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问题教案

2024-05-03

对策问题教案(精选6篇)

篇1:对策问题教案

《田忌赛马》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玩游戏、听故事等活动,能自己探究出获胜的对策,体验策略的重要性。

2.经历对比、推理等活动感悟运筹思想,会总结出战胜的策略,初步体会运筹思想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探寻最优的应对策略。教学难点:

感悟运用对策获胜的运筹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比较扑克牌大小,了解基本应对规则。

1.游戏引入:比大小,一对一PK。

(1)红牌分别是10、7、4;黑牌分别是3、2、1,比较双方点数的大小。

生:红10大于黑3,红7大于黑2,红4大于黑1;红方获胜。

师:这就说明,红牌和黑牌双方大小悬殊明显,胜负分明。

(2)红牌不变,黑牌牌变为9、6、3,再次比较。比赛的结果会是怎样?说说你的理由。

生1:红牌获胜;红10大于黑9,红7大于黑6,红4大于黑3。

师:三局比赛都是红方获胜,所以最终是红方胜。

2.抛出问题,突破定势。

师:红10与黑9比,红7与黑6比,红4与黑3比。这是双方对局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

(1)还有没有其它的应对策略?一共有几种?

(2)在不同的比较过程中,黑牌是不是一定没有机会获胜?

师:请同学们把不同的应对策略都填在表格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交流。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获胜方

红牌

黑牌1

黑牌2

黑牌3

……

出示学生作品,如下: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获胜方

红牌

黑牌1

红方

黑牌2

红方

黑牌3

红方

黑牌4

红方

黑牌5

黑方

黑牌6

红方 师:请这位同学介绍他的方法。

生:当红方出10时,黑方出9,后面两局就有两种不同的应对方案,就是交换6、3的顺序;当红牌出10时,黑方还可以出6,后面两局只要把9、3交换顺序;当红方出10时,黑牌还可以出3,后面两局只要把9、6交换顺序。

师:同学们听懂了吗?他的方法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生:他在排列时很有顺序,这样就不会漏掉了。

2.初步感受黑方(弱队)取胜的策略。

师:我们发现当红方分别出10、7、4时,黑方一共有6种应对方案。请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6种方案中只有一种情况是黑方赢的。

生:红方赢的可能性大。

师:黑方方还是有取胜的可能,想一想,这种取胜的方法有什么高明之处?

生:用黑牌中的3去应对红方的10,用9应对红方的7,用6应对红方的4,黑方就赢了两局。

生:只要保证黑方赢两局就可以了。生:用小牌去碰大牌。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种高明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总结: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策略,这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课件出现)

(三)多次体验,探究黑牌取胜的条件。

1.调换一张黑牌,保证黑方有取胜的可能。

师:如果允许黑方变换一张牌,那黑方能否在比赛中还能有获胜的可能?你准备怎么换?

生:把9换成10。

师:看来你们的方法都是把黑牌变大,这样获胜当然也不奇怪了。能否把其中一张黑牌变小后,黑牌还能获胜,行吗?请把你调整黑牌后应对红方的方案填在下表。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变换方法。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获胜方

红牌

黑牌

汇报:

生1:把黑3变成黑2。黑2与红10比;黑9与红7比;黑6与红4比;黑方三局两胜,结果是黑方获胜。

生2:把黑3变成黑A。黑A与红10比;黑9与红7比;黑6与红4比;结果也是黑方获胜。

师:黑3变成黑

2、黑A,黑方都还有可能获胜,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都是把这个最小的黑牌与红10进行比较。

师:变化黑3有两种方法,那改变其它的牌行吗?

生:黑9变成黑8也行,黑3与红10比;黑8与红7比;黑6与红4比;结果也是黑方获胜。

师:还能再变小吗?

生:不行,变成7就平局了。黑3与红10比;黑7与红7比;黑6与红4比。

生:还可以把黑6变成黑5,黑3与红10比;黑9与红7比;黑5与红4比;结果也是黑方获胜。

师:黑6变成黑4呢?

生:不行,成平局了。

2.同时变小三张黑牌,保证黑方有取胜的可能。

师:刚才把一张黑牌变小,依然有取胜的可能,现在如果把三张黑牌都变小,并且要尽可能小,使黑牌还有可能取胜,你们觉得三张黑牌分别可以是几?可以怎样对局?想好后,请填在下面表格内。(学生活动)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获胜方

红牌

黑牌

反馈:

生:可以是A、5、8。黑A与红10比;黑8与红7比;黑5与红4比。

3.初步提炼取胜的条件。

师:请同学思考,要使黑方在比赛中有获胜的可能。你认为黑方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生:要有两张牌大于红方。生3:黑方必须“牺牲”一张牌。师:“牺牲”了哪张牌? 生:最小的那张。

