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管理心得体会

2024-05-08

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管理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篇1: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管理心得体会

一、热爱: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做到热爱二字。一是创建宽松、愉悦的家庭式氛围。新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因此,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应该注意这种氛围的创设。年龄越小的孩子其情感依恋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营造与家庭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物质环境,以便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快乐的发展。与此同时,我着重创设心理环境,和孩子们近距离的接触,用自己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童心,以此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孩子们很快会从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对老师的亲近上,如摸摸你的衣服、牵牵你的手、坐坐你的大腿,这些动作都是他们表达对你的接受。

除了动作,他们还从语言上来表达对你的认同与爱,当大家说到新衣服时,孩子们会说老师,我给你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当爬上窗户擦玻璃时,总会听到老师,小心点当不小心撞了椅角,孩子们会投来关心的眼光老师,你没事吧?。虽然只是短短得一句话,但在我看来却无比激动,这是我们共同创建宽松、愉悦的氛围的作用。二是事事关注、事事细心。如教学活动时,从教态到语气都应真挚、亲切,使幼儿感到舒服、温暖;教学活动后,主动亲近、爱抚幼儿,跟他们交流感兴趣的事,和他们做朋友。既关心幼儿的教育问题,又注重幼儿的养护问题,从睡眠、起床到用餐、喝水等一日各个环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教师母爱般的师爱。

二、严格:

一是教师做到为人师表,严格遵守幼教法规和幼儿园的一切规章制度;二是对幼儿严格要求。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规范着幼儿的言行,它体现在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上。因此,在常规管理上做到严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两位老师统一认识,统一要求;对孩子的要求坚持一贯,不朝令夕改。在一个班集体中,两位教师由于性格、生活环境等不同,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在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达成共识,做到要求统一。就这样,在统一要求,严格管理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了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常规不仅被幼儿接受而且渐渐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如上幼儿园不再哭闹,自己进入活动室;自觉向老师问好,和家长再见;喝奶、吃饭、入厕时都能有序进行;玩完玩具自觉收好,放回原处;脱下的衣服自己动手叠好放到指定的位置等等。

三、周到:

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一个班级管理工作成功与否,还要看家长工作做得是否到位。我们做到了热情周到、真诚接待每一位家长,选择家长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是教师的事;另外,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因此有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为了保证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效果,每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得更好。

为了使家长进一步明确配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确定了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助教活动等。在家长园地中我们根据班级情况和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况,在栏内提出家园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儿的表现,许多家长对此很关注,使得这个栏目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总之,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孩子发展的脚步,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营造健康向上、个性张扬的班集体。

篇2: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管理心得体会

一日常规的建立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有纪律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难免有些不适应,他们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琐碎而具体的。通过学习,我静下心来仔细回顾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幼儿进园及晨间活动到游戏活动)及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收获良多。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主要包括: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入园、盥洗、餐点、如厕、喝水、午睡、离园等基本环节。这都是些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这些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视,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称得上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润滑剂。因此认真做好幼儿生活常规管理活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幼儿在加点前及餐前便后的洗手,洗手时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午睡前自己整理衣物和鞋袜,午睡后整理被褥等,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还能够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二、一日常规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启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爱说爱问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提出的各类问题,老师要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花一点时间同他们进行讨论,并认真做出解答,以后他们就会大胆地表达想法。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多地限制幼儿说话,老师要围绕教育内容积极引导,选择有吸引力的话题。引导得当了,孩子们就不会说题外话,而是围绕教育内容向老师左问右问。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而且能使教育内容在幼儿头脑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比如在主题活动《我会串珠》中,让幼儿知道分类可以按大小分、可以按种类分、也可以按颜色分,站在不同角度想问题,老师可以把图片拿出来让幼儿用自己方法试着分,让幼儿边操作边回答。通过不断的探索,幼儿增加了对故事的认识,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出故事的内容,并积极考虑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一日常规中的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自己处理问题、想办法的能力。

孩子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总想挣脱大人的控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还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幼儿办错事或自己能处理事情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处理或参与,使他们成为主角。一天学习活动中主要的形式是操作和游戏,这样对操作前的要求、操作中的提醒和操作后的常规培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活动中随时教育幼儿活动所需物品,从哪里拿,还要归放到哪里去;离开座位时应随时将椅子放好;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别的小朋友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帮助等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来渗透对幼儿的常规教育。

篇3:对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思考

一、以幼儿发展为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 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 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幼儿是发展中的独立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发展需求,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与外来的刺激互动。因此教师在常规管理活动中首先要研读孩子, 以孩子的心灵体验他们的想法, 以孩子的视角感受他们的需要, 以孩子的认知特点合理组织班级各项活动, 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时间, 充足的自主活动的空间,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切不可因为过分强调良好的班级秩序而过多限制幼儿的活动。

二、以人格魅力为先

在幼儿园班级就像孩子们的大家庭, 老师就像孩子们的家人。孩子们是一个个幼小的、独立的个体, 需要老师精心呵护、正确引导, 老师的态度将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过分严厉会使孩子们变得性格懦弱, 过分松散的班风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规则意识的形成。因此, 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是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基础, “严谨、关爱、勤奋、创新”是新时期对老师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以敏锐的目光察觉幼儿的需要,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三、以习惯养成为重

一位获诺贝尔金奖的白发苍苍的学者说, 他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这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他说:在幼儿园, 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位获得学界最高荣誉的老人用了这些具体的描述说明了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及良好品德在幼儿期形成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习惯养成“小”中见“大”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的养成,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 一辈子吃它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形成秩序感, 有利于做好班级常规管理。然而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也不仅仅局限于正规化的集体教育活动, 而应贯穿于班级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晨间接待时, 引导幼儿多与老师同伴交谈, 主动问好, 帮助幼儿养成自信大方、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饮水时引导幼儿排着队饮水, 不争也不抢, 增强幼儿主动遵守集体规则意识。就餐、午睡、散步、离园等环节也是对幼儿进行习惯培养的好时机, 因此教师应该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做有心人。

