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2024-04-28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通用6篇)

篇1: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在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中居有利地位。大型农场已构成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跨国农业企业垄断了从种子到期货的全过程,形成了农业、工业与金融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在大型农场基础上的发达国家的国内农业产业体系,在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逐步向全球拓展。全球四大跨国农业企业控制了世界粮食产业链,掌控世界粮食价格的定价权。它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倾销,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并在必要时抬高价格,从中获取暴利。发展中国家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和实力弱小的农业企业被迫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不得不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兼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对外依赖不断增强,并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则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粮价大涨的最大获利者。

金融全球化在近几年来呈明显加速发展之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粮食实际上已成为金融衍生品,粮食价格有可能完全背离粮食供求,更多地受金融投机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粮食需求持续下降,并带动世界粮食价格继续下跌。粮价的下跌降低了农产的粮食生产收入,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减少了农业投资和粮食播种面积,导致粮食供给下降,从而有可能引发下一轮粮价的较大波动。世界粮食危机仍未消除。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忧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据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51亿亩,2003年下降到18.151亿亩,短短7年时间减少了1亿亩。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137亿亩,比2003年净减少140万亩,人均耕地下降为1.41亩(2003年人均耕地1.43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0.8亩)。而且,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38%。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全国耕地中只有不到1/3是可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其余2/3是中低产田,其中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乏氮、磷、钾。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农业用水非常紧缺。再加上我国农业节水程度很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而发达国家为0.7-0.8。所以,采取水利和农艺等方面的有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也十分紧迫。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增加45%,粮食增

产为60%,粮食消费需求每年需增加40亿千克,呈刚性增长趋势。人均粮食需求量加大和人口总数稳定增长,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此外,健康食品来源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需要更多的绿色粮食饲料发展转化蛋、奶、肉。每年我们肉类消费需求要增加80万吨,蛋奶消费也“跨越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粮食浪费严重,储备量不断下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粮食浪费相当严重。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每年消费用珍贵粮食酿造的酒,相当于一个西湖;每年中秋节糟蹋的用蛋黄、水果等烤制的月饼,相当于一个小山头。国务院鉴于粮食和食品在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浪费触目惊心。另外,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粮食危机依然十分严峻,世界粮食库存量仅占消费量的15%,我国目前虽然粮食储备充足,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粮食储备量占社会消费量18%的水平,但是同时自给率也是95%,还有一定的缺口。同时,市场经济没有推行以前的广大乡村群众一般将当年生产的粮食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储存起来。只消费前一年的粮食。而新世纪以来,农村群众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储粮意识愈来愈淡薄,很多农民不储粮,或粮食储备量很少。

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进口依赖度提高。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据测算,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粮食消费总量大体上增加100万吨。另外,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和生物工业的发展,工业用粮将继续增加,预计年递增2.2%,占粮食总消费的8.0%左右。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分散,科技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粮食的生产领域,农户可发展较大的经营规模;而在粮食生产的服务环节上,可由多家农产联合起来组成合作社,共同从事购买或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等活动。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目前的家庭承包制实质上只是一种土地经营方式,虽然农民是集体产权的最终所有者,但在法律上并没有界定村集体与农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仍存在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民仍属于分散的弱势群体,维权能力弱,强势的利益集团往往通过各种权力资源,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制,方向是进一步强化农民的权益,避免村集体或其他利益主体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过多介入。让农民自己搞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村集体的作用只应限于为农户服务,保障农民之间合法转让土地,依法履行合同。只有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才能比较顺利地实现规模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此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土地流转的需求和流转的方式也不同。经营规模应取决于当地的土地资源、人口数量,以及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数量、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等因素。发展规模经营不可能采取一种模式,衡量规模经营是否成功的标准,应是对当时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必须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譬如,我省要充分依托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的平台,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从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所以,要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不断扩大丰富水源和土地条件较好地区的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四)、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

政府需要对粮食生产、流通、加工、进出口、储备、消费等各环节的产业链进行系统规划,改变农户经营一盘散沙、农业企业各自为战的状况。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并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建立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最终构建面向全球的粮食市场竞争体系,在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的竞争中增强自身的实力。在我国,必须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完善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已越来越融入国际经济之中,国内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将必然与国际接轨,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机制十分必要。

(五)调整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在利用农业外资方面,目前我国对外资投资农业的鼓励政策,已使国际资本在我国农业相关领域获得明显的控制力,尤其是加强了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并购步伐。鉴于反垄断法已生效,政府应通过反垄断法遏制跨国农业企业的垄断行为。同时,应健全符合WTO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调整外商投资目录,限制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的投资,包括上游的种子、农药、化肥和中游的粮食种植及下游的购销、储运、加工等。完善外资并购政策,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机制。