师:黑方最小的与红方最大的比较,结果是输了,但这不是用鸡蛋碰石头,而是一种应对的策略。

总结:

A.黑方要出最小的牌应对红方最大的牌,使对方最大牌发挥最小的作用。

B.要有2张牌大于红方(优势方)。

4.师生比赛,进一步完善取胜的策略。

师:老师想和同学们挑战一下,我是红方10、7、4,你们是黑方8、5、1,你们能赢吗? 比赛:学生出黑A,老师出红4;学生出黑5,老师出红7;学生出黑8,老师出红10。老师获胜。(学生的表情有点“奇怪”)

部分学生喊:老师您先出。

再比赛:师出红10,学生出黑A;师出红4,学生出黑5;师出红7,学生出黑8。

学生欢呼“胜利、胜利”。

师:从刚才的比赛中,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要保证黑方取胜,一定要让红方先出牌。

小结: 刚才的两组牌,黑方实力稍逊,但应用策略还是能以弱胜强。

5.应用策略,体会“实力均等智者胜”。

第三次比较:红牌:10、7、4;黑牌:10、7、4 生1:黑牌获胜。黑4与红10比;黑7与红4比;黑10与红7比。

生4:红方也有机会获胜,只要让黑方先出牌。红10与黑7比;红7与黑4比;红4与黑10比。

师:刚才同学们的每种比较都是正确的,当他们双方实力完全相等的情况下,就看谁懂得其中的策略,谁就能获胜。这就叫做实力均等,智者为王。

师:你认为,“智者”是怎么做的?

(四)介绍故事“田忌赛马”,内化对策略的理解。

1.课件出示故事“田忌赛马”,让学生说说田忌的应对方法。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齐王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获胜

齐王

田忌

田忌

2.请学生用成语或是谚语来说说“玩牌游戏”和“田忌赛马”的共同点。

生:以弱克强、小材大用。

生:后发制人。

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生:扬长避短、反败为胜。

(五)拓展学生对不同策略的认识。

1.取棋子活动,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游戏规则:10颗棋子,两人轮流拿,每次只能拿一颗或两颗,谁最先拿到第10颗,谁就获胜。

(1)学生尝试,理解规则。

(2)游戏中思考:有没有策略,使自己必定获胜?(3)教师巡视指导,收集相关示意图。

反馈:

师:刚才一位同学取到7后,同桌就不取了,请问同桌你为什么不接着取了?

生:如果我取8号,那9、10就被对方取走;如果取8号、9号,那10号也被对方取走。我一定输了。

师:如此说来,要想取到10,就必须取到7这个关键点。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4张示意图,请学生思考:怎样能保证取到7号? 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篇2:对策问题教案

常见作文之病:

一、惯性写作,文体走样

二、雾里看花,观点隐晦

三、转移论题,节外生枝

四、骨肉分离,事例乏力

五、事实论据,叙述冗长

六、认识偏颇,思辨缺失

一)惯性写作,文体走样

由于长期写作记叙文或形式更为灵活自由的散文或随笔,部分学生在初写议论文时,容易受写作定势思维的影响和干扰,把议论文写成纯粹的记叙文或带有议论性的哲理散文;或前半部分重在叙事描写,后半部分侧重议论说理,把议论文写成了既非完全说理又非完全叙事的内容杂糅之文。还有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夹叙夹议类记叙文与议论文之间的区别,把二者混为一谈。

要想把准文体的脉,写出一篇入格的议论文,除了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明白"文体自选"并非淡化或不讲文体外,还要清楚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显著区别:记叙文追求的写作效果为以情动人,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至少占2/3),而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则为以理服人,主要采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至少占2/3),否则便有文体特征模糊,体裁失真之嫌。同时,通过多读规范议论文和一般记叙文,在对比阅读中来研究掌握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二)雾里看花,观点隐晦

议论文在认识某一个问题,分析某一类现象时,必须有一个关于该论述问题或对象的观点和主张,而且观点和主张应当体现出正确、鲜明、深刻、新颖且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总体特点。

幸福来自我们的内心

幸福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

幸福就在你身边

幸福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

但不少同学作文或者缺乏对事物、问题的明确看法和见解,或者观点零零碎碎散见于全文,不够集中,或者观点表述闪烁其辞,琵琶遮面。认识"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领会"义理"(议论文中即论点)在全文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培养议论文写作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基本素养,是解决作文无观点、观点散、观点晦的不二法门。同时,掌握开门见山立论,行文中间立论,卒章收束立论的"三立论"写作技巧,并养成初写议论文篇首提出问题部分就亮出观点的良好写作习惯,也可有效化解论点模糊零散之弊。

