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原教学设计

2024-04-15

草 原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草 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方法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拓展与延伸】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邪内蒙古草原的古今概况,了解蒙族人民的历史。

【重、难点突破】蒙族人的热情好客与蒙汉情深,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南北朝民歌《敕勒川》引入课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吗?对,就是大草原上的景色。你们见过草原吗?在几十年前,曾经带领文艺界的人士访问过蒙古,还把所见所闻写下一本文集。今天,我们就有幸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草原》,和老舍先生一起来领略大草原的风光,感受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板书: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2)给人的感受是:草原辽阔,景色美丽,主人热情,语言优美。可能学生理解不到作者语言的优美,这这里一定要加以引导。

总之,文章处处流露出“美”,形成了一处美的意境。

三、学习课文

提示1:按内容顺序学习课文,要求学生注意体会“美”的所在(主人的热情好客也是一种美)——即,体会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向其他学生求解。

提示:要求学生先概括出文章段落的小标题,然后以读为主,逐段赏析,让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美”之所在,并体会其写作方法。

小标题为“草原美景、远道迎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揭示2: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从景色的美,过度到语言的美,再具体到写作方法,最后再通过读,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美的意境。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抓住对蒙族类同胞的描写,并由衣着美进而体会其人情美。

学习第三、四段时,要特别注意细节描写,按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进行分析,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是出自于他们的真实情感。

在学习第五段时,重点抓住对诗句的理解,来体会蒙汉情深与依依惜别之情。

四、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提示:让学生自己表达,收获方面,注意总结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体会方面要注意“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语言美”几个方面。

提示3: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五、板书设计: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自然美:草原风光 一碧千里,绿毯(大、绿)静态美

白色大花、中国画(绿、美)

美丽风光、民族团结

草原 语言美、意境美:比喻、细节

人情美:远道迎客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动态美

好客

亲密

热情

情深

草原美景——远道迎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大、绿、美

好客

亲密

热情

情深

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篇2:草 原教学设计

(王店镇胡庙小学胡学锋)

第一课时字词句,第二课时段篇章

教学目标:

一、识记积累本课生字新词及优美句段。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

三、品味课文优美语句,学习抒情表意的手法。课时设计: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华夏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有险峻巍峨的泰山,有浩浩荡荡的长江,有风景如画的湖泊,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一起到内蒙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体会一下那里迷人的风景以及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

板书:草原(板书时,请学生一起动手写一写),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其笔名,满族人。著作有《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朗读课文,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字词问题,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明白。

2、学生开始朗读。

3、教师板书本课生字词:

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僻、骏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朗读板书的生字词。

5、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给大家听。

6、说说自己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7、到文中找一找使用的关联词的句子,并试着用关联词造句。

①、那么„„那么„„苹果那么红,那么大。②、既„„又„„他既努力学习,又特别团结同学。③、只要„„都„„

作为中国人,无论是谁,只要听到雷锋的事迹,都会为之感动。

只要你高兴,妈妈都愿为你去做。

只要自信,无论有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能战胜。

④、不管„„总是„„不管是严寒酷暑,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老舍先生,欣赏了草原的美丽以及蒙古族同胞的热情,下节课我们要仔细体会体会老舍优美文字所蕴含的深情厚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草原的美丽让我们留连忘返,首先我们要感谢作者老舍先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老舍先生?

学生回答。

二、再读课文,体会文意:

1、学生读课文。

2、理解课文:

A、谁能说说老舍先生在本文里都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美丽的草原、热情的蒙古同胞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以及对蒙汉深情的赞誉。B、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课文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经历(地点转换)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款待——话别)来叙述的。

C、给课文分段:根据写作顺序可以自由分段。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3、品味课文:

A、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答:作者初入草原,看到了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答: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C、体会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5]、在这种境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让学生借助参考资料,同桌互相配合分析理解。学生汇报交流研讨结果。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4)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空荡荡、模糊不清的感觉呢?

