百何饰演的人民教师,她为了解救中华人民,哪怕付出生命,她也在所不辞,最终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小花,她为了中华,为了南京,自愿当慰安妇,为他人解决温饱问题,她那高高举起的手被称为“天使之手”,打动了多名女人的心……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为中华做出了贡献,人们的中国心也被唤醒了!

在南京沦陷后的几个月,南京惨不忍睹,尸体堆积成一座座山,每一处地方都被尸体覆盖,连个站的地方都没有,死亡的气息弥漫在这一座死寂之城。南京的每一个人都是报着愤怒和无奈的心境死去的,但这冰冷的枪口,对一切漠不关心,它只是射出子弹,执行任务罢了。死寂之城中死尸体发出的臭味我自我都想像出来那刺鼻的味道,真是能够使人窒息。

我很愤怒!愤怒的不仅仅是日本人对我们做出的种.种行为,还有我们自我的无能。有的人总说日本人卑鄙,侵略我们中国。可大家却不曾想过,为什么中国会被日本人入侵呢?中国国土大,人又多,怎样会被小小的日本入侵呢?为什么中国是礼貌古国之一,却被日本人欺负呢?是因为中国太弱了,清朝后期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渐渐不如其他国家,我们不仅仅武力输给日本人,连技术方面也不如人家,这就是日军侵略中国的原因。

篇3:观影片南京南京有感600字

相较以往的同题材影视作品, 纪录片《南京》的最大不同, 就是通片没有一句解说, 声音素材全部来源于对当事人的采访, 引用当事人的日记、书信, 以第一手素材构架起这部长90分钟的纪录片, 保持了影片叙述的客观性。导演在这里采用了近年来在历史类纪录片中逐渐兴起的“口述历史”的素材搜集及创作方法。

一、纪录片中的口述史方法

口述历史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 到今天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在其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 其中有许多可以为纪录片所借鉴。

1. 听的姿态

口述历史是一种文献之外的历史, 它的本质是对事实的尊重, 也可以说是对正统的、文献的、强势文化的质疑。被访者往往是边缘、弱势群体。这就要求访问者端正姿态, 去除偏见, 把自己摆在一个探求者听的姿态上。以纪录片《南京》为例, 制片方为美国人, 70年前在亚洲发生的这段历史, 对他们来说, 无疑处于文化的边缘, 为了获得事实真相, 他们采访了众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日本老兵。不妨把片中出现的受访人做一下整理:

片中一共采访了23位当事人, 首先做到了采集样本的数量尽可能多。另外, 这23位受访者全部都是事件的当事人, 这些人的姓名可能从未出现在任何历史研究的文本中, 对他们的尊重是对真实的尊重。

在片中我们看到, 无论是中方当事人还是当年的日本士兵, 对他们的采访都处于一种敞开状态, 这和采访者“在探寻历史真相时隐去立场”的姿态十分重要。受访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回到本真状态, 采访者才能得到理想的素材。

2. 问题的设定

口述历史发展出了一整套问题设定的方法, 这些方法无疑都可以拿到纪录片中。例如, 在与被访者的接触过程中, 要先问对方的生活经验, 从最简单、直观的问题问起, 建立感情;逐渐进入正题后在掌握背景的情况下启发式地提问;提问的目的是得到细节性的描述;最后需要受访者的总结。

从《南京》一片中中方当事人的回答, 我们可以推测, 当时的问题大体涉及:

·南京以前是什么样的?

·在日军攻破南京之前, 是否经历了轰炸?

·得知上海沦陷后是否想过离开南京?

·听说有外国人要建保护区吗?是否曾经投奔?

·南京攻陷时的情景, 是否目睹了亲人遭遇烧杀抢掠?

·是否目睹或经历日军的奸淫?

·安全区内的情况。

·是否知道建立安全区的外国人并跟他们接触?

·对建立安全区的外国人印象如何, 怎样评价他们?

对当年中国士兵的问题稍有不同, 大体涉及:

·从上海向南京撤退的经过。

·被日本人抓住后的经历。

·日本人是怎么进行屠杀的?

·在安全区如何得到保护?

·对建立安全区的外国人印象如何, 怎样评价他们?

不难发现, 采访是从战前的南京这样一些比较日常的问题入手, 逐渐深入。

所有的问题都是规范性的, 对每个人都会问到, 问题又都是启发性的, 目的是引出受访者对历史细节的叙述。例如对“以前的南京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回答, 有的人说“那时的南京城很热闹, 生活很安定, 不愁吃穿”, 有的回忆是“市中心种满了法国梧桐”, 有的人则说“我们都有学上”、“冬天去玄武湖上滑冰”等等, 勾勒出一个安静祥和的南京城的形象。

3. 访谈技巧

带着尊重的坐态。让肢体语言呈现一种倾听的张力, 这对于纪录片尤其重要, 纪录片采用同期录音, 为确保干净地收录声音, 采访者的肢体语言十分重要。

适时点头, 将心比心。以能理解或有着高度兴趣的方式鼓励受访者持续说话。引发受访者进入历史境况, 以便采集完整的口述段落。

不急着打破沉默。让受访者有时间回忆, 区别于对谈, 巧妙地将说话的压力放到受访者身上。

不要忌讳礼貌性回避。用点头等方式化解眼睛直视时的方法。

例如《南京》中有一段对受害市民张秀红的采访, 访问效果很好。

采访者事先一定了解到, 南京市民张秀红当年曾经遭到日本人的强奸, 但这件事无疑是被访者心里最隐秘处的一个伤疤, 如果《南京》摄制组不是放低姿态、将心比心, 运用口述历史的访问技巧, 恐怕很难让受访者把这段70年前的伤痛在摄像机前再次揭开。

在我国, 口述史虽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学术热点, 但也有了不少已经在历史界比较成熟的口述史题材, 例如抗战口述史, 其中又包括劳工问题、毒气战、细菌战、慰安妇以及日军暴行诸方面分支题材, 史学界已经做过不少调查, 另外还有“文革”口述史等现代口述史题材, 这些都是纪录片从题材上可以直接借鉴的。

二、口述素材的纪录片创作

在纪录片编导那里, 口述素材完成搜集之后, 仅仅是制作节目的基础, 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组织这些素材。在这一点上, 制作纪录片与研究历史既有相同又有差别。相同之处是无论历史学者还是影视导演, 都要能穿透丰富、多元的事实, 进行历史深度的思考, 揭开隐藏在大量口述材料背后的历史真相。不同的是,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表现方式, 有它自身的叙事特征。

