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

2024-05-14

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精选9篇)

篇1: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英语课的标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一个英语老师的语言素质是最最重要的。教师语音准确,语调流畅,对听课的人着实是一种享受。教师语言应用规范、得体,适合学生水平;并能熟练、恰当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是一门语言课高效的前提。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调动学生情绪,与学生共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能否成功,能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导入,呈现、操练到生成,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老师一直与学生互动探讨。老师争取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二、良好的学习条件的创设

中国学生课外接受英语的环境较少,所以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就显的尤其重要。学习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我觉得老师可创设英文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课堂多设置英语情境,尽可能用英语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收集各种英语网站,下载各种直观的课件或视频,课下让学生收听英文歌曲,英文电影等等,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

三、学习活动紧张有序,学生学习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要把学生的地位放在首位。新课程标准的方向性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向旧的教学模式挑战,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位置,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智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主要时间应用于学生的活动和训练。在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100%的学生都能参与。

四、教师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学习活动

新课程侧重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个好的英语老师会有好多“法宝”。一个法宝会让学生饶有兴致地“玩”上很久,一旦他将法宝“收回”,学生会马上安静下来,认真思考。所以我觉得,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主体”是不存在的。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与调空,学习活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老师的指导和调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有,老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行资源,鼓励学生大胆发布见解,并对学生的看法给予恰当评价,这也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五、教学效果显著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是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是否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是否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不管开始的学生水平多低,教师是否一直精神饱满、热情引导学生;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且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通过参加培训,我尤其知道了一堂好的英语课不在于老师讲得如何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知否积极与主动!

篇2: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

好课是什么样的课?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语文教学专家吕志范在《一个老教师的话》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艺术。这不是翻翻课本,写写教案所能代替或交差的。因为,它要创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情趣——情;它要传递某种意念,思想,观点,法则——意,它要培养某种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能;它要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法”。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回答>>一书中也指出:教学教育最优化思想,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在上每一堂课时,都能高效地、全面地“规划学生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应保证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的原理(概念、规律、理论、事实),保证学生获得每一门学科的、专门的技能技巧,形成一般的技能技巧(拟定学习计划、使用书籍、图表、手册、快速读写及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检查等等)。在教育方面,教学过程应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原则,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劳动、道德、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美育和体育等。在发展方面,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情感领域,形成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才能有创造能力。”吕志范和巴班斯基对于以教学教育最优化原则所描述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一堂“好课”的生动描述。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教师教学的教育思想是否够全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调控者。好课的创作,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全面的教学思想。即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教纲所需,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确切地说,所谓教学的全面性,就是在遵循传统的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下,通过该学科特点和基本的教学规律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主动,向上的发展。也就是即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着力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又要十分注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

“灵活”是衡量语文好课的重要尺度。“教有法而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诸多的精华可以继承,但难免有重教法,轻学法的弊端。而一堂好课不是把教材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处细节,都严严实实地计划好:怎样教,怎样问,怎样讲。上课时,就难免要赶着学生忙不迭地往设计好的一个一个圈子里钻,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学生的认知矛盾,什么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无暇顾及。课堂上一问一答,一付一收,显得非常僵化而呆板,无一点生动活泼可言。好课的“好”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一字之差,就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态度,也是教学方法灵活性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设计是否有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本质特征之一便是新颖性。因为照搬旧法,千篇一律是毫无创造性可言的。好课的教学艺术之魂便是它的创造性。因此教学必须时时追求那种常教常新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三遍五遍地教同一篇课文,也会常教常新,精益求精,而决不会满足于轻车熟路或人云亦云。这是因为课文虽然相同,但时间、环境不同了,学生的情况不同了,教师的认知经验,教学技艺也应不同。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袁瑢在“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有些课文(特别是传统篇目),她是比较熟悉的也教过很多遍,积累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袁瑢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永远没有不变的教案。有些课文,尽管可以背出来,但在备课的时候,她永远作为第一课,总是认真研究,重新设计,不照搬旧的教案”。因为她认为,“虽然教的是同篇课文,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更替,教学也必须符合时代气息和学生的实际,才能教育出新苗。”袁瑢老师的言行,深刻地说明了教学设计的“新颖”对于一堂好课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课堂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性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好课教学信息传输的桥梁,它能出色地担起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输教学信息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因为科技的发展,使课堂信息的传播媒体愈来愈多样化,但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传媒”,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堂课,在某些关键性环节上,教师如果能凭借生动的教学语言,就能形成一种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冲击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情感冲击波”效果不是可以轻易产生的,它是经过教师的提炼集中、升华之后所积蓄而成的。因而,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形象化、灵活性、鼓动性、幽默、真诚等特点。