三)转移论题,节外生枝

一事一小议,一议一话题,一话题一中心,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可有不少同学由于疏于审题,不是开篇下笔就转移了话题,偏离了标题,与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就是写至中途,兴之所至,信马由缰,渐行渐远地游离甚至抛开了原来的话题或论题,等到一气呵成,回头自赏时,已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般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作文时,既要看清题干,读懂题意,明确要求,务必使标题与话题暗合,内容与标题紧贴外,还要注意行文中思维的收与放,张与弛。既要发散思考,适当拓展,又要聚合思维,收束一点,切不可天马行空,题外生题。同时写作过程中,养成统观全局,瞻前顾后的写作习惯也可防止偏题、跑题。

四)骨肉分离,事例乏力

议论文中,论据必须要紧紧扣合论点,方能为论点服务,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同时论据的使用还要力争准确、典型、新鲜,才能让说理更充分,论证更有力。

不少学生在使用事例或事理论据分析论证时,没有全面把握、深入解读论据内涵和意义的丰富性,没有精心选择和巧妙剪裁材料,没有找到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契合点和联结处,以致于"骨"(论据)"肉"(论点)表面貌合,实则神离。论据材料既不能有力地佐证支撑观点,观点也不能水乳交融地统率包容论据材料。不仅如此,一些学生用事例论据来证明论点时,所用事例材料大多流于俗套,千人一面,老生常谈,缺乏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浓烈生活气息、鲜明时代色彩的个性特征。或者所举事实琐碎肤浅,或者常以部分取代整体,以个别现象代替一般规律,使事例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刻的典型性。

深入挖掘课本和语文读本素材,积极放眼课外报刊和各种媒体,广泛涉猎,加强积累;走出书本和课堂,融入社会和生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方可根治材料匮乏平庸、面目可憎,毫无生气与活力的痼疾。探究材料内核的广义性,捕捉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相关性,"骨""肉"不和,油水分离之憾亦将去矣。

五)事实论据,叙述冗长

议论文中的事实是作为论据使用的,与记叙文中的表达方法有别。记叙文里叙事必须完整、具体,甚至可用细描手法,而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则应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多用概述法和截取法。

初学议论文时,有的同学把握不好分寸,把作论据的事实叙述得过于具体、详细,乃至刻意叙写,过分细描,以致于文章叙多议少,喧宾夺主,使得文体不论不类。如一位学生写作《要学会欣赏他人》一文,当论述到"如何欣赏他人"这一部分时,不是用简明、概述的笔法根据写作需要交代清楚欣赏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而是不厌其烦、浓墨重彩地叙写欣赏的主要经过和细节。明确叙述手法在两类文体中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对比揣摩各自不同的处理和使用技巧,是正确区分和掌握两种不同叙述风格的关键。

六)认识偏颇,思辨缺失

议论文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辩证而全面地分析问题,因此语言表达应当符合准确、严密、富有逻辑性的特点,切不要只说一 点不及其余,只见彩虹不见阴霾。

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议论文初写者容易忽略的。他们要么仅凭一己之主观好恶,带着感情亲疏的有色眼光来评头论足,从而在表达上或随意夸大其词或肆意贬损他人;要么孤立、静止和片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以致于文中经常说出一些过头话,推论、归纳出一些有懈可击的脆弱的观点或结论,有时甚至前后矛盾,难以圆说。

表达宽严失度,语意疏漏有隙,表面看来是一个外在形式的小问题,实则为内在思想认识的大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和显性表现。语言表述的粗糙,实际为思考不够缜密、严谨的结果。因此,懂得一定的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哲学知识,坚持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审视、评价一切事物和问题,从而熏陶与积淀良好的思考素养和思维品质,而这对议论文写作而言无疑会善莫大焉。

七)事理事例,过分堆砌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两种论证方式。无事实的铺垫和依托,所讲之理则犹如空中楼阁,根基不牢;反之,若无理性的分析和升化,所叙之事则如无睛之龙,有形无魂。一般而言,一篇议论文应事实和事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可顾此失彼,厚薄一方。可事实上,不少学生初写议论文要么从头至尾喋喋不休地空发议论(且说理琐碎浅薄,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和实质)却不举出一件生动而有说服力的事件,要么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式的罗列一大堆内在毫无关联的事例材料,而丝毫不从理性阐述的角度对事例的意义和价值予以深入剖析与评价,从而沦为观点加材料的简单论证模式。如此为文,只能是以理吓人,以事压人。须知,理不在长,深刻即行;事不在多,精当则力。理若太泛,泛则失之空洞;事若太滥,滥会杂乱无章。合理权衡和正确处理好二者在文中的比重和关系,方可收到以理服人,以事明人之论证效果。

