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

2024-04-07

师德建设(通用9篇)

篇1: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论文教师师德师风论文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师德教育建设之我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针,教师为本,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职业是最崇高的职业,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能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

客观上来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安贫乐教,情系学生,默默无闻。但近年来,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及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教师队伍中一小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一些令人担优的现象:

一是育人意识淡薄,二是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三是思想消极,四是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五是举止不文明,赌博等问题。

针对面临的问题,关键是加强师德教育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以先锋旗帜引领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党支部一员,首先自己要抓好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弘扬正气,以党风带师风,以党风带校风,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和教改中的带头作用,特别是校领导能够带头上公开课,起到了

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教师要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去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关心、爱护、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例如,我们班周梦祥同学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生活很难自理,由于长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行为习惯极其不好,于是,我尝试着做他的心理工作,平时多关注他,给他添一些学习、生活用品,鼓励他好好学习,让他感觉到学校就是他的家,一样有关怀,一样有温暖,让他做一名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学生。渐渐地,他的变化很大,不良习惯在改正,同时,我也取得了他的信任,师生间的情感也建立起来了,我觉得,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坚持科学发展,师德建设常抓不懈。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要求学制度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树立教书育人的宗旨,逐步完善家长、学生、社会民主评议师德,师风的制度,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对其

违规严加处理。

四、构建“以人为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学校一贯要求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关爱他们的成长,强调研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在思想道德教育方向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发展,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回报社会、家庭、学生。

总之,师德教育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该不断地坚持,实践和落实,并在实践工作中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我们的教师队伍就一定会得到很快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加欣欣向荣。

篇2:师德建设

---五大连池市和平镇中心学校 卢桂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修养是教师素养的核心所在,因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是学习贯彻落实新《规范》,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以来,我们在市教育局和进修校的领导下,结合本校实际,稳步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强化师德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和育人水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明确内涵,奠定师德建设基石

一所学校可以没有优越的办学条件,也可以没有良好的办学环境,甚至可以没有优秀的学苗。但是唯独不能没有一批德能双馨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被动为主动,化平凡为卓越。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家都知道清华北大,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等几所大学为躲避战乱迁往大西南联合办学,史称“西南联大”。有资料记载当时学校教室、办公室为土墙铁皮屋顶结构,学生宿舍为土墙茅草屋顶结构,办学条件非但不能和当下的中国末流大学相比,而且连现在的一所县城中学都不如,但是学校教师阵容的豪华却令人瞠目结舌,他们个个可称得上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我们能略知一二的就有朱光潜、闻一多、钱钟书、吴晗、费孝通、沈从文、华罗庚、周培源、陈省身等,还有许多我们不太熟悉的学界精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老师既有广搏精深的学识修养,更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有了他们,西南联大在艰苦的八年抗战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办学成绩:培养了7位两弹元勋,171位两院院士,更值得骄傲的是,培养了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好的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可依靠的力量,教育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以教师为本,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的发展壮大也不仅仅是依靠教学条件的改善,表面上看是依靠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这与其说是一种开放意识,不如说是一种睿智的态度、一种坦荡的胸怀。更深层次说,靠的是一只师德高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所以师德建设和业务提高就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两翼。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领导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常效机制,做到常规教育活动与重点教育活动有机整合,全面教育活动与个别教育活动有机整合,典型教育活动与群体教育活动有机整合,从而把师德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的师德教育活动,提高了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修养,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素质全面、技能超前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构建了一支生力军。

二、明晰策略、全力推进,夯实师德建设基础

我们在抓师德建设这项工作时,基本策略就是使教育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师德建设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必然要通过制度规范,检查督促,考核评估等一些外在手段加以约束,这是做好师德工作的基本保证。但是,这项工作要想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使外在约束转向内在自律,将制度规范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观念,并进而外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是我们抓师德教育的最理想效果。正像一位校长所讲的那样,制度管理能管出规范、管出秩序,但管不出质量、管不出效率,管不出教师持久的工作热情,管不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时,在严格制度管理的同时,重点抓好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和提高。待遇上倾斜教师,生活上关心教师,工作上支持教师,事业上发展教师。并且通过举办师德论坛、模范教师报告会、教师读书交流会,开展教育反思、案例剖析活动,参加各级培训,举行家校联谊会等活动丰富师德教育的内容。

