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讨论

2024-05-22

课堂有效讨论(共8篇)

篇1:课堂有效讨论

初中化学教学中高效课堂

讨论方式探究

单位:桑镇二中

姓名:姚婷

时间:

2014年5月10

日初中化学教学中高效课堂讨论方式探究

姚婷(兴平市桑镇二中)

课堂讨论是广大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实施,除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外,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然而,随着课堂讨论法运用的深入和推广,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优化教学过程的问题,即低效或无效讨论,具体表现如下:

一、低效、无效课堂讨论

1、“来不及讨论”的讨论

案例1:某教师在讲解冶炼金属铁的实验时就“先点燃酒精喷灯再通入CO还是“先通入CO再点燃酒精喷灯”的讨论中,少数学生提出异议时,由于超过计划时间,教师没有让学生继续讨论,教学随教师要求继续„„这种讨论被教师强硬中止,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无从下手”的讨论

案例2:在“原子分子”教学中,教师挂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化学变化中原子分子变化的讨论,由于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听说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在反馈回答时哑场,无所适从。这种讨论收效甚微,学生思维根本未得到实质性启动!

3、“不用思考”的讨论

案例3: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中,讨论“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时”学生听后,大多数照搬书本上的原话高声朗读,很少有学生去讨论,没有一分钟,教室就安静下来,在反馈时,回答很准确。表面上看,学生似乎进行了讨论,而且讨论效果非常好,但实际上他们思考了多少?探究了多少?学生的思维很难发展!

4、“参与不足”的讨论

案例4:在初中第一节“大家一起学化学”教学中,教师未作任何组织准备,尝试让学生们讨论“身边的化学”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讨论中来。但很明显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汇报的机会也多,而另有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经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由于基础差,他们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但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自由地表达或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讨论没有全体学生参与,仅部分学生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怎样才能使课堂讨论有效、高效呢?

在教学中,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努力避免这些低效、无效的课堂讨论,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讨论有效、高效,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讨论有效、高效呢?

1、“精心设计”: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的设计首先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讨论内容,学生才会以最佳心态参与讨论;其次,讨论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应正好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简单了,会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太难了,学生很难有种成就感,也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如: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它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地球上改变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如,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的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那么针对上述的因素,让学生讨论: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有什么观点呢?很多学生进行了预测:有的学生说,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越来越高;有的学生猜测,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不变;有的学生说,要视具体的环境而定,风能将含量高的吹向含量低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晚上没有光了,光合作用不发生了,所以晚上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于白天。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以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2、“极力营造”:讨论氛围

融洽的讨论氛围是保证有效讨论的重要条件,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里,所有学生才能敢干发言、乐于发言,才有适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倾听的局面。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教师应成为课堂讨论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的合作者,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应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甚至学生之间发生认识冲突。当学生意见相左时,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商椎,不轻易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信心。

3、“合理组织”:讨论方式

讨论方式有多种,按讨论如何操作分,常用的如:“任务式”讨论、“书写式”讨论、“辨论式”讨论等等。“任务式”讨论:小组成员各有任务分工,在完成各自任务后,再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责任明确,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机会;“书写式”讨论:开始不用语言交流,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书写下来,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这种方式讨论时间短,讨论效率高;“辨论式”讨论:讨论双方为某一话题辨论,越辨越清。这种方式可以澄清学生的疑难之处。按讨论人数分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小组讨论:按教师指定和学生自愿相结合,将全班分成若干个5-6人讨论小组。分组时可以打破原有位置关系,考虑学生学习成绩、日常课堂表现及性别差异搭配,确保每一位同学在小组内都有发言权,达到讨论的最优组合。这种讨论方式适于中心议题多、难度小的问题;集体讨论:全班集中讨论。这种讨论方式适于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

