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024-05-20

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精选11篇)

篇1: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是青年性,青年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们主体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消解,社会许多群体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稳定性”,“族”和“奴”现象正是典型表现。

就业压力剧增及引起的就业焦虑成为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近几年就业压力表现出常态化导致就业焦虑泛化。

这种焦虑、情绪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中,甚至影响到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这种现象主要来自于种种“听说”,自己并未亲身经历,反映出学生们心理的脆弱。

篇2: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对发展给予政策扶持

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的发展差距是形成“蚁族”的重要原因。若中小城市加强建设,改变其技术薄弱,工业化落后等弱点,实行技术和制度革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和创业平台,同时实施一系列优惠和鼓励措施,提高待遇,落实社会保障,就能吸引“蚁族”在此就业创业。

3、适时提供政策扶持,加大保障力度

例如,推出创业基金、福利救助资金等政策以及失业保障等。同时,维护和保障公平的竞争机制、信息资源分配机制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4、高校要减慢或适时暂停扩招的步伐

篇3: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英语学习,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具体措施

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现象

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现象是指学生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期阶段那样稳步前进, 而是处于一种进步极慢、甚至停滞的徘徊状态。这种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而又亟待解决的难题。正因为如此, 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中外学者的关注。笔者在研读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在此谈一下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二、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笔者曾在我校三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分别选择一个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三个班级178名学生中, 认为到大学后英语不再进步的高达79%, 而且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方面都有所表现。引起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 从调查问卷中得到的信息来判断, 我认为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停滞不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满意的为39.8%, 基本满意的为41.5%, 其余的为不满意。学生反映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上课溜号现象时有发生。

2.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在情感因素中, 兴趣和目的是比较突出的两大因素。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69.8%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 72%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迫于将来工作的需要, 73.5%的学生是迫于期末考试过关和过级的需要。这三种情况都属于被动地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的被动性是产生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现象的又一重要原因。

3.不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在课后的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主要背单词, 他们学习单词不是通过阅读课内外文章, 即通过语境习得, 这是学习方法上的失误, 这种学习方法不但对单词记忆不扎实, 而且不会用, 致使写作能力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4.没有充分利用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我们现在学习英语的环境比以前要好很多, 英语广播、英文电影、电视英语频道、MP3、英文书籍和报纸等都是我们随时可以利用的资源。问题不是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而是学生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语言环境。

三、突破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现象的主要措施

1.改善课堂教学

要改变学生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的状况, 提高学生对老师上课的满意度, 降低基本满意度和不满意度, 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方法入手。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必须刻苦钻研业务,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要有勤于探索的精神, 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尽力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外语的学习方法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因人而异, 因此, 下面介绍的方法仅供参考。

(1) 加强听力练习

英语听力是许多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因此, 急需加强这发面的训练。可供采用的方法有:

①看英语电影。这是提高听力的有效途径, 因为电影图像中的视觉支持, 使听力理解变得更为容易。

②坚持听英语广播和英语讲座。学生应收听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节目, 难度要适中, 太简单或太难都不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

③收看电视英语频道。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的节目丰富多彩, 有“News Report新闻报道”“Culture Express文化快车”“Dialogue对话”等。这些节目内容贴近我们的生活, 因此, 也使听力理解变得容易。

④听MP3, 做一些与大学英语学习有关的听力练习。

需要强调的是, 收听收看英语节目和做听力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要你持之以恒必有收效。

(2) 提高说的技巧

①大声朗读或背诵。

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相关的文章, 不需正式的翻译。这种方法不需要背诵长文章, 只要选一些3~5分钟的经典短文或英语新闻, 反复听、模仿、朗读和背诵就可以了。

②看原版电影。

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 英文原声电影在我国随处可见, 电影可以把学习者带入一个“真实”的语境之中。而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观看原版电影,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依存关系。

③与外教经常“亲密”接触。

许多成功英语学习者认为, 学语言的关键就是模仿, 和外教接触时间长了, 对他们的语音语调, 还有一些特殊用法, 以及反映英语文化特点的一些幽默, 就自然而然地会了。所以, 一定要和外教经常“亲密”接触。

(3) 加强阅读训练

①在阅读中记忆单词。

大量阅读课内外文章, 在丰富有趣的语言环境中记忆单词, 这样既有助于记忆, 也有助于对单词用法的掌握, 只有掌握了单词的用法, 才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②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础。阅读, 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巩固语法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从而写出漂亮的文章。

③阅读的内容。

现在学习外语的资源很丰富, 阅读材料也多种多样。笔者建议学生熟读大学课文, 因为这些课文都是从原版书籍和报刊中精选的, 整体上适合大学生学习。此外, 还应该阅读一些适合个人水平的英文报刊和英文原版书。

(4) 加强写作练习

除了大量阅读提高写作水平外, 能坚持写日记或周记, 练习写命题作文, 阅读或背诵一些范文, 这些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英语学习的停滞不前现象是长期以来令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倍感困惑的问题。本文旨在使这些学生摆脱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的烦恼, 提高他们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使外语学习不再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 从而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凤春,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

篇4: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学生;石化;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1 引言

上世纪的70年代,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确立了interlanguage 这一概念,这是因为Selinker发表了名为Interlanguage 的论文。所谓中介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语言系统, 该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它随着学习者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次系统’的发展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输入量的增大也不能改变中介语停滞不前的状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和现象。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呈现“层次多”、“来源广”和“基础差”的特点,笔者发现高职学生在使用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甚至有时会出现固化现象,石化因其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广泛性而成为高职外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 本文对高职学生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旨在探索能防止、打破语言石化,彰显高职教育属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 高职学生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据笔者观察,高职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中介语石化。尽管中介语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研究地位,然而国内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特别是高职学生中介语石化的研究还是刚起步,笔者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言僵化现象进行成因分析。