以《南京》一片中关于日本人强奸民女这一段落为例, 对口述素材如何组织成纪录片叙事段落作具体分析。以下是片中50’04”到56’28”之间, 共计6’多的剪接段落:

(1) 夏树浩志 (日本士兵) :“我们在南京无所事事, 就强奸女孩。”

(2) Teramoto Juhei (日本士兵) :“我们大家抽签, 抽到第一个的先上去拍掉女孩脸上的灰, 再开始强奸。经常女孩的父母会从外面跑进来, 拼命向我们磕头, 求我们饶了他们姑娘。我们每抓住一个, 就会有5个人扑上去。强奸后的女孩就是这样……口吐白沫。”

(3) 张秀红 (南京市民, 女) :“他们要女孩做那些事, 女孩不从。他搞过以后会拿刺刀在肚子上捅, 女孩疼的不能起来了, 当他们把刺刀抽出来, 女孩就死了。就这样的事情我远远地看见过好几次。”

(4) Teramoto Juhei (日本士兵) :“已婚的妇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但当我们把年轻的女孩按倒在地时, 她们就害怕地颤抖。其实除非是你情我愿的, 强奸的感觉并不怎么样。”

(5) 江国峰 (南京市民, 男) :“他们想强奸我二姐, 那年我二姐只有13岁, 我二姐坚决不从, 坚决反抗, 反抗当中就打了日本兵两个耳光, 旁边的日本兵他们就拿出长刀来, 这么长的长刀, 把长刀抽出来, 把我13岁的姐姐活活劈死了。”

(6) 张秀红 (南京市民, 女) :“日本兵过来拉我, 我家爷爷不肯, 说她太小了, 你们不能你们不能, 日本人要用刺刀刺他用枪打他, 后来我想了, 我要是不同意, 我家爷爷就被打死, 我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我要把我家爷爷救下来, 我把爷爷推到一边, 我说你走, 我倒看他能把我怎样……”

(7) 字幕:据东京军事法庭估计, 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一个月, 大约发生了两万多起强奸案。

(8) 明妮·魏特琳 (金陵女子学校校长) :“12月18日, 星期六。现在每天的情况都差不多。7点半我到大门口, 就会看到一群疲惫不堪、目光散乱的妇女进来。她们说昨晚简直就是恐怖, 日本兵一次又一次‘光顾’她们的家。12岁的娃娃到60岁老妇都被强奸了。要是日本国内的老百姓知道这些惨痛经历就好了!”

(9) 常玉珍 (南京市民, 女) :“我们学校收容了一万多妇女和儿童。每天晚上, 日本兵进来抢花姑娘, 每次华小姐 (魏特琳) 都试图阻止他们。日本兵在西华门附近的人家没有找到花姑娘, 就用小男孩代替。”

(10) 明妮·魏特琳 (金陵女子学校校长) :“晚上我问费奇, 今天他那边的情况怎样, 有何进展?他回答说:‘像进了地狱一样, 这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今晚一辆大卡车从我身边开过。车上十来个女孩在车上大喊:‘救命!救命!’”

这一段落采用了中、日、美三方面的叙述者, 形成了对这一事件的多角度观察。尽管两个日本兵, 三个南京市民, 以及金陵女子学校校长明妮·魏特琳所叙述的并非同时发生的同一个事件, 但是运用视听语言所独有的蒙太奇结构方式, 六个人从不同角度还原出日本人强奸民女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纪录片正是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叙述, 最终达到一个更加丰满的叙事效果, 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 通过“群言”的方式, 追求一个形象生动的叙事场。

仅仅从文字上看, 以上段落的确显得支离破碎, 但是, 由于影片导演遵从了视听逻辑结构叙事空间,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未有任何不连贯的感觉。不同于治学, 在纪录片中应用口述历史, 一定是在遵从视听逻辑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再次梳理。

三、口述以外的图像资料的搜集

口述历史并不排斥文献资料, 两者的互证是最常见的方法。《南京》一片搜集了大量的纪录片影像, 这些影像一方面作为珍贵的史料, 提供了口述者无法提供的画面资料, 对于纪录片这种视听媒介来说, 也是至关重要的创作元素。在所有的视觉资料中, 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一位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拍摄的那段影像。这段素材是拍摄者冒着生命危险从战时的南京带到美国, 60多年后《南京》的导演几经周折找到了它, 并在纪录片中首度公开。这段直接表现日军暴行的影像无疑与口述者的生动叙述形成了强有力的互证。

篇4:游南京鸡鸣寺有感

名称的由来

传说很久以前,在南京玄武湖边的九华山上,盘踞着一只十分厉害的蜈蚣精,能口喷数十丈毒火焰,经常喷火毒害行人和牲畜,危害极大。后来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就派了在天宫中报晓的金鸡下凡,以金鸡来对付蜈蚣。金鸡领命后来到凡间,果然见到蜈蚣精站在九华山上喷射毒焰伤人,金鸡站在北极阁山顶,冲着蜈蚣精一声啼叫,蜈蚣精被这震耳欲聋的啼叫声吓得匆忙逃脱。不甘失败的蜈蚣精调整了状态后,又冲上山顶,疯狂地喷吐更浓的毒焰,金鸡站在北极阁山顶一见,飞奔过来,一口咬住蜈蚣精,经过一番搏斗,蜈蚣精被咬死,金鸡也因中毒太深而倒下了,人们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金鸡,便把北极阁山上的那座寺庙称为“鸡鸣寺”。这个传说是美好的,表达了当时人们寄希望于上天来帮助除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南京鸡鸣寺名称的起源还有一说,认为是因寺前有鸡鸣埭,清人余宾硕的《金陵揽古》中,有一条关于“鸡鸣寺”的记述,日:“寺前有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也。”清初诗坛领袖、刑部尚书王士祯所作的《登鸡鸣寺》更有影响:“鸡鸣山上鸡鸣寺,绀宇凌霄鸟路长。古埭尚传齐武帝,风流空忆竟陵王。”其实,余宾硕的记述和王士祯都误引了齐武帝习武鸡鸣埭的典故,造成了鸡鸣山、鸡鸣寺名称与鸡鸣埭的密切关系,让人们以为“鸡鸣寺”之名是由鸡鸣埭而来的,造成了由来的误解。实际上,鸡鸣寺与鸡鸣埭相去甚远,鸡鸣寺的取名与鸡鸣埭无关,史学家蒋赞初先生说“鸡鸣埭在玄武湖北”,清末文人壬氏父指明鸡鸣埭“在迈皋桥附近”,并非鸡鸣寺前有鸡鸣埭。