(5)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6)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7)“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这是化静为动,突出草的色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

(8)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9)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10)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的热情,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如诗如画,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一互助友爱千里,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更赞扬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篇3:《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味语言, 认识草原特点, 感受草原的境界, 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感知草原“境界”

1.师:你们去过草原吗?我没有去过那儿, 但对那儿充满了向往, 最初就是缘于老舍先生写的散文———《草原》。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 相信你们读了, 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2.学生自读课文。

3.请学生谈读后感受,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板书关键词, 自然理出课文结构。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师生共同介绍陈巴尔虎旗及陈巴尔虎草原。

二、连词缀句, 走近草原“境界”

1.出示生字词, 指导读。

2.提问。

(1)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不能多写一点:吟、貌;不能少写一点:襟、涩。)

(2) 哪个词不理解?圈出这个词在课文中的位置。再读读这个句子, 看看是不是懂了。

3.重点词交流。

(1) 渲染:指名读含有该词的句子。先讲文下的注释, 再看图, 着重讲“渲染”效果。 (颜色漫漫渗透开来, 越来越淡, 没有生硬的边界线, 柔美。)

(2) 迂回:让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迂回”的意思。课件出示莫日格勒河图片。介绍:流经陈巴尔虎旗的莫日格勒河据说有900多道弯, 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

(3) 襟飘带舞: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弄清“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带”指的是腰带、头巾。猜一猜, 腰带展开来多宽?多长?介绍: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 宽一米左右, 长可达五米。在重大的日子, 蒙古族男女都穿民族盛装, 配以彩色丝绸腰带。群马疾驰, 所以说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 比喻句:课件出示含有以上三个词语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阅读老舍的文章, 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一个比喻句。生动的比喻, 令人对陈巴尔虎草原浮想联翩。

三、研读文本, 品味草原“境界”

(一) 学习第1节:“天”

1.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1) 指名读课文第1句话。

(2) 提问:把“这次”放在前面, 还有个逗号, 强调什么呢?

(强调:终于看到了, 满含期盼已久的喜悦, 如愿以偿的欣喜。)

(3) 师:1961年夏天, 老舍等二十多人, 到内蒙古参观访问。那一年, 老舍62岁。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 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 却饱含着作者的情。这样的句子, 是要慢慢品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既可以高歌, 也可以低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指名读。

(2) 对比: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 空气清新, 天空明朗, 使我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读读这两个句子, 看看文字上有什么区别?

(2) 文字的差别带来了意思上的什么差别?

(3) 文字的差别还带来了感情的差别!老舍此时心中满满的愉快, 渗透在字里行间, 要喷发出来。谁再读一读?

3.小结。散文, 贵在有情。

(二) 学习第1节:“天底下”

1.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1) 借助《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帮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2) 提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 再次写到了草原的辽阔? (强调:全是……也还是……)

2.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学生介绍) 。

(1) 提问:什么叫“茫茫”?谁去过草原, 你能描述一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的景象吗? (三个层次:清晰, 一眼看到远方;不单调, 有不同的颜色, 有草地小丘河流的景, 有马牛羊的趣;有草原人民的情。)

(2) 小结。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3.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读议结合) 。

(1) 体会“绣”。羊与草地和谐, 融为一体。一个“绣”字又让这幅图变得精美。

(2) 体会“流”。草原与蓝天相接, 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远远望去, 会给人流动的感觉。草原有种内在的力量, 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

(3) 小结。老舍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说过, 我们写作须找到那最恰当最自然的字, “绣”“流”就是这样的字。

如果说“绣”让老舍笔下的图画精美, 那么“流”则让画面动起来了, 突显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 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 赋予了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四、朗读背诵, 回味草原“境界”

1.听一段马头琴演奏的旋律, 进一步理解草原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草原的情感。

