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标准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一堂好课的标准范文

一堂好课的标准

好课的"四有"标准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好课的标准不唯一,但有共性: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我们都是教师,都希望把课讲好,把工作做好。我校老教师张子锷先生讲,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要毕生追求的理想和完成的使命。那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呢?

中国刚刚设立教师节的时候,我还是个年轻教师。那时我们主要是按照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授课。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再加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进行教学,学校教育呈现出典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在那时,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而非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今天的课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年来,我听了几百上千节课,从大家的课堂上吸取了许多营养;我也阅读了许多有关课堂评价的文章,分析过许多课堂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表。但无论拿着哪一张量表去听课,我都觉得很难按照量表上的指标给老师的课逐项打分。没有一堂课能与量表上的指标完全对应。

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老师讲的少的课是好课,讲的多的是不是好课?学生练的多的是好课,练的少的是不是好课?课堂提问多的是好课,提问少的是不是好课?有讨论的课是好课,没有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没有简单的答案。我想,也许评价标准主要是原则性的,不必过于具体、细化和量化。半个世纪以前,俞汝霖先生提出的“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就是很好的课堂评价标准。

好课是有共性的。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评教,我们发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全面关心他们成长的老师。除知识和方法外,学生从这些老师那里还能学到生活智慧、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师生相处的一段生活,教育就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我认为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有知识、有方法的课就算是好课了;如果有生活,那就更好了;如果讲课能上升到精神层面,那就更不一般了。

首先是“有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练、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教师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里。讲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学生不欢迎,这样的教师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其次是“有方法”,或者说有思想。我们不缺少让学生得高分的绝招儿,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是“道”,而非“术”。方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这与教师的学养有关,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关。 第三是“有生活”。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所以我们在讲课时,除了要关注考试外,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知识教育,会使什么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

第四是“有境界”。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以境界提升境界。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前不久我听一节起始课。教师在自我介绍时谈到自己爱读书、爱自由、爱校园、爱上课、爱山水、爱旅游……不爱每三年的离别,等等。他的自我介绍几次被学生的掌声打断。

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我们都希望把课上好,都希望获得成功和幸福。刘葵老师说:能为美景凝神落泪,能知道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别有意思,从而拥有对大千世界的温情与好奇,能拥有安身立命、强国安邦的一技之长,在内心深处怀抱不放求真求善的渴望,这便是教育的成功……

“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

——北京四中原教学校长俞汝霖

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深入浅出 直观形象 文以载道 温故知新 循循善诱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第二篇: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林华民

教师是人不是神,对一堂课提出过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完美的课是没有的,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的永恒追求。教师做到一下任何一条,这样的课都要给予鼓励,都算得上好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的课就是好课—高效 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讲授式”或“学生阅读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二、课堂指令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就是好课—默契 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如果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那么久而久之这位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跃的课堂。

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课就是好课-智慧

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一定具有所提倡的“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的思维。他一定会把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内,寄托于学生身上。集体性是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也是班级授课制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课堂的第

一资源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利用这一课堂第一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学科代表、建立灵活的学习小组(不要长期固化),让学习小组长帮助教师进行学习管理,让学科代表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成就感”。因为,当你看到“学科代表”有模有样熟练的讲课技巧时,你会为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就是好课-难忘

让学生感到终身受益的课就是“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2500多年前,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在凉亭歇息,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他的技巧非常好,百发百中,简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问老人:“您捉蝉的本领真高明,有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微笑说:“蝉是很机警的昆虫,一有动静就会飞走。因此要先练习拿竹竿时能闻风不动,甚至在竹竿上放两粒弹珠也不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始捉蝉了。如果练到放五粒弹珠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拿东西一样容易。所以我捉蝉的时候,专心一意,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个地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频频点头,转身对学生说:“听明白了吗?只有锲而不舍,专心一意,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

对于孔子的学生来说,孔子的“这节课”只用了几秒钟,但这是一节让他的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真可谓世界最短的“名课”。对于安南来说,黑人老师用“白纸与黑点”来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课让他终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争取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五、思维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课就是好课-欲望 信息量即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它包括文本

