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教育心得体会

2024-05-05

幼儿园常规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

篇1:幼儿园常规教育心得体会

很庆幸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有这么珍贵的学习机会,作为教师,在孩子的常规培养方面确实存在很多困惑,通过今天的分享,我学到了:

常规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其不仅影响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而且呢常规包括不同方面,我们老师要精心研究,老师们之间的配合还有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也很重要,一个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生活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没有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散精力维持各个环节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反之,一个班级建立了细化、完善的常规,形成一个自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常规培养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常规不仅是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工作一定要做精做细,不能有一丝马虎。通过今天的分享与交流我知道了幼儿的常规教育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有如: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学习常规。老教师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解答,为我指明了方向,值得反思。

新学期马上就要到了,我会予以实践。

篇2:幼儿园常规教育心得体会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如何采取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让幼儿学会自律、掌握规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一日生活活动常规的建立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有纪律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难免有些不适应,他们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琐碎而具体的。通过学习,我静下心来仔细回顾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幼儿进园及晨间活动到游戏活动)及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收获良多。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主要包括: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入园、盥洗、餐点、如厕、喝水、午睡、离园等基本环节。这都是些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这些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视,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称得上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润滑剂。因此认真做好幼儿生活常规管理活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幼儿在喝水时,应该排队接水、到指定地点喝水、喝水后标记喝水数等好习惯,如厕分性别如厕,排队等候等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

通过一日活动常规的学习,让我更进一步明白了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具体要求,也体会到了一日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一日活动的整合,更加重视孩子们的养成教育,日渐完善并持之以恒地做好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工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将自始至终地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贯穿于一个人的终生教育之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处处做个有心人,要学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在一日活动中合理地开展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为幼儿创设 “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与环境,从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图/刘雪楠 文/刘雪楠 通讯员/翟诚龙)

篇3:幼儿园常规教育误区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解

“常规”是幼儿园教师接触较多的专业术语 ,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开始, 教师就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指幼儿在园中的日常的规则教育,旨在促使幼儿理解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各种行为准则。它贯穿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最终养成相应的习惯,具有内容具体、种类繁多和要求严格的特点,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幼儿园建立常规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存在,对幼儿和教师都有其重要的意义。这是系统地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进行梳理, 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不但让幼儿明白要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为什么做,还要教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和不适应感,调动幼儿生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 :“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很多人可能觉得,生活常规活动太过于细小,它不像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那么有效。但我却觉得,它虽然看似无形,但其实是无处不在, 使幼儿掌握必要的常规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可以使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它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认真展开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慎重对待的一件事。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无论对于幼儿的教育还是他们自身的良好发展,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1. 幼儿教育的需要

常规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是实现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重要保障。它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活泼的心态,保证幼儿一直处在一个健康、活泼的成长环境。

2. 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所处的时期是幼儿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培养良好素质的黄金时期。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也是对幼儿进行品性教育。一个良好的班级常规可以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习惯、人生习惯,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 只注重表象

一说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时,很多人便会觉得,开展常规教育的目的是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少关注其积极意义。这样,仅仅是把常规教育锁死在维持纪律上, 在教育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节奏是快了,可是效率却不见得提高。因为,这样只是注重了“形”,并没有注重“意”,无视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只是表象,内在是常规教育目标难以落实,幼儿学到的只是机械的理论。

2. 扼杀孩子的天性

有些老师还习惯传统常规教育中所谓的规则意识, 教育方法过于格式化,常规教育变成对幼儿行为的约束,喜欢套用死板的规则。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小手放在膝盖上,一二三,坐神气。”这些口令虽然琅琅上口,但却把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小机械人”。其实,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 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孩子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大人那样集中注意力很长时间,他们有时会到处跑,到处叫。孩子是在活动和游戏中接触周围世界的,如果我们总强迫他们按老师的要求规规矩矩, 他们怎么能健康发展,怎么去认识周围事物呢? 这样教出来的幼儿,很容易导致性格孤僻、缺少自己独立判断能力,难以同其他幼儿有效合作。

