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法

2024-05-10

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法(共11篇)

篇1: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法

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故事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趣秒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诗歌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物理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因此,把愉快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形式之下、故事法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

1、运用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如在讲授《压强》一节内容时,引课的内容很多,但要是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为什么用扁担当滑板就不会不陷到深雪里?为什么用较大的板铺放在必经的沼泽草地上,就能顺利通过?作为引课材料更好,给学生一个悬念,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完这一课,还能感受一下前辈们的不屈不挠的革命作风。

2、运用故事讲授新知识,活跃教学气氛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等知识,教师如果不注意讲授艺术,只是照本宣科或只是进行简单粗糙,千篇一律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进行一般化的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授新知识时适当地加入一点故事佐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奇闻趣事恰切地渗透一些所要传授的知识,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越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是讲解有关法拉第的小故事: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法拉第的座右铭是:“像蜡烛那样为人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一生热爱真理,热爱人民,真诚质朴,作风严谨,他的思想品质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听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学知识。

3、运用故事巩固知识,提高复习兴趣

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有效的防止遗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教师的一般做法是:不厌其繁的解题示范、接二连三的题型练习,反反复复的问题回答,重重叠叠的复述小结等等,如果总是这样做,便毫无新意,学生对于复习便非常厌倦,并且所复习的是“巳曾相识”的旧知识,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再有新鲜诱人的魅力,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复习是一种苦苦的磨难,因此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更应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让学生看到旧中有新,感到复习同样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做法会有很多,但应用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故事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无疑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复习液体沸腾时,学生对沸腾必须达到沸点这一条件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继续吸热这一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小和尚在庙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小和尚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小和尚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小和尚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老和尚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故事主要考查水沸腾的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题目中随着给大锅加热,大锅中的水能达到沸点,当大锅中的水温高于小锅中的水温时,大锅中的水把热传递给小锅中的水,使小锅中的水温升高,直到温度都达到水的沸点。(2)要继续吸热。当两个锅中的水温都达到沸点后,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温差,他们之间不会再发生热传递,小锅中的水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无论小和尚烧多长时间,只要大锅里的水不烧干,小锅里的水永远不会沸腾。本故事可以演变为试题:把盛有水的小锅放入大锅里的水中,给大锅底部慢慢加热,当大锅中的水沸腾时,小锅中的水()A温度能够达到沸点,能够沸腾 B温度能达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C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复习效果好。

4、运用故事深化德膏,增强德育效果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故事对学生进行深入具体的思想教育,学生会感到亲切实际,乐于接受,同时,故事特有的感染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5、运用故事进行安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防汚染、防触电等知识的教育,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进行,学生会觉得生动形象真实有用,能很好地引起他们对于学习这些知识的注意和重视。

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把物理故事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愚教于乐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愉快地学习物理知识,真正感觉到“不学不知道,物理真奇妙”,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让学生端正学习物理的态度,能诱导学生对科学殿

篇2: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法

涉县四中

戎晚果

今年的中考结束了,常常想起刚毕业的学生,是他们让我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一、学生都很听话,懂得尊重老师

有一天上课我刚进教室,第一句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个男生反对我,这时大家都指责他,并且不让他说话。我莫名其妙,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就把师生间的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我的心情自然很爽,顺利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宁可委屈自己,也要顾全大局

有一次刚上课检查作业,女班长由于管理班务之事没完作业,不知情的我对她进行毫不客气地批评,她没有一句解释。其他同学刚要向我解释求情,而她流着泪水要我继续上课,她也擦干眼泪开始学习。多么可爱的学生,于是课堂上我尽情地发挥,教学的灵感一个个迸发,思维的敏捷程度前所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专注,再加上我给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他们高兴,我更快乐。发自我内心的感慨是:做他们的老师真好!

三、不畏病痛折磨,要给师生奉献

男班长身体不好,经常胃疼,课上老是爬在桌上,好像睡觉,有时还真睡着。为防止睡觉,常提问他,居然百分之九十都能答对。复习时,每节课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任务全包在他身上,不管胃是否疼痛,也不管有多难受,他从不拒绝我的邀请,书写的正确率还很高。为促进他的学习,到黑板上板书电路图、解计算题都少不了他。这样既给大家示范,又能发现问题所在。班长的影响力很大:班长都能带病上课,其他同学们能不好好学习吗?我,作为老师,能不精心备课吗?

