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___落花生

2024-04-26

公开课教学___落花生(精选6篇)

篇1:公开课教学___落花生

公开课教学——

《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南雅小学

王善才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等一系列活动,十分自然地揭示了主题思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四年级初始是训练质疑的最佳时机,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4、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5、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

教学过程: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解题

师:其实,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那为什么把花生叫做落花生呢?老师课前查找了一段资料,咱们一块来看一下。(出示课件: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多音字、轻声词),正音。

3、读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课文。

2、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3、小结

师:你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真了不起!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指板书齐读)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生答略)

师:是呀!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段话,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花生,那么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能说说吗?

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

1、提出问题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学生谈收获。

3、学生质疑预设:收获后为何用“居然”?(合作解疑)

4、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

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哪!来,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惊喜之情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师: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教学过程:

一、回顾“种花生、收花生”,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师:花生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人,高兴之余,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一起过一个收获节,一方面让我们品味到花生的香甜,另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而又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

二、质疑解疑,品读研析“吃花生、谈花生”。

(一)发现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吃花生、谈花生”部分,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质疑解疑(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1、预设一:爹爹的到来为什么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师: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师补充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所以说——(生:实在难得)

师: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2、预设二: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交流: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这段话?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3、预设三: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好吃,又善于展示自己,也很有用处,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对不同见解,也应肯定。师: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儿!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比,干什么?(生:作比较)

师:聪明!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 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或物?结合实例来说说。(如清洁工、老师、蜡烛、春蚕、太阳等)

6、父亲的这次谈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7、许地山确实把父亲的话印在了心上,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他曾经说过:(课件出示: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学生朗读。

8、是的,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许地山的资料,让学生朗读体会许地山的成就。学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许地山油然产生敬佩之情?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重点写谈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是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2、同学们,许地山在这个收获节上可以说收获颇丰,品尝到了花生的香甜,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还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谈话的教育,这就是生活的教育。同学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记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四、小练笔。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想对落花生说些什么呢?是想再一次的赞美它?还是要给它一些另外的建议?请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种花生

收花生

不图虚名 落花生

(借物喻人)

吃花生

默默奉献

议花生

教学反思: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四年级初是训练质疑的最佳时机,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练习题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合作、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中间教师顺学而导,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想学、要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但是,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这时,我们应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学生则及时表扬。同时,对勇于提问的学生,老师要用语言、眼神、手势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总之,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只等待老师发问的被动学习心态,能促进积极思考意识的形成。改变原有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

篇2:公开课教学___落花生

泥河小学 汪凤林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讲文明懂礼貌的必要,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美好。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在生活中做一个懂礼貌的人。

3.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写作格式,积累写作经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懂得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刚才同学们和老师在课前问候的时候,不仅面带微笑,而且相互鞠躬了,这就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美德。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谈礼貌”(齐读课题)

二、解读古训,明白观点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她有句古训:(出示)(1)请同学们把这句古训自由地大声读一读,把它记在心里。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书中就有它的解释,看谁先找到。

2.那么,作者引用这句古训,是想表明什么观点呢?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一起读一读。(出示观点)(板书:提出观点: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3.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作者还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4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相机板书:举例论证:问路 乘车 理发)

三、研读事例,懂得道理

1.过渡:下面,请同学轻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人物特点,注意抓住人物的态度、语言、动作来体会。

(1)《说岳全传》中最主要的一个人物是谁?通过朗读,你体会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你具体从哪里看出岳飞的彬彬有礼? 是啊,下马表示对人尊敬。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了。

②谁想来做一回彬彬有礼的岳飞呢?我们一起来。

③当老者看到岳飞礼貌待人,使用了礼貌语言,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啊,这就是所谓的“礼到人心暖”。)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牛皋这个人物呢?(4)牛皋的无理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谁能把牛皋的无理表现出来?

②如果我是这位老者,一定不告诉你,事实证明,他问到路了吗?