3. 忽视幼儿心理成长

幼儿园时期,孩子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现实生活中,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幼儿管理的效率化,常常会在幼儿发生违反常规的行为时大声喝斥,有些老师会当着全体幼儿训斥那些“不守规矩”的幼儿,老师可能不觉得不妥,但是实际上却使幼儿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久而久之,便会使幼儿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4. 过度强调常规教育

有些老师一直觉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将常规视为一切教育实行的先决条件,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就不能进行任何教育了。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忽视了基本的教学,这无异于本末倒置。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 老师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 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在不经意间开始倾斜。在常规的培养上花费太多时间,不单影响教学,也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活动。在日常的活动中,常规的确不能少,但是真正的纪律性并非老师的约束,而是靠幼儿自身进步。

四、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

1. 平等对待幼儿,让他们参与到常规管理中

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观察者, 给幼儿以理性的评价与分析,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在他们接受常规教育的最初,我们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全体幼儿。在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可以让小朋友变成活动的组织者,让他们做“小老师”,代替老师管理其他幼儿,亲身参与到常规管理中。这样一来,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幼儿也能更快地接受规则,对于一日常规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 注重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对新事物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师、教科书的说教起到的效果是很少的。因此, 常规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并学会遵守规则。

3. 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了解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将班级常规做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了解, 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想一想这项要求是否会对某个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巨大的差异性, 我们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幼儿都很熟悉,了解他们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管理方法。

4. 注重家园合作

生活常规的培养,除了需要老师的指导外,也需要家长的重视。要想让幼儿掌握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我们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范,同时家长和老师们也要从自身做起,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楷模。老师在教育的时候,面对几十个幼儿,难免会忽视部分的幼儿,而家长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孩子,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缺点。老师此时需要的,只是给家长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规范的幼儿行为常规,充分发挥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规范作用,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五、结束语

篇4:探析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教育 学前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8-01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常规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不断探索科学的常规教育方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黄通波.《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建议》.教育. 2015

[2]沈艳凤.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性思考》.教学研究.2007

作者简介:

篇5:幼儿园常规教育的体会(范文)

常规有两种解释,是一直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说起常规,经常会想到“规矩”,难免会让人想到成人化的一些规则、行为。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幼儿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它包括学习常规与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包括专心做事,细心做事习惯培养,坚持性习惯培养,正确书写习惯培养等。生活常规也就是生活活动中的常规,生活活动是指幼儿的入园、进餐、喝水、盥洗、入厕、睡眠、离园等环节的活动。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新《纲要》为幼儿园常规教育指引了方向,它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它包含了科学的生活常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包含了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教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三个方面。常规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把孩子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发展的前提是在良好的保教秩序中实现幼儿自律、自控和精神上的自由,这样才能培养能够自律,且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常规教育也是幼儿园保教工作和幼儿自身安全的需要。它对幼儿的行为是有一定限制的,但限制并不是把幼儿管死,失去自我。这就有一个收和放的平衡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人文主义精神和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反思常规教育。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个体差异也很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统一规则和要求,这种集体性的要求,能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有其有利一面,但统一的规则往往会扼杀幼儿的个性,损害其身心健康。如吃饭有规定的时间,使用剪刀有许多限制等,有的幼儿生理上有缺陷,吃饭慢、饭量小,如果对这些幼儿有同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利的;有的幼儿使用剪刀习惯用左手,有的用右手,有的用手指的方法可能也不尽相同,如果限制过多,幼儿对操作就会失去兴趣。在每个幼儿面对相同的常规时,在规则遵守上每个幼儿需要的指导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差异面前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要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个别教育指导这种方式与孩子更亲近,更尊重孩子的个性,更有助于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意愿的一部分。

二、尊重幼儿认知特点,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和评价。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解释: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在常规教育中,有许多规则是要幼儿记住并执行的,让幼儿执行规则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也更乐意接受、遵守。如桌椅、玩具的摆放,入厕、喝水、玩游戏的规则,教师可以把它交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的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为加强记忆,还可在环境布置上加以暗示,提醒幼儿注意。幼儿在这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

对于常规的评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建设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幼儿有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情绪。而同样的评价如果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的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我们应当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营造宽松氛围,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

