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恐惧

2024-04-29

论恐惧(精选8篇)

篇1:论恐惧

论恐惧

法国大散文家和思想家蒙田写过一篇散文《论恐惧》。他一开始就说:

我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是研究人类本性的学者,对于人为什么恐惧所知甚微。

我当然更不是一个研究人类本性的学者,虽然在高中时候读过心理学这样一门课,但其中是否讲到过恐惧,早已忘到爪哇国去了。

可我为什么现在又写《论恐惧》这样一篇文章呢?

理由并不太多,也谈不上堂皇。只不过是因为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而今又受到了蒙田的启发而已。好像是蒙田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根据我读书思考的结果,也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恐惧这一种心理活动和行动是异常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探讨恐惧问题,我现在谈一下我自己从一个特定角度上来研究恐惧现象的想法,当然也只能极其概括,极其笼统地谈。

我认为,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就是指的这个。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也是正常的。

两个正常的现象用不着讲,我现在专讲三两个不正常的.现象。要举事例,那就不胜枚举。我索性专门从《晋书》里面举出两个事例,两个都与苻坚有关。《谢安传》中有一段话: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苻坚大兵压境,作为大臣的谢安理当恐惧不安,然而他竟这样从容镇定,至今传颂不已。所以我称之为英雄。

《晋书?苻坚传》有下面这几段话:

谢石等以既败梁成,水陆继进。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下面又说:

坚大惭,顾谓其夫人张氏曰:“朕若用朝臣之言,岂见今日之事耶!当何面目复临天下乎!”潸然流涕而去,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

这活生生地画出了一个孱头。敌兵压境,应当振作起来,鼓励士兵,同仇敌忾,可是苻坚自己却先泄了气。这样的人不称为孱头,又称之为什么呢?结果留下了两句著名的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至今还流传在人民的口中,也可以说是流什么千古了。

如果想从《论恐惧》这一篇短文里吸取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篇2:论恐惧

我有蜘蛛恐惧症。不是开玩笑,我从小就对蜘蛛或是蜘蛛丝这种东西害怕得厉害,一看到蜘蛛就会心跳加速、手脚打颤、后背冒冷汗、头皮发麻以及毛骨悚然。有时候行走在小巷子里,手背不小心碰到的一根蜘蛛丝都能让我恐慌得大喊大叫甚至是跳起来。

有一次我因为在房间门口看到了一只蜘蛛,就害怕得只能在客厅里睡了一整晚,睡的还不踏实总是担心那只蜘蛛会跑过来。好不容易睡着了却做梦梦到自己在梦里被蜘蛛丝缠住将要被蜘蛛吃了的噩梦。真是欲哭无泪。

说来好笑,我可以徒手抓蟑螂,抓蚯蚓,捉蜻蜓蝴蝶蜜蜂,也可以棒打老鼠,脚踩很多虫子,我甚至不怎么怕蛇,但唯独蜘蛛这种东西我无论如何都不敢看不敢想。

这属于昆虫恐惧症,但不属于多腿昆虫恐慌症,我对蜈蚣和甲虫就不会感到恐慌。就只是蜘蛛以及有关它的一切,以及像它的动物比如说螃蟹,我就会害怕。

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至于原因,我想,或许是小时候有坏男生用小蜘蛛吓过我,或许很多年前我在《西游记》里曾见过蜘蛛精用自己的丝把唐僧裹起来的瘆人画面,又或许是曾经在一些果园里、山里见到过很多巨大且坚韧的蜘蛛网以及盘踞在网上五颜六色的大蜘蛛……不想再或许下去了,每一次或许我都得深呼吸一次,这种感觉真心不好。

总之,我的蜘蛛恐惧症是病入膏肓了。以至于我很喜欢却不敢走那些人迹罕至的林间小道,以至于我回老家的时候都不敢抬头看老房子的老旧木质天花板,以至于我不敢吃那种大大的棉花糖——觉得那种棉花糖怎么看怎么像蜘蛛丝。我曾百度过为什么会有人害怕蜘蛛会有蜘蛛恐慌症以及怎么缓解这种恐慌症——科学解释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属于心理障碍,建议去看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什么的就算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了。

我身边的朋友觉得很难理解,但这并不稀奇啊。就像我身边有人有密集恐惧症、深海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症、高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症状,我觉得这是一种同样可以被理解的事情。

说到社交恐惧症,我想到前些日子我们班一个女生两次晕倒的事情。

我们学校的教室并不是特别大,同学数量不到一百个,但教室有两个门,后门经常有同学进进出出……就在这样的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下,那个女生居然会在做小组汇报讲解PPT的时候语气不稳面色异常最终晕厥下去。

这是演讲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当中的一种。最常的表现有:在一个挤满人的房间里,你的思想的过度紧张会让你焦虑不安。对某些人来说,甚至会害怕在课堂或者小团队里讲话,那通常都会使他们感到不自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你说话时感觉每个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你也就因此不安。

我不知道那个同学有多恐惧演讲,我只知道身边有各种各样恐惧症的人确实不少。很多恐惧症会让人觉得啼笑皆非,但恐惧症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患有恐惧症并不丢脸,也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恐惧,但是却要敢于让身边的朋友、亲人知道我们的恐惧。我们没办法对自己恐惧的事物说滚蛋吧,但是我们却要承认自己的恐惧。

世界那么大,人那么多,谁还没有点他人无法理解的“隐疾”呢?

