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两则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古代寓言两则范文

古代寓言两则

杏山乡中心学校六年级语文学习指南

课题:第七单元 《古代寓言两则》备课人:黎冶、张成华、赵旭使用人:审核人:

授课日期: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和“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重难点:

领悟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预习:

阅读两篇寓言,然后给下面的字注音:

悯卮揠祠趋遂槁

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效果。

三、自学指导。

1、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小组互读(互相纠正错误)。

2、根据译文自己翻译课文。

小组内成员互译。

组内两人互译(重点解决“悯、揠、芒、病、趋、槁、祠、舍、卮、固、安、遂、亡”字的意思)。

3、小组内讨论两则寓言的内容。

说说这两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四、小组展示,点拨提升。

五、小结。

六、当堂检测。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恼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新编一个寓言故事。

七、作业。

练习册。

第二篇:《古代寓言两则》复习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课型:新授课执笔人:段学锋审核:刘胜军时间:2013.12.12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词句。②熟记寓意 基础复习:

1、文学常识: (1)《智子疑邻》节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2)《塞翁失马》节选自,由淮南王编著。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引弦..而战

3、翻译句子:(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2)暮而果大亡其财。

(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马无故而亡入胡

(5)人皆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6)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9)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4、(1)《智子疑邻》寓言的寓意是:;

“智子疑邻”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2)《塞翁失马》寓言的寓意是:; 成语“,”出自这则寓言故事,它的含义是:。

拓展练习:写出下列寓言故事的寓意

邯郸学步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寓意: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寓意: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第三篇:30 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 分析故事情节。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

1、 分析故事情节。

2、 领会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你知道多少呢?

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看看它们分别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习《智子疑邻》

一、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朗读故事

1、 师范读,要求注意字音、停顿

天雨(yǔ )强坏 邻人之父(fǔ ) 暮(mù)

2、自由读

3、齐读

二、翻译故事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的意义:

天雨(下雨)墙坏(毁坏) 不筑(修补),必将有盗(盗贼)

其邻人之父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 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

三、复述故事

四、探究寓意

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五、续编故事 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第二课时

学习《塞翁失马》 一.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其父(fǔ)曰

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将(jiàng)领士兵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 duò )而折(shé)其髀(bì)

损兵折(zhé)将 其子好(hào )骑 跛(bǒ)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而战

三、再读——通文意,析情节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析情节:《塞翁失马》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读记成语。 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指鹿为马 人困马乏 人强马壮 一马当先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第五篇:《寓言两则》

余映潮老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

执教:余映潮 整理:沈国华

时间:2014-12-20上午第三节 地点: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学生:姚北实验学校701班

听课:宁波市及各县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和教师 活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思想研讨活动 教学过程

师:“我发现同学们已经打开课本,但有很多人还未打开笔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笔帽,以免待会儿要写了才打开笔帽,窸窸窣窣的影响人家。”(余老师的体贴入微由此可见一斑。)

师:(屏显课题:《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屏显背景知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实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讽喻故事,共三百里多篇。)一起把有关的背景知识读一读, “寓言”,读——

生(齐读):寓言是„„共三百多篇。

师:好的,今天咱们的声音啊是不错。作笔记:文学作品。(生作笔记)这是要建立的一个概念,寓言、童话、神话、小说、诗歌、散文都属于文学作品。继续作笔记:讽刺性。(生作笔记)讽刺性是寓言的本质特点之一。还有三个字,大家去悟,老师说了“讽刺性”,里面呀,还有三个字是——

生:哲理性。(生作笔记)

师:再来了解一下人物关系。(屏显: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读起来,“宙斯”——

生(齐读):宙斯„„宙斯的儿子。

师:为什么要知道人物关系?它便于我们分析故事,宙斯是最大的神,赫拉是他的妻子,赫耳墨斯从地位、身份、辈份都低于这两个大神,但是大家知道在故事里面,他竟然以为他的雕像会卖得最贵。这就有讽刺性了。