三、与家长配合,实现家园共育。常规教育的效果与家长的配合有很大关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抱怨,幼儿在园养成的习惯,过了一个假期又得重来。因此,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应延伸到家庭。在家里,家长就是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本、家访、个别沟通等方式与家长互通信息,互相了解,达到步调一致,才能不让我们的常规教育白费。

篇6:精选的幼儿小班常规教育心得

小班幼儿不认识阿拉伯数字,更不识汉字,记忆的持久性较差,就运用标志引导幼儿分类收拾,如放串铃的框子外就贴上串铃的标志,让幼儿通过标志了解相同的玩具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儿的分类意识;如音乐区的玩具用上唱歌、音符等较形象的图案;美工区就用画画等形象的图案,让幼儿了解什么材料应该放置哪个区角。

2、游戏法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送玩具回家家”的游戏,把班级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摆放。如:幼儿脱下的衣服叠好后放在玩具柜上,杯子放在杯架上,图书放在图书架上等,这样使幼儿对班上物品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养成了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改该送什么地方,还加深了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通过看不同的小动物标志,相同的动物回到同样的家,让幼儿了解到标志的起示作用,知道小动物有家,玩具也有家,相同的玩具也要住在一起,使幼儿能分类收拾玩具。

3、情景法

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容易接受,并且接受很快,反之,幼儿就注意力不集中,情景式教学是小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就利用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尽量采用情景式的教学,如设置小熊家的情景,以让幼儿帮小熊整理家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讨论收拾玩具的次序,并引导幼儿有次序地进行收拾。

4、观看视频

(1)把幼儿平日里乱收玩具的情况拍摄下来,让幼儿通过观看自己的录象进行思考和讨论懂得爱护和收拾玩具。

(2)拍摄有关幼儿搬玩具的相关录像片段。

片断一:一个幼儿搬不动玩具。

片断二:许多幼儿来帮忙,没商量,方向不一致,玩具还是没收回原位。

片断三:一个幼儿来帮忙,协商一人搬一边,玩具收回原位。

片断四:许多幼儿来帮忙,商量方法,玩具收回原位。

篇7:幼儿小班常规教育心得9.10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进行过小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形成,如果坏习惯一旦形成,矫正起来要进行再教育,则事倍功半,十分困难。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首先,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小班幼儿刚进园不久,他们对幼儿园的各种玩具充满着新鲜感、好奇感,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制度、没有规则,他们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玩一玩,另外,他们也会把家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带到幼儿园,于是他们就会把幼儿园当成是自己的家里,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他们必须适应这个集体,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是必备的。

其次,注重幼儿常规培养的方法。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不能像中大班的幼儿一样提醒自己遵守班级常规,因此在小班初期我们老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的”角色。每次活动之前,我们就要把活动的常规向幼儿讲一到两遍,在活动中,还要多提醒幼儿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还要加以示范指导。到了小班中期,幼儿基本已经适应了集体生活,他们也能从活动中感受到与小朋友一起玩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这时的老师可通过一些主题活动、故事等帮助幼儿了解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自愿地去遵守活动常规。另外他们对荣誉也有了一些

粗浅的认识,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让他们遵守游戏规则。当然在这一期间,我们老师仍然需要提醒幼儿,只是次数应该减少。

再次,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提出要求和检查,一般以为这个过程老师盯得很紧,并且态度是非常严肃的。而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最后用家园配合来共同培养孩子遵守常规的习惯。利用家长园地或口头表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活动的常规细则、幼儿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家也给孩子定一个在家常规,并督促执行。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巩固幼儿的常规。

陈丽萍

篇8: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探究

一、 传统教育模式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 点

(1)反复性。我们知道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教育及培养从小班就开始了, 这其中基本涵盖了幼儿期的大多数生活习惯教育,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活习惯在小班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许多习惯在中班乃至大班时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不断监督,幼儿才能有效完成。(2)高控制。在 生活常规 教育中, 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不能……”、“不许……”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在教师的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 就是管,结果使常规教育失去了对幼儿行为的指引作用, 使幼儿的 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 无所适从, 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和挫败感。(3)被动性。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中, 每一项规则都是教师指定的,大到桌椅的摆放、小到餐勺的取放等, 这些规则没有一个是由幼儿自己主动建构形成。

