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简史

2024-05-14

西方音乐简史(精选6篇)

篇1:西方音乐简史

1.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那时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一开始欧洲还没有合适的记谱法,只能采取口耳相传的方法记录流传音乐文献。后来最早的记谱法“纽姆谱”发展出来,但只能用简单的线条暗示音的长短高低。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音乐除了宗教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由西班牙一个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2.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 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代)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此时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音乐内容开始涉及世俗生活,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的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

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一个重大事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人人皆可凭借虔诚信仰与上帝相通。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一群众化的音乐形式,由教徒在礼拜仪式上自行演唱。同时,罗马教庭为了对抗宗教改革,力图强化圣咏在宗教音乐中的统治地位。帕莱斯特里那发展了织体复杂的多声部圣咏,把这一体裁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在16世纪后期,中世纪的调式音乐逐渐进化成以大小调为基础的调性音乐;人文主义者也发出了“与对位法战斗”的呼喊,单声音乐随著古希腊和罗马衰亡而消失1000年后再次回到了历史舞台上。

3.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

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精华区在下的拙作《巴罗克实况》,在此不加赘述。.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作曲手法)后继无人,早在此二十年前欧洲乐风就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 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5.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族乐派。

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此派的代表人物。

7.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 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不象以前可以冠以“xx时代”。

也许叙述过去的一千年音乐的发展容易,预测这一千年音乐的发展趋势确实困难。人类的听觉艺术--音乐将何去何从?我们所能做的,不仅只有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也许我们的某种思潮,会将音乐的潮流引向一个新的地方„„

篇2:西方音乐简史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与作品赏析

教 案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姜 可

第一讲 爵士乐

教学目标:学习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爵士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的发展脉络、爵士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爵士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一、爵士乐的起源

1.爵士乐的来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布鲁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即兴——专门作曲;农村——城市

音阶:自然大调音阶增加降Ⅲ级和降Ⅶ级音 1 2 b3 3 4 5 6 b7 7 节奏:三连音

拉格泰姆:最初是一种钢琴音乐,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音乐特点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复杂的切分。2.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

二、早期爵士乐 1.新奥尔良爵士乐

杰利·莫顿

2.芝加哥爵士乐

与新奥尔良爵士乐的区别:⑴增加了萨克斯管(后来成为爵士乐队标配),用吉他代替班卓琴;⑵音乐更加紧张、激烈,更有驱动力,常用2/4拍代替4/4拍;⑶单独的乐器独奏更为突出,引子和尾奏应用普遍。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三、摇摆乐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演奏的,具有黑人音乐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开始在纽约兴起。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整个国家呈现经济大萧条景象,银行倒闭、工厂停工、铁路公司破产、失业工人剧增,与音乐有关的唱片业衰落,爵士音乐家录制唱片的机会锐减,这时,只有在纽约的舞厅里仍然活跃着大型伴舞乐队,而且雇佣爵士乐师,于是,很多爵士音乐家从芝加哥来到纽约,开始了30年代纽约大型爵士乐队的新时期(又称“大乐队”时期)。

艾林顿公爵

四、比波普

大型乐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衰落,主要原因在于大 型乐队演奏的摇摆乐已经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特别是有些年轻的黑

人音乐家觉得,爵士乐为了取悦白人听众,已成了大众娱乐的工具,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于是,他们企图创新,追求一种

新的风格,这种新风格就是“比博普”(Bebop),简称“博普”(Bop)

比博普音乐让人听起来好像是随意的、神经质的,但是它充满了

激情和紧张的动力,是演奏家精心设计、全心投入的创作,是自我陶

醉的产物,它又回到了小乐队形式,通常由3至6人组成。他们强调

个人的即兴演奏,并且演奏时不用乐谱,这一点正是他们用来抗衡摇

摆乐按谱演奏的一大举措。

五、冷爵士和硬波普 1.冷爵士

20世纪40年代末,作为对比博普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柔美的,更温馨、更舒缓放松的爵士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冷爵士” 它主要由白人音乐家组成,并集中在美国西海岸,故又称“西海岸爵

士”。

音调轻柔淡雅,音质柔和干爽,常体现出一种松弛感,演奏

更舒缓平滑。有人认为,冷爵士是为亲密爱人和浪漫风景线而准备的音乐。至今成千上万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仍然播放着冷爵士。

迈克尔·戴维斯

戴夫·布鲁贝克 2.硬博普

20世纪50年代,冷爵士几乎领导者整个爵士乐坛,但是并非

人人都喜欢“冷”,与此相对的,60年代爵士乐的另一半江山由硬

博普所统辖。

硬博普于50年代末在纽约黑人乐师中兴起,他们不满于冷爵士

那种深受古典音乐影响的风格,力图复兴比博普,并强调黑人音乐

原有的强劲节奏,突出激昂、热烈和持续的特征;旋律中的间歇处

添以华彩、激进的古典。

六、自由爵士

20世纪60年代,爵士乐创作飞速发展,创作者想尽一切办法

来进行创新,他们打破了一切传统的创作规律,试图破坏结构和调性的感觉,引进意外因素。

特点:1.自由调性

2.全新的节奏概念,将节拍与对称性统统打乱 3.从世界各地的音乐中汲取素材 4.把乐音概念扩展,使其延伸至噪音。

七、现代爵士乐 1.摇滚爵士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尝试将摇滚乐

和爵士乐融合起来。开始,他们只是在摇滚乐队中增加管乐声部来演 奏间奏等,后来慢慢有了更多的发展,代表乐队“血、汗和泪”、“芝

加哥”。2.拉丁爵士

拉丁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拉丁爵士

真正的盛行则是在60、70年代以后。拉丁爵士的特点是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同时也将复杂的拉丁节奏渗入到

