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媒体总论 自考200910月试题及答案

2024-05-09

现代媒体总论 自考200910月试题及答案(精选4篇)

篇1:现代媒体总论 自考200910月试题及答案

2002年4月自考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04-10-17 21:38:00

中国自考网

课程代码:00107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通过管理提高效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表明管理学是一门()A.软科学 B.硬科学 C.应用性学科 D.定量化学科 2.在生产力系统中,作为独立的实体要素的是()A.科学 B.技术 C.管理 D.生产者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低层需要是()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社交需要

4.布莱克和穆顿认为,领导者应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条件,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把自己的领导方式改造成为()A.任务型管理方式 B.中间型管理方式 C.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 D.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方式 5.管理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断变化着的()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财的关系 C.人与信息的关系 D.人与物的关系 6.人们的行为所要达到的道德结果的主观意图是()A.道德手段 B.道德责任 C.道德目的 D.道德品质

7.建立在权威与服从关系基础上,表现为一种权力支配关系的是()A.法律手段 B.经济手段 C.行政手段 D.思想教育手段

8.具有“压制个人目标,使组织目标凌驾于个人目标之上”特征的是()A.传统管理 B.现代管理 C.目标管理 D.组织管理 9.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A.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B.以监督控制为中心 C.以岗位设置为中心 D.以人员编制为中心 10.职能型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是实现了()A.管理现代化 B.管理专业化 C.统一指挥 D.统一领导 11.组织理论上把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结构称之为()A.直式结构 B.扁平结构 C.直线结构 D.矩形结构 12.合理安排、使用和调配人员的基本依据是()A.人事选拔 B.人事监督 C.人员培训 D.人员考评 13.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是()A.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B.健全人事分类制度 C.加强人事培训工作 D.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 14.定期的形势报告、由下而上的定期报表等在管理信息类型中属于()A.作业信息 B.协调信息 C.管理控制信息 D.战略计划信息 15.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的输出形式是()A.磁带、磁盘 B.文字、图形(像)C.公文、档案 D.目录、卡片 16.在财务管理中,支出管理的最基本内容是()A.管好用好全部支出 B.管好用好专项支出 C.管好用好经常性支出 D.管好用好特殊性支出

17.在实施财务监督时,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为对象进行检查的方法被称为()A.财务检查 B.财务分析 C.实物检查 D.现场调查 18.在决策过程中,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是()A.发现问题 B.设计方案 C.选择方案 D.实施决策

19.确定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是()A.战术决策 B.战略决策 C.常规决策 D.非常规决策 20.与决策目标相比,计划目标是管理活动的()A.战略目标 B.综合目标 C.整体目标 D.分支目标

21.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计划起战略性、调节性、政策性作用,一般多运用()A.高层计划的形式 B.综合计划的形式 C.指令性计划的形式 D.指导性计划的形式 22.对指挥的实现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指挥权力的分配基础 B.指挥权力的固有基础 C.指挥客体的潜在能力 D.指挥目标与手段的合理性 23.指挥者的职位权力在指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权威是()A.现代权威 B.人格权威 C.技术权威 D.法规权威 24.下列管理职能中,具有主体广泛性特点的是()A.计划 B.组织 C.协调 D.激励

25.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是()A.协调 B.控制 C.决策 D.指挥

26.根据大卫·麦克利兰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理论,如果一个人希望控制向上和向下的信息渠道以便对他人施加影响,那就表明他是一个()A.成就需要强的人 B.社会交往需要强的人 C.权力需要强的人 D.激励需要强的人

27.在现代管理学中,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而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被称为()A.领导 B.组织 C.创新 D.控制 28.包含在管理制度中的既定的控制程序被称为()A.常规控制 B.非常规控制 C.直接控制 D.间接控制

29.对于微观管理系统来说,关系到组织的输入和输出的动力问题的环境因素是()A.政治环境 B.社会环境 C.经济环境 D.技术环境 30.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A.管理环境 B.管理道德 C.管理方法 D.管理手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法约尔认为,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容包括()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控制

32.组织设计的分工和协作原则要求明确组织各部门及其人员的()A.相互关系 B.协作方法 C.工作范围 D.工作内容 E.工作环境

33.从组织内部挑选适合的人员加以聘用的优点是()A.为组织发展注入活力 B.手续简便 C.给组织带来新观点 D.给组织带来新方法 E.费用较低

34.有效协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以人为本 B.统一领导 C.客观公正 D.灵活机动 E.注重整体

35.在现代管理中,创新管理的成果与维持管理的成果相比较的特征是()A.具有首创性 B.具有未来性 C.具有先进性 D.具有变革性 E.具有时间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37.简述人员绩效考评的要求。38.简述计划工作体制的内容。39.简述决策的特征。

40.简述管理活动中维持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1.联系实际,谈谈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2.试述管理组织部门划分应遵循的原则。43.举例说明管理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 2.D 3.A 4.C 5.A 6.C 7.C 8.A 9.A 10.B 11.A 12.D 13.D 14.A 15.B 16.C 17.A 18.B 19.A 20.D 21.D 22.D 23.D 24.C 25.A 26.C 27.D 28.A 29.C 3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ABCDE 32.ABCD 33.BE 34.ACDE 35.AB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7.(1)考评标准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要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3)考评工作要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38.(1)计划工作机构隶属于各级管理系统的决策机关,并接受决策机关的领导和制约;(2)计划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科学的论证制度;

(3)计划工作部门制定出来的计划要经过决策机关的批准;(4)下级计划部门必须接受上级计划部门的指导。39.(1)决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决策是多种方案的选择;(3)决策必须着眼于未来。

40.所谓维持,就是保证系统的活动顺利进行,使系统生命得以延续。所谓创新,就是通过创造与改革达到更高目标的创造性活动。维持与创新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创新则为更高层次上的维持提供了依托和框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1.(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42.(1)力求维持最少的部门,这是精简组织机构的要求;(2)部门划分应有弹性,不可僵化,应当随着业务需要而增减;(3)必要的职能均应俱备,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4)各部门职务的指派应达到平衡,避免忙闲不均和工作量分摊不均。43.(1)协调是管理专业化的最基本要求,是群体活动的基本要求;

(2)管理主体之间所以能够协调,不仅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利益、价值追求和稳定的人际关系等,而且在于他们之间存在着需要的相互满足。

《管理学基础》目标管理案例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5-11-2 案例1 德鲁克对马狮公司的分析

英国马狮公司。这家公司的前身建于1884年,当初只是一家一元便利店,专门销售价格为一个便士的商品。到了1915年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零售连锁店。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之一。1924年公司总裁西蒙·马克斯去美国实地考察了百货商店的运作情况(不是那个伟大的卡尔·马克思),回来后对马狮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马狮公司将公司的主要目标定为社会革命,而不仅仅是普通的零售业务。由此造就了马狮公司的增长奇迹。▲肩负社会革命重任

看起来很奇怪,一家百货商店应该肩负什么社会革命的重任。原来,他所说的社会革命是和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当时,人的阶级属性靠穿着来区分。上流社会的人穿着时髦而且精致,而下层人士则衣衫褴褛。马狮公司决定靠给下层人士提供物美价廉的衣物来突破社会的阶级壁垒。

德鲁克认为,这一决定意味着企业的目的是理解和满足社会的终极要求,如果它真这么做了,它就会成长,会变得繁荣昌盛。德鲁克认为,这正是马狮公司成功的秘诀所在。企业必须不断努力去理解它的客户需求的变化,并从经济角度来满足它们。这就是他所说的“创造顾客”,创造一种环境、创造一种产品,让这种潜在的顾客成为现实的顾客。▲确定不同领域的目标

马狮公司在确立了战略发展方向后,给出不同领域的目标。比如,在营销领域的目标是:将客户定位为工人和低级职员,去了解他们的偏好、好恶以及在服装方面的购买力。▲创新目标

它决定去开发新的纺织物和漂染原料,提供有吸引力的廉价服装。为了确保提供的衣物的质量,它成立了质量控制实验室。与此同时,它不断开发新款服装。最关键的,是对客户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对新款服装的反应,并确认他们的选择。这在那个时代也是一项创新。▲人力组织

要实现目标,有必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这个组织应该包括不同种类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也有必要引入合适的工作方法,并组建一个有效的团队。它特别注意招募、培训和发展它的管理人员。他们认为,管理是任何组织的关键要素。其中,它的人事管理很出名。它们是第一家委派女性经理人来管理它们的女性雇员的商店。女性经理人员具备同情心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员工的士气十分高昂,工作十分愉快。所有这些都使销售额得到了大幅提升。▲物质和财务资源

要明确物质和财务资源方面的目标。它非常注意原材料的采购,给产品选定合适的品牌,确定商店的地理位置和布局。鉴于城市中的空间极度拥挤的状况,商店中留给商品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他们觉得,要充分利用空间,必须关注细枝末节。商店的商品摆放要求有条不紊,干净、整洁,同时又要便于搬动。▲简化控制

零售商店必须囤积大量的商品,并且还要及时更新存货。正常的步骤是以各种形式在帐簿中登记。总裁马克斯偶然去一家商店访问时,看到按照传统方法要做那么多的案头登记工作,非常震惊。他命令必须立即停止这种无谓的案头工作。存货的确认被代之以简单的实物确认。这是一项大胆和富有想象力的创新。它让员工摆脱了案头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把以前用在案头工作的时间花在改善客户服务身上。自然,销售额迅速攀升。▲生产力评估

生产力是对组织绩效的真实检测,它是管理竞争力的一个指数。它最初是采用美国通行的一些衡量生产力的手段。后来他们采用了一个自己的衡量指标——商店中每平方英尺销售面积的销售额。我们知道,销售面积是零售商店的限制性因素,他们这样一种衡量生产力的手段,既简单也有价值。它的计算也一目了然。为了提高生产力,公司采用了若干步骤,包括仔细挑选产品,安排有吸引力的产品陈列方式和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利润要求

它没有利润要求!马狮公司没有计划要达到任何特定的利润目标,但最后还是取得了很高的利润率。利润对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谁都知道。但德鲁克反复重申,利润不是企业的首要目标。目标管理不仅仅关注利润,利润只是绩效的副产品。当公司按照顾客的需要提供了价格适中的产品,利润就会源源而来。▲社会责任

目标管理是一套非常有用的管理企业的方法,它对责任采取了更广的视角。和很多大公司的通行做法不同,马狮公司不是去利用和它有供货关系的厂商的弱点,而是特别注重它的供应商的稳定和增长,还帮助他们。结果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它能够确保质量优异的原材料的正常供应。

