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表姑作文

2024-04-25

可爱的表姑作文(精选5篇)

篇1:可爱的表姑作文

有句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其实“二姑”就是我的远亲,从哪里论的叫姑,我也不记得了,我这人在论辈分上一向很呆,好像是我爷爷的表哥的什么什么吧,反正自打我搬进这栋楼,见到她的时候起,就叫姑了。

姑和我住同栋楼,只隔一个门厅,我们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因此,来往就亲密了。我拿她当亲姑看,每次出门若是几天不回来,我就把钥匙放在姑家,回来的时候,我的那些花呀,草呀,鱼呀,狗呀的,准都照顾得郁郁葱葱,又肥又壮。

年后,弟要回北京,购票很紧张,托了好几个人都没买到票,忽然想起,姑父认识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以前曾帮人买过车票。就给姑打电话,让她帮问问,看能“走后门”买到不,姑答应了。

一上午没有消息,下午,我忍不住给姑打了电话,电话里人声嘈杂,姑接电话后第一句就说:“就要买到票啦,你放心吧,晚上我给你送去。”我问:“姑你在哪?”姑说她在车站。是在托熟人购票?放下电话,我忽然觉得有些不对,于是和单位请了假,直奔火车站。

车站售票厅里摩肩接踵全是人,真是慨叹,怪不得要计划生育,中国人实在是太多了,穿过“层层叠障”的排队大军,终于挤到预售北京车票的窗口前,天啊,我竟然看到,姑就在挨挨挤挤的购票大军里。她竟然是在排队买票!一股无法言喻的热,顿时涌上胸口,我激动得简直说不出话。

原来,今年春运车票管理的.严,通过熟人也买不到卧铺车票,姑和姑父就直接在车站轮班排队买票了。从早上7点多,直到下午3点开始售票,整整近一天的时间!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他们是明知道要整整排一天队的啊,也明知道,即使买不到,我也会理解的,可他们竟然去排队!无法言喻我的感动!

想起,郭冬临有个小品叫“有事您说话”讲的也是替人排队买票的事,可那是为了虚荣和面子,姑和姑父是为了面子吗?绝对不是。那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我说不完全。扪心自问,换作我,我做不到她们这样。是啊,在这个人情味越来越淡的社会里,像这样的人,还会有多少呢?

篇2:可爱的表姑作文

春节快到了,存取款的逐渐多了起来。那天我正忙着办理业务,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我抬头一看是表姑。表姑是我奶奶的大侄女,表姑家和我们家是邻村。表姑家有2个男孩子,大哥比我大四岁,二哥比我大两岁。一提到我那俩哥哥,表姑心里美的乐开了花,好像喝了蜜。“要过年了,你大哥给汇钱来了,”表姑告诉我,“你姑父让我给你说一声,家里有新房子了,让你抽空去家看看。”我给表姑支了钱,递给她:“过两天我去家看看。”

有一段时间没到表姑家去了。我知道表姑有房子这事,他们村正实施新农村改造,信用社支持了600万元贷款。

这天我买了点吃的带着房子的疑问,进了表姑的家。表姑父微笑着把我迎进了屋。表姑和姑父住的还是60年代的集体房,一进屋,屋里光线很暗,屋内还是那土炕。房梁被烟熏的都发了黑。在屋子的房梁上还拴着曾经用作挂干粮的钩子。我知道那钩子是用多穗高粱秸做的,僵硬而结实。小时候,我时常和奶奶来表姑家。奶奶从小就疼爱表姑,因为表姑家过的日子很紧吧,奶奶时常接济她。

记得那是70年代初期,我懵懵懂懂的印象中有一次表姑带着我去她们家。那天到了中午的时候了,表姑还没做饭,我饿了,我向表姑要吃的。表姑流着泪告诉我,家里没有好吃的,从那多穗高粱秸儿钩上摘下干粮篮子,给我掰了一块儿红高粱窝头儿。这时街里传来一阵阵敲锣声,听到锣声姑姑哭的更厉害了。年幼不懂事的我,吵着让二哥和我去看热闹。二哥不肯去,我就自己跑出去了。街里站满了人,一个人挎着柳儿黑豆秧儿,一个人敲着锣。那挎着黑豆秧的.那不是姑父吗。敲锣的还喊着什么,我记不清了。后来我才知道,姑父当时为生产队喂牲口。因为家里没有粮食,他偷偷的背回家一小袋儿喂牲口的黑豆,让家人吃。后来让表姑的妯娌嫂子知道了,到大队举报了。

