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机制构建

2024-05-08

师德建设机制构建(共6篇)

篇1:师德建设机制构建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摘要】教师为本,师德为魂。本文就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起点、路径平台、路径保障三个维度展开探析,对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路径

一、综述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德。我们广州工商学院的校训“正德厚生”正是浓缩了师德教育的精粹。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是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师德建设在营造高职院校品牌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的名片。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发展一流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就愈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总体状况良好,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职业认同感以及立德树人意识也不断增强,工作尽职尽责,注重为人师表。但毋庸讳言,当今高职教育发展快速,但高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却相对滞后。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小气候影响,在现代利益文化的熏陶下,部分教师在理想信念、治学态度、育人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师德失范,损坏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形象,削弱了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因此,在深化师德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多维探索和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模式、路径、方法,对高职院校弘扬崇高师德氛围,提升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有效的实践推动。本文正是从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进而探究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

二、增强使命感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起点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中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

透过教育文化的视野可知,教师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不只是像普通民众那样充当着被“教育”的角色,而是还承担着传承文化、发展教育的重任。因而,传承文化、发展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增强使命感有利于内化凝聚师德的自觉性和稳定性,并催生及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前提,是通向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道路的路径起点。

增强使命感,具体说,教师就是要确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念,并内化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增强神圣使命的荣誉感与紧迫感,明确“敬业、育人、师表”为核心的师德要求,提高师德修养,树立“爱生乐教、立德树人”的师德形象。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师德具有鲜明的模范意义的道德特征。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应当奉“崇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为职业道德。本人在高校从教三十多年,一贯注重个人的师德修养。从业以来将“爱岗敬业”作为个人职业道德的起点,将“关爱学生”作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树立个人师德形象的重点。本人在原教学单位为人正派、师德形象良好。除了担当部份教学任务外,主要负责全校各实验室的设备经费开支及教学实验管理。由于工作兢兢业业,退休后还获返聘两年。现在来到广州工商学院任教,新工作、新起点,本人将珍惜学院给予我的工作机会,不断增强传承文化、发展教育的使命感,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继续端正师风,把教书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慎独自律,弥补不足,完成院系的课程及工作安排,为工商学院的高职教育发展发挥余力。

三、完善制度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平台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必须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道德约束和制度保障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构建及完善师 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以其强制性和约束性而产生制约作用,明确的规章制度有助于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长久有效。

而师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践中,既要激发教师的道德自律和优化师德建设环境,更要对师德制度建设进行规范与完善。铺设完善的制度平台以作为师德建设的路径平台,这是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道路的有效路径,其科学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体系的成效。

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相关的制度机制,应该从系统子机制入手,多维推进包括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制定师德考评制度、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强化师德监督机制等系统子机制,这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师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师德建设持续发展。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通过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师德建设领导水平。学校领导层要重视师徳建设的制度执行与管理实践。并加强师德宣传,打造高尚师德的校园文化,将师德师风建设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之中。

(二)制定师德考评制度。师德考评要具体做到评价要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学校应定期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奖勤罚懒,依靠舆论导向和典型榜样的力量,调动教师自律性及积极性,促进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师风的形成,加快师德师风建设进程。

(三)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加强师德培训是不断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素质的关键手段。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载体,围绕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制定师德师风培训规划,实行岗前培训,全员轮训,建立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活动,不断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素质,并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不断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素质。并实施师德培训在线网站建设计划,促进优质师徳教育资源共享,为师德师风的塑造创造条件。

(四)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学校应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处置的监督办法,一方面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小组,并结合校园网站、手机终端,形成覆盖面广、效果显著的师德师风监督网。另一方面强化社会监督的力量,形成教师、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注重从源头上进行监控和管理,以此塑造良好的师风师德。

四、注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保障

当前,师德观念呈现出由崇高师德趋向底线师德、由拓展性师德趋向专业化师德、由抽象化师德趋向实践性师德的发展态势。认识师德观念的发展趋势,辨析师德新观念的内涵,对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德建设,要面向实践。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国师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师德师风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在实践中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注重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保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克服师德建设实践结构比较单一,成效性差的缺陷,形成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的实践结构。在多极异质主体之间(师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者)凭借教育手段(教程、语言、活动等)进行多维度的实践交互,以实现师德建设的主体间实践活动。寓德于教,并通过实践检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度的成效。