篇2: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申晶

【摘要】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从粮食供给发展趋势和粮食需求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粮食消费税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国家粮食局调控司与200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认为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的能力,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这一概念与世界粮农组织(FAO)定义的粮食安全稍有不同,但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据此,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无论是米面油等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还是肉蛋奶等经转化后的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近年来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出现。比较典型的如2013年5月的“毒大米”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2009年轰动全国的“三鹿”事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使得土地、水源等受到污染,粮食质量受到影响;二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粮食中残留过多有害物质;三是由于监管不力,使粮食在储存、加工、销售环节被污染,最终导致问题食品流向民众的餐桌。

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耕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在一国范围之内是有限的。耕地总量的减少是对粮食安全最大的威胁。数据显示,1997~2007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高达1132万亩。中国的耕地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这是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基本保证。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耕地保护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人口增加,城市化的发展,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导致的生态退耕使耕地数量减少;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耕地抛荒严重。

提高单产受多种因素制约。耕地质量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单产还受到复种指数、化肥使用量、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利设施、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农科院屈宝香等(2009)对影响中国粮食增产潜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提

高单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提高单产最直接的方法。有研究认为,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理论值可达198%,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是,复种指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片面提高复种指数会透支土地肥力,使耕地质量快速下降,还会导致化肥的过多使用,对粮食生产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大部分的粮食主产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严重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下。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因素都极大限制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人口增加的刚性。粮食的需求量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都是刚性增加的。虽然近十年来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人口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左右,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4.7亿人左右。

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人均消费量包括人均口粮消费量及饲料粮、工业非食品加工粮等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停止增长或者开始减少,但是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急剧增加,畜牧业生产所需的粮食需求爆发性增长。一般来说,猪肉的粮食转化率为1:4,鸡肉的转化率为1:2,牛羊肉的转化率为1:7。以2009年13.35亿人口为基数,如果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肉类消费,粮食消费会增加52.8亿公斤,相当于2010年新增粮食产量的34%。据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2000)计算,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人均粮食需求量达483公斤。亚洲发达经济体如日本、新加坡等在人均GNP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左右。虽然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400公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需求量会长期保持增加趋势。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末总人口134091万人为基数,当人均粮食需求达到483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64766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的基础上增产9.9%(5809万吨)。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73750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增产25.1%(14793万吨)。

三、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目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是一种脆弱平衡,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这种脆弱平衡必将会被打破。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贸易。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只能不遗余力地提高粮食产量。以保护耕地为基础,提高单产为目标,确保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加强对抛荒地、闲置地的管理和利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对土地的占用等多种因素,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复种指数,控制化肥和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有研究显示,全国农田只有49.6%实现了有效灌溉。如果能够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灌溉问题,粮食产量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全国耕地有2/3为中低产田,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对良种研究推广,新型耕作模式及灌溉技术等能直接提高粮食产量、节约能源的研究。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建立有效的农业利益补偿机制,增大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研究对部分人群征收粮食消费税的可行性。2011年,中央财政全面取消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此举大大减轻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负担,促进了粮食安全。2005年两会期间就有专家提出开征粮食消费税的建议。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中,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再次提出,我国应该探索建立“粮食消费税”,将征收来的税金用于支付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建设。有学者认为,粮食消费的最大群体恰恰是中低收入群体,高收入人群的粮食消费非常有限,因此在全国范围开征粮食消费税,会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负担,实际上是“劫贫济富”。粮食消费税的征收是否有可行性,税基和税率如何确定,征税对象的范围如何划分,怎样才能真正起到补贴粮食主产区农业建设、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篇3: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1 粮食安全的概念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 粮食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996年11月, 《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中重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 才实现了粮食安全”。由此可以看出, 粮食安全包括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食品;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获得食品。

2 世界粮食问题现状

世界粮食计划署于2008年4月22日发表声明说, 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 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2008年3月27日, 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 其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580美元/t涨到760美元/t, 仅用了1d的时间就让米价暴涨了30%, 4月17日, 泰国大米再次爆出1 000美元/t的天价。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向全世界发出警告, 国际粮价上涨将使贫穷国家的1亿人口更加贫困。就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 全球粮食储备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d的需求, 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d。