八)拟题不当,题意虚空

文章标题犹如屋之窗,人之眼。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好的文题不但能统摄全篇思想内容,达到题文合一的效果,而且还能润物无声地潜 意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为后续阅读奠定良好的首映效应。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初写议论文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可贵的拟题能力。他们要么文体错位,记叙议论不分,如《母亲讨债》、《滴血的钞票》即为典型的记叙文标题;要么表意不明,文题含混,如《社会与网络的平衡》,《打抱不平》;要么大而无当,抽象宽泛,如《文化选择》,《议素质教育》。由此观之,老师讲清议论文标题的相关知识尤为必要。常见议论文标题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类为论点型标题,即题目本身就是文章论点,如《开卷有益》;一类为论题型标题,即标题就已经指出了论述的对象、话题或范围,如《说宽容》。但不管采用哪种类型的标题,简明而不失深意,新巧而不乏韵味应当成为拟题的基本原则和追求。此外,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命题方法和技巧,或由学生自己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归纳拟题的经验,如修辞法,引用法,嫁接法,求异法等,加强拟题能力的专项训练,也应当成为写作中的一门必修课。

篇3:设计教案应注重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 启迪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还要有挑战性, 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案例1教材里有一道几何概型课例.

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 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 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分之间, 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 (称为事件A) 的概率是多大?

这是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 如下:

教师: (1) 这是什么型的概率呢? (学生几乎都不用想就回答:几何概型.) .

教师:很好, 下面我们用几何概型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吧.首先可以设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 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

(2) 你知道事件A发生时x, y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很容易想到y≥x)

(3) 你知道x, y的取值范围吗?它表示什么区域? (学生根据题意回答:6.5≤x≤7.5且7≤y≤8,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它表示是一个正方形区域, 面积等于1) .

教师这时画出几何图形, 然后讲解:根据题意, 只要点落到阴影部分, 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 即事件A发生, 所以用几何概型公式:

当课例讲完后, 学生做了一道模仿例题的练习, 但学生几乎没有领会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后反思:如果能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有这个结论, 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 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等.故笔者认为教学改进为: (1) 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父亲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报纸? (可以分小组讨论) . (2) 送报到家 (事件A发生) 的时间早于父亲离开家的时间, 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吗? (引导学生定性猜想, 勾勒出数学模型) . (3) 对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 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 如何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 (定量刻画, 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度发展) . (4) 事件A发生在图形中如何刻画的?也就事件A发生在哪里? (至此, 学生已清晰地知道这是一个几何概型) .

如此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思维波澜起伏, 激起思维的浪花, 使学生从中尝到乐趣, 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二、问题情境的适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设计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 促使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

案例2笔者在高一 (5) 班上了一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示范课, 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引入情境问题 (1) (2) (3) 与年轻教师的大体相同.在给这一核心概念中的核心词进行辨析时候, 笔者这样处理的:

(4) 如图3 (1) 直线l与平面α垂直吗?

(5) 平面α内可以找到一条直线与l垂直吗?能找到几条?这样, 学生就自悟:尽管直线l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 但直线l不一定与平面α垂直, 这样体现了有效地对教材安排的信息资源再创造运用, 教学效果更好.

在探究定理做同样的实验时, 笔者故意去掉“过△ABC的顶点A翻折”, 放手让学生翻折, 这样可以把握时机, 寻求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结果学生探究出两种情形 (图2 (2) 、 (3) ) 笔者大胆改进教科书的“探究”实验要求, 去掉过△ABC的顶点A翻折的条件, 导致学生探究出一个好的模型 (图2 (3) ) 出来, 为归纳出定理奠定了基础.

课后反思: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教学过程中, 学生呈现出的知识疑点、难点, 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 使学生参与和感受“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提高主体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习效率, 让教学中的“情境”与“课堂”和谐共鸣.

三、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内容要科学, 有针对性,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以相应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 不可随意编造或东拼西凑, 表述要科学, 结构要合理, 由易到难.可以利用高中数学教材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简便、快捷, 因此, 对情境的设计, 最根本的就是“二次开发教材”.

四、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效果, 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要有效率, 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有较高的比值;要有效益, 教学目标与个人的教学需求相吻合.

案例3一位教师在《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 讲到函数单调性这一节课.引用股市波动图象来说明递增、递减的现象.

这样寻找的问题情境与该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不吻合.因为学生首先对股市行情如何变化并不熟悉, 其次教师选的图象太复杂, 不能很清楚地反映单调性的数学本质.数学情境更多应从数学内部和数学知识逻辑体系上思考, 问题要达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的境界, 如果这样, 这个课堂和问题情境将会和谐共鸣.

五、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紧扣课题, 不要故弄玄虚, 离题太远, 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 既要考虑教学内容, 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

(2) 要启发引导, 保持思维的持续性.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 因势利导、步步释疑, 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 超前引路.

(3) 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要提出带有导向性、难度适宜、启发性的问题.

