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2024-04-22

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第四节 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长春市二十六中学 张志颖

教学设计思想: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青春痘和肥胖)→ 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知识(内分泌腺及激素)→ 通过实验总结知识 → 深刻理解科学知识 → 在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知识,巩固知识。

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在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中,与激素有关的也很多,研究激素和内分泌,有很多经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了解这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于几种激素的作用,在教学中避免生硬地给激素下定义,而是通过研究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的发展与生活的联系,为个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发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具体操作流程:分析某种内分泌腺的资料→推断该种内分泌腺或激素的生理作用(原理)→运用原理分析相关的失调症→知识的应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

了解激素的概念、主要种类以及作用特点;举例说明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

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包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胰岛素的科学史,了解内分泌的特点。

利用临床观察法,通过分析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病症等,归纳出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内分泌方面的研究成就,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人体生命活动手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渗透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能够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教学难点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以及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内、外分泌腺结构图,有关激素以及内分泌研究方法的相关资料;甲状腺功能失调症的图片,正常人、侏儒症、巨人症患者的比较图,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照片等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展示青春痘和肥胖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痘和肥胖归结于内分泌失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激素)——引出新课,第四节 激素调节。

二、联系已有知识,分析图片和资料归纳总结,深入理解知识

(一)内分泌腺

回忆说出自己知道的腺体,如唾液腺、汗腺等外分泌腺。

展示内、外分泌腺结构图,学生分析内、外分泌腺的差别,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通过血液运输。

学生阅读教材106页,学习构成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激素,它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称激素调节。

(二)探讨几种激素的主要功能

展示资料1:巨人症患者的烦恼和巨人症发病原因(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将导致什么状况?(学生分析讨论)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将导致侏儒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长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展示资料2:

1、科学家发现,狗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并出现糖尿病病人的一些症状。

2、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用胰岛素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成功,人们开始着手治疗人的糖尿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能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缺乏胰岛素时,血糖浓度过高,就会有一部分糖从尿中排出,形成糖尿,既糖尿病。小组讨论:对于患糖尿病的患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师总结)

展示资料3:

实验一:破坏蝌蚪的甲状腺,发现蝌蚪停止了发育,不能发育成蛙,长成巨型蝌蚪。

实验二:在饲养正常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则蝌蚪提前变成蛙,但蛙只有苍蝇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胰岛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促进生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出示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各种甲状腺功能失调症资料和图片,进一步体会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重要性,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三)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让学生谈谈自己特别兴奋时的“症状”。

学生激动时的表现:面红耳赤,情绪激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敏锐等

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大脑皮层兴奋→促使肾上腺激素分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扩张、面红耳赤。

得出结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格总结课上所学内容。

篇2: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与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述、探究、讨论等方法理解激素对人体的调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激素调节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体验科学家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与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突破方法: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性激素为切入点,与外分泌腺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内分泌腺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常见几种激素的功能及分泌异常症;

突破方法: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试验。

教学、学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实验设计法。

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一、新课导入

展示动画回忆神经调节,播放视频《秀珍女孩的人生》

二、教学过程

(一)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

1谈起激素,我们之前学过两种激素。

2请大家列举几种可以分泌液体的腺体。

3图片展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4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几种重要的内分泌腺。

过度;内分泌腺分泌的液体称为激素。图片展示:体检报告单。

(二)几种常见的激素,及其异常症。图片展示 侏儒症、巨人症。

2让学生看书,看资料分析二,回答问题。图片展示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让学生看书,看资料三,回答问题。糖尿病的症状。

6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给几只蝌蚪及甲状腺激素。

三 目标检测:

如果你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诊所来了几位病人,请诊治。

四 小结展示

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价值观发面总结。

回忆性激素: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

列举常见腺体

总结:内分泌腺的特点。

看书,回答复述。

分析激素的含量。

分析病因

分析资料

请同学们说,结合自己的经验说。

小组讨论。

思考,抢答。

请学生来总结。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激素调节。

引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了解常见的内分泌腺。

让学生自己得出激素的特点之一:含量少。

得出生长激素的作用。

推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促进发育。

推出甲状腺激素的其他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得出胰岛素的功能。

训练学生设计技能。

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复习回顾,进一步熟悉常见激素的功能。

三、板书设计

激素调节

一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毛细血管中,并随着血液循环送往全身各处。

二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

甲状腺素:1 促进发育。2 加快新陈代谢。3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篇3:《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 生长素的发现; (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制作平台:Powerpoint及Flash。