这就是通过德鲁克讲出来德管理故事。看看对你有没有什么启发?再来看看我们的企业,青岛海尔是一家很成功的企业。

青岛海尔的张瑞敏就说过:“我想无论哪个企业的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都要追求长期利益的最大化。但这只是一个目标,并不是目的。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和社会融为一体,推动社会的进步。我觉得,他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目标已融入了社会责任的内容。比如,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等。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利己主义受到社会的批评。很多企业为了保持自己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拿出自己所赚利润的一部分,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比如,香港大亨邵逸夫,年轻时一毛不拔,到了老年才大方起来,把他以前赚的钱大把大把捐出来了。又比如,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支出达数亿美元。还设立了一个埃克森教育基金。

管理学家罗宾斯曾经对80家美国最大的企业作过调查,发现每家公司设定的目标数量都不一样,从一个到十八个不等,平均五至六个。涉及较多的依次是:利润率、增长、市场份额、社会责任、员工福利、产品质量和服务、研究与开发、多元化、效率、财务稳定性等。(P69表:是对一些大型企业所称目标的调查结果。)

议题:结合案例和你看到的实际情况,想想看,企业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

(提示:

1、企业目标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或宗旨的具体化。成功的企业都是很有使命感的;

2、企业目标是多重的,盈利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目标;

3、企业目标是有阶段性的,有眼前的,有长远的。)

案例2:某内燃机零部件总厂的目标管理

该厂从1997年开始在厂部和科室推行目标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后,逐步推广到各个分厂、车间和班组。多年的实践表明,目标管理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挖掘了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了企业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该厂的目标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目标制定阶段 首先是总目标的制订:

该厂通过对国内外内燃机零部件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的调查,结合长远发展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具体生产能力,首先提出了几条指导方针,他们叫作“三提高”、“三突破”的总方针。“三提高”,是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竞争力;“三突破”是指在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要有较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该厂把总方针具体化、数量化,初步制订出总目标方案,并发动全厂员工反复讨论、不断补充,送职代会研究通过,正式制定出全厂下一的总目标。然后是部门目标的制定:

这对总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各部门的分目标由各部门和厂部共同商定,先确定项目,再制定各项目的指标标准。其制定的依据是总目标和有关部门负责拟定、经厂部批准下达的各项计划任务,原则是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值只能高于总目标中的定量目标值。各部门的目标分为必考目标和参考目标(一般目标)两种。必考目标包括厂部明确下达目标和部门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参考目标包括部门的日常工作目标或主要协作项目。其中必考目标一般控制在2—4项,参考目标项目可以多一些。目标完成标准由各部门以目标卡片的形式填报厂部,通过协调和讨论,由厂部批准。最后是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

部门的目标确定了以后,接下来就是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层层落实到每个人。

(1)部门内部小组(个人)的目标管理,形式和要求与部门目标制定相类似,拟定目标也采用目标卡片,由部门自行负责实施和考核。

(2)部门目标的分解是采用流程图的方式进行的,具体方法是:先把部门目标分解落实到职能组,再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再下达给个人。通过层层分解,全厂的总目标就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第二阶段:目标实施阶段

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这么三项:

1、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目标卡片经厂部批准后,一份存厂部,一份由制定单位自存。由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及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因此,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上级只管下达任务、下级只管汇报完成情况,并由上级不断检查、监督的传统管理办法。

2、加强绩效考核

虽然该厂目标管理的循环周期为一年。但为了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制,及时纠正目标实施过程中与原目标之间的偏差,该厂实行的是每一季度考核一次和年终总评定。这种加强考核的做法,有力地促进了责任的落实。

3、重视信息反馈

为了随时了解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动态情况,以便采取措施、及时协调,使目标能顺利实现,企业十分重视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工作,并采用了两种信息反馈方法:

(1)建立“工作质量联系单”来及时反映工作质量和服务协作方面的情况。尤其当两个部门发生工作纠纷时,总厂管理部门就能从“工作质量联系单”中及时了解情况,经过深入调查,尽快加以解决,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部门之间不协调现象。

(2)通过“修正目标方案”来调整目标,内容包括目标项目、原定目标、修正目标以及修正原因等,并规定在工作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修改目标时,责任部门必须填写“修正目标方案”提交厂部,由厂长批准后方能修正目标。

该厂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狠抓了以上三项工作,因此,不仅大大加强了对目标实施动态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各部门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从而使全厂各部门从过去等待问题找上门的被动局面,转变为积极寻找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局面。第三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

目标管理是要根据成果来进行管理的,因此,成果评定阶段显得十分重要。该厂采用了“自我评价”和上级主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的做法,在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的10号之前,每一部门必须把一份季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表报送厂部(在这份报表上,要求每一部门自己对上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恰如其分的评价);厂部核实后,给予恰当的评分。比如,必考目标为30分,一般目标为15分。每一项目标超过指标3%加1分,以后每增加3%再加1分。一般目标有未完成项但不影响其他部门目标完成的,扣3分,影响其他部门目标完成的则扣分增加到5分。加1分相当于增加该部门基本奖金的1%,减1分则扣该部门奖金的l%。如果有一项必考目标未完成则扣至少10%的奖金。讨论:

1、与一般企业相比,这家企业的目标管理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特点?

2、增加和减少员工奖金的发放额是实行奖惩的最佳方法吗?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激励和约束措施?(提示:

1、目标管理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目标建立、目标分解、目标控制、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虽然案例里说是三个阶段,其实意思是相似的。当然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施办法,各部相同。比较有意思的是它的评分扣分办法,很简单、机械。

2、奖金刺激是基本的、有效的办法,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办法,除了物资激励,还有精神激励或惩罚方法。)

案例3 :拟订可考核的目标

中兴集团公司是一家拥有20家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大型集团企业,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方式是独立经营,集中核算。

有一位分公司的总经理最近听了关于目标管理的讲座,很受启发和鼓舞。他最后决定,在下一次部门经理会议上向下属介绍这个概念,并且看看能做些什么。在会议上,他详细叙述了这种方法的发展情况,列举了在本公司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并且要求下属人员考虑他的建议。

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在第二次会议上,部门经理们就总经理的提议提出了好几个问题。财务经理要求知道,“你是否有集团公司总裁分配给你的明年分公司的目标?”

“我没有。但我一直在等待总裁办公室告诉我,他们期望我们做什么。可他们好像与此事无关一样。” “那么分公司要做什么呢?”生产经理其实什么都不想做。

“我打算列出我对分公司的期望”,“关于目标没有什么神秘的,我打算明年的销售额达到5000万,税后利润率达到8%,投资收益率为15%,一项正在进行的项目6月30日能投产。我以后还会列出一些明确的指标,如今年年底前完成我们的新产品开发工作,保持员工流动率在15%以下……”总经理越说越兴奋了!

部门经理们对自己的领导人经过考虑提出的这些可考核的目标、以及如此明确和自信的陈述感到惊讶,一时不知怎么说好。

“下个月,我要求你们每个人把这些目标转换成你们自己部门可考核的目标。我希望你们都能用数字来表达,我希望把你们的数字加起来就实现了公司的目标。”

分析讨论:

1、在没有得到集团公司总裁下达目标的条件下,分公司总经理能够拟订可考核的目标吗?怎样制定?这些目标会得到下属的认可吗?

2、这位分公司总经理设置目标的方法是否妥当?你会怎么做?(提示:

1、不可以。要先有一个总公司的目标,然后才有分公司的目标;

2、不妥当,不能一人说了酸。目标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参与目标的设立。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作者:中央电大在线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5-10-31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的重要性。

A.组织

B.预测

C.预防

D.计划

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组织形式。

A.最有效和合理的 B.最符合需要的 C.最经济和合理的D.最先进科学的

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

B.评估工具

C.指标体系

D.激励手段

4.在预测过程中,如果缺乏或难以获取足够数据的资料,而主要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这时需要采用()。

A、时间序列法

B、定性预测法

C、定量预测法

D、简单平均法

5.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

B.130

C.60

D.30

6.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A、权责利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7.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

A、即席发言

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D、非结构式面谈

8.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需要因素

9.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它强调()。

A.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B.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也是检验出来的 C.产品的服务质量

D.产品的最终检验过程

10.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

A.正式途径内的关系

B.正式途径外的非正式关系

C.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D.工作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二.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专项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的计划,是某项重要项目的特殊安排,所以在拟订时不必考虑综合计划。

2.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低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

3.当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时,运用时间序列法是可取的。

4.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多,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

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6.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由不同的知识水平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而成。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7.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的重点对象。

8.在管理过程中,只有各级管理人员才是控制的主体。

9.成本核算所用的记录应当是反映核算期内人财物等支出的全部帐面记录,是可靠的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依据。

10.现代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2.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3.管理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简述激励过程。

5.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四.论述题(10分)

试述零基预算方法。

五.案例分析(20分)

某市“宇宙”冰箱厂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该厂厂长周冰是个思路敏捷、有战略眼光的人,早在前几年“冰箱热”的风潮中,他已预见到今后几年中会渐渐降温,变畅销为滞销,于是命该厂新产品开发部着手研制新产品,以保证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果然,近来冰箱市场急转直下,各大商场冰箱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积压。好在宇宙厂早已有所准备,立即将新研制生产出的小型冰柜投放市场,这种冰柜物美价廉,一问世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宇宙厂不仅保证了原有的市场,而且又开拓了一些新市场。但是,近几个月来,该厂产品销售出现了一些问题,用户接二连三地退货,要求赔偿,影响了该厂产品的声誉。究其原因,原来问题主要出在生产上。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李英是半年前从本市二轻局调来的,她今年42岁,是个工作勤恳、兢兢业业的女同志,口才好,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对冰箱生产技术不太了解,组织生产能力欠缺,该厂生产常因所需零部件供应不上而停产,加之质量检验没有严格把关,尤其是外协件的质量常常不能保证,故产品接连出现问题,影响了宇宙厂的销售收入,原来较好的产品形象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该厂几年的努力也许会付诸东流。周厂长为此很伤脑筋,有心要把李英撤换下去,但又为难,因为李英是市二轻局派来的干部,和上面联系密切,并且她也没犯什么错误,如硬要撤,搞得不好,也许会弄僵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因为该厂隶属于市二轻局主管)。不撤换吧,厂里的生产又抓不上去,长此以往,企业很可能会出现亏损局面。周厂长想来想去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去找厂咨询顾问某大学王教授商量,王教授听罢周厂长的诉说,思忖一阵,对周厂长说:“你何不如此这般呢……”周厂长听完,喜上眉梢,连声说:“好办法、好办法”,于是便按王教授的意图回去组织实施,果然,不出两个月,宇宙厂又恢复了生机。王教授到底如何给周厂长出谋划策的呢?原来他建议该厂再设一个生产指挥部,把李英升为副指挥长,另命一懂生产有能力的赵翔为生产指挥长主管生产,而让李英负责抓零部件、外协件的生产和供应,这样既没有得罪二轻局,又使企业的生产指挥的强化得到了保证,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李、赵两位同志的特长,调动了两人的积极性,解决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小刘是该厂新分来的大学生,他看到厂里近来的一系列变化,很是不解,于是就去问周厂长:“厂长,咱们厂已经有了生产科和技术科,为什么还要设置一个生产指挥部呢?这不是机构重复设置吗?我在学校里学过的有关组织设置方面的知识,从理论上讲组织设置应该是„因事设人‟,咱们厂怎么是„因人设事‟,这是违背组织设置原则的呀!”周厂长听完小刘一连串的提问,拍拍他的肩膀关照说:“小伙子,这你就不懂了,理论是理论,实践中并不见得都有效。”小刘听了,仍不明白,难道是书上讲错了吗?