(4) 教师不仅自己要刻苦钻研、精心设计, 而且要经常向别人学习, 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 变“传播”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篇4:对策问题教案

一、当前体育课教案存在的问题

1.教案形式千篇一律,过于注重形式

现在体育教师的教案形式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化的。不光是体育,其它学科都是统一规定格式,书写教案的程序一律整齐划一,有些干脆采用表格式教案,凡是表格里设有的内容,无需考虑学科特点、学生因素、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都得一一填写。即使本节课老师、同学觉得上得效果不错,但“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这一格也要牵强附会地去填写。

这种对教案形式的模式化、僵化要求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教案统一为学校领导进行教学管理、检查和评估提供了便利。这些教案,从导入新课到布置课外作业,从教学内容到重点难点,从体育教师引导到学生游戏活动,从提出问题到可能出现的答案……大到总体结构,小到一句话都不能少。更何况一些地方为体育教师印刷了有固定格式的备课本,体育教师备课成了按格填空,填满即止。领导检查也仅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环节是否齐备,抄写是否工整,能否做到一节课一个详案等。

2.抄教案、补教案现象严重

当体育教师的教案在僵化的教学常规管理下成为一种“应景之作”的时候,出现抄教案、补教案等虚假现象就不足为怪了。目前,体育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抄同专业体育教师的,或网上全盘下载。有时一本教案去年用了,今年用,明年也许还要用,只要教学科目不变,教案也能实现“终身制”。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个别体育教师为应付检查补“教案”,还美其名曰“亡羊补牢”,正所谓“翻翻课本就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写”。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单纯依赖教参,编写教案缺少源头活水。有些体育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备课只认教参,成为教参“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把教参内容绝对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曾经听过一节体育教学课,教学内容为过障碍,体育老师为了让学生做出教案中事先设计好的“跨”过树桩动作,反复启发诱导,甚至用动作示范,但还是有学生做出了“绕”过树桩动作,由于是观摩课,急得这位体育老师无所适从,就这一环节,老师耽误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课后,我问这位老师,“绕”过树桩动作比“跨”过树桩动作更合理,你为什么一定要用“跨”过树桩呢?他说,这节课的教案基本上是按照一些教案集锦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没有办法改变,上课的每一步骤要按教案设计进行,所以当有时学生配合不好时,这节课可能会上砸。

应该说备课参考教参、优秀教案没有错,但在备课时,体育教师对教参应做去粗取精、去虚求实的加工处理。教参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备课法宝。在日常教学中,有的体育教师常会照着抄来的名师教案“宣科”,学生的思路跟不上,老师就“生拉硬拽”,将学生绳之以“案”,此时的学生和体育教师都成了教案的奴隶。

3.教案与教学“两张皮”

有体育教师在谈到教案对教学所起的作用借用一位书法家的名言这样说到:“下笔之前心中要有字,下笔之后心中要无字”。心中有字才能中规中距,心中无字才能潇洒自如。教学也是这样,课前要精心谋划,做到心中有数,但在课堂上又不能死守格律。教学过程中老师使用教案的方式是很灵活的,教学不一定要按教案一步一步地进行,他可能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地改变这样的计划。比方说学生有时对某个动作的理解上可能和你所想象的不一样,这就需要你去调整、随机应变。但是不管怎样计划还是要有的。

教案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其本身就带有诸多理想化的色彩,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可能会遇到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案与教学是彼此分离、互不关联的。但在当前体育教师的教学中,教案与教学经常是完全互不相关的两张皮,教案对教学起不到指导、梳理、反思的作用,教学也可以不需要教案开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还是管理者对教案的要求过于机械、死板、形式化,体育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为了书写一份管理者满意的教案而使教案的编写成为一种形式,教案编写并没有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另外,还应该看到,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不断消解除了上述管理的原因外,体育教师自身对其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多体育教师坦言:“只要教材不变,凭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不写教案完全可以上课”,翻翻教材就上课,教案等到课后写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但可以想像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复印课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制约了体育教师自己的提高。

二、策略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体育教师教案存在的问题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教案发生了“异化”,教案与教学脱离,其本应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却压抑乃至束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教学观指导下的教案设计,也逐渐暴露出不合理的因素。下面就体育教师教案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案本来的价值、作用,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希望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1.科学管理教案

1)教案有“案”无定“案”,给体育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

体育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是衡量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理论上讲,体育教师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影响着学校发展方向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决定,在课堂教学情景中体育教师更突出地具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外部过多的干扰只会阻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以,学校对教案的形式、内容各方面应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就最常见的文本教案而言,对不同的体育教师应注重其差异性,根据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案的详简做不同的要求,对于年轻体育教师而言,学校鼓励其编写一份较为详细的教学方案是十分必要的。而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由于熟悉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驾御教学现场,教案的形式、内容应是多样化的,可写“提纲式”教案、“卡片式”教案,甚至是无形的“腹案”。