2.影 响 因 素

(1) 教师忽视 对幼儿规 则意识的培养。常规教育不应单纯为各种教育活动服 务, 而应为幼 儿主体服务。常规教育本身不是目的, 也不是仅仅为教 师完成自 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 便利, 其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常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对规则的看法。在常规教育中, 规则应被看成是幼儿主体品质的组成部分, 因为真正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反映了 幼儿主体 意识的觉 醒,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只有将规则视为幼儿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幼儿内在的、在幼儿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 才能找到正确的 常规教育 方向, 才能真正培养出 幼儿的规 则意识。(2)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偏差。教师都知道在教育中必须以幼儿为主体, 必须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但在教育实践中, 由于受幼儿园教育活动琐碎性、复杂性等的影响,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将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进行统一。尤其是在常规教育中,教师最多 只是告诉 幼儿什么 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幼儿如此做的原因或后果。(3)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常规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忽视了幼儿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的是否定式、命令式的教育。比如,在饮食习 惯方面 ,会出现幼儿吃饭比较慢的情况, 若一味地对幼儿进行说教、批评,也许只能引起 幼儿的不 满和抵触 情绪。如果转换一种 教育方式 ,如 ,通过以吃饭速度来换取一次奖励的机会来鼓励幼儿逐渐加快吃饭的速度, 不仅达到了提高幼儿吃饭速度的目的, 而且还能避免伤害幼儿脆弱的心灵。因此,只要教师细心, 就会发现在促进幼儿生活习惯能力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榜样引导法、儿歌故事教育法、生活体验欣赏法等。

二、 现代教育模式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幼儿进行有效地生活习惯培养就需 要建立起 一套科学 合理、便于实践操作的生活习惯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规章或一个制度就可以了结的, 而需要教师对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所要关注的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对幼儿园教育模式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1. 形成一套 完整的教 育活动模式。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不仅仅是生 活活动的 基本组织 形式 ,也是幼儿园 培养幼儿 良好生活 、卫生等习惯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不是机械地重复行为技能和行为规则的训练,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培养教育的过程。

(1) 将生活常 规的培养 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生活常规教育的目标, 将常规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活动, 以帮助幼儿将生活常规的练习与特定的活动相结合, 让幼儿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特定的情景, 进一步熟悉生活常规内容要求, 激发幼儿的生活常规习得兴趣。如 ,在“环保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寻找可回收的垃圾及不可回收的垃圾, 并要求幼儿自己 区别并用 符号进行 记录,然后分享结果,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2) 通过值日 生制度促 进幼儿生活常规能力的发展。值日生制度是我院特有的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制度。通过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 并对其他幼儿进行管理与监督, 激发幼儿自觉学习常规规则, 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目的。

(3) 组织定期 的生活常 规评比竞赛, 激发幼儿对生活常规学习的兴趣。定期组织小、中 、大班幼儿一日 生活常规 竞赛活动 ,考察幼儿掌 握一日生 活常规的 情况。如,教师可组织小班幼儿系鞋带,中班幼儿叠衣服,大班幼儿整理床铺等的活动, 有效地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与动态的教育活动过程结合起来, 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以大带小 , 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促 进幼儿常 规教育的 培养。大带小活动主要由参观大班与帮助弟 弟妹妹两 个活动组 成。在每学期开学初, 教师可引导小班幼儿参 观大班幼 儿的一日 生活; 引导大班幼儿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叠衣服、被子等。通过这种榜样激励的方式让小班幼儿向大班幼儿学习; 让大班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促进其生活常规能力的培养。

2. 将幼儿生 活习惯的 培养明确贯穿于 幼儿园的 一日生活 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在园的各项生活环节当中,即幼儿入园、离园、盥洗、饮食、睡眠等 的活动中, 慢慢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根据幼儿 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有层次的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目标。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幼儿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 教师不能要求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相同的, 也不能要求他们达到的 目标都是 相同的。因此, 教师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与教育内容, 制定具有一定层次差异的幼儿生活教育目标体系, 使得每位幼儿都能在自身已有的发展水平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4.从不同的 教育内容 出发 ,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规则。从一日生活各环 节的教育 内容出发 ,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规则, 让教师明确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对幼儿应使用什么样的指导语言及指导方法。如,教师告诉幼儿在入园时要和老师礼貌地打招呼, 如果这时幼儿由于害羞或者心情不好而没有这样做时, 教师不应该对其指责, 而应该主动地与幼儿打招呼,并能明确告知幼儿:老师理解他的心情, 期望下次能得到他的问候。

