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小结

2024-05-08

有效课堂小结(共8篇)

篇1:有效课堂小结

有效课堂实施小结

胡国华2012.1从我校实施有效课堂模式已有一段时间了,我的心情也是经历了几次 变化,首先是向往,渴望,渴望自己也能这么给学生上课,渴望自己教出的学生不光是学会了知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各种能力,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渴望自己的课堂真正能实现和达到学生为真正意义的主体,改变以前教师满堂灌得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当我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感觉很难。

首先学生刚开始不适应这种模式,不知道在课堂如何讨论,如何展示,如何点评,尤其是讨论。往往在讨论环节浪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展示和点评的时间少,而且一节课下来所展示的内容太少,一个导学案往往需要两节课完成,就这样学生感觉还不会,感觉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许多同学为此而失落。我也经常反思该怎么做。杜郎口中学老师只不过是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而我们要做的必需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再去摸索与探究有效课堂之路。

现在一段时间已经走过,虽然我们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改进一点一点的在前进,许多同学包括许多老师在内真正感受到了有效课堂的好处和意义的所在。许多同学应经开始适应它了,开始爱上这种教学模式了,这是值的我们欣喜的。结合我上课的体会,我感觉:

1、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

2、自己必需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总是老一套,也要

有自己的创新。

3、培养和锻炼学生,首先要相信他们,他们一定会比你想的要做的好。

4、培训好小组长,让他带领其他小组成员一起搞好课上讨论,展示和展示;让他及时督促和收发导学案;让他检查好本组完成作业和背诵情况。

5、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竞争。

6、自己要多总结多反思多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篇2:有效课堂小结

本学期学校提出来有效课堂的教学方向,开学初期本组制定了一些符合学校及师生实际情况的活动计划,无论是组内活动还是学生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好的开展有效课堂!

开学初期,组内活动提出了有效课堂的方向,要求组内的老师们在结合以往备课的教案基础上,有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对各个年级的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在随后的集体备课中,大家集思广益给主讲教师卢思怿提出一些建议,要求这节课一定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上课而表演!大家结合英语教学特点和教学步骤,在主讲人的说课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有效地方法。这堂课之后也取得了一定的好评,整堂课上学生和教师积极配合,利用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实施了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和课堂。

本学期除了听校内的一些公开课之外,为了更好的提高和改善学习,我们在组内观看了获奖的英语教学观摩课,从别人的课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他人的教学方法中学习改善,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组的有效课堂主题方向。一堂好的英语课,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此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表达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主题,为了更好地有效教学,我们本学期还在组内组织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学习,每位老师都积极学习,更好地利用学校提供的教

学条件,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

在一系列为了实现有效课堂的活动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本学期还组织了单词速记比赛,在那样的集体参与的氛围下,每位同学都表现得很积极,无论多少起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了!

篇3:从课堂小结谈有效教学

一、数字法

扣住关键的字词, 结合相应的数字形成数字小结.

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小结时可总结为“一个定义、两种方程、三个字母”. “一个定义”是指椭圆的定义, “两种方程”是指椭圆的焦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的两种不同的标准方程, “三个字母”是指定义和方程中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量a, b, c之间的关系a2= b2+ c2.

二、口诀法

口诀法是引导学生在小结时将数学知识编成通俗晓畅的口诀. 这样做能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合理链接, 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如在“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一节小结时, 可用口诀“函数名不变, 符号看象限”来强化正余弦的五组诱导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一来, 原本繁难的公式就便于记忆了.

三、结构法

结构法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充分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利用图解标识的形式进行归纳.

如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一节小结时, 由于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已经全部讲完, 可把直线方程作如下归纳:

四、质疑法

“非学无以致疑 , 非问无以广识”, 有时为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愤悱之时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将思维的触角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从而达到课已完而探究不止的效果.

如学习“向 量的概念 ”一节 , 小结时我 这样引导 质疑 :1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 那么两个向量可以比较大小吗?2向量与向量之间能不能相加减? 实数向量呢?

五、比较法

比较法是明确知识点的特征之后, 引发学生联想的能力, 由此及彼地联系相关知识, 确定概念和公式的共同和差异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练习, 激活旧知识, 活化新知识, 达到开拓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如在学习“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时, 学生感觉易与前面学的椭圆相混淆, 在小结时我们把椭圆与双曲线作比较:1几何性质;2标准方程;3图形;4 a, b, c的关系式.

