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2024-05-24

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共9篇)

篇1: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摘 要】本文主要以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方法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实例,就如何在高中地理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应用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而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之而来的,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是与日俱增。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满足不断攀升的知识信息需求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多媒体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了。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生学”是传统地理教学的固有模式,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都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变得厌倦,甚至是麻木。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则能够使枯燥的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容易给学生的大脑形成较为强烈的刺激,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并且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也更容易保持长久的兴奋状态,注意力也更为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2.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没有办法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讲述这些知识,学生是非常难于理解的。而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地变换大小、虚实和时空等,将那些不可视的地理现象以及事物变化过程明晰地再现出来,除了能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之外,还能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更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3.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多媒体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使用使得课堂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和教材这两个信息来源外,多媒体的应用还延展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地理课堂的知识传授量。比如,每次月考之后,教师都会讲答案告诉给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都是教师在黑板上把答案抄写下来或者是逐字逐句地将答案念出来,这样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而利用多媒体中的投影技术则可直接将考试答案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中途省去了抄写或者念答案的时间,教师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为什么”的讲解之上,由此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冲突矛盾也就随之而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高一地理(人教版)第一章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由于本课中有一些诸如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远日点、近日点等非常难解的概念,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的话,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会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便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以动画演示的形式来对重难点进行讲解,由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其记忆能力,并培养其读图和思考的能力,具体操作可作如下参考:

第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播放;展示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不同景色图片。2)提出如下问题:时间到底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以及四季的变换;冬夏两季,哪一个的白昼更长,为什么?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第二,新课学习。教师活动:1)用课件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图;2)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主要区别。学生活动:1)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中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演示;2)作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二者的区别。

第三,演示和探究。教师活动:1)将学生分成四人组,每组配一个地球仪,让其自主阅读教材中和地球自转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用地球仪来进行演示,再进行讨论,总结出地球自转的特点;2)让所有小组逐一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周期和方向等进行回答。学生活动:1)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地球仪,主动进行探究;2)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大胆地表达出来。

第四,绘图。教师活动:1)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俯视图(从北极的上空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2)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在纸上绘出另外一个俯视图(从南极的上空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教师的绘图过程,准确地在纸上绘出相应的俯视图。

第五,动画演示。教师活动:1)利用多媒体动画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进行演示;2)播放地球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动画视频;3)视频演示长江入海口淤泥堆积的方向,巧妙地引出“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4)提出问题: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区别;对比悉尼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地转偏向力,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活动:1)认真地观看视频,研究教材中的相关内容;2)小组讨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不同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六,探究指导。教师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地球公转的内容并观看多媒体中有关地球公转的动画;2)让学生分小组对地球公转特点进行讨论;3)让学生在黑板上对地球公转方向进行绘画。学生活动:细心观察、合作探究、大胆尝试。