师:再来看几张语言卡片(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雕像”不要写成“雕象”。

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印象„„)。注意,“雕像”的“像”,不要写成没有单人旁的“象”。啊呀,我的观察,个别的学生还没做笔记。不少的人把“雕像”的“像”的单人旁省去了,这是写错字。“象”,没有单人旁的“象”,这是自然状态下的“象”,比如说,“现象”、“形象”、“印象”,这是自然状态的,而加了单人旁的“像”,就有了加工的过程,大自然的光线的折射,有时候也要加单人旁,因为它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师:继续观察课文的语言卡片。(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神使:给众神传令的使者。

庇bì护:保护,使之不受损害与侵犯。)把这两个解释读一读,“神使”,读——

生(齐读):神使„„损害与侵犯。

师:“庇护”这个词语的意思要比“保护”更进一层,但是,“庇护”一词有贬义色彩。

师:(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赫耳墨斯想知道”,读——

生(齐读):赫耳墨斯想知道„„雕像者的店里。

师:这是课文开端,故事开端的一个句子,老师把它炼成寓言**,那就要靠大家来分析,这一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这个句子的作用应该是启发下文,总领全文。

师:注意,把这八个字反过来说——

生:总领全文,启发下文。

师:哎,对了。首先是总领全文,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个句子展开的。继续说——

生:从中可以看出,赫耳墨斯为什么要来到凡间。

师:概括说,这就叫做故事的起因。

生:我觉得有一个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师: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告诉故事的细节,所以我们将要继续观察,它的故事是怎样展开的,设置的悬念。

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师:嗯,举例子,伏笔在哪里呢?

生:这上面说,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为下文雕像者说“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埋下伏笔。

师:哦,伏笔在两个字上,“雕像”,故事的内容都是扣“雕像”来细化的。谢谢大家,不错呀!还应该有这些作用,比如,人物出场,赫耳墨斯出场了,故事就开始了;比如点出了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想知道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故事的场景告诉了我们,那就是雕像者的店里,不是在街上。所以,一句话既概写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又点出了人物,又设置了场景,还设置了悬念。这是一个美妙的分析啊。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知道,这个一般故事的开头,非常多的故事都是用一个句子来开头的,学会了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开头的这一个句子,你再遇到其他故事的雷同现象,马上会分析了。好吧,请大家朗读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读——

生齐读课文。

师:好,继续我们的训练。(屏显:读懂)读懂,如果你能够对赫耳墨斯这个人物形象作一点儿评价,那么就能够证明你基本上把这个寓言故事读懂了。现在大家的任务是,(屏显:写一两个成语或四字短语评价故事中的赫耳墨斯。)写一两个成语或者四字短语来评价赫耳墨斯,赫耳墨斯是个什么样的人?用四字短语,成语来评价,开始写吧。

生写。

师:好的,发表你的看法,说一个完整的句子,赫耳墨斯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物形象。

师:不错,句子完整,用词准确。赫耳墨斯,很狂妄的一个人。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师: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爱慕虚荣,这就是他的性格特点。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物形象。

师:他以为,他的雕像会比大神的雕像还要贵。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而且觉得会比别人更受重视,瞧不起别人,一种轻蔑的感觉。

师:不是“可能”,是“一定”。他以为他是神使啊,内心的那种自我欣赏的感觉是很强烈的。继续说话——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物形象。

师:以为自己了不起。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用成语或四字短语对人物进行了评价,这是人物评价的一种方法。我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来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童话、寓言中的人物。请作笔记,(屏显:爱慕虚荣

自视甚高

自命不凡

骄傲自大

妄自尊大

自讨没趣)(生作笔记)赫耳墨斯是一位爱慕虚荣的人,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是一位自命不凡的人,是一位骄傲自大的人物形象。他表现出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但是,他在这个故事里面,又是一个自讨没趣的人物形象。当他的期待很高的时候,雕像者说,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师静候学生作好笔记)