具体怎样组织讨论方式根据相应教学目标、讨论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有时针对有一定难度递度的问题,也可采用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方式,即先在小组中讨论,后组与组之间出代表集中讨论,以达到有效讨论效果。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在课堂讨论中,及时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探究,对理解、掌握化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一般讨论的时机确定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重难点处、知识相似易混淆处、引发探求发现化学规律处展开讨论。如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这是个低层次的问题,学生都愿意回答;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部分学生容易答错,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客观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三种:有明确答案、没有明确答案、有多个答案。一般是答案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教师必须对讨论结果及时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并巧妙地引导学生达成共识。对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如:观念上的局限、方法上的失误等,要及时澄清,引导学生修正错误,服从真理,以使他在以后的讨论中减少错误,提高效率;对讨论中出现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发现,要及时归纳总结,让它们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成为新的学习增长点,并迁移形成学习能力。

当然,评价学生讨论结果时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运用已学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方法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路子,使学生通过讨论法教学,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课堂“活”起来,最终使教学效果“好”起来!

篇2:课堂有效讨论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一个相对自由的环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感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理解、获得新的收获。课堂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就是践行这一要求的集中体现。

然而,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课堂讨论往往热闹有余而实效不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讨论更具有实效,创造卓越呢?通过两次不同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教学西师版第九册七单元27课《江姐》 第一次教学片段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本段,批注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学生默读批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觉得江姐非常的勇敢,快要去刑场了还这么镇定地打扮。生:我觉得江姐很有勇气,不怕牺牲。

师:不错,还有哪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呢? 生:我觉得江姐不怕死。

生:江姐面对死亡还如此从容不迫,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生:我从“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这个句子体会到江姐打扮得很认真,很重视这次打扮。

„„

跟进后的教学片段:

师:默读本段,细细品味作者细腻的描写,勾出打动你的字词句,批注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学生默读批注。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你的感受或想法吧。

生:我从“梳好了头”“取出”“脱下”“用手拍拍” “擦去”这些动词体会到江姐非常的从容镇定,快要去刑场了还这么镇定地梳妆打扮。

师:能抓住一个个细小的动作来的词来体会,孩子你读得真仔细。

生:我从“理着”“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试着走了几步”这几个动词看出江姐打扮很认真丝毫没有害怕的感觉,感受到江姐很镇定,临危不惧。

师:有了你的补充,显得更完整了。

生:我觉得江姐为了革命,把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死亡从容不迫。

师:对了,面对死亡如此勇敢、镇定,还能用“从容镇定” “从容不迫”,把生死“置之度外”“临危不惧”这几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多种表达,所以我们要多积累。

生:我从“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体会到江姐的打扮得很认真细致。师:临刑了,江姐还要那么认真地打扮,你认为此时江姐在想些什么呢? 生:江姐可能在想:“这是我最后一次给自己打扮,我要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更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表现了江姐对生命的留恋,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生:江姐还有可能想:“革命即将胜利了,可是我却不能等到那一天,但为了革命这也是值得的,我要像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样从容地离开这个世界。“

„„ 情况分析:

从这两次不同的教学来看,第一次学生的讨论显得笼统、杂乱,也不够深入。跟进后的教学中,学生的讨论能够立足于文本,品味语言,理解感悟的针对性更强,讨论层层深入,条理也很清楚。究其原因,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让讨论由“笼统空谈”为“赏析品谈”。

本段语言文字描写很细腻,特别是一连串动词的使用,刻画出一个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热爱生活的江姐。这段是引导学生细品语言的一个绝佳的语段。第一次教学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默读本段,批注出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的提出比较笼统,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因而学生的讨论是在泛泛而谈。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只是从感悟的角度来学习,而忽略了对文本细腻描写的欣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跟进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注意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批注落实到一些关键的字、词、句上,提出问题“默读本段,细细品味作者细腻的描写,勾画出触动你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这样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基点,细致品读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学生的发言看出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的关注更细致,能够关注到本段一系列连续性动词的运用,发言中有理有据。