第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1)假如地球只会自转,不会公转,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2)假如地球只会公转,不会自转,又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第八,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在幻灯片上归纳和总结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并以知识体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活动:1)在笔记本上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三、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本身就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之上的。所以,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只会用多媒体教学法,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篇2: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必要性;整合方式;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研究性学习;建QQ群开展互助学习; 内容摘要:该文的特点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大量的实例,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文章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方式及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读图能力;提高自主探究的水平;克服局限性,减轻劳动强度;指导研究性学习七个方面阐述了必要性。整合方式从地理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管理;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中;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开展互助学习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六个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结合地理这一学科特点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地图的基本素养;还讲述了该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依据当地特色确立的《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进行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帮你学地理》的QQ群开展互助学习,创建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些均具有推广价值。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最优化。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让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与学。下面就来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信息技术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图文并茂,形声并举,便于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可将当地近期的天气预报进行剪辑,引入到课件中,形象地展示近期的天气变化(由热变冷),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然后展示卫星云图的冷锋过境实时画面,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冷锋和天气”,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显然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比起死的课本插图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2、运用信息技术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它们本身是具有动态的知识点。教材中作为重点或难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单纯的利用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板书、板画、挂图、模型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如可运用动画演示其运动、发展和变化),可以弥补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集中在一起,利用Flash、幻灯片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发展变化,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学生对冷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不易理解,运用flash动画演示,先是晴好的天气;然后冷锋逐渐向东移动,所到地区天气出现变化:大风呼呼刮,树叶随风下,垃圾满天飞,行人抱头归;冷锋过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行人添了衣)。这种用flash动画演示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对冷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这一难点的理解,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运用信息技术可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可增加教学容量,原因如下:1)、新课标教材(如人教版)中文字简练、许多重点内容多以读图、思考、活动、阅读、问题研究等形式出现,且课本上没有答案,需教师在讨论小结后加以补充,课件展示既快捷又全面又省时间,课堂效率高。2)、新教材中有些内容以案例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多举例说明,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方法。如在讲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教材讲了美国的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又“阅读”了我国红水河的梯级开发,容易让学生误解为所有流域的开发均为梯级开发(修水电站)。为消除误解可在教学中引入了“怒江要不要开发”,通过背景展示,支持和反对意见的辩论,最终得出结论:怒江应以保护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起了重要作用,正是大量的资料展示(这是传统教具无法比拟的),帮助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树立了科学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的思想。3)、新教材中一些原有的内容删掉了,但这些内容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或者这些内容仍旧是考纲所要求的,教师需依据情况加以补充。如新教材中讲《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补充已删掉的“大气的组成”及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等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应将已删掉的“锋面气旋”作以补充,这仍然是高考内容之一。这些内容用常规教学手段(如绘图)讲解时既费时又费力,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地图的基本素养。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地图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是缺乏教具,如有的学校连基本的《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都没有;即

使有一些挂图,也因用途单一,作用有限;而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绘地图费时费力,又不准确,几乎没有可操作性。而运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计算机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事物的分布、联系、发展过程等直接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还可以将图缩放、对比、移动更新,还可以提高图的清晰度、区分度,这是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的长期地不断地运用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图素养。

5、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

如在“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探究的问题、要求、提示予以呈现,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分组讨论,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或分组作答,讨论,然后教师运用动画设置逐一呈现答案,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种探究形式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还利于个别化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6、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教师是人,而且是很普通的人,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储存于脑海中,并及时准确的提取出来,且教师自身条件存在差异。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他名师的现成的课件下载,并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应用,既起到了和名师交流的效果,又能够将一些新的知识理念,传递给学生,既补充了教师的知识局限,又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一举四得。

7、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中,大多与地理知识有关,地理老师总是指导较多的小组。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学习一些成功的指导案例。以此指导学生寻找相关的素材,查阅相关课题的最新进展,资料的来源,知识的获取,这样就可以扩展教育和学习的领域,摆脱以学校、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束缚,也改善师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方式

1、地理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管理,信息技术既是工具,又是载体。

地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常见问题解答,还有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的资源,如卫星航空照片﹑计算机三维电子地图等。这些资源的获取可以使用搜索引擎从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的加工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字、图片的编辑,音频、视频的插入和动画的制作。

同时对所收集到的资源进行管理----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着重在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检索系统上,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完成制作课件﹑教案﹑试题以及研究型课题﹑教学实践﹑学习评价等全套内容。地理信息资源库作为巨大信息库应尽可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各种各样地理资源,以保证资源覆盖的广泛性﹑有效性﹑深度性和代表性。

2、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讲解、演示的工具。

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地壳运动等内容时应用信息技术,比如运用课件(动画)演示,而且讲授演示相结合进行,能使地理学中许多概念﹑事物﹑现象﹑规律﹑本质以及它们由静态到动态﹑无声到有声﹑抽象到具体﹑复杂到简单﹑理念到实际﹑遥远到咫尺等方面得以呈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从而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法,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解决课堂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在进行主题性的地理知识,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即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教学中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4、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探究工具。

研究性学习是确立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学习方向和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通过对地理信息资源库﹑上网、各种媒体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建立课题的模型﹑实现课题的目标﹑形成研究成果。并在网络上发表研究成果,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形成互动探讨,不断接近地理事物的本质。如我校依据当地特色确立的《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查阅各种媒体,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撰写出课题报告。其中《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在兰州市举行的《青少年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中获一等奖。这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走进了大自然,进行