四、力求实现自我管理

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教师由于受旧有观念的束缚, 过分注重班级常规管理的表象, 过分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活动中的纪律问题, 对幼儿管得过严过死:东西不能随便乱摸、嘴巴不能随便讲话、走路不能大幅度跳跃……以幼儿绘画活动、午餐活动、体育等活动为例, 有的教师害怕纪律太糟, 不让幼儿自己取放物品, 有的教师担心幼儿分发小勺会发生安全事故, 有的教师觉得孩子还小不能让孩子参与活动的准备, 所有这些事都由老师们大包大揽, 孩子们只需要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师的帮助就可以了。过多的干预、过密的限制、过分的保护, 使孩子们变成了老师指挥棒下的“乖乖儿”。在好常规表象的背后牺牲了许多幼儿宝贵的自主活动、自由发展、自我管理的机会, 这样无疑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也降低了班级常规管理的水平, 使之停滞于被动式、单一化的管理状态。

提高常规管理的效率, 使管理工作出现全新的质的飞跃, 应该将活动与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整体发展情况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合理地让幼儿参与班级管理活动, 在适当保护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自主自立地尝试。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幼儿教育重看护、轻养成;重知识技能培训、轻道德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重智育、轻其他诸育等现状。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等。

五、与家庭教育融合

篇4:幼儿园班级常规活动的管理

关键词:幼儿教育;常规管理

为了提高常规教育的质量,我们必定要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的潜力,加强幼儿行为能力和意识的内化:

一、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只有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二、重视幼儿行为和意识的内化的作用

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因而在常规教育活动设计中我们还注意多种领域的融合,重视过程,重视差异,通过对多样化活动的开发与创新,促使各种活动高度结合。如健康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幼儿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他人融洽地相处,另一方面又为幼儿设置情绪宣泄角,让幼儿情绪得到疏导,同时也能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幼儿,我们全塘中心幼儿园将前后这两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开展了丰富有趣的入园前亲子活动,通过参观、游戏等加深了教师与幼儿的感情。为入园后的常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任何活动都应避免只站在领域知识的基点上而无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活动选择延伸”,常规教育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

三、改革创新,让传统教育手段释放异彩

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讲解示范、榜样作用、随机教育等是我们在常规教育中经久不衰的教育方法,如何使这些老方法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促进幼儿主体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我们在当前的常规教育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问题的核心仍然在于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将幼儿摆在什么位置上,树立的榜样应是当代幼儿心目中认同的榜样,而不是我们成人认为理应是榜样的事物;因此,文学作品、示范行为等都应该来源幼儿身边的人和事。这就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在理解和欣赏中发现孩子行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比其他年龄阶段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同时,还需使之与幼儿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的发展。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形成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氛围,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对幼儿来说,创新的道理和行为,要想讲通是很费劲的,也弄不懂,但只要我们看到:孩子们长久地蹲在地上观看蚂蚁不起来时、孩子们专心致志画意愿画时、孩子们接二连三地出现所谓“闯祸”行为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已经悄悄地打开了第一道大门。幼儿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交互作用,我们为他们创设的教育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和校园环境,都渗透了我们培养的意图,希望通过环境来激活孩子的思维、陶冶孩子的情操、启发孩子的智慧、指导孩子健康地生活。为了配合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又着重研究“什么样的环境,孩子最喜欢?”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

2、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3、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4、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5、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6、给孩子一点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动手环境通过观念的渗透,让孩子们的学习进入一种沸腾状态,使他们的情绪持续饱满,感受真切、求知欲强。因为思维活动达到高峰,创新的一刻就会来到。例如:我园目前开展的区域学习活动、自主性活动都充分给孩子们提供了喜欢的环境。当大班孩子特别喜欢“恐龙”的时候,我们让他们过足“恐龙”瘾,让孩子们在一片热烈的研讨中创编出许多带有更新功能的现代恐龙。当小、中班孩子们喜欢上“天线宝宝”时,我们又追随孩子,给予满足,同样,小、中班的孩子在反复地和“天线宝宝”的接触中,他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有的真令我们老师刮目相看。敢于思考是创新的前提,而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所以教育者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质疑,作出适应其心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其产生新的疑问,提出新的问题,使他们在质疑、释疑,又质疑中建立一个自主的,独立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活动需要足够的自信心,幼儿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他们的“创新”活动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相连。但幼儿不断的“犯错”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为幼儿的探索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和失败,为使幼说到“创新”,人们很容易和科学家及科技等领域的发明创造联系起来,而我们所研究的幼儿的创新能力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潜力。

幼儿的一切生活游戏中都蕴含着创新能力的因素。因此,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寄予刻意设计的游戏本身或游戏结果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它必须融于幼儿的生活实践。教育者要鼓励幼儿在一切活动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刨根问底,鼓励其、激发其无穷的想象与联想,帮助其以自己现有知识经验去寻求获得新的知识,这才是其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正确途径。

篇5:幼儿园大班常规培训心得体会

1、衣着整洁,按要求带齐当日自己所需的生活和学习用品,按时来园,主动热情的向老师及小朋友问好,有礼貌的与家长告别。

2、_地脱下外套等衣物,整齐挂放,挂放在指定位置。

3、自由,主动地参与到晨间各种游戏和活动中去,活动结束后整理好玩具或物品。

4、主动认真做好值日工作。

二、饮水常规

1、会自己接水:左手握杯把,右手开关水龙头,杯子对准流水。水要开的稍小些,接的水不要太满也不要过少,不洒水,喝完水把杯子放回原处。

2、愿意喝白开水,不喝生水,口渴时会自己主动喝水。

3、激烈运动后稍事休息再喝水:饭前、饭后半小时少饮水。

三、如厕常规

1、会正确如厕,会撕取适当的卫生纸,便后会用手纸自前向后擦屁股。

2、文明如厕,站在厕所便池边再脱裤子,蹲正位置,把大小便如池内,解便时不弄湿自己和同伴的衣裤,便后会整理好衣裤,及时冲便。不在厕所逗留玩耍。

四、区域活动

1、能与教师、同伴协商共同制定游戏规则,能按规则开展活动。能与同伴合作、协商、交流、谦让,并能分享游戏材料和经验。

2、能按自己的兴趣、愿意自主选择活动区域、游戏内容、材料、同伴、角色、场地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能有始有终地在活动区完成某一项工作。