篇3:论恐惧

跨栏跑是田径项目之一,跨栏跑技术可分为两部分,过栏技术和栏间跑技术。过栏技术可进一步分为栏前的起跨,过栏和过栏后的着地,动作可分为起跨动作,过栏动作、着地动作,动作要领有:起跨动作,后蹬时要伸髋、膝、踝;摆动腿大腿迅速成水平位,过栏时摆动腿小腿积极前伸、躯干前倾、起跨大腿与地面基本平行,大小腿之间的夹角为90度,后腿的脚尖不要指向地面,前腿迅速下压落地,过栏前(起跨腿)距离相当于2/3跨栏步。着地迅速积极向前提拉摆动腿、前腿脚掌着地。身体落地时不要后仰,着地瞬间后迅速过渡到栏间跑,起跑至第一栏距8(7)步、起跨后腿为起跑器的前腿、栏间为3(4)步栏间跑。技术复杂、动作难度大、但对身体素质要求要有速度、耐力、弹跳力、柔韧性和灵敏性、同时更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中专学校的跨栏教学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在跨栏跑时出现不敢过栏和跳栏现象。体育教师在跨栏跑教学中感到最头痛的就是这种现象,而高职教学体育课大纲里有重要的一章,校田径运动会里又是一项主要的竞赛项目,体育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这项坚巨任务,是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30年的教学实践中,有过几种跨栏跑的教学法,最有效的是:重视了第一次跨过第一栏前的辅助练习教学法、基本上能克服学生在跨栏跑时产生的恐惧心理,而又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基本掌握好跨栏跑技术。

二、分析与讨论

(一)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1.主观原因。

教师没有适当教学法。不能激励学生勇敢拼搏的意志,产生不了求知欲重的好奇心,反而导致学生对跨栏跑感到枯燥,产生恐惧心理。

2.客观上。

学生大部分来自山区乡镇中学,体育基础差。没见过栏架,再加上身材矮小,会有自卑感,失去信心、产生恐惧心理。

(二)克服学生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跨栏跑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要有勇敢顽强、机智精神,树立自信心理、消除情境性、感染性和自发性恐惧心理,不使学生“一朝被蛇咬”不必要产生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用正确优美的跨栏跑示范、简练、清楚生动地讲解动作要领,给学生第一个印象是动作优美轻松感,动作要领明确,抑制恐惧心理,出现“十年怕草绳”的情景不会产生。反而对跨栏跑会有一种藐视心理,产生勇敢者光荣、胆小者可耻的心理,激发起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动力、兴趣,有了动力和兴趣后,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勇敢顽强、机智地去练习。学生会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提高能力,获得“实践出智慧”之效,即使有点惧怕心理,也会被勇敢顽强的精神所战胜。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1.徒手跨栏跑练习。

(1)徒手跨栏跑练习(是指练习时,不用栏架和任何障碍物)。这项练习可以跨栏跑教学前5周安排在准备部分、每一次课(90分钟)占用8分钟左右。学生要明确跨栏的动作要领,才能更有效。(2)摆动腿与手臂配合练习。方法:(1)至(4)拍原地放松踏步,第(5)拍提摆动大腿(左腿为例),同时双手抱大腿下侧(提高大腿的高度)。第(6)拍,迅速有力伸小腿和踝,同时右手去碰左脚背(脚尖)、右臂有意识地后摆。((5)(6)两拍口令稍拉长)。(7)(8)拍还原原地踏步,这些练习有利于抬高摆动大腿和腿与手臂协调配合,并使上体前倾,使过栏时重心降低。练习稍熟练后,可取第(5)拍手抱大腿的动作。

2.对墙练习起跨腿。

练习方法基本同上,原地踏步改为放松协调慢跑,摆动腿蹬墙一瞬间,要稍有力,同时异侧手去碰腿尖的动作,这需反复练习。

3.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1)利用公路下坡大步跑练习(因我校是在山脚下,有独特的条件下),常跑后,步幅明显增大,提高跨栏跑特征能力。(2)利用高台阶(看台)反复跳或蹬跑练习、增加弹跳能力和频率的提高。(3)坐在地上,摆动腿向前伸直,起跨腿折叠。向侧外展,然后向前压体的练习。向前压体时摆动腿异侧手前伸碰脚尖,另手臂后摆。(4)手扶助木、体侧纵放栏架,做起跨腿积极向前提、拉的动作,提拉时大小腿折叠、展髋,以大腿带动小腿向前提拉。(5)起跑到第一栏起跨点的跑练习:从起跑到过第一栏前是产生恐惧心理的时节,是否能跨好所有栏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快速、协调放松,根据学生的步幅,决定几步起跨,然后进行反复练习。通过以上练习,基本上有过栏的意识,领会了跨栏跑的动作要领。(6)改变引起学生恐惧心理的刺激物。在跨栏跑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常规的教学法是降低栏架高度,这样学生一见到栏架,就会考虑到腿打到栏架的横板,痛和摔倒的恐惧心理。可改为栏架放在跑道的两侧,栏架之间系一根颜色鲜艳的松紧带代替栏架的横板,左右栏架之间约四至五米宽,学生见到是松紧带,心理会产生没关系,即使过不了或碰到松紧带也无任何反应。从而避免了痛和摔倒的恐惧心理,待能轻松地跨过松紧带时,再改用标准栏架,栏架高度为91.4厘米,既无恐惧心理,又能一跨而过,从而提高了跨栏水平。

改用标准栏架时,教师应多示范、讲解要领、提出重点,请素质好的学生先跨,并对跨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时学生之间会对比,你能跨过栏,我怎么不能过,会相互促进,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笔者教学对象是高职男生,年龄为20岁左右,教学效果只能从历届的体育考试中反映,从体育课计分册上看出,前三届的学生,最快的为18秒2,慢的23秒,还有一少部分学生未能跨完110米栏,采用栏架高度是91.4厘米。近年几届采用了以上的教学方法,从成绩上看有所提高,91.4厘米栏全能过,而动作规范,只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体力等原因出现有跳栏动作最终还是跑完十个栏,从成绩上来看,快的学生为16秒4。从成绩和过栏技术上看,证明了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为完成跨栏跑教学任务,行之有效。

摘要:在跨栏跑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碰到学生因恐惧心理而不敢过栏或跳栏现象,笔者在3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情况,着重分析了第一次跨过第一栏前的跨栏跑辅助练习。并根据跨栏这项运动的特点,找出学生产生恐惧的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恰当地运用了教学手段,效果明显。