师:好,继续我们的学习吧!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各自朗读,把“问”这个词划下来,边读边划。开始,各自朗读吧——

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屏显:读深)这一次的训练就叫做“读深”,给大家的任务,(屏显:品一品课文中“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品一品这个故事中“三问三答”的作用,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赫耳墨斯问了三次,雕像者回答了三次,读书,思考,旁批,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安静地读书吧。

生读书。

师:不错,都在批注自己的读书心得。好,可以发表观点了。“三问三答”的作用——

生:“三问三答”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觉得表达作用就是一个雕像者的形象和赫耳墨斯的对白。

师:说得很完整,而且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概括。但是,在作用上,还没有关注到这“三问三答”是怎样来表现故事的具体内容。

生:我觉得,“三问三答”可以看出赫耳墨斯和宙斯、和赫拉进行对比。

师:“三问三答”里面很明显地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对比。一个价值的对比在那儿,对比表现在“三问三答”中,继续说话——

生:赫耳墨斯想知道自己的雕像比宙斯、赫拉的雕像价格高多少,表现了他的爱慕虚荣。

师:这句话呢,同样的比较笼统。或者在对比的回答之后,再加上一个点评的句子,这里写出了人物的细节。这样,“三问三答”是表现故事细节的,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生:前两问,赫耳墨斯问了宙斯和他的妻子的价钱,一个比一个高,感觉自己的价钱一定比他们高,而第三问,让赫耳墨斯十分失望。而且还通过一个商人来讽刺赫耳墨斯。

师:我们怎么样用文学的话来说,前两问,最后一问,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就叫做“三问三答”形成了故事的波澜。波澜曲折啊,故事就好看。继续说话——还有很多美妙的作用我们没有品味出来——这边的同学要发言——

生:赫耳墨斯他的三个问题里都有四个字:值多少钱,显出了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

师:表现出来人物关注的内容非常集中,这就从“三问三答”里面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值多少钱,好,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起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赫耳墨斯先问宙斯的价格,再问赫拉的价格,再问自己的价格,体现了赫耳墨斯对宙斯和赫拉还是十分敬畏的。然后在一问和二问之间赫耳墨斯又笑了笑,这句话写出赫耳墨斯的神态,也写出了他有点自大。

师:嗯,他还是比较地注意辈份的关系的。先一步一步地探问,最后问到自己的雕像来了。这位同学读得很细啊!这“三问三答”美妙地推进了文章的故事的顺序。虽说这个小故事,你就那么朗读一下,还以为它就那么简单呢,其实处处都有学问。老师给大家小结,作好笔记。(屏显:“三问三答”在这则寓言中的作用

(1)推进故事情节,(2)显现故事细节

(3)刻画人物性格(4)形成奇妙波澜)“三问三答”其实就叫对话描写,它的作用第一,推进故事情节,第二,显现故事细节,或者说表现人物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呀,提问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价值”,都在希望自己的标价更贵一些来表示自己的身份;“三问三答”形成了故事的奇妙波澜。这就是故事中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你看任何作品,用这四条来分析它,不会有错误的。任何作品中的对话描写,都跟这些内容有关系。大家清楚了吧?就从这些角度来分析对话描写,往往能够一步到位。而不必这里说一句,那里说一句。我给大家看一则演示的材料。

(屏显:“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的撒谎。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起来。)

师:大家认不认识它?