四、处在关键时刻,就要奋发向上

班里有一名男生,第一学期傻乎乎不知用功的他,在我的引导下第二学期开始努力了。为能考上预科班,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课上课下还追着我问题,我说什么他都听,他很聪明,领悟能力强。“亲其师,信其道”。他的理综成绩直线上升,一个月的功夫由六七十分上升到一百一十二分,还考上了县一中预科班。回校来看我时,眼里含着泪花,好像久别的儿子与妈妈重逢,我被感动的流下眼泪。我骄傲,我自豪,我要做个像妈妈一样的好老师。

五、自发转变思想,增强师生情感

篇3: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法

1.1 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同向, 引起思维共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知识, 而这些物理现象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 对于大多数学生们来说, 在上初中物理课时不是空着脑袋去学习, 而是带着一定的生活中的印象去学习初中物理知识, 当在初中物理实验的最终结果跟学生们记忆中的结果是一样发生时, 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们思维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们感受非常亲切, 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 在探究光的折射时, 由于学生们在生活中会发现筷子插在水里面会出现折断的现象, 在学生们脑海中都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 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上讲折射实验时, 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忆在平常生活中有关折射的现象, 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力, 设置小组, 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出下面的实验, 即选三个学生并排站在一个大鱼缸前面, 对鱼缸里面的金鱼进行打捞, 其中第一个学生对准金鱼的上方进行打捞;第二个学生对准金鱼的正前方进行打捞;第三个学生对准金鱼的下方进行打捞, 最终是第三个学生打捞着鱼, 其他两名学生都没有打捞着, 这种结果跟学生们猜测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 所以教师从实验的结果出发再讲解折射有关的知识, 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从而对习初中物理充满好奇心。

1.2 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相悖, 激起认知冲突

虽然学生们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物理经验, 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经验都是正确的, 总会有一些是跟客观事实不同的物理前概念, 因此, 学生们一定要处理好这些, 从而激起学生认知冲动, 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 教师在讲“大气压强”时, 教师现将一个玻璃杯中装满水盖上纸, 这时候教师问学生们如果将水杯倒置水会不会流出来,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说能流出来, 但是当老师倒置后水却没有流出来, 这时候教师再将水倒出半杯, 只剩下半玻璃杯水, 然后再有纸盖上, 教师再问水杯倒置水会不会流出来, 这时候由于上次说错的原因, 很多学生会说不会流出来, 但是当老师倒置后发现水都流出来了, 这种结果往往是跟学生们的初始想法相悖的, 最后教师再将原因, 因为当水杯灌满水盖上纸后, 杯中的大气压就低于杯外的大气压, 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 水就流不出来了;但如果是半杯水, 那还有半杯是空气, 大气压就帮不上忙了, 于是, 水就流出来了, 所以在这样的实验中往往能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 从而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度。

二、进一步挖掘实验功效的策略

2.1 用于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科, 因此要求学生们多多练习, 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而不是教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让学生们去看, 或者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 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都不能很好地挖掘出学生们的潜力, 因此, 初中物理实验要求学生们亲自动手, 多多练习, 从而发现物理的乐趣, 以便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 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实验时, 教师要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而不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做实验, 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过程, 这样对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精华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用一个空纸盒, 然后在空纸盒的侧面扎三个大小一样的孔, 纸盒装满水后, 观察水从小孔喷出时的现象, 最终由实验现象得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深度越深, 压强越大。只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识, 从而发挥出实验功效, 这对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实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困惑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做饭时用到压力锅, 那么为什么压力锅会做饭快呢?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理解的不是非常透彻, 往往都觉得只是因为密封的好, 但是更深一步的原因, 学生们往往是想不透的, 因此, 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们解释, 如果压力锅不加限压阀, 这时锅内的气压即为大气的压强 (通常算作一个大气压) , 水的沸点是100℃, 现在盖上限压阀, 锅内水沸腾时的气压是多少呢?显然, 这时的气压是原先的一个大气压和限压阀所产生的附加压强之和, 这样, 只要测算得附加压强, 就能得知锅内的总压强, 于是就可通过查表获得压力锅内水的沸点了, 因此为什么用压力锅做饭快就显而易见了。

结论

初中物理在整个初中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 它需要学生们通过物理实验去掌握有关的知识, 因此, 学校必须重视实验功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作用, 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於罗英.挖掘实验装置的多重功效, 提升处理实验的综合能力[期刊论文]-高中数理化2013 (19)