爵士乐之中。其中以兴起于巴西的波萨诺瓦最为典型。3。波萨诺瓦

波萨诺瓦是曼波音乐与冷爵士相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吸取了一

些桑巴音乐的特点,它的音响效果不喧闹,给人的直觉像是歌手与

听众聊天时的窃窃私语。波萨诺瓦旋律性不强,而且有很多的变化

音,它不像曼波那样仅注重旋律和节奏型,而是强调和声、节奏、旋律的整体效果,4.酸爵士

酸爵士兴起于80年代末,它将爵士乐与嬉蹦乐(hip-hop)结

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商业化。酸爵士经常采用嬉蹦乐的编曲模式,DJ的“刮擦”技术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嬉蹦乐的乐队基础上萨克斯、小号等爵士乐中常见的乐器以音乐背景的形

式作即兴演奏。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爵士乐的个性。

第二讲 乡村音乐

教学目标:学习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乡村音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音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乡村音乐的起源、乡村音乐的发展脉络、乡村音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乡村音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乡村音乐的起源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收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与城市里的伤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带有教浓的乡土气息。山区音乐的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有时也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乡村音乐乐队里没有鼓)为代表。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有时也参加地区性的巡回演出。它与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离,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0世纪20年代,有些电台为了迎合农村听众的口味,开始播放山区音乐,如芝加哥的“民族谷仓舞”节目(1924)、纳什维尔的“老式大剧院”节目(1925)等,这种节目一经推出很受欢迎。渐渐鼓励了山村音乐的乐师去电台录音,也激发了唱片公司去各地发掘人才、录制唱片。从此,乡村音乐开始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

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鲁斯、白人山区歌谣以及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被认为是乡村音乐的开创者,并冠以“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他的歌唱从容、悠然,并且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真假声来回转换的山区民间唱法。罗杰斯一生共录制一百一十首歌曲。

二、西部摇摆

20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东南部经济的不景气,是的唱片销量急剧下降,乡村音乐只能通过大量的广播节目而维持它的听众。此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原来的演唱组逐渐被个人演唱所替代。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克萨斯的鲍勃·韦尔斯(Bob Wills)在乡村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牛仔歌曲和摇摆乐的成分,创造了一种类似“大乐队”阵容的西部摇摆(Westen Swing)风格。1933年,鲍勃·韦尔斯将这种集合了舞蹈节奏、提琴音色、大乐队阵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他的新型风格成功推向了市场,从而使其获得了“西部摇摆之王”的称号。

三、蓝草音乐

20世纪40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区还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另一个分支,叫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它在乡村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古老的玉米脱粒晚会上的班卓音乐和提琴音乐,以及南部山区的叙事歌曲等因素发展而成。

蓝草音乐的演唱一般都是多声部的,除主旋律声部外,往往还在上方用假声叠置一个和声声部,有时还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两个低音声部。它的伴奏乐器以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有时还采用曼陀铃、低音提琴等民间乐器,传统乡村音乐没有架子鼓的特点也在蓝草音乐中得到保留。蓝草音乐的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每分钟160-30拍左右。

蓝草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受爵士乐的影响,常在乐器段落中加入比较华丽的即兴独奏。

四、纳什维尔之声

20世纪50年代,纳什维尔成了乡村音乐的集中营,著名的乡村音乐家大部分都来自这里。因此,“纳什维尔之声”(Nashville Sound)也成了乡村音乐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乡村音乐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总的来说,它仍是一个地区性的乐种。由于战争的缘故加速了人口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特别是很多南方农村青年,移居到北部和东西部城市。于是,乡村音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有全国影响的流行音乐形式,并被正式称为乡村音乐,有时也叫做乡村和西部音乐(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很多乡村音乐家对于把乡村音乐带出南部或中西部都做出了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汉克·威廉姆斯。

五、乡村音乐的叛逆时代

乡村布鲁斯:即乡村音乐与布鲁斯音乐的结合。代表人物有查理·里奇、罗伊·罗杰斯等。

流行乡村音乐:即在乡村音乐中融入较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更易被人接受和喜爱。代表人物有肯尼·罗杰斯、瑞芭·麦克英特尔等。

乡村摇滚:即乡村音乐与摇滚乐的结合。

六、乡村音乐歌手

乡村音乐经过不断地发展,呈现除了远比山区音乐复杂的局面,各种风格的融合更是促进了乡村音乐的繁荣。20世纪70年代以后,乡村音乐体现出了更加活跃的气氛,因此从风格上更是难以归类。

但是作为美国的“民族流行音乐”,它保留了山区音乐中的传统风格,如: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以及较浓的乡土气息;演唱