问题:

1.企业应如何设置组织结构?到底应该“因事设人”还是“因人设事”?(10分)

2.你认为王教授的建议是否合适?(5分)

3.你怎样看待小刘的疑问?(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

1.D;2.A;3.A;4.B;5.D; 6.A;7.D;8.A;9.A;10.B

二.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专项计划必须以综合计划为指导,避免同综合计划相脱节

2.× 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

3.√

4.× 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少,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

5.× 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

6.× 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

7.√

8.× 在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是控制的主体

9.× 成本核算所用的记录应当是反映核算期内人财物等支出的全部原始记录

10.× 现代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并形成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作“管理论理的丛林”,其中的主要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

2.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企业一般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一些不适于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比较容易解决;

(2)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与团结;

(3)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职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加强协作关系。

3.管理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管理系统理论将领导方式分为以下类型:

(1)专权命令式。即领导人极为专制,对下属缺乏信任,主要用恐吓和惩罚来激励下属,惯于由上而下地下达命令、传递信息,决策权高度集中。

(2)温和命令式。即领导者允许下属反映意见和提出要求,允许下属一定的决策权但严加控制。

(3)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有较高的信任度。以允许下属参与管理的方式激励他们;注意倾听下属意见,重大决策由领导者裁决,具体事项则由下属安排或协商解决。

(4)参与式。即主管领导对下属完全信赖,凡事听取下属意见并酌情采用;鼓励下属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和评价工作;鼓励下属就其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作出决定或共同作出决定。

4.简述激励过程。

激励的过程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5.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通常,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有以下几种方法:

(1)回避。这是解决冲突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让冲突双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当冲突微不足道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以采取让双方暂时回避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2)强制解决。即管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当你需要对一个事情作出迅速的处理时,或当你的处理方式其他人赞成与否无关紧要时,可以采取强制的办法。在强制解决中,往往以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3)妥协。即通过要求冲突各方都作出一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冲突各方势均力敌时,或当希望就某一问题尽快取得解决办法时,可以采取这种处理方法。

(4)树立更高目标。当其中一方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冲突双方可能会进行合作并作出一定让步,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统一起来。

(5)合作。将冲突各方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搞清楚分歧在哪里,并商量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因此从结果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四.论述题(10分)

试述零基预算方法。

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是从零开始的,重新编制预算。预算人员以一切从头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与传统的预算管理相比较,零基预算的优点是预算编制依据科学,按照具体情况考虑预算大小,有利于资金分配和节约支出,缺点是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大,费用较高。

零基预算方法的核心是要求预算工作人员不要盲目接受过去的预算支出的结构和规模,一切都应按变化后的实际情况重新予以考虑。

在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管理控制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下一些重要问题:

(1)零基预算法的思想应贯彻到每一个预算编制人员和部门项目负责人的思想中。只有每一个有关人员理解了零基预算法的精神,掌握了零基预算法的方法,支持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才能发挥其自身优势。

(2)零基预算的主持者必须能把握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

(3)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发扬创新精神。从零开始本身就要求能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开展零基预算工作。

(4)在实行零基预算法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形式主义。防止名义上从零开始,实际上一切依旧,新瓶装旧酒。对此,主要领导人必须有高度的警惕性,最后审批预算的主要领导人要亲自主持参加项目的评价过程,真正使那些过去一直在进行却不能提供效益或效益极低的活动能够停下来,而将资金用于能创造最高效益的项目和活动上去。

五.案例分析(20分)

问题:

1.企业应如何设置组织结构?到底应该“因事设人”还是“因人设事”?(10分)

2.你认为王教授的建议是否合适?(5分)

3.你怎样看待小刘的疑问?(5分)

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案例分析只要紧密结合案例和相应的管理原则,即可得分。可以有不同见解,但要自圆其说)

1.企业设置组织结构的原则。

依据教材上的观点,企业设置组织结构应坚持以下原则:目标任务原则;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工协作及精干高效原则;适宜的管理幅度的原则;统一指挥和权力制衡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依据组织结构设置的目标任务原则,应坚持因事设人,以事为中心,因事设机构、设岗位、设职务,配备适宜的管理人员。但是,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企业目标任务的要求,对职务结构进行调整,对人员进行调配,也是对组织结构设置原则的灵活运用。

2.王教授的建议比较合适,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如王教授所说,理论应该随着管理环境以及管理实际的需要而改变。

3.关于小刘的疑问。小刘刚刚大学毕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难免事事唯书为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篇2:现代媒体总论 自考200910月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0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一般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A.戴维斯

B.古德诺

C.马斯洛

D.法约尔

2.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泰勒建议在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即

A.岗位工资制

B.绩效工资制

C.工资加利润分享制

D.差别计件工资制

3.行为科学分为早期和后期两大阶段,其中早期行为科学又称

A.人际关系论

B.科层组织理论 C.需求层次论

D.一般管理理论

4.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关心人的哲学

D.标准化原则

5.古典管理理论是管理科学的奠基性理论,它主要由

A.科学管理理论、双因素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构成 B.强化理论、科层组织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构成 C.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科层组织理论构成 D.强化理论、科层组织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构成 6.被称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7.理性决策理论提出的决策准则是

A.随机决策准则

B.集团互动准则 C.最优决策准则

D.满意决策准则 8.方案前提分析法的特点是

A.“庭外判决”

B.匿名性

C.函询调查

D.“迂回探索”

9.在管理上强调启发内因,主张实行自我控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

A.X理论

B.Y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一般管理理论

10.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梅奥

B.西蒙

C.巴纳德

D.格林纳

11.某员工刚到公司工作,喜欢表现自己,打小报告,领导对此不予理睬。这种做法属于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在管理思想史上,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泰勒

B.赫伯特·西蒙

C.梅奥

D.马克斯·韦伯

13.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彼得·圣吉

B.彼得·德鲁克 C.迈克·哈默

D.亨利。法约尔

14.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首创的组织结构模式是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矩阵制

D.事业部制

15.在组织权威类型中,以对社会习惯的尊崇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是

A.传统权威

B.超凡权威

C.合理一合法权威

D.现代权威

16.在绩效考核中,考核人员因对某一类人员笼统、机械、僵化的主观认识而影响考核结果所形成的偏差是

A.刻板印象偏差

B.近因效应偏差

C.暗示效应偏差

D.晕轮效应偏差

17.管理者通过分析计划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及造成偏差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防止偏差继续的控制活动属于

A.前馈控制

B.事前控制

C.反馈控制

D.间接控制

18.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曾广泛地应用横道图来制定计划,横道图也被称为

A.网络图

B.甘特图

C.决策图

D.鱼骨图

19.网络图中用粗线或双线表示,标画在图的显著位置的是

A.事件

B.工程

C.关键线路

D.节点

20.目标管理中关于人性认识的理论基础是果触

A.X理论

B.Y理论

C.性恶论 D.经济人假设 21.最早提出“PDCA循环”技术的是

A.德鲁克

B.朱兰

C.戴明

D.弗根鲍姆

22.应用抽样调查方法时,从全体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来调查,这里所选取的部

A.抽样框

B.样本

C.命题

D.变量

23.观察法的明显优点在于

A.直观性

B.偶然性

C.易量化性

D.环境可控性

24.在抽样调查中,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是

A.统计值

B.参数值

C.信度

D.效度

25.绩效考核过程中,通过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和顾客对员工进行全维度考核,这种方法是

A.关键绩效指标法

B.目标管理法

C.平衡计分卡

D.360°评价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锚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6.“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所谓的“道”是指

A.人类生活的准则

B.客观存在的宇宙本源 C.治理国家的规律和准则

D.统治者个人的理念和意志 E.万事万物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7.决策树法是用树型图的形式对决策方案进行比较,从而选出最优决策方案的方法,其构成要素有

A.决策节点

B.方案枝 C.状态节点

D.概率枝

E.结果点

28.下列属于领导者强制性影响力的是

A.法定性权力

B.感召性权力 C.奖赏性权力

D.专长性权力

E.惩罚性权力

29.目标管理中,目标实施环节包括

A.授予适度的权限

B.拟定总目标

C.进行资源分配

D.目标成果评价 E.控制目标的实施 30.下列属于概率抽样方法的是

A.等距抽样 B.分类抽样 C.整群抽样 D.多级抽样 E.偶遇抽样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l5分。31.公共管理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管理。判断: 说明:

32.在直线职能制中,上级职能管理机构与下级职能管理机构之间是领导关系。判断: 说明:

33.在人员分类管理中,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判断: 说明:

34.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本质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判断: 说明:

35.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判断: 说明: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7、简述全体一致决策规则的特征。

38、简述路径一目标理论的内容。

39、简述泰勒对管理理论的影响。40、简述文献调查法的特点。

五、论述题:本题l0分。

41.论述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l0分。

某民营公司老板基本上是按自己经验管理企业。一次他在参加研讨会时,偶然听到两个人议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记住了“人的需求分层次”、“递进”等话。他平时就比较重视工资、奖金的作用,于是回来后领着几个下属制订了一个分层次的奖惩条例。考虑的出发点是:人们为了更多的钱会更努力地工作。因此他们对每个人、每个岗位都规定了明确的工作量,做到了可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多层次的累进的奖惩标准,比如对超过工作量10%奖500元,超过工作量20%奖1200元,超过工作量30%奖2000元等。反之,惩罚的数额也是累进地加码。他们认为这是很好的落实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但施行后效果并不理想,员工中还产生了不少怨言。分析要求:

(1)该公司实行的办法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准确体现吗?为什么?(2)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试分析人类需求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0107)

篇3:现代媒体总论 自考200910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断魂枪》中,貌不惊人、干巴直率、武艺出众又深藏不露的形象是(B)A.孙老者 B.沙子龙 C.王三胜 D.刘四爷

2.在《小二黑结婚》中属于解放区新农民形象的是(C)A.三仙姑 B.二诸葛

C.小二黑、小芹 D.金旺、兴旺

3.下列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D)A.《潘先生在难中》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寒夜》 D.《山峡中》