3 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需求供给角度来分析, 引发全球粮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5条: (1) 全球粮食总产量因严重自然灾害而降低。近年来, 全球气候异常, 灾害严重。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给世界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近年来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减产量更多。 (2) 全球粮食消费量因经济复苏而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世界人口增加, 各国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 民众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 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 (3) 燃料乙醇异军突起, 消耗大批粮食资源。出于应对石油价格暴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 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备受青睐。燃料乙醇是生物清洁能源的一大品种, 一些国家利用大量玉米等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导致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促使世界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4) 生物柴油迅猛发展, 消耗了大量植物油资源。生物柴油是生物清洁能源的另一大品种。欧盟是利用菜子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的主要地区。由于欧盟各成员国对生物柴油生产的投资迅速增加, 因而生产能力迅猛扩大, 这自然会导致植物油料供应紧张。 (5) 全球粮食储备量猛降。一方面, 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另一方面, 粮食消费量增长。2种相反的作用必然导致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迄今为止, 全球粮食储备量已减少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给世界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4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4.1 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 努力扩大优势产区发展粮食生产

根据我国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各地比较优势, 加大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这些地区良种引育、农技、农机、信息等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为粮食增产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4.2 主攻单产, 稳定增加粮食总产

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 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 依靠科技进步, 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提高粮食质量。

4.3 加大优良品种和种粮技术的推广

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为粮食增产的重中之重, 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 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4.4 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

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 关键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4.5 严格耕地保护,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发展粮食生产, 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 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 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 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 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4.6 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

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因此, 应建立粮食生产的抗风险机制, 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 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健全粮食期货市场,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摘要:针对目前出现的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 分析了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危机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进一步提出我国面对目前世界粮食安全状况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粮食安全,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崔征.新形式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J].经济视角, 2003 (3) :31-33.

[2]朱兆良, 朱兆良.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学刊, 2006 (5) :371-372.

篇4:目前我国粮食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关键字】粮食安全;社会问题;人口增长

1 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

1.1 粮食自给率

一般认为,当粮食自给率≥95%时,本国的粮食生产已基本能满足需求。一般来讲,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但它对一国的粮食安全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一个闭关自守的高自给率国家粮食并非一定安全,同样,一个高度开放、高进口率的国家粮食也并非一定不安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形势部分或者全部地获得所需要的粮食,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市场依从度的不断提高,同样意味着风险性因素增大和不安全度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可能预示着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对外依存度可能会快速加大。

1.2 粮食生产波动率指数

粮食生产波动率是指年实际粮食量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比值。这是一个反应宏观的、供给的粮食安全指标。很显然,其值越大,粮食安全水平越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一直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历年平均波动系数保持在 2%~5%,自 1970 年以来平均波动系数未超过 4%。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率字数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表明粮食生产稳定性逐渐加强,粮食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1.3 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内,粮食总供给量与人口的比率。这是一个反映微观的、现实需求的粮食安全指标。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越高,表明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每个人生存所需的最低线,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出现了粮食问题,就有可能发生饥荒。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相比,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他们,但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目前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将难以满足需要。

2 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农业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机械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用电力设施等;另一类是社会基础设施,主要有农业教育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设施等。其中影响当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设施,目前,这两方面的情况是相当薄弱的。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偏低

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农业机械化。目前,我国农业已开始进入建设现代化的新阶段。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农业机械化要求机械动力占总动力的60%~70%。据资料显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从农机装备来看,我国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 32.4%,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仅有法国 20 世纪 50 年代、韩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水平。

2.3 可耕种的土地面积逐步减少

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经济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粗放型、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模式,以占用大量耕地面积为代价换取的。同时,耕地又是不可再生、易于流失、不可替代和难以复耕的资源。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红线”附近徘徊。大面积的沙漠和盐碱地也是造成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官方机构估算,因矿产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及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约达 2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 10%以上。所以坚持 18 亿亩的耕地面积红线任重而道远。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必然会导致粮食增产难度的加大,甚至会出现粮食减产的情况。因此,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耕地面积的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4 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已有一半流到非农业部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有40 名农业科技人员相比,中国仅有 6 名。农业科技部分人员流动量大,也为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研究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提高。在粮食生产商要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来解决,而我国农业科技的落后,创新能力弱成为制约粮食供给的一个主要因素。

2.5 农民科技素质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当前农民还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还只有 7.3 年。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对农业科技知识无法很好地掌握,没有能力将科技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新科技优势在粮食生产中不能得到很好发挥,这就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很多从事农业劳动的务农人员,受轻农、弃农的观念影响,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者转向非农产业,使得较多的老弱妇幼从事农业生产和种粮,造成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增加。

3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一直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生活得到了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得到同步发展,使得农业生产生活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农业基础设施对其的供给基本保持平衡,这就需要一方面尽量避免不科学的建设所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充分考虑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41152