中使用较多的鼻音,有时还使用滑音等各种演唱技巧;伴奏以传统的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乡村音乐正是以这些鲜明的个性,使

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知名的乡村歌手有:

约翰·丹佛(John Denver)

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

乔治·斯雀特(George Strait)等。

第三讲 摇滚乐

教学目标:学习摇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摇滚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摇滚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摇滚乐的起源、摇滚乐的发展脉络、摇滚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摇滚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

一、摇滚乐的起源 1.产生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拖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 年战争才结束。而之后50年代的美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

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

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50年代,美国经济稳定,中产阶级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出生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定、富足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没有像父辈那

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备受家庭的宠爱,他们不愿意理解父

母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摇

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

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点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得问

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种三足鼎

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 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

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到了50年代中期,唱片市场出现了两

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导致了原来

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到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

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

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 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早饭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 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 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 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为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 个摇滚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美国。3.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的“种族唱片”的称呼。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摇滚乐,有很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

叮砰巷歌曲: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大多数人所听的流行音乐都是叮砰巷传统风格的延续。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摇摆乐的影响。叮砰巷十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从19世纪末起,那里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弹琴,吸引顾客。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沓,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是“叮砰巷”。叮砰巷不仅是流行音乐出版中心,也成为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创作,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各不相同,内容主要以爱情为主。

乡村音乐:详见乡村音乐一节

二、早期摇滚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是摇滚乐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 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多 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用的风格倾向。1.比尔·哈利(Bill Haley,1925-1981)

比尔·哈利是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 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 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 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父亲是一名卡车 司机,从小家境贫寒,生活在白人社会的底层,因此从小接触了很 多黑人文化,这导致了他的音乐很好地把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融合 在一起。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移居田纳西州孟菲斯,又使得他受到 节奏布鲁斯和乡村音乐的深刻影响。

1953年,中学毕业的普莱斯利被唱片公司发掘,次年发行第一 张唱片《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 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 喜爱。1955年,普莱斯利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 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截止到1960年10月,普莱斯利共录制唱片26张,其中23 张都是畅销金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是第一个使摇滚乐成为当 代流行音乐主流的歌手,也是第一个在表演时加上大幅度扭摆动作 的歌手。他的音域宽广、演唱轻快、抒情热烈,他录制的全部唱片、盒带销售达10亿多盘。3.三种风格倾向

主流摇滚: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温和摇滚: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作为主流摇滚的对立面,这种温和的摇滚风格被称为“温和摇滚”,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

山区摇滚:山区摇滚通常是具有乡村音乐背景的白人乐手,因受节奏布鲁斯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摇滚风格,它由摇滚乐与乡村音乐的前身——山区音乐相结合而成。山区摇滚于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

三、“披头士”与英国摇滚乐

摇滚乐在发展到60年代的时候逐渐失去了原先的光芒,主流摇滚让位于温和摇滚、波普、冲浪音乐等,一时间,围绕着60年代的摇滚乐将如何发展引来众说纷纭,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也正处于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属于美国的摇滚乐却让英国人闯了进来,在“披头士”(The Beatles)乐队的影响下,美国正趋消散的摇滚乐开始重获生机,由此掀起了摇滚乐历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

四、民谣摇滚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使得年轻人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离开加藤,来到郊区或乡下,组成社团,过着一种简朴的群体生活。他们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反对既有秩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方面也反其道行之,越古怪越好,而且还普遍服用致幻药物。因此他们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青年人。

在这种背景下,摇滚乐构成了60年代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感和愿望,说出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60年代的摇滚乐与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显然更进了一层。这些,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民谣摇滚之中。

五、迷幻摇滚

1963年约翰逊继任总统后,继续扩大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

陷于严重的分裂之中。有些青年人开始另找出路,他们离开家庭

和社会来到北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因为西海岸是“新美国”,代

表了新思想、新道路和另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旧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地区是嬉皮士经常出入的地方。这些地区的主要活动是

“吸毒”、自由的性生活、爱情-和平的哲学,以及音乐。据统计,当时约有500-1500个摇滚乐队在哪里演出。与此同时,在那里发

出了一种新的声音,他们通过耀眼的色彩、频闪的灯光、电子装

备、幻灯、电影、图画、油漆、招贴而产生致幻体验,以提高摇

滚乐的兴奋作用。

六、艺术摇滚

艺术摇滚于60年代末兴起于英国。其特征为:结构庞大,和声语言较为复杂,常借用古典音乐中的主题作为素材,并注重音乐的逻辑性和音乐素材的简练、统一。艺术摇滚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做法,在摇滚乐中引用古典音乐片段,或把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摇滚风格;另一种做法是将摇滚乐队和管弦乐队(或其他古典音乐合奏形式)混合而成,或者用摇滚乐语言按古典音乐的发展手法、结构形式进行创作而成。

最早进行艺术摇滚尝试的乐队是英国的“忧郁布鲁斯”乐队。

七、温和摇滚和乡村摇滚 1.温和摇滚

当摇滚乐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一种前景不明、失去方向的状态。70年代的美国社会已经基本得到稳定,但是