实际上,鸡鸣寺是因鸡鸣山而得名的。鸡鸣山为北极阁山,又名“鸡笼山”,此山最早是以学馆而闻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想建造国子监,就亲临鸡笼山去选址,后来在鸡笼山东麓选中了馆址,但其山名“鸡笼”显然不合圣意,就改名为“鸡鸣”,取的是“晨兴勤苦”之意。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原来旧寺故址(旧寺是什么寺院还存在争议,下面另述)基础上重新兴建寺院。之后,在宣德、成化年间又有扩建,在弘治年间有为时6年的大修,其寺院的规模扩大到占地一千余亩,殿堂楼阁、台舍房宇达三十余座,常住寺僧有百余人之多。寺院依山而建,风格别具,背依明城墙,下瞰玄武湖,远眺紫金山,景色绝佳,环境清幽。

鸡鸣寺前身之争

古老的历史遗迹常常连带着许多传说,甚至依附着许多牵强附会的故事,让人感到离奇莫测,难以证明,但又常常舍不得放弃。关于鸡鸣寺的前身,至少有两种有影响的说法,一种是三国孙吴时“栖玄寺”之说;另一种是南朝梁时“同泰寺”之说。

第一种说法认为早在孙吴时期,现鸡鸣寺之处就已建有一寺,名为“栖玄寺”,因鸡笼山北面有栖玄塘而得名。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七皇子、建平王刘宏为人谦俭周慎,深得父王信任,遂赏赐其在鸡笼山东偏北处建宏敞府第。刘宏于宋大明二年(458年)临终前,嘱咐将鸡笼山下东偏北处的府第捐为寺庙,沿用名“栖元寺”,元、玄同义,南齐时改名“建元寺”。孙吴时期开拓了南北向的潮沟(在今南京市机关大院西墙附近),南接城北渠、运渎,经栖玄寺门前,北通玄武湖,后来,明代筑城时阻断了该潮沟,但此沟的南端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尚存,沟旁尚有几棵老槐树。从这些资料看,三国孙吴时的栖玄寺该是鸡鸣寺的前身。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鸡鸣寺的前身是南朝梁时期的“同泰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定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在鸡笼山所建的同泰寺是鸡鸣寺的前身。当时的同泰寺范围很大,从山下一直延伸到鸡笼山上。同泰寺寺内有大殿六所,小殿堂十余所,一座九层浮屠(宝塔),一座七层高的大佛阁,供奉着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

当然,不管其前身是同泰寺还是栖玄寺,或是其他的寺庙遗迹,都改变不了鸡鸣寺也是一座古老寺院的事实。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占鸡鸣寺”的匾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接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帝也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他的门生杨锐,取杨锐所诵杜诗“忧来豁蒙蔽”一句,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还写了首五言咏《鸡鸣寺》诗;民国初,又增建了景阳楼。1985年鸡鸣寺重新对外开放,随后又逐步修筑大山门、毗卢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使古老的鸡鸣寺成为南京很有影响的寺院。

寺庙建筑

鸡鸣寺有很特别的地方,例如同治年间兴建的观音楼,楼中的观音与其他寺院的观音不同,是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出了佛像的奥秘:“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颇有哲理意趣,耐人深思。再如,鸡鸣寺有座宝塔南面正门上的匾额有“药师佛塔”4个大字,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迹;塔内供奉有药师佛铜佛像一座,此像原供奉于北京雍和宫,1972年由赵朴初向国务院提请、经周总理批准送给南京灵谷寺,灵谷寺维修时,将其迎奉于塔内;此外,在塔内的4个佛龛中,每个龛内供奉有一尊捕木的药师佛像。在豁蒙楼东的景阳楼,有一副有趣的对联:“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

鸡鸣寺门前坡下有一古井,传称“胭脂井”。多少年来,人们喜欢将胭脂井与陈后主和张丽华的故事联系起来。南朝时陈朝皇帝陈叔宝,史称陈后主,是陈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不到8年,荒政误国,最后无力与南下的隋军抵抗,当隋军进入皇宫时,陈后主被逼走投无路,带着两个宠爱的妃子躲进景阳楼下的枯井中,最后被隋军大将韩擒虎活捉。之后,陈后主及二太子、诸弟王及文武大臣一齐被押往长安。本来是昏君误国,与妃子无关,可是,陈后主最美丽的妃子张丽华却承担了祸国殃民的骂名。晋王杨广担心“美色误国”,将张丽华处死。那口胭脂井此后被称为是“辱井”,后来有诗人日:“可怜此井为何辜,一辱至今不能洗。”当时的胭脂井又称“景阳井”,《六朝事迹编类》说:“景阳井,一名胭脂井……其井有石栏,上多题字。旧传云:栏有石脉,以帛拭之作胭脂痕。”

鸡鸣寺从南朝至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故事与传说,说也说不完。最后,读读张之洞咏《鸡鸣寺》的部分诗句,以作结尾:“一朝辟僧楼,雄秀发其秘,城外湖皓白,湖外山苍翠。南岸山如马,饮江驻鞍辔,北岸山如屏,萦青与天际。鹭洲沙出没,浦口塔标识,烟中万楼台,渺若蚁蛭细,亦有杜老忧,今朝豁蒙蔽。”

【责任编辑】王凯

篇5:观影片南京南京有感600字

在《南京南京》中真实地再现南京大屠杀那段悲痛的历史,影片中一个个中国士兵挡在城门,因上级没命令撤退,他们围成一堵人墙,挡住想进城的日本人。南京沦陷了。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的无辜居民,有的被当做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做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那些禽兽不如的日军利用活埋,枪杀,刀砍,水淹等等残忍的手段对待我们的国民。在黑白的影片中看不出血腥,却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血流成河与日军的残暴,看到这时,我真期望化作利剑,刺穿侵略者的胸膛。据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四万人以上!看到那里,我的心又绷紧了。

1937年12月15日,以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三千多人,被日军解往南京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然后,受伤未死者与死者一齐被焚化。可恶!日军是没有良心的,眼里仅有屠杀!