类似地, 学习其他知识概念, 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等, 都可先运用比较法进行小结.

六、图示法

图示法小结具有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特点, 学生从中易于得到暗示和启发, 从而深化理解和记忆.

如在“四种命题”一节小结时, 可用下图来概括四种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深学生理解.

七、延展法

课堂教学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 但是局限于此会使数学课堂失去生活的源水活头. 有时我们的课堂小结不光是为了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而是据此延展到课外, 我们称之为“延展法”. 延展法是将数学的外延由课堂延伸至生活中, 促使学生拓宽视野, 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强.

具体生活实例的介入, 是将课堂的抽象性与生活的原生态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使数学不但是生活的体操, 也是生活的奥妙所在. 有了生活这样的源头活水作为背景, 数学不再枯燥乏味, 而充满了和谐的美感, 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恩.

最后我们将课堂小结的原则归纳为“小快深新”四个字“小”是切口小而实 , 不追求深奥艰涩 ;“快”即扣紧实情 , 用时短, 效率高;“深”是不流于形式, 务求深而透脱;“新”是追求创新, 贴近生活, 常活常新.

篇4:语文课堂有效小结的实施策略

充分预设,优化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要充分发挥其价值,教师课前备课中的精心设计是基础。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备小结,至少要依次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作小结还是学生来小结?(2)书面小结还是口头小结?(3)具体小结哪些内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增进学生的理解?(4)如果教师小结要考虑说些什么,怎样说;如果学生小结,教师提出哪些问题辅助或者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如果前面一课刚刚用了一种方式,这一节课能否适当变换一种小结方式或方法?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几篇现代文都在讲关丁人生的思考:《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备小结时,统筹来看,虽然都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但是在落实价值观的目标的同时,由于各文本具有不同特点,小结时侧重也可以不同,以避免单调,如《在山的那边》可以让学生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山,接下来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书面小结:为自己写一句话作为座右铭。这样才能避免单调的小结方式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缺席。

有效生成,保证小结效果

课堂小结的价值能否发挥,充分预设是前提,有效生成才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为促进其有效牛成,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态灵活,预设生成统一。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小结的主体,小结的方式、内容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即使教师小结,语言也是随机的。木来打算让学生小结,但是到小结时,教师感到教学的清晰度不是很高,学生的理解还没有深入,教师最好自己小结,帮助学生理一理思路;木来打算学生书面写一段话,但如果前面的环节时间超出预设的范围,时间不允许,可以调整为口头小结,确实需要练笔的,可以将书面表达作为作业;试卷讲评课上,木来教师预设了小结时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但是,课堂中,这几个问题解决得很好,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小结时,教师就要根据情况就新问题作强调。

2.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小结的时间。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是需要调控的。优秀的教师都很注重依据学生的注意特点调控课堂时间,他们不会讲新内容一直讲解到下课,而会尽量把新授内容安排上课后的5~20分钟里完成或基本完成。因为这个时间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是一节课的黄金时间。而利用课程的结束前的时间,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或留下悬念、引起遐想,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趣无穷,使课的教学功能突破课的时空界限,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下一节课产生期待心理。

3.对学生的课堂小结,及时反馈。课堂小结,在形式上可以是教师小结,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学生小结。对丁学生的小结,在学生小结之后,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处理。发现小结过程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对于不足之处,予以引导或补充。这样学生才能对小结所涉及的重点内容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4.坚持课堂小结,形成长效机制。课堂小结要实现其价值,还需要教师的“坚持”。对于教师而言,进行课堂小结或组织课堂小结,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偶尔为之的随意行为;应该是课堂上的切实存在的必需环节,而不是教师头脑中、备课中的设想。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灵活地生成小结、在课堂上留足时间小结、对学生的小结加以及时反馈,这几点也应该是教师长期坚持的。

反思调整,发挥小结余热

篇5: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小结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小结

教师:蒙新勤

自3月28日上午我校四、五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来到荔波民中观看“学习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观摩课后,我校的四五年级课堂教学就采取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现就对开展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作个简要小结回顾得与失。

