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需要创新

2024-05-06

企业为什么需要创新(精选6篇)

篇1:企业为什么需要创新

企业为什么需要培训

(1)企业员工培训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20世界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起构建的价值链模型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它决定雇员们的技能和积极性以及雇佣和培训成本,所有的作用影响任何企业的竞争优势。”他的理论极大的突出了员工在培训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任何企业在资金优势,规模经济等方面具备的优势是短暂的,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总和的人力资源才是企业取得绝对优势。企业通过员工培训与开发来提高员工能力,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2)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价值活动

企业员工培训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它是一项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而且影响员工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能力。

(3)企业员工培训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措施

众所周知,21世纪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与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高新技术的运用对企业管理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企业将不断重新定义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越发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将员工培训与开发置与战略地位,掌握和利用员工培训与开发的规律也成为世界各个企业管理的主旋律,也成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战略措施。企业员工的培训是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的广阔,产品寿命的缩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复杂的组织关系,社会价值的改变,工作自动化,所有这些变化着的环境中蕴藏着机遇和挑战。

相对我国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有问题存在的地方必然同时存在机会,中国加入WTO意味中国企业面临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企业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这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培训可以使员工更新观念,改善心智模式,提高快速的反应能力,使企业在环境变化过程中始终抓住市场的主动权。

(1)培训员工懂得TWO规则,了解市场形式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协议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入世后所引起交易规则,秩序等方面的变化,我国企业必须在主观上做出积极的响应,形成内外合力。这就必须做好员工培训。

(2)培训员工理解和执行现代企业制度

为适应入世后的步伐,我们企业在企业制度方面必须做大幅度的改革和建设。这没有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是不可能的,全体员工的参与程度关键在于他们对现代企业本质的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

(3)中国的入世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中进入,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时刻变化的大量信息,爆炸性的知识尖端技术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前进的推动力,冲击着人们的旧观念,旧知识,旧技术。作为应用技术的企业员工必须不断获取信息,更新知识,才能跟上科学的发展,企业员工培训正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企业员工培训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德。格说:“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比你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设法使各阶段人员全心投入,不断学习的组织。

彼德。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他将学习型组织描叙为:在那里,人们可以不短拓展能力,实现他们渴望已久的愿望;在那里,人们可以孕育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在那里,人们具有共同的远景;在那里,人们可以学到如何共同学习。

企业要想成为不断学习型组织,培训是最为重要的。培训是个系统过程,它能够改变员工的行为,使之朝着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学习型组织不是很容易形成的。一个企业必须不断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培训和开发员工,才能促进本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企业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归宿感的有效措施

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并留住员工,减少员工流失,减少人力资本支出,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所有组织的员工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工作待遇。除此之外,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作为个体的员工更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工作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快感,实现个人价值。

培训作用企业和个人的益处

培训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其根本着眼点是受训者的知识、技能、态度明显改善,并因此带来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提高,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企业文化效应。通过培训,可以带来十个好处:

一、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国内教育资源的限制和教育体制的缺陷,令企业只有依靠培训来获得优秀员工。

二、获得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通过培训,可以直接、最彻底地满足员工的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释放潜能,有效调动积极性。

三、减少员工的流动率和流失率。当员工无法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时,就会形成工作压力,并在各方面表现出来。成功的培训能通过员工技能的提高,有效减少工作压力和增加

工作乐趣,减少人员流动和流失,也有助于降低劳动力和管理成本。

四、更有效,容易的督导员工。当员工明白了工作性质,具备了工作能力,并有效的实施时,就会将“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减少领导人对他们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五、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通过培训,改进员工工作表现,既可获得因人员素质的提高带来的实际效益,更可带来因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六、塑造更完美的企业文化。通过培训,员工会心怀感恩,感谢公司为他们提供了使自己成长、发展和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就的机会,自然有效地增强企业对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七、强化员工敬业精神。拥有正确心态和娴熟技巧的员工,自然也具备了良好的敬业精神。而培训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和效果也正是对心态的改进和技巧的强化。