二、让讨论由“无序杂乱”为“丰富有序”。

语文课上的讨论没有数学的逻辑思维要求那么严密,再加上学生的认识理解的有限,课堂讨论时学生的发言往往条理不够清晰,很难控制。第一次教学,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谈到江姐很重视这次打扮,打扮得很认真,有的谈到江姐面对死亡从容不迫、镇定自若,有的谈到江姐热爱生活等。其中部分学生谈到的观点是相似的,只是表达不同而已,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学生虽然发言热烈,但头脑中的思维不够清楚,对于“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把生死置之度外”这些类似的表达缺乏归类引导,学生对自己发言的角度认识不够清楚。因此学生课堂讨论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引导,往往会出现表面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最后学生头脑里还是一片茫然,造成讨论低效的现象。

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就学生的发言进行了归纳总结,如“对了,面对死亡如此勇敢、镇定,还能用把生死‘从容不迫’“从容镇定”‘置之度外’这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还可以多种表达,所以我们要多积累。”这样让学生明白,他们发言的角度是相同的,只是表达不同而已,同时也鼓励学生多积累语言,丰富表达。

三、让讨论由“浅尝辄止”变为“循循深入”。

读书不求甚解理解就不会深刻,讨论不求甚解会让人头脑混乱。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采取了不作为的态度,学生讨论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其中有个学生谈到“江姐打扮得很认真。”其实江姐临行前这一细节的描写,有着丰富的内涵,学生由于感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帮助。然而教师却不置可否,不了了之。这样的讨论不能不说是课堂的遗憾,学生却浑然不知。

在跟进后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江姐当时的内心世界,提出问题“临刑了,江姐还要那么认真地打扮,你认为此时江姐在想些什么呢?”这样引导学生循循深入,感悟理解更深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作用。

四、让讨论由“关注自我表达”到“关注他人表达”。在学生的发言中,可以发现学生讨论时只是注重了自己的表达,而没有对同学所表达的内容、观点进行思考。学生讨论时只管自己说,就好像是把自己要说的倒出来就算了事,没有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思考。在第一次教学讨论中,有个学生说到了江姐不怕死。这样的表达是不恰当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指出来。“不怕死”这样的表达是要看死得是否值得。无谓的勇敢那是亡命徒,而有意义的献身才是真正的勇者。那么,教师可以对此提出问题“你认为不怕死,这种表达恰当吗?”“什么情况下属于勇敢,什么情况下属于亡命徒呢?”新课标对高段学生提出了要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

篇3:有效实施课堂讨论

首先,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要合理

所谓合理, 我认为是既要立足于文本, 又是教学目标的的分解, 同时又具有一些难度甚至是可以有多种理解的问题。课堂讨论如果不切合教材实际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生搬硬套, 就会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如果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 只会导致课堂讨论“泛滥成灾”, 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又影响了课堂纪律;反之, 如果把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 只会使得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丧失信心, 讨论“无功而返”。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 应精心安排, 有所舍取。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 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 令人望而生畏, 无从下手的不安排。

其次, 课堂讨论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要想让学生能够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那他首先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想法。所以, 当讨论问题提出之后的第一时间, 是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 我认为合理的提出方式应该是先问, 然后等待, 学生似乎有话说了就开始讨论。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不仅阐发自己的观点, 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让学生在交流中有对比, 在对比后有取舍, 有肯定, 有否定, 真正做到思维的碰撞。这更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想法, 就会打消其发言的积极性;或者说出想法而没有任何比较鉴别, 就会影响学生的讨论结果甚至是学生的评判意识。

再次, 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课堂讨论不是学生讨论、教师旁观, 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 甚至盲目。提升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要本着管理课堂的原则, 关注全体, 确保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参与到有效的讨论中来。如果讨论中你争我夺, 谁也不听谁,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或者是搞“一言堂”, 多数学生一言不发, 甚至是天南海北, 高谈阔论, 尽是游离于教学内容的题外话, 那么所谓的课堂讨论就成了确确实实的败笔。教师也要适时发现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困惑及分歧等, 以提醒、追问、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跳出误区。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热情, 将“真讨论”带入课堂, 不断活跃课堂气氛, 完成既定目标, 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最后, 用评价来巩固知识, 激发兴趣