结语:在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使命感、制度化、实践性三个层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只有坚持职责到位、制度到位、实践到位,三个层面协同作用, 才能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机制,才能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营造一个崇师德、正师风的校园氛围。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时代对教师的师德标准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做到育人先育己。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同时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拓展了师德建设更多的内涵与外延,从教育大视野维度,把师德师风教育与树立学校品牌学校形象结合了起来。我们作为工商学院的教师,为塑造学校良好形象,提高学校品牌竞争力,为切实推进师德师风的建设,更要加强个人师德建设,从自我做起,立德树人作表率,向“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目标努力。

篇2:师德建设机制构建

[摘要]

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高校师德建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高等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教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对学生的学术观、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着学生做人的准则。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构建高效师德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对立德树人的意义和如何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探索实现途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 师德建设 长效机制

一、立德树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之本,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古往今来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称其为“三不朽”并将“立德”摆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核心意义在于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永续,让中国人崇真向善的德心发扬光大。它包括学生培养的要求,也包括教师修炼的要求。而其中教师的立德树人更为重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教师的观念和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但同时,贪腐之风、奢华主义也对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师德不优表现。如政治观念不强,缺乏社会公德;育人意识不强,对职业的崇高性认识不够,缺乏热情;;安于现状;;把心思花在工作之外,受利益驱动热衷于第二职业;违背学术道德,急功近利不踏实搞研究等等,甚至有个别道德败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社会影响。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遏制不正之风,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将立德树人为主线,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建设的长效机制中去。

二、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策略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即教师的职业行为操守,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高校师德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只停留在一时的动员和安排上,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来保障。

1、建立高校师德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教师管理的重要考评体系中去。

师德建设要求长效就必须立足长远、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建立学校师德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师德建设工作的具体任务、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形成层级管理,同时调动工会、团组织等积极参与到师德建设管理体系中,确保师德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2、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道德建设标准。

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根据师德工作的整体趋势、最新要求和学校现状,对高校教师的日常行为和教育教学行为树立准则,让教师们有法可依,自觉做到立德树人,时刻自省。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统一规划,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将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进一步明确,使广大教师在树立正确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的同时,端正自己的教育观。

3、完善教师选聘制度。

从源头抓起,严把入口关。在教师选聘过程中,注重“师德为先”,通过心理测试和增加实习期的考核,对不符合师德准则的教师坚决拒之门外。

4.建立学习教育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培训。

加强教师职前培训及在职师人员师德、师风培训。以政治理论、传统美德、敬业精神、学术道德等为培训主要内容,突出育人观念、责任意识、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并不断更新学习形式,积极开展自学研讨、座谈交流、有计划的安排校外参观、体验学习等,激发教师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自觉性,提高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5.确立科学的师德考评制度(1)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设计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内容,将思想品德考核与业务水平考核结合,将教书与育人考核结合;设计多层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评价与教师互评、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倾听学生意见;

(2)积极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

建立与考评制度相配套的奖罚机制,科学运用考评结果,认真落实奖惩。通过物质和精神两种鼓励形式激励教师,增强师德影响的导向性,对严重违反师德的教师实行淘汰,达到扬善惩恶、奖勤罚懒的目的。

6、多种监督机制并用,提高服务质量。

除了学校组织机构监督之外,还充分发挥教师监督、学生监督,校内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机制,并将建立长效机制与帮助教师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起来,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上、工作中以及生活上的遇到的困难,以情育情,以德育德。及时反馈监督信息,建立决策传递、信息反馈高效通道,及时修正和调整师德建设决策,让教师身边的每个人成为师德建设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7.宣传示范多样化。(1)集体推进式学习:

通过全校性的学习、讨论;通过广播、宣传栏、海报、公众账号等多种形式的集中宣传等推进全校师德水平的提升。

(2)骨干带动式学习

培育身边的可敬、可学的优秀典型,将说教与人格示范结合起来,激励更多的教师。

(3)教育对象感召式学习

以学生的尊师重教的氛围,激励教师以德修身的主动性。”

8、注重建立内化自律机制。

师德是“专业化”的公共道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育人先要正己,己正才能育人,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最为关键的是要强化自律。建立内化自律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要督促教师加强自我学习, 以“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四大特质为自我目标.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根本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身自觉塑造高尚人格,提高学术修养,从而推动自律机制的建立。

三、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立德先立己,树人先正身”,以立德树人的要求,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既要常抓不懈,更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去完善,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龚克.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6-8.[2]郑吉春.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杂志,2014.[3]徐谡.杨直凡.廖晓玲.立德树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政工研究动态,2008(7)[4]卢毅.胡明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3(06)[5]黎开宜.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 思想教育研究,2011,(4): 83 - 86.

