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有纪律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难免有些不适应,他们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

第一篇: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

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探讨

摘 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德育的最佳形式。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理论的相关内容,都对幼儿园常规教育起着启示和指导作用。理论的指导可以发现实践中的不足和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的过度行为

(1)过多地使用灌输。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运用非常普遍。杜威认为:“这种灌输教育主要是通过外部‘训练’的方法,将成人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并趋于成熟的幼儿。”在幼儿园常规管理中,幼儿需要遵守的规则大多数是成人教授的,往往要求幼儿不求甚解的死记住某些规则条例。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也往往是采用说教、命令、监督、奖惩及变相体罚的方式进行规则灌输与教育。灌输教育完全把幼儿当成了接受和执行命令的机器,孩子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完全否定。

(2)过多地使用限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常常走向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对幼儿的高压控制,使得幼儿能力低下和主见丧失,从而对教师唯命是从,这又加剧和强化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些教师把常规教育等同于“管住孩子”。同时,教师非常善于对幼儿说“不”,不准随便下位置走动、不许打人等。幼儿在教师一项项的限制下,畏手畏脚,什么事情都不敢做,毫无自主权,自我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教师为了减少安全隐患,也会限制幼儿的行动。这样,教师限制了幼儿的活动,也就减少了幼儿的社会刺激,减少了幼儿智力水平提高的机会,减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

(3)过多地使用奖惩。笔者在工作中就曾看到有的教师非常喜欢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管理幼儿,如当幼儿吃饭吃得又快而桌面又干净的时候,教师便会奖励小贴画;当幼儿在教室大喊大叫或打人时,教师则会训斥、批评。教师通过奖励与惩罚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做老师希望他做的事情,不做不允许的事情。奖惩是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它的优点是便于教师控制全局,见效快,所以是教师们最喜欢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过度地使用奖惩不利于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良好习惯的主动养成,外在的控制离不开成人的监督,所以奖惩只能起到暂时的、短期的效果。

2. 教师的不足行为

(1)榜样示范作用不足。榜样示范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榜样力度不足。教师往往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但自己却是另外一种做法。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幼儿保持安静,自己却和另一个教师肆无忌惮地聊着与工作无关的问题。教师这样的做法就如同自己抽自己嘴巴,显然对幼儿不能起到什么说服力。二是教师没有创造幼儿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没有通过树立幼儿中的良好的榜样形象来让幼儿明白最合适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自己应该向谁学习。如果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那么幼儿的自我约束和积极行为都会增加。

(2)处理纪律问题时忽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纪律问题的发生往往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很多幼儿教师在处理纪律问题时却只处理症状,而忽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幼儿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二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引起纪律问题,三是环境布置的不合理引起纪律问题。

(3)教师缺乏有效引导幼儿的方法。由于教师在教授常规和处理幼儿不合理行为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只得机械地运用某一种方法来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如不管是什么样的规则,教师所用的教授方法都是:引出集体范式的规则——个别提醒幼儿——重复指导幼儿遵守规则。教师不管规则所涉及的问题是否是全体幼儿共同的问题,都对全班幼儿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做能起到预防幼儿同样的不当行为,但也势必会让幼儿背负累累规则,畏手畏脚;同时教师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只要是自己向幼儿讲过的规则,幼儿就没有理由明知故犯。事实上,没有产生问题的情境,幼儿很难有将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相同情况下灵活运用的本领。当幼儿出现纪律问题时,教师也不管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只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呵斥、训诫或惩罚的方法。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理论知识匮乏,对常规教育缺乏全面理解

一方面,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教师往往很难考虑到事物的关联性,孤立地看常规。另外,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还错误地以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孩子。

2. 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低估以及对安全的考虑,不敢放手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是没有能力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教师迫于安全的压力,采用高控制的手段管理幼儿,涉及到安全问题的事情就尽量不让幼儿做。

3. 教师追求省力和速效的方法来实施常规教育

由于教师的“惰性”在作怪,使得他们在常规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省力的方法。教师不愿费力去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也不愿意去寻找和分析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而教师追求速效的方法则主要表现为倾向于使用外在的奖惩和示范,倾向于规则的直接灌输和强制执行。另一方面,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成果也很难给幼儿教师带来什么即得利益,因为幼儿园的评估标准并不关注这些,所以教师缺乏动力。

4. 教师缺少榜样示范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方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儿童影响最显著的榜样是给儿童温暖和关爱的人,拥有更多权力、影响或技能的人,以及与儿童相似的人,或同性别、同龄的人。教师是幼儿最好的行为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也没能成为幼儿良好的学习榜样。另外,幼儿同伴的观察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中也有浪费这一资源的做法。