4.下列作家中,属于创造社的是(A)A.郁达夫 B.吴组缃 C.萧红 D.孙犁 5.“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B)A.华威先生 B.子君 C.翠姨 D.小芹

6.诗歌《发现》的作者是一位(D)A.九叶派诗人 B.七月派诗人 C.现代派诗人 D.新月派诗人 7.《雨巷》表现的思想情绪是(B)A.颓废堕落 B.感伤彷徨 C.活泼欢快 D.闲适平和

8.下列诗歌作品中,没有使用暗喻手法的是(D)A.《星星》 B.《孤岛》 C.《我爱这土地》 D.《断章》

9.下列诗歌作品中,表现了诗人拥抱光明的激情和对于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的是(A.《再别康桥》 B.《航》 C.《铸炼》 D.《给战斗者》

10.散文《寄小读者》在文体上属于(C)A.日记体 B.散文诗体 C.书信体 D.对话体

1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倍受压迫而又做着好梦的青年”的是(C)A.天空 B.枣树

C.小粉红花 D.小青虫

12.下列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艺术特色的概括,错误的是(D)A.结构巧妙 B.运用象征手法

C.感情浓烈 D.语言简洁通俗、幽默生动

13.下列散文作品中,借鉴了电影表现手法的是(A)A.《风景谈》 B.《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C.《白马湖之冬》 D.《祝土匪》

C)

14.戏剧《压迫》是一出(A)A.独幕喜剧 B.多幕喜剧 C.独幕悲剧 D.多幕悲剧

15.对戏剧《屈原》的叙述,错误的是(B)A.它是一部悲喜剧 B.它是一部历史剧

C.它具有浓烈的诗意美 D.它遵循了“失事求似’’的史剧原则 16.小说《沉沦》使用的人称是(C)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D.变化人称

17.小说《桃园》的作者是(A)A.冯文炳 B.许地山 C.萧红 D.路翎

18.下列人物形象中,属于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人物是(C)A.赵玉林 B.汪二 C.方鸿渐 D.鲁四老爷

19.获得了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的小说是(A)A.《暴风骤雨》 B.《财主底儿女们》 C.《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D.《寒夜》

20.下列小说作品中,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是(B)A.《铸剑》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丈夫》 D.《骆驼祥子》

21.下列小说作品中,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的是(A)A.《金锁记》1943年 B.《春桃》写于1934年 C.《拜堂》1927年 D.《祝福》1924年

22.题词为“算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的诗歌作品是(B)A.《洗衣歌》 B.《别了,哥哥》 C.《沙扬娜拉一首》 D.《偶成》

23.下列诗歌中,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的作品是(B

A.《山》 B.《上山》 C.《泥土》 D.《天上的市街》

24.下列属于冰心的作品是(D)A.《十四行》 B.《拜献》 C.《红烛》 D.《春水》 25.《包身工》是一篇(A)A.报告文学 B.杂文 C.游记 D.小品散文 26.《雅舍》的作者是(D)A.林语堂 B.梁实秋 C.鲁迅 D.聂绀弩

27.下列作品中,作者为李广田的是(B)A.《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B.《山之子》 C.《拿来主义》 D.《简论市侩主义》

28.在儿童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憧憬的散文作品是(D)A.《忆韦素园君》 B.《蛇与塔》 C.《钓台的春昼》 D.《给我的孩子们》

29.被誉为暴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新官场现形记”的作品是(D))A.《南归》 B.《日出》 C.《上海屋檐下》 D.《升官图》

30.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民族新歌剧是(C)A.《回延安》 B.《原野》 C.《白毛女》 D.《虎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巴金的小说《家》中,具有叛逆性格的形象有(BC)A.梅 B.高觉慧

C.高觉民 D.高老太爷 E.瑞珏

32.下列关于茅盾小说《子夜》艺术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有(AB)A.结构宏大而严谨 B.运用多种手段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C.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D.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社会结构进行剖析 E.语言飞动飘逸、幽默生动

33.下列关于诗歌《凤凰涅槃》的论述,正确的有(ACDE)A.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具有大胆而绮丽的想象

C.彻底摆脱了旧诗的格律,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D.有泛神论色彩

E.凤凰既是旧世界的反抗者形象,又是新世界的创造者形象 34.下列哪些诗歌作品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AC E)A.《死水》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手推车》 D.《生活是多么广阔》 E.《我是一条小河》

35.下列散文作品中,与“抗日”这一背景有关的有(A CD)A.《雨前》 B.《鹰之歌》? C.《一种云》 D.《囚绿记》 E.《春末闲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6.简述小说《边城》的主题意蕴。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37.简述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作品结构缜密细致,以“背着手踱着”尽情受用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思绪,于静思默察中反映“独处的妙处”的复杂心情。作品先着重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塘的四周,有静有动,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及远,把月光和荷塘融结一起,在有限篇幅中,写尽了月下荷塘的种种景色。作品想象丰富,描写生动,高明地把譬喻、对比、烘托,以及通感等手法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的意境。语言朴素优美,生动自然。充分显示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38.根据下面这段对话,简述戏剧《雷雨》的语言特点。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待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待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待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答:《雷雨》的语言特色是简洁易懂,内涵丰富,具有人物的个性色彩和戏剧动作性。

它是从普通话提炼而成,听来简洁易懂,但又含蓄蕴籍,富有丰富的潜台词。在看似普通的人物对话中,深藏着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符合各自的身份、出身、地位、教养和性格气质,也符合人物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想说的充满个性和情绪色彩的对话。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39.结合作品,试述阿Q形象的特征及典型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这种精神状态,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典型意义① 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40.阅读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结合作品,写一篇600—800字的文学评 论。要求:(1)紧紧围绕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2)不要借题发挥写成读后感。

(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1、简析本诗的抒情线索。

这首诗没有分节,一气呵成。诗人以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祖国广大土地的形象化思绪,发展到借助“无形的手掌”,即联想、想象来再现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以至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从而展开了诗人心理与情感的流动。

2、简析诗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诗人想象的“无形的手掌”并不存在,只有诗人将自己的思绪、意念、甚至是切肤的感受,虚拟为“手掌”,展开想象。

②暗示:本诗所运用的暗示手法往往与诗人的想象、感觉联系在一起,“…彻骨”、“…苦水”暗示沦陷区人民陷入灾难与痛苦:“是太阳”、“是春”以此暗喻来象征辽远一角的温暖、明朗与生气勃勃。

③对比:诗中明显运用了对比手法,一种是同一地区沦陷前后两种情景的对照;又一种对照是在沦陷区与解放区之间展开。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篇4:现代媒体总论 自考200910月试题及答案

绪论

1.媒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构成媒体的基本要素有3个: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媒介是人的精神信息的载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即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2.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散性。

3.媒体的基本类别: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互动媒体。印刷媒体的诞生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互动媒体指的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动,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互动媒体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综合;充分交互。电子媒体分为广播类与影视类。4.媒介的基本功能:

(1)个体功能。传播媒介有的是仅供个人通讯使用的(书信、电话、手机),更是指媒介在使用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施拉姆解释:个体功能也叫内性功能或社会成员自身功能,指的是个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人的个性化功能。

(2)(3)组织功能。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指导功能存在于一切传播活动之中。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从现代媒体与政府关系而言,大众媒介及其传播活动,可以帮助政府收集情报,解释情报;传播政策,执行政策;宣传法律,传递规范;稳定社会秩序;协调社会行为。经济功能:经济变革的“扩大器”;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媒介自身的产业功能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经济属性。文化功能被看做是“文化工具”。

5.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相互相联系、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作为统一整体,三类功能中任何一项功能的发挥,都要依赖其他功能的互动与支持;而某些功能的过量释放,又会导致对其他功能的挤压与侵略。

6.传播媒介的基本流程:从采制传播内容开始,以播发传播内容产品结束。流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即稳定的信息来源和大致稳定的传播对象。媒体与传播对象产生双向互动的关系。

7.媒介生态: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媒介生态”一词。波兹曼是首位将媒介生态命名为媒介研究中一块正式学术领域的学者。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因素和环境因素。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8.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9.媒介侧重于信息中介的技术层面,较为抽象而概括。媒体侧重于信息中介体及其所传送的信息,较为具体。

第一章

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

1、口语产生前古代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最早的书写信息传播媒介,是发现于15000千年前左右绘制的洞穴壁画。

2、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汪汪理论(模仿说);呸呸理论(情景说);嘿呵理论(劳动说)。

3、口语媒介是我们使用频率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媒介。

4、文字的产生: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甲骨文。

5、手抄新闻媒体:《罗马公报》是报纸的雏形。中国在唐开元年存在的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在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的手抄新闻成为现代报纸的前身。

6、早期文字媒介普及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提高书写效率和降低纸张成本。

7、中国是印刷书籍的发源地,唐明时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印刷书籍。

8、印刷书籍的特点:是传播一个社会最重要思想的媒介;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是保存信息最便利和最持久的途径;书籍内容越来越大众化;书籍与其他媒介之间的交叉使用成为普遍现象引起关注;书籍传播具有个人化特征,内容越来越化分化,重视个人的体验。

9、早期报纸的先驱是信件而不是书籍,关注的是传送与国际贸易和商业有关的时事新闻。最早的现代报刊出现于17世纪的德国。早期报刊史上规律:在强大中央政府,受管制的报刊发展缓慢;在中央权威削弱,报刊迅速成长。

10、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中,杂志是最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媒介。

11、电影发明与三个重要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是放映术的发明,二是如何使人产生连续动作的幻觉,三是摄影术的发明。卢米埃尔兄弟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

现代媒体总论

12、唱片产生的特点:多种录音和传播技术并存;受控制程度低;高度国际化;青年受众成为主体;市场细分化。

13、第一台大规模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14、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为了迅速地传递信息,就建立了以旗语为基础的远距离视觉传播系统。而罗纳尔兹发明电报系统被拒绝。詹姆斯.贝尼格的认为引发了“控制危机”。为了维持与云距离控制相联系的问题,激发了“控制革命”。这一革命导致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巨大转变。电报的产生,正是控制革命中的重要一环。

萨缪尔.摩尔斯拍出了第一条电报。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缆传递声音。雷进纳德.费森登主持和组织的人类历史还是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大卫.萨诺夫第一个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号。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开办了第一个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德国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提供世界上最早的定期电视服务。

15、互动媒体的传播特点: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模式是以中心向边缘扩散式的单向模式为主,反馈不及时。而互联网、手机等互动媒体则以点对点的传播作为特点,互动迅速,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多媒体化。所谓多媒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3)媒介功能融合。多媒体带来了各种媒体间界线的模糊化,新媒体可以成为旧媒体内容的载体,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4)媒体资源丰富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增强,管制程度降低。