冬去春来,三十年的时间不知不觉的从指缝间悄然流逝。屋还是这简陋的屋,梁还是这乌黑的梁,炕还是那硬邦邦的土炕。表姑父拿出了一摞照片,照片上的房子和主人,分别是表姑的大儿子一家儿和二儿子一家儿,房子装修的可以说是高雅时尚,摆设琳琅满目。表姑父两眼笑的眯成了一条缝儿,他告诉我:“你大哥在沈阳买了140平米的楼房;你二哥在厦门买了120平米的楼房”。表姑说:“马上要过年了,你二哥说,今年让我们去他那里过年,过两天来接我们。”我明白了“有房子”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姑父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他这一生吃尽了苦头,他发誓砸锅卖铁也要供着两个孩子读书。为了不让孩子们再受苦,他们两口子拼命地劳动挣钱,供养两个儿子上学。两个儿子很是争气,一个考入浙江大学,一个考入了东北大学,后来又相继出国留学,老大去了美国,老二去了新加坡。学成归来,一个留在了沈阳,一个留在了厦门。姑父老早就说盖房子,但因为供两个儿子上学迟迟没有盖房子。

我和姑父谈的正意犹未尽。这时传来一阵孩子老人等嚎啕大哭的声音。我们立起身来,隐约辩明哭声是从隔壁家传来的,哭声中还夹着声声的哀唤。随后表姑的本家进了表姑的家。表姑和姑父一块儿迎出屋。来人告诉表姑和表姑父,表姑夫的二侄儿在新农村工地干活摔死了,让表姑、表姑父赶紧过去。是当年举报表姑夫偷黑豆的嫂子家出事了。

我表姑的妯娌家也是俩儿子,老大傻,老二早早的退学不上了。老二还算精明能够吃的苦,在我表姑的对门盖了一处新房子,钢筋水泥结构,彩色瓷砖敷面,很是气派。

篇3:作文,原来也可爱

关键词:兴趣,观察,思维,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显而易见, 写作应是一项快乐的活动, 是孩子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后提笔写成的“我心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 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愉快和尽兴表达的快慰。可现实是:孩子一到作文课便会“笑脸变苦瓜”“忧愁上眉头”, 无声地告诉你:“没兴趣!”“写什么啊?”那怎么才能引导孩子由“怕”到“爱”, 构思新颖奇特, 写出彰显个性的作文, 让写作真正展示生命的自由、充实和快乐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兴趣, 让孩子对作文油生爱意

怕, 是因为孩子对作文不感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的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孩子就有了写作的热情, 就会乐意去写, 自觉去写, 主动去写。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拟定一些紧贴孩子们生活实际的内容让他们练习很有必要。如在班级开辟写作天地小板块, 笔者在班级里设置了“七嘴八舌评议台”“我行我秀展示台”等栏目,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又提供了展示机会, 提高了他们的写作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 引导孩子找“乐趣”。根据孩子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笔者“以退为进”, 加强作文指导的趣味性,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进入写作状态。

一次习作, 是记童年一次活动或游戏。老师没有如往常一样讲作文要求, 而是饶有兴致地让孩子说说最好玩的活动或游戏, 看谁说得有条有理又有趣。这下, 教室里沸腾了!发言极为热烈, 结果数“打水漂”说得最有趣。于是, 老师带着他们到溪边活动, 并在活动中间特意提醒注意观察。活动结束后, 孩子们很乐意得写下一篇日记, 并在文中说“这是一次最快乐的活动!”