(3)是啊,他们的态度不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我们有求于人时,应该有礼貌,因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4)学完了第一个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的表达方法。(正反对比、通过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道理)

(5)是的,作者将故事与道理紧密结合,很有说服力。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出示学法)

4.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学法,自学第二、三两个小故事。

师巡视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5.过渡:许多同学很会学习,既能绘声绘色地读书,又作了认真的批注。下面我们先交流第二个故事:乘车

(1)请一、二组同学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2)我想评价:女青年和小学生的态度如何?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们的礼貌表现出来)

(3)设想一下,如果两人不讲礼貌,那情景会怎样?(4)可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多么重要啊。(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这段文字的写作方法你发现了吗?(通过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道理)你懂得对比观察了。6.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周总理对于礼貌又有怎样的诠释呢?(1)请三、四组同学来读一读。

(2)周总理是谁?故事中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抓住“安慰”“幸亏”和三个“您”体会)周总理不愧是国家总理,他真是一个有礼貌,又有修养的人。(3)那么朱师傅在这前后又有什么反应呢?(由深感不安到深受感动)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朱师傅的心理变化吗?

你看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作用可真大呀,它把这次的意外轻而易举的解决了。(4)难怪作者说:

(齐读)你看,礼貌待人的好处真多,现在这个练习你会吗?(出示填空)3.说的真好,难怪作者在最后会这样说——(师板书:总结归纳:和谐 美好)

4.你看,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多么重要。其实作者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我们做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理解色字的意思)

5.除了书上的这一句古训,古今中外,还有很多人对礼貌有着经典的言论,相信大家收集了不少,谁来交流一下?

四.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运用(课件出示)1.学校文明礼仪体现在哪里?

篇3:公开课教学___落花生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讲评是在命题指导和作文批改的基础上, 对学生作文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教学内容:

作文教学没有现行的教材, 主要是依据学生的作文情况, 确定教学的内容。本节作文讲评课的教材就是学生习作。《家庭里的____》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家庭里的”限制了写作范围, 要求学生将题目补充完整, 写一篇叙事类的记叙文。文题贴近生活, 适合学生写作, 学生也有内容可写。

讲评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作文训练的重点及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确定的。特别是针对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加以分析以便学生吸取经验或教训。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以记叙为主, 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写出真情实感。学生的习作大都叙事完整, 主旨明确, 条理较清晰, 但感觉有些不够生动具体, 缺乏必要的描写。因此, 本节作文讲评课主要从描写技法的角度对学生加以指导, 并将课上所学的描写技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修改中,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

2.在写作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 从描写技巧的角度进行文章修改指导。

3.引导学生感受描写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 感受描写的魅力, 掌握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描写技法修改文章。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节作文讲评课以学生欣赏、评价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理论依据是叶圣陶先生“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叶老曾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 这次作文讲评课要着重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修改的能力。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 (写作) 的主人, 是主体。故本节作文讲评课, 安排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欣赏、评讲作文。

作文讲评不只是指出问题、纠正问题, 更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在讲评过程中, 应多表扬、多鼓励, 扬长避短。努力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 满足并创造学生的成就感, 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激发写作兴趣。

本节课创造性教育的要点在于让学生自己欣赏评价作文的情况, 发现描写的魅力之所在, 再总结描写的技法, 落实到对作文的修改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到写作实践。使大家形成一个共识, 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学会写作。

2.学法:

本节作文讲评课只不过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 告诉同学如何欣赏、评价他人的作文, 从中学习方法, 获得启迪, 逐步做到知识的迁移。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修改作文, 掌握了一定的描写方法, 并能够运用, 我们的教学目标才算实现。

作为评讲课, 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例文的写作优点、不足之处。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的。教师给学生提供引导, 学生学着讲评。如, 怎样从词句入手, 抓住重点, 深入分析评讲。让学生学会评价别人的作文, 总结写作技法, 并进行修改。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欣赏我们班同学的作品。这几天里, 我一直沉醉在大家的作品中, 似乎和大家一起经历着家庭里的风波, 感受着家庭里的温馨, 为家庭里的趣事开心, 为家庭里的矛盾苦恼……刘佳媛同学家那场惊心动魄的电脑之争、李志威同学家的手机风波、傅媛同学的能言善辩、朱康梁同学的幽默诙谐……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从同学们的习作来看, 大家对这道半命题作文题的补充做到了明、亮、顺、雅, 每一个作文题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眼球。大家也能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并加以完整的叙述, 使文章主旨明确、条理较为清晰, 语言流畅, 表达了真情实感。

二.评头论足: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篇习作, 老师读第一篇, 请一个同学读第二篇, 大家边听边比较, 你会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呢?为什么?