信息、师生的口语信息、老师的肢体信息等,内容不限于课本与练习,还应当是教材之外、校园之外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信息等。

思维量即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的时间与深度,是大脑的活动总量。思维量决定于教师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过难的问题与太浅的问题都会让学生的思维量减少,教师有意无意的替代,无疑也会减少学生的思维量。

只要坚持倡导的两句话就可保证思维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教师决不替代;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去“自由地”学习。

延伸量即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量。通过课堂教学,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带着多少问题,带着什么问题,还有多少继续学习这门学科的欲望。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学生能够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目标。

六、提供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课就是好课-满足

我认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老师的课堂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听课”改为“看课”。在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得到老师有意识的落实。实现课堂学生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有两个:一是学生个体表现,二是学生成功体验。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一次课堂上个体表现的机会也许就会有助于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次成功的课堂体验经历,就可能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信心。如果一堂课上,能有一两位学生得到个性张扬的机会,并得到老师、同学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叹声,你能说比老师多讲一道题目效果差吗?让孩子的望得到满足的课就是好课。

七、多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课就是好课-直观 这里所提到的多种媒体并非指“多媒体”,而是教学中老师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包括电脑多媒体、黑板、影音资料、文字资料、教具、挂图、图表、图片、实验器材、小黑板;还有教师的表情、姿态、服饰、手势;学生的大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凡是可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东西都可称为媒

体。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就可以把抽象、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单化,从而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八、提供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课就是好课-轻松 一节课如果还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只会把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希望寄托在课外练习上。这是最令学生讨厌的经典老课的普遍情形。改变的办法很简单:尽量压缩课堂授课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有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机会。“三分课堂论”——每堂课教师持续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5分钟。这并非机械的划分,而是一种课堂结构的大框架。只有保证课堂时间的大部分是学生学习用的,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才会减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九、能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课就是好课-自信 学校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及时解决他们不会做的题目。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巡课,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课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问题,这种巡课很有“假巡”之嫌。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设法利用“学科代表”的力量和教师个人的力量,来化解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的个体问题通过学习小组解决,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解决。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课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课。

十、能响起笑声、掌声、欢呼声的课就是好课-快乐 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哪怕是课前一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与往常有什么不同”的无聊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调整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要是有欢呼声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课了。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课堂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无法摆脱学习压力的今天,能够产生课堂“三声”的课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篇: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实施.对教学过程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都是原则性的和理想化的。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教师普遍的感觉是无所适从。因此,从操作层面弄清“什么样的课力-是一堂好课”,这是学校教师最希望明确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我们确实很难一下子就明确无误地提出“—堂好课”的标准。再者,由于学科的差异.地区的差异.构成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和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差异,“好课”的“个性”色彩非常突出。如果硬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本身就显得幼稚可笑。我校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一线工作者对大量的、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剖析和研究,包括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争论,对—堂好课的理性思考和一些非常有见地的理性概括,概括出新课程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 1 ) 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 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一一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稚嫩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口问,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 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 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划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的碰撞和怀疑争论.体现在教师真情实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的真实,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 .该做不做,是不科学的。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 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 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 故弄玄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挤弃的损弃.不该做的而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 3 )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 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它体现在:组织艺术、引导艺术、合作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固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真实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学习方式. 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的三个要素.

二、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多元性

教师确定或与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白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要明确、 要具体、要有层次,有可操作性;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

(2)教学要有过程的生成性

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结构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

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课本又不依赖课本,超越课本又不脱离课本。

(4)教学评价要有激励性

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肯定,提倡组织学生的反思性评价 (5)媒体使用要有恰当性

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三、—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过程的的结构要求讲,一堂好课的具体体现是如下。 (1) 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 (2) 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 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3) 教学方式选择应用要贴切. 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命题;应用上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 (4) 教学评价要完善。

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 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四、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