在师德教育活动中,一是抓好常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开展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从教观念,甘于工作在三尺讲台,在工作中比奉献、比正气、比团结、比业绩、比和谐,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世范”。在常规教育活动中有效融入《公民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内容,使教师能够时时刻刻明师德、方方面面正言行,在学校和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二是开展典型引导,比学赶帮活动,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先进教师事迹,观看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和师德论坛活动,在看中明差距、在学中知得失,营造师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树立身边典型,定期开展校内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典型就在身边、事迹就在眼前。三是开展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活动。结合本校教师实际,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观看著名教育家周弘的《赏识教育》、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系列讲座、于丹的《论语心得》全集等,使教师深刻地思考作为一名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教育工作是如何牵挂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幸福和痛苦的,教师如何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的,教师背负着一个家庭怎样的重托。让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父母的心声,感受社会的期盼,教师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压力。我们就是这样降低师德教育的中心,回归师德教育的本原,让教师真真正正的树立起教育的神圣感、荣誉感、使命感。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工作、热爱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但成为教师的思想意识,更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三、搭建平台、构建载体,把握师德建设关键

师德建设需要载体和平台,例如:先进事迹报告会、先进人物表彰会,师德论坛、演讲,师德建设成果展示,教师成长案例研究等等,开展师德报告会是我校开展师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参加先进事迹报告的教师有基层学校的校长主任、有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他们的先进事迹既是我校开展师德教育取得的成果,也是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集中体现,他们的事迹虽不惊人,但是很感人;虽不宏大,但很伟大。报告人展示交流师德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教师可以学习借鉴、对照反思、改进工作,尤其是作报告的同志都是我们基层学校的管理人员及班主任教师,他们是我校众多优秀教师的代表,他们就工作在我们身边,成长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听起来更亲切,学起来更容易,他们的事迹,我们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收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报告会的初衷所在。降重心,抓实事,促行动,让报告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师德双馨的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在影响办学水平的众多条件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这其中既有生源质量、管理者水平,更有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我们常常会看到: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变,不过是换了一位教师,教育教学就可能有天壤之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格趋向、人生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素养,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孩子往往因为 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教师令学生喜欢的原因多种多样:知识渊博,教学艺术高超,善于体察和沟通,为人公道正派,有亲和力,多才多艺,甚至漂亮、潇洒、时尚、有个性,都可能成为学生喜欢教师的理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上那些令学生倾慕的因素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润物无声地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和延续。同理教师如果素质不高,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一生。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中,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教师素养是一种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有人说:“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学质量。”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教师学高身正的前提下,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质量。

篇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一、现状分析

现象一:缺乏爱心及耐心。有的教师评优评先只看学生学习成绩, 不管思想道德表现, 平时上课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提问发言只点他们的名, 给其他学生的机会很少。对待学困生的缺点和错误缺乏耐心、信心, 更缺乏爱心。这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使其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毫无教育效果。

现象二:变相体罚学生。爱学生是师德的基石, 没有爱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比如, 学生没完成作业或出现了错题, 就罚抄作业, 不认真听讲就罚站或赶出教室。

现象三:忽视德育, 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近年来,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下, 不少教师只重智育不重德育。在教育过程中, 只满足于课堂教学, 只顾完成教学任务, 不注重和学生心灵的沟通。当学生犯了错或出了问题时, 不是从育人的角度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 而是采用呵斥、责备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理。

现象四: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一些教师把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视为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 表现在教学工作中就是敷衍了事, 不认真钻研教学业务, 不改进教学方法, 更不愿意研究学生心理。上课缺乏激情, 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更不愿意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 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 无论是德育内容和方法, 还是德育手段, 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次, 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 都是教师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再次, 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决定和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 是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而教师是在这一时间段中影响学生的关键因素。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在一些学校中, 由于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 往往只注重抓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略了教学生如何做人, 对学生知识传授多, 能力培养不够, 综合素质培养更不够, 急功近利。这些现象, 应当通过包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在内的工作尽快加以改变。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那么各项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

1. 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

教师职业道德的魅力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学校里, 老师是学生最亲密的人, 因此,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意识到自身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自己高标准要求, 以身作则,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尊敬和爱戴。

2. 加强师德理论修养。

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明确教师的职责, 加强个性修养, 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和实现自身价值, 把师德修养变成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帮助教师树立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清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师德演讲、师德标兵评选和“优质课”评选等活动, 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 是一项需要每个人民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 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 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能够担当起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篇4:谈谈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水平

一、利用各种资源实施师德教育

1.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①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主动为教师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全体教师免费开放和使用,为教师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及时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老师有效地监控自己的上网行为,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教师的道德教育。