大量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还培养了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结合了起来。

5、开展互助学习,信息技术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工具。

通过网络,开展互助学习,创建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网络课程平台。如我校建立了一个《帮你学地理》的QQ群,群中不仅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如试卷、答案),与地理相关的时事、新闻,对某一问题的探讨,还有学习方法介绍,也进行在线学习交流,这一形式既有助于协作学习、互帮互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能自顾自地一路讲下去,忽视了学生活动。

2、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中,要鼓励百家争鸣,不能刻意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甚至粗暴地否定学生的答案。

3、适度使用音乐、动画:音乐、动画要适度地、合理地使用,不能过频过滥,太多了会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效果。

4、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小能人”的作用,又要兼顾“边缘人”,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5、避免将课堂变成“技术秀”: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工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的人认为课件越新颖越好,技术手段越多越好,使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展示会,学生变成了观众,一节课只顾看热闹了;也使得一些教师竭力开发课件,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收效甚微。(以上五点来自《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初级)主编 丁立 魏友松)

6、课件的选择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如课型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都是在课件选择时要考虑的,只有选择合适了,才会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在实践应用中的粗浅见解,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方式的更加多样化,教学工具更加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会更深更广。

篇3: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地理教学,辅助教学

高中地理, 是高中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知识、把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紧密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跨越了人文和社会学科、文科与理科领域, 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教学领域十分广阔, 学好本学科有助于学生树立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普及, 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有机整合, 可把地理学科中十分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可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正确看待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目前, 随着新一轮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在课程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长期的听课、评课活动告诉我, 地理教学出现了两种不太正常的现象:1部分教师教学模式陈旧, 重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上课伊始只顾教师的讲, 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班上的现代多媒体技术成了教学的摆设, 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2部分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教学过程往往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甚至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显示在多媒体课件上, 把多媒体技术视为教学的致胜“法宝”, 教师对听课过程出现的停电等突发问题, 处理起来手忙脚乱, 不知如何是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地理教学的质量。

我们应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 它可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它可扩充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但却不能解决教学的所有问题, 也不能把它当成教学的必备“法宝”或者对多媒体技术视而不见或不敢接触它。毕竟, 是否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视教学的内容而定,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这里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成功与否要靠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的引导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 有效整合地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是势在必行的。

2 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2.1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着力点在于重点掌握、难点突破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于辅助教学, 既然是辅助教学, 辅助就要有所侧重, 即解决教学中十分棘手的问题。我认为,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地理学科教学重点的掌握、教学难点的突破上。

例如, 高中地理中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与原理, 这些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实际效果的, 如“太阳运动”、“三圈环流”等内容, 不管教师如何描述, 教学效果总不会太明显。如果引入多媒体技术, 把“太阳运动”、“三圈环流”制作成形象化的课件, 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将教学难点形象化、具体化, 这样学生可直观感知所学的地理现象, 可化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为形象具体的一般地理知识。

2.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 那么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会向地理倾斜, 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地理上。同时, 兴趣还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 挖掘其学习的潜力, 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点燃其积极思维的火花。因此, 我认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地理学习的提高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 高中生习惯于形象思维, 往往通过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来认识地理。而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加音频等方式把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具体, 易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的积极心理, 对地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想“打破砂锅问到底”。

例如, 在“地壳运动”的教学中, 我将“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发生的全过程。再向学生讲述地壳运动的原因, 即由于向斜受到挤压的作用形成山地, 背斜受到张力和外力的作用形成谷地。接着, 向学生继续讲解, 背斜是很好的储存天然气和石油的地质构造, 向斜是储存水的地质构造。同时针对向斜和背斜的地质构造, 我及时设问:“如果建水库应避开什么部位?修筑铁路、开通隧道、铺设管道应避开什么部位?”这里多媒体技术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的方法。

2.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助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 是高中地理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 多媒体技术应用要顺应这一新理念, 助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顺利开展。