制作效果:以动态、直观的演示体现出生物体复杂抽象的生理变化过程。

教学设计:播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片, 如萌发的大豆种子, 正在生长的向日葵, 跳水运动员, 生殖季节争雌而奋战的两只雄羚羊等。

→学生观察后得出:这些生命现象都与生物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关

→引出: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复习提问: (1)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 (2)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激素的概念→显示概念。

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画面, 学生分析分别是受到哪些刺激造的→得出向性运动的概念→引入

二、植物的向性运动。

(1) 概念; (2) 与感性运动从刺激、实例、相同点上作比较→播放含羞草感性运动变化图, 总结出感性运动、向性运动和应激性的关系; (3) 向性运动的意义。

提出问题: (1) 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光性? (2)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引出

三、生长素的发现。

播放实验过程,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发现生长素。具体操作为:

(1) 1880年达尔文有关实验及结论。

学生观察:均匀受光的胚芽鞘、单侧光照的胚芽鞘, 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 比较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对胚芽鞘的生长具重要作用。

学生观察:单侧光照用锡箔小套罩住尖端的胚芽鞘、单侧光照用锡箔小套罩住尖端以下部分的胚芽鞘, 比较得出结论: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在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 推测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 促使胚芽鞘下面一段向光弯曲生长。

(2) 1928年, 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及结论。

学生观察: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 几小时后, 移去胚芽鞘尖端, 并把这块琼脂切成小块, 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得到结果:胚芽鞘会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能否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 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部分的生长?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不能, 还要设计一组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 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得到结果:胚芽鞘既不生长, 也不弯曲。

两组实验对照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能产生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 并能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生长。

(3) 1934年, 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这种物质, 经过鉴定, 知道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因此又称生长素。

根据上面温特的对照试验和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对照分析单侧光引起植物向光弯曲的原因:在单侧光照下,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使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 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即向光弯曲生长。

四、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播放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分布部位, 运输方式及生长素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图片。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提出问题:从向光性原因我们知道, 生长素多一点, 胚芽鞘的生长就快一些, 那是不是说生长素越多越好呢?引出 (1)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播放根、芽、茎对不同生长素浓度反应的变化图。→师生分析得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利用生长素知识解释日常现象:向光性、向重力性 (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顶端优势, 同步播放相关图片。

六、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 根据顶端优势原理提高农作物产量。棉花摘心、果树修剪、花木整形 (播放相关图片) (2)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一定浓度) (放效果图) 。a.对不易生根植物在插枝下端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b.扦插繁殖时保留枝上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 (2) 促进果实发育 (一定浓度) a.发育着的种子合成了大量生长素, 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b.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得到无籽果实。 (3) 防止落花落果 (一定浓度) 。

七、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促进茎、叶的延长, 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 促进器官脱落, 促进休眠;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小结:强调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 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 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 共同调节的。

篇4:《激素调节》微课程设计

《激素调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四节,这一节内容较多,知识量较大。根据《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够叙述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之前学习的神经调节的基础上,已经对人体激素的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激素对人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增强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

设计

1.学习指南

①达成目标。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是密切相关的。从基础性的认知出发,学生需要认识人体内分泌系统及相关的激素,故笔者设计了完成内分泌系统图示的环节;从辩证性的学习方法出发,学生需要掌握理解激素失调的相应病症,笔者设计了“专家看病症”的活动环节;从整体性的知识构建而言,学生需要发散思维,高度概括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对人体的意义,笔者采取了“思维导图”的活动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尝试完成较高难度的目标。通过三个达成目标初步让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

②学习方法建议。在视频中,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可视性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同时,在视频中穿插学生线下学习的画面,以学生口吻交流的方式得到学生的共鸣,体现了交互性与生成性的新型课堂特点。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学生以视频学习法为主,以图示法、列表法及资料搜集法等学习方法为补充。