3、参与幼儿园区域的设置,参与收集材料及材料的投放,参与修补材料等参与性的活动。

4、能创造性的开展区域活动,自发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自己制作玩具用于游戏。创造性的使用材料。

5、能听指令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各活动区材料归放整齐。

五、户外体育活动

1、能用多种运动器械创造性的开展体育活动,能与同伴协同运动,努力克服困难,有坚持性。

2、在户外活动前能主动检查自己的服装,鞋子是否穿好,有无安全隐患,冬季需要拿掉帽子、取下围巾、手套等,夏季出汗时不要及时脱外衣,要学会自己擦汗。

3、能在教师引导下自制幷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器械操,韵律操的活动,做操时能在队形队列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能听音乐节奏、精神饱满、动作到位的与同伴集体做操。

4、能掌握多种运动中的安全保护技能和方法。如[大型器械上不打闹、不推挤;游戏奔跑、跳绳时会避让,不做危险动作,不用器械与同伴打闹等。

5、对气候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6、尝试探索多种方法走蛇形步、俯卧撑、快速跑等综合体育活动,探索几种体育器械的多种玩法,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

7、爱护体育器械。活动结束时,能主动收拾整理活动器械和体育活动玩具。

六、教学活动

1、能在活动中精神饱满,对活动感兴趣,专注性强,思维活跃,有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且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2、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参与性强,能跟随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问题思路较清晰,解答较完整,互动深入有效。

3、在活动中专注倾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思考判断,能熟练运用材料进行操作,能运用多种方式和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并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4、在活动中对学习、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善于克服困难,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倾听、表达、轮流、协商、合作、分享和守规则等行为习惯,发言时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站起来回答问题。能遵守集体规则。

5、养成良好地坐姿、站姿、看书、握笔、举手及整理学具的习惯,能自觉学习,不影响他人。

七、离园常规

1、能自选离园前的游戏活动,进行简单安静的桌面操作活动。

2、家长来接时能主动收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玩具等,摆放好自己的小椅子,并能将所玩区域材料摆放整齐。

3、能主动整理好自己的衣着和仪表,将回家需携带的学习、生活用品归放好带回家。

4、愉快离园,能主动和老师、小朋友说再见。

篇6: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老师帮助和指导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日常、教学、游戏等活动的有序进行,顺利开展。常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的整体面貌、各项活动的质量。所以,长期以来,班主任都非常重视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进行了“条款式”、“权威式”的管理,然事与愿违,管的越严,反的越重。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定的规则,常忽略遵守常规的主体——幼儿的心理感受与行为特征,显得死板而教条。为此,笔者试从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出发,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常规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一、角色扮演常规管理趣味化

1.模仿喜爱动物

动物是幼儿所喜爱并痴迷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模仿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就乐得神采飞扬。于是,我就将诸多可爱的动物引进班级管理,与枯燥的常规进行匹配、链接。如:学小猫轻轻走路;学百灵鸟大声歌唱;学小猴大胆游戏„„这样,幼儿玩的开心,学的主动,掌握的也轻松。渐渐地,也就习惯成了自然,2.扮演故事人物

除了动物是幼儿乐衷扮演的形象,许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幼儿所欢迎的对象。为此,我们有意选取作品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形象,让幼儿直接模仿。如学习故事《七色花》后,也给每名幼儿七个花瓣,让他们学主人公,做七件帮助同伴的好事;学儿歌《小熊过桥》后,让幼儿学小熊大胆过小桥,做游戏;学儿歌《我上幼儿园》后,鼓励幼儿学儿歌中的小朋友,入园与老师、同伴问好„„

二、环境熏陶常规管理形象化

1.设计视图标志

幼儿对常规的认识常易理解,难遵守,这是幼儿自身控制能力欠缺使然。为此,我在创设物理环境时,总是与幼儿一起设计常规标记图,并张贴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以此对幼儿的行为进

行引领、提醒。如:为引导幼儿摆物有序,便与他们画各类物品的简笔画,当做物品的“家”的标志,张贴在相应的玩具橱上;为减少幼儿间碰撞,在进出卫生间的过道上,画上两对小脚丫和来回箭头,提醒幼儿靠右行走。也就是在这些“家”、“小脚丫”的引领下,幼儿“有序摆物”、“靠右行走”等良好行为自然产生,并水到渠成地内化为一种习惯。

2.播放优美音乐

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许多攻击、吵闹行为与心情直接相关。平静、愉悦的心情往往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合作,相反,烦躁、沉闷的心情则是诱发恶性行为的起因。因此,我特别注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关键时段,播放一些背景音乐,既愉悦了幼儿的心情,又减少了因心情原因而造成的违规行为。如:早晨来园与亲人告别,有分离焦虑时,播放一些欢快、活泼的音乐;活动结束后,情绪比较亢奋时,播放一些舒缓、轻松的音乐;午睡时因睡不着,而产生孤独无聊情绪时,播放一些优美、宁静的摇篮曲„„正是这些怡情悦耳的音乐,带给了孩子无暇的想像,既愉悦了心情,又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有效遏制了一些不良行为的萌芽。