影片中,我深深的记得有一位伟大的军官———陆敛雄,他被捕后,当日军把他和几万国人一齐压上刑场时,他无谓地应对日军的枪口,第一个站起来,大义凛然地直面生死……那坚定的眼神充满了对日军的仇视,一向萦绕在我心中的眼神,给我带来极大地心灵震撼,如今的完美生活,是凭着多少名伟大的英雄,多少坚定地眼神换来的。和平,是当时整个南京城的中国人都渴望拥有的,是什么?让绝望笼罩着南京,是日本人,是那些没有人性的禽兽!

那时候,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日本少尉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但不知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看到那里,我的眼眶不禁红了,那是炎黄子孙啊!我的祖**亲,已是伤痕累累,又伤害了她的孩子,这怎样能忍!《南京!南京!》形象的演绎出了1937年12月的“死城”——南京里的一幕幕。但事实却比影片中的更残酷,这是导演的话,旧事重演太伤人。

篇6:观电影南京大屠杀有感400字

日军的惨忍,让我感到了触目惊心,震撼心灵。在电影中,日军用卡宾枪、炸药、刺刀等对无故平民进行残忍屠杀,只见画面中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整个南京城内密密麻麻的全是尸体,硝烟与血味弥漫着整个大地,可残暴的日军却丝毫不留情,并以此为乐,异常是有几个日本兵,看到一个仅有一岁多的小孩,就笑嘻嘻的将一枚拉开的手榴弹插在小孩的衣服里,就这样一声轰响,还不懂事的小孩就这样被炸死了。并且,日军还进行杀人比赛,比赛谁杀的人多,谁的手段更残忍,仅仅十几天的时间,就在南京城杀害同胞30万人,让整个南京变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

日本鬼子当时的残暴,几乎是无法言表的,它们比赛杀人,拼命找到人后杀掉,他们漠视承诺,袭击安全区,丝毫不顾已与大使馆与国际红十字组织达成的协议,他们大厮屠杀,丝毫没有同情心…..

篇7:观《南京!南京》有感

实践内容:观《南京!南京!》有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11

12012/4/

2活着比死更艰难,珍惜生活,把握人生

南京,南京”,反应的是1937年日本进驻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真实写照,惨绝人寰,或

许电影对真实还有所保留,但是这已足够了,足够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体验当时处于战

争悲惨的生活,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

影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日军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

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

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想象不到当时人的对战争

是怎样的心态!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杀与嘲笑!与对待牲畜般的行为!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十几个人就能控制几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们现在呢?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呢?冷静!镇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弃……要是我们处于当时的情景又会怎么样呢?在战争时期,人的求生欲望显得更加的明

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着: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典型的中国军人本色,视死如归,面对南京失守后带着剩余的士

兵与日本鬼子对抗,最后还是英勇牺牲。

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

保护难民营的人,当她知道日本人要选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妇的时候,她的心比谁都还要痛,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亲眼看着小江被拉走。在最后为了多救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将失去尊严--被强奸,她对着角川说:杀了我。士可杀不可辱,宁愿牺牲也不能没

有尊严。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

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后来被日军强

奸,知道身为女人之痛,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

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恿

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

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

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

去。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

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后笑到灿

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懂一点点日语。成为拉贝秘书后算是替德国做事,可另一方面

却是保护着家人;原来帮助着可怜的人民,可是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相反女儿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妇也死了,唯有

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而是以死来赎罪,是

一个血肉鲜明的人物。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说她又怀孕了。

唐周氏--作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与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来是不愁衣食,最后

却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么的悲哀,不过幸好肚子里还有一个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

定要有活下来的勇气。

角川--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使我们认为有那

样一个日本人并不十分可恨,这也是人性的表现。他作为日

本军人不能不杀人,而面对自己杀过人,使他内心充满不安,从他的眼神里有时会看出作为士兵的茫然。他喜欢百合子,明知她是为了满足日本人需要而来到了中国,可他并没有嫌

弃她,相反,从她那里还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他看着小江被凌

辱最后死去,他的内心可能更加挣扎。明明看到了姜淑云多

救了中国人他却装作不知;当姜淑云被拉走时,望着他的眼

神,叫他去杀死她时,他果然一枪杀死了,使她能有尊严地死

去。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在他心里,看

到的事实,不能承受,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良知,看着这样的一切,心里的冲激比海水还

多,比海还大,活着真的比死更难受,所以他一枪毙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当时旧中

国人民悲惨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严,亲人……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

侈”的东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丽的中国女性被强奸被欺辱致死……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这样的场面

或许是历史上最悲惨的局面了,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叫人不动容,怎么叫人不伤心,但是伤心的同时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浪费时间,每天上网,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难,自杀,离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满。或许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给自己的人生定个

目标!

看过“南京,南京”都人都会有很大的感慨,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生活,想到了我们的国

家,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和平繁荣,也给了我们提醒,提醒我们要好

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出一份力!

70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飘絮,万古萧疏鬼唱歌。

《南京!南京》,一部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片。它的黑白画面就这样把历史重演了。日本

人那一声声的炮响,回荡在空中,炮弹结结实实的砸在南京的城墙上,也结结实实的砸在了

我的心上。南京的城墙附近,一群被抛弃了的士兵,他们用仅存的力量抵抗着入侵者。他们或许已经知

道结局,但他们依旧努力着,流着滴滴让人心痛的血。而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斩杀,即使难免一

死,也要在死前用尽全力喊出“中国不会亡”„„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活埋,枪

击,火烧等等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令人心寒至极。

百姓们没能逃出这场惨不

忍睹的屠杀,日本人丧失

天良,人们欲哭无泪。片中还重点描述了日本军队对于中国女性这个悲惨的群体的迫害。日

军组织进难民营强奸女人,他们面孔猥琐,贪婪。而她们却在挣扎,在反抗,在控诉。就是

他们残酷的行为才造成中国史上出现了“慰安妇”这个词,他们不断践踏中国女性的尊严,强占她们,这种可耻的行为多么使人奋恨!片中有个镜头一直让我气愤:日军冲进难民营时,所有百姓举起手来。只有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东张西望,发现所有人都举手,觉得自己应该

那样做,于是也举起手来。日军是没人性的,甚至对于小孩,他们也不放过。强奸少女,从

楼上把唐先生的女儿摔死„„就连以拉贝先生为主的外国人也看不下去这样残暴的战争,他

可以为了救人而拼命,可他却又很无奈。出现过这样一个日本兵,他害怕,会因杀人而紧张,看到无数杀人场面会痛苦。在影片结束,他不堪重负,在救下一大一小士兵后自尽而亡。结

尾,日军跳着奇怪的舞蹈在庆祝,我不知道当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但我知道他们的每个乐点

都敲击着我的心,每一声都是一个折磨。

现在,即使事情已经过去,我们或许想去追究什么,但是很无奈,我们不可能像他们一

样屠杀日本人民。我们是有文明,有思想,崇高的民族,我们不会做有损尊严的事。我们将

会用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证明我们的伟大,用我们的进步惩罚他们无耻的行为。

加油,中国!