例如, “环境问题”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利用双休日等时间, 对本县化肥厂、垃圾处理厂等进行调查, 要求学生依据小组拍摄的图片和书写的调查报告, 合力制出幻灯片, 上课时进行展示, 而其他小组则对幻灯片的成果进行评价。这样, 学生了解了本县环境污染的基本程度、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治理污染的主要措施, 对本县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高的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 使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有力的开展。

篇4: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多媒体工具;地理课堂;优势;弊端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多媒体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常态化。地理学科是一门空间性、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施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得地理教学活动变得更生动活泼,更富有魅力。然而,随着多媒体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工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误区。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多媒体工具与地理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得多媒体工具在地理课堂上更多地发挥正向功能,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注意教学课件的有效性

教学课件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工具,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质量往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地理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课件既可以选用现成的课件,也可以自己制作课件。然而,无论是利用现成的课件,还是自己制作课件都会各有利弊。在利用现成的教学课件时,不但可以有效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通过使用它人的课件,还可以让教师自身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然而,这种样板课件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件制作者根据的是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课件制作的,因此,把这种样板课件直接拿过来用就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如果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制作课件,虽然可能在备课的时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自己制作的课件会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特点来进行课件的设计,这样,可以使得课件更具针对性。虽然自己制作课件有一定的优势,但有时候,缺陷也是较为明显的。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或者课件制作经验,可能制作的课件本身比较粗糙,难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求,还有些教师拥有较高的课件制作技术,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往往把课件的形式做的异常花哨。笔者在一次公开课的听课过程中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所上的内容是“天气系统”,为了增强课件的效果,笔者把鼠标设定成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其中的一些冷锋形成示意图、暖锋形成示意图等教师用了五彩缤纷的线条和各种动画头像来加以描述,这样,整个课件看起来显得五光十色,而真正的知识内容却几乎找不到。这样,一节课下来,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这节课的内容,而是那只上蹿下跳的小老鼠。这样,一整堂课下来,虽然整体课堂气氛不错,但是知识的痕迹在学生头脑中留得太过浅显,反而是那些生动夺目的课件形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样,就使得教学课件的功能本末倒置了。由此可见,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光是教学课件这一环就异常复杂。因此,作为教师,无论是直接选用还是自己制作教学课件,都要努力规避其中的不利的一面,发挥其中优势的一面,争取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来保障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二、选择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内容

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的简便、高效、生动、有趣等诸多的优点为教师所深深喜爱,很多用语言半天都没办法表述清楚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工具的简单演示,瞬间变得简单易懂。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时,就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图形和动画的演示向学生展示了“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随着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等。以上这些内容倘若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利用语言辅助模型的方式来进行讲解,这样,就会给教師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则很快就把这一系列的难点问题给解决了。正是因为多媒体工具的诸多优势,使得很多教师对多媒体工具“上了瘾”,无论内容合适与否,无论需不需要,都要采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很多时候,用语言一两句话就能够表述清楚的知识,教师非要大动干戈的用各种图形、动画等进行展示,这样不但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因此,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选择的使用多媒体工具,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

三、注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容易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整堂课都把脸埋在电脑之下,与学生没有进行任何沟通,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放电影”,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的多媒体教学无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听课反应,往往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与学生之间保持互动,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这样,才能够保证多媒体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要求来有效推进。

总之,多媒体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要看教师怎样去利用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工具,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规避多媒体工具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储亚梅.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1年11期.

[2]杨佩芳.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0年01期.

[3]朱斌.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年第Z1期.