一、课堂教学改革是我校发展的需要

一是教师多年来存在的“习惯”和“惰性”,造成了教师课上耗时太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机会太少,教学高耗低效。二是教师不关注学生,不注意培养学生独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课上反复提问那10来个所谓的好学生,致使大多数班级的后方都成了教学“死角”,教师讲课失趣,学生学习无趣,师生活动低趣。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教材完成了多少,知识传授了多少,而很少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真正“学会了”,还是真正“会学了”?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合作意识,缺乏创新精神,导致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始终流于形式,不能坚持落实。生源情况:一是优生少,中差生多,基础薄弱。二是原有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课上提问采用的大都是点将式,学生主动举手发问的时候很少。三是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为主的现象严重。四是学生因厌学而掉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基于以上情况,我校课改势在必行。

二、课改的实践 2011年4月初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启动。首先,我们增设后板(原学习园地黑板)。其次,我们进行了学习小组建设。

第三,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先学后教,精展训练,当堂达标”。流程:课前导学案(明确目标)自主独学、小组研学、展示交流、点拨深化、巩固达标。第四,确立了三种课型: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和巩固训练课。

三、课改的应用价值

1.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有效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

2.有效课堂的建立能够让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效,营造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轻负高效的教学氛围,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3.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

4.有效课堂的建立能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改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改造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创优异成绩。

2、教师目标:培养教师在有效课堂中 “精讲、点拨、质疑、追问、评价、纠错”的综合能力。

3、学生目标: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作自我发展与提高的主人。

4、成效目标:切实提高四效——独学效果、研学效果、展示效果和达标效果。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把成绩提上来。(“三让一把”)

五、课改的成果

半学期的课改实践,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困惑的烦恼,让我们感到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2、班级不学习的同学变少了,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有效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4、课堂真的“活”了,学生合作意识增强了。

5、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如:读的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写的能力、讲的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6、教学整体成绩有了一点提高,特别是中等生、中下等生成绩提高幅度很大。

六、课改存在问题

1、教师在有效课堂上作用的发挥还很不够好,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2、课堂的多元化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东西还没能很好的在有效课堂上体现。(实物展示、多媒体、表演性活动、竞赛式活动------)

4、学生合作研讨时的投入度需要加强。

5、学生当堂达标落实的不够。

6、优生培优的工作需要加强落实。

篇6:有效课堂小结

摘 要:在当前教育模式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好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主干知识,就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科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小结;历史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09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31

衡量一堂课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在有效教学时间内,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和提高的认识。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提高四十五分钟的利用率。在新课程体系下,我认为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必要的。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活动尤其重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来看,它是由众多零散的基本史实构成的知识整体或系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从历史学科教学特征来看,有三个基本特征:(1)时间、空间概念;(2)叙述历史的能力;(3)阐明因果关系。这些都体现了课堂小结的教与学的要求。课堂小结教学环节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整理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使课堂知识得到巩固。其次,在新课程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打破传统编年史框架,采用专题框架。而且,很多学生并没有牢固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甚至没有时间朝代概念。面对这样的教材和学情,更要求教师根据各节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小结。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分散孤立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内化成学生容易掌握的系统知识结构。而且,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历史思维,并能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以下几种课堂小结方式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历史情景再现式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景或者一个案例,和学生一起复习本节知识。例如,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节课标要求是“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在这节课结束后,教师可播放一段历史情景剧,并提问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段历史情景片段和问题应覆盖本节所有重要的知识点,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应用本节新知识,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学生通过这种课堂小结方式,可在轻松愉快的历史情境中,把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系统地予以掌握,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回应式总结法

这种方法就是与课堂的开始阶段相呼应,或是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化问号为句号。如在讲授必修二专题三第四节的时候,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政治中没有学,不能分辨概念的不同。对于这样一个枯燥而又必修掌握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呢?对此,我在课前先向学生展示了中国著名“海尔”集团发展历程的PPT。具体内容如下:

1984年底,张瑞敏调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当时该厂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工人都往红星电器厂(1995年被兼并)跑。厂子一年之内,先后换了3任厂长。张瑞敏回忆说:“(当时)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2006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揭晓,海尔品牌价值以749亿元连续5年位居榜首。