我看了同学推荐的《南京!南京!》,虽然事先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罪恶,但是真的以屏幕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我还是震撼了。黑白的场景更能体现那段历史的无力和

苍白,不知是因为历史遗留还是因为传统的束缚,一批批中国人在几只杆枪下陆续举手投降,没有人反抗,就像流感病毒的传播蔓延开来,受苦的都是中国人,随即而来的是无数的尖叫

和哭声,撕心裂肺。

愚钝的难民们祈求纳粹的原谅,当日本官兵提

出要“借”一百个女人时,大家想的都是屈服,我敬佩那些自愿走出队伍以求保护大家的女人们,但

是我可惜她们的愚钝,既然难逃一死为什么不奋力

反抗,哪怕一命抵一命也是有价值的,可惜一具具

白花花的女人尸体被拖走,剩下的只有7个幸存,同胞们抱头痛哭,似乎用哭声才能发泄自己的痛苦

和不堪,可惜无法改变什么。

在片中,有为救同胞英勇牺牲的战士,有为了自己妻儿出卖别人的大使秘书,有良心未

泯的日本兵,有隐忍痛苦的慰安妇,有奸诈残忍的日本军官„„在战争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每个人迫于生计和身份,不得不作出选择,但是良知支撑着整个影片,受苦受难的大家互相

扶持,希望走出这片苦海,心里抱着美好的期望,哪怕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最后那个日

本兵放走了中国父子自杀了,引人深思:战争不论谁赢谁输,都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伤痛。

当父亲给孩子美丽的小花,孩子脸上带的灿烂的笑容更能说明: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1937年七七泸勾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失陷了,观《南京!南京!》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大义的思

考,当日本的轶蹄践踏了中国人民的心脏,让我奋慨的是中国人民为什么软弱,任由日本人

活埋、枪杀,那时的中国国民处在怎样的一种思想状态,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迷茫、无助,双

眼空洞的毫无生机。也许并不曾有一个中国人想当汉奸,但人自私的本性让他为了自己的妻

儿做出卖国之举,但国将亡矣,小家安在!最后的最后,只怕并没有因此而护得妻儿,反而

辱没了自己的民族气节。当南京城守不住的时候,当尸体满山

遍野、血流成河的时候,千千万万的中国男儿高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亡…”这是怎样的感动与感慨,仅是爱国意念的存在。

当日本人提出无耻条件:用一百个中国女人做慰安妇来换取难

民收容所的安宁,一个中国妓女伸出纤细的手臂站出来,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连最让我们感觉卑贱的妓女尚可如此,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万岁,中国不亡。当我看到德国

驻华大使拉贝先生在不得不离开收容所时,在上车前向中国人

民的深情一跪,不是不仁慈,不是对不起,而是人心中慈悲的最大流露,他并不曾想离开,而是再如此下去,会破坏所谓的“日德和平”,多么可笑而无耻的理由。无论历史怎样,毕竟八

年抗战取得胜利,毕竟天佑中华,毕竟人间有大爱的存在,毕竟、毕竟我们仍相信善良。

勿忘国耻,奋勇前进。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无数的中国人为守卫这片红色大地而倒下,为了独立,为了自由,为

了尊严,为了民族,他们受到敌人惨绝人寰的蹂躏。这一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前进。

每当我看到这一段历史,内心总会波涛汹涌,我有的不止是愤怒,还有痛心、无奈和动

力。我愤怒日军的暴行,痛心民族的屈辱,痛心人民的遭遇,怀有民族复兴的动力。

南京大屠杀让我看见人性的泯灭。烧、杀、强、奸、虐无异于禽兽。当尸体堆满南京,杀人只不过是游戏的时候,生命是那么的渺小。

这一段历史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复兴,国家要强

大。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每个人应

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巴金

当国家受欺凌时,每一个国民都是屈辱的。中国人民已

经饱受磨难,先烈们用鲜血筑起中国的不倒之墙。现在我们无法像先烈们一样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可以珍惜现在的幸福,用每一天的激情去奋

斗。

当各位同学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当某些同学还在沉迷在网络游戏的时候,当我们在教

室里感受着大学生活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多少无名英雄战死杀

场。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样来只不宜的和平。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现有的幸福生活。我们可

篇8:观《南京 南京》有感

5月5日晚上,在学校的融合堂看了《南京 南京》,之后,就产生了几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杀害同类?在什么情形下,一个受过教育、知书达理的人会变成野兽?施暴的人为什么失去了应有的悲悯和良心?日本人也是应该是人啊。他们也应该有兄弟姐妹,他们也会思念自己的亲人,而为什么把中国人不当人甚至连狗都不如的处理掉。

在我们观看影片时,全场自始至终只有沉寂,每个人都沉浸在影片当中。当时的南京,可以说是一个地狱,每一个活人在里面都面临着随时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恐惧。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攻入南京,让这个当时中国首都陷于绝境。《南京,南京》就是按照纳粹德国商人拉贝日记记录的事件,真实反映那段不堪回首、惨绝人寰的史实。拉贝组织的难民营,救助了大批大批的中国人。他被当时的南京人称之为“活菩萨”,他让现在的中国人对德国多了很多份好感。

日本人从我所熟悉、在南京期间经常出入的中山门攻进南京,南京守军做了顽强抵抗,面对人员、装备超强的日本鬼子,一部分守军放下武器投降日军。“缴枪不杀”,放下武器,就是难民,这是千百年来战争中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只是这种规则在日本畜生面前却一文不名,强盗们把一批又一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枪杀、活埋、火烧,连同大批混杂于军人中的平民一起杀害,总数达到30万人,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全部人口。