②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重视和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教师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了解教师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對性的德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2.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良师益友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偏重于倾心交谈,更能引起思想共鸣,能更好地达到效果,最终使更多的老师成为生活中的良师、互联网上的益友。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面都具备大规模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因此,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增强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强有力舆论。

3.充分利用领导职能,指引教管组织好德育工作

领导是学校的主要德育工作者,是开展网络德育活动的主力军。每学期,根据德育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每月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中心组织一次网络会。要求教师利用网络搜集材料,制作课件或网页,再利用会议时间展示材料,发布信息,先教育自己,再去教育别人。

4.利用学校组织宣传德育工作

在德育处内形成共识,发挥党、团、队、会四个组织在德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在网上的德育专版上开辟网上德育处,广泛地征求意见和建议。开展好活动,并及时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和联络。每周在德育专版上推荐一位德育榜样,介绍他的事迹和他的心里话。和学校的信息中心配合,开展一些网络摄影评比、网络评比、网页制作大赛等具有网络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学习政策、法规,增强法制意识,规范教育行为,提高师德认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只有通过学习思考,才能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使修养不迷失方向。为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引导教师自觉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习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为我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准绳。

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师德水准

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没有教育观念的改变,即使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做法,那么,其师德的表现行为也只是短暂的、形式的、虚伪的。再说,师德建设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教育发展繁重任务的要求,师德内涵在不断提升,教育理念需要不断的更新。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当他真正确立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懂得了教师人生的价值,明确自己对人民所负有的使命,其行为活动才能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始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乐于做“人梯”,甘当“铺路石”。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师德素质

教师修养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抽象空洞的东西,而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可以说,离开了教师的社会实践,特别是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就不可能有教师的修养。因此,高尚的师德,需要在敬业爱生的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去锻炼,而不能单纯靠说教、学习。要说与做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在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情感投资中提高师德信念

师德建设要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服理、服人而不服势。绝大多数教师是通情达理的,富有一定的正义感,敬佩有学识、有修养的人,喜欢说服,讨厌压服。因此,加强情感投资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突破口。在对教师中存在的某些有损师德形象的问题时,我们是注重摆事实、讲道理,申明利害关系,引导教师自己去思考,去明辨是非,和风细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以势压人。有的教师往往因为一时急躁,偶尔发生一些问题,我们坚持做到点到为止,从理解、爱护的角度做善意的批评,用启发式的方法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做到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交融。正面弘扬教师敬业爱岗精神的社会舆论,在提高教师政治、经济待遇上下点力气,帮助教师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从而提升师德水准。

篇5:浅谈师德建设与教师师德修养

“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的重要思想。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极其重要性,而其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师德修养。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这一道理充分表明师德建设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

一、建立以德立校的学校管理机制

一代师风,影响着一代人风。学校的良好运作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基础。建立以德立校的学校管理机制,首先要建成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良好的师德又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以德立校”方略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也为学校推进师德建设工程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这一认识和理解,我们认为,应根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要求,从以德立校的层面上,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格局,以实现师德建设工程的目标。

二、营造健康高效的师德师风氛围

近年来,许多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党员、教职工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这些意见和办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学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思路以及具体实施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通过种种意见和办法的出台,营造一种健康高效 1的师德师风氛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抓师风、正教风、促校风,坚持以人为本,以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高效的师德师风氛围,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三、重塑严谨笃学的师德群体形象

篇6:师德建设措施

教育活动从5月开始,到12月结束,本活动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4月15日—4月30日)。主要任务: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层层发动,广泛动员。

一、工作重点:

(1)全面动员部署。根据市局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制订教育活动计划,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2)开展学习培训。各中小学要切实组织好教师的学习教育活动,尤其是《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组织专题讨论。在广泛动员、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教职员工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开展讨论、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师德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和教师的学习心得评选活动等形式,明确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阶段:集中学习整治阶段(5月1日—5月31日)。主要任务:按照方案要求,深入开展“师德建设”与“精致管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各自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反思,深刻剖析,仔细检查,查找在师德师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查找存在问题。主要采取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方法。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第一要突出学校领导班子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要突出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第三要突出影响教师整体形象,损害学校声誉的难点问题;第四要突出极个别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重大失德问题。进行主题师德讨论:如何做教师?做怎么样的教师?做怎样的紫学园阳光教师?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并组织交流。

(2)征求多方意见。一是按照局通知精神,制定好学期家访计划,开展好九月份主题家访月活动,确保新生家访率达到100%,其他在校生家访率不低于80%。指导教师做好教师家访记录,促进家校互动育人,增进社会和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采取召开学生和学生家长座谈会、问卷、个别谈话、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印发征求意见表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及社区的意见,通过发放《家访情况反馈调查表》、随机电话访问等形式了解家访的到位率、满意率。