此时的摇滚乐却失去了衷心。风格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

还是延续过去的风格,只是进一步强调既有类型的某一种倾向,使它更加多样化而已,因此70年代的摇滚乐出现了两级分化的局面,即:柔的更柔,硬的更硬。其中温和摇滚便是前者的代表。

温和摇滚的主要特征是:“重旋律、轻节奏”,一般的温和摇

滚,都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和可唱性。有时温和摇滚和普通的流行

歌曲(POP)很难区别,这时,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摇滚乐的节奏形态或摇滚乐式的低音线条。

70年代温和摇滚的著名歌手有卡朋特兄妹、巴瑞·马尼洛、尼尔·戴蒙德等,其中以卡朋特兄妹最为突出。2.乡村摇滚

如前所述,乡村音乐是摇滚乐的三大来源之一,山区摇滚

是50年代早期摇滚乐风格的三种倾向之一。可是到了60年代,山区摇滚几近消失,直到60年代末,在一些民谣摇滚中又重新

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声音。正是受到这种启发,这是在加利福尼亚

发展起了一种“把乡村音乐的声音和题材与摇滚乐的节奏和乐

器法相结合的流行音乐风格”,它被称作乡村摇滚。

70年代初,乡村摇滚作为一场音乐运动受到很多音乐人的 高度重视,以“老鹰”乐队和琳达·龙斯塔特为首的乡村摇滚艺术

家取得了巨大成绩,他们成功地将乡村音乐和他们带有个人特征的轻摇滚和流行风格相结合。其实乡村摇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这种

音乐本身是否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在于这种音乐对于其

他音乐或艺人的影响。

八、重金属 1.重金属

60年代,以“滚石”乐队为代表的硬摇滚以它的粗犷、猛烈

为基础,发展了主流摇滚中的强劲风格。到了70年代,作为硬摇

滚的延续,出现了一种更为流行的硬摇滚风格,便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更“硬”的硬摇滚,被称作“重金属”。从音乐上看,如果

硬摇滚是简单的,有很多重复,那么,重金属更简单,有更多的重

复;如果硬摇滚歌手的演唱是呼喊似得,那么,重金属歌手是拼了

命的呼喊;如果硬摇滚乐队利用电子手段来实验音响失真和反馈,那么,重金属乐队则利用电子手段歪曲一切他们想歪曲的声音„

因此,重金属和一般摇滚乐相比,它缺少音乐性(特别是旋律很简

单),而带有更多的“戏剧性”(如演出时利用各种奇特的服装、灯

光及舞台效果等)。

由于重金属自身缺少文学价值,评论界对它的评价一直不高,但它却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华丽摇滚

与重金属有关的还有硬摇滚的另一个分支华丽摇滚。它的特点

主要不是在音乐上,而是在演员的化妆、服饰和舞台上的戏剧行为。

这方面的领头人是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他经常被人比作“变

色龙”,因为他的舞台形象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作为摇滚歌星,他

篇3:西方音乐简史

关键词:《西方翻译简史》,翻译理论,翻译流派

1. 引言

《西方翻译简史》是谭载喜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 由商务印书馆于1991年出版。自出版以来, 该书一直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 国内许多院校均把它作为外语及翻译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或必读参考书, 2002至2003该书更被评选为2002-2003年度“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 (蒋骁华:2005) 。《西方翻译简史》深入细致地梳理了西方翻译理论, 把我国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 对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 (周欣, 邵璐, 2009:36) 。

2. 主要内容

此书一共分为六章十八节, 另附有详细的“西方翻译史大事记”、“参考文献”、“重要人名索引”。此书可根据其章节划分为六个部分, 分别为第一章“绪论”概述西方翻译发展的总体框架, 第二章“古代翻译”介绍了从安德罗尼柯到奥古斯丁等早期翻译家的翻译理论思想。第三章“中世纪翻译”, 介绍了初期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末期的民族语翻译。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介绍了西方民族语翻译的发展。第五章“近代翻译”翻译理论取得长足发展。第六章“现、当代翻译”, 翻译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 几点看法

3.1 章节设置合理, 重点突出

作者将此书共划分为六章。除绪论外, 西方翻译史每一次发展阶段为一章, 这有利于读者把握西方翻译史的总体框架。同时, 自第四章到第六章, 作者都以国别为划分的依据, 分别对翻译实践和理论成果较为突出的国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特别是对于第四章和第五章这种介绍方法能使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的翻译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为在20世纪之前, 欧洲各国翻译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几乎很少, 各国的翻译理论和思想都相对的独立, 没有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然而,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社会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随着翻译组织的纷纷成立和学术会议的频繁召开, 学术交流的频繁, 翻译理论已经开始跨越国家民族的界限, 形成各自流派, 而翻译流派的代表人物可能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如果再按照国别来探讨翻译理论, 会使初学者陷入纷繁复杂的翻译理论中, 而不能进行宏观整体性的把握。

3.2 对译事译论善归纳总结, 并对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指出的那样“陈述历史不是写史的目的。我们的目的, 在于揭示历史的意义 (谭载喜, 2004:10) 。”因此, 在了解译事译论的基础上, 我们还应该辩证看待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例如, 第六章作者评论奈达的理论时, “当然, 奈达的理论和著述并非完美无缺。首先, 他的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的问题上, 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谭载喜, 2004:240) 作者用一大段文字列举出奈达翻译理论的缺陷。此类评价让读者辩证地看待翻译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对于翻译理论家不是盲目地崇拜, 而是既看到他为翻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又看到他的理论还需要后人继续完善和发展。