南京江东门,侵杀日军大屠杀纪念馆,数以十万计的头骨,一排一排整齐地摆放在一起,看后,心,永远不能平静。在南京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每去一次,都是一次沉重的心灵洗礼。

还有大批的南京妇女被强奸,被掳掠去当慰安妇,被蹂躏至死者不计其数。《南京,南京》中,就有这样一组镜头:日本人攻入难民区,要求送100个妇女到日本军营,以此换取难民们过冬必备的衣物、粮食和取暖用品。三天后,这100多名自愿报名慰安日军的妇女,只剩下几个人蹒跚着回到难民营。镜头里,寒风中,一架装着多具赤身裸体中国女人尸体的板车拉过街区时,影院里许多人抽泣,哭出了声音,我们为她们揪心,为他们发冷。为了保护全家安全,拉贝先生的秘书唐先生,主动示好于日本人,取得了为日本人服务的“执照”,但这并不妨碍日本人摔死他的孩子,抢走他漂亮的小姨子。他那长相别致、充满活力、教难民唱越剧、给难民带来欢乐的小姨子,被日本人强奸后,拉去充当慰安妇,蹂躏致疯,最后枪杀于慰安所门前。

带领战友顽强抵抗日军的中国军人陆剑雄及几千名战友一起死了。为多救一个中国人,漂亮的姜老师死了。

把活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放弃了与妻子一起逃生的唐先生死了。为给难民换食物,妓女江小姐第一个报名当慰安妇,她也死了。„„

30万南京人死了。2000万中国人死了。这就是真实抗战。

篇9:观《南京!南京!》有感

今天中午,我看到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仇恨的日本恶魔是非常恶毒的,活着的中国人埋在地球上,人们的头被砍倒挂起来,一些中国人是日本魔鬼用机枪射死了。他们炸毁了南京的古都。那些中国人死前喊叫:长在中国生活!中国不会死!他们是如此勇敢这么强!在当今的和平时代,我们必须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时光。

篇10:观影片南京南京有感600字

在第一个馆中,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资料还有当年的东西。还有很多模拟的凄惨景象。看的人是心惊胆颤。在第二个馆中看到的则是万人坑。一具具白骨堆积成山,有的头颅上甚至可以看清日本人罪恶的子弹所打穿的洞。这累累白骨,哪一具没有写下日本人的罪恶?

这整个纪念馆建的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可是有一个地方却让我大惑不解。在纪念馆中,刻着曾帮助过我们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的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我认为,这句话完全曲解了宽恕的含义。宽恕,别人踩你一脚,打你一下,骂你几句,当然要宽恕,当然不要斤斤计较。可是,别人杀了你三十万国人的时候,还该宽恕吗?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恕,孰不可恕?尽管他帮助过我们,可是他一个洋人,怎能明白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屈辱?死的不是他自己国家的人,他有什么资格谈宽恕?我认为,不可以宽恕,更不可忘却!忘却历史就等于背叛!

我们的国足到南京去踢球,顺便就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可是他们既没献花也没鞠躬,反而嘻嘻哈哈。这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愤怒和指责。其实我觉得,并没有必要非得去鞠躬,献花。但是应该对逝者保持应有的尊重。毫无疑问他们没有做到。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逝者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鲜花吗?不是。是鞠躬吗?也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死去,要这些又有什么用? 我认为,要真的想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就应该好好努力,振兴中华。为他们这些无辜的生命报仇雪恨!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反观现在,日本人非但不肯道歉还要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呢,只知道说什么“表示强烈的谴责”。致使现在,连菲律宾这种小国也来欺负中国。朝鲜也恩将仇报,扣押我中国渔民。扣押也就罢了,还动辄打骂,把我们的国旗当抹布!怎么当年不让美国灭了他?朝鲜现在的行为,对得起当年中国抗美援朝时死的将士吗?对得起吗?人人都道:朝鲜是中国的大门。当年抗美援朝也是为了把住这扇大门。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大门据为己有?

想想建国之初,中国固然贫困落后,可是仗着那股敢拼命的劲,谁敢惹咱们?我们在朝鲜战场打败了美国,再后来越南撞到枪口上,来个自卫反击战,老实了吧?我问现在的中国:软弱对得起那些为抗日,为解放牺牲的战士们吗?对得起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的那些无辜的人民吗?连我的老师都说,如果国家打日本,她愿献出自己所有的工资。一个普通的老师都有的觉悟,您没有吗?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全世界都会为之震颤。可是,中国何时才能睡醒,何时才能强大起来为那些惨死的同胞们报仇啊!

篇11:观影片沂蒙六姐妹有感600字

影片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做出的不屑努力.在这片追求自由民主的沂蒙大地上,她们无私的奉献着,默默的承担着.她们的故事催人泪下,她们的精神让人振奋.

影片刚开始,当看到月芬与替代丈夫的公鸡拜堂时,让我们觉得她是那么的令人怜惜.自从嫁入这家门的那天起,能够看上丈夫一眼就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一种期盼.而这个心愿,她期盼了一生,终究没有实现.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月芬的大嫂春英同样是位伟大的女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她用自我的肩膀撑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她用笑容去应对着一切辛劳.然而命运就是那么的残酷,战争让她参军的丈夫无法归来,当把烈士证捧在手心的时候,这个坚强的女人哭的心都碎了,沉重的打击把她击倒在地,生活就是那么的不公平,可是她还要撑起这个家,坚强的她把眼泪咽下去,一个人来承受无比的痛苦,只在无人的夜里悲痛地哭着.是战争让她失去了亲人,可是她却始终如一地支持着这场革命,因为她明白,仅有革命胜利了,所有的人才不会再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最让人敬佩的是月芬与春英的婆婆,一位伟大的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她的名字,可是她那种无言的伟大,无时无刻地贯穿于整部影片.作为一个妻子,她在背后支持自我的丈夫参军,而丈夫牺牲后,她没有后悔,又将两个儿子送入部队,当一家只剩下几个女人的时候,她依旧用自我勤劳的双手为战士纳草鞋、烙煎饼,把自我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粮食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解放军.她默默无声地支持着革命,用所拥有的一切去支持,这种无言的伟大是成千上万沂蒙百姓支持革命的缩影.正是因为无数人用这种无言的爱做后盾,我们才过上了今日这和平宁静的新生活!