5. 家园同步 , 共同教育。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做到家园同步才能使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教育持之以恒。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 要针对不同的家庭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三、 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民主性原 则 ,让幼儿充 分参与生活常规的建立。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指出, 幼儿对生活常规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常规阶段, 幼儿此时按个人 的意愿和 行为行事 。因此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更能让幼儿感到常规是他的内在需要而自觉遵守。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观察并抓住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在协商 和争辩中 共同制定 常规。如,在幼儿喝水时 ,总是会出现接完水的幼儿站在保温桶前喝水, 而后面的幼儿在等接水喝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让幼儿自主讨论: 如何在喝水活动中既能很快地喝到水, 而且又有一定的秩序, 然后引导幼儿形成一套由他们自己制定的喝水常规。

2. 生活常规 教育内容的 构建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不同环境的熏陶感染, 个性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 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常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较淘气的幼儿,以及体弱幼儿,教师更要有耐心,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3. 挖掘隐性 教育常规 , 将它作为幼 儿生活常 规教育的 内容。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 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 规教育体 现在环境 中 ,暗示幼儿应遵循哪些规范。如,在楼梯处粘贴小脚印, 提醒幼儿有秩序地上下楼梯; 在洗手间处贴上洗手顺序图, 提醒幼儿洗手的正确顺序等。

篇9: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篇10:幼儿园常规教育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他们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属于他律时期,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为此,笔者就如何在小班建立良好的常规方面教育进行了初步尝试,并结合新《纲要》,围绕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小班常规教育的内容及适合小班常规教育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常规的概念及常规教育的含义

常规是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的规则,从幼儿的个体的发展需要来看,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积极愉快的参加各项活动,使幼儿较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习惯,使幼儿的生活有节奏,对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规教育是每个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遵守作息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环节集体制度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则的规定。

二、常规教育的内容

以《纲要》精神为行动指南,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常规教育的规律,制定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如下: 社会交往规则

1、早晨入园时向老师问早、问好,离园时能向老师道别。

2、能记住自己是那一组的小朋友。

3、遵守游戏规则、不争抢玩具、不独占玩具、会有礼貌地请求玩具。

4、遇到困难不哭,会请求别人帮助。

个体性 规则

1、认识自己椅子的位置,能双手轻拿轻放小椅子。

2、爱护玩具,能将自己玩过的玩具收拾好。

3、认识自己的茶杯和毛巾,洗手时不玩水。

4、能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点心、不挑食,吃完能用自己的毛巾擦嘴。

5、能独立地安静入睡,在老师的帮助下穿、脱衣裤、鞋子。

6、游戏时注意安全,不独自离园,不把异物放入口、鼻、耳中。

群体性 规则

1、认真听老师讲话,集体活动时说话先举手。

2、排队时跟着队伍走,会听口令做操。

3、安静地进餐,入睡和起床。

4、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点名时大方地回答“早”。

三、小班常规建立的策略

(一)情感诱导法

情感诱导法是利用幼儿的心理、情感的变化,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小班利用故事、图书等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唤起幼儿良好的情感,帮助幼儿记住常规的要求。在教育幼儿爱护玩具的时候,老师通过“玩具的哭声”故事,将幼儿带入玩具的王国,使幼儿了解到玩具因掉在地上,没有回家而伤心流泪。用故事的情景感染幼儿,使小班的幼儿懂得爱护玩具,轻拿轻放,不随便乱丢玩具的道理。而“小椅子生气了”“我能干”等故事通过拟人的手法,向幼儿进行了爱护图书、椅子等教育。使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二)感受体验法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就让幼儿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水滴滴得满教室都是,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三)自主讨论法

自主讨论法就是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脱,有的说在床上„„其中胡欣玥小朋友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床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床的另一头。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床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床的另一头,再不用老师满地捡衣服询问是谁的衣服了。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四)游戏激趣法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就有了游戏激趣法。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四、常规建立小班教师应做到