篇5: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乌海五中

苏丽芳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给21世纪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信息技术说起,提出中学地理教学引进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从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角度,介绍当前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一、什么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教育部官员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定义。

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初中地理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通过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一种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新的认知手段的全新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而这种全新的教学要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驾御和支撑。这不正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吗?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从办公室和实验室迅速扩展到学校、家庭、商业、文化、艺术等科技、生产和生活领域。它的兴起为21世纪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让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既要突出地理新课标的特点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创造出更多的多媒体课件,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引进信息技术 1.地理学科特色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2.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和高效保存信息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作了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参加工作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把我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做法总结一下。

1.利用课件中插入的影视片段或歌曲,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趣味化

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在介绍《西北地区》等课的前2分钟,可以播放该课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清晰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用影视片段来导入新课,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影视片段的形式较新颖,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自然,从而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的再现一些内容更是很困难的。随着摄像机、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地震的爆发、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快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的变化等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3.利用课件放映实地情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

地理教学中跨时空的内容很多,学生也难理解,如果运用软件制成课件把远方的、过去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展示出来,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从而加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利用课件播放一些如水资源、水能资源和航运价值等方面的视频,启发学生思索、讨论,学生便能够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结论。然后播放在1998年长江干流上发生特大洪水,解放军抗洪抢险的片段,理解河流也会给人类造成灾害,如吞没农田,毁灭家园,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通过课件中插入的具有可视性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软件的动态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进而开展小组活动是现代教学的模式,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利用课件中文字的移动、大小变化和闪烁等方式展示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利于开展小组活动。而不是学生对问题含糊不清,没记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或读上两、三遍,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板书的缺陷,为课堂赢得了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利用软件在静态的政区图上,把某地区或国家的轮廓及表示该地区或国家名称的文字等设置成动画方式,使地图“活”起来,再把图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就可以准确记住其名称,进而描述其地理位置,学会描述某地区或国家位置的方法。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国的降水》这一课,是中国地理的一个重点。这一课的重点是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点。难点在于季风活动与雨带移动规律及与降水量的关系。在上这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三处使用了电脑辅助教学。

第一,在讲“我国降水量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个降水分布成因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化文字为图像,化“静”为动。通过师生简短地问答,学生很快明确了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第二,在讲“夏季风的进退、锋面雨的形成”时,“冷暖空气交锋形成锋面雨”以动画形式出现。老师解说: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上升→降温→水汽冷凝→成云致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通过动画,学生明确了我国东部的降水多为锋面雨,各地雨季跟锋面活动有关。

第三,紧接前面锋面雨带,出现“雨带的移动规律”动画。强调雨带是移动的,移动是有规律的,冬夏季风活动,导致雨带推移,使各地先后进入雨季。

6.利用课件的交互性,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理课件的设计和使用要体现这一观点。如在讲解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课时,教师播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轮廓特征及轮廓像什么等课件,然后学生开始小组活动,进行省级行政区划的拼图游戏,学生在行政区划的拼图课件上利用鼠标左键拖动省区到该省区的所在位置,如果放对了位置,计算机给予鼓励“恭喜你,拼对了”,如果放错了位置,计算机也给提示“对不起,你放错了位置,请继续努力!”该省轮廓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这样通过人机交互,多次练习拼图,学生能够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熟练找到各省的位置,说出其轮廓特征及简称,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7.利用网络进行阶段复习,使教学内容系统化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可存储性,使教学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使教学更具开放性。上复习课时,可把这一阶段的课件在计算机上共享,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有关课件进行复习,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劳动,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8.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按规定应该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干湿地区”两个问题。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师许多叙述性的语言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一堂课便完成了三个问题。讲完空间分布规律,再讲时间变化特点,避免了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分在两节课上讲的不足。第二课时讲完“干湿地区”,可多做练习来巩固知识,还可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填图作业、选作复习题全部可以在课内完成。既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巧妙地、恰当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使地理教学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地理多媒体教学,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重复放映等手段予以解决。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地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关键在于精心选题、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好,它能把地理知识所涉及的从宏观到微观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的大跨度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在几秒钟之内展示在学生面前,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理解、难以表达的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选题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题,解决重点、难点。如果投影片、录像片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再用电脑辅助。《我国的降水》一课中,“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等内容,用几张复合投影片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也就没有必要把它们设计成动画。选择好了制作动画的课题,还要精心设计。“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中,“夏季风”是要突出的重点,我把它们设计成由细到粗的箭头,运动由慢渐快,突出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分别影响我国。“雨带的移动”是一组动画,为了突出雨区的位置和范围,中国底图用了大红色,雨区用了绿色,配以白色雨点,鲜明醒目。设计动画时,图上信息不可太密集,突出一种信息源,减少不必要的背景信息,简化图像,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地理老师开始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其教学观念、课堂内容、媒体选择及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为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效,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应协调与处理好四种关系。