八、保证顾客的最大满意。几乎没有一个营销计划能打败口碑式宣传,顾客能看出谁是训练有素的员工,也能分辨出没有经过训练的员工,他们会通过员工的工作表现来判断该企业的管理能力,并因此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影响他们的口碑宣传。

九、更有利的胜过竞争对手。只要与对手相比时存在一些特定的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而人员优势正是很多企业欠缺的。对一般企业而言,只要做出不多努力,就很容易实现自己的人员优势,胜过竞争对手。而培训正是获得人员优势的最好手段。

十、赢得更好的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所有上述的综合,就会产生更好的企业形象,带来全面的经济效益,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培训的总体效果。

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构筑高效企业

企业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企业拥有多少人才资源,而在于培养了多少人才,实现了人力资本多大的增值。企业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够以最大的限度激发员工的潜能,这将使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投资上得到全面的回报。

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员工的学习将普遍意识化和行为社会化,企业要营造学习型企业气氛,就要让培训成为企业的一项基本活动,企业管理者就要把管理变革与创新作为企业利润的来源,把培训作为人力资本增值的增长点。

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作为知识经济最核心的人力资源,将是一种战略资源和战略资本,无疑对这一战略资本的开发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力资源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它会随着教育和培训的持续开展,而不断增加新价值。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把培训视为一种投资,而不是看成一项消费或可有可无的任务,造就、培育和留住一大批人才是许多成功企业的共识。

培训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根本途径,是人力资本收益的重要决定因素,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培训不能扎根于每个员工和管理者的工作,并给企业带来现实效率,培训就会成为一种额外负担;同样,如果培训不能给每个员工和管理者带来实际的好处,促进其做好工作,不能与做好工作之后的奖金、提薪、晋升发生直接关系,那么,培训也就成一种苦差事。

当前,在信息获得、知识更新、技术复杂等因素的推动下,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边际成本递增的特点。培训的资金是一种投资,培训投资的目的是增加收益,这是企业人力资本成长的根本动力。可以说,人力资源投资是最节省的投资,因为通过企业内完整而系统的培训流程,势必有计划的降低各项成本资源,如时间成本、错误成本等等。

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地满足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和期望,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就意味着培训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

随着终身就业时代的结束,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由于企业组织结构重组、技术革新、工作方式变革、顾客需要更新更好的产品及服务,企业将发生可持续性的变化,其结果常常是必须由更少的人完成更多更复杂的工作。所有这些变化都转化成对培训和开发的大量需求。作为变化的动因,涉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每个人都必须理解变化的顺序、伴随的困难及减少变化阻力的途径。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更重要的是使员工不仅形成适应变化,并且接受甚至追求变化的一种心态,从而使整个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并不断成长。

培训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有效的企业培训,其实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明智的企业家愈来清醒地认识到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本投资”,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美国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佳投资比例是5:5,即“人本投资”和硬件投资各占50%.人本为主的软技术投资,作用于机械设备的硬技术投资后,产出的效益成倍增加。在同样的设备条件下,增加“人本”投资,可达到投1产8的投入产出比。发达国家在推进技术创新中,不但注意引进、更新改造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硬件投入,而且更注重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软技术投入。事实上,培训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受训者个人,而恰恰相反,企业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状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培训对企业好处有四点:

1、培训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就企业而言,对员工培训得越充分,对员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有资料显示,百事可乐公司对深圳270名员工中的100名进行一次调查,这些人几乎全部参加过培训。其中80%的员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87%的员工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培训不仅提高了职工的技能,而且提高了职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工作目标有了更好的理解。

2、培训能促进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层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不少企业采取自己培训和委托培训的办法。这样做容易将培训融入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对全体职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不仅会自觉学习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大家的敬业精神、革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上上下下自学科技知识,自觉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企业的科技人才将茁壮成长,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会明显增强。

