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寓言两则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二上寓言两则范文

《寓言两则》

余映潮老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

执教:余映潮 整理:沈国华

时间:2014-12-20上午第三节 地点: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学生:姚北实验学校701班

听课:宁波市及各县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和教师 活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思想研讨活动 教学过程

师:“我发现同学们已经打开课本,但有很多人还未打开笔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笔帽,以免待会儿要写了才打开笔帽,窸窸窣窣的影响人家。”(余老师的体贴入微由此可见一斑。)

师:(屏显课题:《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屏显背景知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实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讽喻故事,共三百里多篇。)一起把有关的背景知识读一读, “寓言”,读——

生(齐读):寓言是„„共三百多篇。

师:好的,今天咱们的声音啊是不错。作笔记:文学作品。(生作笔记)这是要建立的一个概念,寓言、童话、神话、小说、诗歌、散文都属于文学作品。继续作笔记:讽刺性。(生作笔记)讽刺性是寓言的本质特点之一。还有三个字,大家去悟,老师说了“讽刺性”,里面呀,还有三个字是——

生:哲理性。(生作笔记)

师:再来了解一下人物关系。(屏显: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读起来,“宙斯”——

生(齐读):宙斯„„宙斯的儿子。

师:为什么要知道人物关系?它便于我们分析故事,宙斯是最大的神,赫拉是他的妻子,赫耳墨斯从地位、身份、辈份都低于这两个大神,但是大家知道在故事里面,他竟然以为他的雕像会卖得最贵。这就有讽刺性了。

师:再来看几张语言卡片(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雕像”不要写成“雕象”。

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印象„„)。注意,“雕像”的“像”,不要写成没有单人旁的“象”。啊呀,我的观察,个别的学生还没做笔记。不少的人把“雕像”的“像”的单人旁省去了,这是写错字。“象”,没有单人旁的“象”,这是自然状态下的“象”,比如说,“现象”、“形象”、“印象”,这是自然状态的,而加了单人旁的“像”,就有了加工的过程,大自然的光线的折射,有时候也要加单人旁,因为它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师:继续观察课文的语言卡片。(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神使:给众神传令的使者。

庇bì护:保护,使之不受损害与侵犯。)把这两个解释读一读,“神使”,读——

生(齐读):神使„„损害与侵犯。

师:“庇护”这个词语的意思要比“保护”更进一层,但是,“庇护”一词有贬义色彩。

师:(屏显:课文语言卡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赫耳墨斯想知道”,读——

生(齐读):赫耳墨斯想知道„„雕像者的店里。

师:这是课文开端,故事开端的一个句子,老师把它炼成寓言**,那就要靠大家来分析,这一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这个句子的作用应该是启发下文,总领全文。

师:注意,把这八个字反过来说——

生:总领全文,启发下文。

师:哎,对了。首先是总领全文,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个句子展开的。继续说——

生:从中可以看出,赫耳墨斯为什么要来到凡间。

师:概括说,这就叫做故事的起因。

生:我觉得有一个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师: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告诉故事的细节,所以我们将要继续观察,它的故事是怎样展开的,设置的悬念。

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师:嗯,举例子,伏笔在哪里呢?

生:这上面说,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为下文雕像者说“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埋下伏笔。

师:哦,伏笔在两个字上,“雕像”,故事的内容都是扣“雕像”来细化的。谢谢大家,不错呀!还应该有这些作用,比如,人物出场,赫耳墨斯出场了,故事就开始了;比如点出了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想知道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故事的场景告诉了我们,那就是雕像者的店里,不是在街上。所以,一句话既概写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又点出了人物,又设置了场景,还设置了悬念。这是一个美妙的分析啊。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知道,这个一般故事的开头,非常多的故事都是用一个句子来开头的,学会了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开头的这一个句子,你再遇到其他故事的雷同现象,马上会分析了。好吧,请大家朗读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读——