③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这是翻转课堂模式的一个亮点,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的自学掌握主要的知识内容,而将不理解的知识点放到课堂上来进行探索。

2.学习任务

本微课中笔者共设有三项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为完成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中两次对内分泌系统的介绍及学生代表完成图示的小视频,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了了解,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任务二是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完成病历卡。这一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对微课视频所阐述的知识进行迁移,因此,笔者在此学习任务中设计了病历卡,通过图片及病例描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同时又减少了单一知识重复的乏味感。学习任务三是依据学习任务单中的脑图框架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作为发散思维的好帮手于近几年风靡教育行业,它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师生们的青睐。学生们可以在这个环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图。采用思维导图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的再造,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困惑与建议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将无法理解或者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展开讨论。同时,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做好这一点的反馈,会对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教学设计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评价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星级评价,实现了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在本节微课中,笔者从无到有的创造,从框架到发散的改变,从单一重复的记忆到多样合作的探究,都是为了达成长期的最终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上,应该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量身定制,方能发挥学习任务单的最大功效。

制作

本节微课的录制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简单实用。笔者先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再运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讲课声音与PPT播放不同步,会出现画面滞后或超前的情况,因此同步性显得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同步呢?当录制的效果并不能一次性满足教学要求时,教师可采取分段录制、编辑合成的方法。如果再进一步转换格式和编辑,教师则可以使用另一种编辑软件——liwo(狸窝)进行操作。平铺直叙的讲课方式容易使学生疲劳,为改变这种学习氛围,我们可以适当地增添优美的背景音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用过程

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单中的基本学习任务。

对照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以下三个学习环节。

第一环节为小组互评学习任务单,此步骤是重中之重。在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课外学习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激素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非是全面而科学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不仅可以纠正错误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依然是目前学生急需的。

第二环节的活动为小组合作,学生共同绘制一幅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学生可充分发挥想象,且无格式、图案的限制。有些学生可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许多课外知识,提出了如糖尿病的新型治疗方式、如何拯救年幼的侏儒症患者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发展性思维的有效性及趣味性。

第三环节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设置了角色扮演活动,小组合作,依照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所提供的素材,分角色扮演专家与患者,尝试表现各类与激素相关的疾病,并评选出优秀小组。这个环节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第二个环节的基础上,对知识起到巩固与迁移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本节微视频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们在画图上,在角色扮演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图画得多姿多态,表演带有趣味性,学生都学得很开心。虽然过程并不是特别完美,也有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差强人意,但是他们都很努力地在尝试。在学习能力上,从个人到小组都存在异性,如何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差异性呢?笔者认为这是教学智慧的问题。笔者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有的放矢,选取适合学生的问题,逐步让他们走出羞涩与彷徨。除此以外,在小组的设置上适当地进行人性化的调整,以缩小弱势小组与其他小组的距离。在本节课中,学生们感觉到激素调节的魅力是潜移默化的,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生获得的能力远远大于单纯的知识记忆,在课堂上的活动也由过去的倾听转变为探索。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的画图、探索、解决生成性问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反馈也让笔者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微课课堂,他们需要更多切合实际的活动,而活动也着实让他们收获了知识、获得了自信,这也是教师最想看到的一面。

美中不足的是,在评价环节里还可以多加入其他的评价方式,如组员互评、小组互评、评优秀学员等。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我们从多维度对课堂进行深度研究。与此同时,缤纷的课堂与多彩的评价,也为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带来更多的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激素调节》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四节《激素调节》

2.达成目标:

①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认识人体内分泌系统及相关的激素,并完成学习任务一。

②通过观看视频及阅读教材,理解激素失调的病症,并完成学习任务二。

③通过观看视频及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并尝试完成学习任务三。

3.学习方法建议:

视频学习法、图示法、列表法、资料搜集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①小组互评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小导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疑难解析;

②小组合作,共同绘制一幅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可自行设计版面,适当增加图案。完成之后,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评比要素有:内容、版面、色彩、风格)

③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专家与患者,尝试表现各类与激素相关的疾病,并评选出优秀小组。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请你试一试,在下图中,标示出各个内分泌腺。

任务二 张医生抽取了几份病历卡,请你来当小专家,尝试能否为这几位病人确诊相应的病症,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任务三 请你参照视频中的思维导图框架,尝试用思维导图归纳本节微课的知识要点。