电影的另一个高潮是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的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了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电影虽然结束了,可是它所诉说的沂蒙精神没有结束,因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将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篇12:观影片南京南京有感600字

——观《南京!南京!》有感

昨晚终于把慕名已久的《南京!南京!》看了。

还记得当初听到片名就觉得有点诧异,一个南京就够伤了,居然连喊了两声,而且两个叹号更是让人有种触目惊心的痛。昨晚和网友说起这事,有人说前几天亚冠赛天津队和日本队踢,结果在天津队进球后全场一起喊:南京南京!我想,无论怎样,南京的殇已变成全民族的自觉意识,怎么也该庆幸吧。

一直听人说不敢看这部电影,因为觉得题材钉死在那儿了,无外乎又把那些血淋淋的伤口再扒开一次给人看。有怕看哭的,有怕看血腥镜头的。总之,拒绝的理由不一而足。只是我想,如果连身为被害者的我们都没勇气去正视那段伤痛的历史,那也无怪乎人家日本人就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靖国神社。他们就吃准了我们既然在当初的枪口面前会毫无抵抗颤巍巍地举起那双手,现在也就铁定不会为了过往和他们翻脸。

是啊,我们是不敢。现在的生活,是用多少人的血肉构筑的,恐怕再厉害的数学家也计算不出来吧。不为了生人,也该为了那些逝者珍惜当下才是。只是,不追究不代表遗忘。伤口被有意掩盖了,但还是会痛的。我很高兴中国代有脊梁出,从张纯如到今天的陆川。当然,这只是孤寡的我所能举出的一二人罢了,对于那段历史耿耿于怀的大有人在。说起这个,我又想到同为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但同人不同命,人家南京大屠杀就敢建立个博物馆,呼吁国人毋忘国耻。而文化大革命呢?至今没有个像样的建筑来标识。可能,对于中国人来说,外族的侵略是可耻的,但内讧之类的家务事毕竟是家丑,需要藏着掖着,即使多少年后,会被人逐渐遗忘。

扯回来,呵呵。昨晚看片子,或许是因为之前已经听说了太多影评,所以有了大致了解,倒也不至于凄楚到从头哭到尾。没有特别惊艳,只是全盘的压抑。黑压压的,仿佛阴影至今在头顶笼罩。不过,两个多小时下来,我还是不可避免地崩溃了三次,估计也是大家最有感触的三幕场景。

第一次泪流满面,是看到那些被俘的国民党军人在面对眼前赤裸裸的屠杀后,情不自禁地喊出:“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是发自肺腑的呐喊,来自一个军人,一个男人,一个人的悲鸣。我想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会选择战死的,即使之前的抵抗也已尽力。比起几十万溃败出逃的同僚,他们做得够多够好了。和这座守城共存亡,是他们在对得起自己胸前的勋章。堂堂七尺的昂藏男儿,不该是逃跑的懦夫。我很高兴地看到陆川在处理这一幕的时候,没让身为主角的刘烨站出来喊出第一声。先前他已经第一个挺直腰杆面对冰冷的枪支了,此刻若再由他先怒吼,那他身后的追随者也太麻木了。共鸣总是要由基层呼应起,才有说服力的。那个时刻,是整个民族在呐喊。我想,这应该算是一次觉醒吧。即使眼前有枪,身后有刀,为了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我还是愿意吼那么一嗓子的。

第二次的泪,我给了那些弱女子。在国难面前,她们被推到了最前潮,不管是自觉抑或不自觉。那些举起的手,让她们瘦弱的身影,徒然变得高大。男人退缩了,老人羸弱了,小孩啼哭了。此刻,除了运用上帝的原罪资本来拯救这一屋子的老小,她们还有第二个选择吗?中国历来如此啊,无论怎样,首先罹难的,被诟病的,总是那些纤纤弱质。南京这座传奇的城市啊,总是不断给我们惊喜。古有柳如是不愿同流合污,纵身一跳,今有金陵大学内无名女人用自己的身体温暖整个寒冬。身为最底层的小江,被无数人瞧不起,因为即便是为了不被日本兵糟蹋而要求剪发的时候,她轻描淡写地拒绝了:“以后我还要靠那个吃饭呢~~~”特有的吴侬软语,是这个女人的妩媚。而她第一个站出来守护这个安全区,那个时候,她最纯洁。再表扬一下陆川,他没有东施效颦地学斯皮尔伯格在一大片的黑白中画出那抹红,而是从一而终地坚持了自己黑白色的悲痛。还有什么比黑白更让人震撼呢?

第三次的哭泣,是为了拉贝先生的那一跪。或许在历史上,拉贝没有跪。但是,who care?重要的是,《南京!南京!》里面的拉贝跪了,为了他内心的愧疚,向已经受他保护的中国民众下跪请求饶恕。我想,上帝是肯定会宽恕他的。他只是一个西门子在中国的总代理,不是圣人,更何况总公司和他的祖国几次三番召唤他回去。他在人道主义的感召下,建立起安全区保护了26万的中国人,被誉为是中国的辛德勒。他没义务的,早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他就可以一走了之,而不是每天活在死亡的恐惧下。离开,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援助。他跪下了,却比站着更高大。在他那本著名的日记里,有着真实的记载。南京变成了地狱,而他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一天不空,我一天不成佛”的地藏。呵呵,评价好高,但我想拉贝先生受得起。南京市建造了拉贝的纪念铜像,好像还把他的墓迁到了那里。这就是一座城市能够给以的最高尊敬和荣誉了吧,比任何荣誉市民都让人景仰。

然后再来说说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

最痛苦的人——角川。看完整部电影,我觉得最痛苦的不是受难的中国人,不是有家归不得的日本兵,更不是死去的那些民众,而是那个比孩子更纯粹的角川。活着比死更痛苦,角川如是说,因此最后他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他的痛苦,就在于所有人都泯灭了良知,而他还有残余,很多很多的残余。其实看到那儿我还在猜,究竟角川会如何选择。是像他的同伴中森那样行尸走肉、残虐凶狠地活下去,还是追随自己心爱的百合子到理想的国度。枪响的那刻,我放心了。这个迷途的孩子,最终还是选了不归路,不再痛苦地活。有人说,活着比死更艰难,所以如果你够勇敢,就活着吧。这么看来,角川不够勇敢吧。他太迷茫了。来为一个陌生的国度,整天不停地杀人,意义在哪里?他们杀的也是有血有肉、有儿有女的人啊。在他看来,同是生而为人就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所以即使是面对第一次身体结合的慰安妇百合子,他也是傻傻地说出要娶其为妻的话,被下属笑话是不是脑子也得了性病。他看到的,听到的,都让他不解和痛苦。众人皆醉我独醒,此种悲哀谁人解?在那场祭魂舞里,角川终于忍无可忍地吼叫出声。再憋下去,他会爆炸的。但这还不是结束,百合子死了,他心地最柔软的角落也就坍塌了。死亡,是唯一解脱的方式。角川,如果有下世,愿你一生懵懂无知。