1.主体与媒体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设计、课堂引导的主体,媒体仅是为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起辅助作用,绝非决定作用。如盲目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则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只顾观看,无暇思考与练习,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奴隶。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摆正主体与媒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如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要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的宏观目标,决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功效与代价的关系

有关测试表明,学生获取知识,如果只靠听觉,3小时后可保持70%,72小时后可保持10%;如果只靠视觉,3小时后可保持72%,72小时后可保持20%;视听结合,3小时后可保持85%,72小时后可保持65%。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而多媒体可以声像并茂,且能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路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帮助建立空间概念,其功效之显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媒体教学需精心制作课件,投入资金、设备、时间和精力也不菲,且常只用几节课就束之高阁,据施拉姆公式(媒体选择几率=媒体产生功效/付出的代价)可知,多媒体功效大、代价高,并非每节课的每一知识点都必须用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个网架地球仪就能解决的地轴、赤道、经线、纬线知识,一幅挂图就能说明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何须用多媒体?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时间等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媒体,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交替使用,以达到功效与代价的最优组合。

3.繁杂与简练的关系

多媒体可以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无序、随意地使用多媒体,如课件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动听音乐,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要把握恰当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可以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时切入;可以在从直观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中切入,要保证教学过程简练。制作课件也要避免“花哨”,做到画面大方、内容简洁、音乐生动、配合主题,不可喧宾夺主。总之,无论课件的制作还是使用都要做到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

4.容量与难度的关系

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于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容量增加。这对地理教学尤为有利,可以解决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难题,且课堂时间多有盈余。有些教师瞄准盈余时间,或盲目上量,一味求多、求全,想把所有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节课内,这样的“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囫囵吞枣;或难度加深,甚至有些知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加重了学生负担,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实际水平等量体裁衣,协调好容量与难度的关系,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可以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留给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 3.“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

篇6: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所存在的缺陷

1、地理教学中,板书、板图内容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讲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讲到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每个都需要配合板图讲解,要想在几个平方的黑板上一起展示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

2、在课堂上完成板图,往往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况且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图画的正确、标准,并不容易,没有过硬的专业功底,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上,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板图,难度可想而知。

3、地理教学课时不够,再加上中考不考地理,很多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二高中地理又以自然地理开篇,知识难度大,传统教学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等,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现象,部分想报理科的同学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授课带来很大困难。高中地理教学如要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用时少,收效大,用多媒体授课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1、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可以把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而又新颖有趣地表现出来,如:“地球运动”可以使用flash动画,将其运动状况(自转和公转)演示出来,既直观又形象,之后再讲解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而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多媒体教学知识容量大、省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还可以借助投影,深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概括、归纳、综合,最后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当堂测试的方法进行检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又突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篇7: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好电教媒体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 者:李静霞 作者单位: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篇8: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

在生物教学中, 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充分发挥多媒体视听化、形声化、直观化的功能优势, 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生物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 随意性较大, 很难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甚至会对教学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丧失了应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2 多媒体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

生物教学重点强调情境与协作 , ?重视直观与操作 , ? 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多媒体引入生物课堂 , ?使用多媒体课件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信息 , ?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 , ?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 , ?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 , ?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例如, ?讲述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伴性遗传等内容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 , ?便于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 ?从而达到预想效果。但是 ,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是辅助手段 , ?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 ?教给学生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并获得学习生物学所必需的能力 , ?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以教师要学会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以整体性大视野确立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学方法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 确立解决的方法步骤, 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反馈的一种计划性操作程序。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虽然从属于教学设计, 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即使课堂教学容量大、信息广、视听效果强等。因此, 在设计生物课堂教学时, 教师必须以整体最优化的大视野来处理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这个根本性目标。并非应用多媒体的生物课堂教学都能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首先, 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素质, 否则即使应用了多媒体, 也是无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最优化。其次, 高中生物学科配套的多媒体素材, 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有并适合学生的。因此, 生物课堂教学也不是每课时都能应用多媒体的, 需要根据教情学情的实际来分析与研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计生物课堂教学时, 无论是教学媒体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应从整体上确立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反之就会弱化教学目标, 难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认为大量应用多媒体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多媒体的应用一定要适当, 只有把握应用时机、重点处强调、难点处使用, 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学实效。比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 笔者在一个班级, 从“光合作用的发现”到“光合作用的过程”大量使用多媒体, 以至于重难点不突出, 且过多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有鉴于此, 笔者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剪辑, 重新设计成了不到?10?分钟的片段, 并去掉解说由笔者伴讲, 然后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 虽然多媒体应用的时间短了, 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实践表明, 恰当和适度地使用多媒体, 是获得最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保证。