篇4:谈谈我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阅读环节;问题环节;总结环节;运用环节

经历了一年多初中物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研究,我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新模式。

新模式大致分四个环节:①阅读;②问题;③总结;④运用。

所谓堂练习”,但在选材上突出新课程理念,要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以“阅读”,是在新授课的前几分钟(通常是10分钟内),安排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我学习能力,为整堂课的后续教学做好预习与铺垫。

所谓“问题”,就是在阅读环节之后,老师按一定的逻辑线索,把新授课的内容问题化,不断抛给学生一个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解答……。该环节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能有效落实“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所谓“总结”,就是把整堂课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成一张清晰、科学的知识网络(通常采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总结的目的在于提纲挈领,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所学的内容。知识网络通常在“问题”环节自然形成,之后,只需画龙点睛式地稍做强调即可,无须花太多的时间。

所谓“运用”,类似于“例题”或“课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充分地暴露学生的“问题”。教学中,老师通常以“提问者”的角色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亲历思考和解题的过程。这与传统教学中由老师直接讲授截然不同。

下面我以教科版八年级下第十一章第二节的《滑轮(一)》为例,介绍我的“问题导学”设计。

1.指出图中圆圈内的滑轮属定滑轮还是动滑轮

2.如图,若将定滑轮视为杠杆AB,动滑轮视为杠杆A/B/,请你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以此判断:定滑轮实质为______杠杆,动滑轮实质为______杠杆。

在以上四个教学环节中,“问题”环节和“运用”环节是设计的重点。老师在“问题”环节教学中,不是只停留在树形结构所列知识点的表面层次上,而是以此为线索,不断发掘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例如:教学中就知识点“滑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了两个更深入的“问题”:

①同学们阅读之后,说说课本里是如何描述滑轮的?(周边有槽,能绕框架轴线转动的轮子)

②滑轮周边为什么有槽?(同时展示滑轮实物)槽起什么作用?(防止绳子滑落)

又如:在得出“定滑轮的定义”和“动滑轮的定义”的基础之上,我又进一步抛给学生两个问题:

①(手拿一个滑轮展示给同学看)请你说说我手中拿着的是定滑轮呢还是动滑轮?(以此引导学生注意: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外形其实没有区别)

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以此问题引导学生深究,必须从滑轮的使用方式上去加以区别)

再如:就“定滑轮特点”和“动滑轮特点”的探究,除了以上所列“省力情况”和“改变力的方向情况”的探究之外,我又拓展了“费距离情况”的探究问题。

①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移动的距离相等吗?

②定滑轮使用时费距离吗?动滑轮使用时费距离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发掘、拓展与思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运用”环节的设计上,我们着眼于新课程理念,重在联系实践、重在能力培养、重在知识理解。

如以上第一道运用题,取材于身边的生活实例,并以图片展示情景,充分体现了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图中的滑轮是隐藏的,属于哪种滑轮根本无法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去套,而须结合自身的实际观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这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第二道运用题,表面看上去是一道普通的练习题,其实也是为“定滑轮实质”和“动滑轮实质”所做的教学铺垫,属“问题”教学环节的组成之一。选择这道题,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其理解和领悟新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尤其在找动滑轮支点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会画错,对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实践一年来,我感觉该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①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模式对师生的角色定位十分明确,老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并以问题为载体引导教学,体现了其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问题”思考、探究、分析、解答……的践行者,体现了其主体者的角色。尤其是所设的“阅读”环节,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这一“先学后教”的鲜明特点,也是该模式转变教学方式的最大亮点。

②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实现高效课堂无非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从教学设计方面看,“问题导学”模式中的“问题”环节,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合理的层次结构,不仅确保教学思路清晰,而且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设置的“阅读”环节,既保障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又给老师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从教学实施过程方面看,该模式的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贯穿始终,老师不断给学生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则不停地思考、解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总有事要做、总有问题要思考,根本没有开小差的时间和机会。因此,该模式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发挥了学生的潜在力。所有这些特点都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③有利于减轻教学负担:“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是: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学与被动学相比,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是大不相同的,主动学要比被动学轻松得多。该模式“总结”环节的知识梳理,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有帮助。“运用”环节所选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了训练效率,可避免题海战术,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老师方面考虑,固定的教学环节,突出了“问题”和“运用”两个重点,使老师的备课程序更简洁、重点更突出,因而减轻了备课的负担。教学中“阅读”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教学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参考文献】