篇4:论恐惧

关键词:环境意象;空间形态;空间氛围;犯罪机会;犯罪恐惧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25-06

收稿日期:2013-10-29

修回日期:2013-12-24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ories of psychology, environmental image of landscape consists of space pattern and space atmosphere. For subject of crime, poorly designed space patternmeans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rime, which impact the fear of crime indirectly related with the subject of sociolog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object of crime, poorly designed space atmosphere can result in the fear of crime directly related with the subject of psycholog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age; Space pattern; Space atmosphere; Opportunities for crime; Fear of crime

1 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需求层次”金字塔的概念,将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在这些需求中,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只有该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类的其他需求才可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由此可见,安全性是城镇景观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它的产生正是基于人们对安全的心理需求。根据日本学者Makoto Yokohari等人针对“引起犯罪恐惧感的场地特征”所做的一项社会调查[1],可以发现当下不少城镇景观都会引起人们的犯罪恐惧感(表1),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景观的环境意象以及这种意象所引发的人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在心理学领域,环境被区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所谓的物理环境指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的自在环境;所谓的心理环境指被人知觉和理解的环境。现实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事物会在心里投射出一些不同于事物外部表征的意思,这说明内部心理环境的研究范围比外部物理环境更为广泛[2],其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更多作用于人的潜意识,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意象的产生源于人类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3],若将城镇景观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与意象相结合,便产生环境意象的两个重要内涵:空间形态和空间氛围。空间氛围主要对心理产生影响,就犯罪目标而言,对犯罪恐惧感的产生有直接影响;空间形态主要对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影响作用,就犯罪主体而言,对犯罪恐惧感的产生起间接作用(表2)。文章以理性罪犯理论(Theory of The Rational Offender)为基础,同时结合Jayfferson的CPTED理论(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和Newman的可防卫空间理论(Defensible Space),将直接影响犯罪恐惧感产生的空间氛围分为可见度和空间被监控度两部分,将间接影响犯罪恐惧感产生的空间形态分为领域和通道两个部分进行研究。

目前,业界学者对景观环境意象和犯罪恐惧感的认识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Don T. Luymes、Ken Tamminga等为代表,这部分学者认为景观环境中匿藏着犯罪[4]。在他们看来绿地景观有利于犯罪,特别是不利于老人、儿童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安全,必须加强绿地景观的有效监视和出入口控制;第二种观点以Frances E. Kuo、W. C. Sullivan、Davis、Norah Deakin等为代表,这部分学者认为景观环境有助于缓解所在区域的犯罪问题[5~6]。他们认为植物可以舒缓情绪,提供更为亲切的人际交流场所,同裸露的场地比较,铺满植物的场所能减少暴力案件在其中发生的概率;第三种观点以Kaplan、Ryan等为代表,这部分学者认为不应独立地看待城镇景观空间的犯罪问题,而应将其整合到周边用地中去看待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合理的植物栽植和空间设计能有效帮助周边地区降低犯罪率,而无序的绿地环境则会加重犯罪问题[7]。本文的研究基于第三种观点,并结合理性罪犯理论[8],认为在公共空间中,罪犯行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理性,罪犯会选择在哪里实施犯罪行动,会评估行动的代价、回报并选择目标。这种决策往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中土地的使用方式和空间印象将会鼓励或是抑制犯罪行为的实施。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即通过环境实质改变来促使犯罪率降低。

nlc202309051303

2空间氛围对犯罪恐惧感的直接影响

城镇景观的空间氛围涵盖空间可见度和被监控度两部分内容,针对犯罪目标而言,前者因为犯罪目标对环境的感知度降低而产生犯罪恐惧感,后者因为犯罪目标被保护的程度减弱而产生犯罪恐惧感(表3)。

2.1 空间可见度

城镇景观的空间可见度受物质形体和场地照明效果两方面的影响[9]。

2.1.1 物质形体影响空间可见度 外形遮挡是物质形体影响空间可见度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图1),由于场地中的建筑、景观小品等构筑物在设计时难免存在转折变化和虚实结合的情况,从而形成视线无法到达的盲区,造成空间可见度降低,场所神秘感和不可知度增加。当然,在进行景观物质形体设计时,不能为了视线的通畅就采取简单拙劣的手法。如果景观空间中出现了这种视线不可达的盲区,就应该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予以管理和维护,从而降低空间可见度低所带来的恐惧感。

布局遮挡是物质形体影响空间可见度的第二种表现形式,具体表现是场地景观构筑物和服务设施的不合理布置造成物质形体间互相遮挡形成视线盲区。美国学者Healy研究认为[10]:空间布局一定要考虑视线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便捷和低成本的控制。美国学者Crowe认为[11]:空间布局对犯罪发生的影响很大。他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指出环境设计对于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其中很多案例都涉及到如何调整空间布局来避免形体遮挡视线,降低犯罪率(图2)。

景观遮挡是物质形体影响空间可见度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图3),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表现在植物的生长或不合理搭配形成视线盲区。例如高大的树木成林,围成供儿童和老人活动的公共区域,遮挡了四周人群的视线,形成较为封闭的公共活动场所。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植物景观设计和维护的手段来解决,如靠墙种植的较高的植株宜单株或分段种植,并严格控制每段距离以防止遮挡视线或提供藏匿之所;尽量避免树木分枝点过低或树冠过大而遮挡四周居民的视线,如果有视线盲区的出现应及时修剪。根据Frances E. Kuo对芝加哥内城的研究[12],植物种植的位置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很小,而植物种植的密度和树下草地的维护程度却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很大。可见设计师在进行城镇景观环境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环境的美观性,同时也要考虑对场所安全造成的影响。