生齐读课文。

师:好,继续我们的训练。(屏显:读懂)读懂,如果你能够对赫耳墨斯这个人物形象作一点儿评价,那么就能够证明你基本上把这个寓言故事读懂了。现在大家的任务是,(屏显:写一两个成语或四字短语评价故事中的赫耳墨斯。)写一两个成语或者四字短语来评价赫耳墨斯,赫耳墨斯是个什么样的人?用四字短语,成语来评价,开始写吧。

生写。

师:好的,发表你的看法,说一个完整的句子,赫耳墨斯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物形象。

师:不错,句子完整,用词准确。赫耳墨斯,很狂妄的一个人。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师: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爱慕虚荣,这就是他的性格特点。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物形象。

师:他以为,他的雕像会比大神的雕像还要贵。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而且觉得会比别人更受重视,瞧不起别人,一种轻蔑的感觉。

师:不是“可能”,是“一定”。他以为他是神使啊,内心的那种自我欣赏的感觉是很强烈的。继续说话——

生:赫耳墨斯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物形象。

师:以为自己了不起。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用成语或四字短语对人物进行了评价,这是人物评价的一种方法。我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来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童话、寓言中的人物。请作笔记,(屏显:爱慕虚荣

自视甚高

自命不凡

骄傲自大

妄自尊大

自讨没趣)(生作笔记)赫耳墨斯是一位爱慕虚荣的人,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是一位自命不凡的人,是一位骄傲自大的人物形象。他表现出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但是,他在这个故事里面,又是一个自讨没趣的人物形象。当他的期待很高的时候,雕像者说,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师静候学生作好笔记)

师:好,继续我们的学习吧!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各自朗读,把“问”这个词划下来,边读边划。开始,各自朗读吧——

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屏显:读深)这一次的训练就叫做“读深”,给大家的任务,(屏显:品一品课文中“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品一品这个故事中“三问三答”的作用,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赫耳墨斯问了三次,雕像者回答了三次,读书,思考,旁批,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安静地读书吧。

生读书。

师:不错,都在批注自己的读书心得。好,可以发表观点了。“三问三答”的作用——

生:“三问三答”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觉得表达作用就是一个雕像者的形象和赫耳墨斯的对白。

师:说得很完整,而且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概括。但是,在作用上,还没有关注到这“三问三答”是怎样来表现故事的具体内容。

生:我觉得,“三问三答”可以看出赫耳墨斯和宙斯、和赫拉进行对比。

师:“三问三答”里面很明显地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对比。一个价值的对比在那儿,对比表现在“三问三答”中,继续说话——

生:赫耳墨斯想知道自己的雕像比宙斯、赫拉的雕像价格高多少,表现了他的爱慕虚荣。

师:这句话呢,同样的比较笼统。或者在对比的回答之后,再加上一个点评的句子,这里写出了人物的细节。这样,“三问三答”是表现故事细节的,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生:前两问,赫耳墨斯问了宙斯和他的妻子的价钱,一个比一个高,感觉自己的价钱一定比他们高,而第三问,让赫耳墨斯十分失望。而且还通过一个商人来讽刺赫耳墨斯。

师:我们怎么样用文学的话来说,前两问,最后一问,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就叫做“三问三答”形成了故事的波澜。波澜曲折啊,故事就好看。继续说话——还有很多美妙的作用我们没有品味出来——这边的同学要发言——

生:赫耳墨斯他的三个问题里都有四个字:值多少钱,显出了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

师:表现出来人物关注的内容非常集中,这就从“三问三答”里面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值多少钱,好,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起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赫耳墨斯先问宙斯的价格,再问赫拉的价格,再问自己的价格,体现了赫耳墨斯对宙斯和赫拉还是十分敬畏的。然后在一问和二问之间赫耳墨斯又笑了笑,这句话写出赫耳墨斯的神态,也写出了他有点自大。

师:嗯,他还是比较地注意辈份的关系的。先一步一步地探问,最后问到自己的雕像来了。这位同学读得很细啊!这“三问三答”美妙地推进了文章的故事的顺序。虽说这个小故事,你就那么朗读一下,还以为它就那么简单呢,其实处处都有学问。老师给大家小结,作好笔记。(屏显:“三问三答”在这则寓言中的作用