2.1 学生未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机会

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已经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的原动力, 已然成为英语习得过程中持续的驱动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 二语习得过程中其他因素的产生都是以动机为前提。如果一个学习者缺乏足够的动机,即便其具有很强的语言天赋,也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近年来,高校日益扩招使生源趋于大众化,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与本科生相比更加多样化,绝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具体到英语学习上,不少高职高专的学生属于学困生,距高等学校英语能力B 级考试的词汇要求相差甚远。在英语学习方面,求知欲和上进心严重不足,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计划,无法持之以恒地坚持英语学习,这样英语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上述的原因反过来挫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不少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还属于学困生,他们的英语学习策略仍重复着中学阶段的模式,背单词和做习题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学习方法,很少有英语现场交际及场景英语交流的有效学习策略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这门课程的兴趣。

2.2 语言习得过程中缺乏纠正性反馈以及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新错误出现,再次纠正新错误,直到最后不断接近目的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的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使他们的英语水平能够不断进步。再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太高,无论书面表达还是口语表达,出现错误的频率都比较高。所以,纠正性反馈是高职英语课堂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用语言和标准语言之间的差距,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错误,学会英语的正确表达方法。然而,事实上,高职学生们在其错误被纠正的同时,自己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甚至在一些高职英语老师看了,纠正性反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大于其积极影响。另外,部分高职英语教师认为课堂上的纠正性反馈还会影响课堂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高职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缺乏纠正性反馈。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纠正性反馈,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汉语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机械地地运用到英语语境中。这样,中介语石化现象就产生了。例如:

(1)时态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语法中时态的使用与英语语法中时态的使用相差甚远。汉语主要通过添加补助词手段来表达不同的时态概念,而英语时态的变化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变形。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时态混淆,不能准确使用时态是高职学生常见的问题。

e.g. 昨天,我们听了一场报告。We attended a lecture yesterday.

现在,我们在听一场报告。We are attending a lecture now.

明天,我们要听一场报告。We will attend a lecture tomorrow.

(2)语态

英语被动语态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而汉语被动语态只是通过“把”字句或者“被”字句来体现。因此,不少高职高专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被动语态。

e.g. 這个问题今晚解决。This question will be settled tonight.

(3)代词的使用

在英语的表达中,代词使用更加频繁和灵活。而汉语更加注重意义的表达。

e.g. 他把手放进口袋。He puts his hands into his pockets.

2.3 高职英语教师的过渡语中某些不地道或不合适的语言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早已是各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了。可是,高校扩招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超负荷工作,繁重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着参加学术交流,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并不能满足高职英语学习的要求。

3 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都不是非常乐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英语学科教学带来了许多尴尬, 生源多样化又对高职英语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有了明显的下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高职英语老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语法还是处于初中水平,学生基本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高职英语课程沿袭高中英语和仿照大学英语的基本教学模式,没有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再加之,由于师资不足,高职英语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能够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些无疑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探寻符合职业教育属性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与新手段,从而不断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改善英语学习策略,与此同时,高职英语教师要坚持大量实用有效的英语输入,减少母语负迁移。目前,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条件已得到了不少的改善,如,通过互联网获得语言输入,使得学习者随时可以接触到目的语。另外,高职英语教师在选择语言输入材料时还应兼顾职业教育的属性,英语教学时要坚持“以未来职业为导向,以英语应用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类似于求职、采访等语言功能性较强的教学活动; 这样可以使学习者置身于模拟的语言环境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语言习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3).

[2]范岳宏.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纠正性反馈与学生接纳[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3).

[3]耿晓华,汤磊.中介语理论浅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4]弓青峰.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9).

[5]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

[7]Selinker,L.Interlanguage.IRAL,[M].Reprinted in J.C.Richards.1984.Error Analysis: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31-54). London& New York: Longman.10:209-231.

作者簡介

伍宏捷(1978-),女,陕西省韩城市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现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人文教学部英语教研室讲师,从事二语习得,外语教学方法、英美文学等问题研究。

作者单位

篇5:大学生族化生存现象产生的原因

2、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3、消费特征:消费观念超前,但大多处于一线城市,受工资压力及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影响,消费能力有限,精打细算。

篇6:不平等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维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不完善。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如宪法第48条明文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劳动法》第12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22条都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的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显得比较“软弱”,而且缺乏可操作性。宪法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男女平等问题,而没有违宪追究的相应规定,所以这些违宪行为可以逍遥法外,不受追究。《劳动法》等法律虽然规定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是涉及到一些具体可供实践操作的内容如如何监督、限制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对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如何追究责任等内容则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这导致企业滥用私权而无人过问,女职工告状无门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市场竞争导致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一是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下岗职工人数激增。而农业部门由新增就业机会主渠道变为排斥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产业的城镇劳动力形成竞争关系,而且产业结构变动愈快,技术结构更新愈快,形成的结构性失业人数就愈多。二是为了提高国企运营效率,许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停产、转产、破产、兼并重组,大量国企冗员下岗失业。三是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迅速“资本深化”的过程,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正在减弱。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资本资源长期相对短缺,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追求,而企业启用女性,其成本相对男性要高。加上女性在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上往往不及男性,启用女性使资本利润率相对降低,所以,女性难免面临就业困境。

