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两则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人生寓言两则范文

《人生寓言两则》教案

《人生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八、教学反思

《人生寓言(节选)》知识点梳理

第3课 人生寓言(节选)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嬉xī戏 风韵yùn 慷慨kǎi 金窖jiào 抢劫jié 泯mǐn灭 禀bǐng告 厄è运 掳lǔ 皎洁jiǎo 险象迭dié生

2.解释下列词语。

(1)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2) 闲适:清闲安适。

(3)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4) 泯灭:丧失。

(5) 厄运:不幸的命运。 (6)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7)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8) 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不断地发生。

二、重点句子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 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三、文学(文体)常识

1.《人生寓言》选自《周国平文集》,作者是当代著名诗人、哲学家(称谓) 周国平(人名)。2.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第二篇: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伯乐相马》、《鲁王养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3个生字,读记:“伯乐相马、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两个小故事。

2、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寓言故事和其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过渡:是呀,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所以,今天谁能弄清每则寓言说明的道理,谁就是我们班的阅读高手。

过渡: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快乐读书屋里的文章,下面我们就用阅读寓言的方法来独立阅读这两则寓言。

a、了解故事的内容

( 寓言的寓意蕴含在故事之中,如果忽视了故事的内容,难免会对寓意有所曲解。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寓言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b、理解寓言的寓意

(我们在理解寓意时,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本身。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是羊丢了就要修羊圈,而是要让我们明白,在犯了错误或受到损失之后,要及时想办法应对和解决问题,以免以后再受损失。)

c、思考它的现实意义

理解寓言要重视寓言的现实意义,思考它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对于寓言的阅读方法,同学们有不懂的嘛?下面我们先来读书自学第一则寓言:伯乐相马。

3、这个文题谁会读?读了文题,你知道了什么?伯乐是谁?相什么意思?马指什么?

二、初读感知

1、指生分段读课文,订正字音“一匹”、“抚摩”

2、想一想自己从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三、理解课文

1、汇报交流,体会寓意

A、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B、体会寓意: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2、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你是伯乐,你会怎样对待千里马?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自学理解

用学习第一篇寓言的方法,自学第二篇寓言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2、说说生活中没从实际出发,导致事与愿违的事例。

3、让鲁王用养鸟的方法养鸟,改写鲁王养鸟的经过与结局,

五、总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作为千里马的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努力表现自己的优秀;既然用养人的方法养不活鸟,那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不同的人、事、物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投其所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六、检查识字

1、卡片认读生词,讨论记字方法

2、给认的字注音;

3、用形近字组词 。

七、布置作业

1、把两则寓言讲给家长听,告诉他们寓意。

2、积累四字词语或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伯乐相马 鲁王养鸟

千里马常有 用供养人的方法养鸟----鸟死

伯乐不常有 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篇:寓言两则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

|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成语故事二则》。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指导读准“邯郸”,并简单了解邯郸。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首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生字词。

2.说说你认识了课文哪些生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教师相机课件出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燕”在课文中读第一声,不要读作第四声;“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发现“燕”的字行特点,上部是“甘”。“姿、势”都属于上下结构的字,且上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姿”字上窄下宽,“势”字上宽下窄。

(3)采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次一姿”“执一势”。

三、再读课文,感悟道理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想,你对燕国少年有什么看法,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原来的技能。)

4.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位少年回到燕国后,回发生什么事?人们会对他说些什么?找几个同学演一演。

四、总结拓展,形成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邯郸学步这样的事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作业。

(1)把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成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回家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6 成语古事二则

邯郸学步

学走路

爬回去

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失掉了自己原来的技能。

第四篇:27、寓言两则

木耳小学水梅霞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重点】

认知生字。

【难点】

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儿歌、古诗。但你读过寓言吗?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7课的两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1、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7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习我会认的字。(结合词语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寓言、焦急、 喘气、一大截、窜出来、碰撞、木桩、彼此、锄头

‘ 3、学习方法:老师领读(学生重点认读红色字)

4、学习我会写的四个字:守、焦、费、望

⑴ 分析结构

⑵ 组词练习、仿写。

【设计意图:感知课文,学生我会认与我会写,积累字词】

三、学习《揠苗助长》10

1、感知课文

⑴ 快速浏览课文

⑵ 图片播放,说说故事内容,议一议,说说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

2、归纳《揠苗助长》的寓意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讲故事内容,议一议三个环节,学习寓言,理解寓意】

四、快乐阅读10

朗读阅读课本88页--93页。

要求: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画一画。

【设计意图:快乐阅读,积累知识】

五、小练笔10

如果禾苗要向那位种田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你将怎么说?

【设计意图:练习写作,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字词(课件) 3

寓言、焦急、 喘气、一大截、窜出来、碰撞、木桩、彼此、锄头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7

1、教师范读《守株待兔》。

2、学生看图大声朗读

3、学习我会写的五个字:丢、算、次、桩、肥

⑴ 分析结构

⑵ 组词练习、仿写。

【设计意图:感知课文,学生我会认与我会写,积累字词】

三、学习《守株待兔》10

1、感知课文

⑴读《守株待兔》,你觉得这个种田人的想法怎样?

⑵结合图片,说说故事内容,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吗?

2、归纳《守株待兔》的寓意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讲故事内容,议一议三个环节,学习寓言,理解寓意】

四、快乐阅读10

朗读阅读课本94--98页。

要求: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画一画。

【设计意图:快乐阅读,积累知识】

五、小练笔10

同学们,种田人整天守着树桩,庄稼全完了,可是他却全然不顾,还坐着傻傻等待,如果你此时此刻从他的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点什么?请写一写。

【设计意图:练习写作,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起因经过结果

巴望拔高禾苗禾苗枯死

焦急筋疲力尽白费力气

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

撞死不劳而获

白捡

坐等一无所获

全完

第五篇:9、寓言两则

必用材料:

1、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 寄予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锋利。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是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3、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式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乐专辑。

选用材料:

1、神话:是写神灵、妖魔的故事的,是人们构想的故事

寓言:有一定寓意得,能从浅显中告诉人们一定深意的故事童话:最简单的说,就是王子公主的故事

传说:流传下来的故事,像《女娲补天》,虽然是带一些神话色彩的,

但是,它主要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女娲造人)的想象,

是流传下来的故事

成语故事:只有中国古代有的,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成语,成语中

又有一定含义„

2、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

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3、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 等。

10、惊弓之鸟

必用材料:

1、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2、更羸人名。古代非常有名的射箭能手。

3、魏国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国君姬姓魏氏。

选用材料:

1、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2、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3、小国尚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秦国沦为附庸的卫国外都先後被七国所吞并。

上一篇:日志模板免费范文下一篇:日语中疑问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