然后,我提问:为什么海尔会发展如此快?在新课上完,由学生自己讨论总结答案。通过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利用刚学过的新知识解决了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而且,学生在讨论中也明白了一些枯燥的概念,实现了化枯燥为乐趣,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纲要、表格式总结法

这是用表格或图示罗列史实,或用精练的语句帮助学生浓缩教材,抓纲带目来概括课堂教学大意的一种总结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总结方法。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它是教学中常用的总结法,对于总结某些类别清晰、层次分明的史实最为有效。福州市用的人民版教材,和旧教材比较,喜欢应用形容词或者优美的词句。而且,旧教材书本的黑体字,一般就是本节要讲的内容,而新教材未必如此。对此,教师应该化繁为简。例如,在必修二专题一的教学中,书本的三目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市的发展”“商人重利轻别离”。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标,将第三目删除,复习着重突出“市的发展”。在这节课小结时,我用PPT向学生展示了如下表格。

然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新学知识填写表格,达到了复习新课的效果。有些课教材知识比较凌乱,教师可利用图表框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上必修二政治史专题三第三节“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我设计了如下框架。

通过这样的知识框架,学生很容易地将1992年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史实记住,不宜混淆历史知识。此处,凡是科技文化史、战争革命的经过、改革的内容措施等知识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堂小结。

四、认识升华、能力培养式小结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总结,绝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总结出某种带规律性的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受到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总结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能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概括历史问题,能够认识问题的本质,并对现实中的新问题进行比较科学的分析。小结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必修二政治史专题三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后,课堂小结可以这样展开:教师提出问题:“近代中国的门户开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是否一样?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两次开放的背景、目的、结果三个方面分析区别,进而得出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通过这样的小结,教师帮助学生整合了知识结构,揭示知识内在联系,发现和总结历史规律,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从而逐步升华了学生的思维。

五、历史时间、线索式小结法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现有教材特点,及时、反复进行时间段的归纳总结是很必要的。由于不少学生没有掌握好初中历史知识,甚至有些学生时间观念差,没有朝代、年代意识,且高中历史又是专题史,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历史很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反复进行时间的归纳。例如,教学必修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我在讲完第二节后进行了一次归纳总结,讲完第三节后再次进行了归纳总结,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掌握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我还先后制作了不同的PPT来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具体如下所示:

同样,在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学习中,因为时间段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知识。对此,教师可制作PPT时间表帮助学生复习、小结。如下所示:

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还应注意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第一,内容上的适应性原则。课堂小结要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一节课是一个整体,课堂小结是这整体的一部分,所以关于课堂小结的设计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放在整节课的背景中加以考虑。因此,“课堂小结”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课时“结尾”,还包括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整合过程。对此,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应做到突出重点,总结规律,把握特征,画龙点睛。第二,时间选择的恰当性原则。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受单位时间的严格限制,因此,教学任务和内容所划分的教学步骤也应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对于小结所需的时间,教师应在课前准备中精心计算好,并根据课堂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时机的选择上,当课时内容中的概念、问题分析结束,需要综合时,就应及时小结。因此,小结可以安排在课的结尾,也可在课中的恰当时候。第三,思维上的启迪性原则。课堂小结不仅仅要疏理本节的历史知识,还要在小结中开拓学生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智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且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重要问题的小结或课时的结尾中,应注意留下悬念,诱发兴趣,鼓励创造,以收到言尽意远、曲尽绕梁的效果。第四,升华性、简明性原则。课堂小结时切忌简单地重复本节刚学过的知识,而是要注意深化和提高对重要史实、基本概念。同时,小结不能面面俱到,而应突出教学重点,力求简明扼要。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的小结具有总结新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理清知识结构的作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从认知规律来看,课堂小结是对知识的加工、处理、整合的过程,可使学生从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和认识,并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课堂小结策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宋艳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1):134-136.[2] 袁阳春,杨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解读[J].新课程学习:中,2012(1).Abstract: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y accomplishmen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l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As a result,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brief summar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main knowledge,and raise the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abilit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Key words: classroom summary;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ment

篇7:有效课堂小结

阶 段 小 结

一、研究过程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点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几乎每个教师都会在教学中自觉地与不自觉地运用着.那么,什么是课堂提问?