2)认清教案与备课、编写教案与使用教案的关系

教案不等同于备课。体育教师的备课需要体育教师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和心血,教案也不单纯是体育教师在课前写在教案本上的那个书面计划,教案的研制是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个性差异来重组和改造、增减课程内容,“活化”教材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体育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特点的把握。而最终形成的教案文本可以是详尽的也可以是简略的,这要视体育教师的经验、能力而定。单纯地检查体育教师最终形成的文本教案,很难把握体育教师备课的全过程,难免出现偏颇。

同时,也应看到编写教案与使用教案也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案不是照本宣“案”,而需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案“活”起来,好的教学方案只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并不等同于有效的教学。学校应在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下工夫。相应地,学校的管理、评价工作应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种校内支持条件,营造良好氛围,而不应对一些繁文缛节做过细的要求、规定。

2.改革教案的内容与模式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案

现在,教学要求要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精神,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要实行启发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备课时多从学生方面着想,多考虑一些引导性问题,多预测一下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因此,大段大段抄书式的详案就远不适应这种教学新情况了。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案设计应首先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的起点,在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有关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基础上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其次要编写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改变空洞、抽象的表述,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是什么。同时,还应该用体验性、过程性的目标表述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最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和帮助,不宜划分成功者或失败者,主动考虑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案的功能应从“一本专用”向“一本多用”转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转变,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共建者,教案也相应向教学资料夹、教学反思集、读书笔记本、教学日记本方面转变。倡导体育教师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在钻研教材中,阅读资料,摘抄笔记,反思教学,努力营造一种学习化的校园文化,体育教师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融合在备课的过程中,让学习变成每天的必备课,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内心的需求和享受,伴着自己的专业发展,广泛阅读,积极学习,在备课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

3)注重教案的动态性和弹性化

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课程展开过程中需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师生共同面对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学生真正能体验到理智探险的愉悦,也能毫无顾忌地批判与存疑;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学目标能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能够充分的张扬和获取。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教案要改变以往静态封闭的模式,注重其开放性和动态性。因为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反馈情况,“静态教案”中原先设定的“教学起点”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原先设定的教学难点可能不全成为教学难点或还有新的教学难点等等。因此,教学方案必须要从以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使教案能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动态方案,给学生的即兴创造和师生互动留有空间,真正把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渗透在体育教师的教案中。

另外,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但并不意味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留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的分析基础上,目标应有“弹性区间”;再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通过不同的活动、练习、游戏体现教学的丰富内涵,通过策划教学行进中的体育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智学,徐继存.试论教学设计[J].西藏大学学报.1994(4).

2.李观伟,罗献国.教案,拒绝种种形式主义,中国教师报.2003(5).

3.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1(7).

4.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篇5: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

——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53例题5及做一做,练习九5、9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经历行程问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归纳出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运用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分钟口算训练

请同学们打开计算本,准备口算练习。准备好了吗?请看大屏幕,准备!开始!

9×80=720

30×40=1200

50×50=2500

50×50=2500

12×20=240 60×70=4200

70×50=3500

40×90=3600 40×90=3600 500×7=3500 30×60=1800

12×60=720

90×3=270 停!时间到!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答案。请你说!全做对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的同学都做对了,你们真棒!请为自己画上红旗。做错的同学请订正。

2、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价格的解决问题,谁还能记得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吗?(指明学生回答)这几位同学都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解答下面的行程问题(1)看一看,寻找共同点 师:(点击大屏幕)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2道解决问题你会解答吗?请同学们把算式写在本子上。指2名学生回答(师板书算式)(点击大屏幕集体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吗?(指多名学生回答)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还知道行了几个小时或几分钟,都是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2、介绍路程、速度和时间以及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讲:我们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个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你能找出第一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吗?指名说,老师板书(速度,路程,时间)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多名学生说(速度×时间=路程))

3、介绍速度的复合单位

上面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按照汽车速度的形式在本子上写一写。

张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关于速度的资料,请同学们边看边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看书回顾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速度单位的写法都学得不错,接下来请同学把数学书翻开53页,划一划今天的笔记。师读,学生划。全班读一遍。

你能通过这个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另外的数量关系吗?指明说,教师写,学生记。

2、完成做一做 同学们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找一找下面的题中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指明回答。

3、P54页练习九第5题

你能像第一题一样,提出一个一只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问题吗? 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大家的收获这么多,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请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四、课堂作业

1、完成大课堂p24页。

2、P55练习九 9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行程问题

×

= 280(千米)

225 ×=

2250(米)

......速度

× 时间

= 路程

路程

÷ 速度

= 时间

路程

÷ 时间

篇6:圆锥曲线教案 对称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解决中心对称及轴对称问题的解析方法. 2.通过对称问题的研究求解,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称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会进一步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用转化的思想来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两曲线关于定点和定直线的对称知识方法是重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对称问题,即用对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

师:前面学过了几种常见的曲线方程,并讨论了曲线的性质.今天这节课继续讨论有关对称的问题.大家想一想:点P(x,y)、P′(x′,y′)关于点Q(x0,y0)对称,那么它们的坐标应满足什么条件?