3、培训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美国权威机构监测,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33%左右。在对美国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分析中,公司从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可达20%-30%。摩托罗拉公司向全体雇员提供每年至少40小时的培训。调查表明:摩托罗拉公司每1美元培训费可以在3年以内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摩托罗拉公司认为,素质良好的公司雇员们已通过技术革新和节约操作为公司创造了40亿美元的财富。摩托罗拉公司的巨额培训收益说明了培训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

4、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优势,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保持企业永继经营的生命力。企业竞争说穿了是人才的竞争。

事实证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开发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

企业员工培训,作为直接提高经营管理者能力水平和员工技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知识、信息、技能,增长员工才干和敬业、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和极好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篇2:企业为什么需要创新

阅读提示

没有道德底线就谈不上企业文化

企业事业理论是企业长远生存的需要

企业文化落地重在价值体系管理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定海神针

狭义企业文化,是企业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综合,是企业人的习惯、风尚与集体无意识。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特种资源又是生产力精神。

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投机与冒险,这是资本的本性。而文化的引导性与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引导企业追求长远利益,是对短期行为的超越;二是优化内、外部的环境与生态,以便永续经营,内部有凝聚力、执行力,外部追求受社会尊敬、品牌美誉度,这是对实现利益过程的超越;三是人的价值的再发现,即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以人为本,对人的潜能进行激发,是对传统生产要素认知的超越。

如果没有道德底线,就谈不上企业文化,更谈不上先进文化。中国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急功近利、突破底线的行为屡见不鲜。

企业事业理论对中国企业还是个新的课题,但先行的中国企业家早就指出,要把企业做成事业。结果带来两个思考:一个是企业终极价值的思考,回答企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回答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二是思考商业文明与商业伦理。企业如何对待客户、供应商、相关利益者、竞争对手及社会的态度,这是市场秩序,商业公序良俗,游戏规则形成的基础,普遍信用导向文化如何生成,中国企业新型商业伦理建设,背后是企业价值观。这不是现实生产力,却是企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是一种企业价值定向,保证企业的健康方向。

良性的竞争,良性的秩序,既是企业长远生存的需要,也是企业存在的责任和方式,符合当今中国社会心理和社会预期。而任何符合社会现实和预期的东西,就是企业的价值空间,就是发展的机会所在。所以,谈到企业持续发展,就是经营持续的价值平台,是平衡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追求“又好又快”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中国企业正在自觉强化这种文化意识。

行业领袖企业有必要抢占道德制高点,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强化企业价值体系建设,这是中国社会嬗变的时代呼唤,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是中国企业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健康力量的具体展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有生力量。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引进或获得先进价值观不难,难在“落地”。因此,一要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时代脉搏,在具体实践中精确定位企业的价值定向;

二要时时刻

刻坚守企业核心价值观,坚守价值原则,通过科学机制形成有效价值体系;三要推进企业价值观管理,文化理念在经营管理中有效渗透和转化,推进企业文化管理。

任何文化建设都要建立在制度平台之上,制度与文化不可分,制度设计源自文化思想及价值主张,强调什么价值主张就应有相应的机制配套,这种行为才可持续,所谓文化管理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这是协同管理的基本要求。

篇3: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职校生

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成为竞争之本, 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之势正逐步凸显。职业院校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 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否则我们今天培养的职校生可能就是明天的失业者。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这是一个清晰而又模糊的问题。对单个具体的企业而言, 它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是一个清晰的问题;对一个管理者来说, 他可以明确地描述他们企业需要员工的数量、素质要求, 可以按照这一要求去寻找特定的员工。但是对于整个企业界或是行业而言, 这个问题又变得很模糊, 因为企业需要的员工有太多的层次性、多样性与变动性。

老板心目中的好员工

无论什么企业, 无论什么时候, 企业需要的人首先要为企业服务。一方面是低成本, 企业需要的员工相对于企业而言应是低成本的, 企业大量需要的是能干活的员工, 来了就能用;低成本还包括低管理成本, 企业很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强调对企业的服从。另一方面是高产出, 即员工要有为企业产出的能力, 这种能力从低处看是良好的技能或是技术, 从高处看就是创新能力。只有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并保持企业的稳定。