2.1.2 照明效果影响空间可见度 光源数量缺乏和光照强度不足是光照效果影响空间可见度的两种表现形式。根据Nasar和Jones的校园调查报告[13],大学生感到环境安全而提到最多的实质要素就是光线(40.6%),最不安全的实质要素就是黑暗(29.6%)。这与其他一系列的校园调查一致,光线和开敞空间都使大学生感到安全,而光线的影响力最大(图4)。灯光的环境意象给人的心理表征是眼睛和光明,光源的缺乏和光照强度的不足使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感觉远离众人之目,被隔离和被袖手旁观的感觉由此而生,从而产生恐惧感。此外,光源布局缺陷是光照效果影响空间可见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缺陷的布局会导致空间明暗反差过大,超过了人眼可调节适应的范围,从而产生犯罪恐惧感。另外,照明设备的高度应考虑各种障碍物(如树木)的遮挡,照明也应选择舒适的色彩,原则上要选择那些高强度的暖色光或者低强度的冷色光,避免令人产生恐怖感。

2.2 空间被监控度

城镇景观的空间被监控度受自然监控、社会监控和专业监控三方面的影响[9]。

2.2.1 自然监控 场所功能的衰退缺失是自然监控下降的第一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是场地功能类型、服务对象趋同以及配套设施不足而引起场所吸引力下降。特定的活动都是由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时间周期内参与的,因而场所表现出周期性的聚集和离散现象。当人群聚集的时候,场地吸引力上升,表现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性,场地就能发挥出很好的自然监控作用。如果场地功能类型趋同,服务对象单一,那么这种自然监控作用只在特定的周期段内发挥作用,而在其他时间段犯罪恐惧感会陡然上升。荷兰在社区规划方面倡导创造差异性[14],整合公共设施,塑造活跃空间,鼓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空间使用水平,这样在一天的所有时间段社区内会有更多的人。场所环境质量是影响自然监控的第二种表现形式,缺乏活力、包含负面信息都会使场所吸引力下降,自然监控作用减弱。根据Wilson等人的“破窗理论”,当场地中包含大量负面信息时(如乱涂乱画、垃圾随便丢弃、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等现象),会使人们感觉此处不受约束、不被监控,从而产生犯罪恐惧感。美国社会学者雅各布斯是第一位提出实质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她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空间中连续不断的人群活动对控制犯罪具有积极作用”[15]。由此可见适宜的场地环境以及具有复合功能的场所不仅有利于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留住更多的人在不同时间段内使用场地,使场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还能从根本上营造场所持续的空间活力,增强自然监视作用。

2.2.2 社会监控和专业监控 场地生命迹象缺失是社会监控下降的主要形式。人对于场地中遗留下来的其他人的迹象十分敏感,这在自然环境中是最富有安抚性和最令人喜爱的。但如果人在视野内看不到这种迹象或者在听觉上感受不到周边居民的声音,那么犯罪恐惧感就会产生。对于消减这种恐惧感,某些街道景观中的市民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将街道中部分公共区域围合起来用作花床或者晾晒衣服,虽然这种做法有悖创建整洁城镇的要求,但却是环境中令人安心的信号。因此,景观规划设计者应该积极寻求一些新出现的、令人信赖的市民行为来为城镇景观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而非单纯地遵循约定俗成的惯例。如果能够做到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城镇景观的维护中,则可以大大减少犯罪恐惧感的产生。目前在英国实施这一工作的有一个叫做“以设计达成安全”(Secure by Design)的项目[16]。在该项目中,如果社区工程达到利于监视的标准便会颁发证书,例如住宅外廊内向庭院就可以得到这个证书,因为这种设计促成公共庭院在人们的视野之内。场所存在监控盲区(如管理力量不足、监控强度不大等)是专业监控下降的主要形式,也会导致犯罪恐惧感的产生。

nlc202309051303

3空间形态对犯罪恐惧感的间接影响

城镇景观的空间形态可分领域和通道两部分,主要针对造成犯罪恐惧感的犯罪主体而言。前者因为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接触能力增强而产生犯罪机会,后者因为犯罪主体的通行性增强而产生犯罪机会(表4)。

3.1 领域

城镇景观领域由领域边界、领域层级和领域形态三部分组成。3.1.1领域边界和层级 领域边界有实体边界和符号性边界两种形式。美国学者Newman研究认为“不同层级的空间之间要有可感知的界限和自然过渡,这种界限可以是真实的障碍物(如建筑物形成的分界、墙、门等),也可以是象征性的设施(如开敞的入口、灯柱、绿篱、台阶、划线等)。”[17]领域边界的出现促使领域感的产生(图5),使人们感知该区域的空间位置、面积等空间特征,从而感觉自己能够对这片领域的安全有所控制。边界的缺失或者漏洞会为犯罪主体提供犯罪机会。此外,领域层级的缺失也会提供犯罪机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周围空间的熟悉和关心程度与人对空间的分类有关。人会把周围的空间分为四类:属于自己的空间、属于别人的空间、属于公共的空间和属于未知的空间。人对属于自己的空间最为熟悉和关心,并以此为中心,越向外延伸,熟悉关心度就越弱”[18]。如若领域层级缺失,人们便无法区分空间的所属性,将不能区分的空间都视为属于未知的空间而降低了关心程度,从而增加了犯罪主体接近犯罪目标实施犯罪的机会和可能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领域层级划分尤为重要,良好的分级系统应该是从私密空间到半私密空间,再过渡到更开放的空间。这种空间分级可以通过场地设计来达到,这包括使用象征性的障碍物、区别场地的不同标高或铺地形式不同。

3.1.2领域形态 有研究称长度超过40m的过街通道和其他类型的路径在夜里会形成深邃的“黑洞”,这种形态的产生有利于犯罪分子藏匿,为其实施犯罪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另外,狭窄拥挤的空间使人难以感知周边范围,这种感知能力的缺失使得犯罪主体更易于接近犯罪目标实施犯罪。美国学者研究发现[19]:沿道路布置的线性公园与传统公园相比,由于宽度窄,从公园的两侧视线都能够穿越,公众普遍认为这种环境要比广阔幽深的公园安全。因此,呈串联结构的小型邻里公园能够鼓励人们以一种轻松、不带威胁性质的方式穿越,促进社会的融合,减少犯罪。