生发言。

师归纳:两篇文章都正确地补充了题目, 完整地记叙了事件, 也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但相比较之下, 大家都觉得第二篇文章生动形象, 妙趣横生, 这是为什么呢?如大家所说, 正是因为这位同学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当地融进了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 才使得文章锦上添花。

三.华章共赏:

的确, 记叙文中恰当使用描写, 能妙笔生花, 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历其事, 如临其境”。同学作文中的这些描写就像一粒粒珍珠, 让文章绽放光彩。其他同学的习作中也有一些描写较出色的片段,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看从中能获得哪些写作技法上的启示。

1.展示例句, 学生本人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 并阐述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北风呼呼地乱刮, 操场边的梧桐树被风折磨得只剩一个精瘦苍劲的躯干。教室里的灯还亮着, 白得凄凉, 白得吓人。雨淅淅沥沥地滴落在窗户上, 击出“啪啪”的响声。教室里空空的, 只剩下在教室中呻吟的我, 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失望地坐着, 等待雨下小点再回家。——吴一非《家庭里的温暖》

一下校车, 我就大步向家走去。墙边的一些野草似乎在对着我笑, 电线杆上的麻雀哼着欢快的歌曲, 就连小区里的大狼狗都变得可爱了, 觉得它那“汪汪”的狗吠声都变动听了。——曾晴《家庭里的幸福》

归结:环境描写要渲染

2.展示例句, 学生本人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 并阐述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只见奶奶正坐在椅子上发呆, 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 留下了一道道明显的泪痕, 好像千万条溪流都要汇聚到大海里一样, 她的眼泪顺着脸颊, 从下巴一滴一滴地滴到地上, 让人看了十分揪心。——何文健《家庭里的烦心事》

5岁的小堂妹脸圆圆的, 两只眼睛忽闪忽闪, 大而清澈。小小的手臂嫩藕似的, 十分招人喜爱。——冯亦鸣《家庭里的趣事》

归结:外貌描写要出众

3.展示例句, 学生本人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 并阐述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怎么那么高兴啊?捡到钱包了?”妈妈喜笑颜开地说。老爸装模作样地说:“哪有, 捡到了也不给你。”“那你干嘛那么高兴?”“你还不知道啊?宝贝儿子在奥赛中又得奖了!”——刘俊康《家庭里的天气》

“你的书清好了没有呀, 水带了没有呀……”妈妈又开始唠叨。“我全部准备好了!”我几乎是大喊出来的。——周瑛《家庭里的唠叨》

归结:语言描写要精彩

4.展示例句, 学生本人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 并阐述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她剥开糖纸, 慢慢地把糖放进嘴里, 仿佛想一点一点品味这小小的礼物。——肖楠《家庭里的笑与泪》

妈妈轻手轻脚地走进了房间, 为小男孩盖好了被子, 并轻轻地吻了一下小男孩的额头。——郭蕊《家庭里的小秘密》

归结:动作描写要传神

5.展示例句, 学生本人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 并阐述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我让给谁呢?若让给妈妈, 爸爸会给我一顿训斥;若让给爸爸, 妈妈会给我一阵唠叨。不让吧, 那我可就活不长了。——刘佳媛《家庭里的电脑大战》

看着妈妈在厨房张罗晚饭的身影, 我的心盛满了暖意。这时的我如同脱下了一件厚厚的外衣, 变得无比轻松, 呼吸仿佛都变得自由, 吸进的是带着甜味的空气。——徐梦琪《家庭里的温暖》

归结:心理描写要细腻

四.毛遂自荐:

学生分成4人小组, 交流自己的作文, 向大家推荐自己或他人习作中描写精当的语段并品评。

五.我来DIY:

大家分成4人小组讨论, 从环境、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给第一篇例文添加描写的片段。小组代表朗读添加的内容或讲述本组的构思。