我们来看看那些自主创业的老板们是怎样看待他们所需要的员工的。

员工人品很重要

朱老板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 有一定的积累后开始创业, 先后经营过小酒厂、饮料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转行办家具厂, 主要生产实木家具、藤制家具, 产品内销、外销两旺。现有员工近百人。

与许多自主创业的老板一样, 对于工厂要用怎样的人, 朱老板脑子里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他自己打工多年, 又有丰富的经营经验, 在他看来, 企业需要的员工第一要忠厚老实, 第二要手艺好, 第三要肯干。

朱老板这样的中小企业在江浙、珠三角一带数量庞大, 其特点是家族化管理, 追求管理成本的最低化, 生产的产品比较单一, 技术含量不是很高, 半机械化生产, 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一致。朱老板对员工的要求, 实际上强调了一种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的背后就是管理的低成本, 也就是较好的企业竞争力。

朱老板认为最重要的忠厚老实, 是一种人品, 这种人品是在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中共同形成的;肯干是一种吃苦耐劳精神的表现。前者是做人的态度, 后者是做事的态度, 这两者是所有老板对员工的基本要求, 也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相对缺失的内容, 做人与做事态度的培养应该成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技之长”的手艺是一种可以努力提高与培养的技艺, 但是学校不是培养手艺的最佳场所, 手艺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岗位锻炼, 企业所需要的员工一定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

企业需要两类人

林老板高中文化程度, 曾在供销社当营业员, 后来承包百货店自己做生意。7年前, 林老板与人合伙创办了内衣厂, 生产无缝针织内衣, 并在上海注册了一家公司, 目前有进口织机10台, 产品以内销为主, 有自己的商标与品牌, 企业正处于平稳发展期。

林老板说, 现在他的企业最需要两类人。一类是管理人员, 在企业发展初期, 像他这样的企业, 管理人员都是自己的亲属, 但是现在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 管理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一类是高水平机修工, 他的企业基本上是全电脑针织机生产, 忙的时候一天24小时开工, 质量控制主要靠机修工, 机修工技术越好, 企业的损失就越小。

与林老板的企业一样, 现在大量的企业已经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 但如何让管理实现信息化还是一个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可以开设一门课程, 即物品的分类与管理, 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而言, 不管他将来干什么, 都是需要的。

针织类企业对机修工的需求很大, 且待遇很高, 但是职业学校没有这样的专业, 原因是学校办不了。一种可行的办法是, 学校与行业协会联办, 或是龙头企业牵头办, 可以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中招生, 由大企业提供条件, 由高水平的师傅来带, 通过1年左右的时间, 就可以培养出较高水平的机修工来, 这样的毕业生对提升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光有技能还不够

郑老板高中毕业后就在修理厂学修汽车, 当修理工很苦, 但是他学到了不少技术, 也积累了经验。后来他在投资人的帮助下开起一家连锁企业, 主要从事汽车的快修、保养以及装饰等业务, 但是竞争很激烈, 他一直发愁该怎样让生意红火起来。

郑老板说, 对于修理工, 有一种素质极为重要, 那就是沟通能力。4S店的企业经营是规范而流程化的, 分工很明确, 修理工只要按程序修理就可以, 他们与客户并不见面。但是他这样的店不一样, 客户有什么问题都要问修理工, 因此修理工除了要具备汽修技能外, 还要具备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汽车维护类的企业数量众多, 其中大量的是郑老板这样的企业, 维修与接待多是同一个人, 维修与交流也差不多是同时进行的, 很多追加的服务就在交流的现场产生。技术服务类的工作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服务的过程中要讲得出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该怎么样解决、平时要注意些什么, 这种能力显然与相关专业的理论学习分不开。在学校教育中, 特别是在工科类专业的教学中, 沟通能力很少受到重视, 一般认为文秘类、外贸类专业对这种能力才比较重视, 实际上许多与服务有关的行业, 沟通能力都极为重要。