3.3 重视历史背景与翻译史实相结合

一次翻译高潮的到来和一个翻译理论的诞生都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此书, 在探讨翻译发展史和翻译理论的同时, 还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作者在分析翻译家的著作和理论之前, 都对翻译家生平进行了简短的介绍。这不仅有利于读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形象的画面, 从而对译论的产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也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

3.4 按翻译理论家国别探讨当代翻译理论的方法有待商榷

作者提到“本书的前几章描述历史的基本方法, 均以时代、国别发展为基线。这个方法的一个主要优点, 是能对史料作出层次清晰的梳理, 便于人们对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译论传统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比较, 进而可以较为客观地认识西方译论的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了保持这个优点, 并为了保持全书的连贯性或整体一致性, 本书在描述当代西方译论发展的状况时, 仍采用这个基本方法。” (谭载喜, 2004:198) , 而就在这段的文字前一段作者又提到了与之相反的一个观点“正如本节在前面指出的, 二次大战之后, 随着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一体化, 西方翻译理论也开始进入跨越国家民族界限、逐渐趋向共同发展的崭新时期, 因而很难把某个翻译思想、某些翻译理论家十分狭义地划归为只属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方” (谭载喜, 2004:198) 。不难看出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按国别对当代译论进行划分是存在问题的。作者已经提到了一部分原因, 同时还可以将这一章与芒迪的《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undy, 2001) 进行比较。芒迪的《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对当代译论的介绍是以翻译流派来划分章节的, 每一章节介绍一个翻译流派。如该书的第六章“话语分析与语域分析方法” (Discourse and register analysis approaches) , 作者通过对这一流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代表人物进行逐一介绍, 例如, 先介绍这一流派的主要理论基础——韩礼德的语言话语分析模式, 随后是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贝克的篇章语用层面分析, 最后是哈蒂姆和梅森的语境语篇的意符层次 (Munday, 2001:89) 。这样, 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流派从产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结语

《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展示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方翻译历史画卷。在我国的翻译研究领域, 谭载喜先生这本书有重点、有分析、有系统地勾画出欧洲和北美翻译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演变的概貌, 以期填补这项空白 (谭载喜, 2004:《南木先生序》) 。《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对西方译史译论的科学梳理和归类, 把我国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芒迪: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蒋骁华:评《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C].中国翻译, 2005, (4) .

篇4:西方绘画艺术简史

关键词: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导学案;有效课堂

案例背景:在本次的英语的阅读课堂中,注重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整合教材,融入课堂,共同“生成”一节有思想,有深度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中,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办法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知识的形成和再生,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教学案例:教材内容,学生分析和教学构想:本节课的教材是高中英语选修6中的UNIT1,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中的Reading部分。本部分的内容有如下特点:本文以时间为线,分为四个阶段,学生要搞清楚四个时期的特点和区分它们的不同并说出相关的代表人物。

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①用关于沙画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②在PPT的课件中,展示中西方的绘画,我们通过图片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一个汇总;③导学案上呈现了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性的学习,配合老师,完成有趣的教学任务。④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竞赛,用小组竞赛的方式,促进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⑤教学目标细化,根据学生的层次分层设计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竞赛的机会,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①限时阅读让学生加强训练预测能力、根据时间线索掌握文章结构的能力;②能运用所学到的语言材料描述四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代表画家;③用书上的语言和知识来编写对话。

一、教学过程

分6人为一组,共10组。为了促进学生组内的公平竞争,事先把每个小组的组长的名字写在黑板的右半边,在比赛结束以后,把分数写在黑板上。

Step1:Lead in.Task1:A video and enjoy some pictures:学生欣赏沙画视频,引出课文“Sand paints is a kind of art,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more about art?”展示中西方的图片,提出“Do you want to know the history of these painting?”学生的兴趣被提了起来,写出标题“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设计说明】:文章主要讲外国绘画的发展简史,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同时,我们也发现,阅读障碍不是来自于词汇和语法,而是来自于贫乏的背景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来消除阅读障碍。沙画视频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Step2:Reading.

Task1 fast reading:快速阅读课文,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通过导学案,在第一段中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The style of Western art has changed a lot with time going by.【设计说明】:此部分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学会从标题和第一段来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在做阅读理解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样的方法,说明性的文章中做起选择题就很容易。

Task2 Listening:听课文听力,做True or False,提供了4道题。经过讨论,举手发言非常积极。【设计说明】:学生听听力,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锻炼找到细节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能力。高考中有很多细节题的选项,学生需要多锻炼细心找答案的能力。

Task3 Careful reading:此部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起讨论,①学生要找出four periods and different times;②4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画家。【设计说明】:仔细阅读也是锻炼阅读能力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熟悉了这种说明性文章的大致思路,也增强了自己的课余知识。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是学生个体认识、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Step3:Consolidation and homework.