教师对学生答问及时给予评价, 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 也能为我们的教学赢得最佳时机。对课堂讨论的评价不仅要巩固知识, 更有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促成其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课堂讨论的评价中, 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 也要关注小组的合作探究状态及效果。教师评价不再局限于问题的答案, 更要对答案生成的过程给予高度关注。我们可以毫不掩饰地惊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新思维, 真诚地赞美学生, 但也要尊重事实, 尊重科学与知识, 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或否定。在肯定或否定小组的讨论结果时, 必须要有客观、科学的态度, 进行阐释或进行追问, 做到有理有据, 让学生心悦诚服。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但前提是立足文本, 言之有理。让学生对于出现的知识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更要对小组讨论的过程做出评价, 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人观点的阐述, 小组成员的交流状态, 不同意见的处理方式, 最终结果的形成。可以说, 对问题答案的关注, 是对学生获取知识程度的考察, 而对讨论过程的关注, 是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考察, 只有将这两方面紧密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合作探究的目的——获取知识, 提升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讨论, 体现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提高与他人合作的习惯与能力, 所以课堂讨论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 耐心指导, 热心评价, 让讨论体现出课堂的需要, 目标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 真正有效地实施课堂讨论。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现代的课堂已经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有效实施课堂讨论,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成绩,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本文主要对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施课堂讨论。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堂谈论,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芳芳.提高英语课堂讨论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 2010, 16 (5) :45-46.

[2]马立宣.浅谈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方法[J].中学生物学, 2008, 9 (11) :36-37.

篇4:语文课堂有效讨论初探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广泛地使用。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却存在很多误区。如: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此问题没好,彼问题已来;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其他多数没事做,吃“白饭”;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讨论话题过大或过小,甚至与教学目标根本无关,致使讨论大多无效;课堂纪律极差,是滋生班集体中“问题生”的温床;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

二、组织有效讨论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讨论的意义

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在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地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直观、更有效,因此能够更快、更稳固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首先对问题本身进行认真地思考;其次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吴心田《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二)抓住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学生中有不同意见时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解题有错误时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学生提出问题时展开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时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讨论的过程

课堂讨论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包括客观环境、学生心理、话题内容、时空范围、教学机智、评价技巧等,要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就得将这诸多因素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因此课堂操作是课堂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那么又该如何设计恰当的课堂操作呢?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讨论”。

讨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它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讨论的蓄势和铺垫,讨论是预习的必然发展。课前预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识欠缺及能力差距,认识到了学习的重点、疑点,而且还使其有了个人的体会。这样,疑难要解决,心得要倾吐,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讨论、去交流,从而形成讨论的内在驱动力。

2.进行严密的“讨论”。

允许学生自由讨论不能采取“放羊”的方法,应有严格的组织。学生或集中、或分散、或分组、或分片,但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安排。一般说来,四人或六人一组为好。每组有固定的发言人,一个问题一般由小组的主体发言人回答,小组的其他发言人补充,老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拨。

3.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

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实,我们应当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有些学生生性腼腆,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勇气;有些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应看到其优点,给予肯定、表扬;有些学生活泼好动,发言踊跃,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其带动全班学生。教师应明确这样一点:“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总之,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篇5: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用得不少,可收效不如人意,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必须明了讨论教学的真正要义,确立论题,因势利导,时间安排合理,总结评价及时恰当,从而使讨论行之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有效讨论

论题

引导

评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初中语文课堂热闹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的确,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得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效讨论式教学内涵及意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在多元互动的有效讨论中至少可以激活师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明确讨论的问题,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激情。因而,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杨修之死》,老师可设计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因为曹操?还是杨修自己?你是怎么看的?对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这是小说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他自己。理由是: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曹操。理由是:曹操阴险狡诈,残忍歹毒,虚伪多疑。学生还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做为自己观点的支撑。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是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还有就是要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三、围绕论题,因势利导,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五、总结评价,促进讨论的深化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一环。因此有些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资料: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篇6:课堂讨论的几种有效方式