最模糊的存在——姜老师。据说高圆圆和刘烨是有感情戏的,奈何等到片尾曲出来,我还是没发现。莫非看的又不是完整版?哦,my god!!姜老师算是出镜率很高的人物了,但我还是不够懂。以前我一直对同处铡刀之下还妄想解决他人的所谓圣人嗤之以鼻。既然都是待屠宰的羔羊,又何必惺惺作态,做出上帝的姿态。没有那个能力,就不要给人无谓的希望。但姜老师最后的死,还是让我对此有所改观。拯救,不是想救出多少人,而是为了不束手就擒,至少努力过了,就不会留遗憾。把生的希永远留给别人,但当死神来到自己面前,只愿有尊严地离去。这样的救世主,我好像还是有点难以苟同。不过我还是想再说出一次,姜老师的结局让我有一种功德圆满的感觉。求仁得仁,至少她是高蹈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去的。

最圆满的小人——唐天祥。一开始听说范伟在这里有突破性的表现,我很不信。就那个在《卖拐》里被骗得团团转的二楞子?但当他一出场,我就信了。那种眼神,就是积淀了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他有才,是拉贝的秘书;他顾家,是体贴的老公和慈爱的父亲;他懦弱,是为了小义出卖国人的走狗;他凌然,是毅然赴死的中国人。我很想说一说唐先生的怕老婆啊,不然还真对不起秦岚美女的存在。但人家叶问都说了,世界上没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想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真出了好多尊重老婆的男人啊。总之一句话,范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其中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特别是最后他放手让已经怀孕的老婆一个人求生,自己回头去进行自我救赎,我脱口而出:“这不就是中国人嘛!”呵呵,我原谅这个曾经背叛的男人了。

陆川说,本不想让刘烨牺牲的,但他那么183的个还能逃过日本人地毯式的搜查太对不起观众的智慧,所以他被写死了;陆川又说,本来想把那个有乌溜溜眼睛的小豆子从肉体消灭的,但看到那么可爱的孩子,他不舍得,不忍心,于是小豆子被作为下一代的希望,活下去了。而他最后的笑声,也确实让我们都舒心了。只要活着,希望总还是有的。

最后的最后用片子的台词做结,太经典了,让我笑着想流泪。

死人堆里,胖子问小豆子:“你还活着?”

篇13:观《南京》有感

但是,脑海中不断地在闪烁,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刚才让我心惊胆寒的画面:已死了很久导致发硬的婴儿的尸体;后脑勺不翼而飞,只留下雪白的大脑却凭着坚强的意志活下来的病人;被砍去半截脖子痛得不省人事的伤员……哪怕只是一位古稀老人眼里晶莹的泪珠也让我为之动容。

中国同胞因过分疼痛发出的嘶叫,是日军以为最美的“旋律”;血迹斑斑的尸体一个紧挨着一个躺在地上,是日军走过最平坦最舒适的马路;殷红的鲜血从每一位中国同胞身上流出来,是日军以为最“艺术”的画面。南京大屠杀,难道真的只是日本军人们忍受不住诱惑,一时的冲动之举吗?在东京审判中,证人马吉与田伯烈都一口咬定大屠杀是在南京战地指挥官与东京统帅部完全知悉与同意下进行的。贝德士在作证时更说:“在这秩序混乱的七个星期里,我们一次也没有看到或听到对这些士兵犯罪行为的惩办,更谈不上有人接受处分了。”如日军一排长曾根一夫所述,开始是以“就地征收”维持生命,由于经常进行,迅速演变成抢劫、屠杀、焚烧等罪行。看看电影,想想所读过类似内容的书,有几个女生不禁流下了眼泪。“在到达南京的路途上,就已经有绝大部分的日本部队在实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即对不分军民的人们全部杀光,将财物资源全部抢光,把人民居住的市街、村庄全部烧光……”短短几句话,却让数十万平民百姓无家可归,命丧黄泉。

记得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几段话:就在着“南京大屠杀”的危险时刻,还是有几名外国人在进行解救华人,约翰.贝拉、华小姐……在帮助中国的过程中,曾经用生命来保护很多南京妇女的华小姐精神崩溃了!——她再也受不了这场噩梦般带来的伤害了!当华小姐自杀的噩耗传进每个南京妇女的耳里时,她们也几乎崩溃了……

据记载,在日本,所有男孩从小就被灌输“大和魂”(日本民族精神),培养其使命感及为“大和民族”的自负感。

篇14:观《南京》有感

我记得小时候,我的心中只有父母亲,他们是我的一切。他们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无微不至地爱护和照顾我,一刻也不离开我。他们让我认识了我的家族中的亲人们,让我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分子。他们让我熟悉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让我与邻居们友好地相处。正是有了他们, 我才不孤单不害怕, 内心中对他们既是爱又是崇拜。 由于我是如此地爱我的双亲,我也深深地爱上了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我的家乡。

家乡,当我离开她去异地上学的时侯,这名词变得多么温馨。在家乡,有我的亲人、

邻居、伙伴和老师以及那一草一木,我是多么想他们呀!思乡、思人,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说:“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糖”;白居易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古人心中的故乡是沉甸甸的,对我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在异地上学,接触到了更多的新事物,获得了更多的新知识,我发现祖国与我的故乡是那么紧密的连在了一起。过去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在近代,在二战的时候,中国遭受着列强残暴的侵略,整个神舟大地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时的我的故乡何尝不是处在这样不幸之中并且更加深重呢!我还清楚地记得<<南京南京>>中的中国军人陆剑雄,他誓死守卫南京城,即便临死也喊出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他不正是想着祖国沦陷了,哪有他的故乡呢?现在呢,中国富强了,而我的家乡也悄然在发生着变化,我的亲人们也逐渐地过上了好日子。这,这使我怎能不爱我的祖国?

上一篇:白土窑煤矿安全警示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围墙抹灰工程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