(3)组织民主评议。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师德师风评议“十查十看”(①查理想信念,看是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②查依法执教,看是否有违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言行;③查爱岗敬业,看是否热爱学校,尽职尽责;④查热爱学生,看是否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⑤查严谨笃学,看是否勤奋刻苦钻研业务;⑥查团结协作,看是否尊重同志,互相学习;⑦查尊重家长,看是否主动联系家长,听取意见;⑧查廉洁从教,看是否无私奉献、廉洁自律、从事有偿家教;⑨查为人师表,看是否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⑩查服务意识,看是否满腔热情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活动,进行深刻剖析,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及时召开民主评议会,组织教职员工交流自评材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每位教职员工撰写自我评价材料基础上,引导教师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阶段:完善提高阶段(6月1日-11月31日)。主要任务:针对查找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要求突出整改重点,制定具体、有效措施和整改时限。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及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岗位清晰、责任明确、制度约束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分工明确、监督有力的长效机制,实现师德师风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管理效率明显提升的基本目标。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检查整改。每位教职员工都要制定整改方案,突出整改重点,规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

(2)扎实开展“教育进社区、进油田”活动。开展“校长教师进社区,学生走进社区油田”活动,通过走访座谈,宣传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倾听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家长家教中存在的困惑,帮助解决其在子女受教育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劳动,广泛开展公益劳动,搞好社区共建,树立人民教师形象,营造尊师重教的风尚。

(3)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借助学校家长委员会平台,开展面对面的评议。及时将征求到的意见疏理汇总后如实反馈给每位被评议的教师,并加大评议结果在教师师德考核中的权重。除此之外,开设意见箱,了解家长对学校师德及其他相关教育活动认可度,倾听家长心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

(4)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学校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全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学习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家访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师德师风考评、监督、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阶段:总结表彰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主要任务:学校及时总结活动开展的经验和成绩。适时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征文、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活动促发展,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回顾总结。在学习、评议、整改的基础上,每位教职员工撰写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2)推优评先。结合学校考核,开展推优评先工作。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议。(3)表彰宣传。表彰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通过多样主题活动,让教师学习身边的榜样,用榜样进行激励。上述四个阶段,突出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活动推进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二、具体要求

1、将师德考评制度纳入教师学期绩效考核机制。一是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必须成为教师奖励以及实行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二是是要将师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凡师德学习缺少者视为其继续教育不合格;三凡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规范不符合要求,一律不得授予优秀教师等称号。

2、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学校通过设立师德举报箱、向家长发放师德评议表等措施,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断改进师德工作;二是学期结束将对全校教师进行一次师德状况专项调查;三是在师德师风建设这项工作上实行层层落实制。

3、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1)建立教师师德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每位教职工师德师风、工作业绩、奖惩情况等方面的材料。

(2)建立师德教育的学习体系,将师德教育列入校本培训;建立师德检查评价体系,科学、公正地考核、评价教师师德水平。

(3)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年终,学校将每位教职工的师德考评结果进行公布,与绩效挂钩,与职称评聘、晋级晋职及表彰挂钩。

4、建立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制度,教职工发生不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的行为,师德不得分,在评优评先时一票否决。

三、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建立领导责任制。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校长为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负责本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信息反馈。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上报和榜样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增进社会了解,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

篇7:师德建设会议

我校师德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9月10日上午,我校在小会议室召开师德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校领导孙书杰、刘俊卿、陶杰,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郑玉强、陶凯、刁扎根、韩勋、王文涛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陶杰主持。校长、校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孙书杰发表重要讲话。副校长刘俊卿简单介绍了《师德建设工作计划》,明确各成员在师德建设的各个阶段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他强调,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需要常抓不懈,但每一阶段需要有具体的工作目标以便落实。大家一致认为,学风建设和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基本型工作。近年来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水平,必须认真抓好学风建设和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方面,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注意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学风建设方面,要做到以教育塑学风、以管理督学风、以科研促学风、以活动带学风、以榜样树学风、以教风带学风、以关爱促学风。

篇8:师德建设

一、新时期师德的特点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标准具有复杂性

“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及其适用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被引入各行各业, 价值规律被广泛认同, 社会经济主体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多元化, 固守清贫、甘当“蜡烛”的传统师德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师德价值标准日益复杂化。