[6] 崔楠.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2): 269 - 271.

篇3:师德建设机制构建

一、新时期师德的特点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标准具有复杂性

“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及其适用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被引入各行各业, 价值规律被广泛认同, 社会经济主体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多元化, 固守清贫、甘当“蜡烛”的传统师德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师德价值标准日益复杂化。

2. 师德具有一般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作为全体教师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 是所有教师都必须而且能够达到的道德底线, 是全体教师共向的道德标准, 而不是个别教育模范或师德标兵所具有的特殊品质, 因此, 师德具有一般性和大众性。但是, 在平凡的职业当中, 除了广大能够恪守一般职业道德的普通教师, 学校还拥有大量完全利他的、能够无私奉献的师德模范, 教师的道德水平具有层次性。此外, 受当前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 师德建设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师德又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二、师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称之为师德, 它是教师和其他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果把这个抽象的价值准则具体化, 那么, 师德的主体是教师, 施行范围是教育活动, 性质是职业道德, 边界是职业活动。

1. 社会层面的师德内涵

社会层面的师德, 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合理要求和为师德实践提供的基础和条件。这一层面的师德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体现, 一是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 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等基本道德, 举止文明、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 尊老爱幼、作风正派等家庭美德, 是普通公民的道德内涵:而依法执教、严谨治学、精心施教, 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

除了传统的师道内容, 师德的内涵还应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与时俱进, 体现师德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师德的价值体系并不完整, 还需要增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按劳取酬, 多劳多得等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因素。必须要看到, 阶级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利益动力机制密不可分, 就像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我们在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 必须要承认师德内涵的物质性和现实性。在合理、完善的分配制度没有形成, 以人为本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没有建立, 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所欠缺的校园环境下, 提高师德水平还需要社会在制度层面的人力支持和配合。

2. 个体层面的师德内涵

个体层面的师德, 是指教师个人理解社会层面师德的内涵, 并把社会对师德的普遍性认识和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并自觉履行道德的行为。这一层面的师德在道德理想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 在行为层面上表现为教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能力 (教学和科研能力) 。其中, 职业理想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可望达到的成就的设想和追求, 是教师教育行动的指南;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工作态度, 其好坏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职业良心是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自觉认识。这三者既是教师履行职业责任的保证, 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换句话说, 师德在价值观层面抽象的道德标准主要通过行为层面表现出来, 两个层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师德是师责和师能的基础, 师能是师德的有效载体, 师责是师德的具体表现。由此, 教师践行师德的过程, 就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的职业态度, 以称职的职业能力来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过程。

三、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需要在了解新时期师德特点和内涵的基础上, 从师德的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采取有力的措施。

1. 遵守权、责、义、利相结合的价值准则是师德建设的有效前提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 “不重视物质利益, 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对广大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教师群体虽然不乏先进个人, 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进行师德建设, 必须要重视教师作为普通的“人”的基本需求, 承认教师利益的合理性, 把教师看作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 而不是单纯的“义务人”。尤其当前信息社会条件下, 知识老化、更新速度的加快, 使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工作强度日益增大。这些事实的客观存在, 都要求我们在进行师德建设时要正确地对待教师的利益和要求, 把教师的义务与权利、责任与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精神上予以肯定, 在物质上予以承认。

2. 建立公正、完善的教师制度是师德建设的突破口

制度是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制度比榜样更具强制力和影响力, 制度德性比个人德性更具普遍性。”创建平等公正的教师制度, 在正义制度的约束下, 用制度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 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因为, 在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里, 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社会成员可以保持平衡的心态并各尽其责, 相应的, 其道德素质就会由内而外地改善并不断地提升。在进行教师制度建设时, 首先应该追求制度制定时 (且不论制度的执行) 最大限度的公平, 追求制度制定过程的科学性, 体现对教师的尊严、价值、权利和利益的尊重, 体现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在学校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凸显人本主义思想, 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其次, 还要设计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 如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 通过维护教师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有效性来保障制度的实施。