生:认识。

师:《羚羊木雕》。大家看,你们用四句话来说一说,是不是这样的?推进故事情节,描写故事细节,特别显明地显现了妈妈的人物形象。波澜在哪里?应该说处处都是波澜。巨大的波澜就在最后几句话上,妈妈很聪明啊,要骗我的真话,就把她的手扶在我的肩膀上,很亲热地说道:“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马上翻脸了,“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我哭着喊起来。波澜起伏。大家注意到啊,对话描写的作用,推进情节,表现细节,显现人物,形成波澜。试一下,看你们读得出读不出细节、波澜的味道,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开始,读——

生(齐读):送给谁了„„我哭着喊起来。

师:多么美妙的对话描写啊。继续我们的训练,(屏显:读美)很简单的一个话题,需要你们略作思考就发言,(屏显:试析这则寓言的表达技巧。)试析这则寓言的表达技巧。其实,刚才我们研讨的那四个字“三问三答”就是表达技巧。我再给大家四个字,其实者是你们一定会说的,这个故事“开门见山”,哎,一个表达技巧。好吧,同桌之间小声地议一下,每位同学都交流一下,看出了没有,可以说话了,互相说话。

生互说话,交流。

师:好吧,说起来,你看出的表达技巧。

生:我看出的表达技巧就是开头先问宙斯的价钱一个银元,赫拉的价钱更贵一点,然后,赫耳墨斯的价钱就马上掉下来了,这是两个大波,第三个波掉下来,然后显出赫耳墨斯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及地位。 师:你没说技巧,这就叫“波澜起伏”吧?这就叫做“对比鲜明”吧?对于“技巧”和说“内容”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分析课文的文章往往是说内容,而没有到它的作用上,没有到它的技法上。好,再说——

生:(无语)

师:有点难,就是要为难大家,所以,才要你们说。

生:(无语)

师:还剩十秒钟,没有人说,那就是老师的事了。

生:文章处处运用各种描写,有语言描写,有动作描写,还有神态描写,点明了人物的形象,

师:描写手法,运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表达技巧。说到点子上了。

生:故事开门见山,再通过与雕像者的对话,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鲜明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不说就不说,一说就一大套嘛!多好啊,对话描写,也是手法。好,刚才谢谢大家,老师也给大家讲,美妙的手法,(屏显:以神喻人

对话展开

心理刻画

白描手法

留下空白

叙议结合)以神喻人,大家看你们这个课文前面的导读语,它说了很多寓言的构思的角度

表达一个伊索的寓言,这一则寓言就是用神来比喻人的,写的是神,说的是人,寓言寓言,说的都是我们自己呀!再看一种手法,我一讲大家马上知道,对话展开 ,再一种手法,心理刻画很微妙,几次说到一个“想”字,还有的说没这个“想”字,“笑着问道”,难道不是写心理的吗?也是的。白描手法,只是简略地描写,而不是细腻地,处处都描绘到,我们所学的故事,一般都用白描手法。留下空白,这四个字,我们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呢?留下空白——

生: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雕像者回答后,赫耳墨斯的一系列动作就没有了,就直接告诉我们它的寓意。

师:这就叫做戛然而止,故事立刻收束,赫耳墨斯那种窘态,那种尴尬,留在外面,留在故事的外面,让我们去想像,这就是空白。空白是故事,是小说的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那么我们从整篇文章看,第一个故事是叙的,再加上一段话,是议的,从结构上看,叙议结合。但这还不够,最高妙的手法是,(屏显:最高妙的手法是:蓄势于前,急转于后

戛然而止,余味悠长)蓄势于前,急转于后,首先,不断地推进情节,不断地推进细节,然后骤然地来一个转折,那就是赫耳墨斯以为他的雕像会卖得很贵以后,人家告诉他,如果你买了那两个雕像,这一个就不要钱,送给你,一分不值。这叫急转于后,于是,戛然而止,余味悠长。同学们对这样一些技法有了一些印象,有了一些感觉,同样的你就能够用这些观点来分析其他的故事了。好吧,谢谢大家,给大家安排一个作业,分析第一句话的六种作用,这就是把我们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这句话有六个作用,作业交给你们的老师。好,这节课就学习到这儿,谢谢大家的努力。下课!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

上一篇:广岛之恋歌词范文下一篇:广告公司简介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