2.播放音乐, 先请学生先静静地听, 后请学生和着音乐朗读第1节。

3.欣赏摄影作品, 通过照片感受草原的美。

4.再请学生和着音乐轻轻地读或者背第1节。

篇4:《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65-0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文佳作,作者老舍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充分展示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二)过程与方法:领悟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在朗读和学习中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二)难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首蒙古民歌,学生静静地聆听)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领略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再次走入这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走进草原,情感体验

1.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2.师:请再次朗读课文,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汇报交流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感悟以下句子:

①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衣袖飞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在理解感悟这个句子时,教师重点抓住“飞”和“一条彩虹”这两个字词来深入挖掘:“飞”字不但速度很快,更让人体会到蒙古族同胞迎客的心情非常急切;“一条彩虹”象征着一座连接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的友谊之桥。

师小结:是呀,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句子呢?(急切、热情的)

②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段话时,要重点抓住“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这句话,让学生带上动作和表情反复读这句话,使学生从两个“再”字中感受草原人的热情。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思考,蒙古族人民握着客人的手时说些什么?客人们又说了什么?

(三)不舍草原,情感升华

1.师:看到草原人们这么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舍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课件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是人们仍然在草地上依依不舍地道别)

师: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2.多层次引读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句子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升华情感,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师:当好客的主人向我们敬一杯又一杯的热酒,我们怎能不回敬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当热情的蒙古族人们唱起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我们怎能不跟着唱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当太阳已偏西,人们依然唱着,跳着,谁又肯离去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拓展延伸,感悟情谊

篇5: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 “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

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A.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C.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B.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C.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B.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 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

样的方

既......又......既.....又...... 说一句话。

B.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感悟表达

(1)草原的美景让作者沉醉,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默读第1自然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了吗?

(变化: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变化原因: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层次清晰(由上到下,整体到布局)

B.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指导背诵。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

板书设计

草原

{美丽风光

层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景后,我们再来感受草原人民的特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 “人情美”

1.衔接: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风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蒙古包。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照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3)在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4)交流小结: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A.热情迎客

① 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这份热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②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课文,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B.激情相见 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相见的情形,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读出激动、兴奋之情。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D.尽情联欢和深情话别

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内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能够展现他们民族的特色)话别: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写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板书设计

风光美

热情迎客 草原 激情相见 人情美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篇6:草原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课文大意,能理清文章脉络。

4、学习第一段,感悟草原美景。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悟草原美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欣赏着草原的美景,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草原,领略它如画的美景和独特的风情。板书:

16、草原(齐读课题)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任务呈现:

(1)本文的作者是谁?请简单介绍一下。

(2)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介绍本文的作者老舍。(2)齐读生字新词。

任务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任务呈现: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1)说说本文主要写什么?

(2)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展示交流:

师生交流,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任务三:学习第一段,感悟草原风光美。

1、任务呈现: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1)从哪里感受到草原的美?(2)把你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读书,勾画,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A、“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图片感知、交流,指导读好“清新、明朗”

因为“清新、明朗”,所以作者说——引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假如你来到了这样的天底下,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干什么? 听音乐,感情朗读A句

小结,引读:在这样清新、明朗的天空下看草原,当然“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B、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体会比喻手法。(把大草原比作是一张巨大的绿毯,把羊群比作是大花,白色和绿色,搭配得多么和谐,颜色多么美丽)感情朗读。

体会羊群的活泼可爱。(动态描写)羊群还会干什么? 这群可爱的羊除了给草原带来了颜色的美,还给草原带来了什么?(生机)

小结:生机勃勃的草原,难怪作者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图画感知“渲染”和“勾勒”,给你留下什么不同的感受?进而感知小丘的“柔美”

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画面?