(1)推进故事情节,(2)显现故事细节

(3)刻画人物性格(4)形成奇妙波澜)“三问三答”其实就叫对话描写,它的作用第一,推进故事情节,第二,显现故事细节,或者说表现人物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呀,提问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价值”,都在希望自己的标价更贵一些来表示自己的身份;“三问三答”形成了故事的奇妙波澜。这就是故事中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你看任何作品,用这四条来分析它,不会有错误的。任何作品中的对话描写,都跟这些内容有关系。大家清楚了吧?就从这些角度来分析对话描写,往往能够一步到位。而不必这里说一句,那里说一句。我给大家看一则演示的材料。

(屏显:“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的撒谎。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起来。)

师:大家认不认识它?

生:认识。

师:《羚羊木雕》。大家看,你们用四句话来说一说,是不是这样的?推进故事情节,描写故事细节,特别显明地显现了妈妈的人物形象。波澜在哪里?应该说处处都是波澜。巨大的波澜就在最后几句话上,妈妈很聪明啊,要骗我的真话,就把她的手扶在我的肩膀上,很亲热地说道:“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马上翻脸了,“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我哭着喊起来。波澜起伏。大家注意到啊,对话描写的作用,推进情节,表现细节,显现人物,形成波澜。试一下,看你们读得出读不出细节、波澜的味道,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开始,读——

生(齐读):送给谁了„„我哭着喊起来。

师:多么美妙的对话描写啊。继续我们的训练,(屏显:读美)很简单的一个话题,需要你们略作思考就发言,(屏显:试析这则寓言的表达技巧。)试析这则寓言的表达技巧。其实,刚才我们研讨的那四个字“三问三答”就是表达技巧。我再给大家四个字,其实者是你们一定会说的,这个故事“开门见山”,哎,一个表达技巧。好吧,同桌之间小声地议一下,每位同学都交流一下,看出了没有,可以说话了,互相说话。

生互说话,交流。

师:好吧,说起来,你看出的表达技巧。

生:我看出的表达技巧就是开头先问宙斯的价钱一个银元,赫拉的价钱更贵一点,然后,赫耳墨斯的价钱就马上掉下来了,这是两个大波,第三个波掉下来,然后显出赫耳墨斯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及地位。 师:你没说技巧,这就叫“波澜起伏”吧?这就叫做“对比鲜明”吧?对于“技巧”和说“内容”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分析课文的文章往往是说内容,而没有到它的作用上,没有到它的技法上。好,再说——

生:(无语)

师:有点难,就是要为难大家,所以,才要你们说。

生:(无语)

师:还剩十秒钟,没有人说,那就是老师的事了。

生:文章处处运用各种描写,有语言描写,有动作描写,还有神态描写,点明了人物的形象,

师:描写手法,运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表达技巧。说到点子上了。

生:故事开门见山,再通过与雕像者的对话,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鲜明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不说就不说,一说就一大套嘛!多好啊,对话描写,也是手法。好,刚才谢谢大家,老师也给大家讲,美妙的手法,(屏显:以神喻人

对话展开

心理刻画

白描手法

留下空白

叙议结合)以神喻人,大家看你们这个课文前面的导读语,它说了很多寓言的构思的角度

表达一个伊索的寓言,这一则寓言就是用神来比喻人的,写的是神,说的是人,寓言寓言,说的都是我们自己呀!再看一种手法,我一讲大家马上知道,对话展开 ,再一种手法,心理刻画很微妙,几次说到一个“想”字,还有的说没这个“想”字,“笑着问道”,难道不是写心理的吗?也是的。白描手法,只是简略地描写,而不是细腻地,处处都描绘到,我们所学的故事,一般都用白描手法。留下空白,这四个字,我们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呢?留下空白——

生: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雕像者回答后,赫耳墨斯的一系列动作就没有了,就直接告诉我们它的寓意。