教学语言清晰,是上好一堂课最起码的要求。夸美纽斯曾指出“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把教学语言的明晰性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评论,很让人深思。所谓“清晰”就是语言要简洁明了。“清晰”与“精确”并不矛盾。特别是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就更应针对不同年级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的特征,使教学语言明白易懂,顺口悦耳。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古诗《鹅》时,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今天给小朋友讲一个《鹅》的故事(同步打出投影),古时候,有个叫骆宾王的小朋友,他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小湖边玩,湖中满是荷花,湖水平平的,清清的,看过去碧绿碧绿的。几只大白鹅正在自由自在的游,它全身的羽毛雪白雪白的,它的脚掌红红的。大白鹅一边划水,一边伸起长长的脖子,„鹅——鹅——鹅‟,愉快地的叫呢!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骆宾王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立刻就作了一首诗题目就叫《鹅》。……这里,教师不仅把时代背景编成儿童听懂的故事而且用儿童化的口语把古诗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讲得甜甜的,使孩子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教学语言形象化,便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课堂内容,孩子不仅能专心地听,而且能激起强烈共鸣。这正如加里宁所说:“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见离具体事物越远,那他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微小。”因为接受语言的学生,知识面越小,越需要语言的形象性。

灵活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时时要面临着学生、教材、环境的变化,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随时随地,灵活的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的这种灵活性和应变力,是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学语言的鼓动力,也正是教学语言的力量所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得好:“用鼓动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远比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具有鼓动力的语言,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活动中。

幽默不是开玩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能让课堂生花,教学增色。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一位教师在上《春晓》这首古诗,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他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是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恼‟啊!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真诚可以说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灵魂。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课,让人折服的不仅仅是娴熟的语言技巧,更令人钦佩和尊敬的是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挚爱。

五、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性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当代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是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加速教学信息的普及,提高教学信息的密度。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老脸孔”。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学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多种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大大可以提高教学效益的。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学员可以多学到三倍的材料。前苏联教育家统计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的20%。作为好课,当然不能不考虑以教学手段 的革新来帮助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活动是否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衡量一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这堂课是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课要追求的高效益,一个根本问题,便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注意到教学的差异性,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可能获得的发展,所以,好课应从根本上杜绝少数学生当“演员”,多数学生做“观众”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勇于参与,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都能达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的程度。

篇3:一堂好的数学课的评价标准

一、一堂好课应该体现数学课程的目标

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内容、思想内容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是否设定了合适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具体体现在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符合校情、班情, 在备课时是否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是否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立是否把学生放在首位, 是否体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努力消除“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达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的数学课程目标, 师生是否体验到达到目标的喜悦。课程的目标不仅教师要清楚, 学生也应该清楚, 这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实现目标。

二、一堂好课应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在前一天讲解的公式、定理、法则, 学生在课堂上好像掌握得都很好,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灵活地应用, 而到了第二天只有几个“好”学生会应用, 其余学生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按教学论的道理来说, 原因是这样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 他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但在实践中正好相反:学生每过一年, 他的数学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许多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 总是试图把知识像从一个容器装入另一个容器那样教给学生, 要求学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 一旦教师提出要求, 就能把它们“倒出来”, 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唯一任务是:识记、保持、再现。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越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就越容易偏离教学目标。我认为这是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出了问题, 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脱离了他的生活实际, 掌握知识成了学生毫无乐趣可言的事, 变成了为知识而学知识。

在数学课上,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知识, 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探索情境。教师不仅仅要把思维的结果告诉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参与教师思维和老师共同完成探索的过程。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也就是说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展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勾股定理的由来、共同发现相似形的性质、共同寻找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用形象的教具演示立体几何的性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竟是如此有趣, 师生共同体验探索的乐趣。有时你也会惊喜地发现, 学生的“点子”比你还要多。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他们的动手能力、情感、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如果只把学生看做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 即使他们掌握的知识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也会降低, 对事物的热情、兴趣也会渐渐淡化。不仅课堂气氛沉闷, 更严重的是学生的身心受到摧残, 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不经意间被扼杀, 我认为这是很多学生对“创新题”无从下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堂好的数学课必然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 课堂气氛应该是活跃的, 学生的身心应该是完全放松的。这样的氛围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对公式、定理、法则的掌握才会更牢固。学生喜爱上了数学, 还会觉得数学学习困难吗?