指导朗读。

4、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难怪老舍先生这样写道(引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想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

5、多美的画面呀,难怪(引读):在这种境界里„„无限乐趣。句子比较:

①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是在借物抒情。

6、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去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去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画面永远镌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三、总结收尾

刚领略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景,那么草原的人民又将为草原增添什么样的风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课后第二题。

3、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

板书设计: 16 草 原

风光美

篇7:草原教学设计

刘颖

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美丽的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第二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写“我们”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但对于课文中一句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

3、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4、充分利用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难点:

1、体会第1自然段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自然段 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句子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蒙古族的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项目影像);卡片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初入草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并领略了它的美丽风光,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你了解到了草原的什么?(指名回答)

过渡:嗯,看来同学们学的很不错,草原那里风景美,其实更美的是那里的人。那这节课我们继续骑上马儿跟随老舍先生,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板书课题)

二、初入草原,感受蒙古人民热情好客

1、当作者的车子慢慢驶进草原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2自然段,找找答案。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生畅谈)

(1)这句中的“三个一百五十里”是从正面说明草原的广阔;用“行车十分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从侧面衬托草原的广阔。(2)“洒脱”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还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草原真是令人向往啊!(4)指导朗读,读出洒脱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2、过渡: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随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描写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语句。指名读找出的句子。

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板书:热情好客)那么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再次让学生读课文2-5自然段。指名回答。

3、(出示“热情迎接”)指名读相关的语句(讲解比喻句)

师: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同学们,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蒙古族人民像过着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体会到他们的热情好客)

(出示“激情相见”)指名读相关的语句

草原人民的热情真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指名读、齐读(热情还不够,激励学生读)小组交流表演当时相见的情形,教师随机采访: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出示“盛情款待”)指名读相关的语句

主人们用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美酒)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真是其乐融融。

(出示“尽情联欢”)指名读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蒙古族人民骑马表演、射箭表演、摔跤表演、跳舞表演)同学们,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项目,他们的表演精彩吗?精彩,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热情的迎接、激情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和尽情的联欢吧。(齐读课文2-5自然段)

4、(出示“深情话别”)出示课件: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述: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令人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真情地握着,那样不舍的握着„„此时此刻宾主双方心情,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吗?(依依不舍,恋恋不舍„„)是啊,怎么舍得分别呢?这真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斜阳”是夕阳的意思。(2)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5、同学们,如果你是陪老舍先生随行的一员,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很多感触,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打开你的心扉,写下你想说的话语吧。(配乐《蒙古人》)

指名学生读读写话

三、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两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同学们,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都是友好、和谐的,都是团结互助的,让我们学会互相关爱,学会互相团结,最后,让我们在《爱我中华》这首歌曲中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16、草原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人情美

热情好客

“盛情款待”

篇8:浅谈《草原》一文的教学

一、通读全文, 初步感受整体美

看一篇优秀的文章, 象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一样, 往往是通过全貌, 领略它的整体美, 而后再细细的玩味, 琢磨它的细节美。

在教学《草原》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 体会课文中心, 我们可先设计下列问题: (1)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 、课文记述的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 地方有什么变化? (3) 、你对文中记述和描绘的事件、环境、人物有何感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课文。在通过读课文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如果辅以老师的生动范读, 看挂图或配合运用电教手段, 配乐朗诵, 展示图片。让文字描述的间接形象, 图画的直观形象, 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 对学生初步获得美的感受将产生更好的作用。

思考、讨论第一个问题, 让学生了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记述顺序。通过思考、讨论第二个问题, 使学生初步认识本文所记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及事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讨论、思考第三个问题, 让学生了解本文记述的事件———“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 美丽的大草原;涉及的人物, 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分析环境, 深入感受自然美

本文从描绘大草原的自然美开始, 逐步向表现人情美过渡, 最后以人情美和自然美的高度和谐统一而终篇。大草原的自然美贯穿全文始终。

第一段是表现自然美的重点段。教学第一段, 要让学生弄清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大草原美丽的风光的。以及大草原风光的独特之处。通过让学生读、思、议认识到作者重点描绘大草原的“蓝天、碧野、小丘、羊群”。从而展现了大草原天高气爽, 一碧千里, 辽阔柔美, 草茂羊肥的动人画面。