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是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知识重点,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绩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启迪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它有检查评估、启迪思维、引导学习等多种功能。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

课堂提问的结构: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它不是单指教师向学生发问这样一个特定的行为,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过程性.尽管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过程而言,却大致相同,基本包含以下3个阶段:(1)提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内容、特征或关系进行提问;

(2)回答:学生分析提问的要求,回忆、提取并组织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3)评价:教师对回答质量作出评价,给予反馈、矫正或总结.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不同的阶段提问,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提问目的的确定不光要看教师确定了什么样的目的,还应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认识到提问目的对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在判断提问是否有效与无效时,更多的关注点常常在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而往往忽视有着“缄默”特性的目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其次,依据什么来确定提问目的,教师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依据不同,往往会确定不同的提问目的,进而导致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问.提问是为教学服务,更具体的说,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教学目的应该是确定提问目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学目的尽管比较宏观,但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目的应该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学生认识力的提高,另外具体到一节课的提问目的,还应与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结合起来考虑.

最后,要考虑如何确定提问目的,教学活动既有预设性的一面,也有生成性的一面,课堂提问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不仅要考虑如何预设提问目的,还应考虑如何有效地生成提问目的.预设提问目的可以看作是预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教师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会避免一些过于随意而与教学无关的提问.在具体预设时要对学生和教材做出具体的分析,生成性提问目的的确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教学智慧,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来生成新的提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有效性提问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展学生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经过探究发现,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我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探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我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2)、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探究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3、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容易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赵海霞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张永亮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老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与教育观念转变。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如何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首先做到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注意: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篇8:语文课堂有效小结的实施策略

充分预设,优化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要充分发挥其价值,教师课前备课中的精心设计是基础。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备小结,至少要依次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作小结还是学生来小结?(2)书面小结还是口头小结?(3)具体小结哪些内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增进学生的理解?(4)如果教师小结要考虑说些什么,怎样说;如果学生小结,教师提出哪些问题辅助或者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如果前面一课刚刚用了一种方式,这一节课能否适当变换一种小结方式或方法?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几篇现代文都在讲关于人生的思考:《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备小结时,统筹来看,虽然都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但是在落实价值观的目标的同时,由于各文本具有不同特点,小结时侧重也可以不同,以避免单调,如《在山的那边》可以让学生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山,接下来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书面小结:为自己写一句话作为座右铭。这样才能避免单调的小结方式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缺席。

有效生成,保证小结效果

课堂小结的价值能否发挥,充分预设是前提,有效生成才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为促进其有效生成,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态灵活,预设生成统一。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小结的主体,小结的方式、内容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即使教师小结,语言也是随机的。本来打算让学生小结,但是到小结时,教师感到教学的清晰度不是很高,学生的理解还没有深入,教师最好自己小结,帮助学生理一理思路;本来打算学生书面写一段话,但如果前面的环节时间超出了预设的范围,时间不允许,可以调整为口头小结,确实需要练笔的,可以将书面表达作为作业;试卷讲评课上,本来教师预设了小结时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但是,课堂中,这几个问题解决得很好,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小结时,教师就要根据情况就新问题作强调。

2.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小结的时间。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是需要调控的。优秀的教师都很注重依据学生的注意特点调控课堂时间,他们不会讲新内容一直讲解到下课,而会尽量把新授内容安排上课后的5~20分钟里完成或基本完成。因为这个时间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是一节课的黄金时间。而利用课程的结束前的时间,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或留下悬念、引起遐想,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趣无穷,使课的教学功能突破课的时空界限,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下一节课产生期待心理。

3.对学生的课堂小结,及时反馈。课堂小结,在形式上可以是教师小结,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学生小结。对于学生的小结,在学生小结之后,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处理。发现小结过程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对于不足之处,予以引导或补充。这样学生才能对小结所涉及的重点内容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4.坚持课堂小结,形成长效机制。课堂小结要实现其价值,还需要教师的“坚持”。对于教师而言,进行课堂小结或组织课堂小结,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偶尔为之的随意行为;应该是课堂上的切实存在的必需环节,而不是教师头脑中、备课中的设想。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灵活地生成小结、在课堂上留足时间小结、对学生的小结加以及时反馈,这几点也应该是教师长期坚持的。

反思调整,发挥小结余热

上一篇:ps期末考试下一篇:奋斗成功励志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