3.2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发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把优质土地保护好。要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重点。保护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这与全社会各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实施需要全社会各个系统的支持和参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注意:一方面要充分保证土地资源高效合理持续的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同时兼顾与其他社会资源相配合理利用,共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3.3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科技体制的改革,应主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使科研成果直接为生产服务。其次,加强各个部门间沟通与协作,打破相互分离、封闭的状态。通过沟通与协作,充分整合各个部门、各组织,形成整合优势,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发挥最大效益。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全面调动和激发农业科技和推广人员的主

3.4 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

在确定储备规模时应保证合理性,储备布局应该优化调整。粮食储备过高会增加财政负担;粮食储备过低会达不到预期安全目标。可见,储备规模应有一个界限,以最少的储备达到最高的粮食安全水平。粮食储备布局分布上,首先,要结合农业区域规划中三大粮食品种的生产种植带和生产基地;其次,要结合国际粮食市场,建立兼顾产区与销区、生产与消费的国家粮食储备的区域性布局规划,以形成便于调度、利于吞吐、减少成本、保证供给的粮食安全储备与运行网络。再次,布局重点应放在粮食主产区、主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地带,根据各自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粮食仓储设备,形成布局优化、功能完备、运作灵活的粮食仓储体系。最后,地方专业粮食储备的布局要按照市场进行运作,作为国家粮食后备储备的重要补充,也可以做主销区,进行粮食储备的经营活动。

3.5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加强对粮食市场的预测和监测,密切关注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发布信息。其次,出现粮食不安全的情况下,应及时增加市场粮食投放量。再次,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农业部门要指导农民恢复粮食耕种,落实种植面积,以应继续。最后,要加强对各类粮食市场的监管,工商、物价、粮食部门对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扰乱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如借机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掺杂使假等)坚决予以打击,并给予严厉处罚,确保市场供应有序。

参考文献

[1]刘士奇.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J].福建农业,2005(1).

[2]肖国安.中国粮食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4]成尚军,王艳丽.加强职业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J].商场现代化,2008(32).

作者简介:

冯琦(1992.03—),男, 湖北黄冈人,武汉市武昌工学院,

篇5: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重视农民利益,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不吃亏,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在全国夏粮收获稳步推进之际,国务院近日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健全完善粮食收益保障等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年稳粮增产目标实现,为扎实稳住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_胜利召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库存较为充足,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转好,夏粮丰收有望,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俄乌冲突的影响,国内粮食安全面临高粮价与高成本并存的严峻挑战。从粮价看,与国际粮价高位波动相比,国内粮价总体保持稳定,但小麦、玉米、大豆、食用油价格均跟涨明显。从成本看,受能源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快速增加,除了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以及农机作业费用、交通运输费用不断上涨。

高粮价与高成本如影随形,给粮食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受益于粮价上涨,近两年农民种粮收益明显增加,全国亩均种粮收益824元,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种粮收益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但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不断蚕食种粮收益,影响农民种粮意愿和积极性。而且,粮食生产成本上涨会进一步倒逼粮价上涨,增加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影响物价稳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保障粮食安全与确保农民增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统筹推进。今年国家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优化种粮补贴政策,健全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框架,能够确保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针对农资价格依然高企的问题,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两次发放农资补贴合计300亿元,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弥补成本上涨带来的种粮收益下降。积极做好钾肥进口工作。完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落实好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的政策要求,根据市场形势及时启动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粮农户在粮食生产经营中往往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为了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今年国家进一步健全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在13个粮食主产区的所有产粮大县全面推广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基础上,又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起大落。

篇6: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关于粮食问题,我觉的太重要了。全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虽然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国家也储备了一定粮食。但我认为目前仍然不能乐观。国家规定“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十分正确的。

双亲去世有些年了,还时时思念着,尤其是母亲对我们四个子女的点点滴滴恩情今世难忘。小孙子四岁自已会独立吃饭,每次吃饭时,桌上地下都撒有不少饭粒。碗里往往还有半碗饭就不吃了。这时我会毫不犹豫地端起碗几口就把饭吃完了。但是,每次都会得到儿媳的反对:“大人不能吃小孩的饭,要折寿的,倒了这点饭不算什么!”真的不算什么?每当此时,就会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生活困难,粮食紧缺和母亲的操劳。