六.名作熏陶:

欣赏了这么多出自于同学之手的描写片段, 也许我们的脑海里会突然浮现一些描写精当的名段名篇。这些在记叙中巧妙地运用了描写的精彩语段, 就像璀璨的明星, 闪耀在文学的星空, 也照耀着我们的写作之路。

齐读《社戏》中的描写片段, 并欣赏。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阿发一面跳, 一面说道, “且慢, 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 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 我们的大得多呢。”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 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大家跳下船, 双喜拔前篙, 阿发拔后篙, 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 我们已经点开船, 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几尺, 即又上前出了桥。

七.归纳小结, 寄语升华:

状难言之景如在眼前, 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八.布置作业:

篇4:公开课教学___落花生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四篇关于“真情”“爱心”的文章,已经对“感恩”有了铺垫性的认识,能够理解感恩的意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感恩”的含义,写出真情实感;

2.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会感恩;

2.写出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测试卷、歌曲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学过《真情回报》这一课,大家有什么看法?

师:对,真情一定能得到回报。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有关“感恩”的随笔化作文课。

2.板书:感恩_______

二、调查问卷

1.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答卷。(问卷内容略)

2.教师小结:选A得10分,B得8分,C得5分,算算自己的得分,如果你的分数越高说明你的感恩意识强,分数越低说明你的感恩意识有待提高。

三、真情感受

1.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2.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讲述感恩的真实故事。

故事内容: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3.教师小结

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又怎能不常怀感恩之情呢?谁能说说你感恩谁?为什么感恩?怎么感恩?

四、说感恩

1.小组内说感恩,然后汇报交流。

2.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感恩所有对我们好的人。感恩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也可以付之于行动。请你们拿出笔记录一下你认为印象最深的感恩故事吧!

五、写感恩

写作要求:要写出真情实感,句子通顺、完整。

六、品感恩

学生读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自评、组评、桌评的方式对作文进行评析。

七、改一改

师: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大家的建议,把自己的文章改得更美一些。

八、教师小结

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觉得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如果我们曾感动于羔羊跪乳、落红护花,那么,你的生活是多彩的,是幸福的。

篇5:《关雎》教案__公开课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一)整体感知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

(二)研讨探究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篇6:公开课教学___落花生

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小节组成:第一小节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小节是在第一小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小节是在前两小节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文化创新的主体以及对文化创作者的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举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难点:文化创新的作用 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较难持久,在进行新课讲解的过程中,要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多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类别

新授课  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对动画的历史特点以及动画的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学习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3min)观看视频《经典国产动画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画的发展有了很大改善。动画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改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随之导入新课内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新课讲解](28min)“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讲解: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的现代动画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原因是它对传统动画进行了创新,传统文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得以发展,得以传承。

那么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旧的文化形态逐渐消亡和新的文化形态开始出现,而这样的一种形式其实就是文化的创新。

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呢?我们回到(过渡)我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上来。

现代动画是在传统动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根据我国动画的创意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设计,1、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说明理由?

同样的,动画的创意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设置,我们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现代动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慢慢发展起来的。这就说明了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社会实践这一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出发来进行文化创新。

2、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在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生产力的变化-观众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欣赏不到这样的动画呢?

正如同学所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创新,也需要社会实践为它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其准备充足的条件。由此我们就应该知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之前我们所讲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和作用,反过来,文化创新又对社会实践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有人说,动画片给儿童的一种娱乐,对它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由此看来,社会实践能够推动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也能够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但是所有的文化创作都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吗?(同学举例)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那么文化创新除了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联系现代动画的发展。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动画融入了很多我国文化元素,动画通过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创新,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

文化创新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路。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进行总结: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归纳总结.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解决难点)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必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文化创新的要求有哪些呢? 探究我国动画与美日相比有何缺陷。

文化创新的要求:必由之路、两个主体、投身社会实践 [知识小结](3min)(先学生自己总结,再学生老师一起总结)

[学生谈感悟](1min)

上一篇:高石碑镇村卫生室2012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第一季度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生英文歌曲-适合四五年级学生课外学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