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 是防止教师“一言堂”式的满堂灌, 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 同时也要防止“放羊式”的图热闹, 即既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又要突出其中的数学本质。

三、一堂好课应该使“双基”得到较好巩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西方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纷至沓来, 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追求与“国际接轨”, 动辄拿国外的教育理论充门面, 而丢弃了我国优秀教育的传统———“双基”教学。

中国教育的传统———掌握双基、记忆公式、快速运算, 在现代人看来似乎都是“落后、保守”的, 没有人再去强调, 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自主探究学习”。岂不知, 我们丢掉的正在被许多教育先进的国家拾起。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打好双基”和“自主探究学习”好比是“主食”与“副食”的关系, 两者本来相辅相成, 现在提倡“自主探究学习”无非是主张“多吃菜”, 这很好。但是, 不能走极端, 指责吃米饭就是落后。

很多数学教师埋怨数学考试的容量太大, 学生的作答时间不够用, 可是有几位数学教师愿意在45分钟的课堂上拿出20分钟, 乃至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把一道题目计算完成呢?基本知识的掌握, 基本技能的运用, 这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慢慢培养, 没有捷径可走。

所以, 一堂好的数学课要关注双基的定位是否准确, 双基的落实是否到位, 双基的目标是否达到。

四、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

或许近年来“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表演作秀的成分太多, 我常常想:难道集全教研组教师之集体智慧, 花一、两百个小时精心准备, 试讲多次后修改所呈现的课就是好课?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有待完善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新课程使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状态中, 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变化, 调整后续教学设计, 形成新的教学进程, 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堂好课可能是混乱的, 因为学生的活跃和“不守规矩”, 因为课堂的真实。正是因为这种“混乱”, 显示了课堂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篇4: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

怎样的一节数学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呢?笔者以为,一节有效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它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有效”。

一、有效的课堂导入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听了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评比课,发现很多课堂在导入时,都千方百计设置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创设情景,使数学充满生活味,不可否认,让数学有一些生活味可以使数学变得“和蔼可亲”,让数学更有趣,问题情景如果设计得科学合理,是值得推广的。但现实情况是,有些问题情景的设置过于牵强,反而弄巧成拙。邵老师这节课通过询问三个学生的年龄,猜出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然后指出:“根据一个或三个已知同学的年龄,做出关于你们的年龄的判断,像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就叫做推理”,同时通过PPT出示推理的概念,进一步指出推理分成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合情推理中的一种:归纳推理”。这种以猜学生年龄引入,简单快捷、紧扣课题,又可以创设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是个成功的引课典范。从中可以看出,数学课堂的引入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引入是否围绕课堂的中心任务,是否有数学味,是否有效率。

二、师生的有效互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多数教师已经摈弃填鸭式教学方式,而采用启发、探究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公开课的课堂上热闹异常,师生互动广泛,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是一个喜人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课堂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有些老师常会对学生发出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问题,或者提的问题过于简单,表面上学生是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量很小,这种师生互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在邵老师这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老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理解了归纳推理的概念,培养了归纳推理的意识,掌握了归纳推理的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邵老师能够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化解困难,教师扮演着一个引领者、合作者的角色。真正做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

三、例题的有效设置

本节课在归纳推理的概念得出后,配置了以下两个例题:

例1.已知数列{an} 第一项a1=2,且(n=1 , 2 ,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2.如图,已知点O在线段C1为线段A1B外一点,且,过O作直线l1⊥A1O连接BC1交l于D1,过D1作D1C2/A1O交OC1于C2过C2作C2A2⊥A2O于A2,连接BC2交l于D2,过D2作D2C3 /A1O交OC1于C3,过C3作C3A3⊥A1O于A3,一直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点An设|OAn|=an,则an=______.

连接,过C2作于A2,连接,过C3作于A3,一直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点An设|OAn|=an,则an= .