一般而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 工作中用到的技能会越来越简单, 从技能到职业能力, 再到综合职业能力是3个层次, 现在职业学校都很重视技能的培养, 实际上更应关注的却是综合的素质与能力。

要成为企业人才

20世纪80年代初, 应老板兄弟3人从做小生意开始逐步积累资金, 并创办了企业。其间虽经历了很多挫折, 但是兄弟3人不断总结经验,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如今他们的企业已有很高的知名度, 产销量在全国排名前列, 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相当的份额。

应老板把企业的员工分为两类, 一类是普通员工, 大多数生产一线的工人属于这种类型;一类是企业人才, 就是对企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

在多年的企业经营中, 应老板认识到两类企业人才对他的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型人才, 他的企业主营剃须刀, 产品研发极为重要, 没有创新、没有新的发明, 企业就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第二类是可以参与经营决策的高层管理人才, 管理型人才对于素质要求最全面, 这种素质是员工从底层开始经过一个个岗位的锻炼形成的。

企业人才与普通员工的区别在于他的核心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包括3个要素, 一是不断学习的能力, 二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的能力, 三是创新的能力。人才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无论是管理型人才, 还是研发型人才, 都需要很长时间的一线工作锻炼。

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 职业教育都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能力主要不是学习知识的能力, 而是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实践中学即“做中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职业学校目前的教学重心在于“固定内容”的学习, 如技能学习, 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技能比赛以推动技能教学。从企业人才成长的需要出发, 职业教育同样应重视“活化内容”的学习, 如创新创业的教育, 并可通过创业比赛来加以推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你说我说】

综合素养很重要

职校生是未来技术工人的基础人群, 必须具备综合素养。第一, 是吃苦的精神, 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 再好的技术也是无用的;第二, 必须有职业道德, 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但一些人经过培训学好技术却不辞而别, 造成企业很被动;第三, 必须有敬业精神, 即在工作岗位上必须恪尽职守, 尽心尽力, 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实做好。

——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管理部部长李徐

强调志同道合

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公司, 我们公司的技术员有别于传统制造产业的操作工, 线上生产的工作内容需要技术员能够操作全自动化设备、分析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一直以来, 志同道合的理念贯彻我们招募工作始终, 针对目前的职校生, 公司更渴望看到综合素质良好, 特别是学习工作态度积极认真、抗压能力良好、有高度自律性的人才。

——台积电 (上海) 有限公司人事主管张秀娟

看重稳定性

企业目前招聘职校毕业生, 最为看重的是稳定性。因为把一名学生培养成一名熟练的生产一线的作业员大概需要2周至1个月时间, 技术方面的要3至6个月时间, 这样他们才能上手工作。如果职校毕业生来公司只工作很短时间的话, 那么对公司的培训将提出很大的挑战, 并且使公司的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

——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生产处主管郭征

动手能力要强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 要求职校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稳定的心态、良好的沟通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我们发现, 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 他们在学校经过了专业的学习, 上手很快, 他们的整体素质好, 很受我们欢迎。

——扬州虹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人事主管苗威

切忌眼高手低

企业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企业更关注的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现如今, 眼高手低是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其表现一是只想做大事, 不屑于做小事, 甚至于看不起做小事的人;二是在观念上认为自己什么都行, 而实际上又往往不行。

——徐州金蝶软件公司总经理邢刚

责任心是关键

我们公司对现场作业人员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现场作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在半导体业有一句警训“半导体事业就是良心的事业”, 作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品质、企业的生命。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是职校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业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

篇4:语文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文本阅读

关键词:文本阅读;拔高;朗读

一、文本阅读在把握上的缺失

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犹如滚滚的洪流,以其波澜壮阔之势席卷神州大地。新课程理念那特有的魅力给学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引发了一场革命。走进新课改的这几年,在新的教学理念的熏陶下,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沉闷与乏味,但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尤其在对文本的阅读把握上,课堂也好,教师本身的理解也好,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缺失。