16、罗杰.菲德勒认为,媒介形态变化的定义及其六原则:媒介形态变化即传播媒介的转换,通常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及社会和技术革新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促成的。

媒介形态变化遵循6条原则: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的原则;形态变化原则;增殖原则;生存法则;机遇和需要法则;延时使用。

17、麦奎尔提出,媒介形态变化中的四要素:一是技术;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三是人类的某种活动、功能或需要;四是人,尤其是形成集团、阶级或势力的人。

1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是持此观点的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著名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他提出“媒介即信息”,重要的不是信息内容,而是运载信息的媒介形式。

19、除了麦奎尔提出的重要因素,还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媒介的发展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产生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影响。

20、布莱恩.温斯顿提出了媒介创新及扩散模型。基础科学的发展是媒介技术进步的温泉。

第二章

报纸

报纸是与广播电视媒体并行于世、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印刷媒体,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传播媒体。

1、国外报纸发展简史:《罗马公报》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份官方的报纸”。世界近代报纸最早出现在地中海地区。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度的背景下产生的。“手抄新闻”成为近代报纸的雏形。(与第一章节中的稍有出入)每周定期报纸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最早的定期报纸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新到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8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2、近代报纸发展的六个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纸;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纸;工业革命与廉价报纸;无产阶级报纸产生与发展;过渡时期的报业;现代报业。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垄断组织形式:传统的报团、跨媒介经营的传播集团、联合或混合企业所属的媒介子公司、与大银行大企业连通的连锁董事、跨国媒介集团。

3、中国报纸发展简史: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邸报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布的官报。所谓邸,是地方当局在京都设立的办事机构。一般认为邸报最晚产生于唐朝开元年间。到了宋代,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要求和愿望的小报。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是京报。中国近代报刊不是在具有久远办报传统的国土上产生的,而是有外国人“引人”。1873年创刊于汉口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个近代报刊。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所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是我国最早的政论报纸。1925年6月4日,中国共

现代媒体总论

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中创办。

4、世界报业的格局类型:资本主义报业、社会主义报业和发展中国家报业。

资本主义报业以英、美德、法、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流和代表,其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报纸产权的集中化程度不断加深,超级报团不断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强调报业为国家发展服务。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报纸消费国。中国报业即已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级党报为核心。

5、报纸的传播特点:

(1)报纸是强视觉平面媒体。

(2)非线性媒介给予读者较强的阅读自由度。报纸的传播方式与广播电视的最大区别在于报纸是非线性传播。

(3)报纸的可保存性强。报纸的可以保存性使得读者反复阅读和相互传阅成为可能。经过传阅,报纸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扩大。(4)长于深度传播信息。

6、报纸的传播劣势:时效性相对较差;读者范围的局限性较强;感染力相对较弱。

7、实行编采分离的报社,常见的做法是实施责编制,建立“分管总编—责任编辑—记者、编辑”三级业务管理与指挥体制。传统的采编分离模式是分别设立各类新闻的采访部和编辑部。

8、报纸的四种基本业务内容:

(1)采访。新闻采访有着较强的时效限制。采访采用的方式具体有:面访、座谈会、现场观察、参加会议、蹲点、查阅资料、通过电话或网络采访等。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一是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二是要建立个人新闻网络渠道;三是采访前要有调查以及提问的准备,包括查阅所有能得到的相关资料、访问有关人士及拟出详细的采访提纲,列出所有想问的问题。

(2)写作。西方报纸上的新闻文体在传统上笼统地分为消息和特稿两种。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在新闻写作结构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非倒金字塔结构”。

(3)编辑。编辑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统筹决策、整体把关、产品“再创作”。编辑的决策分两个层次,一是战略决策,一般由总编辑承担;二是战术决策,战术决策必须根据编辑方针制定。编辑承担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制定编辑方针;二是策划报道;三是组织处理稿件;四是将稿件落实到版面上。

(4)组版。版面是报纸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的组版是通过版面编排实现的。从编排的角度看,这种一定大小纸张所提供的空间可以变现一定的编排思想。现代报纸的幅面大小基本有两种:一种对开,一种是四开。

(5)评论。新闻评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明确倾向性的论说性文体。报纸评论的主要作用有: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大众传媒的一项社会功能就是作为全社会的“论坛”而存在,这种社会功能的实现,也主要依靠评论这种形式。目前我国报纸上的评论可分为五类: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是评论中的“轻武器”、“短兵器”;编者按;署名评论。

9、简述编采分离改革的利弊:其优点是报纸质量有了可靠的体制上的保障,编辑工作前移,释放了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编采人员的智慧在互动中呈现整合优势,并且限制了有偿新闻。新模式的缺点是对最终产品的整体质量监督还显不足,产品的总体质量的管理构建还需加强。

10、报纸印刷的质量要求:易读性;真实性;美观性。我国报纸印刷技术实现了从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的改造。

11、报纸发行,是指报纸流向读者的过程及活动。它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完成报纸由传播者向读者的流通,以使报纸实现其价值和功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报刊发行采取的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后一些报刊尝试自办发行。也有媒体采用“委托发行”。

第三章

广播

1、我国广播的发展历程: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是ECO;1924年8月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无线电广播的第一个法令;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刘瀚;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方电台,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开播后,又出现了天津电台和北京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民办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党创办了中央广播电台,呼号是XKM,发展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台;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试验广播,标志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开始。

2、广电总局把2003年确立为“广播发展年”,广播专业化朝着细分受众市场、确立目标听众、强化频道定位的方向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广播存

现代媒体总论

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专业频道同质化、千台一面的问题;二是各专业频率各自为战,造成各种资源浪费;三是广播电台开放性不足,缺乏竞合发展意识。

3、传播符号是指能感知并揭示意义的现象形式,即能还原成“意思”的传播要素。声音符号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语言、音乐、音响。其中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播表情达意的最主要手段。

4、广播语言的“三性”和“三化”:“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三化”——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

5、广播的传播特点:

(1)从传播符号上比较,广播的优势是:比报纸多了声音,电视少了画面。广播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且传播迅速快捷,播出费用低。其劣势是声音稍纵即逝,传播价值被最小化。无法传递丰富的视觉信息。

(2)从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上比较,广播的优势是:比报纸多了覆盖,比网络少了空间。广播收听方便,不受听众文化程度的限制,比其他媒体更适合于大众传播。劣势是声音版面容量有限,容易造成听众流失。

(3)从传播内容上比较,广播比电视多了想象,比报纸少了深度。广播的声音符号具有很强的塑造形象的功能,可以充分激发听众的想象力。(4)从传播形式上比较,广播比网络多了真实,少了选择。

6、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对受众选择大众传播媒介做出的公式是:

选择概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即报偿的保证与选择概率成正比,费力的程度与选择概率成反比。

7、广播媒体的运营机制:

(1)商业型广播电台。商业型广播电台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完全由个人独资或集股,或由私营企业兴办。这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传播体制,以广告收益为主要经济来源。这一模式最早建立在美国。

(2)国有型广播电台。广播事业属于国家或全民所有,其事业、运营经费部分或全部由国家拨款,国家对广电事业实行全面控制。这是以社会效益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传播体制。中国即是此种类型。

(3)公共事业型广播电台。公共型广播事业是一种为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事业,它们一般与政府有一定关系,但是并不隶属于政府机构,不受政府控制。

8、节目制作是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第一个环节,从节目制作整体而言,包括前期的定位、选题、策划以及采录、编辑、播出等等;从节目的生产流程看,节目制作包括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9、广播采访主要是声音的采集,声音的采集可以分为现场录音和演播室录音两种。录音主要分成三个步骤:试音、正式录音和节目制作。

10、广播编辑系统根据流程和记录方式可以分为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前者基于模拟技术,后者基于数字技术。目前广播电台大多同时使用这两种编辑方式。线性编辑是传统的编辑方式,整个制作过程是一个线性播放、录制的过程。非线性编辑是使用数字存储对数字音频进行编辑的后期制作。

11、广播节目的播出方式及节目来源有三种:直播,包括演播室直播和现场直播两种;录播;转播。

12、卫星广播;是在卫星上装设一定功率的转发器,把从地面送来的声音或电视广播信号收转后向预定地区播送的方式。

13、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是主要的软载体,节目位于形式的最高层次。节目下面包括栏目、体裁、样式等。

14、广播节目系统的类别:

节目系统是由广播电台或电视台中的一套节目或几套节目按照一定的标准组成的整体,是各个节目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组合优化形成的一个节目运行系统。广播节目系统常见的划分方式是:

(1)按时间关系,划分为顺时性系统、历时性系统、共时性系统。(2)按节目表现形态,划分为:一般型、综合型、专题型、对象型。(3)按节目内容性质,划分为: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服务类。(4)按结构形式,划分为:个体节目、板块节目。

15、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步骤: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要综合考虑社会需要和媒介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其步骤是:

(1)定位,构建节目系统首先要从定位开始,由频道定位到栏目定位再到节目定位。频道定位包括4个具体要素——定位性质、定位区域、定位对象、定位内容。

现代媒体总论

(2)策划。(3)整合协调。

(4)选择形象节目代言人。一个节目的形象代言人就是节目主持人。(5)节目推广。

16、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原则:一是坚持以新闻广播节目为中心的原则;二是坚持节目本位原则;三是有利于开发拓展黄金时段的原则;四是坚持节目系统开放性原则。

第四章

电视 1、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台雏形,被誉为“电视之父”。1952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产生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座电视台。1954年,美国采用NTSC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1963年,德国发明PAL制式,这种制式被中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等国及地区采用。世界上第一个播出整套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是日本的NHK。

2、电视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1958—1966年)。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是我国的第二座和第三座电视台。

(2)受挫停滞阶段(1966—1976年)。1972年,我国做出使用PAL制作为彩色电视暂行标准的规定。

(3)复苏发展阶段(1977—1992年)。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沈力成为我国第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4)全面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3、电视媒体的功能特性(媒介特性):诉诸直观感觉;提供大众娱乐;参与政治生活;发挥经济作用;创造视听文化。

4、电视传播符号的种类及作用:电视是集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为一体的传播工具。电视传播符号主要有图像符号、声音符号、文字符号,图像符号是电视表现的第一位语言。画面与声音是电视符号的两个基本要素。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从而拓展和深化信息传播的容量和空间,用适当的信息量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5、电视传播的优势及劣势:电视传播相对于报纸和广播,其主要优势有:表现力强,最具现场感;纪实性强,带来真实感;交流性强,激发参与感。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有人际交流色彩的媒介。其传播劣势主要有:电视是线性传播,自身传播方式具有局限性,使其内容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电视的直观性太强使想象空间小,思考余地不大;电视负面作用更加深刻、直接。