下雪了, 孩子的心也随着飘舞的雪花漫天飞舞。老师趁机把“教室”移到了雪地上。“这节课, 我们和雪娃娃玩玩吧!”孩子们乐极了, 立马脱了外套, 堆起雪人来。一个, 两个, 雪娃娃憨态可掬、栩栩如生。老师又组织开展评比活动, 并且让孩子们与自己的杰作合影留念。在“咔嚓”声中, 定格了孩子们激动的身影, 一篇篇充满童趣、洋溢欢笑的《雪地里的笑声》也诞生了。之后又把孩子们的作文贴在墙报上, 并配上照片, 那一期的墙报让孩子们高兴了好久, 作文课上眉头紧锁的现象也少了许多。

第二, 及时讲评提“兴致”。讲评时, 以写得好的文章为蓝本, 边朗读边评点。这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是一种肯定, 从而激励他“更上一层楼”, 同时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召唤。只要写得真切, 也能够得到当众点评的机会。对写作能力较低的孩子, 只要有可取之处, 也及时加以肯定, 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增强孩子的信心, 使其对作文课产生兴趣。

第三, 课外阅读激“趣味”。对于课外书, 提不起兴趣的孩子恐怕不多。生动活泼、新鲜奇怪的情节总能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笔者经常有意识地推荐孩子们看课外书, 并且和他们一起看, 一起交流读后感受, 讨论书里的字词句式, “为什么这样来开头结尾”等, 还建议他们来续写后面的故事, 可以仿照书上的写法, 从中体会作者写文章的方法。书越看越多, 从童话到诗词, 孩子们的积累也丰富了, 下笔逐渐流畅了, 正如鲁迅说的: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笔者欣喜地看到, 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 文字就像溪水, 活泼欢快地流了出来。

这样, 经过近一年的培养, 孩子们发现:其实作文并不可怕, 就是写自己真实经历的, 自己最想说的话。

二、引导观察, 帮孩子找到充满个性的写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 道路识斯真”。当孩子对写作有了一定的兴趣后, 帮助孩子发掘题材十分关键。为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孩子野外观察、开展活动比赛,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 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个性作文, 其实就是让孩子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真切地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平时是否认真观察生活, 将直接决定能否写得具体生动, 是否真切发自内心。

一个中午, 笔者走进教室, 正巧看见调皮鬼陈X将一团废纸扔向窗外。笔者走到窗前看了看,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好一个垃圾场!废弃的作业纸, 方便面的包装纸, 还有五花八门的瓶瓶罐罐, 这儿一堆, 那里一簇, 小树上还挂着几只塑料袋, 小花小草, 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笔者转念一想:机会来了!连忙将孩子们唤到窗前, 让他们看看如此“风景”。在他们看的时候, 笔者想起了《桌椅的对话》, 于以砖头的独白为题即兴念了一段话, 诉说着自己生活在垃圾堆里的苦恼, 表达它们对从窗户里不时飞出各种“炸弹”的疑惑。孩子们看着、听着, 神色慢慢严肃了。老师不失时机地启发他们以童话、诗歌、记叙文来表达一下眼前的所见。孩子们非常投入, 写出了一篇篇形式不同的文章, 情感真切, 个性鲜明, 让笔者为之一惊!后来孩子们主动要求清理垃圾, 还窗外的空地一个清爽的世界。看着他们在烈日下起劲地劳动, 老师很欣慰。作文需要情感, 情感就来自于内心的流淌。一个中午的时间, 窗外的空地焕然一新。第二天, 孩子们又将日记本交了上来:原来写童话的孩子写了续文二, 还有的孩子写了这次劳动后的感受, 尽管三言两语, 但语言真挚, 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的心。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只是由于他们不善于观察、积累, 所以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孩子们不是缺少生活, 而是缺乏捕捉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因此在平时, 笔者就身边的小事让孩子们在自习课、班队活动课, 甚至课间活动时即时展开讨论, 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因此, 笔者及时抓住偶发事件生成教学佳机:我们曾在教室里追过小壁虎, 欣赏过蜘蛛荡秋千, 还和孩子们一起捉了苍蝇喂蚂蚁, 观察蚂蚁齐心协力搬食物而蹲在地上一个多小时……工夫不负有心人, 孩子们的观察习惯培养起来了, 写作源泉汩汩而流, 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 能“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了”。