(一)文本的浅阅读

1.空中楼阁——脱离文本进行教学

时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不同程度地设置了讨论、展示、表演、辩论、抢答等环节,这些方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冷静思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热闹的背后是对课文的虚弱了解,丰富的环节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丰硕的收获。往往一节课,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自己的亮点,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是快速地浏览,然后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而事实上学生对文本没有冷静而深入的思考,即使有所感悟也是一鳞半爪。没有教师画龙点睛的讲解,学生个人的思考也消逝在表面而形式的互动中。看上去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多了,活动时间也多了,教学方式的花样也多了,但一节课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学生又得到了什么呢?

2.取而代之——代读文本进行教学

课程改革否定了“满堂灌”的教学行为,由于对课改精神领会的偏差,加上片面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学生则仓促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然后自己补充理解。学生阅读文本的机会就在这不断的提问中消失了。并且课堂上所设置的问题,都是教师对文本阅读理解后产生的,是教师经验的再次体现。学生在教师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逐渐走向教师的“圈套”。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文本的拔高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新课本中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性很强,课文的深度也明显增加,对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做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拔高”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教参在拔高,研究者在拔高,我们的教师也在拔高。

文本解读并不是拔得越高教学效果越好,相反,文本的解读应该契合作者的思想实际、创作背景、创作目的,更应该契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

(三)文本的误解阅读

对于同一文学形象或主题的认识,学生会有多元的体验和解读。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有学生认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读屈原《离骚》时,有学生解读“楚怀王和屈原可能是情敌”。对这些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不能一味肯定或放任自流,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除了要善于保护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外,对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阅读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要大胆、及时、巧妙地说“不”,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深入。

语文课不拒绝“打破”,但更应该做的则是“确立”。是通过我们教师的引领,来让我们的学生认知文本中凝铸的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立”的价值,是一种澄清,而“破”固然可以激发出一定的思维,但对于理解力、认知力和生活阅历都缺乏的中学生,它的功能,可能不是一种培植,而是一种损伤。

二、对文本阅读的思考

面对这些阅读文本中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用词句的把握来感知文本

新课改强调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不能重文学性,弱化工具性。语文如果脱离工具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谈不上“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将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要词语进行理解和体会,依托课文内容,抓住词语进行阅读感悟,这样不仅时间利用率比较高,积累了词语,而且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体验了作者的心境,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二)用朗读来亲近文本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真正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法宝。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拉近和文本、和作者的距离。读是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桥梁。不读书,没有了感受,所有联想、想象、感悟、体会都是纸上谈兵。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非常优美,当柔婉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响起,朗诵开始,学生的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如磁石般。学生在自由的朗读中,发现了这首诗的语言特别美,它飘逸清丽,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那样令人赏心悦目,“悄悄”“轻轻”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将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更加隽永,回味无穷。如果不反复朗读,仅靠教师把美的艺术形象条分缕析,用抽象概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一个干巴巴的概念,毫无灵性和生气,那么,学生对诗歌就可能敬而远之,不会喜欢上它了。

(三)用“沉下去”的方式领会文本

高中必修一里有一篇张洁的《我的四季》,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散文,也有着一定的深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这样的文章,有声的朗读不如自己的默读,只有静下心来,真正将自己沉入到文本中去,思作者所思,想作者所想,才能有所领悟。

(四)用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感悟文本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用做课文的文本资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中,肯定是进步的、优秀的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文本中最需要传达给读者的。在解读文本时,学生阅读理解中的个人倾向可能出现偏离、偏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核心,用我们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攀登到顶峰上去,并组织他们欣赏那里的无限风光,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确定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改革,不停地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层出不穷。然而新东西扑面而来,难免泥沙俱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放出眼光,洗泥去沙,脚踏实地,这样才能让语文本身闪亮起来!