6、电视体制的三种类型:电视体制是一国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式。电视体制有三种:

(1)私营商业制。私营商业制是以广播电视业的私人占有和商业化经营为基本特征,以公司方式运作,经济上靠市场驱动,主要是提供娱乐节目和煽情新闻来吸引受众,美国以及拉美各国和菲律宾就是此种电视类型。

(2)公共服务制。公共服务制以英国、德国为代表,尤其以英国的BBC为楷模。公共服务制介于完全的商业化和完全的政府控制之间,按照公共事业进行组织,属于半官方机构。它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加强调媒介权力需要监督和制约,媒介应该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其节目注重公共事务性和文化教育性。

(3)公有国营制。公有国营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存在,即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强调广播电视是民主国家的宣传工具。节目内容偏重于政治宣传、思想教育。

7、电视台的主要部门有:节目部,节目部一般由编导、编辑、记者等人员组成;新闻部,一般下设采访组、编辑组、制作组、播音组等;社会教育部;文艺部;广告经济部;制作部;办公室;总编室;人事部门。

8、电视台专业人员设置:制片人,制片人具体可分为执行制片人、制片人、现场制片人等;导演;电视节目主持人;摄像师;节目制作技术人员。其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人员主要有——技术指导、音响工程师、音乐编辑、灯光设计师、美术设计师、舞台监督。

9、电视节目的分类:

节目是电视传播内容的播出形式,按照内容、功能来分,可以分为新闻类、文艺类、服务类、教育知识类等;按照节目形态分,分为一般型、专题型、对象型;按照播出方式,可以分为现场直播和演播室录播。一般而言,电视节目按照其内容功能,主分以下四种:(1)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主要有三类: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性新闻节目。

现代媒体总论

(2)电视文艺类节目。主要包括电视文学节目、电视戏剧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综合文艺节目。(3)电视社教类节目。按教育形式分为:教学节目和讲座、专栏性节目。(4)电视服务类节目。

10、电视节目的三种制作形式: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 EFP—电子现场(或外景)制作方式;ESP—电子演奏室(或内景)制作方式。ENG的制作方式是电视节目基本制作方式,普遍应用于新闻、专题、文艺、电视剧等节目制作中。

11、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1)前期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选题、拟定稿本、制作计划,并进行布置和排演。选题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和核心。

(2)拍摄阶段。不同类型的节目,对拍摄有不同的要求。新闻性节目要求拍到最真实、最原生态的画面;纪录片拍摄中应尽量避免摄像机对事件的干预;电视剧的拍摄则应注重对场面的艺术化处理,使画面更富有戏剧性。

(3)后期制作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画面编辑、声音混配、各种特技合成、上字幕和节目的审定。

第五章

网络媒体

1、Internet: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的英文名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的信息资源网。它通过专门的通信界面和规程,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组成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其上存放着大量的信息,供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查询和使用。最初的Internet雏形是一个内部网络,是成立于1969年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算机局的ARPANet(通常称为ARPA网)当CSNet创建之际,网络新闻的概念被提出并创立。

2、中国互联网的引入和发展:Internet在中国是由学术网络发展而来的,1990年,钱天白教授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1994年,中国科技网NCFC首次开通可以全功能访问国际互联网的专线,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成并正式开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Internet用户已由科技教育界转向全民。

3、网络媒体的界定:网络媒体又称“新媒体”、“数字媒体”、“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等作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向塞信使报》首先将报纸内容搬上了国际互联网,开网上大众传播之先河(世界上第一份电子报纸)。1998年5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

4、万维网站:万维是WWW的中文译名,也被称为全球信息网,是一种全球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从新闻传播角度看,在互联网上最具影响力的万维网站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新闻媒体网站,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通讯社所建立的网站;二是没有传统新闻媒体为“母体”的以发布新闻为主的网站,包括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络通讯社等;三是如雅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或综合性网站的新闻频道。5、1972年,一位美国公司的职员雷·汤姆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自电话发明以来最方便快捷、无远弗届的工具。

6、互联网电子公告:广义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指互联网上以电子公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版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功能。狭义的互联网电子公告则专指电子公布牌。人们在电子公告牌系统中很容易形成对某一问题的集中讨论,故又被称为“计算机讨论小组。”

7、新闻组的7大类:与计算机有关的主题;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主题;与娱乐有着的主题;与社会文化有关的问题;网络新闻系统本身;杂类,即比较离奇的话题;与各种讨论性话题有关的主题。

8、约翰·帕维里克的对网上新闻传播内容三个阶段的划分:一是拷贝借鉴阶段,通常将母报内容搬上网络版;二是用户化阶段,力求在信息内容和形态上办出特色;三是网络原创阶段,融入网络的多种服务功能,有实力的网站则向门户网站迈进。

9、国内传统媒体上网基本形成三种模式:电子版、网络版、综合性网站。就整体而言,我国网上媒体正逐渐由拷贝借鉴阶段向用户化阶段过渡。

10、网络基本逻辑拓朴结构可分为:总线型、树型、环型、星型、网状和混合型。传统媒体是中央控制式网络结构,其中,报刊和无线广播电视都是星型的传播拓朴结构,有线电视是树型的传播拓朴结构。网络媒介是环型分布式的传播拓式结构。星形结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如下特点:中心节点是传播网络中信息的惟一来源;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信息是批量复制的;网络内各终端节点之间是孤立的;终端节点只与中心节点发生关系,网络易于扩展。树型结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如下特点:根部节点是传播网络中信息的惟一来源;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信息通过放大器和分支器批量复制;网络内各终端节点之间是孤立的;通过放大器与分支器,从任意节点可以生成新的树枝,网络易于扩展。

11、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及劣势:

现代媒体总论

新兴的网络媒体几乎同时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可以组织深度报道;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可以使报道生动形象;信息随时更新;不受版面、时段与频率的限制,可以发布无限量的信息;易于保存,更可提供全文检索。

网络媒体的不利因素:传播主体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连接网络的成本高,且接收不太方便;容量有限,音频、特别是视频新闻还远不能达到电视传播的成熟与流畅境界。

12、网络媒体的特性:(补充网络媒体的优势)容量大;速度快;超地域;超链接;可检索。

13、网络媒体新闻网站的分类:

(1)个人网站。个人网站是指个人,大多是一些因特网爱好者,在网上设立的站点。创办于1995年的“德拉吉报告”以率先发布克林顿丑闻而闻名天下,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个人网站。

(2)政府网站。指政府上网,通过网络实施某些政府职能的网站。政府上网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3)门户网站与垂直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是指网络大门、停泊站或入口,像雅虎、新浪、搜狐、网易等内容广泛而全面,覆盖各行各业的传统网站。垂直门户网站,则专注于某一领域如娱乐、财经、体育等,力求成为关心某一领域内容的用户上网的第一站。

(4)中国新闻网站。中国网络媒体传播体系的三个梯级是: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以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和地方新闻网站为核心、商业网站新闻发布为补充、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为延伸的、三个梯形层次的、完整的网络新闻媒体布局和体系。八大重点新闻网站是: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站、中青网、中国经济网。

14、中国互联网管理的16字方针: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

第六章 其他媒体

1、杂志的传播特点:可读性强;传播质量高;使用价值大。

2、杂志社内部的组织架构传统上分成四大部分:编辑、广告经营、发行和生产。在独立经营的情况下,发行人对杂志能不能赢利负最终责任。杂志的业务流程包括:制定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处理稿件;处理图片;形象设计。其中,杂志挑选图片的注意事项包括:图文相符;注意图片的构图和艺术表现力;选用图片要适合特定的用途。杂志的形象设计有三个要求:一是要和杂志的定位以及内容相符合;二是形象设计还要尽量有特点;三是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为读者着想。

3、电影以影片为具体产品形式,通常划分为纪录片、科教片、故事片、美术片四大片种。电影自1895年12月18日诞生后,其发展历程包括:一是无声电影;二是有声电影;三是彩色电影,1935年美国拍摄的《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四是数字电影,70年代末的《星球大战》标志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方式。

4、电影媒介的传播特点:画面传播,一看即懂;视听兼容,立体感受;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电影传播的缺点是:不便重复,影响逻辑思维,易造成负面效果。

5、有线电视的定义及传播特点:

有线电视,是经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的一种区域性电视方式。有线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天线有线电视阶段、电缆电视阶段、光纤双向传播有线电视阶段和卫星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的传播特点:节目容量大,便于分众化传播的实现;节目质量高;具有双向传播的可能;可提供多种服务;可成为普通公众上网的工具之一。

6、卫星电视带来的问题:1984年,国产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序幕。1992年起,我国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对外电视节目。卫星电视节目带来的问题主要有:最直接、最明显的问题是本国传播业如何与外来电视相适应;卫星电视的跨国传播问题;卫星电视的出现使得信息单向传播问题更趋严重和明显;卫星电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7、广播经历了由调幅广播到调频广播、从数字音频广播再到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发展。数辽广播成为21世纪广播发展的方向性技术。

8、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20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在欧洲,1995年,英国广播公司率先使用数字音频广播方式进行播出。其优势在于:数字音频广播的音质纯正,杂音少,抗干扰能力强;频率容量大;可以提供新闻、广播节目表、交通路况、股市信息等附加信息;具有资料存储功能。

9、数字多媒体广播:数字多媒体广播将数字化的音频信号以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编码、调制、发送、传递和接收的技术。数字多媒体广播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PAD(声音伴随数据)业务,播出广播节目的同时显示动态标识;NPD(非声音伴随数据)业务,播出广

现代媒体总论

播节目的同时显示随时更新的其他新闻、天气预报、广告等滚动字幕;公共信息业务,包括电子地图、实时交通信息、金融信息、期货等;移动电视,播出实时电视节目。

10、数字广播的积极影响:一是打破当前单一声音广播的业务播式,为受众提供多媒体信息;二是电台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灵活调整不同频率的传输码率,根据节目内容的差异设定不同的音质效果;三是使广播电台的有偿服务成为可能;四是电台记者、编辑在节目采制过程中可以调动多媒体手段。

11、数字电视的定义及优势: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受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其特点和优势有: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扰干扰能力强;频道数量将成数倍增加,传送更多的频道和节目;可开展多功能业务。

12、交互电视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交互电视是家庭电视与交互式技术的融合,它使观众能以新的方式观看和利用电视节目内容。作为数字时代新型的电视表现形式,交互电视有基于网络和电视机顶盒两种形式。交互电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增强型电视,观众可以与节目互动或交互式服务,观众可以看到自己希望的节目,并且提供个人银行等服务项目;二是个性化电视,增加了观众的选择权。交互电视的应用主要有:电子节目单;增加电视;VOD和PPV功能;电视商务;交互节目;直销/广告。