第三,社会对女性就业支持缺乏力度。一是部分决策层缺乏坚定的、性别平等的正确政策理念。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矛盾,政策决策层以传统的“性别分工”和对妇女儿童的“关爱”为理论支撑,欲以减少妇女劳动力供给来解决就业压力的倾向已非常明显,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阶段就业”、妇女回家”难保不被一再讨论,“妇女回家”、“阶段就业”话题依然沉重。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对妇女就业的态度,对男性就业起了促进作用,对女性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尽管中国妇女在实现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其角色责任已由“主内”变成“主内亦主外”,但男性的角色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的性别角色态度和性别角色期待仍是传统的。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主的社会,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象是必然的。

第四,女性生育负担、家庭负担沉重。有关调查发现,哺乳期内女工两年所创利润仅为同年龄、同工种、同级别男性的三分之二。而社会对女性生育又缺乏有效的保障和补偿。这样一来,任何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或公司,在优胜劣汰中都会把处于育子繁忙期的妇女作为下岗的首要人选。同时,女性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一是表现在繁重的家务劳动。女性在日常起居、照顾家人、操持家务等方面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二是表现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丈夫羽翼未丰时,渴望并且全力辅佐丈夫出人头地,一旦丈夫功成名就,又诚惶诚恐,时刻担心夫妻感情的擅变和家庭的解体。这种精神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女性就业竞争力,制约了女性的就业发展。

第五,女性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女性在文化技能、知识层面上不及男性。在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领域中,除失学女童的比例高于男童之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各种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都基本上是男性高于女性,而且是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男女相差的比例越大。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且受教育的时间短,无法达到社会需要的有较高文化并具有一专多能的人才标准,造成了女性在高层次职位及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远远低于男性。二是女性对男性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观念。大部分女性不能正确认识当前普遍存在的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以致产生了社会认同心理,认为既然女性整体水平的确比男性差,就业又是这样困难和不平等,而社会又给我们“性别分工”的定位,何不接受这样的“关爱”呢?因此,很多女性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平等就业的权利。三是女性择业观念落后。女性在初期选择工作时往往不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愿意从基础做起。另外,一些女性结婚之后,衣食无忧便不再愿意工作;很多女性往往更愿意做一些助理性的工作,比如行政、人事、秘书等,而从事这些职位的工作,对于日后能够成为决策者的机会往往很少。

男女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随着新形势下就业矛盾的越来越突出,妇女就业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截至底,城镇登记失业率己达到4.0%(据测算,我国社会存在的隐蔽性失业超过1000万人。)以上。[1]而下岗失业者中,下岗女工占到了下岗职工的大多数。女性就业之所以更为严峻,固然与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妇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依然存在、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待提高等密切相关,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女性在就业上没有享受到与男性平等的权利,简单地说,就是男女就业不平等。这种男女就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业机会不平等。一是就业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就业机会减少。目前很多就业招聘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限制。在一些大型招聘会中,几乎有近一半的单位提出了性别要求,“只招男性”往往成为一些单位招聘的最基本条件。正是由于这些就业不平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女性就业的被拒绝率远远高于男性。二是年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致使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加上下岗女性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使下岗女性在寻求再就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下岗后能够再就业的仅占下岗女职工的极少一部分。虽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女工再就业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促使部分女工重新就业,但因再就业工作不稳定,薪水微薄,医疗、养老欠保障,老板的性骚扰等问题,令不少再就业的妇女陷人尴尬、苦恼和无助之中。三是女性获取高层次职位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从总体上看,女性在智力型职业中的比例小,在体力型职业中所占比例大。在智力型转变的职业中,女性就业比例仅为男性的50%。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女性仅占总数的11.8%,男女比例将近9:1。

第二,就业薪酬不平等。也就是男女同工不同酬。应当说,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从世界范围看,职业妇女比男性工资平均低约三分之一。在我国某些地区,虽然男女之间的收人差距有缩小之势,但就全国水平而言,男女同工不同酬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统计,近间,在业女性的经济收人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男性收人的差距却明显拉大。

篇7: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欲望的自我节制。作为个人只能通过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来实现;作为社会则是通过加强社会控制来实现。中共中央在去年9月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8个方面、40个条目,规定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根据《纲要》提出的道德建设目标,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民俗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和社区(校园、企业等)文化环境。同时,在全社会认真宣传、贯彻《纲要》。特别要认真宣传、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基本做到家喻户晓,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尤其要成为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爱国”可以说是公民道德最高层次的要求;“守法”则是公民道德最低层次的要求。“爱国守法”也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的具体化。“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基本道德规范。“勤俭自强”是公民自处、对待生活的道德规范。“敬业奉献”是公民对待职业的道德规范。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一定要倡导并教育新世纪的大学生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学校利益和国家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倡导把个人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反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一定要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学校和同学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一定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一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大力倡导以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勤俭朴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篇8:论“何其芳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环境的促使

何其芳自幼喜爱文学, 文学带给他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和纯粹而珍贵的美的感受, 反过来, 现实的丑陋又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文学的亲近和对现实的隔膜。他早期的作品感情真挚, 意象优美。无论《预言》、《燕泥集》还是《画梦录》无一不是用精致的语言、圆润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正如何其芳在《燕泥集·后话》里所言的那样“我现在仿佛是一只燕子……凭吊着过去的自己, 让我重又咀嚼着那些过去的情感……仿佛拾得了一些温柔的白色的小花朵, 带回去便是一首诗。”[3]

何其芳的作品以精致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 抒发着少年的情怀。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的感情和美的世界, 它与现实社会是隔膜的。在战争的边缘, 每一个关心社会的人都会对时局有所思考, 有所忧虑, 但是何其芳却依然把自己关在孤独里, 沉浸在对艺术世界的跋涉之中, 对外界世界基本是不闻不问。

