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它,多可爱作文

2024-04-11

瞧它,多可爱作文(精选3篇)

篇1:瞧它,多可爱作文

瞧它,多可爱作文

瞧它,多可爱我家去年在我姑妈家抱回了一只小狗,它全身都是黄色的,看起来十分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两只尖尖的耳朵,一听到什么声音就会动起来。它的肚子圆圆的,不管它有没有吃饭,肚子依然是很圆,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球。由于我非常喜欢小狗,所以把它当成我的好朋友,我还给它起了一个怪异的名字――“饭团”,原因就是因为它长得圆圆的。它一开始来到我家时还很安静,大概是它有些害怕吧。可没几天,就开始变得大胆起来,在屋里走来走去,像是在观察什么。它居然还趴在我的鞋子上睡觉,真是越来越大胆了!“饭团”它经常和我闹。每当我放学回家时,它总第一个出来,来到我面前它就开始咬我的鞋子,仿佛是让我脱下来给它当摇篮。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它正在门口,好像是在转圈。我走近一看,原来它是在追自己的.尾巴,追着追着嘴里还发出“汪汪”的声音。追了一会儿,它停了下来,可能是它累了吧,可是它又站起来继续追,追不到就不停下来一样。我站在旁边一边笑一边欣赏着这幅画。它大概是听到了我的笑声,转过头来直勾勾地看着我,边看边向我走来,嘴里还不时“哼嗯嗯”地哼着,仿佛要报复我似的。我自然有办法治它,进屋拿了它最爱吃的骨头,冲它摆了摆手,它立刻放下那幅凶狠的模样对我摇起尾巴来,令我哭笑不得。“饭团”和我是好朋友,我们两个经常形影不离,动物是懂人心的,我要和“饭团”做最好的朋友。

篇2:作文,原来也可爱

关键词:兴趣,观察,思维,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显而易见, 写作应是一项快乐的活动, 是孩子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后提笔写成的“我心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 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愉快和尽兴表达的快慰。可现实是:孩子一到作文课便会“笑脸变苦瓜”“忧愁上眉头”, 无声地告诉你:“没兴趣!”“写什么啊?”那怎么才能引导孩子由“怕”到“爱”, 构思新颖奇特, 写出彰显个性的作文, 让写作真正展示生命的自由、充实和快乐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兴趣, 让孩子对作文油生爱意

怕, 是因为孩子对作文不感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的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孩子就有了写作的热情, 就会乐意去写, 自觉去写, 主动去写。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拟定一些紧贴孩子们生活实际的内容让他们练习很有必要。如在班级开辟写作天地小板块, 笔者在班级里设置了“七嘴八舌评议台”“我行我秀展示台”等栏目,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又提供了展示机会, 提高了他们的写作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 引导孩子找“乐趣”。根据孩子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笔者“以退为进”, 加强作文指导的趣味性,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进入写作状态。

一次习作, 是记童年一次活动或游戏。老师没有如往常一样讲作文要求, 而是饶有兴致地让孩子说说最好玩的活动或游戏, 看谁说得有条有理又有趣。这下, 教室里沸腾了!发言极为热烈, 结果数“打水漂”说得最有趣。于是, 老师带着他们到溪边活动, 并在活动中间特意提醒注意观察。活动结束后, 孩子们很乐意得写下一篇日记, 并在文中说“这是一次最快乐的活动!”

下雪了, 孩子的心也随着飘舞的雪花漫天飞舞。老师趁机把“教室”移到了雪地上。“这节课, 我们和雪娃娃玩玩吧!”孩子们乐极了, 立马脱了外套, 堆起雪人来。一个, 两个, 雪娃娃憨态可掬、栩栩如生。老师又组织开展评比活动, 并且让孩子们与自己的杰作合影留念。在“咔嚓”声中, 定格了孩子们激动的身影, 一篇篇充满童趣、洋溢欢笑的《雪地里的笑声》也诞生了。之后又把孩子们的作文贴在墙报上, 并配上照片, 那一期的墙报让孩子们高兴了好久, 作文课上眉头紧锁的现象也少了许多。

第二, 及时讲评提“兴致”。讲评时, 以写得好的文章为蓝本, 边朗读边评点。这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是一种肯定, 从而激励他“更上一层楼”, 同时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召唤。只要写得真切, 也能够得到当众点评的机会。对写作能力较低的孩子, 只要有可取之处, 也及时加以肯定, 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增强孩子的信心, 使其对作文课产生兴趣。