(一)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幼儿园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将常规依然看作是教师管理、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指令;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有条不絮的开展,并且可以丰富充实,老师牵着走为主,幼儿没有自主处理自己的行为纠纷、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脱离了老师的管理,他们将不会自我学习,不会独立交往,不会独立应对生活。例如:幼儿上厕所,老师在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分男、女孩一个跟一个排队上厕所、喝水,看似有纪律,实际上是剥夺幼儿独立管理自己的机会。另一极端则过于强调幼儿自我管理,过多地否定了某些环节的教师干预,在强调幼儿自主、独立的同时,常常会导致如幼儿喝水少、忍尿、睡眠不足、盥洗时经常有衣服弄湿等现象。这两者都是与《纲要》的精神不相符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既要跳出传统常规管理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整齐划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把常规合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它当作教育的资源,而且是独立的、同其他课程内容一样对幼儿有着深远影响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二)关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勺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仅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减少幼儿初入园的分离焦虑时间。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如我班陈曼鹭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她不愿参加,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愿意。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她,刚开始给她喂饭、喝水,后来慢慢引导她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特别注意她,经常提问她。渐渐地,她对我不再害怕,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她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三)建立良性的班级常规应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 全班那么多小朋友,总有几个小朋友是让老师很头疼的,也总有部分幼儿是老师喜欢的类型,有时处理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因人而异,可是,为了建立起良性的班级常规,一定在对待某一个问题时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小班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也具备察颜观色的能力了,有些幼儿认为自己总是得到老师很多的表扬,因此在犯了一些错误时老师也会原谅他,这给其他的幼儿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比如,我班张行行小朋友聪明、活跃,是老师喜欢的那类型,一次她玩了玩具后,听到老师要收玩具的音乐后,竟然不顾扔在地上的玩具就端着小椅子回到座位,其他小朋友发现后向我告状,我想到收拾自己玩后的玩具是班级常规教育之一,不能因为她一人而破坏了规矩,于是我请她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将玩具送回家去,其他小朋友见状也与她一起帮忙收拾,后来她还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一定会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事后我亲自找她交谈,使她了解到班级常规不管是谁都要遵守,她虽然犯了错,但是敢于承认错误依然是老师喜欢的小丫头,并希望她能够做其他小朋友的好榜样。从这以后,张行行每到玩完玩具后都主动收拾玩具,并且指导别的小朋友收拾自己的玩具,成了老师的小帮手。

(四)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五)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幼儿在园每天除了和老师小朋友打交道以外,最熟悉的应当是生活环境,有时适应的变换幼儿的生活环境,结合当前常规的要求,为更好的打好常规教育做好铺垫,必然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前段时间因为有幼儿饭后总忘记漱口,于是我在环境上添加了一些牙齿的图片,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其中的蛀牙,有的孩子说是吃多了糖,有的说是没有刷牙,有的想到了饭后漱口这一问题,通过这几幅图片,幼儿就了解了漱口的重要性,每次他们吃完饭看到这些图片,不用我说,他们就会主动的去漱口,效果非常的明显。

五、常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每天早上教师都会在门口热情的与幼儿及家长说:“Good morning!”,放学后主动与他们说:“See you tomorrow!”;我们要求幼儿吃饭时不挑食,什么都吃,营养全面,那么教师在进餐时也应做到不挑食,吃干净自己的饭菜,营养全面;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发现幼儿把手指放在嘴巴里吃,教师会制止,那么有些教师也有吃手指的习惯就要改掉,要求幼儿不用手揉眼睛,教师也应做到,不挖鼻孔,教师也同样应做好榜样。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共同遵守,班级的常规教育才可以顺利开展,幼儿接受新的常规教育也更容易。

(二)班级教师步调一致

幼儿园一个班级有三位教师,应做到步调一致,对待常规教育应坚持执行,不能因为这个常规是这位老师制定出来的就只该这位老师一人执行,其他老师可以不必执行,这些对幼儿更快建立常规教育有阻碍。常规教育应当是每周制定的计划,应当是三位教师共同遵守实施的。我班三位教师每天都会利用教师午餐时间将上午的工作进行梳理,并对常规工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遇到困难的常规教育制定不一样的策略,同时共同交待明天常规工作的重点,做到每天进行怎样的常规教育三位教师都心中有数,不打乱仗,共同为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而行动。