撰写《小组教学活动导论》的米勒认为,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的最大价值,在于为培养学生从被动的重复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提供条件。小组活动允许学生去发现事物和知识的意义,表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小组讨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教学中小组讨论却常常形同虚设,甚至成为学生一种负担。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围绕课题集思广益,各种理解、观点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提高小组讨论交流的实效,可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一、理解性讨论

阅读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受知识储备和阅历的限制,独自理解有困难,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基于理解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更多的是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要提醒学生不要轻易被“同化”,因为这样的讨论“不在于学生学多少,而是思考了多少”。

一位教师执教《清平乐〃村居》,采用“朗读代讲,讨论促思”的思路,指导学生品味“醉”字,展开小组讨论——

师: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词值得细细地品一品? 生:我说是“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呢?(生答)师:谁醉?为什么醉?(生答)师追问: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和同桌讨论讨论,分角色练习表演。生:老头子,你看看我们的儿子多勤劳呀,你看老二的手艺多好啊!今天编织的鸡笼一定会卖个好价钱。

生:老伴啊,这辈子我们总算没白活,你看我们这儿的环境多么优美,空气多么清新,三个儿子又是多么听话,多么孝顺!我们过的简直是神仙的日子,我啊,知足喽!生:你看看我们的小儿子,多么可爱啊,他正在池边剥莲蓬吃呢。生:是呀,老大学了种田,老二学了手艺,你看老三让他学点什么呢? 生:我看还是让他读书吧,说不定将来做个一官半职,我们还可以到城里去享享清福呢!讨论交流中,学生沉潜到文字里反复涵泳,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欣赏,彼此相互启发补充,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从而把握了作品的情与味。

二、赏析式讨论

赏析式讨论主要针对文本的写作形式。阅读欣赏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验、感悟难免会跑偏,部分学生还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相互启发矫正。课文中很多句子表述特点有共性,可以通过讨论总结出一些赏析的基本办法,如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等等。许多课文写作特点十分鲜明,是指导写作的好例文,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渗透写法指导,让学生在欣赏佳作的同时学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1860年1 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其中“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都至关重要。第一句,老师指导学生用换词法体会,把“闯进”换成“进入、进去、走进”等,经过讨论比较,觉得还是原来的好。在第二、第三句中采用删词法,把它们删掉,让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评判,从而体会到作者的用词之妙。如此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敏锐的语感,摸着语言表达的门道。

三、辩论式讨论

有些课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画卷,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社会的过程。而辩论可以有效地推进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争辩的主要武器是言语。争辩双方都要精神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边透彻地理解对方意思,一边及时组织自己的言辞,务求清晰深刻而富有说服力。这样的现场争辩无疑是最好的语言训练。有位教师教《将相和》,以争辩形式开展研读活动。针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分别设计了三个论题:

A.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 B.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 C.廉颇有没有罪? 这三个问题极富弹性,正反两方都可以列出一些依据。这就激发了学生研读课文、思考论题、积极争辩的兴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倾听对方的观点,在内容、时间、学生情绪等方面适时调控,达到了语 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教学《乌塔》一课,一位教师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行为是赞同还是反对?”把辩论引入课堂,学生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激发了参与热情,情感、思维、语言都得到了提高。

四、评判式讨论

课堂评判应是多元的,既有师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挑战性评判更有意义。要把评判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评判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提高。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等书面表达越来越受重视,讲评环节可以通过小组“评判式讨论”来进行。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这样引导——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大家没有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写好后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然后在小组内朗读,其他组员进行交流评判,最后推选出佳作全班共赏。这个环节可说是一举多得:既帮助学生深化了“饱经风霜”的词意理解,又训练了人物外貌描写,还在交流评判中增进了学生对习作的体会感悟。