三、自主参与常规管理互动化

1.体验生活情境$/context$ 幼儿对遵守常规的被动,重要一点也是因为他们对常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因此,我注意抓住日常活动中的情境,有意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萌发遵纪的意愿。一次,手工活动时,孩子们全神于手工制作,有的就将废纸随手扔在地上,渐渐地,教室里一片狼藉。当保育老师拿来笤帚,准备清理“战场”时,我示意别做。而后若无其事的与孩子们进行下一个活动:“拍照片”。当孩子们举着“照相机”在教室内四处拍摄时,有的小朋友大喊起来:“哎呀,我们的地面太脏了”、“真糟糕,谁弄的呀!”于是“坐在乱糟糟的教室里有什

么感受?”这个话题就应运而生,通过情境讨论,大家知道了破坏环境的危害,一种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纸屑的常规教育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得到了完成。

2.宣传同伴亮点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相互的“控诉”、“告状”不绝于耳。而相互的赞美、表扬却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应该是缺少发现,正如著名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把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加以隐身、弱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现形、强化,我设立了“大拇指”宣讲台,定期请孩子上台宣讲、表扬身边同伴的闪光点。宣讲完后,由老师给表现好的幼儿额头上粘一个“大拇指”贴花,同时,也给发现别人优点的幼儿奖励一个“千里眼”图标,通过这个宣讲、贴花活动,有效放大了幼儿的闪光点,增强了幼儿遵守常规的主观能动性。一段时间下来,班上“告状”案件明显下降,“大拇指”、“千里眼”幼儿与日俱增。更重要的是:班级幼儿自觉遵守常规的习惯也蔚然成风。

篇7: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

我们常说幼儿园是个大家庭,而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家,作为家长的我结合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谈谈我是如何进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

一、量化管理制度细

良好的班风是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座右铭,一种共同的目标,它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它可以使每一位老师都积极主动、充满干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孩子,没有常规,没有教育,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这个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

不管是开展什么活动,在活动之前,我们两位老师总是会把活动要求提在前,让幼儿在明确活动方法和活动要求的前提下再去开展活动,这样,不仅幼儿能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而且能够稳定幼儿的活动常规,比如,在情景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在讲解之后,就请幼儿在座位上坐好,等教师分发好操作材料、要求提清楚以后再动手操作;在户外游戏时,男孩子性格比女孩子要活泼,所以对于周围生活中各种物品,他们都想玩一玩,碰一碰。加之自控能力较弱,模仿能力强,即使只有一个孩子做了不被允许的事,也马上有不少的孩子会跟着他的行为,忘记了老师强调过的所谓规则,这些特点给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增加了难度。与其一味的强调“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不如明确的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在可以做的前提下,再向孩子提要求当然就容易实现的多。所以教师在出去以前向幼儿说好走路的方法和要求,在活动前,再将活动方法和活动要求向幼儿提清楚。

班级工作中,安全工作是最需要注重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日常开展的安全教学必不可少,但是适当的融入到生活中,即随机教育,相信效果会事半功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老师都可以渗透给孩子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如:不要随身携带玩具及锐利的器具来园,更不应把它放在口、鼻、耳中,以防伤害。还有不能拿玩具和同伴打闹,更不能抓、咬、打同伴。平时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不从楼梯扶手往下滑,不做爬窗、扒窗、跳楼梯、玩门、从高处往下跳等危险的动作。

二、分工到位落实细

每学期第一周的班级例会上我会对班级老师的工作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分工,并对各项工作提出统一要求,前提是根据班级老师的特色与特点而定。比如:学期初要撰写很多计划,我们就这样分工:班主任撰写班级管理工作计划,任课老师撰写主题教育教学计划,协教撰写主题教育教学小结和安全工作计划;尽管有分工但也有合作,正所谓“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我想说明的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取得班级所有老师的配合才能将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我们班三位老师总是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上课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配班老师密切地配合,帮助带班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协助做好相关的配班、准备工作。记得在上科学《各种各样的车》中,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男孩子很喜欢,女孩子却很不感兴趣。上课时,男孩子们议论纷纷,巴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说给大家听,女孩子们提不起精神来。可能“车子”只是男孩子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让女孩子回答,男孩子补充。让女孩子们去积极的收集材料,而男孩子只需做适当补充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女孩子的热情很容易就能被调动起来了,而男孩子俨然成为了权威,教学效果和前段时间比起来,明显有了进步。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调皮、吵闹、不专着等情况时,配班教师及时地予以提醒或制止。户外活动时,我们老师之间总是在活动前统一要求,向幼儿说明要求,然后再出去。这样,在活动中,才能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在生活活动常规管理中,当幼儿进行盥洗时,我们老师之间也是分工合作,合理、有序地组织幼儿进行盥洗和室内游戏,使各个活动开展地有条不紊。

三、家长工作常规化

开展班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家长工作,我做家长工主要采取了这些方式:平和亲切的态度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放心。家长把孩子送来幼儿园,心中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因此我和班级老师都是持着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心让家长感觉我们的真心,坚持每天家长来园接送孩子的时与家长近距离的交流。充分体现出家园共育的有效性,还是需要注重每一个细节。不同的家长,不同的个性,因此就要有针对性的去了解每一位家长。在上个学期的民主生活会中,《家长工作大家谈》这个主题就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例如有实效的开展家长会,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其中,而不是单纯的倾听者;另外本学期还新增了“家长助教”这个活动等等。通过大家的经验交流和日常工作的积累,我们的家长工作会越来越精细化。

当家长提出质疑和问题时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我们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勇于承认并积极改正.我每次遇到家长提出的问题时,我都会记在小本子上,然后再尽力去做好,让家长相信把孩子放在这个班是十分放心的。与家长有什么误会或班上没有做到的地方直接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谅解,而不是避开不理睬,让家长觉得你是个不负责任的老师,从而让误会越来越深,直到真的班上出现有问题的时候,家长就会旧账全翻出来。其实,有时一些很小的事情,可能就感动了家长,让他足够的相信你。