(三)保持家园同步。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习惯。同时,还利用网络开通了家长群,及时与家长互动,并将幼儿某一时间的表现或以图片的形式,或以视频的形式放在网上,请家长观看,让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片段,感受孩子的成长,更好的了解班级的常规工作,配合教师进行家庭教育,这点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四)注意常规的适度性。

在建立常规教育的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幼儿是否能做到是否能便于执行,大多数幼儿存在的问题,在常规的教育问题上正确把握好“收”与“放”的尺度,老师让孩子觉得环境是宽松的,幼儿园像家一样,知道他们是可以自主的,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老师不应把自己放在幼儿的对立面,而应该设法使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常规的捍卫者,逐步形成自律。

(五)注意指导常规的技巧。

篇11:幼儿园常规教育计划

1.班级卫生保健管理:

为了让幼儿能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游戏、生活,班中的卫生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日的饮食起居中,得到细微的养护照顾,受到科学的健康教育,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从班内卫生到为幼儿剪指甲,将一件件事情都责任到人,并且注意清理一切卫生死角,对幼儿的食物要多观察,实实在在地观察、填写好幼儿服药记录,确保孩子的健康。

2.幼儿生活管理方面:

随时对幼儿进行卫生常识教育,对个别幼儿进行重点指导.有认真按顺序洗手的好习惯,洗手时不玩水,会擦肥皂,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能正确使用餐具,有文明的进餐行为,细嚼慢咽,不挑食,精神集中地吃饭;保持桌、地面和衣服的整洁,餐后会擦嘴和用水漱口;能安静入睡室,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按顺序脱衣裤,放在固定的地方,安静就寝,睡姿正确。

3.幼儿安全管理与教育: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安全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在抓好幼儿生活常规的同时重点抓幼儿的学习常规。

2幼儿教育教学工作

篇12:幼儿园教育常规方案

一、班况分析

本学期,我班已报到进班的新生共有41人,其中有4名从小小班升上来的孩子。幼儿均为20××年出生,大多数幼儿都没有上幼儿园的经验。经过近两周时间的观察、了解,我们发现许多幼儿适应能力较强,哭闹现象较开学迅速减少,大多数幼儿已能按老师的要求做简单的游戏活动,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出幼儿中的个体差异也较为明显:有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强,喝水、吃饭、上厕所等都能独立完成,不需要老师的特别照顾;而有的幼儿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弱,依赖性强,能自己做的事情也不愿动手做,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幼儿的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良习惯,有待纠正。针对上述情况,班上三位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教育特色,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二、班级特色

我班是2-3岁年龄的小班幼儿,通过家长了解到我班大部分幼儿在家都比较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容易被家长忽视,他们以为孩子在恶意搞破坏。其实,撕纸是孩子们喜欢并乐意参与的一项手工活动。“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针对我班幼儿的特点,制定了课题《在撕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撕纸兴趣和动手能力》,通过撕纸活动让幼儿体验放飞双手的快乐情感,在此基础上同时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感,激发幼儿去创造美、表现美,并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可以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可以得以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主要目标:

1、能大胆尝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活动,在想象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在撕纸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个性差异,给幼儿提供适宜地帮助和指导,不能用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幼儿,教师要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放飞幼儿双手,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

三、班级工作管理

1.建立合作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积极参加中央及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争取好成绩。

2.加强接送卡使用的指导,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卫生保健工作紧抓不懈,杜绝流行性疾病的传。

4.抓好幼儿学习、生活常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的自理、学习习惯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5.加强家园联系,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家长工作,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活动