师:这就叫做戛然而止,故事立刻收束,赫耳墨斯那种窘态,那种尴尬,留在外面,留在故事的外面,让我们去想像,这就是空白。空白是故事,是小说的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那么我们从整篇文章看,第一个故事是叙的,再加上一段话,是议的,从结构上看,叙议结合。但这还不够,最高妙的手法是,(屏显:最高妙的手法是:蓄势于前,急转于后

戛然而止,余味悠长)蓄势于前,急转于后,首先,不断地推进情节,不断地推进细节,然后骤然地来一个转折,那就是赫耳墨斯以为他的雕像会卖得很贵以后,人家告诉他,如果你买了那两个雕像,这一个就不要钱,送给你,一分不值。这叫急转于后,于是,戛然而止,余味悠长。同学们对这样一些技法有了一些印象,有了一些感觉,同样的你就能够用这些观点来分析其他的故事了。好吧,谢谢大家,给大家安排一个作业,分析第一句话的六种作用,这就是把我们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这句话有六个作用,作业交给你们的老师。好,这节课就学习到这儿,谢谢大家的努力。下课!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

第二篇: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这二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邯郸学步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成语故事二则》。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指导读准“邯郸”,并简单了解邯郸。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首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生字词。

2.说说你认识了课文哪些生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教师相机课件出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燕”在课文中读第一声,不要读作第四声;“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发现“燕”的字行特点,上部是“甘”。“姿、势”都属于上下结构的字,且上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姿”字上窄下宽,“势”字上宽下窄。

(3)采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次一姿”“执一势”。

三、再读课文,感悟道理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想,你对燕国少年有什么看法,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原来的技能。)

4.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位少年回到燕国后,回发生什么事?人们会对他说些什么?找几个同学演一演。

四、总结拓展,形成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邯郸学步这样的事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作业。

(1)把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成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回家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成语古事二则 邯郸学步

学走路

爬回去

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自己原来的技能。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装腔作势、滥竽充数。

2.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意,积累成语。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题解“竽”。 1.看图片,说成语。

师课件出示图片:老师这里有许多图片,你们能说出每个图片所讲的是哪个成语故事吗?这些成语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2.出示“滥竽充数”的图片,引出课题,并板书,生随师书空。 3.师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装腔作势、滥竽充数。

(2)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的道理。

4.理解“竽”。

师课件出示竽的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同时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断。

5.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滥竽充数姓郭腮帮装腔作势混水摸鱼排场脾气竽眼儿 2.指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先学后教。 1.根据自学指导进行先学。 师出示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说说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入齐宣王的吹竽队?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2)齐湣王即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逃跑了?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师深入桌间巡视。 3.后教。生汇报,师适时指导。

出示重点句:“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语来理解。(装模作样)

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的,不懂装懂的,以次充好的。

四、知明寓意。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呢?

(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寓言运用,巩固理解。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选择带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滥竽充数:

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 ②比喻以假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1.做买卖要按质论价,讲究信誉,不能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

2.不懂就不懂,不能在大伙儿里边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 3.班长小红谦虚地说:“这次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干出来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名而已。( )

4.德化南门农贸菜市场有一些经营者把烂鱼放到鲜鱼中滥竽充数,以高价格卖出。( )

六、拓展阅读。

在成语中还有个成语与“滥竽充数”的意思相近,你知道是哪个成语吗?师课件出示《鱼目混珠》,让学生自行阅读。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七、复述故事。

看《滥竽充数》的动画,复述故事。

八、作业:续写故事。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必三百人混 齐湣王:一一听之逃

第三篇: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

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词句,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2、复述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

就是我们要学习的27课寓言两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请听课文欣

赏(放课件)同学们认真听、 认真看。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二)自读自悟:

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

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自己当作这个人,来,自己试着

读读课文。

2、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一段读给小组的人听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

3、指名读文

(1)第一自然段:

A、你读得挺着急的,这个人为什么这样着急?请看课件(巴望禾苗快点长高)

巴望刚刚咱们了解了它的意思,是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这一段中还有那

些地方表现出他很希望?再读读看。(板书:巴望,着急)

B、指名答

(天天,你能读读这一句吗?)