5. 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使得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难以有效实施

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更加注重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注重对幼儿自身价值的尊重与引导。而我国则更多地注重集体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由于中外教育和文化的差异,使得国外的先进理论难以灵活运用。

6. 家园合力不足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里,有教师监督,幼儿就能够遵守规则和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一回到家就会变回原形。另外,家园联系不足,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缺少了解支持力度不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幼儿园应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和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1)丰富幼儿教师的理论知识,增加对常规教育的全面认识。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状况缺乏了解的教师,最紧要的就是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而对于那些孤立看待常规的教师,一方面要解放他们的思想,即让他们明白纪律问题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往往是由其他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另一方面要养成教师写观察笔记的习惯,并对所发生的具体问题作原因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那些将常规等同于管住孩子的教师而言,迫在眉睫的就是思想的解放,要让他们明白,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并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提供方便。

(2)改变幼儿园对常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机制。如果幼儿园以幼儿是否能够被控制或班级是否表现的安静来衡量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好坏,那么教师就得到这样的暗示:控制幼儿的行为并让他们闭上嘴巴。所以,教师必然会采用灌输和强制执行常规的方法来达到速效。因此,改变幼儿园对常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减轻教师的安全责任,减少安全隐患。园所和家长要考虑到教师的动机和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具体原因,不能盲目地追究教师的责任。如果确实是教师工作的疏忽造成的安全问题,那么应该追究教师的责任;如果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事故的发生与教师并无直接关系,那就要酌情减轻教师的责任。如果幼儿园能在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那么教师会更有作为。

2. 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常规教育观并增强能力

(1)给幼儿参与制定常规的机会和放手让幼儿自己管理自己。体现幼儿意志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常规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一是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二是制定的常规更符合幼儿的需求,三是幼儿更能明白常规的意图与价值。如果教师能够给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那么幼儿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很多知识和能力。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幼儿增加了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常规的主动建构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减少纪律问题产生的因素。减少纪律问题的产生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想要从源头上减少纪律问题的发生,就要求课程要丰富多彩,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能激起幼儿的兴趣,能够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环境。要求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合理,材料和玩具的数量适宜。三是幼儿的需要。首先,教师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其次,教师要满足幼儿的爱和尊重的需要。

(3)根据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采取对策。当一个纪律问题出现时,教师不要急于采取对策。首先,教师要做的是观察,初步了解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其次,教师要通过与幼儿的沟通交流,了解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幼儿的感受。第三,教师要综合分析幼儿的回答与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判断纪律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具体原因,从而寻找有效的策略。

(4)教师要提升自身品质,从“宽己严儿”变成“宽儿严己”。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教师要想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首要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好幼儿的表率。如教师不让幼儿挑食,那么教师自己便不能挑食。搭班的两个教师面对同样的孩子、同样的班级环境和格局、同样的家长,两个教师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以及一致的要求与干预方法,能够最有效地管理幼儿,并能使幼儿对老师更信任、更尊重。

(5)在理论的钻研和实践的摸索下寻找方法。一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匮乏,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浮于表面或仅仅走形式,造成漏洞百出、问题不断。理论的学习很重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教师可以打开自己看待问题的思路。所以,钻研理论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应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实践,摸索出一个根植于现实土壤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 与家长有效沟通,争取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幼儿教师应把工作的设计和具体思路向家长说明,让家长明白想要孩子充分活动,受点小伤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不让孩子活动。常规教育如果能得到家庭的支持,就会事半功倍。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及时的持续的强化效果最好。家园一致的要求正是一种及时的、持续的强化。同时,一致的要求也利于幼儿将常规内化,因为幼儿会意识到所有人都要求这样做的事情肯定是对的,从而在心理上更愿意主动接受。

总之,想要解决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放教师的思想,增加教师的认识,转变教师的观念;其次是幼儿理论知识的学习,要用理论充实大脑,用理论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行动;再次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摸索出一套适合园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外在的强化和模仿只是一种手段,只有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自律道德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出路是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而不是机械死板地灌输规则。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应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希拉·里德尔-利奇.儿童行为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

(金湖县实验幼儿园)

作者:张华英

第二篇: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注重日常常规教育

摘要: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有纪律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难免有些不适应,他们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为此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教育工作