3. 管理层正确的治学理念和实践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公正的教师制度的建立, 一方面来自教师的要求和推动, 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以校长、党委书记为代表的管理层的治学理念和实践。在当前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影响和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质量的, 除了教师之外, 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者, 他们通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薪酬激励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和各项教师管理制度, 引导、激励和约束教师的行为。因此, 师德建设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主要决定于管理层对教师和对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办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如果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真正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 真正地依靠全体教师发展教育, 就会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创造出具有人文精神、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 也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4. 自律与他律、先进性与普遍性相结合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水平的师德, 只有在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认识并理解道德的价值时才会产生, 但教师不是圣人, 提高师德水平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正, 自律的形成还需要他律的保障, 即通过明确的、务实的师德规范和只有可操作性的师德评价、监督和约束机制, 把教师感性的职业良心转变为理性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 这是师德建设得以成功的外在条件。此外, 师德建设还需要先进性与普遍性相结合, 即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大公无私的崇高师德, 树立超越自我的模范典型: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师德建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师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循序渐进, 用师德标兵的高尚情操来激励广大普通教师, 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0:91.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0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6.

篇4: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关键词:教师 师德建设 机制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但是,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制度和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出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师德建设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以渊博的学识、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为中介教育、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塑造学生人格、品德水准、个性特点。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学生身边鲜活的教材、生动的范例,它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和巨大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道德水平,能够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教师的工作动力,主动钻研、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自己精湛的业务、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陶冶学生、教育学生,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2.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社会民众对教师始终尊敬和爱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对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需求,社会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高的期待。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授业解惑的同时重视传道,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项贯穿其中。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可以使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师德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关乎人才培养。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合格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

4.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辐射源”,可以有效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首先,教师通过培养的学生同社会发生间接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又会影响社会成员。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可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教师的家庭成员、教师的亲朋好友、教师的邻里,影响着家风、朋友间的诚信互助、邻里间的和睦。最后,教师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可以促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奉献意识不强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然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难免会使得一部分教师利用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去谋利,过分强调个人的一己之利,把自身的职业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奉献意识不强,使得一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不能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受到影响。

2.育人意识弱化

教师应当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和学生健康发展的人生导师,即教书育人。然而,调查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等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只教书不育人,存在“育人”意识不强现象。育人意识不强,就难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落实。

3.表率示范作用有待改进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更严格、更具体,原因在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四有”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其思想道德、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行为表现等会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为人师表。它要求教师言传和身教要同时并重,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教师的为人师表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文明举止、教师的语言等,但调查发现,26.3%的教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太关注,7.5%的教师有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言语不文明。教师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言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4.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现象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进行直接体罚的现象不多见了,然而还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的情况。对学生的调查表明,54.2%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同。与变相体罚学生相伴的是有些教师不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存在歧视学生现象。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来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来自于低保家庭、困难家庭的学生存在歧视现象,对于家庭富裕、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偏爱。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以及歧视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好学校的教育思想。

5.敬业乐业精神有待提高

敬业乐业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能够以校为家、以学生为本、忠于职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多种因素的干扰,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对一些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照本宣科,旧教案反复使用,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7.6%的教师存在不能准时上课现象,有2.5%的教师经常性迟到,有61.5%的教师找学生代批改作业。敬业乐业还要求教师脚踏实地、勤于学习、严谨治学。但是对教师师德的实证研究中发现,28.5%的教师很少学习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学术浮躁、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些现象反映出敬业乐业精神的弱化。

三、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1.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教师师德提高的基础,要切实重视教育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育形式上要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统一起来,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统一起来,榜样教育与警示教育统一起来,创新教育形式,讲究针对性,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第二,开展法律政策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做到依法执教,牢筑党纪国法的思想防线。第三,开展教育观念教育,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全面发展等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第四,强化教师的岗前师德培训、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使教师了解师德规范的要求,尽快进行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2.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对于师德建设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第一,发挥师德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使师德评价能够在促进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起作用;能促进教师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优良的师德师风、教书和育人并重。第二,制定内容具体、操作简便、考核客观公正的师德评价标准,能够反映出教师的人格状况、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教师的创新素质情况。第三,采用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方式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结合等。第四,建立一整套评价的机制,如评价方案、评价的步骤、评价的监督、评价的奖惩标准、评价的制度保证,以保障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效用。