教学第二段, 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前往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所见所闻。老师可提出:随着车轮的转动, 作者的旅程有什么变化?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了解“初入草原”与“快到公社”两个不同环境的不同风光, 由静到动, 有声有色。

教学第三段, 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课文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结尾, 既有蒙汉人民依依惜别的人情美, 又有“天涯”、“碧草”、“斜阳”的自然美。情景交融, 美不胜收。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本课所描写的环境, 让他们充分感受大草原之美。祖国山河之美,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草原, 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认识事物, 深入感受人情美

本文记述的是作者和访问团的同志对内蒙古大草原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的访问及蒙古族人民对他们的热情接待, 所以文章所表现的情也就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访问者的情, 另一个方面是被访者的情。这两种情又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作者对大草原, 对草原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二是草原人民淳朴豪爽, 热情好客对访问团的盛情款待之情。三是蒙汉人民团结互助, 亲密无间的兄弟之情。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本文所记叙的事物, 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人情美, 老师可依次提出以下问题: (1) 作者第一次看到大草原哪些壮丽的景色?对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有何感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 作者快到公社时, 看到蒙古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客人的?在蒙古包外, 蒙古族人民是怎样接待客人的?在蒙古包内, 蒙古族人民是怎样款待客人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一切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什么样的性格和感情? (3) 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蒙汉人民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认真阅读课文, 分析思考, 然后组织讨论。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本文所记叙的事物,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感受到蒙古族人民豪爽的性格, 淳朴的气质, 美好的心灵。感受蒙汉团结的诚挚和伟大。从而让学生受到人情美的感染和陶冶。

四、综合归纳, 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本文所揭示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是通过文章的结构美和语言美表达出来的。

篇9:《草原散章》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原散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和作者)现在请大家一起欣赏一组草原风光图片。

(大屏幕出示一组草原风光图片)

师:大家感觉草原风光怎么样?

生(齐):美!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随女作家楚楚到广袤的大草原上走一遭。

二、检查预习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通读了两遍,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

师:这位同学的预习习惯很好。不过,预习除了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高质量的预习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生:(沉默)

师:老师再读课文的时候,就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我对课文的题目就产生了疑惑:“草原散章”的“散”是什么意思?

生1:零散的。

生2:随意的。

师:这样文章岂不是没有了明确的中心?

生3:全文都是围绕草原来写的。

师:文章主题还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的特点——

生:形散而神不散。

三、自读课文,领悟文章结构之美

师:请大家速读一遍课文,看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速读课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生1:文章除标题外还有小标题。

师:这些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生2:可以总结这部分的内容。

师:“总结”这个词用得似乎不太恰当。总结是相对前面的内容而言,如果是领起后面的内容,我们叫——

生3:总领

师:是的。小标题的作用可以是总领或概括文章某一部分的内容。同学们思考一下,小标题的作用,仅仅是概括相应部分的内容吗?

生1:还可以使结构层次更清楚。

生2:吸引读者。

生3:使文章更生动。

师:文章的生动,主要依靠语言。当然,这篇文章小标题的语言也的确生动、准确。这些小标题的使用,让我们感觉到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1:很美,很别致。

生2:不落俗套。

师:文章在结构上很美。(板书:结构美)

师:文章的小标题很准确地概括了相应部分的内容,你能对这些小标题作进一步的修饰吗?

我们分一下工。以过道为界,南边的同学负责前三个小标题,北边的同学负责后三个小标题。反应快的同学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可以兼顾其他部分。

(生思考并动手修饰小标题。师观察到学生都完成后开始交流。)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交流。南边的同学有人举手,谁先说?