三、困惑与建议

四、学习评价

通过这节微课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评价:

A.☆☆  B.☆☆☆   C.☆☆☆☆   D.☆☆☆☆☆

请你写下自己完成的最满意的一项任务:

————————————————————————————————————————

评委印象

品味着廖老师《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一句话跃入脑中——“俯而学,仰而思”。这节课非常好地体现出这样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应既“俯而学”又“仰而思”,帮助学生懂得,学习不要仅停留在学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如何去学以及感悟到学了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指导学生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开放的眼光看待知识,用多元方式展现知识,用灵活思辨运用知识,惠及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教师价值的重要体现,需要教师跳出知识教学,步入学科教育。从廖老师的课例中我们可见一斑,她正积极做着这样的实践。

本节课设计主线清晰,以“认识内分泌系统及相关激素”“激素失调病症”以及“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为线索,通过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辅助,指引学生逐步抵达本节课的学习核心,突破对“激素及其作用”全面认识这个重难点的学习。鉴于生物的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本节设计较好地凸显了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理念的德育目标,并以此升华知识的学习。本节设计有以下两个突出的亮点。

1.开放的学习问题设计,打破了资源边界

我们知道,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翻转课堂的核心部件,它们的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和整体教学效果。本节课廖老师在对学生学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学习资源,遵循了实用性、衔接性、助学性等原则,能够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兴趣、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单中任务设计富有内涵、作用突出,问题类型的培养目标指向各不相同。例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病症卡,以此为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活化对激素的认知。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打破了资源边界,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实用性的感悟,非常符合我们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对教学观念、教材、教学策略、教学情境的重组要求,发挥了生活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2.巧妙的学生活动设计,打破了课程边界

不论是课前自主学习环节还是课堂学习环节,廖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开放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了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有效衔接,开放性的拓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程边界。例如,“自主看书与微课学习活动”——达成各知识掌握的目标;“专家看病症”活动——将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将学业与职业生涯启蒙相结合,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思维导图”自主构建知识——促使学生做个性化整理,培养整体性思维;“提炼困惑、建议与自评互评”过程——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找出自我满意的任务,用辩证的眼光自我分析、培养自信、相互学习、多维互动、确定进步方向。合作共绘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了学生团队精神、知识创新应用精神,将拓展活动与学科教学进行了融合,有助于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时,体现了廖老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大胆尝试。

篇5:激素调节教学叙事

-----七星一中:朱洪艳

“激素的调节”这一节课我上过多次,但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我的教学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被动地吸收、记忆,满足于对知识的记忆,少了对知识的探索、拓延,也甚少去主动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培养现代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我是这样上这节课的,课中主要是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和青春期等相关的内容。在技能方面,经过一个半多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等技能,再加上较长时间的分组讨论实践,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一节内容我用了两节课。第一节课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大家评出最佳实验设计和最有创意实验设计。最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和根据本组的实验设计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分析、讨论结果。

第二节课是进行《激素调节》的正式教学。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也少了拘束,学生可以放得开来表述。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改动,我预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我总是让学生一排一排端端正正地面向黑板坐着,老师成了权威,一言九鼎;学生被老师灌输知识,被动地接受,体现不了主动、互动。现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同学之间有一种“我们是团结的集体,要共同奋斗”的心态,他们还可以互相监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也为我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提供了方便。

在新课伊始,我就让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观察成员的身体特征,回忆《青春期》的知识,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学生的反应不错,顺利引入课题。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腺体的资料,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出内、外分泌腺的区别,特别是能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填写在黑板上我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得更加热烈,很热切地拿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共享,基本上能够把我预先在黑板上画出的有关激素的表格填好。特别是在讲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时,由于每一个小组在前一段时间都做了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组讨论时,学生特别热烈。在组与组之间的班内交流时,每一个组的发言都很精彩;同时,也拓展了许多有关激素的课外知识,这是最令我惊喜的。

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当学生兴奋起来时,拓展的知识特别多,时间总是显得不够用。我赶紧让同学做了这一堂课的“我

学到了什么”的自我小结。接下来的任务是让这节课学到的内分泌腺和激素的知识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巩固练习。