1935何其芳年从北大毕业后到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教书。那时候的他一开始面对社会现实, “对于人间的不合理”, 他已“带着一种个人主义者的愤怒去非议”[4]写了散文集《还乡杂记》。1938年夏何其芳到达延安, 在延安这个四处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圣地, 何其芳不可能不受到感染, 因而作品内容不可能不有所变化。由于作者受一时的情绪感染, 缺乏对新生活的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作品难免会流于表面化, 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涵。“当我的生活和我的思想发生了大的变化, 而且是一种向前迈进的变化的时候, 我写的所谓散文和杂文却好象在艺术上并没有什么进步, 而且有时甚至还有些退步的样子”。他对此也作了分析:“一个平凡的人, 当他的生活和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变化的时候, 他所写的东西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不是他很熟悉的, 显得幼稚和粗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5]

同时, 何其芳长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 由于工作性质的局限, 即便是投身于火热的斗争, 也不能使他深入地接触普通群众;即便身处前线, 他也是在政治部而不是去参加部队生活和战斗行动, 当他回到延安以后, “翻开材料簿, 硬把它写出来, 这自然更成了强弩之末, 写得难免兴味索然”。繁忙的公务, 挤占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个富有创作的生命力的作家, 也许他最需要的条件不过是写作的时间而已”[6]。事实上, 何其芳早期写的那些散文, 是在大学期间有较多空余时间下完成的, 因而他能够从容的进行创作。到达延安之后, 他成了一个忙碌的人。1956年夏天, 何其芳在北京住院期间曾对陈荒煤发“牢骚”:“为什么我们两个老是分配到行政工作岗位上, 不能搞一段时间的创作”[7]。何其芳的“牢骚”, 正道出了繁重的公务使他没有充裕的时间从容的创作他“刻意画梦”式的散文。

片面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也是促使“何其芳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抗战初期, 为着写报告, 我到前方去走了一趟, 但很快地我对于搜集材料起了反感。这反感使我走到另一个偏向:我认为每一个人写出他所看到, 他所想到的中国, 尽管是一个角落, 也就可以证明革命必然会到来, 而对于新社会是有利的”[8]。也就是说, 何其芳主张“写熟悉的题材”, 但这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他不得不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创作观念。

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 何其芳从狭小的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 所以何其芳的创作内容也由过去的个人情感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到达延安之后, 由于延安特殊的环境以及何其芳本人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客观环境的压力和自我的迎合调整适应之下, 使得他的创作发生了变化。

二、个人自我角色的认同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 (self) 是一种社会结构, 其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我”通过与社会、他人的互动来确认、定义“我是谁”。当然, 这个“自我”确认的过程, 既有外界的强迫性和制约性, 又有个体内在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一方面个体对社会进行有意识的重建或修改, 另一方面社会也会对个体进行重建或修改[9]。

何其芳的创作过程其实也存在着一个自我角色的认定过程。大学毕业前的自我角色为感伤的青年, 因而关注的是纯熟隐秘的个人内心情感;大学毕业到去延安之前这段时间, 何其芳的自我角色定位为知识分子, 所以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姿态关注社会现实;到达延安之后, 尤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 何其芳的自我角色定位为文艺革命战士, 是以“战士”的身份用“文艺”的武器来参加“革命”的。何其芳这一自我角色的转变过程促使了他的创作发生了变化。

何其芳出自幼在封建专制的环境下成长, 造成他的孤独、忧郁的性格, 这限制了何其芳人际交往和认识外界的能力, 更影响了他独立坚定地主体精神的形成。当受到现实社会打压的时候, 他不是去反抗而是通过文学的方式逃避、隐忍, 他把自己锁在文学的世界里, 在那里寻找自我感情的寄托和安慰。大学毕业以前, 尽管他有过多地求学的经历, 但忧郁、内向的性格使得他不愿接触外面的社会, 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现实的磨练, 更多的是沉浸在个人文学的天地里, 社会现实的丑陋更加促使他在文学的世界里编织自己的梦想。由于何其芳自幼深受中国古代诗词尤其是晚唐五代冶艳精致诗词的影响, 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唯美的色彩, 无论是他在上海学习新月派时期的诗歌还是后来的《燕泥集》、《画梦录》、《预言》都更多的是以精致的语言、圆润的艺术手法、优美的意象来表现个人内心的独白和情感, 以至于晚年的周扬还说他是“资产阶级唯美作家”。