3.建立工作条件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建立起教师工作条件的保障机制,妥善并有效解决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一,关心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专业发展。第二,在政治上予以关怀。要把信仰坚定、政治觉悟高的教师积极吸收到党组织中去,同时保障法律所予以教师的各项民主权利,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第三,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如住房问题、职称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福利待遇问题,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第四,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有创造欲望,希望有成就感、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要重视和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过高期望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对教师、学生的负面影响。

4.建立教师师德激励机制

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爱岗乐业、履行好教师的职业责任,要重视教师师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榜样激励机制。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以鲜活的事例、生动感人的事迹感化和教育教师,激发其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第二,完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完善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督促教师道德上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业务上精益求精。教师晋升要严格参照教师的德勤能绩,教师的聘任要人岗匹配,有效配置教师资源。第三,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主动性和工作动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塑造出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奖励教育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惩罚师德败坏、学生反映突出、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必要时将其从教师队伍中予以清退,维护教师队伍的整体良好形象。第四,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激励措施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同,感受到学校发展与他们个体努力的密不可分性。同时,个体激励要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以保持整个教师团队团结、和谐、合作、进取的精神风貌,培育教师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5.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机制

遵守教师师德规范既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还需要外在的监督来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压力。第一,加强师德教育监督,促进师德教育工作的长期化、制度化。第二,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包括学生监督、家长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等监督形式。学生与教师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对教师师德的监督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家长可以通过子女的看法、教师的电话联系、教师的家访来了解教师的师德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促使教师经常性地约束自己,促进彼此间的进步。媒体监督优势突出,媒体覆盖面广、社会受众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第三,加强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本质上说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提高。不断强化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自律意识,通过反思和内省达到道德自觉。第四,建立信访处理制度。通过校长信箱、电话、网络平台等信访渠道,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对于师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师德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3] 李晓晴.关于构建新时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4] 王宏.青年教师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

篇5:师德建设机制构建

一、国外研究现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研究与建设,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又反映教师职业共性的教师职业伦理要求和师德规范,并逐步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师德理论。欧美等国家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具体的教师职业规范的编制

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做法。国际教育组织编制了《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编制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拿大安大略省编制了《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新西兰编制了《注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俄罗斯编制了《师德规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等一些国际型的机构所制定的有关教师的规则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第二,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把师德方面的内容融入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和教育实习中,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注重教学活动中的师德要求,重视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主张采取“引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此把师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个细节之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学术界在师德师风方面的理论成果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的观念意识、品德修养和学识对学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职业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立兵认为,教师推动学校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是师德师风。

其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成因 研究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调控机制不健全、教师考评制度的瓶颈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对师德师风对策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教师信念的加强、师德师风制度的建立、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提高、师德师风教育和宣传等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建立培养培训机制、诚信承诺机制、激励激发机制、榜样示范机制、监督监控机制、评价评估机制和竞争竞岗机制。

第四,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师德建设一直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话题,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小学师德 建设和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界定师德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对师德进行考核评价成为研究的热点和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难点。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 2012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起草,于 2013年 9 月 2 日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 尊重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提出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意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动态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的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板块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教育部出台的《意见》 把这 5 条工作机制延展为 7 条,分别为:教育、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保障。这七条的具体内容为:

一、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二、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三、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四、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

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

六、规范师德惩

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

七、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从字面上看是把“奖惩”分解为“激励”和“惩处”,再加上一条“保障”,其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对国务院意见的进一步强化和细化。“ 激励 ” 机制和 “ 惩处 ” 机制从“奖惩”中细分出来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改变师德面貌的决心,明确了激励和惩处两种手段在师德建设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保障”机制体现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艰巨性和综合性,唯有各教育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真抓实干,多部门合作才能保障师德建设真正做到有效、长效。9月3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回答了记者提问,强调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工作的思路是: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自尊、自强、自省、自律。健全完善师德表现的激励、约束和惩戒制度,用制度规范师德行为,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强化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师德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确保有关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