13、网络广播的定义及特点:网络广播主要是指以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络广播具有如下特点:“异步”性;“窄播”化;“互动”性。

14、网络广播有直播和点播两种主要播放形式。网上广播电台的节目播出在声音的处理上大体是两种形态:一是在线广播,二是录播。制约网络广播发展的主要因素:互联网的传输带宽和用户市场。

15、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图文电视最早出现于英国。

16、“第五媒体”:随着手机功能的扩展,已由最初单一的双向语音通信工具,变成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传递各类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工具,手机的个人化传媒工具的特性越来越明显。手机短信息还为新闻传播带来新途径,即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

第七章 媒介组织

1、媒介组织的概念与特点:媒介组织,是指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按照特定的规则程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和新闻网站等。媒介组织的特点有:(1)媒介组织的性质特征——事业性与企业性的双重定位。(2)媒介组织的内部构成特点——采编与经营互动。(3)媒介组织的功能特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媒介组织的资源特征——优势互补。其优势是,一是它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二是它拥有庞大的数以亿计的受众;三是从市场的角度看,读者群、听众群和电视观众,是接受广告宣传和消费信息指导的自然对象;四是媒介产业已形成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2、媒介组织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确定新闻媒介的基本目标,明确内部组织和领导机制,合理设置工作机构,制定科学的决策程序、编辑方针和其他必要的规章制度。

3、我国报业管理体制的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新闻事业体系迅速发展壮大的阶段,形成的是总编辑负责制。

(2)第二阶段(新时期拨乱反正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复苏及产业媒介、行业媒介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首先在广东形成的是以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为代表的体制。

(3)第三阶段(90年代日期至今)是我国报业集团出现之后的阶段媒介。目前,媒介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媒介集团的新体制及相关的内部运行机制。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的好处有:一是有利于社长集中精力抓大事;二是有利于“两个轮子一起转”,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媒介经济的发展。

4、我国共有四级电视台,分别是国家电视台;市级所属电视台;县级电视台以及企业自办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的四大要素是: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网、受众和广告客户。

5、媒介组织的内部管理:

(1)媒介组织的编务管理,目的在于使编务活动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高效、有序、顺畅、协调地运行。

现代媒体总论

(2)媒介组织的人事管理。总原则是:量才录用,人尽其才,实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3)组织的财务管理。

(4)组织的物资、技术设备管理。(5)媒介组织的生产管理。

6、媒介组织经营的必要性:首先,新闻媒介的经营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新闻媒介只有通过组织经营才能合理使用国家为其投入的建设资金,对社会有所贡献;第三,加强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是新闻媒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

7、媒介组织经营的基本规律:报纸通过低廉售价获得尽可能多的读者;以尽可能多的读者量获取尽可能多的广告额;再以远远高于广告成本的巨大广告收入来弥补报纸发行损失并获得较大的报纸价值补偿。这就是报纸盈利的核心规律,也是媒介组织经营的基本规律。媒介经营的基本规律,其理论依据基于两个观点,一是“传播网络论”,二是“双重出售论”。传播网络论认为,从媒介经营与市场的关系考察,办报面对发行市场和广告市场,需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报纸所拥有的读者数量,即发行量;二是报纸的声誉和影响力。双重出售论认为,媒体一方面向受众出售其新闻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其广告版面或节目时间。

9、媒介组织经营的主要内容:广告经营;发行经营;印刷经营;节目经营;多种经营。其中,当前报社印刷厂的经营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单纯的生产型;二是单一的经营型;三是生产经营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

10、一份报纸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发行和广告经营。任何一个报纸媒体的经营核心实际就是其“盈利模式”的确立。而“盈利模式”的确立又取决于科学的“定位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开发核心竞争力有多种渠道,对于报纸而言,首先应考虑从读者需求的角度定义企业的核心能力。

11、媒介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从新闻机构自身来看,作为社会组织,它需要公众的合作与支持,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也需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在公共关系中,媒介组织所担任的角色可以说是一兼三任。在一般情况下,媒介组织是社会组织或企业的主要工作对象之一,是他们面对的需要协调的媒介关系,即公共关系的客体。同时,由于媒介组织本身又是大众传播的基本沟通渠道,所以它在社会组织或企业与公众之间处于中介地位,起到传递、交流信息的桥梁、纽带作用。作为媒介产业的各种媒介组织,它们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应当使用公共关系,在其面对公众和社会环境中发挥公共关系的平衡、协调和和谐作用。

12、媒介组织的公共关系特点:

(1)以广大受众为公共关系的主要对象,并确定自己服务的工作范围,定期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公众各方面的变化。(2)通过社会交往,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

(3)新闻机构要保持广泛的信息来源,既要靠编辑、记者的辛勤劳动,还要靠广大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4)保证精神产品的质量,这是新闻机构努力的目标。

13、媒介组织如何开展公共关系?

媒介组织自身开展公共关系,是一种反方向的公关行为。因为媒介组织本来是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社会组织或企业公关的对象;现在媒介组织则成了公关主体,把社会或企业作为公关客体之一对待。

(1)媒介组织的内部公关。内部公关的对象是在该媒介组织内从事各种工作的广大员工。内部公关的方法包括:一是编辑出版内部刊物,二是举办有意义的公关活动。

(2)媒介组织的外部公关。外部公关是公关部门开展工作的“主战场”。媒介组织的外部公众大体上可分为:媒介的受众;广告客户;与媒介组织有直接或间接业务往来的社会组织或企业个人;媒介组织的主管部门和经常接触的上级部门及有关人员;其他媒介组织。

(3)媒介组织的传播与沟通。在公关活动中,媒介组织不能把自己作为传播的主渠道,而应当借助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积极开辟更多的传播渠道。原因有二:一是媒介组织如果把自己作为宣传对象的话,会被看做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我标榜,与媒介组织向来提倡的“社会公器”或“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不符;二是如果媒介组织大肆宣传本组织的业绩、成就,很容易失去社会的公信力。

具体说来,媒介组织在整体公关策划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做法进行沟通:举办大型的公关活动;开展媒介产品展销活动;与供应商、代销商、主要广告客户的联谊活动;与有影响、有社会地位的各界人士保持经常的接触;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协调解决媒介组织与公众之间发生的纠纷和争端;策划和参与与媒介业务有关的活动。

(4)媒介组织公关中的无形资产。媒介可运用CIS(企业识别系统)战略进行媒体定位和产品与组织形象的设计,使无形资产在市场营销中得到

现代媒体总论

实际应用。

(5)媒介组织的危机公关。媒介组织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包括:公关人员首先要勇于面对不利的环境,冷静从容;公关人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做到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处理重大危机事件,组织应成立处理小组,通盘考虑和策划解决方案;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及时分析矛盾,采取恰当方案。

第八章

媒体规范

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对当权者或者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包括媒介的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包括: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英国诗人弥尔顿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工业

(2)社会责任理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它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点责任和义务。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包括以下原则: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众性;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众性等专业标准;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味的传播活动。

(3)民主参与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自主参与。其主要观点有: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情权;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3、社会主义传播制度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传播制度之一。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

4、前苏联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段服务;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

5、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6、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府保持同一轨道;媒介的自由应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

7、媒介内部规范理论——“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由卢因提出的。传播进行取舍选择的标准是根据三个基本前提进行的:一是附加性前提;二是补偿性前提;三是排除性前提。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8、报纸期刊的管理:报纸的创办和登记,审批制是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不能收取任何费用;报纸必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项独特制度;对报纸的日常监督管理,包括对报纸方向宗旨的管理,规定报纸不得改变既定的宗旨;禁止非法出版。

9、广播电视管理:目前规范广播电视活动最高位阶的主要法律文件是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特点: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管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同广播电台、电视台是上下级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从事行政管理,而且具有多种领导功能。

现代媒体总论

10、互联网媒体的管理:涉及互联网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规范包括:适用于现行法律;许可条件和程序,新闻传播业实行审批制,互联网新闻传播业务也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服务提供者对违法内容的责任——首先,服务提供者对自己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法有害的内容,当然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其次,服务提供者如果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违法有害内容,应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第三,服务提供者链接其他网站的内容应符合法规规定,如链接境外新闻网站必须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提供链接淫秽站点服务按传播淫秽物品论处。

11、我国新闻法规的三个层次: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12、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的差异性:功能不同;制定程度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稳定程度不同。

12、新闻事业的职业道德原则:

新闻职业道德原则是指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法则和道德标准。它体现的是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和行为准则。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其内涵体现在: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在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全面地向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各种新闻和信息;三是新闻工作者要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四是新闻工作者要坚决支持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正常思想和行为;五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和思想宣传。

(2)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和群众的现实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基础和依据。这既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和业务要求,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道德要求。要做到:首先,要做到尊重事实;其次,要做到服从真理;第三,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重在唯实。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对新闻事业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也是一项道德原则。

13、新闻工作者应加强的道德修养: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尊重群众,尊重同行;团结协作,公平竞争。

14、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推进而不断推进的事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实行市场运作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自身放松要求,致使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频频出现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群众对此不满,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当前,影响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的“五大害”是: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虚假广告。

当前,需要运用新闻道德评价体系,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新闻道德评价是指人们针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优劣所作出的判断和评议的活动。新闻道德评价是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实行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有效形式和手段。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有:受众调查;新闻评议会;内部自查、自评。

第九章 媒体与受众

1、受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受众按其规律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最大规模的受众;二是对特定传媒或特定的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三是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即是有效受众。受众的主要特点是: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2、大众媒介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早期的乐观主义者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3、“电视人”理论和“容器人”理论。“电视人”理论认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在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中成长,使得他们的大多数中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容器人”观点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保持一定距离成为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电视人”和“容器人”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的几个特点:满足与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行为和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现代媒体总论4、4种受众观理论: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其内容包括“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和“选择性接触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人们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倾向。

“选择性接触假说”:人们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2)作为媒介市场的受众观。

内容包括把受众看做是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其认识是:大众传播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各传媒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播媒介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受众即市场”的观点的局限性有:这种观点容易把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传播媒介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位置上;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解决问题。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

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传媒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其影响涉及: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

(4)“使用满足”理论下的受众观。

卡兹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要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满足”模式。“使用满足”模式的基本含义是:

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既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使用满足”理论的局限性是: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过于浓重;它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5、报刊读者的社会特征:年龄上以中青年人群为主;性别上男性读者稍高于女性读者;城市人群读报发生率较高;报纸读者学历构成较高;职业构成以白领阶层为主;报纸读者规模较大。读者读报动机有的属于经常性的动机,有的属于临时性动机。

6、广播听众的主要特点:广播听众年龄低,文化程度高;广播伴随收听行为明显,收听时间不断增加;广播受众收听习惯稳定;广播听众不“躲避”广告,遇到广告较少换台。广播受众的收听动机包括: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需求。