莱阳任教期间, 何其芳在返乡的过程中目睹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他以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身份写下了《成都我把你摇醒》。他还根据这次回乡的经历写作了《回乡杂记》这一反映社会现实苦难的散文, 此时的何其芳逐渐放弃“孤独和冷漠”, “充满了信心和希望”[10], “再也不忧郁地偏起颈子望着天空或者墙壁做梦”, “最关心的是人间的事情”[11], “情感粗起来了。它们和《画梦录》中那些雕饰幻想的东西是多么不同啊”[12], 他的散文风格开始变化。1938年当何其芳听说周作人“附逆”的消息之后, 当即写下了《论周作人事件》一文, 对周作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长久地脱离了时代和人群的生活使他胡涂, 使他胡涂到想在失陷的北平继续过舒服的日子”[13], “对于周近几年来那种胡涂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是应该攻击的”, “‘宽厚’也应该看对什么人, 对于我所憎恶的人物, 我不能‘宽厚’”[14]。由此可见, 何其芳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定使得他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内容开始发生变化, 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到达延安后何其芳开始了另一种角色的生活。面对延安新的生活, 何其芳对自己的过往产生了怀疑, 他意识到:“应该接受批评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这个进行着艰苦的伟大的改革的地方”。他自愿地放弃了对解放区现实世界怀疑与批判的权力, 并写下了真诚讴歌延安解放区的散文《我歌唱延安》。不久他奔赴前线, 写作了《日本人的悲剧》、《一个太原的小学生》、《七一五团在大青山》、《老百姓和军队》等报告文学, 由于不熟悉这一领域, 他对这些作品并不满意。一方面他想成功转型为解放区新生活的歌唱者, 另一方面又想“完全告别”“过去的那种不健康不快乐的思想, 而且象一个小齿轮在一个巨大的机械里和其它无数的齿轮一样快活地规律地旋转着, 旋转着。我已经消失在它们里面”[15]。这一时期的何其芳自我角色的认定是革命战士, 这一时期的创作在审判旧我的同时讴歌光明, 因而他的创作发生变化也是难免的。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 何其芳受党的委派于1944—1947年先后两次去重庆宣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革命文艺路线和做文艺界的统战工作。在重庆工作的这段时间里, 何其芳的角色认定是党的文艺政策的执行者, 在此期间写有《关于现实主义》等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观的文艺理论的文章。何其芳党的文艺政策的执行者的角色认定, 使得他不得不遵循革命文艺观进行创作, 1944年9月他创作的《笑话》在艺术上已经是非常幼稚的政治宣传诗了。在延安和重庆期间何其芳开始创作一系列嘲讽和暴露国统区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问题与真诚讴歌革命将领的杂文、报告文学, 并且在写作中自觉地放弃了创作《画梦录》时的审美精致与意象营造。文艺理论的研究也会影响到创作, 何其芳本人也说过“由于更多地写了一些议论文章和做了一些别的工作, 我的头脑就习惯于逻辑的思考, 形象的感觉逐渐衰退了而显得幼稚和粗糙。这就是说他还需要成长和学习的时间。在那些时候由于否定了过去的风格而新的风格又还没有形成, 由于否定了过去的艺术见解而新的艺术见解又还比较简单, 只是强调为当前的需要服务, 只是强调内容的正确和写得朴素、容易理解, 而且由于没有从容写作的时间常常写得太快太容易, 这也是一些原因”[16]。

总之, 进入延安之后的何其芳由于其革命文艺战士和党的文艺政策执行者的角色认定, 使得他的创作以杂文和报告文学为主, 抒情散文逐渐萎缩, 政治热情与思辨色彩增强, 取代《画梦录》唯美艺术风格的是解放区文学的通俗易懂。

三、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的影响

何其芳大学毕业之前, 尽管国内战乱不断, 由于何其芳长期生活在校园里, 他的创作因而很少受到社会上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的影响, 因而他能够按照自己的艺术标准进行自由创作。由于何其芳的文学资源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深受唐五代冶艳词的影响, 因而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多体现为一种唯美的艺术风格。1935年何其芳从北大毕业以后开始走向社会,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全国上下都在为抗战服务, 文艺也不例外。文学创作同样肩负起民族救亡的使命, 唤醒民众参与到民族救亡的运动当中, 文学创作的内容不得不发生变化, 又由于普通大众的欣赏水平的限制, 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得不采用相对比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以及艺术形式, 作家老舍曾经采用“大鼓词”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参与抗战文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宗旨也是为何其芳所接受的, 因而何其芳的创作发生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 何其芳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反复地说着那些感伤、脆弱、空想的话呵。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值得那样的缠绵悱恻、一唱三叹呵”[17]。由此可见何其芳是非常自觉地服膺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 自愿抛弃了旧有的诗歌创作传统和经验。“我原来并不写什么理论批评文章, 在1942年延安整风以后, 由于工作需要, 由于想宣传毛主席的文艺思想, 才开始写一点理论批评文章 (当然, 宣传得并不好) 。”同时, “写文章时希图有自己的见解, 甚至写解释毛主席的文艺思想的文章也希图有所发挥。”[18]这是何其芳的心愿, 也是他自到延安后所从事的文学批评的特色。何其芳本人则是一个传统思想较为浓厚的知识分子, 曾受到毛泽东多次接见, 对他而言毛泽东的接见不能说是“恩宠”, 至少他是发自内心的对毛泽东的佩服, 因而接受毛泽东的文艺观对他来说也就有种发自对革命的“臣服”。纵观何其芳以后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甚至于文学研究都是按照毛泽东的文艺观进行的, 这也是那一时代作家尤其是解放区作家的共性, 也是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所致。

因而何其芳的创作变化跟当时的特定时代环境下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有着重大的关系。何其芳本人深受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影响, 传统思想的因袭较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独立自由思想在他那里表现的不太明显, 因而缺乏一种独立意识, 比较容易依附于某一集体, 以至于他的创作比较容易受到时代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的影响。

总之, 所谓“何其芳现象”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之所以在何其芳这里表现的比较典型, 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时代环境的原因, 面对不同的时代, 作家的自身经历和时代的要求等促使何其芳的创作发生相应的变化;作家在不同时期的自我角色定位的不同, 要求作家以不同的创作来完成角色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时代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的影响, 尤其是何其芳这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而缺乏独立意识的作家, 相对更容易依附于某一集体, 因而他的创作也就更容易受到时代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的影响。也正是在以上几种原因的促使下, 使得何其芳的创作出现了现代文学史上典型的“何其芳现象”。

参考文献

[1]何其芳.何其芳文集, (卷6)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27.

[2]应雄.二元理论、双重遗产:何其芳现象[J].文学评论, 1988, (6) .

[3]何其芳.何其芳散文集, (卷2)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182.

[4][11][12][13][14][17]何其芳.何其芳文集, (卷2)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128, 129, 130, 159, 163-165, 254.

[5][16]何其芳.何其芳散文集.序 (六)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131.

[6]何其芳.何其芳文集, (卷5)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362.

[7]何其芳.文学艺术的春天[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4:52.

[8]何其芳.何其芳文集, (卷4)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4.