第三, 课外阅读激“趣味”。对于课外书, 提不起兴趣的孩子恐怕不多。生动活泼、新鲜奇怪的情节总能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笔者经常有意识地推荐孩子们看课外书, 并且和他们一起看, 一起交流读后感受, 讨论书里的字词句式, “为什么这样来开头结尾”等, 还建议他们来续写后面的故事, 可以仿照书上的写法, 从中体会作者写文章的方法。书越看越多, 从童话到诗词, 孩子们的积累也丰富了, 下笔逐渐流畅了, 正如鲁迅说的: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笔者欣喜地看到, 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 文字就像溪水, 活泼欢快地流了出来。

这样, 经过近一年的培养, 孩子们发现:其实作文并不可怕, 就是写自己真实经历的, 自己最想说的话。

二、引导观察, 帮孩子找到充满个性的写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 道路识斯真”。当孩子对写作有了一定的兴趣后, 帮助孩子发掘题材十分关键。为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孩子野外观察、开展活动比赛,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 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个性作文, 其实就是让孩子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真切地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平时是否认真观察生活, 将直接决定能否写得具体生动, 是否真切发自内心。

一个中午, 笔者走进教室, 正巧看见调皮鬼陈X将一团废纸扔向窗外。笔者走到窗前看了看,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好一个垃圾场!废弃的作业纸, 方便面的包装纸, 还有五花八门的瓶瓶罐罐, 这儿一堆, 那里一簇, 小树上还挂着几只塑料袋, 小花小草, 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笔者转念一想:机会来了!连忙将孩子们唤到窗前, 让他们看看如此“风景”。在他们看的时候, 笔者想起了《桌椅的对话》, 于以砖头的独白为题即兴念了一段话, 诉说着自己生活在垃圾堆里的苦恼, 表达它们对从窗户里不时飞出各种“炸弹”的疑惑。孩子们看着、听着, 神色慢慢严肃了。老师不失时机地启发他们以童话、诗歌、记叙文来表达一下眼前的所见。孩子们非常投入, 写出了一篇篇形式不同的文章, 情感真切, 个性鲜明, 让笔者为之一惊!后来孩子们主动要求清理垃圾, 还窗外的空地一个清爽的世界。看着他们在烈日下起劲地劳动, 老师很欣慰。作文需要情感, 情感就来自于内心的流淌。一个中午的时间, 窗外的空地焕然一新。第二天, 孩子们又将日记本交了上来:原来写童话的孩子写了续文二, 还有的孩子写了这次劳动后的感受, 尽管三言两语, 但语言真挚, 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的心。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只是由于他们不善于观察、积累, 所以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孩子们不是缺少生活, 而是缺乏捕捉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因此在平时, 笔者就身边的小事让孩子们在自习课、班队活动课, 甚至课间活动时即时展开讨论, 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因此, 笔者及时抓住偶发事件生成教学佳机:我们曾在教室里追过小壁虎, 欣赏过蜘蛛荡秋千, 还和孩子们一起捉了苍蝇喂蚂蚁, 观察蚂蚁齐心协力搬食物而蹲在地上一个多小时……工夫不负有心人, 孩子们的观察习惯培养起来了, 写作源泉汩汩而流, 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 能“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了”。

三、多方训练, 拓宽孩子的写作思维能力

“思维”, 是写作的重心, 从生活到作文, 中间有一段距离, 要通过思维这个桥梁。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模式单一, 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 使孩子作文形成定势, 久而久之, 他们就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写出的作文结构雷同, 千篇一律, 根本谈不上有新意了。

针对这个情况, 笔者采用在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的方法, 利用课文的“补白”写话来训练孩子的写作思维。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 就预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当父亲看到巴迪精心装饰好的诗歌稿纸时, 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发言, 有的说父亲看出巴迪在信心十足地等待他的表扬;有的说父亲发现儿子骄傲的情绪了, 有的说父亲在思考怎么评价儿子的第一首诗……在他们充分表述后, 再让他们写下来, 就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然后又放手让孩子们去体会巴迪听到父亲说“糟糕透了”后的心情, “他眼眶湿润的时候在想什么呢?”也让孩子们写在文中句子的旁边。这样读思结合, 在理解了课文难点的同时, 还感受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训练了写作思维。这样一来, 孩子们知道如何刻画心理活动了, 而这种真实的再现就让自己的作文有了个性的光芒, 情节就新鲜光亮了。