师:P(x,y),P′(x′,y′)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生:P和P′的中点是原点.即x=-x′且y=-y′. 师:若P和P′关于x轴对称,它们的坐标又怎样呢? 生:x=x′且y=-y′.

师:若P和P′关于y轴对称,它们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y=y′且x=-x′.

师:若P和P′关于直线y=x对称,它们的坐标又会怎样? 生:y=x′且x=y′.

生:它们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若P与P′关于直线Ax+By+C=0对称,它们在位置上有什么特征? 生:P和P′必须在直线Ax+By+C=0的两侧. 师:还有补充吗?

生:PP′的连线一定与直线Ax+By+C=0垂直.

师:P与P′在直线Ax+By+C=0的两侧且与直线垂直就能对称了吗? 生:还需要保证P和P′到直线Ax+By+C=0的距离相等. 师:P与P′到直线Ax+By+C=0的距离相等的含义是什么?

生:就是P与P′的中点落在直线Ax+By+C=0上,换句话说P与P′的中点坐标满足直线方程Ax+By+C=0.

师:下面谁来总结一下,两点P(x,y)、P′(x′,y′)关于直线Ax+By+C=0对称应满足的条件?

生:应满足两个条件. 生:方程组中含有x′,y′,也可认为这是一个含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换句话说,给定一个点P(x,y)和一条定直线Ax+By+C=0,可以求出P点关于直线Ax+By+C=0的对称点P′(x′,y′)的坐标.

师:今后有很多有关对称问题都可以用此方法处理,很有代表性.但也还有其他方法,大家一起看下面的例题.

例1 已知直线l1和l关于直线2x-2y+1=0对称(如图2-73),若l1的方程是3x-2y+1=0,求l2的方程.

2(选题目的:熟悉对称直线方程)师:哪位同学有思路请谈谈.

生:先求出已知两直线的交点,设l2的斜率为k,由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可求出k,再用点斜式求得l2的方程.

(让这位同学在黑板上把解题的过程写出来,大家订正.)

由点斜式,l2的方程为4x-6y+3=0. 师: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在直线l1上任取一点,求出这点关于2x-2y+1=0对称的点,然后再利用交点,两点式可求出l的直线方程。(让这位学生在黑板上把解题过程写出来,如有错误,大家订正.)解 由方程组:

师: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在l2上任取一点P(x,y),则P点关于2x-2y+1=0对称的点P′(x′,y′)在l1上,列出P,P′的方程组,解出x′,y′,代入l1问题就解决了.

师:请你到黑板上把解题过程写出来. 解 设P(x,y)为l上的任意一点,2则P点关于直线2x-2y+1=0对称,点P′(x′,y′)在l1上(如图2-75),

又因为P′(x′,y′)在直线l:3x-2y+1=0上,1所以3·x′-2y′+1=0.

即l2的方程为:4x-6y+3=0.

师:很好,大家刚才的几种解法是求对称直线方程的常规方法.那么,如果把l1改为曲线,怎样求曲线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曲线方程呢?

引申:已知:曲线C:y=x2,求它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曲线方程.(选题目的:进一步熟悉对称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师:例1中的几种解法还都适用吗? 生:

(让学生把他的解法写出来.)解 设P0(x0,y0)是曲线C:y=x2上任意一点,它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点为P′(x1,y1),因此,连结P0(x0,y0)和P′(x1,y1)两点的直线方程为y-y0=-(x-x0).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方法也能解决. 师:把你的解法写在黑板上.

生:解:设M(x,y)为所求的曲线上任一点,M0(x0,y0)是M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点,所以M0定在曲线C:y=x2上.

代入C的方程可得x=4y2+4y+6. 师:大家再看一个例子.

点出发射到x轴上后,沿圆的切线方向反射,求这条光线从A点到切点所经过的路程.(如图2-77)

师: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关键是找到x轴的交点. 师:有办法找到交点吗? 生:没人回答.

师:交点不好找,那么我们先假设M就是交点,利用交点M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帮助吗?

生:既然AM是入射光线,MD为反射光线,D为切点,这样入射角就等于反射角,从而能推出∠AMO=∠DMx.

师:我们要求|AM|+|MD|能解决吗?

生:可以先找A关于x轴的对称点A′(0,-2),由对称的特征知:|AM|=|A′M|,这样把求|AM|+|MD|就可以转化为|A′M|+|MD|即|A′D|.

师:|A′D|怎么求呢?