生1:我是这样进行修饰的:丰腴、润泽的胖草;变化万千的矮云;多如繁星的笑花。

师:这位同学能用自己的理解进一步修饰小标题。

生2:我是用书上的词语进行修饰的:恣情率性、令人心旌摇荡的胖草;洁白、柔软而温情的矮云;漫滩遍野、毫无愧色的笑花。

师:很漂亮。现在请北边的同学说说你对后三个小标题进行的修饰。

生1:我是用自己的话进行修饰的:装扮了天空的薄虹;可怜的小水;发自肺腑的长歌。

师:很准确。进一步点明了“薄虹”、“小水”、“长歌”的特点。从“可怜的小水”看,你还很有环保意识。

生2:我是用书上的词语进行修饰的:神的一瞥的薄虹;明净如眸的小水;朴素自由的长歌。

师:很有感情色彩。这样一修饰,草原更像一位仪态万千的淑女。

有人是这样进行修饰的,同学们可以对比一下:

(屏幕出示)

鲜丽的胖草

柔顺的矮云

可人的笑花

绮丽的薄虹

温柔的小水

朴素的长歌

四、细读课文,体味文章语言之美

师:楚楚用女性柔美、细腻、抒情的诗化语言,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间仙境。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说出理由。(板书:语言美)

(屏幕出示)

请用下列句式对课文进行赏析:

我认为 一节中的很美,因为它 。

老师给你举一个例子:

我认为小水一节中的这句话很美:小水虽小,但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眼眼的眼波盈盈流转。因为它写出了草原的淑女气质,特别是“明净如眸”、“绿草如睫”、“眼波盈盈流转”几个词语,更是传神地刻画出草原的淑女神韵。

(学生同位两人进行合作探究,圈点勾画,品味用词、语言之妙。师观察到学生完成后开始交流。)

师:好。我们现在开始交流。找同学说一下你赏析的词语或句子。

生1:我认为胖草一节中这句话很美: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闪现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这句话写出了草原上的草绿的超凡脱俗,不同寻常。特别是“恣情率性”,“肆无忌惮”,“跃跃欲试”几个词,用词更是大胆,仿佛草原也像人一样,草的绿无与伦比,像要跑出来一样。

(众生笑)

师:你的想像真是丰富。很准确地赏析出了草原绿的特点。

生2:我认为矮云一节中这句话很美:有一群肥羊,温驯地从中间小跑过去,好像急着去与天界的神羊会合,有一群瘦马,愣头愣脑地从中间踱过去,马太重云太虚,难免“马失前蹄”……这句话是写云的形态变化的。写云像肥羊,像瘦马,我就见过这样的云,我还见过像狮子、怪兽那样的云呢!

(众生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理解相联系,很好。对课文的理解也正确。老师想多问一个问题:你知道“马失前蹄”上面为什么加引号吗?

生2:(摇头)

生3:老师,我知道。这是引用。这是引用的台湾诗人郑愁予《错误》中的诗句。“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众生顿悟)

师:你真了不起,很博学。找同学接着说。

生4:我认为笑花一节中的这句话很美:(草原上的花)让人错以为它们总是在眯眯笑着,羞涩淑女的抿着嘴笑不露齿;阳刚豪爽的朗声大笑,有风的时候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花枝乱颤。“抿着嘴笑不露齿”是说话含苞待放;“阳刚豪爽的朗声大笑”是写盛开的花。

师:你品味的很细致。

生5:我认为薄虹中的这两句话很美:虹是松松别在天空浴后长发上的一枚七彩发卡。虹为天空画了一道柳叶眉,霓画了另一道,稍淡些。作者不只把草原比作一位淑女,也把天空比作了一位淑女。任何事物到了作者笔下,都有了无与伦比的美。这说明作者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师:品味深刻。你都走进作者心灵深处啦!