本案例中例2与例1遥相呼应,从形上刻画了例1,让我们体验了数学美,应该说例2是个不可多得的好题。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例2出现以后,学生的反应变得有些沉闷,这不免引起我们的反思,例2的出现是否与学生情况不符?笔者以为例2的描述较为冗长,学生在读题和画图上花去的时间较多,另外学生在寻找解题思路时也要较多时间,从而显得例2的难度偏大,在本案例中,例2的出现,使得本节课的重心有所偏移,课堂的后半部分变得凝重,课堂小结也显得匆忙。在数学课堂中,例题的设置最终是为了落实教学任务,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应教学任务而确定合适的例题,在某一个班级适用的例题到另一个班级不一定适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放弃一些“好题”,让例题的设置符合学情,满足教学所需。

四、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课堂从“黑板加粉笔”完全转化到“鼠标一节课点到底”,真正做到“无尘教学”,例题的解答过程都完完全全的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这样做,容量是大了,但是学生目不暇接,思考的时间少了,问题认识变得不深刻,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多媒体的使用是一种辅助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有关图像变换问题如果借助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效果当然令人满意,但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用得过多过滥,可以不用的就无需使用,不要患上“多媒体依赖症”。邵老师在本节课中多媒体的使用较为妥当,理由有三:一是在概念教学中,在幻灯片上巧妙的打上像“部分”、“整体”、“个别”、“一般”等關键词,让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二是在体验歌德巴赫猜想的得出和介绍陈景润的成就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使问题变得清晰、有效率,三是例2教学时用几何画板将图形从复杂的背景中剥离出来(由 图(1)分解出图(2)与图(3)),渗透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效地降低了例2的难度。

五、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

正如张奠宙先生所言“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入数学史知识,教材内容能得到“生活化”“情境化”,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时如果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概念的起源、定理的发现、历史上数学进展中的曲折历程,以及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历史的、现实的真实“问题”,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弹性,使数学课不再是枯燥呆板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的、有趣的学科。本案例中邵老师通过体验歌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过程领会归纳推理的方法,在体验归纳推理的方法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史知识,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与否,在于相关内容与本节课是否有关、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任务的落实,不能为渗透数学文化而渗透数学文化。

总之,一节有效的数学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教师在理解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预设,其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的各个环节真正为教学任务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奠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篇5: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针对这次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针对这些疑惑,本人将通过专家和教师们对新课标准的讨论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首先,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

师说,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教学,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给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第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

其次,基于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

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第三,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来讲,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其次,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第三。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第四,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课堂变的灵活多变。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第五,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

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个性,能够主动的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以上几点是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与其他教师的讨论,以及在学习相关理论中得到的收获,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后产生的思考,可能不尽完整或成熟。当然,一堂好课应有其重要特征,是无可争辩的,只是上述几点不是必备条件,只要具备某几点即可。除上述特征外,教师能在课堂中恰当使用网络媒体辅助教学、精心准备并使用教学用具、设计并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等等,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条件。

篇6:一堂好的语文课

语文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日常语言水平,把学生初步掌握的老百姓日常语言提升成一种比较精致的“规范语言”

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

“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余映潮

有的语文老师的课是一堵墙,而我们老师的课是一扇窗。我很害怕自己是前者,所以提醒自己要时时反思——郭初阳

留住了诗意,就是留住了语文教育的生命——袁卫星

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

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好,上得让学生入迷,就是最大的人文精神

语文需要这样——自由而积极的对话方式。

语文需要这样——居于课堂与孩子的对话内容。

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 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在这里,语文能力是核心。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最重要的我一直很赞赏“教育就是成全”这句话,教育应该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就应该也包含对客观环境的尊重与包容,每个人学习的动机是不同的,将读书的目标提得过早、过高,既不切实际,还可能适得其反。

我觉得教师也同样如此。真心诚意地喜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喜爱,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艺术。这种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功利的诉求;这种喜爱,是发自心底里的真情付出,而非虚伪的作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在于农业工作对象是生命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说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及其成长的农民。

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教授的,技能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守望。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

一个真正的教师,自始自终都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一个好教师,除

了有渊博的识,还应有

篇7: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

古城镇中心小学王长林

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动作要领到底要不要讲得那么细,课中的分解动作练习有没有必要?因为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了动作要领之后,动作相反不协调了,变形的动作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不利的。

在课堂组织上,该充分地放手,还是要收?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

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于是我们有些教师由此认为体育教学要实现多项转变:由“重视学会”转变为“重视会学”;由“重视体育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由“重视技能掌握”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自定目标、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等名目繁多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笑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了吗?