1960年前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给刚有起色的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必须品都严重匱乏。许多物资都凭证凭票限量供应。排队购买商品是司空见惯。粮食供应更是如此。提倡“一干二稀”、“瓜菜代“。油脂、蛋白质摄入量少,二个妹妹发生了浮肿。在母亲的偏心下,有时我还可以吃上一个家养母鸡下的蛋,用米汤冲成蛋花吃。虽然,没有发生浮肿,但天天的“菜煮饭”已经让人吃烦了。母亲看在眼上,疼在心里。白菜、荠菜、萝卜和老南瓜轮换煮着饭吃,以此来调节口味。一天中午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就闻到一阵阵的饭香。好似还夹着一丝丝的青香味。打开饭甑一看,白花花的米饭如珍珠一般。顷刻食欲大增。我急忙盛了一碗饭,放了点猪油,再倒入酱油拌和着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边吃边赞扬:松松散散的饭很是爽口好吃。但又总感觉其中含有什么东西,便询问母亲。母亲喜悦地说放了白萝卜一块蒸的。

原来母亲将洗净的白萝卜切成片再切成丝,又改刀成为米粒般大小的萝卜丁,然后掺和在煮过的捞饭中,放入饭甑蒸熟。我把母亲这种‘掺杂使假’做米饭的方法告诉了同学。他们家都纷纷仿效,说节约了粮食又好吃。掺了白萝卜丁蒸的米饭毕竟不如纯大米饭味正,时间一长也就觉得很乏味了。

那年秋收后,地处信江北岸沙洲地的傍罗乡,用收获的红薯抵交粮食征购任务。粮食部门将红薯运到各个粮食供应站,以每斤粮食指标折合6斤红薯,每人扣5斤粮食定量,供30斤红薯的规定,搭售给全镇居民。母亲把买回来的二百多红薯。一部分做成薯干片,是春节过年又甜又脆的传统食品。另外大部分红薯则变着花样吃。或蒸红薯或放在稀饭中煮着吃。那段时间集中供应红薯,家家户户都在食用红薯。欲话说:一个红薯三个屁。坐在教室里上课,此起彼伏的放屁声往往引来了一阵阵的笑声、责骂声。一天有个顽皮的同学在邻坐同学放了一声屁后,忽然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又放屁了。”顷刻间引起哄堂大笑,老师很是尴尬。

参加工作来到粮食部门。母亲很是高兴,认为饿不死我这个管粮食的人。其实不然,记得到粮站报到上班,正是夏粮收购入库高峰的八月份。武夷山下的小小粮站,里里外外都是交粮的农民。而粮站只有5名职工还包括站长。为了应对繁忙的粮食收购,增加9名临时助征人员。人多了,收粮时间又长,丁站长决定伙食团改分菜分饭制为集中用膳,不分菜,打开饭甑吃。对于我这

样的正在长身体的“薄薄子”正是求知不得。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一个月,不知哪位快嘴的人秉告了粮食局。一个电话挂下来,不但制止不了这种吃饭不定量的用餐,站长受到批评,而且还扣除当季全站人员的综合奖每人9元多钱。不要小看这9元钱,在当时是一个人的月伙食费标准。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史册,虽然也有过骄人的繁荣和昌盛,但饥饿、灾荒几乎在每一页都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吃饱饭是困扰中国政治家们几千年的一个难题。西方有学者曾多次断言:中国存在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养活不了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活了农业生产力,粮食及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解放后60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以每年800多万吨的速度递增。粮食产量连续跨过3亿吨,4亿吨和5亿吨三个台阶。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人均粮食产量达400公斤左右,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赞许说:一个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对世界也是个贡献。

粮食专家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突出贡献。他发现和研究海南野生稻,并利用其优势,发明了三系配套(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制种杂交水稻技术,以及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种植,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告别了短缺经济的中国老百姓正由“吃饱”向“吃好”过度。市场各种物资相对富足,粮食多了,农民卖粮又难了。粮食不抵价,农民有怨言。国家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保护了农民种粮的收入。粮食多了,国有粮食企业压库增支,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粮食少了不行是显而易见的。粮食多了又不好却是一个新课题。由此还衍生出“奢侈浪费有理”。说什么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搞活经济,是贡献之举。于是乎有花数百上千的请吃,一桌酒席饭菜剩一大半。大桶大桶的菜饭,或成了喂猪的泔水,或直接倒进了下水道。这种消费不是浪费吗!于个人讲,空耗了金钱、牺牲了自已的劳动果实。从大局讲:无意义的空耗资源等于是加重了大自然有限资源的消耗,也有悖于“勤俭持家,勤俭建国”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德。我们应牢记“两个务必”,没有理由奢侈浪费,穷耗资源,提倡积极的适度的消费,节能降耗,低碳生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上一篇:劳务公司人事制度下一篇:应用写作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