3.2 通道

城镇景观通道由场所出入口和场所活动流线两部分组成。

3.2.1场所出入口 首先,出入口数量过多会增加犯罪目标所在空间和外界沟通交流的可能性,分散了空间的控制力量,使得这些出入口为犯罪主体潜入提供便利;其次,出入口数量增多还会瓦解领域边界,削弱场所的领域性,降低犯罪目标对潜在犯罪行为的抵御能力;再者,过多的出入口降低了场地使用者相遇和聚集的几率,不利于提高场所吸引力,从而削弱场所的自然监控,给犯罪提供机会和可能。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地震、火灾),出入口数量不足会导致疏散困难,因此在减少出入口数量的同时应该遵照相关规范要求。其实可以通过设置避难空间的方式来解决领域安全性和紧急疏散间的矛盾,因为紧急情况下所需要的是足够的避难空间而非过多的出入口。最后,出入口位置偏僻的话容易导致管理和控制的疏漏,而形式过于复杂的出入口缺乏指引削弱了犯罪目标对场所的控制能力,也会增加犯罪主体的犯罪机会。

3.2.2场所活动流线 场地周边道路越多,等级越高,犯罪主体活动流线速度也越快捷,使其能够迅速接近犯罪目标实施犯罪后逃离现场。所以应尽可能减少景观场所与城镇高级道路之间的联系程度,并减少高等级道路上的出入口数量。此外,通过交通组织对活动流线进行分流,明确区分快速通行道、慢速通行道和散步道的等级和宽度可以有效降低犯罪主体的行动速度,削弱犯罪实施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减少场所中可任意穿行的道路。传统的景观设计讲究曲径通幽,是以审美情趣和趣味性为主要设计原则的;但是过于复杂的道路设计不利于犯罪目标清晰地掌控场所,因此场地道路的设计应避免过多活动流线,以利于犯罪目标形成较强领域感的同时减少犯罪主体的流线选择机会。另外,场所中布置或设计不合理的设施(如阳台、栏杆、围墙、较高的乔灌木等)会成为犯罪主体接近犯罪目标的隐形流线(图6),在设计和管理中应予以排除。

4总结

城镇景观的环境意象研究与安全防卫环境设计实践在欧美等国早已普遍开展,其中尤以北美的实践最早,也最富有成效。早在1988年,多伦多政府就推出了以降低犯罪率为目标的“新公园设计及现有公园改进大纲”[20]。弗吉尼亚州VCPA协会、CPTED委员会就与当地蓝桥社区学院合作[21],开始在弗吉尼亚各地推广CPTED设计理念,培训了一大批掌握了CPTED理念的园艺家,整治重建了当地多个公园,为加强社区联系、降低地区犯罪率做出杰出的贡献。在澳大利亚,Mitcham市为该市的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编制了详细的“基于CPTED的植物栽种指南”[21],列举了适于该市种植的 7 种乔木、6 种灌木、11种草丛、21种地被植物, 以此指导当地的园艺设计。我国现阶段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现有的研究多为对国外理论或实践的介绍,实证研究匮乏。加之我国针对城市环境与犯罪关系的研究欠缺系统性,各环节研究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提出的环境设计预防对策缺乏可操作性,如周军、沈林明分析了上海徐家汇某高架公园的环境,提出了通过景观设计消除城市犯罪死角的设想[22]。许晓娣从安全保障、空间设计、设施布置和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公园休憩空间安全感设计要求[23]。但这些探讨都是有益的开始。从环境意象和犯罪恐惧感的角度对城镇景观设计进行讨论或许不能够解决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让我们的设计建立在更加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意象、行为心理的深入思考来探索更为适宜的城镇景观设计策略。城镇景观不仅是向社会提供基于使用需求和美观感受的一种产品,更是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表达,用设计帮助解决一些包含犯罪在内的社会问题。

nlc202309051303

(注:表1由作者译自参考文献[1];图1摘自: Stollard P.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Housing Design [M]. Cornwall: T. J. Press (Padstow) Ltd. 1991;图2 作者译自参考文献[11];图4 摘自参考文献[9];图5摘自: Stollard P.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Housing Design [M]. Cornwall: T. J. Press (Padstow) Ltd. 1991;图6 摘自:刘峘. 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 2006.)

参考文献:

[1]Makoto Yokohari,mamoru Amemiya,marco Amati. The history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greenways in Japanese New Town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3):210-222.

[2]勒温. 拓扑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11.

[3]韦勒克, 沃伦. 文学理论[M]. 北京:三联书店, 1984:201-202.

[4]Luymes D. T. & Tamminga K. Integrating Public Safety and Use into Planning Urban Greenways[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391-400.

[5]Kuo F. E. & Sullivan W. C.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the inner city: Impacts of environment viamental fatigue[J] . Environment & Behavior, 2001, 33(4):543- 571.

[6]Davis, N. Deakin. The providence Neighborhood Planting Program[J]. American Forests, 1992( 5):98.

[7]Kaplan R. , Kaplan S. & Ryan R. With People inmind: Design andmanagement of Everyday Nature[M] . US: Island Press, 1998.

[8]Brantingham L, Brantingham J. Nodes, Paths and Edges: Considerations on the Complexity of Crim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3(13):3-28.

[9]马瑞. 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10.10:86-123.

[10]Healy R. J. Design for Security [M]. Wiley, 1983:27.

[11]Crowe T.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Application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pacemanagement Concepts[M].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1.

[12]Kuo F. E. & Sullivan W. C. Environment and Crime in the Inner City Dose Vegetation Reduce Crime[J] . Environment & Behavior, 2001, 33(3):343- 367.

[13]Nasar J. L. & Jones K.m. Landscapes of Fear and Stress[J]. Environment & Behavior, 1997(3):291-323.

[14]Ministry of Justice. Police Label Safe Housing[M]. Amsterdam: Steering Committee Public Housing Experiments, 1994.