2. 师德具有一般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作为全体教师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 是所有教师都必须而且能够达到的道德底线, 是全体教师共向的道德标准, 而不是个别教育模范或师德标兵所具有的特殊品质, 因此, 师德具有一般性和大众性。但是, 在平凡的职业当中, 除了广大能够恪守一般职业道德的普通教师, 学校还拥有大量完全利他的、能够无私奉献的师德模范, 教师的道德水平具有层次性。此外, 受当前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 师德建设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师德又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二、师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称之为师德, 它是教师和其他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果把这个抽象的价值准则具体化, 那么, 师德的主体是教师, 施行范围是教育活动, 性质是职业道德, 边界是职业活动。

1. 社会层面的师德内涵

社会层面的师德, 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合理要求和为师德实践提供的基础和条件。这一层面的师德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体现, 一是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 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等基本道德, 举止文明、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 尊老爱幼、作风正派等家庭美德, 是普通公民的道德内涵:而依法执教、严谨治学、精心施教, 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

除了传统的师道内容, 师德的内涵还应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与时俱进, 体现师德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师德的价值体系并不完整, 还需要增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按劳取酬, 多劳多得等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因素。必须要看到, 阶级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利益动力机制密不可分, 就像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我们在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 必须要承认师德内涵的物质性和现实性。在合理、完善的分配制度没有形成, 以人为本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没有建立, 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所欠缺的校园环境下, 提高师德水平还需要社会在制度层面的人力支持和配合。

2. 个体层面的师德内涵

个体层面的师德, 是指教师个人理解社会层面师德的内涵, 并把社会对师德的普遍性认识和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并自觉履行道德的行为。这一层面的师德在道德理想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 在行为层面上表现为教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能力 (教学和科研能力) 。其中, 职业理想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可望达到的成就的设想和追求, 是教师教育行动的指南;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工作态度, 其好坏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职业良心是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自觉认识。这三者既是教师履行职业责任的保证, 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换句话说, 师德在价值观层面抽象的道德标准主要通过行为层面表现出来, 两个层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师德是师责和师能的基础, 师能是师德的有效载体, 师责是师德的具体表现。由此, 教师践行师德的过程, 就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的职业态度, 以称职的职业能力来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过程。

三、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需要在了解新时期师德特点和内涵的基础上, 从师德的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采取有力的措施。

1. 遵守权、责、义、利相结合的价值准则是师德建设的有效前提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 “不重视物质利益, 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对广大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教师群体虽然不乏先进个人, 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进行师德建设, 必须要重视教师作为普通的“人”的基本需求, 承认教师利益的合理性, 把教师看作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 而不是单纯的“义务人”。尤其当前信息社会条件下, 知识老化、更新速度的加快, 使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工作强度日益增大。这些事实的客观存在, 都要求我们在进行师德建设时要正确地对待教师的利益和要求, 把教师的义务与权利、责任与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精神上予以肯定, 在物质上予以承认。

2. 建立公正、完善的教师制度是师德建设的突破口

制度是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制度比榜样更具强制力和影响力, 制度德性比个人德性更具普遍性。”创建平等公正的教师制度, 在正义制度的约束下, 用制度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 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因为, 在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里, 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社会成员可以保持平衡的心态并各尽其责, 相应的, 其道德素质就会由内而外地改善并不断地提升。在进行教师制度建设时, 首先应该追求制度制定时 (且不论制度的执行) 最大限度的公平, 追求制度制定过程的科学性, 体现对教师的尊严、价值、权利和利益的尊重, 体现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在学校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凸显人本主义思想, 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其次, 还要设计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 如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 通过维护教师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有效性来保障制度的实施。

3. 管理层正确的治学理念和实践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公正的教师制度的建立, 一方面来自教师的要求和推动, 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以校长、党委书记为代表的管理层的治学理念和实践。在当前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影响和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质量的, 除了教师之外, 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者, 他们通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薪酬激励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和各项教师管理制度, 引导、激励和约束教师的行为。因此, 师德建设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主要决定于管理层对教师和对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办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如果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真正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 真正地依靠全体教师发展教育, 就会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创造出具有人文精神、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 也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4. 自律与他律、先进性与普遍性相结合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水平的师德, 只有在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认识并理解道德的价值时才会产生, 但教师不是圣人, 提高师德水平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正, 自律的形成还需要他律的保障, 即通过明确的、务实的师德规范和只有可操作性的师德评价、监督和约束机制, 把教师感性的职业良心转变为理性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 这是师德建设得以成功的外在条件。此外, 师德建设还需要先进性与普遍性相结合, 即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大公无私的崇高师德, 树立超越自我的模范典型: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师德建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师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循序渐进, 用师德标兵的高尚情操来激励广大普通教师, 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0:91.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0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6.