三、多方训练, 拓宽孩子的写作思维能力

“思维”, 是写作的重心, 从生活到作文, 中间有一段距离, 要通过思维这个桥梁。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模式单一, 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 使孩子作文形成定势, 久而久之, 他们就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写出的作文结构雷同, 千篇一律, 根本谈不上有新意了。

针对这个情况, 笔者采用在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的方法, 利用课文的“补白”写话来训练孩子的写作思维。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 就预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当父亲看到巴迪精心装饰好的诗歌稿纸时, 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发言, 有的说父亲看出巴迪在信心十足地等待他的表扬;有的说父亲发现儿子骄傲的情绪了, 有的说父亲在思考怎么评价儿子的第一首诗……在他们充分表述后, 再让他们写下来, 就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然后又放手让孩子们去体会巴迪听到父亲说“糟糕透了”后的心情, “他眼眶湿润的时候在想什么呢?”也让孩子们写在文中句子的旁边。这样读思结合, 在理解了课文难点的同时, 还感受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训练了写作思维。这样一来, 孩子们知道如何刻画心理活动了, 而这种真实的再现就让自己的作文有了个性的光芒, 情节就新鲜光亮了。

由此可见, 写作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段, 也是观念形态活动的过程。要让孩子学会写, 就要先让他们学会想。如果思考角度多, 那么其写作的路子就会宽阔。因此, 我们在指导习作时, 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训练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 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 写《一个熟悉的人》, 可以启发学生从人物的性格、脾气、品德、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这样, 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第二,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 教师在指导孩子们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 要引导其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如:指导写游览的文章, 可启发他们通过描述游览途中看到的美丽景色, 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可以是通过写登上风景点远眺的感受, 把中心定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三, 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孩子的思维是多侧面的, 有的善于逻辑思维, 有的擅长形象思维, 还有的以直觉思维见长。因此, 要根据他们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 引导其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家乡”这个材料, 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爱我的家乡》 (侧重于记叙和抒情) 、《我们的家乡》 (侧重于说明) 、《二十年后回家乡》 (侧重于想象) 。

这样, “一体多练”“一事多写”, 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让孩子们灵活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 就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 点燃创新的火花, 从而写出充满个性、灵性, 让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刘学庆教授说: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 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可见“自由表达”是作文的本真, 教师作为“麦田的守望者”, 应从培养兴趣入手, 为孩子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让他们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以本真、天然、稚嫩、清新的风格展示生活的纯美和高洁。

孩子是快乐的小天使, 孩子的作文应是快乐的, 闪烁着自己个性的光彩。只要我们教师加强引导, 善于发现, 会有那么一天, 他们会朝我们灿烂地笑:老师, 作文——原来很可爱!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5.

篇4:写作文变得可亲又可爱了

关键词:模仿;尝试;创新

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人文思泉涌,有的人却木然无知。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万事不感兴趣,一切无所用心,遇事迟钝,没有感慨,没有见解。我们现在的学生,很多属于后者。因为不善于感悟,所以主动积累材料的路子几乎被堵死。作为教师,在课堂中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拓展的课外阅读也是少之又少,学生既没有创作的源泉,又失去了创作的动力。因此,再聪明的学生也是难为“无米之炊”。

值得庆幸的是,创新作文的推出重新界定了优秀作文的标准,即“只要是以前没有说过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就是创新;只要是在读了别人的文章激发灵感而写出的好文章也是创新”。所谓创新作文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去作文,写作文似乎变得可亲而又可爱了。消除了对写作文的惧怕心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为作文积累“要说的话”。

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这就要求师者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找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做到,对于生活中的某一物、某一事、某一现象都不轻易放过,多加思考,就一定能想出意思来,悟出道理来,品出情味来在齐齐哈尔市“创新写作开题大会”上,山东省淄博市的专家讲述了作文中如何将模仿转化为创新的例子,我觉得操作性很强,深受启发,回到课堂就作了一次探索性的尝试。我先是给学生读了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小狗,小孩,过路人》,大致内容为:一只无家可归的小狗流浪到了小孩家门口,它渴望开门的小孩能将它抱回去。可是小孩并没有像小狗所预想的那样,他怕母亲的责骂。但是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善良的小男孩还是将可怜的小狗收留下来。这一切都被一个过路人看在眼里,通过过路人的心理表现了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爱。