(1) 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学生思维没有恰当负荷的课不是好课。 (2) 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说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燃.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3) 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柬。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容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 在致力于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好。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综合考虑以后所作出的判断。新课程下的-堂好课,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个看似简单又值得深思的问题,踏着21世纪的快节奏,毫不留情纳入到竞争时代,摆在每一位敬业的教师面前。于是乎,满载着教师们深深的研究与教学体会,一个个相当的标准在信息时代发达的网络空间漫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路清晰,教法适宜是一堂好课;40分钟有效率是一堂好课;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堂好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一堂好课„„众说纷纭,无不没有道理,供借鉴,学习,也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好课的要求是1:有意义,2:有效率,3:有生成性,4:有常态性,5:待完善。

但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实质上应该有个参照物,这是个关键。那么这个参照物是什么?不是教材,而是学生。我今天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的目标性。

一堂好课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热情积极,快乐的学习,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收获,得到成功。也就是说学生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有收获,那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大家知道教学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也可以细化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是锻炼了他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第四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五个层次是你的课堂能够影响他的一生。 那么老师们,咱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了哪个层次?咱每天在关注哪个层次?咱备课的着眼点在哪个层次?

其实这几个方面本身就是互相影响的,为什么学生总也不能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那是因为学生对这样的知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没有学习的能力。假如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学这点知识还能有困难吗?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印象很深的两节课:其中一节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框题的内容较多,按常规教学一般三大块:为什么、是什么(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怎么办。学生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不会有疑义(不赚钱企业不能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受影响),但什么是经济效益,尤其怎样提高经济效益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抽象。我们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一上课先问学生都喜欢使什么牌子的洗发水,然后说,我看洗发水赚钱也开发一种洗发水,(拿出准备好的道具),请同学们帮忙推销出去,帮助我的企业。随后,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提出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经济效益,怎样才有经济效益。

另一节是债券和商业保险。本节课地内容应该说也是离学生地生活较远,低层次地处理要么引导学生读书,要么给学生总结出不同形式地异同,学生没兴趣,不理解,被动地记,效果不好。我们的一位是这样做的:她把框题的题目改为――《家庭理财》。先问同学们,你们家有多余的钱是怎么处理的,怎么处理更科学?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比较、体验、思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快乐的掌握了本节课内容,还结合了上册所学的股票与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

其实,关于目标,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着眼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能仅盯着知识本身,除了念教材,解释知识本身没有别的关注点,这对学生是一种摧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结果得出的过程,而“体验”“经历”也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退一万步讲,一堂好课即便是完成知识目标,其知识也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如,关于家庭理财,就涉及到了上册的股票、社会保险等问题。

第二,课堂的统一性。 计划与变化的统一

课堂是个动态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关注这些动态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最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有时我们的老师过分强调课堂的计划性,而回避这些突发性事件,甚至美其名曰调控课堂的能力强!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并能灵活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兴趣与科学的统一。教学活动是个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

创造性地学,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顾教学的科学性,如学生对有的老师的课非常喜欢,原因是老师举例丰富,生动,所以学生爱听,可这些老师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科学性原则,说严重了就是取悦了学生,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古今中外,成语典故、时事热点材料,有时甚至是材料与课堂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这学生也很感兴趣,但却忽视了材料与内容的结合,结果是学生看起来很有热情,课堂气氛也活跃,但对教材内容还是不理解、不会运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无论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决不是表面的兴趣和热闹。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都知道“以学生为本”,那究竟学生的“本”是什么,怎样以才能学生为本?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本”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发现和表达的欲望,于是一堂课就是让学生走上前台,又是模仿电视栏目主持人、又是玩游戏,又是演小品、角色换位、讨论、使用多媒体等等搞得不亦乐乎,老师站在幕后做编导。但这样的近似于“轰轰烈烈”的一堂课,我却不敢确定学生能从中学到多少知识。好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气氛是有张有弛的。过于热闹的课的并不是好课,热闹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但好课也不能太沉静,太沉静的课,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想,好课更多地体现在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我们的课堂应追求表现的波澜不惊,内心的激流涌动。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不能脱离我们的着眼点。我们有些公开课光顾图热闹,摆花架子,忽视了文本,确乎是本末倒置。