篇9:师德建设“三题”

关键词:社会公平;教师专业伦理;行业自律;道德自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104)01-0023-05

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彩虹”学者。岳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0。

①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12JZD00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近来,媒体披露出来的个别校长性侵女生事件,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强烈关注,要求加强师德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事实上,我国不可谓不重视师德建设:一方面,教育部在2008年修订并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常态性的师德建设提供指引;另一方面,坚持开展全国师德楷模、国家级名师、省级名师之类的评比表彰,借助高尚师德的榜样作用来推动教师道德建设。此外,在各级教师培训中,师德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尽管如此,教师道德现状仍然难言乐观,短期内似乎难有根本好转的希望。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富有时代性、挑战性的难题?

一、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培植师德建设的道德根基

应该承认,当前教师不道德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体罚学生,以职谋私,爱有等差,违背公正,厌岗怠业,违法乱纪,等等。而且,不道德现象并非个别,而是从教师个人弥漫到学校集体,乃至整个教育行业,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客观存在。毫不客气地说,教师的职业声望与教育权威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它与30年来整体性的社会道德滑坡密不可分,与教师职业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直接相关。此外,简单行政命令、过度依赖政府权力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管理方式也加重了教育领域的不道德。

(一)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制度公平正义

谈到教师的不道德行为,人们往往只是从教育行业,尤其是学校教育本身去寻找原因。应该承认,学校对此确实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学校无法承担全部甚至主要责任。教师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无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而社会道德状况如何呢?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用“一地鸡毛”来形容我国当前诚信缺失的严重情形。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飞机上,甲问乙是什么职业,乙说是会计,甲马上说乙是作假帐的;乙又问甲是什么职业,甲说是律师,乙马上说甲“吃完原告吃被告”。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当今社会的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已达到了让我们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时时都有可能遇到,且(人们)对媒体报道不再感到震惊的地步”。在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遍地开花”;在政治领域,贪污腐败、损公肥私“蔚然成风”;在文化领域,抄袭侵权、文凭造假比比皆是;在道德领域,尔虞我诈、心口不一颇为盛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样一个普遍不道德的社会环境中,教师如何能“独善其身”?要求教师讲道德,先要有讲道德的学校;而要有讲道德的学校,先要有讲道德的社会。问题是,讲道德的社会从哪里来?

其实,讲道德的社会来自于完善而公平的社会制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莎修女曾经说过,如果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让你吃亏,会让你蒙受损失,遭受打击,那不是你错了,而一定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同样,如果我们的社会总是有德者吃亏受罪、受讹上当,而无德者边腐边升、发财致富,那我国社会的道德环境无疑存在问题,需要变革。在现代市场经济,人们对自己缺德失信行为的社会后果,除了经受道德上良心的自责外,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现代文明社会,道德的基础和保障是法律,法律制度是防治失德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构筑市场经济这一信用经济的有力保障。我国应强调“以法治国”,推进相应法律的健全和完善,并加大执法力度,真正从法律的高度保护诚信、维护道德。

(二)尊重教师的职业劳动,给予教师以应得的政治经济待遇

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之中。市场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把中国社会带入“言必称利”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个人从事教育职业劳动,不得不考虑个人利益,不得不想办法实现个人利益。可是,不完善、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使得求利与合德处于矛盾状态,事实上造成老实人吃亏,缺德者得利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现实也把教师推入求利与合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教师个人利益意识觉醒,积极争取、追求、维护和实现个人利益;另一方面,社会未能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和制度安排来保证教师正当个人利益的实现,诸如拖欠教师工资或工资不到位,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代课教师的经济待遇低到惊人的地步,以至于不少教师不愿意从事教育职业劳动,甚至大量“逃离”教育行业。同时,在政府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广大教师少有机会参与决策、管理,大多是被管理、被控制的对象,教师事实上处于经济与政治双双“弱势”地位。因此,当务之急,是国家和社会要实现对教师的公平对待,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切实尊重教师的职业劳动。这不是什么人或组织对教师的“恩赐”,而是教师应该得到的公平对待。在此前提下,国家和社会才有正当理由要求教师讲道德,这样的要求才是“道德的”要求,才有可能被广大教师心诚悦服地接受。