由于是自己主动、积极地获取到的知识,学生的当堂掌握很不错。我正暗暗庆幸一节课顺利完成

篇6:《激素调节》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以下知识上采用不同的方法:首先是内分泌腺的介绍,用对比的方法,记住内外分泌腺的区别,在进一步讲激素的作用,这个是重点我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明确并在此多花费时间让他们和生活联系起来。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熟悉激素的作用。最后再讲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件的底色没配好,学生也是20多天没给他们上课,乍开始配合不默契,所以一开始就没进入状态。有些紧张了。后面的课除了将知识讲到,没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参与的少。

篇7:生物激素调节教学反思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比较好地落实了既定的三维目标,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性较好,教师又能用适当的启发和疑问引领学习活动沿着一定的主线进行。学生能够将正在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解决了不少困惑,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整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很好,较好地实现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借助于资料分析的探究性教学。以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为载体,了解内分泌腺的特点,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将难以理解的概念只通过读图等方式传授给学生,看似启发实际强加的概念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激素和内分泌等知识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是,对其作用了解的却比较片面,与人体的其他生命活动相比,激素和内分泌等知识也显得有点抽象。在教学中,选用大家熟知的现象,引出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通过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然后再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8:“植物的激素调节”专题备考解读

“植物的激素调节”部分与日常生活联系广泛、密切, 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本部分常考的内容有曲线图表分析、实验设计与分析、材料分析、实践应用等, 特别是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方法、思想及应用。在题型上,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形式均可出现, 常结合实验、生活情景的命题往往是简答题, 并且分值较大。考查的内容有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分布、生理作用特点及其他激素。总体上说, 试题偏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可全方位、多层次甄别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备考时, 要特别注意理解植物向光性原理且能运用该原理解释胚芽鞘弯曲的实际问题, 注重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解释植物的向性运动、顶端优势、除草原理等;要注意经典实验思想和一般实验原理在解释生命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本部分内容的突破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核心知识点击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说明: (1) 实验中运用了对照原则, 如达尔文的实验中, 1为实验组, 23为对照组;温特的实验中, 1为实验组, 2为对照组, 增加了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2) 实验中体 现了设计 实验的单 一变量原则。

1达尔文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和感光部位的差异。

2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

(3) 实验的相关结论和分析。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其合成不需要光, 但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2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 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无阻碍作用。

3感光部位在尖端, 只有单侧光照射尖端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即横向运输) 。若无尖端, 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对称放置, 也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 合成部位。

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合成, 而在衰老的组织中合成较少。

(2) 运输及特点。

1极性运输。

a.含义: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实验验证。

2横向运输。

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

a.单侧光影响。

b.地心引力影响。

A、B方向盘为极性运输, C、D方向为在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

3运输的方式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 需要消耗 ATP, 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3) 分布。

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 如顶芽<侧芽, 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 如幼根>老根。

说明: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2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重力等因素引起的。

3.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1) 生长素作用机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2) 生长素的作用:1既能促进生长, 也能抑制生长;2既能促进发芽, 也能抑制发芽;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 也能疏花疏果。此外, 生长素还能促进果实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

(3) 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具体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及植物的种类 (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较单子叶植物更加敏感) 有关。

4.四类其他植物激素的比较

二、重点难点点拨

1.生长素的运输特点

(1) 水平方向横向运输, 如茎的向光生长。

(2) 竖直方向极性运输, 如扦插枝条, 将上端插入土壤, 很难生根。

警示:根和茎的极性运输是有差别的, 它们的本质都是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茎的极性运输由茎尖到茎的尖端以下, 与“想象中”的一致, 而根的极性运输是由根的尖端到尖端以上, 与“想象中”的相反。移栽树木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原因就是因为破坏了根的尖端, 从而使侧根生长素浓度降低。

(3)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总体可用下图表示:

2.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1) 生长素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 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生长。

(2)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 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

(3) 根、茎、叶有各自的最佳促进浓度, 曲线在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不同的浓度有着不同的作用, 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效果, A′、B′、C′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说明:低浓度和高浓度的理解及作用效果举例