篇8: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管理心得体会

看过这样一句话, 觉得非常有道理:“学校家庭, ‘5加2’它的意思是说, 在幼儿园里的5天, 不管孩子有多大的进步, 在家的两天要是松懈, 效果将会大大减弱, 甚至适得其反, 可见家园合作有多么重要。”也就是说家庭是幼儿的另一个学校, 家长就是老师, 而且家长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更多, 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此, 家园配合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养成良好习惯。要取得家长更好的配合, 首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所以, 每当我接手新的小班, 都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 并用心地快速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心, 对自己的孩子是关注的, 从而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 对我们更加信任。小班的第一年, 我刚进入幼儿园成为一名新教师, 我给孩子的物品上贴上了姓名, 还贴上了实物标记, 以便不认识名字的孩子根据自己的标记认出自己的物品。我给每个孩子贴标记可不是随意贴的, 而是根据孩子名字的特点选择标记的, 如:沈静雯是文静的小姑娘, 我就给她选择了小羊做她的标记, 因为小羊是温顺、可爱的小动物。这样不仅让我快速记住了孩子的标记, 还轻松记住了孩子的名字。开学前两天里, 一位家长就来班级里了解情况, 我问她是哪位孩子的家长, 家长说是沈静雯的家长。我不假思索地告诉她说沈静雯的标记是小羊。家长用怀疑的眼神看着 我, 我找出了沈静雯的小床, 家长一看上面的标记果然是小羊, 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 好像在说:我的孩子还没来上学呢, 你竟然记得住? 接着家长说:“谢谢您老师, 您忙我走了! ”其他的什么也没问, 说了这句话就走了。我相信这声“谢谢”代表了她对我的信任。有了信任, 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我班的雯雯小朋友从不睡午觉, 午睡时睡不着还常影响别人, 于是我与其妈妈沟通, 刚开始妈妈认为, 孩子睡不着挺痛苦的, 能不能索性让他起来玩。我首先告诉家长午睡的重要性和好处, 然后告诉他午睡室和娃娃家在一间, 如果让他出来玩也会影响别人, 而且班级的规则应该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 否则其他孩子会不服气, 也会效仿。雯雯的妈妈表示认同和理解, 也在家逐渐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 慢慢的, 雯雯从从来不睡到偶尔睡, 到现在一星期有三天睡午觉了。

二、及时总结, 反思经验, 调整管理方法, 让管理工作真正 省时有序。

班级常规管理要用“慧心”, 都知道有效的规则秩序有益于班级活动的管理和师生互动, 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 不仅是孩子调皮, 有时班级的混乱是因为管理方法不恰当、方法不简便, 可见, 教师在运用管理方法后要观察实施效果, 分析不足, 及时调整方法。幼师毕业后刚带小班, 刚开学孩子还没养成良好的习惯, 午饭时吃吃玩玩, 随处走动, 有的孩子躲在一处不吃, 每天都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没吃饱, 引起不满。原因是幼儿因为哭闹或者随意走动, 老师没有办法记清楚到底谁坐在什么位置上。针对这一现象, 我给小孩分好组以后, 在桌子上贴上水果宝宝的图案, 让孩子围着图案坐。并用铅笔在图案上写上这一组孩子的姓名。这样吃饭时, 一时记不住孩子的位置一看标记就能知道了。这种方法很有效, 家长再也没有反映自己的孩子没吃饱。又如在孩子喝水时, 饮水桶旁边喝水的、接水的孩子围拢在一起, 还有孩子喝着喝着, 杯子被其他孩子撞掉了。针对这一情况, 我请接水的幼儿排成一条队伍, 一个接一个接水, 接完水的孩子请他们靠墙边喝水, 喝完直接放回杯架上。孩子们经过几次练习以后, 喝水井然有序, 再也没有挤在一块的现象了。

三、让“规则标记”说话, 时刻提醒幼儿, 引导幼儿自觉 遵守。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 自控能力比较弱, 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孩子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虽然对孩子提出了规则, 但是孩子们常常会忘记, 天天在孩子耳朵前唠叨, 孩子嫌烦, 反而有一种逆反心理, 而且老师也累, 但不说, 孩子们的习惯又很难自觉养成。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就利用规则标记, 让标记代替老师“说话”, 时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让幼儿明确该如何遵守。我们会在幼儿活动地方的墙面、地上贴上相应的规则标记, 发挥规则标记的教育价值。如在洗手间门口的右边贴进去的小脚印, 左边贴出来的小脚印, 这样幼儿按照脚印的方向有序进出, 就不会相撞;洗手处贴上洗手的顺序图, 让幼儿正确洗手;在图书角贴上安静的标记, 告诉孩子看图书要保持安静, 不影响别人。一次, 建构区里已经有5个孩子玩了, 可是来了第6个孩子, 建构区里正玩着的5个孩子对那第6个孩子说:“你不能来玩了, 地上有五个脚印说明这里只能5个小朋友来玩, 人多了太挤, 会把搭的积木碰倒的! ”第6个孩子自觉地走了。可见, 标记代替我们“讲述”规则, 提醒幼儿遵守, 幼儿乐意遵守, 自觉性也提高了。

四、教师以身作则, 发挥榜样作用。

老师常常会表扬某个小朋友, 别的小朋友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 那么老师自己有没有给小朋友做好榜样呢? 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老师, 我的孩子最喜欢你了, 回家总是模仿您上课的样子, 给我们上课。”这句话让我提高了警觉, 反问自己的每个行为都是值得模仿的吗, 孩子是不是把我不好的习惯也模仿了, 我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吗?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制定规则时, 我想我更应该是规则的遵守者。一次在餐前洗手时孩子们在盥洗室排队洗手, 以前我一直在孩子洗手之前就洗手, 今天有事洗晚了, 我准备洗手给孩子盛菜, 我走进盥洗间, 拉起袖子时, 孩子们或许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 自觉让我先洗, 我笑笑说:“洗手要排队, 老师也要排队的呀! ”我排到了队伍的后面, 孩子们总是微笑着回头看看我。突然, 刚上完厕所的阿虎准备插队, 悠悠对阿虎说:“你看老师都排队, 不许插队, 你到后面去排队呀! ”阿虎自觉地排到了后面。我以自己的行为给幼儿树立榜样, 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这正是身教胜于言教。