[15]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16]徐磊青. 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J]. 武汉:新建筑, 2003(6):4-7.

[17]Newman O. Defensible Space[M]. New York: A Division of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1973.

[18]刘雪梅. 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 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19]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Carolyn Whizman. 严宁,译. 为多伦多创造安全空间[J]. 北京:国外城市规划, 2005,20(2):58-61.

[21]潘珂. 城市绿地环境设计与城市安全关系研究综述[J]. 太原:山西建筑,2009,35(7):353.

[22]周军, 沈林明. 合理的景观设计抵制城市死角达到犯罪预防——以上海市徐家汇某高架公园环境分析为例[J]. 武汉:华中建筑, 2006, 24(11): 46-49.

[23]许晓娣. 公园游憩空间安全感的设计要求[J]. 武汉:中华建设, 2008( 6) : 123-124.

作者简介:

周详(1987- ),男,河南安阳人E-mail:12700657@qq.com

篇5:恐归族:恐惧亲情or恐惧自己

【导读】人类再也阻挡不住2014春节的脚步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总是眨眼间就会过去。恐归族们开始焦虑了吗?买礼物、发红包、应对亲戚朋友的各样问题,你准备好了吗?(来源 心融网)

恐归族们其实内心并不是不想回家,恐惧亲情,而是在回家等于麻烦和不回家等于自在之间做了一个选择,更多的来自对自己的不满!

在中国,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传统和重要的节日,也是最为喜庆和热闹的节日。春节的传统就是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地一起吃年夜饭。但是现在外出工作的人,不回家过年的越来越多,除了工作原因和车票原因,更多的是恐惧回家!

你是恐归族一员吗?

前几天中国铁道部通知了,春节车票预售已经开始了。在外工作的人们有的开始筹划怎么能买到一张回家的票,而有的却没有什么动静。看过《人在囧途》的人都知道,现实生活的春运要比电影吓人,这部分除了烦恼买车票,更多的是回家之后的种种未知的事情等着他们,所以他们不愿意回家,心理咨询师说这并不是对家的一种恐惧,而是自己潜意识中一种对回家后那些烦心事的恐惧和厌恶的情绪。我们把这种人称之为恐归族。

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的这些恐归族们,有的烦恼于千万人中购买一张车票;有的摸摸口袋,发现囊中羞涩,无力于人情消费;但是最主要的还经济和婚姻问题,让很多年轻人望“年”兴叹,踌躇不前。所以,不少内心甚至挣扎,在归乡似箭与恐惧回家之间,游离不定左右为难。在片刻欢愉,短暂团聚之后,会出现更多的无奈、烦恼、身心俱疲和心酸。所以很多人宁愿一个人独孤面对春节,和享受冷清的自在,也不愿意回家!

你是“恐惧”亲情,还是不满自己?

这些害怕回家的人们,在很多人眼里是不能理解的,尤其是他们自己的父母。有人说,小时候父母希望我们健康成长,上学时候父母希望我们学习好,毕业工作了父母希望我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但是自始至终不变的是父母一年到头最大的渴望是能够和孩子们一家团圆过个幸福年,吃个年夜饭。所以,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回家过年,非常不理解,也非常生气。

但是恐归族们其实内心并不是不想回家,恐惧亲情,而是在回家等于麻烦和不回家等于自在之间做了一个选择,更多的来自对自己的不满!不满自己原因有三:

首要原因是大龄单身,个人问题没解决,自觉羞愧。回家意味着要面临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右舍的质疑和盘问,还有父母各种要求相亲的理由。面对男女单身问题,让恐归族们对家望而却步。

其次,社会压力大。在这类恐归族中男人比女人压力更大,都说“三十而立”,奔三的路上,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最“亚历山大”了。很多年轻的男青年都有种“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的想法,还有就是农村流行“人情大似债”,大小红包让一些人望而生畏。所以干脆不回家,顺便多赚点。

最后,就是深层的心理分析了。恐归族的深层心理包括两个:一是过分地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忽视了个人内心的需要;二是长期的都市工作,弱化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识自己,保持一颗乐归的心

家,永远都是在外游子的港湾,是心灵休憩的温暖木屋。我知道很多人选择不回家,害怕回家,内心并不是讨厌家,恐惧亲情,而是一些外在繁琐的羁绊和你内心需要的矛盾。

很多人总是按照一种社会期待或他人期待去做事情,将外界的评判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而忽视自己内心的真正情感。抱着一些不合理信念,过分地放大外界意见,结果导致自我的偏执,自己给自己施压。

就拿单身来说吧,如果你自己觉得没什么,也不想父母过多干预的,别人说什么又有什么关系。难道你就不能对自己说句:“本大小姐/大爷,乐意!”随他们搞去好了,难道他们在你不理睬的情况下年年都弄吗?不会,关心你的人始终是父母,而父母恰恰也最好搞定和说服的。所以,对一些恐归族而言,与其说家人不够谅解,不若理解为他们太过苛责自身。

家家都本难念的经,不过家始终是你与亲情联系的地方,你不可能割舍。你所能做的不是逃避,不是恐惧,而是要积极地面对: 第一、要像王宝强一样的笑着回家过年

《人在囧途》的电影中,傻根王宝强在公共汽车上带着大伙唱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金钱和地位,换不到家里人对你的情感,你也买不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你之所以想有钱回家,不就是为了告诉父母,你能干吗?让他们骄傲和放心吗?但是父母要的只是你的平安!所以,心理医生给出的第一点建议就是不要过分重视外在和他人的眼光和意见,消除不合理信念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不把回家过年作为展示或炫耀攀比的平台。

第二、加强自己的人际社交能力

此前说过,由于很多人长年在外工作,长期的工作弱化了自己的社交能力,渐渐丧失了自己在老家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亲戚拉家常,谈天说地的能力大大减弱。那些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们,对你来说也是一种社会支持,你要做的不是畏惧,而是融入和获得亲朋好友的支持。我们都需要别人的祝福,你获得的祝福和支持越多,你的内心力量难道不就越强大吗?