(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到底长高了没有?这个人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

呢?太着急了,读)

(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谁再来读?谁上来把这个人的着急演一演?

C、齐读这一段

(2)第二自然段:

A、你怎么这样读“筋疲力尽”呢?(这个人太累了)你为什么这样筋疲力尽呀?

(因为着急禾苗快点长,这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B、虽然这么累,你看看他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怎么呢?(想着禾苗马上要

长高,心里高兴)

C、咱们一起来读读

(3)第三自然段

A、你为什么这样读?(喘气,很累)还有哪里可以看出这个人很累?看来这个

人累极了,你怎么还笑着读呢?(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所以,他虽然累坏了,但还说自己的力气“总算”没有白费!认为自己这么做对极了!

B、你能试着读读吗?

(4)第四自然段

A、这么着急的结果是什么?(禾苗都死了)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太着急了:

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没有水和养料都死了。如果你是禾苗想说什么?)

B、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邻居,看到这幅情景,你想对他说什么?(禾苗要慢慢

长,急着拔只会坏事)对,禾苗生长都有它一定的规律,要慢慢的长,如果咱们不依照他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坏事,这——就叫做“揠苗助长”。

C、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事就像“揠苗助长”一样急性子办了坏事呢?(小

组讨论)

四、总结寓意。

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

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五 拓展

1 演一演。

2说一说。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农夫急拔禾苗枯死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初步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研读中明白寓意: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教学重点、难点: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解题

1、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谁能把题目读一读?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3、质疑:根据这个课题,你能提几个问题吗?板书:怎么等?等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了。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这些生词你会读吗?

(2)请大家帮忙为这些生字找好朋友。

3、再次解题:你们都已读了课文,现在你能用一句话解释一下课题是什么意思了吗?

三、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种田人守呀守,等呀等,结果呢?板书:庄稼全完野兔没来(课件出示句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

稼全完了。

(一)研读课文,知道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1、田里的庄稼怎么会全完的呢?请你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把它用横线划下来。

2、学习句子: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自由读读句子,看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交流预设:

(3)朗读指导:

A、谁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先自己准备一下,指名读。

B、你对他的朗读满意吗?那你能试一试吗?

C、寓言的朗读和其它课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它就好象在讲一个笑话故事,听老师来读一读。

D、谁还愿意读?

E、一天、两天、三天,从此他再也不出门劳动了,就在树桩旁傻等,让我们一起读,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4)小结:种田人整天什么农活也不干,也难怪,他的庄稼全完了!

3、学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板书预设)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二)研读课文,知道不能凭着运气生活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因为没有劳动,所以庄稼全完了,可是他整天都在傻等,怎么又没等到野兔呢?

2、读第一自然段,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窜是什么意思?笔直地向前跑,能叫窜吗?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窜就是没有方向地乱跑)

3、什么原因,野兔要这么慌乱地从树林了跑出来,四人小组想象野兔窜的种种原因。

小结:你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因为这些原因,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就撞死的可能性大吗?

4、种田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吗?从哪里知道?能给 乐滋滋换一个词吗?(喜滋滋、美滋滋、乐呵呵、乐哈哈、喜洋洋)

5、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

把他心里想的这句话读好吗?

6、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从捡到兔子的那天起,他便一直坐在树桩旁傻等(课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每天,他就是在那儿撞运气,可直到最后,他还是没又等到兔子。

7、学到这儿,你又明白了什么?(板书: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三)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如果你看见那个种田人,你会怎样劝他?找你的好朋友说说。

3、小结:靠碰运气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四、指导背诵

可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背,也可整篇背诵。

五、布置作业

板书预设:

野兔没来(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守株待兔

庄稼全完(不劳动不会有收获)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但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二,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

第三,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可以采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守株待兔》反思:

本课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第四篇:9 寓言两则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讲,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作品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 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是,寓言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五篇:《寓言两则》教案