浙江省宁海县重抓师德师风建设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推出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持续开展师德标兵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师德论坛等一系列师德建设活动,举行校长与教师的读书竞赛活动。每年暑期都有师德培训周,并将此作为校本培训的指定项目,由师训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编发教材,每学年组织严格的考核,递交学习体会、反思总结、培训记录等材料,并核发学分。同时,全县教师人人与校长签订师德责任状,校校制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并抓落实。重点落实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师德教育常态化。把师德教育纳入到教师培训体系,以学校校本培训为主阵地,抓细抓实。二是师德教育专题化,每年选择性地举办“爱与责任”“师爱进万家”等师德主题教育,也可以开展以自身思想剖析和对自身从教行为进行检视的师德学习座谈会。三是师德教育典型化,不断挖掘教师身边的师德典型,开展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的评比活动,并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平台进行宣传倡导,形成师德建设正能量。四是师德建设长效化。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学校要通过一系列常规化的制度建设来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马跃进认为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来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周介铬认为要着力制度建设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增强制度意识,建立师德规范,引导教师修身养德,实现道德规律向道德自律的提升实施师德承诺,狠抓制度落实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南湖中心学校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了健全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塑造机制,他们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理念,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法》、《教师法》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他们坚持以高尚精神塑造人,制定了《南湖素质教育纲要》,即“1234工程计划”,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南湖中心学校聘请了市人大代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社会知名企业家作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员。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他们坚持每年评选师德标兵,组织巡回报告团宣讲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考核范围,与晋职、晋级、评优挂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棕北中学和双林小学,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和监督,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吴九占认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要强固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提高对师德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其次要建立师德建设的机制体系, 包括建立领导机制、强化教育机制、重视培养机制、优化考评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再次要落实师德建设的

有效措施, 增强实效性。

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中玉认为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第二,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将师德教育贯穿始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坚持把师德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提升等中心工作相结合,注重文化引领、加强实践探索,在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套建设载体”、“三个特色活动”、“四项有效机制”等成果。

董世明认为,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师德建设的领导机制、培训机制、组织机制、调控机制、评价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战略主题来阐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章节中明确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殷长春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就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建立狠抓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强化师德考核、完善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惩治及保障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于社会上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如有偿家教等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出了禁行性规定:“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各地也根据实际,研究出台了贯彻实施《规范》的具体办法,如江苏省制定下发的《关于切实解决当前师德突出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自治自律,不收受家长财务,不从事有偿家教,不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对师德考核不合格或有严重失德行为的教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解聘或撤销教师资格;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存在严重师德问题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学校,学校及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评先评优。山东省制定下发《关于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禁止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通知》,严禁学校和教师强迫、动员、暗示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参加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培训班等,对违反规定的继续从事有偿家教的在职教师,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相应处罚。

篇6:如何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

网友:最近全社会都在关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教育系统正在掀起学习张老师崇高师德的高潮。事实上,崇高师德从来都没有缺席过,有的惊天动地,有的化为平常。我认为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很关键,请问该如何完善相关机制呢?

专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对于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须从“领”、“学”、“评”和“督”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师德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师德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好师德学习活动。建立学校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行政班子、相关处室各负其责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师德学习活动规划和指导,将师德学习提上议事日程,提高全校教职工对师德学习活动的认识;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负责学校师德学习活动的具体组织和落实,确保师德学习活动顺利开展。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互相配合,为全校师德学习活动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条件保障。

二是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学”好师德内涵与规范。首先,坚持个人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文件,掌握师德规范的基本内涵和教师行为准则,明确师德学习的方向;其次,定期召开主题学习与交流研讨会,教师互相分享个人学习心得,学校提出下一步师德学习活动计划和目标,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师德学习的认识,增强师德学习的内驱力和促进师德学习常规化;最后,抓住师德学习的特殊时机,如当前张莉丽老师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各地各校正以此为契机加强师德学习,着力提高师德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评”好师德学习活动。学校一方面要领导组织实施好师德学习活动,同时要加强师德学习活动考评,进而使师德学习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是将师德学习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将师德学习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并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合理的考核权重和方式,师德学习活动达不到一定量和质的标准,考核将不合格;其次是对师德学习活动突出者给予适当宣传和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授予某种荣誉称号如“某某学校优秀师德标兵”等;最后是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的“高压线”,对师德表现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是设立电话、信箱和邮箱等多种举报方式,“督”好师德学习活动。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途径,设立专项信息渠道,让社会和学校监督师德学习活动,若社会或学校发现违背师德规范者可通过多种方式向学校反馈,学校根据举报信息进行核查,一经查实,绝不手软,让师德成为教师的生命线和生存之道。

上一篇:排球基本介绍教案下一篇:体验成功内化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