Task1:A dialogue.给出四幅图,学生对四幅图进行讨论,编出对话,表演。If you could have four kinds of these paintings on the walls of your bedroom,Which kind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Give your reasons.【设计说明】:此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升华,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的了解之后,编一段对话。

Task2:Enjoy some painting.显示各个时期不同的绘画,学生通过前面不同形式的阅读和联系,自己总结出各个时期的特点。【设计说明】:学生现在基本完成了要完成的任务,现在给学生一个放松和总结的机会。可以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回顾本节课各个时期的特点和绘画的代表人物。

Task3:Homework.①Review and retell the text.②You can predict what painting styles there will be in the future.【设计说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课后想象一下未来的绘画风格,让学生走进未来。

二、教学反馈及分析

本课中,基本能够充分地挖掘、整合学习材料,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如何弄懂课文这以目标设计了欣赏,快读,听力,竞赛,对话表演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扩展思维,更多角度的充分挖掘材料,尽量用丰富的输出活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平台来反馈或提升其阅读所得。

篇5:中国音乐简史剖析

选择、填空

1、哪个省出土的彩陶盆上刻有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乐舞图像? 青海省大通县

2、歌颂夏禹治水的乐舞是?歌颂商汤灭夏的乐舞是? 《夏籥》、《大濩》

3、铙、甬钟、钮钟的区别。有柄,口朝上击奏的钟为“铙”;有柄和旋环可供悬挂的钟为“甬钟”,无甬只有悬挂用钮的钟成为钮钟

4、周代乐官中级别最高的叫什么? 大司乐

5、西周学校教育中,乐的学习内容包括什么? 乐德、乐语和乐舞

6、六代乐舞是指哪六部? 黄帝时《云门大卷》、唐尧时《咸池》、虞舜时《韶》、夏禹时《夏籥》、商汤时《大濩》

7、孔子对哪部乐舞的评价是“尽善尽美”。《韶》

8、《诗经》中的哪一部分是民间歌曲? 风

9、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谁的什么作品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荀子的《成相篇》

11、“八音”分类法是指什么?各类分别包括哪些具体的乐器? 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金类乐器:铜铃、铜鼓、铜铙/石类乐器:磬/土类乐器:陶玲、陶鼓/革类乐器:应鼓、县鼓/丝类乐器:瑟、筝、筑/木类乐器:木鼓/匏类乐器:笙,竽/竹类乐器:箫、笛、管

12、在哪个省发现了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

13、儒、道、墨各家音乐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家音乐思想是:尽善尽美;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与民同乐;“中和”。道家音乐思想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墨家音乐思想: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

14、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什么? 相和歌

15、相和大曲的结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艳、曲、趋、乱

16、以聂政刺韩王为表现内容的琴曲是什么? 《琴操》

17、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什么? 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提出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

18、清商乐包括哪两部分? 中原旧曲、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19、故事歌舞形式有哪些?《踏谣娘》、《代面》、《苏中郎》、《拨头》 20、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分别是指哪个地方的音乐?

龟兹乐: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乐:今新疆西南喀什、疏勒、英吉沙一带/西凉乐:今甘肃武威、张掖一带

21、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是什么?作者是谁? 《碣石调、幽兰》,丘明

22、王维的《阳关曲》又叫做《阳关三叠》。

23、唐代宫廷按照表演方式怎么分类?坐部伎、立部伎

24、隋唐民间歌舞音乐包括哪些?没有故事情节和有故事情节的两类

25、教坊和梨园是唐代新设的音乐机构。

26、琵琶、五弦、阮咸分别指什么? 琵琶:四项曲项琵琶/五弦:五弦直项琵琶/阮咸:中国固有直项、琴身梨形阮咸

27、羯鼓被唐玄宗誉为“八音之领袖”。

28、唐大曲的代表作有哪些? 《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

29、古籍中描写鼓的唯一专著是哪部?《羯鼓录》 30、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演出场所是什么?瓦子中的勾栏

31、宋元时期的歌曲艺术包括哪些?宋代曲子的创作方法。曲子、唱赚。创作方法:旧乐填词和新创词曲

32、宋代曲子按源出大曲某一结构部分怎么分类? 令、慢、引、序、近、歌头

33、有哪些曲子形式属于宋代曲子?叫声、嘌唱、小唱、34、谁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姜夔

35、现存最早用减字谱记录的琴曲是什么?琴歌《古怨》

36、元散曲的曲体形式有哪几种?小令、带过曲、散套

37、宋元说唱艺术包括哪几种?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

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是哪部?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8、宋元戏曲分为哪两大类别? 杂剧和南戏

39、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救风尘》

40、《西厢记》的作者是谁?王实甫

41、四大南戏(传奇)是哪四部作品?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42、《琵琶记》的作者是谁? 高明

43、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是什么?兴隆笙

44、郭沔的代表作。《潇湘水云》

45、范镇总结的我国两种调名体系是什么?之调,为调

46、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是《陈旸乐书》。

47、《琴史》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48、冯梦龙编辑的民歌集有哪些? 《挂枝儿》、《山歌》、《夹竹桃》

49、明代四大声腔指什么?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50、标志着昆曲正式成熟的是哪部作品? 梁辰鱼《浣纱记》

51、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52、囊玛是藏族传统的歌舞形式。

53、谁发明的什么律学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明代朱载堉,“新法密律”