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掠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而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也不是好课。

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个别教师把它的意思给理解偏了,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动起来,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七嘴八舌地说。其实,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什么主体,显而易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跟谁学习呢?当然是跟老师学习!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自学成才的话,那我们这些老师还有什么用呢?而我们的“导”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总之,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能有效获得,认知能力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激发,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情趣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

老师们,让学生成为我们上课的参照物,围绕着学生去实现教学梦想,阔步走向教育事业的星光大道吧!

第四篇: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当前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对教育流派的借鉴,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接受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如果想回避以上的核心问题而来空谈课堂教学改革,必定会和教改潮流相违背。 那么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或者说评价一堂好课是否有一定的标准。应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

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⑴趣、⑵实、⑶活。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⑴新、⑵实、⑶活、⑷乐。上述两位专家对一堂好课特征的归纳可谓殊途同归,精辟凝炼。假如再将两位专家的观点归并梳理一下,就可概括出四个字:趣、实、活、新。其中“趣”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扎实;“活”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学生思维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活泼;“新”主要体现在教师有开拓精神,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常教常新,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在上述好课标准中,“趣”是前提,“实”是基础,“活”是关键,“新”是重点。用上述四个字来概括好课的标准虽然有极强的包容性、概括性和指导性,但缺乏操作性、示范性和应用性。所以本人想从微观操作层面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氛围七个方面对好课的标准作更深入的探讨。

1、教学目标要明确“三要点”

教学目标“三要点”具体指“知识吸收点、智能开发点、思想教育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三要点”去构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体系。“知识吸收点”是指本学科本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智能开发点”是指智力和能力的开发,智力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就语数而言主要指听、说、读、写、算、操作等。“思想教育点”不仅仅指思想认识的提高,还包括兴趣的激发,习惯态度的形成,感情的陶冶,意志的锻炼等。其中“知识吸收点”是好课的基础,“智能开发点”是好课的关键,“思想教育点”是好课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2、教学原则要突出“三为主”

教学原则的“三为主”具体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应力求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三得”:“名有所得、一举多得、自求自得”。“各有所得”是针对学生间的固有差异提出的,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一举多得”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提出的。学生学习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自求自得”是根据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自己探求知识,自己寻求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以“教师为主导”必须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有”:“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本”指教师心中要有大纲、有教材,并且要把握大纲精神,吃透教材的重难点。“目中有人”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围着教师的板书转。“手中有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训练为主线”是“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动态双向转换过程,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训”是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拔、帮助;“练”是指学生的探究、感悟、交流、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就是教师“训”与学生“练”交相作用,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教师要处理好“训”与“练”的关系,教师的“训”要为学生的“练”服务,学生的“练”又为教师更好地“训”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的“训”更有成效。

课堂上的训练过程必须体现“三性”,即:“目的性、层次性、广泛性。”训练的“目的性”是指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开掘训练点,提高训练的价值和效果。训练点的开掘和设计,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文化功底和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训练的“层次性”是指训练过程要有梯度,要铺设台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拾级而上;训练的“广泛性”是指训练的面要广泛,要有代表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不同层面上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训练的“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训练的目的性,就无所谓训练的层次性,没有训练的层次性,就谈不上训练的广泛性。

3、教学过程要展示“三个会”

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会”是指让学生“学会、会学、会用”。其中“学会”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事实依据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独立的认知实践活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会学”是指学生在自己“学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并积累必要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会用”是指学生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或生活情境当中,做到“活学活用”。

有些学者提出将当前教育中的“双基”教学丰富发展为“四基”教学,具体说,就是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充实完善为“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用”的教学。这种观点颇具真知灼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依次解决三大问题: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是什么,有何联系?知识到哪里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真正意识上的“学会、会学、会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根本的保障。

4、教学方法要落实“六动、五保证”