[9]赵静, 王莉萍.认同的三种理论取向概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 (12) .

[10][15]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答中国青年社的问题:“你怎样来到延安的?”[J].中国青年, 1940-2-10.

篇9:错误重复现象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学生的答题书写习惯不良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表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很不理想,他们很苦恼,老师也替他们着急,并且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后来看到了他们的试卷终于找出了原因:这些学生是因为在考试中犯了平时犯的错误而造成丢分,他

们犯重复错误与他们平时做练习时的答题书写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平时做练习时书写过于简化、不完整、不明确,例如,有的学生把“细胞”写成“C”;把“双缩脲试剂”写成“双缩尿试剂”等。长此以往,养成了不良的答题书写习惯,并且把这个坏习惯带到了考试中,试题答案缺枝少叶、错字连篇。批卷老师在批卷时,肯定严格审卷,对于不规范、错误的书写必然判定为错误,所以,考试的分数低也是必然的。由此可见,规范的答题书写习惯是学生避免错误重复现象、提高成绩的必需习惯。

原因二:受自身思维定式的影响

思维定式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都会碰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人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中,在人们的大脑里逐渐形成的思考、分析事物的习惯,它对人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思维定式的作用具有两面: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它的积极作用是可以帮助人们省去许多探索问题的步骤,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它的负面作用是使人们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不自觉地运用原先的思维方式,不加思考地去解决貌似相同的问题,结果往往是错误的。例如,遗传学内容中计算父母是白化病携带者(Aa×Aa),后代是携带者的概率时,答案是1/2,但是,如果在题干中告诉学生后代表现型均正常时,答案是2/3。如果学生平时在学习中在大脑里形成了思维定式——父母是白化病携带者(Aa×Aa),后代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而没有考虑到后代表现型,答案肯定是错误的。所以,学生在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干,不要受原有思维的影响,这样在考试中才能取得好成绩。

原因三:只注重量,不注重学法

有很多学生平时很刻苦,他们埋头于各种练习题中,把提高成绩寄托于多做题,但是事与愿违,他们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样的结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通过观察分析,我发现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学习知识时没有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做大量习题来提高成绩是不可能的,考试中只要稍微变化,他们就会在同一个知识点上犯同样的错

误。例如,基因突变的概念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有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分析基因突变的概念,认为只要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就会造成基因突变。所以,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犯错误。这类学生要想提高成绩,走出困境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分析、掌握知识之后,再通过习题巩固知识。

愿因四:未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课堂中有很多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学习活动的局外人,老师讲解习题或知识点时,他们不认真听,思想跑到九霄之外。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班级里的人数也是很多的,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当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不可能再重复一遍,马上进行下一道题或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走神的学生脱离课堂没有跟上老师的步伐,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他就会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欠缺,以后的习题中只要出现相关的习题他就会犯错。例如,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是生殖细胞是否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如果学生走神没有听到相关的解析,他就不能对某些变异类型进行定位。因此,课堂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分析、理解、掌握知识。

错误重复现象是教学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当学生出现该现象时,我们可以从产生该现象的四个原因出发,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的原因,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使他们力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同时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举宏.概念教学的“新概念”:核心概念和概念转变[J].中学生物教学,2014(9):4-7.

篇10: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金融中加0902陆晓方0913051

摘要:当今中国日益敏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前进的一股阻

力。文章从中国的失业的现状的论叙到原因的分析,再从中间找出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问题原因对策

〈一〉中国失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在社会上对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个由分说,比如“是社会经济的长期不正常发展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等造成、人口多,资源少,宏观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在这里细致地讨论一下。

1、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全国近些年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失业人数估计要达到2-3亿人。

2、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引进,淘汰了大量劳动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产业开始逐步调整,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仅这一因素导致每年就有几百万人失业。未来的前景将更不容乐观,不论在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越来越普及。

3、过期的就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放宽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如果政府还是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课税太多,如果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如果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合法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的就业规模就别想扩大,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产从事创业活动受许多体制和人为限制如:收费罚款、繁多执法、吃拿卡要、各环节公关等,因此有钱只能去投资股市或者房地产,大量资金涌入这种投机行业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只能导致我国经济畸形发展。

4、过重的税收。

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而就在近年来我国失业群体和非正规就业群体日益庞大、下层人民生活日益窘困的同时,许多政府部门经费多得无处花,政府办公大楼的奢侈程度日益严重。在沉重的税收压力下,微小企业、个体、自由职业者和非正规正在日益凋敝,这与政府希望的目标:通过繁荣经济来扩大就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目前老百姓的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由于收入决定消费能力,如同就业充分与否和工资水平高低决定收入,目前国内消费偏冷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过低和就业不足。

〈二〉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和谐社会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改善生活质量来实现。所谓充分就业,包含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自主招聘人员,同时要求各地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强调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解决体制转轨遗留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等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职责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就业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两者都要以劳动力市场为纽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文件提出要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从培训对象来看,不再限于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而是包括城乡所有劳动者;从形式上看,不再限于再就业培训,而是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远程培训和技能鉴定等;从政策上来看,包括确认定点培训机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对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予补贴等。这些政策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全部以技能就业、能力创业为主线,体现出以培训促就业的政策导向。这些新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有利于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也是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办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善这些问题:

(1)服务对象、服务范围不可重复化,用人单位对岗位要求要符合实际要求。一家用人单位同时可以与多家机构重复签订招聘协议,换句话说招聘信息可以在多个区同时发布,取决录取率的从单位招聘要求转向应聘人员素质高低的攀比,难道大学生应聘清洁工是社会的需要吗?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吗?国家对人才需求真的已经饱和了吗?对许多例如:保安、保洁、操作工等的低端岗位要求,只要达到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就可以了,对于外貌、身高、性格等等其它要求完全可以忽略,毕竟这类岗位所面对的对象大多是年龄较大、技能较少、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的人。