篇5: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

作者卢标,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检察院。原题:检察创新应科学务实。

作为一名检察人员,笔者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写下此文。

这是一则题为《某县检察院成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新闻。全文不长,照录如下:

2016年6月6日,国家标准委发布《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某县检察院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列入全国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国检察系统首家入选单位。

该县检察院检察为民服务中心,作为面向群众的综合性受理接待平台,整合信、访、网(络)、电(话)等诉求表达渠道,集控告、举报、申诉、咨询、查询等功能于一体。自2015年以来,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帮助指导下,该中心对各项工作均建立细致规范的制度,对人员开展标准化运用学习与培训,并制定出台一系列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规范检务公开、规范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和预约等程序,形成了“统一受理、快速移送、依法办理、监督制约、按期回复、公开答复、反馈回访”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人员具体全程参与该为民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试点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将全力辅助,通力协助,使该为民服务中心成为程序优化、标准明确、步骤规范、文明礼貌的“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形象窗口,确保通过验收。

看完这则新闻,有人可能会疑问: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检察工作是怎样一种关系?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指导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具体帮助、指导该县检察院建立控告申诉检察有关工作制度?如何对检察人员进行培训?以上这些做法的法律依据出于何处?检察机关到底是不是由国家标准委、国家质检总局所定义的“服务业”?

说明一下,该县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由该县的原质量技术监督局、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原工商局三局整合而成。而标准化试点工作是由原质量技术监督局、整合后的现市场管理监督局承担。

在厘清有关问题之前,且让我们看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性质:国家质检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 的直属机构。

再看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性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家质检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正因如此,国家标准委才名正言顺地以此发布《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明白: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之所以将该县检察院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主要在于“标准化”。

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有无“标准化管理”?当然有,最权威、最规范的当然莫过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

因此,笔者认为,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来给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制定工作标准和制度,与其说是职责混淆,多此一举,更不如说是对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干预,是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仅仅因为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字眼,而混淆、硬扯在了一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九条均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对此,我们应当质疑:国家标准委发布的《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将该县检察院“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列入全国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一做法,完全错误。

国家标准委员会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有对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职能和权力吗?其权力来源何处?是最高权力机关授权,还是其作为行政部门的一种自我扩权?其当初联合发文的25家“标准化”成员单位不是明明白白地只有政府部门,并无检察机关吗?2013年10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质检标联2013[546号]文件)及《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件?

其实,稍具常识,只要我们认真看一下2013年7月12日由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国标委服务联[2013]61号)的通知,我们便可解读出这是一个是专门针对服务业标准化的文件。因此,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检察院两部门将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规范化执法与国家标准委推行的“标准化”工作,两者作了不应有的混淆。

身为检察人员,笔者深知该基县检察院这一举措的本意是为了检察创新,更好地做好检察工作,以体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但笔者认为,尽管该院主观良善,但客观上却有损司法严肃性,贻误检察工作。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有关人员误解了检察机关的属性,将检察机关的位置摆错,对国家质量检验监督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质检标联[2013]546号,2013年10月23日发)文件精神出现了严重误读。

一、创新应围绕检察工作主题,找准位置

检察院的根本属性是司法机关,其宗旨当然是执法为民,但我们不能仅仅凭”为民服务中心”这个牌子和“机构”,就将检察机关定位于一般的“服务业”。

《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第一条明确规定:“本细则所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为目标,促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性活动。”

第三条明确规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制定试点工作相关方针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第八条明确规定:“试点单位原则上应当是具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依法承担对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管理、规范与协调等职能的机构或者组织,以及由政府主导、具有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要求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机构或者组织。”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检察机关作为“标准化”的主体完全不符。

检察机关是由“政府主导”的机构或者组织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权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吗?毫无疑问,将检察机关作为试点单位,完全不符合“标准化”的本意,作为行政部门也无权如此设定。

“一府两院制”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而检察院并非政府主导,更不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因此,将检察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并认定其为试点主体,完全不“适格”,纯属严重误读了文件,弄错了对象。