[1]吴祖仁.《物理八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6

篇5:我的物理老师初中英语作文

my physics teacher

all of us like our physics teacher, miss gao.when our class master asked for leave, miss gao took his place. although her family name is gao -- in chinese it means tall -- she~s really

篇6: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法

物理教学策略是以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教学簧略能否有效地开展,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有效实施“再创造”教学策略。

所谓“再创造”就是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不要将物理当成一个现成的体系来教,而应当在教学中充分注意,让学生通过再创造的过程来学习物理.它意在改变以往学校物理教育以教师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体系为主的做法,提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像物理学家那样通过创造来学习物理。物理“再创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也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追寻探索。有效地开展“再创造”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应当积极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再创造”,在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刨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其次,尊重个性,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物理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举手发表意见.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发表意见。也应征求大家的同意.再者,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实际教学,在讲到探索、猜想、发现方面的问题时要侧重于“教”。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点拨学生,不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学主亲自去猜想,以避免降低教学效果。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好课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任务就是备好课.怎样的备课才是最合适的?以往的中学物理备课经验中,总的说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备课的思想立足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只备教师的“教”,忽视备学生的“学”。其次,只强调课本的作用,而忽视课程开发。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是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中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再者备课制度更多强调循规蹈矩,忽视个性发展。学校备课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深、过细,严重制约着教师备课的个性化,造成教师的备课形式单一,太过于程序化,缺乏必要的创新,不能更多地体现教师的个性。此外,备课中还存在过多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应用等问题,也有相当一部分备课笔记无异于习题集.一些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理论依据、教学反思却被忽视。

基于上述问题。物理教学备课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在内容处理上要有课程意识和广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案编写要有记录。具体来说,以下几点供参考,首先,备课的出发点应定位在引导学生互动之上.物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则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注重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动手探求体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方法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再者,备课应善于张扬教师本身的个性。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应在研究学情的基础

上,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此外,在备课中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联系生活,构建生动的课堂。

三、实施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智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应该把培养创新思维放到突出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下就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应尽量创设情景,启发求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思维的广阔性是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思考问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乐思、好思、善思的催化剂。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求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和勇于标新立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由于学生在解题时。一般只能表达出解题过程和结果,不能完全暴露其思维过程,所以可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方法是如何得到的,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可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纠正思维的偏差,从而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四、加强物理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1.正确认识物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物理学法研讨会,让学习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

(1)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2)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3)及时总结。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物理学法指导课。

篇7:我的物理教学故事

铅山县陈坊中学

余昌挺

作为一名平凡的物理教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做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了我宝贵的课堂教经验。我爱我的教育事业,我爱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意的笑容。

谈到所经历的教学故事,其中的点点滴滴已无从记起。可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家提到的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有“耐心、爱心和细心”的基本素质,因为它们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和职业准则。但就我个人的教学体会而言,除了具备以上的基本素质以外,在当今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应具备的素质则是“专心”二字。保持一种“专心”的心态让我在物理教学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也让我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

在这几年的教学当中,我意识到,每一名教师只要你懂得“专心”运用你的小智慧一定会让你的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地探索如何把小故事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吟十遍还不一定能记牢,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遍就能较完整地复述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授课过程中,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且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把上物理课当作一件有意义的活动而愉快地完成。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课时,我们引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现在如果我们让三个和尚都能喝上水,有两个长度相同且重量不计的扁担和一只水桶,问如何使三个和尚在抬水时,各自承受的压力相同?使三个和尚都不吃亏,同时也都有水喝。通过教师对力的合成及分解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主动研究探索,最终让三个和尚都能喝上水。这样学生主能在探究过程中撑握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因为我明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清澈的,还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自身的评价,大多来源于老师、家长及周围人的评价。新课程对孩子的评价大大降低了对学科知识分数的权重,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结合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们身上的亮点,对他们进行表扬和激劢。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积极。

对于现在的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缺少的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上的关爱,因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即使知识很重要,但在缺少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我认为怎样的学习应该都达不到一个最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我或多或少的扮演了一些父母亲的角色,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样的交流减少了一些学生对于老师的莫名的陌生感。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教学上也应如此,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

篇8: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法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1.实验导入,妙趣横生。