篇13:如何进行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关键词: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 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 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 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 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 在小班常规培养中, 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 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 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 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 自理能力差, 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 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 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 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 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 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 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 有了这种感情基础, 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 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 胆子很小, 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 不喜欢说话, 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 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 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 经常提问他。渐渐地, 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 还把我当成朋友, 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 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 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 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 但幼儿活泼好动, 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 但收效甚微。于是, 我试着换一种方法, 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 ”幼儿特别感兴趣, 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 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 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 因此, 即使老师讲得对, 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 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 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 对幼儿的点滴进步, 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 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 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 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 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 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 他吃得多香啊”。这时, 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 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 我吃得可干净了, 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 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 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 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 针对这个问题, 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 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 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 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 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 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 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 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 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 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 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 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 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 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 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 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 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 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 部分家长认为,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 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 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 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 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 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 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 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 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 要家园一致, 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 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 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 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 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 达成培养共识, 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 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

[2]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篇14:幼儿园常规教育方式的探讨

一、榜样模仿,形成好的常规

幼儿善于模仿。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幼儿都很容易学会。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要先给幼儿树立良好的常规榜样,把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寓于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培养孩子文明用语的习惯。小班新生刚入校的时候,有的幼儿不能礼貌地问好,或者不知道怎么问好。针对这种的情况,每天利用晨间接待或离园时间,教师都要注意以身作则,主动热情地向幼儿、家长问好。幼儿爱模仿,性格开朗的幼儿马上回答:“老师好!”及时肯定和表扬主动问好的幼儿,启发内向的幼儿:“老师先问你好,你也要问老师好呀!”对于有进步的幼儿马上鼓励他们:“真棒,你进步了,能向老师问好了,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配合情境教育,多练习文明礼貌用语,久而久之,文明的氛围、礼貌问候的常规就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的前提。在幼儿园里,要教会幼儿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的时候洗手的习惯。如果教师总是以说教的形式教育,肯定效果不好,有的幼儿餐前洗手会偷偷地躲过去或只是玩水。如果教师在检查幼儿小手的时候,看到小手洗得干净的幼儿,很夸张地赞赏:“XX的小手洗得真干净,好美啊!”然后教师可以抱抱、亲亲幼儿。没洗手的幼儿此时就会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要求再去洗手。等他们把洗净的小手伸出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可见,夸奖好榜样的方法确实很奏效。

二、故事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幼儿爱听故事,故事不仅仅趣味性强,情节吸引人,而且每个好的故事都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故事是引导幼儿形成好的常规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常常引导幼儿倾听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道理。

小班初期,幼儿进餐习惯一般都不好,撒饭、挑食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要多给幼儿讲有关节约粮食、不挑食的故事,如《漏嘴吧公鸡》《珍珍的梦》等。故事很容易让幼儿明白:挑食、撒饭、不好好吃饭都是不好的习惯。教师要正面引导孩子好好吃饭的好处:变聪明、美丽、长得高,能快快长大。这些都是幼儿向往的,从而会让幼儿挑食的毛病得到改善,而且要让幼儿个个都做小小监督员,互相监督。

随机教育也很重要。例如,有段时间班里频繁出现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在一次春游休息时,我们来到一块满是垃圾的草坪旁边。幼儿看到草坪上的垃圾都纷纷议论起来:“啊,那么漂亮的草坪怎么会有垃圾呀?”看到大家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笔者就因势利导:“这块草坪以前是很干净很漂亮的,后来因为有人随手乱扔垃圾,使得草坪变脏了也不漂亮了,这样乱仍垃圾会破坏环境的。”幼儿听了都点点头。然后笔者带头捡起了垃圾,幼儿也纷纷学教师把垃圾送到了附近的垃圾桶里。不一会,草坪便恢复了干净如初的面貌,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从此以后,班里成立了环保小卫士,向自己的家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乱扔垃圾的现象彻底从班级消失。

三、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日常教育要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我们要从小训练幼儿会生活的本领,可以经常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尝试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些好玩的玩具和装饰品等。如果幼儿表现得不是很理想,積极性不高,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让幼儿养成持之以恒、做事情有始有终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虽然小,但还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疼孩子,怜惜孩子太小,忽略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很多事情都包办代替。教师要多与家长交流,说明包办代替的害处,告诉家长:包办代替是包办幼儿的成长,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权利;不让幼儿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变相地阻止了他们身心的发展。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主动支持与配合教育。

上一篇:教学设计神奇的水下一篇:加强贷后管理 防范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