当前,提高教师物质待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贯彻、落实《教师法》对教师待遇的规定,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工资水平真正达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二是切实改善教师住房条件,解决部分教师住房难的问题;三是建立教师各项保障制度,如通过医疗保健制度解决教师看病难的问题,通过教师津贴制度提高教师的津贴水平等。

nlc202309040823

提高教师政治待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学校应重视通过各种传媒进行尊师重教方面的宣传,使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二是政府、学校应对优秀教师进行必要的表彰,如授予“特级教师”“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并授予相应的奖章,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表达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三是为教师职业提供必要的“特殊待遇”,如休假制度、带薪进修提高待遇等;四是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实行民主管理,让一线教师能够充分享有参与学校和整个教育事业管理与建设的权利,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为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五是要坚决制止并依法惩处侵害教师权益、侮辱教师人格的事件,使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管理方式,维护教师道德主体地位

30年来,尽管我国政治民主化稳步推进,人民享有越来越多的民主权利,但长达几千年的专制制度,使得专制文化、管治思维根深蒂固,阻碍了社会整体进步。这种情况在教育领域里也有表现。

勿庸讳言,我国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各种资源,主要还是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最擅长通过行政权力来管理学校,这种权力领导的方式传达到学校,就把学校变成了行政部门的附属品。比如,校长应该是教育家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我们有些校长缺乏知识分子的气质,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没有人格魅力,他们只是政府官员,以行政级别“步步高”为追求,少数校长甚至乐意以这样的身份来管理学校。殊不知,政府给校长的只是行政权力,这种行政权力能不能在学校这个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获得普遍的尊重,得到认可,很大程度上要靠校长本人的专业水平和人格素质。现行管理体制决定了校长素质先天不足,而先天不足的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只能凭借手中的权力来实行简单的行政管理,把教育管理简化成量化管理、数字管理,把教师复杂的专业劳动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甚至用计时计件的方式来考核教师。其结果,校长成为老板,教师成为打工仔。没有主体地位的教师,何以能有自律自主的高水平道德?

二、反思传统师德教育,实现师德教育的理论创新

我国一直有注重师德教育的传统,形成了道德说教与榜样示范两种基本模式。问题是,这两种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起不到激励教师、引领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道德说教假设教师是道德的无知者,以为通过理论灌输、舆论宣传、师德培训等方式就可以使教师明白什么是道德,进而愿意去进行道德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教师受教育在先,在入职之前,就已经懂得大量的师德规范。许多不道德行为,并非源于无知,而是知而不行,甚至明知故犯。在老师已经懂得要讲道德的情况下,还对教师进行大量的道德说教,只能是劳而无功!

传统师德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就是榜样示范。即通过挖掘典型、树立榜样让广大教师去效仿,旨在把极少数人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变成教师的普遍境界。这种做法有意混淆了一般与个别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之宣传部门或教育机构有意拔高榜样,导致榜样的虚假性、欺骗性以及形式化等问题,反而使广大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其实,榜样之所以榜样,就在于他的行为不可能成为社会所有人的行为,不具有社会普遍性。如果我们硬要广大教师像榜样那样,只会产生道德绑架或道德高压,而不会产生自觉自愿的高尚师德。

传统师德教育模式的失效、低效,迫使我们创新师德教育理论。概括地说,就是从关爱教师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角度来构建师德建设模式。

(一)坚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

今天,“以人为本”已经成了时代文明的根本标志。“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所谓“以人为本”,首先应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这意味着每个人、每个公民都享有普遍、平等的权利,都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教师道德建设要想取得进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在师德建设中具体体现为以满足教师的需要为本。在思想上,我们既要看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又要看到教师职业的一般性,从而使道德符合教师实际;在实践中,师德建设要把教师的需要看作起点和归宿,创造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

(二)树立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教师道德观

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道德也应发生变化。今天,道德不再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意义的理性规定,也不是康德的先天行为道德律令,而更多地是容纳情感、本能和激情。能够容纳情感、本能和激情的道德,就是人性化的道德。

传统的教师道德观信奉的是理性的禁欲主义,它由于过分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要。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打破过去对教师的“神化”,从“理想”回归到“现实”。教师道德的变化要求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使教师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义务人”,而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这是教师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教师道德素质提高的动力。正确的义利观是义与利的统一,不能把利看作是恶的东西而加以排斥。教师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正当行为,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因此,我们要克服教师评价中的“泛道德论”倾向,要认识到,那种排斥教师利益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我们受到启发:教师道德应该承认教师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应当允许教师正当地追求自身利益。只有如此,教师的道德行为才能够发生。假如只有那些为了他人和仅仅为了他人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那就不会有任何道德行为!