五、巧用方法让幼儿知道自己违反规则产生的后果, 从而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主动改正。

在每个幼儿园里的每个班级里, 都会有一些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精力非常旺盛, 总是不遵守纪律, 不服从老师的教育, 甚至有的调皮的孩子还会与老师作对, 故意破坏规则, 碰到这样的孩子, 老师往往很头疼, 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惩罚虽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但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孩子表现出顺从, 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 而不是真的懂得自己错在哪里。在许多情况下, 惩罚并不能保证孩子产生正确行为, 也不能保证孩子懂得怎样做。我们只有采取正确、正面的方法, 让孩子懂得自己错在哪, 老师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则, 才能让孩子自觉遵守规则。这天我进行音乐游戏《快来拍拍》时, 第一遍我范唱时就有幼儿听到拍拍两个字开始兴奋地拍手, 我理解孩子们上音乐游戏活动时兴奋的心情, 因此我没有批评他们。我告诉他们第二遍要认真听不要拍手, 要听清楚歌词, 待会儿老师会教正确的游戏玩法。可是我刚开唱, 只听两个幼儿使劲地乱拍手, 而其他幼儿听得很认真。我停了下来, 问他俩是否听到老师的要求, 他们说听到了, 并且把我的要求重述了一遍。于是, 我又问为什么还拍手,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 幼儿宸宸说:“我是故意的! ”而且边说边笑, 完全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的心中立刻升上一股怒气:他的行为是故意跟老师作对。但我忍住了自己的怒气, 我认为这样的学生是想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 如果你发怒, 则恰好中了他的圈套。我冷静下来, 想起之前我在网上看到的相关这类孩子的教育:要想教育好这些调皮的孩子, 首先要弄明白他调皮的原因, 有的孩子是精力过剩, 而活动内容过于容易;有的孩子是由于好奇心被大人加以约束;还有的是由于大人对孩子夸奖多, 批评要求少。通过我的观察, 我认为这个孩子可能是由于精力过剩, 而且从之前的家访来看家长对孩子太宠, 很少批评。所以我决定用冷处理+适当惩罚+正确引导+家教沟通的方式处理这件事。于是, 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 装作不生气的样子, 我和全班幼儿都看着他拍, 刚开始他很开心, 拍了几分钟觉得没劲、累了不想拍了;接着我组织其他幼儿正确玩游戏时, 他发现之前没认真听, 不会玩, 很着急。这时我觉得水到渠成了, 进行批评和引导:告诉他不好好听是学不会的, 而且他的行为影响了老师上课, 影响了小朋友学本领, 我让他道歉, 他诚恳地道了歉。接着, 我和小朋友一起教他正确的方法玩游戏, 终于学会了, 他很开心。我和家长再进行交流, 这段时间, 很少看见他调皮捣蛋了。我想淘气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关键看老师怎么教育引导孩子, 只有老师因材施教, 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这些调皮的孩子, 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成果。

六、让幼儿参与班级管理, 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 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繁琐的。孩子们往往不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制定规则的 原因。因此, 在制定规则时,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要制定哪些规则, 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 了解制定这些规则的必要性。我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 还在放碗处、厕所、漱口处请“小老师”监督, 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同时, 让幼儿感受老师管理工作的辛苦。让幼儿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培养了认真负责的态度, 培养了集体观念和利他行为, 形成了良好个性, 使幼儿更自觉地遵守规则。

七、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 理解、宽容孩子, 给孩子自由的 空间。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对孩子高强度的控制, 几乎除了上课回答问题之外, 都不能说话。要知道学前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 好奇心极强, 让他们长时间地坐着不说一句话是很难的。而且幼儿期应该培养孩子的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需要给孩子一些自由释放的空间。否则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 很可能是对压抑或消极情绪的宣泄。因此, 在教学活动前我会给孩子3分钟讲话时间, 饭后、起床后孩子可以随便讲话, 在教学活动中多用讨论问题的方式, 让孩子有机会说。但告诉孩子午睡、教学活动时必须保持安静, 这样才能学到本领、休息好, 让孩子们懂得该玩的时候玩, 该学本领时学本领, 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教学常规。有时候我也会和孩子一起“疯”, 玩孩子们的游戏, 让孩子感受到我是他们的同伴, 从而更亲近, 使幼儿接受我的引导。

总之, 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 它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肯定、激励、民主、宽松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班风。我们要既用心又用脑, 善于观察, 善于积累经验, 随时发现问题, 不断改进方法, 这样才能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摘要:班级是一个小社会, 它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 幼儿则是这个小社会里的一员,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性格、习惯等都不同。那么幼儿教师有效地做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在班级管理中, 教师努力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 用多种方法, 如哄骗、保持严厉, 但在实践发现这些手段只能求得一时的安静、有序。怎样使老师强迫幼儿遵守常规变成幼儿自觉遵守班级常规才是重点。文章提出要使幼儿园班级管理卓有成效, 教师不仅要处处留心、处处用心、用智慧管理, 还要懂得尊重、理解孩子, 并以身作则。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管理,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晓林.不可不知的“幼儿秩序感”[J].妇女生活 (现代家长) , 2010 (01) .

[2]白国宁.我要给你一个惊喜[J].初中生之友, 2010 (Z2) .

[3]豫妹.让孩子在提醒中成长[J].妇女生活, 2010 (01) .

[4]江亘松.最不完美的人, 唱出最完美的歌[J].中外企业文化, 2010 (03) .