物理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导入能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使学生具有课题意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刨根问底,激发探究兴趣,找到实验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让学生在欢乐中获得知识。如:在讲大气压一节课时,用玻璃杯盛水演示大气压的存在时,教师用底部开有小孔的塑料杯盛水,用一张厚纸片盖在杯口上,然后按住厚纸片把水杯倒过来,厚纸片稳稳地托住了杯中的水,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作用强大。老师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对大气压能托住杯中的水持怀疑态度:也许是用厚纸片把杯口粘住了吧?教师提示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把手松开学生惊讶不已。杯中的水冲开厚纸片洒落在地上,学生明白了教师的演示,通过教师的演示把学生的怀疑驱散。把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物理探究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2.巧用质疑,焕发活力。

“疑”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学生有“疑”就会有问,有问就有所探究,继而有所收获。恰当地设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很奇妙,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初中生的思维自由,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如:教学“压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人在泥泞的地上走和在泥泞的地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在这两种情况下,陷入泥里的深浅一样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进入压强的探究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创新思维,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学生很快进入物理知识探究的境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实验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境界。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了物理知识,让激情得到了释放,把“乐学”落到了教学实处。

二、演绎精彩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1.自主探究,体验物理。

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被动的学习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自己学有所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实现自我学习的价值,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陶行知曾说过:“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教师要从实用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

2.小组合作,张扬个性。

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物理学习而进行的,由组长分工,每个人承担一个角色,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如:在学习了《浮力》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只见有的小组学生把纯净水瓶的瓶底切除,打开瓶盖,把纯净水瓶倒立,然后把乒乓球放到瓶子里“堵住”瓶口,再向瓶里加水,乒乓球就是浮不起来。这时,组里的同学们议论开了,是什么原因呢?其他同学也不停地实验,结果乒乓球还是没浮起来。教师引导说:“把瓶盖盖上,再试一次。”同学们又试一次,乒乓球果然浮了起来,露出了水面。同学们迫不及待地问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体验成功,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不足,或经过学生讨论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老师的肯定和赞许中合作成功,张扬个性。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发掘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提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没有止境的,需要教师努力地去探索。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展示物理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9:我的物理教学主张

“易”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让学生愉悦的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的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反以学习为享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中道理也是如此。人们在浓厚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的迅速而牢固。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取决于对任科老师的喜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你的喜爱、崇拜会很快转移到你所教的科目中去,“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易”把我的物理课堂变得简约不简单

第一、把学习目标简明精确,我觉得每节课都要解读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让学生带有目的的学习。

第二、为自己的课堂“瘦身”

确定教与不教的内容,实现教学环节的简约来实现“瘦身”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

1、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2、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3、要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

4、教师要做到有效提问,简洁明了。

例如:在《流速与压强》一课中知识点很简单,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我们就没有必要一再地讲解,只要学生明白道理会应用即可

所以我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的制定:知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能利用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学习过程

一、通过实验得结论

1、教师演示,根据现象分析总结。

实验1: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方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观察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根据现象分析总结。

实验2、如图向两张纸中间吹气,观察现象。

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

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小结:

1、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性,统称为流体。

2、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流体压强与有关,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

二、自主合作,教师精讲点拔,10分钟

1、阅读课本飞机的升力这一段,分析升力产生的原因?

2、鸟的翅膀的形状是上凸下平,主要作用是什么?

3、直升飞机能够飞行或盘旋在空中,也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吗?

三、展示交流,评价点拨10分钟

据你得到的规律解释现象:

1、两艘近距离并排的船在同向航行时,常常会不由自主的碰在一起,这是为什么?

2、在水龙头正下方有一乒乓球,若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能各把乒乓球冲走?为什么?

3、公路上空有一片树叶正在下落,当一辆汽车正好通过时,该树叶是落向公路两边?还是落向公路中央,为什么?