二、创新应尊重检察规律,紧扣司法规范化主题

目前,全国一些地方检察机关的“为民服务中心”其性质就是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主要负责受理公民的报案、举报和控告;对举报线索进行分流,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检察长批交的举报线索进行初核;受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依法办理检察机关管辖的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等等。其工作流程、工作的重点环节与要求、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学程》和检察工作培训大纲中,均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此外,更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作为司法依据。多年来,全国检察机关一直在进行“文明接待室”和“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创建和评比工作,甚至连日常的接待用语基本规范和电话通讯用语基本规范,在《检察机关文明用语规则》里也规定得明明白白。无疑,这些扎扎实实的创建工作对结出了丰硕成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给全国检察机关树立了良好形象。

由于在现有宪法架构下,我国实行的是“一府两院制”,检察机关实行的是领导体制、上下一体化。在此情况下,检察机关怎能向质量技术监督局(整合后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汇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动态?且不说,司法权受到了“行政权”程度不等的“干预”,即便按正常的逻辑,也无法成立。

三、创新应科学务实,不能陷于形式主义

检察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我国的检察一体化体制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接受上级检察机关领导,必须接受人大监督、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检察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全国基层检察院人员不足,案多人少现象普遍存在。检察机关的司法规范化正日益加强,如果我们脱离自身现有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检察机关一系列控告申诉有关执法规范,一味另辟其径、生搬硬套地寻求所谓“创新”、争“全国检察系统第一”。甚至要在今后两年的标准化试点期间内,忙于各种不必要的考核验收,不仅是得不偿失,相反,更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浪费,导致形式主义,贻误检察工作。

篇6:企业为什么需要“德才兼备”的人

‘企’,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企业由人来组成,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呢?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企业里的人文环境造就了这个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员工,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和它的发展前景,因为任何企业都离不开人的管理与操作,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对员工的素质与才能有很高的期望。“德”说的是人的思想、修为,例如“以德服人、厚德载物”等等,“品德”是衡量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前提,“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有爱为胸怀”,这是对一个人“德”的描述;例如在古代,一位大王携夫人宴请文武大臣,一位大臣看上了大王美貌的夫人,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摸了大王的夫人,大王的夫人扯断了这位大臣的帽缨,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大王,但是这位大王却没有追查此事,而是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今晚赴宴的全体大臣都要扯去帽缨尽情地饮酒作乐,否则视为不忠,这样全体大臣都扯掉了帽缨,那位轻浮了大王夫人的大臣心中非常感激大王的仁慈胸怀,在一次大的对外战役中他一马当先奋勇杀敌,表现的十分勇敢,事后大王也曾经说到:“如果当时处理他,我只顾自己的面子,有谁还愿意甘心为我去作战呢!”所以,一个人的“德”最重要,有些企业的文化就是“有德无才将就着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也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要以“德”为先了。但是企业里面的员工都是有德无才的人就好了吗?也不尽然,一个企业要发展不是光靠“德”,一个企业里面的员工都是有德而无才的话,那么这个企业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因为有德而无才的人谓之“庸人”,“庸人”误事。“德”就像一部汽车的方向盘,一部车要想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就要依靠方向盘了,但是这部车只有方向盘而无动力怎么前进呢?

汽车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发动机了,对于人来说汽车的发动机就好比是人的“才”。

“才”,就是一个人有很好的技术,有很强的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企业里,领导交代员工做一件事,做好了,又交代做一件事,又做好了,这就是“才”;但是一个员工才能很高,却没有“德”,那么这样的员工有多大的“才”因无“德”而产生的危害就会有多大;我们说过人的“才”好比汽车的发动机,一部汽车如果只有发动机而没有方向盘,那么这部汽车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例如清朝的鳌拜,自持对清朝有功,自己也很有才干,就滋生了谋朝篡位的想法,没有了敬畏君王的心态,纵容部下圈占大好良田,肆意草菅人命;所以一个人有很大的“才”却没有“德”,其危害就更大。

上一篇:中秋节灯迷及答案下一篇:国培个人学习情况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