篇8:一堂好的生物课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一堂课要上得好, 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 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更要实现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和谐统一。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提升的课堂是低层次的课堂, 既重视知识又重视能力提升的课堂是中层次的课堂, 只有实现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课堂才算得上高层次的课堂, 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达标的课堂。比如, 我在教授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时, 就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具体见表格。

二、教学过程一定要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 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一堂课, 如果没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只有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即使教师唱得再好, 也算不上一堂好的、精彩的、成功的课。那么,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我是这样做的。

1.激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 自然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 在教授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时, 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我国和世界有关水危机的事例或数据, 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危机这个世纪性的课题, 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去搜集资料, 学生表现得很积极。这样在本节课的学习结束后, 学生就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 从而达成我们教学的最高目标, 即树立节水意识,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质疑。在授课之前, 我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由课代表将预习提纲提供给大家, 然后大家根据这个提纲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找出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自己解决掉;找出一些相对难一些的问题, 合作解决掉;仍有一些问题或是在提纲外自己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经过自己思考和学生合作仍无法解决掉的, 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授课时不是全面开花, 而是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 针对那些大家都已经解决的问题一带而过, 而对于那些大家解决不了的, 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则要费些工夫。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需要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有见地的、有价值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探究、解决。对能这样做的学生, 我都大加赞赏和表扬。而对于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学生, 我喜欢用激将法, 让他们学会大胆质疑。

曾经有过一次, 在我教学的两个平行班里, 学生通过预习, 提出了很多的有价值的问题, 而另一个班则恰恰相反, 通过预习则没有发现有什么值得解决的问题。在课上, 我采取了不同的教法。对于提出问题的班级, 我引导大家积极探究并解决问题;对于没有问题的班级, 我则告诉学生, 既然大家提不出什么问题, 证明这节课也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学生一听, 都很着急, 为自己没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好好预习、大胆质疑后悔, 都希望教师能够给一次改过的机会。在学生的期待中, 我把其他班级提出的问题呈现给大家, 结果大家一看, 就知道差距了。在以后的教学中, 这个班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在每次的预习中, 很多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探究, 提出很多问题, 学习的效果也大不一样了。

3.实验。生物课离不开实验。我在实验课上也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 并与教科书上的实验进行比较, 思考教科书的实验好在什么地方?自己设计的实验好在什么地方?自己设计的实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通过一次次的尝试, 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 每个学生都十分珍惜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通过实验检验过的知识自然记得牢, 并提升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篇9: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

本文从一堂课的四个环节(准备、教学、评价、反思)入手,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对英语网络教学作了一次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网络教学 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正文: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里的“好知”“乐知”就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新课标的颁布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它也对中学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开始尝试在我所执教的初一年级利用网络这一信息载体来进行实际教学。这一次我挑选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下)的Unit 29 shopping进行网络教学。以下是我这堂课教学的完整过程,在此与大家共同分析研究。

一、课前准备

网络信息化英语教学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的有机组合。所以这一次我选用Dreamweaver和FrontPage两个网页编辑工具完成了课件的制作,并将其放置于校园网内,与内部论坛一起搭建了我的教学平台。

二、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结构

2、教学步骤

任务式教学与网络环境相结合是这一堂课的最大特点。与已往只注重教授语法知识,以获取高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不同,本课的教学目的简单明确,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

本课的教學目的是训练学生如何shopping(购物),并以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来课堂教学。先是导入课文,以准备birthday party(开生日宴会)为话题引出shopping(购物),然后把shopping(购物)按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What do we need? (我们需要购买什么?)

2.How to make a shopping list? (制作一张购物清单)

3.Ask the price. Cheap or Expensive? (询问价格)

4.Make a deal (完成交易过程)

每一个阶段配以视频,以虚拟主人公Tom和Ann的购物过程为主线,完成教学。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在一二阶段后插入一个听力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新单词的记忆。在三四阶段后插入一个对话练习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型的运用能力。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随时通过在线字典和information(信息)页面查阅到生词、短语、句型以及货币等相关知识。

3、课件设计

为了更适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此次的课件我采用了网页的形式。突出的是课件的自由度与结构性。网页菜单更具人性化使使用者可以在课件内任意跳转。同时,我在网页课件中加入了许多英语网站的链接,使学生在课后还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在使用上,学生可以从校园网网上课件中点击进入,再点击shopping跳过首页后,便进入了课件实体。通过点击网页上方的导航栏就可以进入各个学习页面了,操作非常方便。

三、课后评价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教育评价是指根据英语学科教育的目的及原则,对教育过程和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传统评价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它应当包括教师、学生以及与课程相关的人。

照此,我在批改课后练习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知识点掌握、课程兴趣度、团队合作、任务完成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自评。

虽然在英语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无可否认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同时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是任何一种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都是无法相比的教学模式。它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必将对传统的英语教学造成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时代呼唤发展,教育呼唤改革!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张倩苇: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上一篇:赡养演讲稿下一篇:会计电算化类专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