还有一篇题为《月亮》的文章。大致内容是:三十年前,生活贫困又孤单的农村的父子俩,在院子里看月亮,孩子觉得月亮像蛋黄煎饼,而失去了妻子的父亲却认为月亮像隔壁一个叫娥的寡妇的脸盘子;三十年后,生活富足了,父子俩变成了爷爷、父亲、儿子三人,当年的儿子做了父亲,现在的儿子也同样失去了母亲。听到这篇文章,学生们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他们同是运用几个镜头,展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这样的文章,内容丰满,主题突出。我鼓励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去写作文,通过大胆想象,去追求同样完美的效果。下面是模仿的创新作文:

例1:《警察、小偷、医生和他们的孩子》

现在社会变化真快,就连上帝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现代人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警察抓了一个小偷,在回去的路上和一个医生相遇,三人一见面就聊得很投机,这时一把钥匙出现在他们面前。医生说:“如果这把钥匙能变成一把手术刀,在给病人动手术时让病人没有痛苦那该多好啊!”这时小偷摇了摇头说:“如果这把钥匙能打开千家万户的门,我就不会为打不开别人家的门而烦恼了。”警察将这把钥匙拿起,心理暗暗地想:“要是这把钥匙能打开法制之门,让这个世界没有犯罪,我也可以歇歇了。”

几年后,小偷被刑满释放,娶妻生子,而警察和医生也早已成家立业,他们的孩子恰巧是同学。一天,一把钥匙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时他们不希望它是一把手术刀,也不希望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更没有警察那样高尚的思想,他们只希望它能变成一件好玩的玩具。

这篇作文的小作者的作文水平在班级中属于中等,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对他来说就已经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了。学生们特别高兴,也从中深受鼓舞,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的心与作文之间的距离缩小了。简单地概括起来,这条作文的创新之路就是:学习他人的具体文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写法概括联系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创造性地进行模仿,就一定能让我们的作文学习进入良性学习的轨道。

篇5:可爱的表姑作文

关键词:作文,学生腔,可爱

什么样的人, 会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话, 可以变成什么样的文章。每一种人都会有自己的说话风格, 我们常把它叫作“腔调”, 如, 官场人物、生意人、教师等等, 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腔调”。学生呢, 也有自己的说话或写文章的风格,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生腔”。不过, “学生腔”一词平时人们在提起它的时侯似乎常把它当作贬义词, 人们常常告诫我们在作文中尽量不要带学生腔, 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作文中, 同学们总是认为将自己的话题说得越全面越宽广越好, 只怕还有说漏掉的地方。而话题作文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作文的范围远远宽于传统的作文命题, 这样一来, 一个宽的作文范围, 又加上同学们在选择材料和立意时总是力求全面宽广, 写起来非常容易失之空泛。那么, 怎样才能找准切入点, 让“学生腔”变得可爱呢:

一、忌贪大求全宜缩小话题

化大为小, 就是作者通过对话题的整体思考, 从宽泛的话题中演绎成一个小角度。“择其一点, 不及其余”, 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一针见血”。笼统而缺乏具体内容, 那就只会大而化之, 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将话题再加以限制, 如可加限制性定语, 也可加中心词或补充的修饰成分。

试以以下两道高考题为例:

04年北京题:以“包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04年上海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如果按照同学们一般的立意构思, 第一题肯定会是先解释什么是“包容”, 然后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例子, 说明他们是怎样会包容。最后说, 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包容。倘将话题加以缩小, 加定语:某人 (父母、朋友、亲人、师长等等) 的包容;或加中心词:包容的恶果, 包容的最高境界, 包容的回报。不论是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都可能集中笔墨来写。第二题同理, 可写忙的实质, 为谁而忙, 忙中失去了什么, 忙可以作淡漠亲情的借口么, 等等。