五、应用式讨论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方法进行独立阅读训练的重要凭借,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意义。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应用式讨论,可以有效达成以上效果。《假如没有灰尘》一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说明有序,浅显易懂。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晰而又生动地说明灰尘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重点。理清表达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后,就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围绕“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这一问题熟读精思、讨论交流,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这样的交流讨论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习成为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活动,语文素养提高的目的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

六、总结性讨论

传统课堂老师口若悬河,讲重点析难点,不时来个小结,学生的话语权完全被剥夺。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就要把研读后的总结权还给学生。

《赤壁之战》一课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出示:“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

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师:读到此处,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发言)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 有机会赢别人。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知道,他们的计谋一环套着一环,一处出错便全盘皆输。

生: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

篇7:《论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学习心得

学习了《论有效的课堂讨论》使我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优质、有效的呢?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你问我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合作创新”,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

文章里提到的一些观点是我平时上课经常想到,而部分没有做到的。比如说,他们在文章里提到的要维护每一位讨论成员的参与权,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在我所教学的班上,我部分学习学习非常积极,上课表现也非常活跃,基本上可以说是每问必举手,虽然这对于带动课堂氛围,让我的课程得以正常进行很有益处,但由于部分学生的表现力强,导致了其他大部分学习只能作为一名听众。这就使得部分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类似情况的发生,就是在课堂上,多关注一直没有回答问题却有回答能力的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带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莲花县路口中小学:蔡金剑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平移:这节课动感内容的教学,而且概念较难辨析,所以比较特殊,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注意了 以下几个问题: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像,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活动化教学,通过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建立模型,理解平移的概念。讨论式教学,让生在讨论、争论、思考中从正、反角度对比地认识平移。加强双基教学,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篇8:语文课堂有效讨论初探

课堂讨论,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广泛地使用。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却存在很多误区。如:讨论无中心主题, 乱哄哄, 此问题没好, 彼问题已来;学生层次不同, 这组没讨论好, 那组已经结束;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 其他多数没事做, 吃“白饭”;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 讨论话题过大或过小, 甚至与教学目标根本无关, 致使讨论大多无效;课堂纪律极差, 是滋生班集体中“问题生”的温床;流于形式, 成为点缀, 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 赢得评课教师喝彩声的必要手段, 为讨论而讨论。

二、组织有效讨论的几点想法:

(一) 明确讨论的意义

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自始至终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在准备阶段, 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地思考, 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直观、更有效, 因此能够更快、更稳固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 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 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 就必须首先对问题本身进行认真地思考;其次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 这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一篇课文的学习, 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吴心田《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二) 抓住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 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学生中有不同意见时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 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 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 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解题有错误时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 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 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 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 并及时予以纠正, 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学生提出问题时展开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 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 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 教师要结合问题, 抓住时机, 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设计讨论的过程

课堂讨论涉及的因素很多, 它包括客观环境、学生心理、话题内容、时空范围、教学机智、评价技巧等, 要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 就得将这诸多因素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因此课堂操作是课堂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那么又该如何设计恰当的课堂操作呢?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讨论”。

讨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 它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讨论的蓄势和铺垫, 讨论是预习的必然发展。课前预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识欠缺及能力差距, 认识到了学习的重点、疑点, 而且还使其有了个人的体会。这样, 疑难要解决, 心得要倾吐, 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讨论、去交流, 从而形成讨论的内在驱动力。

2.进行严密的“讨论”。

允许学生自由讨论不能采取“放羊”的方法, 应有严格的组织。学生或集中、或分散、或分组、或分片, 但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安排。一般说来, 四人或六人一组为好。每组有固定的发言人, 一个问题一般由小组的主体发言人回答, 小组的其他发言人补充, 老师因势利导, 相机点拨。

3.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

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实, 我们应当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有些学生生性腼腆, 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勇气;有些学生回答问题错误, 教师应看到其优点, 给予肯定、表扬;有些学生活泼好动, 发言踊跃, 教师应积极引导, 使其带动全班学生。教师应明确这样一点:“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上一篇:88 博爱送万家下一篇:近年五八同城面试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