四、练习题(略)本节课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或现象

老师在这节课中只需解决飞机的升力这个难点即可,没必要重复讲解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这个知识点。精心备课让学生易学物理:

1、我是一名学生。教是为学服务,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自己的教学工作”。应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学习内容的已知、未知、难易程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怎样学习才有兴趣?需要解决什么?困惑点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实际,设想多种可能性,在物理课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与引导。

2、我是一名物理教师。如果把物理教学比作一次难忘的旅行,老师的学习仅仅是先行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沿途的美景才是真正的目的。何处住足,何处歇脚,怎样观赏等需要我们物理老师事先做周密的思考,进行精心的设计。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物理教学的复杂性,遇到不容易理解的难点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如动画设计、视频、微课等)往往比我們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实现知识的简单化。如我在讲《摩擦力》一节课时,自行车的前后轮所受摩擦力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采用了动画分析,简易明了,把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在讲《浮力》一课时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不好理解,通过视频实验讲解我个人认为要比我们教师做实验效果更好。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怀着教师的一份责任感,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位学生。带着这份责任,引领学生共同走进我的物理“易”课堂!

篇10:初中物理的物理现象教学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物理现象教学也是重要环节之一,是帮助学生观察、认识与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

对此,本文作者分析了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策略。

篇11:我的初中物理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尤其是还处在感性认知优于理性认知的初中学生。

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方式关系很大。我们可以比较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如下:

1.听教师讲授—学生能记住大约10%~20%;2.看到实物或实验现象—能记住大约30%;3.听教师讲,又看到实物或现象—能 记住大约50%;4.看到实物或现象,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能记住大约70%;5.既动手做,又描述能记住9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要使演示实验更有效,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它们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一、多样化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教师要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使学生能听到、看到各种现象。如可见度差的,用实物投影演示;需要进行微观分析的,用电脑课件演示;实验要求较高、课堂条件不允许的,用视屏演示等。

2.学生亲自做演示实验。

物理的实验教学应跳出教师唱“独角戏”模式,将演示实验更多地交给学生,增加他们动手参与的机会。对于简单、易成功 的实验,直接交由学生演示,以增强他们的实验信心。如“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可将这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布置下 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件来进行实验,并让他们到课堂上来做演示。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 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3.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对难度较大或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可用师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如“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实验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实验技能,有仪器的使用和读数规则、使物质均匀的方法、数据处理的图像法,以及如何从图像结果中得到结论等。对它采用师生协作完成的方式进行演示,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分配工作,给学生简单介绍每项操作的要点,还可以腾出时间来向学生简单介绍图像法的作用和做法。这样学生便能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4.将演示实验变成探究式实验。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它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很有利。但这类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则不太有利,它容易使学生忽略科学研究艰辛的探索过程,认为科研成果都是唾手可得的。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并且多质疑设问,多要求优化设计。如“声音的传播”中,关于声音可以由固体传播,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等。这些研究性实验,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设立实验目的、研究步骤进行的一次探究性实验。这不仅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训练,还为将来高中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组实验教学策略。

1.注重准备,防止拿来主义。

对于下面的一个现象,教师一定不陌生:在学习第六章的欧姆定律时,教师讲授了伏安法,并进行了分组实验。但在两周后进行第七章“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分组实验中,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重复着“模仿”与“拿来主义”。这就是因为忽视了对原理学习和数据处理环节的后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伏安法,不懂得如何进行测量设计。实验教学,要教的除了仪器的操作外,还有实验方法,我们只有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才能做到“授人以渔”。2.重组教材,切合教学需求。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但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授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我们期望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好效果,但并不等于在教学培养中时间越少越好。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主要方式,它肩负着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能力的双重责任,过程中应该注意能力学习的培养。能力学习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

例如,八年级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果这个实验不成功,结论模糊或心存疑虑将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失去信心,至少也会对“凸透镜成像”这一知识形成心理障碍,很难掌握。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没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也没有独立学习物理的能力,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通过实验找到规律,如何正确进行实验等。

因此,如果这时候就将40分钟完整地交给他们“探究”,那后果将是:教师必须再花40分钟进行实验演示,然后重新给出结论,再然后学生在矛盾中“接受意见”,记住结论。这样不仅多花了时间,也并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效果。既然学生正处于“盘古开天”之际,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兴趣,克服困难,增强信心。教师应该以“引领者”身份出现,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妨这样做:

首先,告诉学生实验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及两倍焦距的数值。

第一步,要求学生在光屏上找到缩小的像,并测出此时对应的物距与像距,测三次(或收集三个不同小组的数据)把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第二步,让学生在给定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的基础上,交流、评价,分析数据,使学生在每组测得的不同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即当物距满足什么条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结论。

第三步,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四步,找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进行)。

第五步,找出光屏上不能成像的条件。

第六步,找出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个区域两个特殊点。

上一篇:桩基检测方法及应用下一篇:我发现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