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将常规依然看作是教师管理、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指令;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有条不絮的开展,并且可以丰富充实,老师牵着走为主,幼儿没有自主处理自己的行为纠纷、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脱离了老师的管理,他们将不会自我学习,不会独立交往,不会独立应对生活。例如:幼儿上厕所,老师在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分男、女孩一个跟一个排队上厕所、喝水,看似有纪律,实际上是剥夺幼儿独立管理自己的机会。另一极端则过于强调幼儿自我管理,过多地否定了某些环节的教师干预,在强调幼儿自主、独立的同时,常常会导致如幼儿喝水少、忍尿、睡眠不足、盥洗时经常有衣服弄湿等现象。这两者都是与《纲要》的精神不相符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既要跳出传统常规管理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整齐划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把常规合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它当作教育的资源,而且是独立的、同其他课程内容一样对幼儿有着深远影响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1]。

一、一日常规教育离不开保教结合

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保育和教育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整体,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教师和保育员老师虽然有分工,但保与教的工作不能截然分开,应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共同对幼儿负起保育和教育的责任,在一日常规教育中促进幼儿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二、一日常规教育应当尊重幼儿,体现平等

以往幼儿园各班的常规是老师片面决定强加给幼儿的规范,实施中教师、保育员常凌驾于常规之上的。往往缺乏民主性、合理性和平等性,即使幼儿遵守规范,也是出于無奈和害怕惩罚,是消极的反应。老师对常规教育的实施不是靠赏罚,而是让幼儿明白要遵守的理由,以提高儿童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并主动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让特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如:解决幼儿乱仍玩具的问题时,教师可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孩子们讨论“玩具宝宝为什么生气了?”这个问题,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制定相关的规则,进而养成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能主动地将玩具分门别类的收放好的习惯。正因为是孩子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所以能真正为幼儿所接受[2]。

三、一日常规教育应支持和引导幼儿活动,促进发展

幼儿的天性好玩,喜欢新奇的事物。我们经常也会看见幼儿遇到自己喜欢的物品会爱不释手,遇到自己喜爱做的游戏也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该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组织集体活动时,还应准备好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动手动脑,以避免幼儿在活动中等待时出现的争抢、吵闹等不良现象。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长股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将日常生活活动环节变成一个个更温馨更快乐的实践活动。如午餐前会由“值日班长”组织用玩游戏时的方式有序地进入洗手环节,等待的孩子会将各种手指游戏玩的很投入,有时还会将从父母、朋友那儿学来的新游戏进行展示。餐后收餐具,漱口、擦嘴、擦鼻子等一系列活动都在“值日班长”的带领下完成。这样不仅减少孩子不必要的等待时间,老师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孩子,进行个别指导[3]。

四、利用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教育

学前期是幼儿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培养个性、习惯的重要时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应把隐性常规作为常规教育的内容设置进去,使之与幼儿相互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幼儿好的习惯。

1、墙饰中的隐性常规。如:通过墙饰的创设形成一定的氛围,在楼梯上贴小脚印,提醒幼儿一边上下楼梯;洗手处贴上吸收的顺序图让幼儿按照顺序进行洗手等。

2、区域活动中的隐性常规。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用图案标明各个活动区域,如:科学探索区、自然角、手工区、表演区、游戏区等;用不同胸饰设定各区域内的人员;将与幼儿一起设定的区域规则形象化、具体化,养成幼儿物品用后归位的习惯和学会自我整理的能力。

3、活动材料中的隐性常规。我们为幼儿提供可支持的丰富的活动材料,同时将活动操作的规则、玩法用图标的形式展现,让幼儿的活动顺利进行,便于形成秩序。

五、家园共育也是幼儿一日常规教育的重要部分

幼儿园的保教结合和家园共育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有着老师无法替代的作用。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上卫生间的生活自理能力。只有做到家园同步,才能使常规教育持之以恒,产生更大的作用。在幼儿园,孩子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的好习惯?原因就是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作为老师,要及时了解家庭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家庭提出不同的常规指导意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经常给家长朋友们宣传、知道幼儿园对幼儿的激励办法,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幼儿的一日常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营造和谐的保与教大氛围,相互督促、相互指正、相会沟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可见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任萍.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6(2).

[2] 李莉.浅谈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J].祖国:教育版,2014(3):152.

[3] 张华英.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探讨[J].成才之路,2012(27):2-3.