54、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集是谁编辑的什么? 明代朱权《神奇秘谱》

55、我国现存最早刊行的琵琶曲谱集是什么? 《华秋苹琵琶谱》 名词解释

1、礼乐制 “礼”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是周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等级名分、将“礼”与“乐”相结合制定出的维护天子权威的制度,包括对不同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在使用乐曲方面的规定,以及不同等级的人在使用乐队、舞队时的编制的详细规定等内容。

2、三分损益法 :把一个振动体(及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如果加上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率的方法称“三分损益法”。

3、乐府:包括三种含义:第一指音乐机构,始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汉哀帝时撤销,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和演奏; 第二是指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第三是指将套用歌词体式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4、唐大曲 :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小乐段,长度因曲而长短不等。

5、变文:唐代寺院僧侣讲唱的俗讲和民间艺人表演的转变,其底本就称作“变文”。内容包括宣传佛法的“讲经”,和以讲经为目的,但附有故事和动听的音乐的“经变”,以及只讲唱历史、人物或传奇故事,由男女伎艺人在“变场”(寺院之外的场地)表演的“俗变”三种,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表演形式分为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三种。

6、唐代燕乐:广义上燕乐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唐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上的燕乐是专指一种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上的燕乐是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7、曲子词:曲子的歌词部分被称作“曲子词”,在唐以前以整齐句式为主,唐末和五代以来转向了长短句形式,到了宋代,长短句式的曲子词被称作“宋词”,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8、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由北宋艺人孔三传所创。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互不相同,其曲调来源于唐宋大曲、曲子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乐曲,表演形式为一人讲唱到底,同时自击鼓或者锣,另有拍板和笛伴奏。

9、汤显祖:明代戏剧家,代表作有“临川四梦”,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10、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以“缠令”和“缠达”的曲式结构将各类曲牌组成成为套曲进行演唱。缠令为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由若干同宫的不同曲牌连缀而成;缠达为前有引子,后由同宫的两个曲牌反复交替而成。

11、十二木卡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因有十二套而得名,每套木卡姆在音乐结构上大致分为三部分,此外。木卡姆还有二部分、四部分、五部分的结构形式。演唱时一般席地而坐,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简答题

1、简述唐大曲的艺术特征。答: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 乐,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以流行的诗篇配乐叠唱。在段落上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小乐段,长度因曲而长短不等。散序的节奏自由,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中序是节奏固定的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破的节奏可以多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

• 伴奏乐器是一个有弦有管有打击乐器的大型乐队。• 曲调方面,中外曲调都有运用。

2、简述宋元时期音乐艺术的特征。答: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崛起,是宋元时期音乐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1、宫廷音乐的发展特点: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规模随着朝廷内外交困的加剧而缩小。

2、市民音乐特征:第一,具有商品经济性质。宋元时期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较高,这使得风靡社会的市民音乐也被掘出商机;第二,具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演出场所是“瓦子” 中的“勾栏”,是城镇中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的集散地;第三,具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艺人们以专业之分,组织起了自己的行会团体,称之为“社会” ;第四,具有主流音乐的地位。市民音乐兴起后,以其追求通俗、参与和娱乐的审美特征迅速吸引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表明市民音乐已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第五,具有以综合艺术音乐为主体的样式,其中的戏曲音乐是时代音乐的代表。

3、简述诸宫调的艺术特征。

答:诸宫调是由孔三传首创的一种大型的说唱形式,运用多种宫调组成套曲表现内容复杂的长篇故事。

音乐构成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宫调的单个曲牌联缀,曲间插入说白;一种是若干不同宫调的套曲联用,一个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可以是以同宫调的一个曲牌重读二、三次,后续尾声,也可以是同一宫调的若干不同曲牌接一尾声组成的缠令或缠达。表演形式为一人讲唱到底,同时自击鼓或者锣和水盏,另有拍板和笛伴奏。

4、简述元杂剧与南戏在音乐上的区别.答:元杂剧的音乐称作北曲,南戏的音乐称南曲,北曲偏于高亢、雄健、粗犷,南曲偏于婉转、细腻,二者各有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 ①北曲的旋律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多用跳进,激昂的大跳进行运用也很普遍;南曲用五声音阶,无変徵、变宫二音,旋律多舒缓的级进; ②宫调运用:北曲套数对宫调运用有严格的规范,一折一个套曲只用一宫,每一套数中的曲牌连缀也有一些固定格式,南曲没有刻意的定规,一套曲子可有两三个宫调;③在演唱样式上,杂剧多由旦或正旦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南戏则没有一人主唱的约束,各行角色都可随时演唱,并采用独唱、合唱、对唱和轮唱等多种歌唱形式;④在曲牌连接上。南戏将同一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的曲牌相间连缀成套,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⑤在曲调运用上,南戏的生、旦等正剧人物多用典雅凝重的曲牌,净、丑等喜剧人物多用诙谐轻松的民歌。论述题

1、详细论述宋元时期的戏曲音乐。宋元时期的戏曲主要有杂剧和南戏两大类别。

①、宋杂剧是宋代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结构通常为两段:一称艳段,是开场小段,二是正杂剧,是故事的杂剧主体,后面有时加上尾段,称为散段。音乐来源于唐宋的大曲、法曲、词调和市民音乐。音乐表现形式为歌唱与说白交替出现,并有乐器伴奏。