7、电视观众的主要特征:观众的广泛性;电视观众更少受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制约;电视观众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收看;电视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受到教益;儿童与电视已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8、电视观众的动机:主人的心理;强烈的参与心理;渴求信息和知识的心理;消遣娱乐心理;选择性心理。

9、受众对电视使用特点的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10、网民的特征分析:性别比例趋向平衡;网民的年龄分布趋于平衡;未婚者与已婚者比例平衡;网民的文化程度出现变化,网络趋于大众化;网民的经济收入出现变化,互联网越来越趋于大众化;网民职业与行业分布的比例趋向平衡。

11、网民普遍使用网络的心理:好奇心理;求真心理;亲和心理;参与性心理;务实心理;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从众心理。

第十章

媒体传播效果

1、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出现在美国,它的兴起有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二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三是社会科学研究工具

现代媒体总论的进步。

2、“魔弹论”:一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威力巨大,大众传播可以无条件地改变大众态度和行为,被许多人称为“魔弹论”。

2、有效效果论:克拉帕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其核心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产生效果的充分和必要原因,要受到诸多中介因素的影响;如果产生效果,那是众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大的效果不是改变,而是强化受众原有的态度。该观点称为“有效效果理论”。

3、说服研究及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流研究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得出了大众传播效果有限的结论。霍夫兰研究发现,大众传播虽然在传递事实性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态度和意见方面的效果却不明显。不是大众传播在影响受众,而是受众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在使用大众传播,这类观点称为使用与满足理论。

4、耶鲁计划:以霍夫兰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学习模型——其实质是一个刺激——反应模型。霍夫兰认为,在新态度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变量十分重要:注意、理解和接受。耶鲁项目把说服传播研究分成了三个部分: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

5、研究者们认为,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将对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传播者身上与说服相关的特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权威性;二是信赖性。权威的专业知识和诚实可信的人格是传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6、“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随着时间逐渐回升的现象又称为“休眠效果”。信源可信性主要影响受众对所传播结论的接受动机。7“恐惧诉求”:关于说服性传播的内容效果研究分成两个领域:激发性诉求;说服性论据的组织。激发性诉求主要研究了恐惧诉求,研究发现,恐惧诉求能增加人们对传播者所建议采取的行为的服从程度。在说服中,轻度的恐惧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明性论据的组织研究了论据的组织,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典型问题:是否应该明示结论;是否正反两方面的论据都提示给对象。研究发现,智力水平越高,两面提示的效果越明显;智力水平越低,一面提示的效果越明显。

8、受众的研究内容:一是受众的智力水平对说明效果的影响;二是群体归属的影响;三是受众个性因素对可说服性的影响;四是对象是否主动参与;五是传播效果的持久性。霍夫兰认为,可说服性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智力水平和“动机因素”。研究发现,主动参与比被动参与更能有效地改变意见。

9、适合于扩散的创新的特点:相对便利性;兼容性;易用性;可靠性;可感知性。

10、创新扩散中接受者的类型:早期接受者;早期采用者;大多数人;晚期接受者。

11、意见领袖及其特点: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们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其影响表现在:首先,意见领袖的权威并不来自于正式的授权,他们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同一阶层,而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其次,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经常是水平流动;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意见领袖根据其影响力,可以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罗杰斯将大众传播流分为两类,一类叫信息流,它可以不经过人际网络直接到达个人;另一类叫影响流,一般会经过意见领袖的过滤到达其他社会成员。

12、信息的扩散除了受到传播内容、社会网络的影响,还受到信息接近性和冗余度(重复度)的影响。如果想要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传播内容,就需要大量冗余的信息。同时,信息流总是从儿童流向成人。

13、知沟假说产生的原因: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这一假说也称为“知识沟假说,”是新闻扩散的长期影响。其表现在: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将比文化程度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收该话题的知识;在特定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关。

造成知沟假说的原因:

(1)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与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相比,前者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因而在信息处理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2)现有的知识量存在差异;

(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社会联系;(4)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的机制也可以发挥作用;(5)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14、有信息的扩散中,存在一种特殊信息的扩散,虽然它主要在人际网络中传播,但其产生与大众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是流言传播。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流言的产生决定于两个条件,其公式是:

现代媒体总论

流言传播的机会=个人的关注程度X事件证据的模糊性。

15、对民意现象用现代的思路进行系统研究,开始于李普曼。李普曼出版了《民意》《舆论学》《公众舆论》等经典之作。李普曼证明,大众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根本不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他认为,产生民意的“社会现实”在很多方面与“外部现实”存在差异。一方面在来源上受到检查和保密的阻挠,另一方面又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的障碍。就公众而言,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个体心理的影响。大众媒介从本质上讲,进行的是一种“环境重构”工作。

16、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假说的中心思想,是议程设置的第一层。媒介议程由三个因素决定:大众媒介的把关人、具有影响性的媒体以及特定的新闻事件。议程设置第一层成功地证明了媒介可以影响我们想什么。

(2)媒介影响我们怎么想,这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由麦库姆斯在1995年提出。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新闻涉及的话题;外在表现;认知上的属性;感情属性。

17、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

(5)这个假设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设形成、巩固和改变民意。

18、纽曼的沉默螺旋理论的观点:

(1)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2)大众传播所营造的“意见环境”常常被当作多数人的意见来看待,从而会对民意产生巨大的影响。

纽曼认为,传播媒介对人们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产生“共鸣效果”);二是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19、中坚分子: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但该理论存在不足,即按照这一假设,处于劣势地位的意见就没有机会成为优势意见,但是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都是以少数人的意见逐渐被多数人接受为前提的。这部分中坚分子成为新思潮和新思想的传入者,是民意发生转折的关键因素。在引入了中坚分子这个概念后,沉默螺旋理论才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民意如休会发生逆转。

20、格鲁尼戈把公众分为四种类型:管闲事的公众;漠然的公众;单一问题的公众;热门问题公众。

第十一章

媒体运用

1、公众构成:媒体公众;员工公众;成员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投资公众;消费者公众;国际公众;特殊公众。其中,与大众传播媒体直接相关的就是媒体公众。

2、大众传播受众的差异主要有三种看法: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

3、受众流失的原因:一是选择机会增加,受众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二是媒体数量增多,受众选择增多,造成每个媒体在全体受众中所占比例有所降低。

4、在受众细分与媒体细分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广告支持条件下的媒体细分,媒体的策略要么是以数量取胜,要么是以质量取胜;第二处情况是具有广告支持条件下的媒体细分。

5、两种媒体聚合:纵向聚合和横向聚合。促使媒体聚合的两个因素:一是媒体的增多、观众的流失和制作成本的增大,使得必须进行跨媒体运作才能收回成本;二是媒体技术的发展。纵向聚合指的是拥有从产品生产、分配,到最后销售的整个媒体生产过程的不同公司的聚合。横向聚合指的是同一媒介的不同媒体以及不同媒介的媒体之间的聚合。

6、建立良好媒体关系的原则:

(1)开诚布公。与媒体打交道的时候,最佳的政策是诚实。

(2)及时主动地提供服务。平时要经常与媒体联系,了解新闻报道的重点和动向,经常地向媒体提供共具有新闻价值的有关信息。

现代媒体总论

(3)尊重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4)适度原则。

(5)平等对待各种新闻媒体。

7、与媒体沟通的具体方法:(1)邀请媒体从业人员参观访问;

(2)安排专人同新闻界联系,提供动态信息;(3)召开新闻发布会。

8、整合营销传播(IMC):整合营销传播就是对与某个产品相关的,能导致顾客购买行为或维持其顾客忠诚度的所有信息源进行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是改变消费者头脑中对商品的感知。要改变消费者的感知,具体做法就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寻找他们与商品信息的所有接触点,抓住机会进行信息沟通。整合营销传播与传播营销传播在理念上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信息的双向传播问题,而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单向地向消费者传播信息。

9、整合营销传播的层次:单个顾客,进行一对一传播;特殊市场;细分市场;整个市场。

10、整合营销公关的概念:整合营销公关指的是计划、执行和评价下述程序的过程,这一程序的目的是通过具有可信度的媒体,传播公司及其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兴趣有关的信息及印象,促进消费者购买,使得消费者满意。公关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品牌知晓,二是建立品牌可信度。

11、公关传播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作用(公关与其他媒体运用的配合):

(1)与广告配合展开宣传。公关活动与广告活动配合展开宣传,能够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2)配合促销计划的宣传。公关宣传常常通过引起媒体兴趣和报道,使促销活动荡不安引起更多消费者的注意,让促销起到更好的效果。(3)建立与顾客之间的个人关系,影响意见领袖。消费者一旦把品牌视为朋友,就会创造一种很和谐的气氛,会自然地接受该品牌的产品、广告及促销。在决策影响方面,意见领袖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能影响这些在人际网络中非常活跃的人士,就会给营销带来巨大的成功。(4)传播新产品的优点。利用新闻报道传播新产品的特点与新发现的功能是公关活动最常采用的方式。(5)展示公司的社会责任感。

12、危机管理的定义及分类:危机管理,是为了防止或改变对公司或组织造成冲击的重大事件而进行的战略战术的准备与应用。按照其所涉及的领域及人员划分,可以分为政治危机、商业危机、卫生危机、文化危机等。政治危机可分为政府危机和国家危机。商业危机可分为经营危机、产品危机、服务危机。

13、危机的特点:不确定性;全新性。

13、在政治危机中,大众媒体此时的信息守望功能与解释联系功能成为其四大功能(其余两个是文化传承与娱乐功能)中最重要的两个。危机事件的扩散有以下规律:新闻越重要,其扩散速度越快;事件越重要,受众差异导致的信息扩散不平衡就越小。

14、大众传播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三个特殊效果:一是恐惧传染效果;二是团结效果;三是媒体和公众愿意接受信息审查。

15、政治危机中处理媒体关系的原则:迅速、公开、诚实;适当的过度反应,当公众恐慌带来的危机大于真正危机的时候,政府可以采用过度反应的策略以缓和公众恐慌;果断坚决地传递信息;了解新闻界的需要和节奏;让媒体可以接触到领导层;对新闻发布进行管理;正确对待负面报道。

16、商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1)公司内部原因。包括管理缺乏规范;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市场营销行为失策或实施不当;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处理不当。(2)公司外部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突变;企业恶性竞争;政策体制不利;科技负面影响;社会公众的误解;公众的自我保护;新媒介的迅速传播。

17、商业危机管理中的媒体策略:通过媒体进行审判;对媒体提出反驳或诉讼;认错或补偿。

18、商业危机中的处理媒体关系的沟通原则:

上一篇:英语小短文朗读下一篇:法院立案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