作者:薛迎春

第三篇:再谈幼儿园常规管理(1)

目前,一些流行的观点影响了园长们对于教师备课管理的认识和执行。主要有这么几种有失偏颇的看法:第一,强调无纸化办公,实行电子备课。第二,强调生成课程,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现场灵活生成教育活动,不必事先备课。第三,强调要人文管理,认为应通过减少备课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第四,强调要做课题研究,认为备课只是一个无需研究的小事。因此,造成现在一些青年教师不知如何备课,或者习惯于拷贝别人的备课本。教师是否要备课?又该怎样备课?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做法和认识。

1 引导教师认识到备课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我们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们体验到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首要环节。比如,我们采用集体研磨一个课例的方式,强化教师的体验和认识。由一位教师先自主备课执教——全体教师观摩分析——执教者自己反思——再集体备课——执教者别班再次执教验证——集体再次观摩研讨——再次调整和实施……一个个案例的研磨历程;使教师们达成共识:只有充分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熟练掌握各领域教育目标,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及资料,认真备课,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们自觉地通过认真备课,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2 提供具体操作框架。帮助教师掌握备课策略。我园为了提高年轻教师备课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教师梳理从哪些方面去备课、备什么。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时努力做到“五备”:备《纲要》、备教材、备幼儿、备方法、备资源。我们还让教师们清楚每一个“备”又包涵哪些具体的内容。如备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对于难点和重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每一个教学环节又分别采用什么方式:指导语是提问还是告知,教师的操作是教具演示还是动作示范?还有活动的组织形式、空间安排、幼儿的座位、材料的摆放,等等。给教师思考的纬度和方向性线索,使教师掌握了备课的思路,从而在备课时能够全方位地进行钻研,提高备课质量,实现以备课促进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3 重点关注、指导年轻教师。提高他们规范备课的意识。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1)园里形成了备课的基本规范文本。对备课的书写格式、备课计划的结构、每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内容都进行了一一解读。如关于课前准备:有知识经验准备、物质材料准备(包括教具、学具、道具,材料的名称、数量、摆放位置)、活动空间准备(包括座位的形式、场地的布置或清理,参观前的联系及外援教师上课的共同备课)……这些可以帮助年轻教师清晰规范地理解教案的结构。园里还发给每位教师一份备课规范要求,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便于熟练掌握。(2)组织年轻教师集体学习备课规范要求,进一步明确计划书写、课前准备、教学组织的要求。强化教学规范意识。(3)注意发挥反馈的调整功能,每月将备课作为重点考核项目,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改进。(4)重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骨干教师借助多个案例分析的方式,一对一帮助年轻教师。(5)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业务学习时让教师们相互观看备课本。学习别人的计划和反思的书写。(6)实现分层要求。年轻教师要求写详细的教案。每个环节都要清晰。已经能自主备课的教师,只要课前有教案、且能指导教学即可,从写作的字数、时间上都给予他们自己决定的权利。

4 处理好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关系,实现所有教师的共同成长。我们采取研究课、特色课集体备,日常教学活动自己备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比例和内容,根据教师的发展情况进行个性化安排和灵活的调整。新教师可以模仿园里已有的成熟教案。在教师运用别人教案时,我们特别强调将别人的教案学习多遍,或者以抄写的方式熟悉别人的教案,避免不加思考拷贝别人的教案,养成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我们还根据园里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进行分专题研讨,如新教材如何备?老教材如何备?对于已有的教案又如何进行“二次备课”。逐步提高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

5 综合采用多种批阅备课本的方式。推进不同教师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不断地研究与教师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批阅方式,有集体面批和个别面批,有针对一个主题的持续批阅和个别抽批,有园长批阅、年级组长批阅和骨干教师批阅,有教师相互批阅和师徒相互批阅等。真正发挥批阅在提高教师备课水平中的作用,推进不同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相关链接

1 备课本的制定要求:格式规范,表述清楚;字迹端正,书写整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落实目标;方法恰当,形式多样。

2 教案结构: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

3 活动名称的规范:标明学科、活动类型、具体活动的名称(如有几个层次或几课时的活动要加以说明)。

4 活动过程的要求:环节层次清晰(大环节——小环节)、环节之间关系明确,过渡自然(平行、递进)、语言规范,使用书面语,体现特定教学类型的基本形式要求,方法形式恰当,具体可操作。

友情提醒

1 园长在制定规范时,可采用和教师共同讨论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让所有教师清楚规范的具体要求。

2 幼儿园的备课本应当有统一的格式。

3 在一些新开办的幼儿园或者园里年轻教师比较多时,可要求所有教师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通过规范的结构和具体化的要求来引领教师掌握高质量的备课策略和线索。当教师出现困惑和问题时。及时展开研讨和澄清。

4 要给教师接纳规范和转化为主动行为的时间。

5 在教师能够自如运用规范或形成习惯后,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发展进程逐步提出分层要求。

作者:吴邵萍

上一篇: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小学多媒体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