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图文

2022-07-12

第一篇:劝学教学设计图文

劝学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掌握基本文言知识(字词句式);

2、理解荀子“劝学”观点,分析文章议论风格。

二、背景资料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2、《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荀)况亦孔氏之支流,其书大旨在劝学,而其学主于修礼,徒以恐人恃质而废学,故激为性恶之说。

三、预习练习

1、课文中有五个通假字,请依次写出并加以解释。

见课文注释。

2、尝试翻译下列短句,尤其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尝试翻译下列短句,注意翻译前后语序的变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质疑讨论

1、“劝学”二字是什么意思?

勉励士人坚持学习

2、结合课文思考:荀子所“劝”之学是什么样的“学”?

君子之学: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加强道德修养

3、作者用以阐明观点的方法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

五、迁移创新

1、下列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选A

A、木直中绳(zhng) 槁暴 (pù) 参省(xǐng) 须臾(yú)

B、跂而望(qì) 舆马(yú) 舟楫(jí) 蛟龙(jiǎo)

C、跬步(guǐ) 骐骥(jì) 驽马(nú) 锲而不舍(qì)

D、金石可镂(lu) 爪牙(zhǎo) 埃土(ái) 用心躁也(zào)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D

A、学不可以已(停止) 功在不舍(停止)

B、木直中绳(符合) 輮使之然也(这样)

C、金就砺则利(刀剑) 声非加疾也(洪亮)

D、而致千里(达到) 无以至千里(使…到达)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C

A、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B、终日而思(连词,表修饰) 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C、輮以为轮(认为 ) 无以至千里(不能)

D、虽有槁暴(连词,即使) 风雨兴焉(兼词,从这里)

4、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故事,完成相关习题。(选做题)

【曾子杀彘】曾子(孔子弟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信将兵】上(指汉高祖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B

A、曾子之妻之市(到…去) 妻适市来(到…去)

B、特与婴儿戏耳(特别) 今子欺之(现在)

C、是教子欺也(代词,这) 非以成教也(使…成功)

D、从容与信言(不慌不忙) 如我能将几何(带领)

(2)、把下面的文言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你先回去,我回来后给你杀猪吃。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既然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擒住?

第二篇:劝学教学设计

大赛一等奖《劝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和积累“中”“参”“知”等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荀子的“性善论”导入,提出荀子如何劝学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默读这篇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齐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教师出示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

2、理清论证思路

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荀子是如何劝学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荀子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第

三、四段相对应的比喻,并阐述其说明和学习相关的道理(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翻译,再进行阐述) 教师小结

四、拓展训练: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

五、作业:

1 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习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 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后面讲比喻论证的时候,讲的较浅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段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第三篇:《劝学》教学设计

《 劝

学》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一)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座相互指导。 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

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 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刘询)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讨论第一段

1.讨论几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为轮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本体是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学习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个比喻,都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达效果: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讨论首句“学不可以已”与比喻的关系:开宗明义,提出中心;从逻辑关系看,是因果关系,首句是果,结论,5个比喻是因。

3.讨论“可以”“以为”古今意义是否相同:“可以”这里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能够的意思。“以为”这里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现代汉语是“认为”。

(四)结合自身情况,用比喻说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组。 2.讨论。

3.由学生自行评价。

(五)当堂背诵第一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

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共同问题想出巧妙的背书方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第二段

梳理5个比喻的内部关系 1.“登高博见”与“跂而望”为一组,本体是前面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喻“终日而思”,“登高博见”喻“须臾之所学”,说学习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一组,说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3.5个比喻就是5组正反对比,都是阐述学习的作用。

(二)当堂背诵第二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组织背诵竞赛,比速度,比正确率。

(三)讨论第三段

1.讨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意义及写法:前两个先正面设喻,后两个再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积累,其本义在四个比喻的中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骐骥驽马、锲朽木及锲金石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骐骥驽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锲朽木锲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

3.蚓与蟹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蚓是正面设喻,蟹是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用心专一。

4.明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定语后置,“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当堂背诵第三段

1.理清层次结构来帮助背诵。 2.集体背诵。 3.理解性背诵。

(五)课文的逻辑结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可见先秦荀子散文达到极高的理性思维水平。

(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的理解。

(七)作业:整理课文里有关语言现象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第四篇:《劝学》教学设计

荀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达到背诵。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情感目标:劝勉、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使学生懂得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背诵经典诵读片段。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讨论法 、即兴创作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荀子。课前我们查找了资料,谁能介绍一下荀子。

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2、师介绍《荀子》这本书。(《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劝学篇》。劝学是什么意思?(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二) 朗读经典片段。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重读、节奏。

2、生自由读,熟悉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用心听出问题。

4、同桌互读,纠正字音,互相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5、配乐朗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古文意思。

1、分组借助释义解释古文意思。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见解。

3、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①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板书:青胜于蓝,冰寒于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 ②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板书:直木为轮) ③“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 “学不可以已。”)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即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

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学不可以已 ”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表示这个意思?(锲而不舍)

4、学完这段古文,将如何指导你的学习?你会怎么做?

5、我们将来都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我们如何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呢?(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四)熟读成诵

(五)拓展学习

1、把你今天学习的收获写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

(六)、作业:背诵经典诵读片段。

第五篇:劝学教学设计

《劝

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

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学习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

改变自己: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

登高博见

己不足(反复设喻)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

假舟揖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

(正反对照设喻)

朽木

金石

要专一

蚓——用心一

(积的保证缺一不可)

蟹——用心躁

上一篇:企业保安先进事迹下一篇:企业报审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