教学方法中的“六动”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五保证”是指让学生有“保证阅读课文的时间,保证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保证多向交流的时间,保证练习实践的时间。”

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过程,并且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杜绝“满堂灌”“满堂问”,下决心减少讲解与发问,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语言和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在“六动”中,“动眼”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耳、动口、动手”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算、操作等基本能力;“动脑”可以培养学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动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教学论中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将教学方法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第二类是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第四类是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动、五保证”的教学方法几乎将上述传统分类的教学方法全部囊括其中,而且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使教师更容易理解操作,更容易灵活运用。“六动、五保证”教学方法适应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着教学方法的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第四,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多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组合。

5、教学手段要体现“三个化”

教学手段的“三个化”指“形象化、情境化、现代化”。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它们都具备形象化、情境化的功能,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身临其境,心通其情,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类媒体的辅助作用,确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更主动地发展。它们的出现和使用给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也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带来了物质上的保证。当前,我们更应加强对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此外还要充分挖掘计算机的信息传输功能,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因为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信息源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信息量比较有限,而在课堂教学当中,如果有计算机的参与,那么信息量就会十倍百倍地增加,而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6、教学组织形式要提倡“三个分”

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三个分”具体指“分层达标、分组合作、分类指导”。“分层达标”的目的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一刀切”弊病,本着“鼓励冒尖,允许落后”的教学思想,分层确立目标,分层给予指导,分层布置作业,布置弹性作业,进而在考查中也进行分层考核,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分组合作”是当前课堂教学教改当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因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面向全体,正视差异,因材施教,创导合作。“分组合作”式教学,其座位安排由原来的“插秧式”排列改成“田字式”排列,从而给教师的组织教学和方法运用以及学生的交往形态等都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其优点表现在教师讲得少,问得少,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多了,学生学得轻松活泼,他们的主体性得到激发,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分类指导”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的具体内容的不同而临时按照类型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临时的学习小组,教师按照不同学习类型的小组给予相应指导。这是“分组合作”的一种动态的特殊的组织形式,也是“开放式教学”所提倡的。

7、教学氛围要给予“两个重视”

教学氛围中的“两个重视”具体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可分三种:讲述语言,提问语言和评价语言。教师要特别重视对评价语言的研究。社会上曾有这样两句流行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两句话用在教学中也同样适合。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对他的评价是最具权威的,最至高无上的。教师评价某个学生是好学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会把他当作好学生来看待;教师评价某个学生是差学生,其他学生也会把他当作差学生来看待。同样,学生本人也会按照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学生中所处的地位。所以有时教师的一句话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以及“人各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便可成才”的学生观,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反馈中经常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成功的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尤其是学生观,要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不断发展完善的人来对待。老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更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课堂上师生间应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在课堂上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归还学生应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教育的奥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主发展。

第五篇:我心中一堂好课的标准

从古至今,无数的教育者都希望把书本上的和自己的知识尽量多的传授给学生,因此都对上课这一教育的渠道和过程十分重视,都希望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成为一堂好课。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课堂气氛活泼生动又不失纪律性。初中仍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们的知识构成和行为习惯都在形成的时期,需要用严明的纪律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这时的学生还保持着活泼好动的性格,作为教师也不能压制孩子们的天性,所以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要课堂气氛既生动活泼又不失控混乱。

第二、学生学习的效果好、效率高。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式,不能全部是图方便的“满堂灌”,也不能是一味求创新的自主学习,应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第三、有全面的备课和增色的课堂发挥。上课之前教师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备课,把该讲到的知识和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准备好,给出学案和当堂检测,帮助学生学习。讲课时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出一些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临时发挥的闪光点,会给课堂增色不少。

第四、以学生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采用的是哪样的方式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授过程应该具备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的掌握知识。

第五、一堂好课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一堂好课中的缺点也是有价值的,它能让教师越发努力、精益求精,不断准备出更多、更优的好课。

以上就是我对一堂好课的理解,如果有不对或不充分的地方,还请老师批评指点。

上一篇:游戏创业计划书范文下一篇:英文简历常用语范文