注:“低浓度”和“高浓度”是相对于“最适浓度”而言的。所谓最适浓度是指对植物某器官生长促进最明显时的浓度。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 其最适浓度显然是不同的。当低于最适浓度时, 随生长素浓度升高, 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加强, 而高于最适浓度后, 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下降, 直到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4) 典型体现———顶端优势。

1概念: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 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 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 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 夺取侧芽的营养, 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3应用:人工切除顶芽, 就可以促进侧芽生产, 增加分枝数,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 进行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 以增加分枝, 提高产量。

三、方法突破点津

1.经典实验中所用的特殊手段和一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达尔文实验中, 用锡箔来遮光;温特实验中利用琼脂块的透水原理, 使其作为携带“影响物”的载体;此外, 可利用同位素标记追踪的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2.胚芽鞘类实验

3.解释茎的向光性、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1) 原因:1内部因素:生长素分布不均;2外部因素:单侧光、重力的影响。

(2) 解释:1茎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背光侧生长快→向光弯曲生长。

2茎背地性的原因: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多→生长快→背地弯曲生长。

3根向地性的原因: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多、远地侧少→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向地弯曲生长。

4.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种激素之间的关系

(1) 相互促进作用。

1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2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3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4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5调节种子发芽:赤霉素、脱落酸。

6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 相互拮抗作用。

1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 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则促进侧芽生长。

2调节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 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3两性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 赤霉素使雄花形成。

4调节气孔的开闭: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 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

四、易混易错警示

1.牢记两个重要部位

尖端是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横向运输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尖端以下是生长素作用的部位、极性运输的部位、发生弯曲的部位。

2.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3.果实发育与果实成熟的比较

(1) 果实发育包括子房形成果实 (发育) 和果实长大 (生长) , 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

(2) 果实成熟是果实细胞合成一些水解酶, 分解细胞壁使果实变软, 分解多糖为单糖使果实变甜, 同时形成某些色素使果实变红等复杂的生理过程, 最终使果实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 使果实变软、脆、甜等。乙烯可 促进该过 程的进行。

学生易混淆的还有生长素与秋水仙素。学生常认为后者与前者一样, 也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实, 秋水仙素是一种名为秋水仙的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是一种生物碱, 它可抑制植物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4.几种无子果实及其形成原因的比较

五、实验备考指南

关于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实验原理

(1) 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 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 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 生长最快。

2.实验过程。

由上图曲线可知,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在A点两侧, 存在促进生根效果相同的两个不同生长素浓度。

预实验的主要目的:1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2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减少盲目性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 处理插条方法:1浸泡法;2沾蘸法。

3.方法步骤

(1)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 (2) 制作插条; (3) 处理插条; (4) 培养插条; (5) 观察记录。

4.注意事项

(1) 扦插枝条制作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 (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 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 下端要削成斜面。

(2) 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 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3) 本实验中, 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

(4) 先用预实验确定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 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5.分析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1) 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1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2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 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 如枝条上芽多, 则产生的生 长素就多, 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 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1温度要一致。2设置重复组, 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3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 目的是探究2, 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六、精典例题剖析

例1 (2013·江苏泰州一模卷) 下图为研究生长素 (IAA) 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 初始时, 琼脂块1 ~ 6不含IAA,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12琼脂块中都有IAA, 1>2

B.34琼脂块中都有IAA, 3≈4

C.56琼脂块中都有IAA, 5≈6

D.3 4琼脂块中含有的IAA与5、6中的相等

点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生长素能向背光一侧转移, 但由于胚芽鞘尖端中间有不透水的云母片隔着, 使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一侧转移, 因此1=2。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 因此没有尖端存在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 所以3=4。由于生长素只能极性运输, 因此5和6中均不含生长素。

答案B

例2 (2013·安徽卷)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 几小时后, 移去胚芽鞘尖端, 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 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 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 鞘弯曲的 刺激是某 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点拨本题考查植 物激素发 现的相关 实验。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 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 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 (实验组) , 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 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 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 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 但不能证明该物 质就是吲 哚乙酸, 故B项正确、C项错误。该实 验未提及 光源问题, D项错误。

答案B

例3 (2013·湖南长沙二模卷) 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 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点拨种子的休眠与种子中存在的脱落酸有关, 只有降低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 才能使种子萌发。将稻种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的 目的就是 减少种子 中脱落酸 的含量。