(众生笑)

生6:我认为小水一节中的这句话很美:小水死去了,如秋撤走后留下一枚惨白的蝉蜕。这句话是说土地干旱,草场退化,写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作者写得很委婉,说明作者对生活充满希望。

师:品味细致。品出了作者细腻的内在感情。

生7:我认为长歌一节中这句话很有韵味:它是游牧民族身上独特的釉彩,他们创造浓郁民风的长调牧歌,是为了给自己心爱的田园押上韵脚。“釉彩”、“韵脚”两个词都很别致,使土生土长的蒙古长调也有了一种古典的韵味。

师:品味雅致、独特。同学们对课文的解读很到位。品出了文章的语言之美,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概括一下文章所写的内容呢?

生1: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了草原的女性柔情。

生2:写出了茫茫草原的广袤无边,牛羊成群,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草肥水美。

生3:把粗犷的草原写得如烟雨江南般的优美、雅致。

师: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全面而准确。

五、转换角度,深入解读文本

师:现在我们试着转换一下角度去理解课文。假如你就是草原上的草、花、云、虹、水、牧人,你眼中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

(屏幕显示)

示例:

我是草原上一株普通的草,我和我的伙伴一起铺满了辽远而苍茫的草原。我与天空赛跑时,天空也不是我的对手,在我面前总是屏息低眉的。我有最动人的绿,我的绿恣情率性、肆无忌惮,令人心旌摇荡。

师:我们分一下工。我们从南到北这六行的同学依次写草、花、云、虹、水、牧人。每个同学写一段话。

(生思考并动手写作,师观察到学生都完成后开始交流。)

师:现在我们从每行同学中找出一位同学到前面来读一下所写的内容。我们这六位同学按课文中小标题的顺序依次站好,我们这六位同学所写的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生1:我是草原上一株普通的草。草原就是我的家园。我和伙伴在这辽阔的草原上肆无忌惮地生活着。我们从不把高高在上的蓝天放在眼里,我们讨好的是牛羊。我们的绿是恣情率性、随心所欲的,是看一眼就令人心旌摇荡、陶醉不已的。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辽阔的草原上,每天听牧人歌唱,听牛羊低吟,看白云飘过。这辽阔的草原就是我们的天堂。

生2:我是茫茫草原上空的一片云。我是最具平民化的诗人。“野旷天低树”是我千年以前的吟诵;“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我今天的吟哦。我自由,奔放,常去南方看海,但我一定会急匆匆赶回北方,因为广袤的草原才是我的家乡。

生3:我是一朵生活在辽阔大草原上的小花。在这大草原上,有些季节,有些地方,我的伙伴的数量比草还要多。生活在这个大草原上,我们从来没有名字,就像海洋里的水滴,谁会在乎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

别看我们只是小家碧玉,与那些花界名媛比起来不够名贵,但我们纯洁、善良、真诚、欢乐,我们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即使把我们直接移植到天堂上,我们也毫无愧色。

生4:我是草原上一道七彩的虹。我是雨后出现的小精灵。我像一枚七彩发卡,装饰了蓝天;草原像一枚绿宝石装饰了我的梦。我的寿命只比昙花稍长,我是“神的一瞥”,但我没有悲伤,因为我生比夏花灿烂,死比秋叶静美。

生5:我是广袤草原上的一汪小水。草原是大地母亲的一件美丽的衣裳,我是这件衣服上的一枚纽扣。我很平淡,没有高山泉流的缠绵;我沉默无言,没有悬崖瀑布的威势。我是碧水一泓,融化了山泉的坎坷,瀑流的骄横。我栖息的地方是牛羊的向往。

生6:我是无边草原上的牧人。辽阔的大草原造就了豪放的我,豪放的我成就了长调的牧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先人对草原的歌唱;“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是今人的心声。草原,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这六位同学谱写了一曲草原散章的绝唱。楚楚听了也会感到欣慰。可见,只要用心,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下课。

六、板书设计

《草原散章》

楚楚

结构美

语言美

上一篇:文学院第三届国学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绿博会宣传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