与其烦恼,满脑子想《租个女友回家过年》,倒不如淡定洒脱地看场《人在囧途》后,收起行李,背起包包,回家过年!

小编短评:

篇6:论恐惧

恐惧,有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每个人所受的恐惧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勇敢要学会战胜恐惧。

恐惧是什么?答案是确定的,就是害怕。这种恐惧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方面,例如:工作中的恐惧,学习中恐惧,又或者是人生道路上的恐惧等等!

恐惧来自不同的选择只有两种:一中是逃避,一中时候勇敢面对恐惧,去挑战恐惧。

根据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可以知道选择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的也基本上就只有两种结果. . . . 成功或者是失败。

早的夜店奥运会上,中国男运动员――刘翔,以12.88秒的速度打破男子百米跨栏的世界纪录,并获得跨栏项目的第一枚金牌,也被世间人民称为“亚洲飞人”。

在记者走访的时候问刘翔你比赛的时候害怕吗?刘翔笑着说:“但是我很害怕,害怕跑不好会被全世界人笑话,怕跑不好会让家人失望;怕跑不好会让祖国蒙羞。”

刘翔心中怀着那么多的恐惧与害怕,当时的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跑下去,要么推出比赛,然而当时的刘翔选择了挑战心中的恐惧,最终它成功地善生了恐惧,最终他成功地战胜了恐惧,也赢得了世人的称赞。以恐惧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三国演义》中有一幕被世人纷纷扬扬称赞――空城计。

司马父子率十万大军来到城下,地中只有少数老弱残兵,诸葛亮自知不敌排下一法国空城计来诈司马父子两人。他打开中间四门,只排几个打杂的在地门口打扫,而自己坐在城强上弹琴,等待司马父子的大军,当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司马懿看到诸葛亮以及当时的场面,但想到这是诸葛亮的计谋,于是率领大军退去,而空地而得以保全。

这里面的司马父子在面对只隔了时产生了恐惧并选择逃避,于是留下了千古笑柄。

这两件事分别讲了是面临恐惧时的选择两种不同的方式而去的的不同的结果。

在面对生活中的恐惧时,我们要敢于去挑战,敢于去战胜恐惧。

相关推荐:

篇7:论恐惧

如今有很多的孩子喜欢呆在家里,不愿出门,害怕见生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脸红,不安,其实这就是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青少年“社交恐惧”是心理病

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而遭到父母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受体罚;有时则是父母情绪不好而毫无道理地把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这种家庭里,便会产生惧怕心理,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他们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没用的孩子。

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患了此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呢?

1.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症的倾向,并且要及时的审视自己对孩子的行为是否是恰当的,纠正不恰当的教育,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

2.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3.孩子在交往中出现上述症状时,教会孩子有意识地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日做3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社交恐惧症,很多人并不熟悉,内向却是大家熟悉的一种性格描述。最近,一个“测测你到底是内向还是社交恐惧症”的测试题在网上广泛转载。昨日,记者采访某专家。专家称,社交恐惧症患者在心理门诊很常见,该测试虽不能完全代替医生诊断,但具有一定科学性。“这套题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诊断,但足以帮你初步认清自身情况。”

与内向有啥区别

内向者不想社交 恐惧症无法也不敢

专家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过分惧怕社交活动的一种神经症。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明明知道这种恐惧反应是不对的,但是就是没办法控制,然后又会出现一些焦虑,即使去参加社交活动了,也会表现的非常害怕。

心理学家将人的性格分为两种类型:内向与外向。内向性格的人心喜爱思考,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喜欢单独工作,常因为过分担心而缺乏决断力,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够灵活,但有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两者最根本区别在于,社交恐惧症患者属于无法也不敢与外界接触,而内向的人只是不喜欢或不想与外界接触。

心理专家认为,性格内向是很正常的情况,不需要刻意作出改变,性格内向的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可。

什么人群易发病

一般为女性多发 有家族遗传倾向

专家介绍,恐惧症常为突发的,女性多见。有研究表明其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也有研究发现恐惧症状出现时血浆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有关。心理学家则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所致,而回避行为阻碍了条件化消退。

专家进一步分析,社交恐惧症的最核心的产生原因是人在青春期时发生了一些挫折事件或不光彩事件,随着人的成长与成熟,自己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不允许自己曾经发生过这些事件,并且不敢直视,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逃避心态。

社交恐惧症心理产生的原因

社交恐惧症心理产生的原因早知道。如今社交已经是一种谋生功能,有个好的社交能力,到那里都不会被人落下,然而如今却出现很多人都特别的害怕社交,因为他们都患者一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病,该怎么办呢?

有些人害怕与别人交流,特别是在一些公开的社交场所。这严重影响了患者在别人心中的评价,也给患者的工作带来了麻烦,这是患有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及时了解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很重要。

1、缺乏锻炼

有人认为自已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的培训锻炼,缺乏社交技巧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我明,以致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导致尴尬的处境。同时,本人觉察到了自己的社交笨拙,也容易造成紧张害怕。

2、自我贬低

有 的患者他们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其实是恰当的,但患者却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对,所以是患者对自己的评价不恰当。在社交过程中,患者的自我贬低起着重要作用。不 少患者对自己要求过高,恨不能以自己超群的口才和举止得到所有人的称赞与喜欢,这就不可避免反复造成自我挫败,终于导致见人就紧张害怕。

3、社交动机不纯

有些患者社交的动机不纯,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造成某种特殊的印象,所以才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假如不论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一概毫不在意,就不会紧张害怕。

4、人格特性

如果一个人倾向于控制别人对他的印象,或者特别受面子,似乎所有的人都喜欢他这人才有面子,或者完美主义倾向强烈,恨不得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那么这种人便容易患社交恐惧症。