[5]杨云萍.先进教师宣传中的善与美[J].新闻爱好者, 2010 (02) .

[6]袁庆珍.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J].知识经济, 2010 (03) .

篇9: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即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老师帮助和指导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整体面貌,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也关系到老师能否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及活动的质量。因此,长期以来,老师们都非常重视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制定出各种各样的条款和规则,运用教师的权威,采用“命令式”、“高压式”的管理。然而事与愿违,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越管越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定的规则,常常忽视了遵守常规的主体——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征采用适合的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班级常规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良好的班级常规是保证幼儿在园安全的前提

保证幼儿生命安全是幼儿园工作是首要任务。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探索,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欠佳,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从而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幼儿形成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学前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常规要求需要幼儿反复实践,并不断对正确的行为加以强化,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良好的班级常规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幼儿园是集体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需要制定一定的常规来维持秩序。良好的班级常规又有助于形成宽松、和谐、温馨的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这个集体里感觉到轻松、快乐,更有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掌握。

(四)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幼儿自律能力发展的关键

学前阶段是培养幼儿自律品质的最佳时期。幼儿的情感、行为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能帮助幼儿逐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适应集体的要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自律品质。

三、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像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必须融合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利用积极有效策略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班级常规呢?

(一)注重细节,持之以恒

案例1:小班区角游戏,孩子们或是安静地翻阅图书,制作手工,或是活跃地叫卖商品,扮演角色,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发展技能,体验成功,感受快乐。每天一小时的游戏时间结束,我大声喊着:“下班了,下班了,赶紧把游戏材料收拾整理好!”孩子们立刻手忙脚乱地收拾起来……当孩子们都回到了自己座位上开始讲评时,各个区角里狼藉一片,保育老师正弯着腰辛苦地收拾整理着。

我灵机一动,让配班老师播放了一段哭声,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我问:“宝贝们,你们听到哭声了吗?是谁在哭呢?”孩子们瞪大眼睛,奇怪地看着我。我走到小厨房,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小面包,说:“原来是面包宝宝在哭呀?面包宝宝,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呜呜,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哦,原来面包宝宝不知道被哪个小朋友丢在了地上,找不到家了?谁愿意来帮面包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呀?”睿睿马上举起小手:“我愿意!”很快地把小面包放到了托盘里。我肯定了睿睿,强调说:“区角游戏时,每一个材料宝宝都有自己的家,要把它们送回家,不然它们会因为找不到家伤心的,以后玩游戏结束时,我会给大家放这段好听的音乐(幼儿听轻柔舒缓音乐《童年的回忆》),你们听到音乐后都把这些材料宝宝送回自己的家,好吗?”

案例分析:

1.师幼共同制定规则。

当我发现孩子在游戏结束时没有很好地收拾游戏材料时,并没有用命令的口吻来要求他们,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并和孩子们共同商量讨论,使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能更加理解其中的道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执行规则的最好办法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

2.运用音乐、故事等手段协助建立常规。

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让幼儿在优美的乐曲中执行规则,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把常规管理内容故事化,编出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从故事中来理解常规的内容,按故事情景来做,既符合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收到了意想不到教学效果。案例中我用拟人化的手法创编故事情境,播放了优美、轻柔、舒缓的音乐,都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中,主动建立常规。

3.将“外在要求”变为“内在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们的工作习惯一旦形成,接着就必须做到严格监督。经验告诉我们,在建立纪律的过程中,一定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和用说教来达到目的。”的确,常规一旦建立,只要它合理、正确,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幼儿遵守常规,持之以恒,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建立起真正的“内在纪律”。在随后的每一次游戏中,我都灵活采取各种方法来强化常规存在的合理性,如随时提醒、反复要求、适时的奖励和表扬等等,让幼儿逐步建立起生发于他们内部的、真实的、稳固的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

(二)运用榜样示范作用,调动幼儿遵守常规的积极性

案例2:饭前便后要洗手是从小班开始就对孩子们提出的一项常规要求,在孩子们刚入园时,我就把“六步洗手法”的图示贴在了盥洗室的水池上方,并编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孩子们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但是有很多孩子图省事,总是顾着去做别的事,经常不好好洗手,把手弄湿就走了,完全没有达到洗手的目的。反思原因,主要是当孩子们掌握了洗手的正确方法后,我就没有重视每天的洗手环节,从而导致孩子们在洗手时产生懈怠心理。

于是,在开饭前,我请孩子们去洗手,并说:“老师等会要给你们打饭了,我也要把手给洗干净。”边说边挽起袖子,一边念出“六步洗手法儿歌”,一边按照正确的方法洗手。孩子们看到我认真洗手的态度,也跟着我学了起来,一步一步按照正确的方法洗手。大家洗手后,我又夸奖刚刚洗手最认真的希希:“刚刚希希洗的真好,让我来闻一闻,呀,真香,真干净!希希是我们的洗手小明星呢!”随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每次都会评选出几位洗手小明星。

案例分析:

1.教师身体力行,主动遵守常规。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我身体力行,主动在孩子们面前用正确的方法洗手,给孩子们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比任何的言语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2.树立幼儿榜样,互相学习。

我对希希的肯定和表扬就是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在常规教育中,幼儿同伴间相互激励的评价实效性很强,他们在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同伴间的相互激励更能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

(三)利用环境的教育作用,寓规则教育于环境中

案例3:大班有几个调皮好动的小男孩,总是喜欢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这天的区角游戏时间,又是追得不亦乐乎。忽然,哗啦一声,在前面跑的乐乐撞倒了美工区的一个区角柜,柜子上的物品撒落了一地,后面追的刚刚躲闪不及,一下子撞到了乐乐身上,两个人抱在一起摔倒在了地上,刚才还充满整间活动室的欢声笑语被嚎啕大哭代替。追逐打闹现象在班级中十分常见,在晨间活动、入厕盥洗、户外游戏、午餐后游戏等环节都有发生,无论我们怎么制止,怎么引导,却收效甚微,实在让我们很头疼。