二、忌偏执狭隘宜辨证合理

有不少青少年学生显得很执着, 为理想奋斗的脚步从没停下过, 但同时他们又经常会发现, 自己常感到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有时甚至处处碰壁。这种情形在作文里也经常有反应。表现在议论文中, 便是观点偏执甚至错误, 表现在记叙文或散文中则是文意低沉, 色彩灰暗。我们要学会用辨证法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不但要运用辩证法来看待世界, 还要学会以辩证法来组织文章材料或进行立意。作文实践中用得比较多的辩证思想主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看事物要看主流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质变量变的关系, 发展的观点, 等等。

三、忌“愤世嫉俗”宜“阳光灿烂”

青年学生满腔热情, 一身正气, 天下兴亡, 系于一身。这本是好事, 然而不少同学极容易在文中变得“愤世嫉俗”起来。鲁迅先生早就说过, 辱骂与恐吓绝不是战斗。同样道理, “愤世嫉俗”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高考出题时体现出来的与热点问题保持一定距离, 也正是这个原因。高考是一种选拔, 也是一种导向。当然, 过于“愤世嫉俗”, 有时也是与同学们不会辨证地看问题有关。总之, 文章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要“阳光灿烂”, 自然就会打动阅卷老师了。

四、忌千人一面宜体现真我

青年学生常处于这样的矛盾中:一方面追求个性化, 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表现得很率真, 不屑于做作。另一方面, 又有盲目的趋众心里, 表现在文章中, 就容易变成千人一面。人们平常说的“学生腔”, 经常就是指这种情况。千人一面是一种生活积累的问题, 也是一种技巧性的问题, 同时还是一种阅读量的问题。一般来讲, 生活积累丰富, 阅读面广的同学, 在文章立意、材料组织等方面就容易避免这类的错误。

诚然, 学生作文总会有一些套路、模式, 这是无可厚非的事, 但一定要避免千人一面的现象出现, 要勇于写出真我来。针对这种情况, 我认为:首先、选择合适的文体。平时作文要求同学们训练各种文体, 是为了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 考场中的话题作文如果没有文体的特别要求, 则宜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去写。举一个学生作文的片断为例: (关于“创新”的话题) 鲁迅先生对当时的状况态度激烈无比:“天才?这样的土壤中是培养不出来的。”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又是怎样一个土壤呢?曾看过几篇高考满分作文, 属于散文类的。无一例外, 上面尽是典故的堆砌。我当时就诧异:难道应考作文就是练习“拼典故”么?文章里面可曾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我不得而知。于是我诅咒着古人:你们死即死耳, 怎么把自己残破的行装作宝贝加于后人呢?是啊!我们的故人啊, 情随事迁, 我们又何必要拘泥于你们的节律呢?我们也该有自己的东西啊!这位同学善于用散文笔法写出对议论文中素材的分析, 推理严密, 富有激情, 而又不失文采。其次, 议论文写作中尽量避免“简单三段论”——我的观点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证明了……所以我们要……第三, 注意积累有特色的素材, 有特色的素材将是你作文的“核武器”, 尤其是议论文的材料, 尽量不用人云亦云的材料。这需要平时的阅读积累。举一个学生作文的片断为例: (关于“创新”的话题) 夜为了改变黑的单调, 于是有了明星;朔漠为了远离黄沙的枯燥, 于是有了绿洲;海洋为了缓解深蓝的沉郁, 于是有了岛屿。厌倦了赋的华丽, 产生了诗;习惯了诗的刻板, 产生了词。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创意就像漆黑里的一点灵光闪耀。 (开头)

文中涉及的材料有:香水公司的女老板、庄园主出售木炭、冷饮店商贩免费派送爆米花、“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辛弃疾语) 、布鲁诺、伽利略、陶渊明、竹林七贤、郑板桥、鲁迅、李敖、中国共产党等等。

这位同学平时作文就常表现一种特有的气势, 尤其是素材丰富, 且运用起来不落窠臼。

上一篇:第一季度总结下一篇:申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