生:|A′D|实际上是过A′点到圆切线的长,要求切线长,只需先连结半径CD,再连结A′C,在Rt△A′CD,|CD|和|A′C|都已知,|AD|就可以得到了.(如图2-77)(让这位学生把解答写在黑板上.)解 已知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0,-2),所求的路程即为

师:巧用对称性,化简了计算,很好.哪位同学能把这个题适当改一下,变成另一个题目.

生:若已知A(0,2),D(4,1)两定点,在x轴上,求一点P,使得|AP|+|PD|为最短.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先过A(0,2)关于x轴的对称点A′(0,-2),连结A′D与x轴相交于点P,P为所求(如图2-78).

师:你能保证|AP|+|PD|最短吗?

生:因为A,A′关于x轴对称,所以|AP|=|A′P|,这时|AP|+|PD|=|A′D|为线段,当P点在x轴其他位置上时,如在P′处,那么,连结AP′、A′P′和P′D.这时|AP′|+|P′D|=|A′P|+|P′D|>|A′D|.理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 生:先作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A′(0,-2),连结A′和圆心C,A′C交x轴于M点,交圆于P点,这时|AM|+|MP|最小(如图2-79).

师:你怎样想到先找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A′的呢?

生:由前题的结论可知,把AM线段搬到x轴下方,尽可能使它们成为直线,这样|A′M|+|MP|最小.

师:很好,大家一起动笔算一算(同时让这位学生上前面书写). 生:解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0,-2),连A′C交x轴于M,交圆C于P点,因为A′(0,-2),C(6,4),所以|A′C|=

师:我们一起看下面的问题.

例3 若抛物线y=a·x2-1上总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的两点,求a的范围.

师:这题的思路是什么?

生:如图2-80,设A(x1,y1),B(x2,y2)是抛物线上关于直线x=-

师:很好,谁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曲线y=ax2-1关于直线x+y=0对称曲线方程为:-x=ay2-1,解方

师:今天我们讨论了有关点,直线,曲线关于定点,定直线,对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牢固掌握灵活运用两点关于定直线对称的思想方法,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

作业:

1.一个以原点为圆心的圆与圆:x2+y2+8x-4y=0关于直线l对称,求直线l的方程.

(2x-y+5=0)2.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点A(-1,3)和C(-3,2),点D在直线x-3y-1=0上移动,则点B的轨迹方程是

______.

(x-3y+20=0)

3.若光线从点A(-3,5)射到直线3x-4y+4=0之后,反射到点B(3,9),则此光线所经过的路程的长是______.

(12)4.已知曲线C:y=-x2+x+2关于点(a,2a)对称的曲线是C′,若C与C′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求a的取值范围.(-2<a<1)

设计说明

1.这节课是一节专题习题课,也可以认为是复习题,通过讨论对称问题把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最重要的是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讨论和发言,就是让学生参加到数学教学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同时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

2.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对称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化成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即可用方程组去解决.反过来,一直线与一曲线的方程组消元后得到一元二次方程,若这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大于零,也可得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这种从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转化为我们处理解析几何问题带来了便利.在解题时,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处理问题,思路才能开阔,方法才能灵活,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培养,同时水平才能提高得较快.

3.习题课的一个中心就是解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尽可能少的题,从而让学生掌握通理通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采取了让学生把题目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从中使学生悟出一些解题办法和规律,从而达到尽可能做少量的题,而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方法和规律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根除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4.本课的例题选择可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几个备用题可供参考.

题目1过圆O:x2+y2=4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A作这圆的切线l,M为l上任一点,过M作圆O的另一条切线,切点为Q,求点M在直线l上移动时,△MAQ垂心的轨迹方程.

(选题目的:熟练用代入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活用平几简化计算.)

解 如图2-81所示.P为△AMQ的垂心,连OQ,则四边形AOQP为菱形,所以|PQ|=|OA|=2,设P(x1,y1),Q(x0,y0).于是有x0=x1且

题目2若抛物线y=x2上存在关于直线y=m(x-3)对称的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如图2-82)设抛物线上两点A(x1,y1),B(x2,y2)关于直线

(选题目的:结合对称问题,训练反证法的应用.)此题证法很多.下面给一种证法供参考.

证明 如图2-83,若P、Q两点关于y=x对称,可设P(a,b)、5.本教案作业4,5题的参考解答:

4题.解设P(x,y)是曲线y=-x2+x+2上任一点,它关于点(a,2a)的对称点是P′(x0,y0),则x=2a-x0,y=4a-y0,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便得到了C′的方程:y=x2+(1-4a)x+(4a2+2a-2).联立曲线C与C′的方程并消去y得:x2-2ax+2a2+a-2=0,由Δ>0得-2<a<1.

上一篇:打招呼英语:见面时如何用英文打招呼下一篇:大班毕业教师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