4 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应该意识到 ,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体制下 , ?教学软件的使用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 ?而且生物学又是十分注重实验的一门学科。因此 , ?在选择、制作和使用生物教学软件时应遵循辅助性原则 , ?实验优先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高效率原则等。

(2) 在课堂教学中 , ?若教师盲目追求刺激 , ?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有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教学媒体, ?如染色质与染色体形态的转变, ?用一根细铁丝就能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 就无需再用多媒体了。

(3)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 ?一般都是教师控制着多媒体 , ?逐一演示, 而学生无法操作 ,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失去了与学生的交互 , ?只发挥了多媒体演示灵活性的功能。这就对教师设计制作教学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展示 , ?更要体现让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一定内容的学习材料、学习方法等 , ?甚至可以通过多媒体与教师进行联系 , ?多媒体在这种形式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4)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一般来源于教师自行制作。但要制作整套课件 , ?必然花费许多人力、物力 , ?若通过交换课件的方式 , ?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 , ?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对于多媒体运用于生物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 ?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 ?多媒体将是未来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 教师要积极探索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合理的、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各方面的能力 , ?在教学中结合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 , ?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学模式 , ?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5 结语

总之, 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直观生动的教学信息, 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 成为了传递教学信息的一个有力、有效的媒介。因此, 在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时, 必须要优化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让多媒体在教师更方便的“教”和学生更好的“学”之间, 搭起一个稳固的“桥梁”。

摘要:文章根据多媒体的特点分析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目的, 确立了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后的教学目标, 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期为生物教学信息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教学,高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篇9: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整合

多媒体教学又称CAI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文章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起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的地理课堂表现、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的方面来阐述多媒体技术和高中地理课堂的整合情况。

一、传统的地理教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的学习是抽象的,难懂的。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板书”和“板画”方式让学生叫苦不迭。高中地理課程的内容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更是使地理知识较为难懂的一大原因。

地理教学的特点在于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以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实践这一步,只让学生看着书本上的图画和老师的板书板画确实是地理教学的一大弊端。

二、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量、灵活的处理手段,不仅将人类带入了崭新的时代,还在教育教学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量少和教学任务繁多的严重矛盾,由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牵涉了很多初中的地理,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各种缘由没能很好的掌握初中地理,这就让教师在教学时出现了很大的难题——如何在较少的课时里整合高中初中地理,并且让学生都能理解透彻。这时多媒体教学就帮了很大的忙,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教师省下许多语言描述表达的时间,直接向学生演示多媒体,还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对这堂课的印象。同时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定位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角色

多媒体技术再先进,还得靠人来运用。所以正确看待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应仅把它当做教学的辅助手段来运用。

2.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

不管多媒体再怎么好用,在课堂上的主体还是学生和老师。如果老师上课的程序一直按照幻灯的顺序走,学生如走马观花一般,反而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损害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进度。

总之,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地理课堂上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恰当”二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效率提高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同时也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手段的创新,为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少杰.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尝试[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7).

[2]张云霞.谈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利与弊[J].宁夏教育科研,2008(1).

[3]许修寿.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地理教学的感悟[J].中学教学参考,2009(9).

[4]赵玉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2).

[5]覃方成.浅谈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上一篇:现代汽车电子下一篇:教师远程培训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