由此可见, 写作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段, 也是观念形态活动的过程。要让孩子学会写, 就要先让他们学会想。如果思考角度多, 那么其写作的路子就会宽阔。因此, 我们在指导习作时, 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训练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 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 写《一个熟悉的人》, 可以启发学生从人物的性格、脾气、品德、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这样, 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第二,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 教师在指导孩子们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 要引导其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如:指导写游览的文章, 可启发他们通过描述游览途中看到的美丽景色, 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可以是通过写登上风景点远眺的感受, 把中心定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三, 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孩子的思维是多侧面的, 有的善于逻辑思维, 有的擅长形象思维, 还有的以直觉思维见长。因此, 要根据他们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 引导其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家乡”这个材料, 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爱我的家乡》 (侧重于记叙和抒情) 、《我们的家乡》 (侧重于说明) 、《二十年后回家乡》 (侧重于想象) 。

这样, “一体多练”“一事多写”, 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让孩子们灵活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 就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 点燃创新的火花, 从而写出充满个性、灵性, 让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刘学庆教授说: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 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可见“自由表达”是作文的本真, 教师作为“麦田的守望者”, 应从培养兴趣入手, 为孩子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让他们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以本真、天然、稚嫩、清新的风格展示生活的纯美和高洁。

孩子是快乐的小天使, 孩子的作文应是快乐的, 闪烁着自己个性的光彩。只要我们教师加强引导, 善于发现, 会有那么一天, 他们会朝我们灿烂地笑:老师, 作文——原来很可爱!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5.

篇3:样子多可爱

1.促进学生互相认识,消除陌生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学习欣赏自己和接纳别人。

二、游戏时间

15分钟

三、游戏对象和人数

小学以上的学生,10人以上

四、活动道具

1.工作纸(脸形图)

2.颜色笔

五、活动准备

1.将参加游戏人员平均分为两队。

2.分配活动道具,每人一支颜色笔。

六、活动规则和步骤

1.所有参加人员分为两队,一队坐在内圈,另一队坐在外圈,内外圈的两位队员要面对面坐。

2.每位参加者手持一张工作纸,交给对面的队员;所有参加者按主持人的指示,在工作纸上画上对方面部器官(如发型、左眼、右耳、右眼、左耳、鼻、口、眉毛等) 。注意,这不是画画游戏,所以,不用计较画功,只要尽量观察清楚、认真完成就可以了。

3.在绘画的同时,双方要根据指定的交谈内容相互聊天,互相认识。指定交谈内容包括:兴趣、家庭、喜好、食物、优缺点等。

4.完成主持人的指定任务后,根据主持人的提示,换回自己的画;然后,外圈队员向左移一格,面对另一位新的队员,双方重复上述步骤。

5.轮完一圈后,完成整幅图画;每队选出最漂亮、最善良、最特别的肖像画。

七、游戏效果及反馈

游戏完成后,每位参与者都有一幅“我的画像”,画像与真人相像或不相像都会带来欢声笑语。这是促进互相认识,建立关系的一次良好体验,意义在于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学习欣赏自己和接纳不同。

思考:

1.你觉得纸上的自己和自己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相像吗?哪一部分你认为画得和自己最像?

小结:

原来自己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或许并不相同。

2.你们在画之前会怎么做?会仔细看清楚对方吗?会请对方认真看自己后再下笔吗?

小结:

当你在画别人的时候,你应该仔细观察,这样才能真正看清或者了解他们。在平日生活中,你是否能够很好地了解、认识自己或他人的独特之处?

在認识新朋友,与别人相处时,我们应当互相尊重,仔细观察对方并了解对方的需求。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瞧它,多可爱作文】相关文章:

可爱校园作文04-18

可爱动物作文04-19

高中作文可爱05-04

可爱白云作文05-17

可爱老爸作文05-19

可爱的小狗作文作文08-18

可爱的小鸡作文作文08-18

可爱的骆驼作文05-22

可爱爸爸作文范文05-28

作文可爱的兔子04-10

上一篇:暑假小学期末评语下一篇:描写时间都去哪儿了为话题初三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