三、重构教师道德规范,以行业自律带动个人自律

在我国,由教育行政机关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成惯例。教育部与全国教育工会分别在1984、1991、1997和2008年四次颁布、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问题是,这些师德规范是否合理、是否完善?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之下,由谁来制订、如何制订师德规范更符合教师专业伦理精神?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行政机关作为制订主体并不合适,其所主持制订的师德规范并不“道德”。当务之急是依据教师专业伦理的精神,重构师德规范,以行业自律推动教师个人自律。

nlc202309040823

(一)成立教师专业自治组织

我国教育体制中虽然有“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工会”等教师组织,但观其性质,均为学校这一行政单位架构下的职工组织,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制与科层体制下缺乏独立性,更谈不上专业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中明确提出:“由于伦理或行为准则对教师合法之权益与其职业权责之行使有极大影响,这类准则应由教师组织加以制定。”因此,重构师德规范,必须首先成立教师专业自治组织。

首先,成立、维护与发展教师专业自治组织是教师应享有的法定权利。《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教师的这一权利。教师专业自治组织是保障教师这一权利的合法机构,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专业自治组织性质上属于民间组织下的社会团体,其管理规定应依据社会团体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的教师成立、参与教师专业自治组织,均符合国家、社会以及作为公民的教师自身的利益。

再次,教师专业自治组织应该成为教师专业伦理的制订主体。教师专业自治组织作为教师行业的管理机构,而非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托管部门,需要自主制订专业伦理,既维护教师专业自治组织的专业性、自治性、权威性,使其在管理、运作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从而维护行业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的权益;同时也使教师专业伦理内在的专业性、权威性得以体现。

(二)依据专业伦理精神完善师德规范

成熟的教师专业伦理,不仅仅是“道德理想宣言”,同时应该包含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体现专业伦理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之下,专业伦理要改变传统师德强调关爱为先的伦理精神,凸显公正的优先地位,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公正,对“无权无势的家长”公正,以公正的伦理精神实现无差等的爱。此外,要明确的是,在“道德滑坡”、教育公平备受质疑的时代背景下,专业伦理还应该体现教师的社会责任,凸显教师利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社会进步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可考虑从两个层面来进行:

首先是在师德理想层面:要努力维护职业的崇高形象;增加公众对于教育的认识;不断致力于专业发展,积极尝试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加强公众对教育工作者的信心,赢取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尊敬。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利用专业知识为家长、公众提供服务,发展与家长和公众平等合作、三位一体的伙伴关系;通过教育为社会服务,传递公平、民主、正义的价值观;积极支持有关促进人人机会平等的政策和计划,为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斗争;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成长拥有更美好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其次是在师德规则层面:参照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师行为规则,明确而详细规定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与职业的关系。不得帮助不具备资格的人进入教师职业;不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做宣传;不接受可能导致影响专业判断的酬金、礼物或其他利益;不从事有损专业形象的工作。二是师生关系。禁止教师对学生性骚扰、恋爱和性行为;禁止教师建立任何以家庭背景、性别、学业成绩、外貌、民族、地域等基础上的歧视;禁止教师用消极思想、个人偏见去影响学生;禁止教师泄露学生个人资料和家庭资料;禁止公布或公开学生分数排名;禁止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谋取私利;避免使学生难堪或受到羞辱。三是教师与家长关系。禁止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禁止接受家长的异常馈赠;禁止在家长不允许的情况下泄露家庭隐私。四是教师与同事关系。不在学生面前议论和批评其他教师;不恶意损害同事的专业信誉与事业前途;不故意使同事难堪、受辱等。

总之,师德建设要想有所突破,就需要在保证教师利益的同时恢复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恢复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一方面是为了还原教师道德的本来面目。是谁的道德谁就是道德的主体,教师道德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该是教师。传统的教师道德规范把教师排斥在道德建设之外,教师成了被动的适应者、顺从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要恢复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让他们由道德的仆从变为道德的主人;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从他律走向自律,这是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师德教育同样不能违背人的道德发展特点。在实践中,作为道德主体的教师要唤醒自我意识,改善自我形象,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在反思自我行为合理性的同时也要反思现有道德规范的正当性。这样,师德建设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应该承认,由于道德现象的复杂性,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冲突与矛盾的多样性、艰巨性,特别是我国传统教师伦理的特殊崇高性,师德问题难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能以理性、平和、发展的观点和态度来面对问题,以实现师德问题的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杜时忠.新世纪,新师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前言.

[2]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9-82.

[3]杜时忠,张添翼.以专业伦理精神重构师德规范——以"2008版师德规范"为研究对象[J].教师教育论坛,2013(创刊号).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会之感悟下一篇:某培训基地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