在一次配合主题活动的亲子制作中,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多种材料装饰玻璃瓶,有的是颜料手绘,有的是布艺拼贴,有的是创意串珠,有的是精美纸雕……一个个玲珑剔透的玻璃瓶被装饰得美轮美奂。组织孩子们欣赏这些瓶艺时,一双双小眼睛里透露出惊异与赞美。我灵机一动,心想:孩子们如此喜爱这些瓶艺作品,一定很舍不得破坏吧。于是,我把这些瓶艺作品当作装饰品,摆放在教室里的多个醒目位置,并且引导他们:“你们和爸爸妈妈制作的这些瓶艺作品让我们的活动室变得更漂亮、更温馨了,大家一定保护好这些作品,千万不要碰撞到,摔碎了。”

这一招果然奏效,每当那几个男孩子要你追我赶的时候,总是有同伴去提醒他们,而当他们看到柜子上亮闪闪的瓶艺时,也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案例分析:

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成长不是外在力量驱赶的,而是内在力量引导的。”常规建立过程中,我们要变教师的外在要求为幼儿的内在动力。追逐打闹现象在幼儿园非常普遍,这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互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却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我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寓规则教育于环境之中,将教师对他们外在的规则、要求变为幼儿自身对环境的维护,从而让幼儿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常规管理效果。

(四)要求统一,保持常规管理一贯性

案例4: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衣服、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或穿错鞋,让我们手忙脚乱。于是我就尝试用一边念儿歌,一边做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学着把脱下的衣服折叠好放在床尾,把鞋子脱下后放在自己的床底下摆整齐。孩子们学得很快,经过一个星期的反复要求,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做到了。

时隔一周后,又轮到我值午睡,我发现孩子们的衣服和鞋子又随意乱放了。原来上周是跟我搭班的年轻老师值午睡,由于我们之间没有做好沟通,没有统一“叠衣摆鞋”的要求,才导致了孩子们常规建立的中断和反复。于是,我和配班老师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对孩子们提出了统一的、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很快的,孩子们都慢慢地形成了习惯,在午睡前把衣物鞋子摆放得整齐有序。

然而,班上有一个叫仔仔的小朋友却始终没有养成好习惯,每天都需要老师或者同伴的提醒才能做到。于是我问仔仔:“你怎么总是不记得把衣服和鞋子放整齐呢?”仔仔说:“每天都要摆整齐,太麻烦了,我在家里都不用摆整齐的。”原来,是幼儿园和家里的要求不一致,才导致仔仔总也养不成好习惯的。于是我找到机会和仔仔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让仔仔妈妈明白,一个好的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渐渐的,在家长和老师一致的要求和引导下,仔仔也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午睡习惯。

案例分析:

1.班级教师密切配合,要求统一。

班级常规的建立是教师之间的配合工作。案例中幼儿之所以会对午睡前叠衣摆鞋的常规出现反复,主要是因为主配班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形成统一的常规要求。因此,班级中的三位老师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与否。教师之间要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对幼儿提出常规要求前,要共同讨论。提出的常规要求要统一,避免让幼儿产生误解,无所适从。

2.家园之间紧密合作,协调一致。

案例中的仔仔由于在幼儿园和在家庭里没有一致的要求,导致了在常规建立时出现懈怠。因此,在常规管理上,要做到家园有效沟通,在家中延续幼儿园的常规制度,协调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好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

篇10: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方法和经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学生,没有常规,没有教育,没有引

导,任其发展,那么这个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制定有序的班

级常规,幼儿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好。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让幼儿在音乐中建立行为常规

在自由操作的活动中让教师最烦恼的是整理物品,如何让幼儿快速整理又能快速地安静集中讲评

呢?我们可以使用让幼儿听音乐的方法,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播放一段熟悉的音乐,幼儿听到这段

音乐后就知道要马上开始整理和集中,这样,教师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

“喊”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

担,又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当幼儿在体育活动或者是餐后活动、午睡后,我们都可以使用比较

柔和的音乐,幼儿听到后也会很自觉的休息了。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

每个班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

了。例如:每次在擦嘴巴或者是擦小手时,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自觉地整理好,用完

之后总会随手一丢。但是有一次我们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位小女孩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乱的毛巾整齐的叠

好,利用这位幼儿的闪光点,我们马上表扬了这位幼儿,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折叠毛巾,并鼓励其他

幼儿也向她学习自觉地折毛巾。幼儿都很喜欢模仿,也特别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几次鼓励后幼儿都想

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当然,榜样的行为不仅要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的是反映到幼儿的行为中去。所以当

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们会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

扬,使幼儿感受到学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三)做个“勤”老师能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经常性地对幼儿进行行为练习,也能促进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形成。幼儿

年龄小,虽然已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是毕竟自控能力比较差,不能较好地遵守规则,时常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安全的隐患。为此,教师就要勤字当头了,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当发现幼儿不能按要

求来完成时,可以反复地练习、督促,直至幼儿能遵守相应的规则为止。

(四)设立“小小监督员”,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例如在盥洗常规中,我要求幼儿按顺序认真地把手洗干净,使用自己的毛巾擦干,依次盥洗,不大

声吵闹,不玩水,随手关水龙头。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老师在场监督的情况下幼儿都能遵守,可他

们只是躲避老师的一双眼睛,老师不看他们的时候又是另一副模样,有幼儿洗手时故意捏住水龙头,水

喷出来洒在小朋友身上他们还很开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请能力强,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

督员,去监督小朋友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不放任幼儿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

锻炼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意识。

总之,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它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管

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

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用心,又用脑,随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且在工作中要求“全”

“活”

“异”“新”,将班级的常规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经验,教师与教

上一篇:银行会计复习资料下一篇:六年级想象作文 : 三只小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