(2)各个部门之间压要有机联动。

目前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开业指导、劳动力资源基本上都是各自运作,缺乏有机联系,导致一些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中介机构在改进与劳动力供给、需求双方联系的同时,加强与雇主的合作显得更为迫切,仅仅依靠一份代理招聘协议书是远远不够的。

(4)加强网络建设。

公共招聘网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功能不齐全、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5)政府功能体现要充分。

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部门开办的公共职介机构虽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所突破,但是取法一定的监察手段,如:见习单位为见习期的学员缴纳社会保险,作为承担政府职能的公共机构,只能中止该见习基地的资质,要求其退见习带教费,但如果单位不退,又无合理有效的行政手段规范、制约单位。

篇11:浅谈我校大学生族化现象

王胜军

(重庆科技学院 石油学院地质学2011)

摘要:在分析“族化”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社会化存在的不足和过度社会化的严重问题,并认为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活规划的整合,促成积极负责,可持续的社会化而非被既有的社会浮躁之风所同化。

关键词:“族”;就业焦虑;就业;途径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国某类青年群体的特殊符号化解读。与社会学上的的社会群体不一样,族内个体间关系式松散的,彼此之间不存在持续的互动,没有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更谈不上一致行动的能力,为了统计分析上的需要,人为划分的并名称化了的说法。

一、大学校园族现象原因分析

大学校园“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再到就业相关的考试族,草签族,名目甚多,不胜枚举。

族化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一是青年性,青年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们主体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消解,社会许多群体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稳定性”,“族”和“奴”现象正是典型表现。

就业压力剧增及引起的就业焦虑成为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近几年就业压力表现出常态化导致就业焦虑泛化。这种焦虑、情绪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于大

三、大四的学生中,甚至影响到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这种现象主要来自于种种“听说”,自己并未亲身经历,反映出学生们心理的脆弱。

二、族现象的解决途径

就业是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想找份好工作,单有漂亮的成绩单是肯定不够的。大学生就业事关高校的声誉与发展,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完成学科建设;其次教育模式要随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最后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对学生自己准确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在校大学生要在四年的时间内努力锻炼各种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就业的砝码。对自己有正确的就业观,不攀比,不自卑,定准目标,提高应聘能力。

面对“族化”现象,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准备

大学校园“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再到就业相关的考试族,草签族,名目甚多,不胜枚举。族化现象形成的原因,一是青年性,青年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们主体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消解,“族”和“奴”现象是表现,这正是就业形势严峻的导致的。

族化现象产生直接原因是就业压力的增大,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就业问题上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即使没有到就业的时候,也有必要光顾一下为毕业生举办的人才招聘会,只有亲历那种场合,才能知道自己该为四年后的职场竞技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时代,企业咄咄逼人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足形成了巨大反差。面对这种反差,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大学期间抓住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还要系统掌握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能阅读一般英文专业资料,具有较好的计算能力,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资料,熟练运用主要投资分析软件,具有股票、期货、债券、房地产、外汇等投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能力,具有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和投、融资管理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资产重组、产权交易实际操作能力。

明白了这些就可以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清晰的定位,考虑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决定是否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毕业是否工作。因为没有追求很高的成绩,可以在学习和兼职之间合理地分配了自己的时间、精力。

2.知识的掌握,首先要利用四年时间好好学习,做到不挂科,考过专业技术证书:大学英语A级证书、计算机高校一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证券分析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从业资格证书。

3.经验的积累,在学校的四年要不计较报酬的进行一些个兼职工作。假期和双休日,还当地的一家大酒店做兼职服务员,以及一些企业的有关金融理财方面的工作。

在大学做好了准备,为自己的就业付出了的努力。就能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看中的正是我们日积月累形成的职业能力。

做好了准备,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你未来的状况取决于你现在的选择。我们如果能抢在毕业之前准确定位适合自己的职业,有目标的进行职业能力积累,就可以在迈入职场门槛的时候获得优势。大学,是成就职业梦想的地方,把握现在,就能为自己未来参与职场竞技准备得更加充分。

作为大学生如何理解蚁族现象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体。同名图书《蚁族》群就是描述这一群体的读物。

“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廉思日前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主要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他们中有九成人是童年时曾被称为家中“小太阳”“小皇帝”的“80后”。

研究调查

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西安等城市研究调查显示,每个城市的蚁族聚居的人群数量都相当惊人。与就业、教育相比,该人群的性危机凸显。作为80~90后,他们处于性活跃期,然而,蚁族婚姻状况与同居状况对比。未婚的人数占到被调查总体的93%,结婚的为7%,与异性同居的只有23%,这比农民工性危机还令人忧虑。

‘蚁族’的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93%未婚人群中有恋人的人占51%,其中的23%的人选择了同居的生活方式,只有33%的人在最近一个月内有过性生活。就全国成年人而言,平均性生活频率是在每星期1次左右。然而该群体的67%的人最近一个月没有性生活。对比之下,‘蚁族’在性需求方面难以得到满足,人际性活动的缺失很可能会通过独自性生活(如:自慰)或其他途径进行宣泄,如果通过其他途径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社会问题。”不论是“啃老族”,“月光族”,还是“蚁族”,它们指的是当前年轻人,特别是高校毕业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们的几种生活观念和生活状态。我且把它们统称“三族”。其实这些“三族”现象不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它在国外早已普遍存在。只是我国每年涌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数以百万计,每年流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年轻人成千上万。规模上外国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所以,在国外这个现象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出了。