答案A

例4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为探究赤霉素的生理作用, 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A组: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想验证赤霉素的某一生理功能, 请你帮助设计方案:

实验器材: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表面未经消毒的辣椒种子200粒、蒸馏水、脱脂棉、培养皿、恒温箱等。

实验目的:验证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实验程序:种子消毒→浸种→分组→恒温培养→观察记录。

根据某次实验的观察得到以下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 本实验设计方案中的变量为_______。

(2) 本实验设 计方案应 记录什么 实验现象?______。

(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记录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B组:另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材料用具: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蒸馏水, 表面经过消毒的番茄种子若干, 铺有滤纸的培养皿若干, 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 。

第二步:______ 。

第三步:_______ 。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验目的, 确定实验变量, 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据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设计。A组的实验目的是 验证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种, 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率, 结合题中的实验记录表, 用赤霉素处理的比没有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要高, 所以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B组探究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是有无赤霉素处理, 因变量是统计种子的发芽率, 试验中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明确实验步骤。

答案A组: (1) 是否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种 (2) 辣椒种子的发芽率 (辣椒种子发芽率的高低) (3) 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赤霉素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B组:取等量两组番茄种子分别放入两个培养皿中, 将培养皿编号为甲、乙 (分组) 将适量且等量的蒸馏水和赤霉素溶液分别倒入甲、乙两上培养皿中 (变量) 将经上述处理的实验材料放入恒温箱中,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催芽, 一段时间后, 统计并比较两组种子的发芽率 (要求写出正确的观察指标、体现无关变量的控制)

七、热点试题演练

1.用燕麦胚芽鞘作实验材料, 下列实验中, 将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2.关于植物 生 长 素 和 生 长 素 类 似 物 的 叙述, 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3.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 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4.科学家探究了“生长素类似物α- 萘乙酸 (NAA) 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所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的 分析和评价, 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浓度为10-4mol/L的NAA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C.用蒸馏水 (0) 处理的玉 米胚芽鞘 为对照组

D.促进胚芽鞘生 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mol/L左右

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

1可利用适宜浓度 的赤霉素 促进细胞 伸长, 使植株增高

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3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 4-D浓度相同

4在太空失重状态下, 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A.12B.34

C.13D.24

6.下图是豌豆的去顶实验,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豌豆茎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

B.生长素显著影响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C.生长素不能促进赤霉素的合成

D.植株内生长素下降的同时, 赤霉素也大幅度下降

7.实验表明, 乙烯能抑制根系生长;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根系生长, 但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根系生长。下列有关解释最可能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与乙烯相互转化

B.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能 会诱导乙烯的合成

C.生长素与乙烯的化学本质相同

D.生长素对乙烯进行负反馈调节

8.研究人员测定了香梨果实从形成到成熟及采收后某些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在香梨果实发育初期 (花后15d左右) 达到高峰, 且在果实迅速膨大期间 (花后60d左右) 含量比值加大的两种激素是_____, 在此过程中______ (填激素名称) 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说明果实正常发育是______的结果。

(2) 香梨果实采收后30d才进入完全成熟阶段, 在此过程中乙烯含量的变化说明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

(3) 采收后_______的骤减是果实成熟的必要条件, 脱落酸积累可能触发了果实的衰老过程, _______含量再次升高, 可能促使衰老阶段乙烯的大量合成, 因此在果实成熟衰老后期调节_______至较低水平将是延缓香梨果实衰老的关键。

参考答案

1.B2.B3.D4.B5.A6.C7.B

8. (1) 赤霉素和脱落酸生长素多种激素共同作用

(2) 促进果实成熟

(3) 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和生长素

解析: (1) 据图, 果实收获前20天左右, 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相对较高。生长素也可促进果实的发育。

(2) 在成熟阶段乙烯含量增加, 说明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3) 收获后赤霉素迅速减少, 而生长素又增多, 衰老阶段乙烯大量合成。延缓香梨果实衰老要降低脱落酸和乙烯含量, 而降低乙烯通过降低生长素来实现。

上一篇:企业借款合同下一篇:初中生温暖的家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