小编温馨提示:有些人害怕与别人交流,特别是在一些公开的社交场所。这严重影响了患者在别人心中的评价,也给患者的工作带来了麻烦,这是患有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及时了解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很重要。

什么方法能治

心理治疗是首选 抗抑郁药有疗效

专家介绍,临床上确诊社交恐惧症主要依据深度心理晤谈和家人提供的情况说明。在心理晤谈时,医生会追根溯源地对病人过往经历进行分析,同时也参考家人的说明和评价。

专家说,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式分两类,即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例如,认知治疗、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催眠疗法、森田疗法、团体疗法等。主要目的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之间的条件性联系。

抗抑郁药物对恐惧有一定的疗效,并能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苯二氮卓类等药物也有减轻焦虑恐惧的作用,尤其是焦虑发作时,起效较快也能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

怎样自我调节

患者可训练

专家介绍,自我调节是恐惧症治疗的基础,所有心理或药物治疗都是在自我调节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建议患者训练“两心一转”,即培养信心和耐心,转移注意力。

社交恐惧者往往最先缺乏的就是自信,因此要改变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悦纳自己,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其次是耐心,具有恐惧心理的人常常难以面对现实,患者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并坚持治疗,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战胜恐惧;再次,就是转移注意力,恐惧发作时,患者要学会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放轻松,从恐惧中走出来。

篇8:论恐惧

一、分析与讨论

(一) 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1) 主观原因:教师没有适当教学法。不能激励学生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 产生不了求知欲重的好奇心, 反而导致学生对跨栏跑感到枯燥, 产生恐惧心理。 (2) 客观上:学生大部分来自山区乡镇中学、体育基础差。没见过栏架, 再加上身材矮小, 会有自卑感, 失去信心、产生恐惧心理。

(二) 克服恐惧心理的对策。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跨栏跑教学时, 首先培养学生要有勇敢顽强、机智精神, 树立自信心理、消除情境性、感染性和自发性恐惧心理,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用正确优美的跨栏跑示范、简练、清楚生动地讲解动作要领, 给学生第一个印象是动作优美轻松, 动作要领明确, 激发起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动力、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勇敢顽强、机智地去练习。学生会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提高能力, 获得“实践出智慧”之效, 即使有点惧怕心理, 也会被勇敢顽强的精神所战胜。

(三)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1) 徒手跨栏跑练习:徒手跨栏跑练习 (是指练习时, 不用栏架和任何障碍物) 。这项练习可在跨栏跑教学前5周安排在准备部分、每一次课 (90分钟) 占用8分钟左右学生要明确跨栏的动作要领, 才能更有效。摆动腿与手臂配合练习:方法:1至4原地放松踏步, 第5拍是动大腿 (左腿为例) , 同时双手抱腿下侧 (提高大腿的难度) 。第6拍, 速度有力伸小腿和踝, 同时右手去碰左脚背 (脚尖) 、右臂有意识地后摆。 (5、6两拍口令拉长) 7、8两拍原地踏步, 练习稍熟练后, 可取消第5拍手抱大腿的动作。 (2) 对墙练习起跨退, 练习方法基本上原地踏步改为放轻松协调慢跑, 摆动腿蹬墙的一瞬间要稍有力, 同时异侧手去碰脚尖的动作, 这需要反复练习。 (3) 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素质。一是利用公路下坡大步跑练习, 常跑后, 步幅明显增大, 提高跨栏跑特征能力。二是利用高台阶 (看台) 反复跳或蹬跑练习、增加弹跳能力和频率的提高。三是坐在地上, 摆动腿向前伸直, 起跨腿折叠。向侧外展、然后向前压体的练习。向前压体时摆动腿侧手向前伸碰脚尖, 另一手臂后摆。四是手扶助木、体侧纵放栏架, 做起跨腿积极向前提、拉的动作, 提拉时大小腿折叠、展髋, 以大腿带动小腿向前提拉。五是起跑到第一个栏起跨点的跑练习:从起跑到过第一个栏前是产生恐惧心理的时节, 是否能跨好所有栏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快速、协调放松, 根据学生的步幅决定起步的起跨, 然后进行反复练习。通过以上练习, 基本上有过栏的意识, 领会了跨栏跑的动作要领。六是改变引起学生恐惧心理的刺激物:在跨栏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常规的教学法是降低栏架高度, 这样学生一见到栏架, 就会考虑到腿打到栏架的横板, 产生痛和摔倒的恐惧心理, 笔者改为栏架放在跑道的两侧, 栏架之间系一根颜色鲜艳的松紧带, 代替栏架的横板, 左右栏架之间约四至五米宽, 学生见到松紧带, 会想到即使过不了或碰到松紧带也无任何反应, 从而避免了痛和摔倒的恐惧心理。待能轻松跨过松紧带时, 再改用标准栏架, 栏架高度约91.4厘米, 既无恐惧心理, 又能一跨而过, 从而提高了跨栏水平。改用标准栏架时, 教师应多示范、讲解要领提出重点, 请素质好的学生先跨, 并给予跨的好的学生表扬, 这时学生之间会相互促进,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结语

笔者教学对象是职业技术学院男生, 年龄20至22岁, 教学效果只能从历届的体育考试中反映, 从体育课计分册上看出, 前三届的学生, 最快的为18秒2, 慢的23秒, 还有一小部学生未能跨完110米栏, 采用栏架高度是91.4厘米。近年几届采用了以上的教学方法, 从成绩上看有所提高, 91.4厘米栏架全能过, 而动作规范,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体力等原因出现有跳栏动作最终还是跑完十个栏, 从成绩上来看, 快的学生为16秒左右, 证明了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充分利用教学时间, 为完成跨栏教学任务, 行之有效。

摘要:在跨栏跑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碰到学生因恐惧心理而不敢过栏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重视第一次跨过第一栏前的跨栏跑辅助练习, 并根据跨栏这项运动的特点, 找出学生产生恐惧的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结合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实践证明, 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 效果明显。

上一篇:下雪的早晨下一篇:沂山风景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