②、元杂剧是元代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可加引子或插部,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多半由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唱腔为曲牌体,统称为北曲,旋律一般为七声音阶。音乐结构具有一折一宫一套的严密逻辑关系,即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套数,主要伴奏乐器是笛、鼓、板、锣。

③、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在曲牌体唱腔上,以采用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在宫调使用上,一套曲子可有两三个宫调;在演唱形式上,没有一个人主唱的约束,各行角色都可随时演唱,并采用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等这种歌唱形式;在曲调运用上,生、旦等正剧人物多用典雅凝重的曲牌,净、丑等喜剧人物多用诙谐轻松的民歌,创造“南北合套”的形式,即将同一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的曲牌相间连缀成套。

2、请详细论述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种类、特征及流派。答: 明清时期的说唱艺术在宋元说唱的基础上,有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有的衍生出许多分支和流派,有的在相互交流、融合后又孕育出新的艺术品种,绝大部分的说唱种类都流传到了近现代,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 鼓词类。主要流行于北方,表演时演唱者自击鼓板掌握节奏,其他的伴奏乐器还有三弦、琵琶、二胡等,流传到各地后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结合,发展出“大鼓”的形式,如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

② 弹词类。主要流行于南方,演唱形式一般为自弹自唱,演员表演时采用坐唱的形式,演唱篇幅可长可短,在清朝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弹词家,其中以陈遇乾的“陈调”、俞秀山的“俞调”和马如飞的“马调”最为著名。

篇6:《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后扩展至西欧各国,于十六世纪盛行于欧洲。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的运动,被称作文艺复兴。这场文化运动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学术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的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西方美术简史》中,提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至于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兴起于意大利,大致有以下原因:首先,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其次,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14-17世纪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最后,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能很好的利用造纸术和印刷术等。

当时意大利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除了“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外,还有波提切利、曼坦尼亚、乔尔乔内等等。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传世名作,《西方美术简史》都有介绍。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了一些顶级大师的旷世杰作。

《圣母、圣子和两位天使》陈列于佛罗伦萨乌菲兹博物馆,是菲利波·利比的作品。利比修士是安吉利科修士的弟子,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师的抒情诗的优美画风并与马萨乔的雄伟的写实主义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与他的老师不同的是,利比的绘画中很难寻到“天使般的”安吉利科所传达的那种坚定的虔诚,而是充满了人间情趣。画中美丽而温情脉脉的圣母,是利比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创作的,圣子的模特则是它们的儿子。利比经常用美丽的女性来作为圣母的模特,他笔下的圣母优美而温柔,充满女性的丰姿,是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的典范。

安东尼奥·波拉约洛的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现陈列于伦敦国家美术馆。这是一个凄美而绝望的爱情故事: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山林女神达芙妮,遭到拒绝以后,仍然热情不减地追求她。达芙妮向她的父亲河神求救,于是在阿波罗追上达芙妮那一瞬间,河神把达芙妮变成了一颗月桂树。这也是阿波罗一直戴着月桂花环的来由。波拉约洛所要表现的就是那一刻,阿波罗惊异而绝望,达芙妮脸上则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波拉约洛是最早进行人体结构研究的画家之一,我们从阿波罗健壮的身体就可以看出他的研究成果。

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维纳斯优雅地站在贝克上,在西风神的吹送之下,伴着周围的包着金心的玫瑰,徐徐漂向幽暗的海岸,宛如海上飘送到人间的礼物。岸边是手持一袭华美长袍迎接她的四季女神。这些身材修长、轮廓清晰、线条柔韧起伏的全新人物造型几乎为波提切利所独有。这个维纳斯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但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这个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并不象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妇女,而面容却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生于一个低层的贵族家庭,生活较为富裕,他鄙视绘画,宣称自己一生所使用的工具只有凿子。他迫于教皇的压力才提起画笔绘制的西斯廷天顶画,却成为美术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画面上美妙绝伦的人物涌动着近乎绝望的力量。与天顶画中心形象的热情、有力、大气相比,米开朗琪罗对天顶的横槽与支架上的构图则处理得比较压抑、宁静。安排在模槽里的人物身上,占压倒优势的是宁静、超然物外、淡淡的哀愁的气氛;但是安排在支架里的人物身上,则是不安、焦虑、呆滞的情绪。

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博物馆的《雪中猎户》是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因为他喜爱表现农民生活而被称为“农民勃鲁盖尔”,其实他是一个见多识广,很有教养的画家。勃鲁盖尔十分明白什么才可以被看作是土地的精髓,在这幅画中,彻骨的寒意是如此的真切,广袤的雪原又令人心境开阔,画面上众多的人物全然没有妨碍画家展现这样一个恢宏的场面。疲倦的猎户带着沮丧的狗,蹒跚地走过雪地。他们身后的一户人专注于烧烤一头猪,滑雪嬉戏的人们都在各行其是,没有人注意到这美丽而惊人的景色,只有观者在分享画家辉煌的意象。

上一篇:学习吴棣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下一篇:学生干部培训大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