尽管如此,国外的“三族”现象早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美国这个群体有个比较好听的名称--“youngworkers“(青年打工者)。美国的一家专业机构(Peter

D.HartResearchAssociates)曾经对这个群体从1999年至2009年做过一项跟踪调查,调查涉及该群体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收入、医疗保险、家庭生活等。

根据调查他们发表了一份报告,题目为“YoungWorkers--A Lost Decade”(青年打工者--迷失的十年)。报告显示青年打工者一族在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道路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当然,报告调查的“青年打工者”与我们的“三族”不一定完全吻合,但是报告反映的情况与我们的“三族”,特别是类似“蚁族”年轻人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是相似的。

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蚁族”多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蚁族”聚居处社会问题

与现实生活中“蚁族”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的是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民”为主题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蚁族”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都寥寥无几。在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闻

媒体和文学作品(特别是打工文学)关注的主题,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和焦点时,“蚁族”却埋没于“青年农民工”、“流动人口”、“校漂族”等字眼之下,他们既没有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

“蚁族”在主流话语中的缺失,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要!

2010年,“蚁族”的主要聚居区——北京市唐家岭村面临拆迁。大约5万唐家岭租客不得不另觅他处。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浅谈从大学生角度如何解决“族化”现象

在开始谈论大学生角度如何解决“族化”现象这一问题时,请先来阅读一篇报道:2014年5月4日,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他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在开篇即引入如此大篇幅的报道,颇有懒惰的嫌疑,然而,如果您细看这篇报道,那么您就发现这篇报道与我所要论述的话题之间的关系。

这篇文章报道了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所做的重要讲话。我从新闻里获取资讯中,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两个点记忆犹新。第一点他说: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第二点他说:“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习总书记所作的这两点论述,使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字,就是其中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那么,这篇报道与我所要论述的话题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想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再来回答这一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运动都是由内外因的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大学生“族化”现象的产生当然也是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的,也就是说,大学生“族化”现象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当然,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占据主导作用的。.来源于《深圳晚报》.2014年5月5日.1、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了全球就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低迷阶段,虽然中国在总体上依旧保持着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增长幅度还是有所放缓。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则是相当低迷,其中西欧的冰岛、挪威等政府更是到达破产或已经破产的境地。而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了解;(2).政府对各行各业的政策;(3).所选职业的前景和该行业面临的形势;(4).寻找就业实训基地,积累实践操作经验;(5)迫于压力引起的通胀;(6).中国的海外资产处于风险。其中对就业带来的压力,是刚毕业的许多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族化”问题。2、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出现阶段性困难。改革开放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始终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态势,但在2009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近两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稳点在百分之七以内。经济增速放缓,使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下降,从而导致了阶段性失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不利的。

3、大学生就业承受着额外的社会转型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4、社会就业环境不公平。当前我国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催生了一系列的二元制。这些二元制度在客观上就对农村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当前,大学生持续扩招,但高校存在的问题却依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高等教育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办学定位贪大求全,缺乏特色。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效不尽如人意。这些导致了大学的课程在社会实际当中缺乏用武之地,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主要就是大学生能力与素质不匹配。这主要体现在:1.对自己个人定位不足。某些大学生妄自尊大,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经常过分高估自己,抱着攀比的心理找工作,认为自己一定要在大城市找一份体面、高新的工作;同时,某些大学生也妄自菲薄,认为上完大学工作的底薪是那么的低,完全不符预期,从而失去进取心,开始自暴自弃。

2. 思想观念过于极端。过分依赖考研,以为研究生就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殊不知这些年研究生的就业难比本科生是难上加难。价值取向模糊,求职时紧盯着一线城市、高工资、高福利、高职位。过于强调专业对口,总想着寻找一份与所学专业完全切合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实际上却是可遇而不一定可求。急于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这就犯了找工作的大忌—急于求成,凡事都需要步步为营,慢慢成功,一下子就找到理想工作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3.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是很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即没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就算部分同学做了职业规划,但规划不具备针对性,也就导致大学生在四年的生涯中并没有学到与就业有关的很

多知识。

4. 心理素质有待加强。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极不稳定,承受挫折的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在遇到困哪无法解决时习惯寻找外因。这样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容易失业,极为容易产生“族化”现象。

做到德才兼备,技能于一身。

了解了“族化”现象产生的内外因,也就很容易提出解决的办法。我认为,提出解决办法必须要从大学生自身着手,只有解决了大学生自身问题才能在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族化”现象。而总书记所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就是极为重要的指导方针。勤学,就是要以知识奠定青春奉献的基础。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尤其要勤奋学习。不学就要落伍,就会被时代淘汰。青年需要学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希望要求,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i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勤学,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业余知识,只有掌握了知识,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在就业中减少阻力。

修德,就是要确保青年的才华要用得其所。当代青年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应当更重品德修养,树立新一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按照总书记的希望要求,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既要修好公德,又要修好私德,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ii作为大学生,必须要认真“修德”,诚实信用,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减少失业情况的发生。同时,大学发生也要积极的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一种直面困难、压力的勇气和毫不气馁、奋发向上的精神。明辨,就是要把握青春奋斗与奉献的航向。明辨是非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高低。目标远大、积极上进的人,每走一步都是三思而后行,这样误入歧途的情况就少一些。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希望要求,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iii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就业时,不能好高骛远,要辨明当前的局势和环境,到最能发挥自身长处、展现自身实力的地方和岗位上去。

笃实,就是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中国梦需要青年接力奋斗才能变为现实。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艰苦创业精神。“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必须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必须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于实处用力,方能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重托的业绩。

iv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做到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学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有极大地抱负,但不能为实现这种抱负去弄虚作假,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干出成绩,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上一篇:年度校本培训规划下一篇:职教语文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