2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看图片说故事题目: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出示)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寓言往往是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呢!也有人说:“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2.揭题板书“纪昌学射jǐ”,注意这个“昌字”,下边这个“日”比上边这个“日”要写的宽些。“纪”是个多音字,在这儿作为姓时要读“jǐ”?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知道这个故事大概是讲什么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感知大意,设疑读文 1.自读后词语检测: 妻子 梭子 虱子

眨一眨 开弓 放箭(做一做动作) 聚精会神 百发百中

2.纪昌是跟谁练习射箭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从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位射箭能手飞卫师傅一开始就教纪昌开弓放箭了吗?那是教他练什么? 交流:板书“练眼力”

设疑:这是为什么呢?练眼力与练射箭有什么关系呢? 3.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纪昌是怎么练眼力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三、比较学文,品读语句

1.一比知内容。自由读读这两段,想想,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交流板书:要求 过程 结果)师生划分层次。

2.二比明要求。

(1)飞卫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2)请你自己用心读读师傅飞卫两次的要求,发现什么?感受到什么?(板书:严格)

(3)指导朗读:你能用朗读,读出飞卫的严格吗?一起来读(老师听出来了这个师傅提出的要求很严格)

3.三比悟勤奋。

(1)纪昌又是怎样练习的呢?(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2)交流后让学生上台板书:(聚精会神 认真 勤奋 刻苦) (3)再指名有感情读。(点评) 4.四比说结果

师:纪昌在练习的过程中是如此的刻苦,如此的聚精会神,那么他练习结果怎样呢?(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针刺眼皮,眼睛不会眨一下,你想象得出吗?是啊,无法想象,多么夸张。这也正是寓言的语言魅力啊。(再读)

师:纪昌练到针刺眼皮,眼睛不会眨一下,用了两年的时间,那他是用了多久才练到小虱子在眼里就想车轮一样大?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文吧。

5.古文拓展。

原文中这样写道:(教师读原文)

出示: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注释:十多天过去了,虱子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这只虱子竟有车轮那么大。稍大一点的东西,就像一座座小山那么大。)

请你自己读读原文和注释,来说说他的本领。(板书“相当到家了”)

四、合作练习,尝试复述

1.同学们,我们通过比较阅读仔细地读了“练眼力”要求、过程、结果,感受了飞卫的严格.纪昌的认真刻苦。让我们按照这样的条理来回想这两次练眼力的经过。

2.你看着提示把这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给同桌听。(出示)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 师:有了故事情节的提示,我们能把故事说清楚。老师相信同学们回到家里按这样的顺序说给家人听,相信一定能说得更加通顺.流利的。

五、说写明意,运用积累

1.说一说。

勤奋练习眼力达到要求之后,飞卫又练开弓放箭。最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学到这里,你是否明白了其中的联系?把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说一句话。(划“学射”、“练眼力”)。

2.读一读。

是的,练眼力是射箭的基础。这正是飞卫对纪昌所说的。 出示: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齐读)

解疑:原来练基本功如此重要,所以课文把练眼力这一内容写得那么详细。

3.写一写。

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从寓言《纪昌学射》这只魔袋里取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来,请同学们拿起笔,结合自己平时学习的经验写一写。 出示:我要想学会 ,应该 。

(交流随机点评:——“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第一步很重要。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下功夫才能成大事。„„) 4.同学们今天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名人名言句子(出示) 布置作业:

1.你似乎看到了纪昌是怎样练眼力? 2.把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你父母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29.纪昌学射 练眼力

要求: 严格

过程: (学生板书:刻苦 认真 聚精会神 „„) 结果: 相当到家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出示课题)扁鹊治病。看看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2.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3.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恒héng(恒心),另一个读音huán)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髓——随——隋„„)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出示)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

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出示)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骨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五、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3.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想对蔡桓公说?我想对扁鹊说?(自由练笔)出示

六、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生字词

2. 把这两个寓言故事告诉你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皮肤(可治)

毫不在意 皮肉(能治)

装作没听见 肠胃(还能治)

满脸不高兴 脊髓(等死)

奇怪

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

上一篇:儿科医生名单范文下一篇:儿童合唱歌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